题目内容
1、与下面语段的空缺处衔接恰当的一项是
远古的时候,世界上没有文字,没有笔,没有纸,自然也就没有书。我们祖先采用堆小石头或者以绳打结的原始办法来记事。后来,人类创造了象形文字。公元前5 千年,中华民族已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在没有发明纸张之前,是把文字刻画在乌龟壳和牛骨头上边,这就是甲骨文。 。这样一来便有了中国最早的书——甲骨书、青铜器书、石碑书和竹简书等等,也有人把它们称为是我国最原始的书。
A.春秋战国时期,人们把文字镌刻在石碑上、铸就在青铜器上、撰写在竹简上,于是就有了铭文、碑文和毛笔字。
B.春秋战国时期,人们把文字铸就在青铜器上、镌刻在石碑上、撰写在竹简上,于是就有了铭文、碑文和毛笔字。
C.春秋战国时期,人们把文字铸就在青铜器上、镌刻在石碑上、撰写在竹简上,于是就有了碑文、铭文和毛笔字。
D.春秋战国时期,人们把文字铸就在青铜器上、撰写在竹简上、镌刻在石碑上,于是就有了碑文、铭文和毛笔字。
试题答案
1、B (文字照应得当)
与下面语段的空缺处衔接恰当的一项是
远古的时候,世界上没有文字,没有笔,没有纸,自然也就没有书。我们祖先采用堆小石头或者以绳打结的原始办法来记事。后来,人类创造了象形文字。公元前5 千年,中华民族已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在没有发明纸张之前,是把文字刻画在乌龟壳和牛骨头上边,这就是甲骨文。 。这样一来便有了中国最早的书——甲骨书、青铜器书、石碑书和竹简书等等,也有人把它们称为是我国最原始的书。
A.春秋战国时期,人们把文字镌刻在石碑上、铸就在青铜器上、撰写在竹简上,于是就有了铭文、碑文和毛笔字。
B.春秋战国时期,人们把文字铸就在青铜器上、镌刻在石碑上、撰写在竹简上,于是就有了铭文、碑文和毛笔字。
C.春秋战国时期,人们把文字铸就在青铜器上、镌刻在石碑上、撰写在竹简上,于是就有了碑文、铭文和毛笔字。
D.春秋战国时期,人们把文字铸就在青铜器上、撰写在竹简上、镌刻在石碑上,于是就有了碑文、铭文和毛笔字。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一)①充满整个夏天的是一个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②好像炉子上的一锅冷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了一样,山坡上的芊芊细草渐渐 a 一片密密的厚发,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 b 一堵黛色长墙。③轻飞漫舞的蜂蝶不多见了,却换来烦人的蝉儿,潜在树叶间一声声地长鸣。④火红的太阳烘烤着一片黄的大地,麦浪翻滚着,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⑤金色主宰了世界上的一切,热风浮动着飘过田野,吹送着已熟透了的麦香。⑥那春天的灵秀之气经过半年的积蓄,这时已 c 一种磅礴之势,在田野上滚动,在天地间升腾。⑦夏天到了。
(二)_____________________,按绘画的观点,这大约有其中的道理。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着事物的终极。夏正当春花秋实之间,自然应了这中性的黄色,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你看,麦子刚刚割过,田间那七八片绿叶的棉苗,那朝天喇叭筒的高梁、玉米,那在地上的瓜秧,无不□出旺盛的活力。这时它们已不是在春风微雨中细滋漫长,而是在暑气的□下,蓬蓬勃发,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的□。
(三)夏天的旋律是紧张的,人们的每一根神经都被绷紧。你看田间那些挥镰的农民,弯着腰,流着汗,只是想着快割,快割;麦子上场了,又想着快打,快打。他们早起晚睡亦够苦了,半夜醒来还要听听窗纸,可是起风了;看看窗外,天空可是遮上了云。麦子打完了,该松一口气了,又得赶紧给秋苗追肥、浇水。“田家少忙月,五月人倍忙”,他们的肩上挑着夏秋两季。
(四)遗憾的是,历代文人不知写了多少春花秋月,却极少有夏的影子。大概,春日溶溶,秋波澹澹;而夏呢,总是浸在苦涩的汗水里。有着闲情逸致的人,自然不喜欢这种紧张的旋律。我却想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金黄的夏季。
(1)读第(一)段选出分析正确的一项
[ ]
A.第②句话运用比喻的手法,从触觉的角度,写出夏天草木的丰茂
B.第③句话运用拟人的手法,从视觉的角度写夏天恼人的蝉鸣
C.第④句运用拟人的手法,从触觉、视觉等角度,写出夏天炎热的气候和夏收的紧张气氛
D.第⑤句运用拟人的手法,从触觉、视觉、嗅觉等多个角度,写出夏天是充满希望的
(2)第(二)段开头的横线上与下文衔接最为恰当的语句是
[ ]
A.夏天是充满生机的
B.夏天是多姿多彩的
C.夏天的色彩是金黄的
D.夏天的旋律是富于变化的
(3)第(二)段的方框内依次填入的词语,最为恰当的一组是
[ ]
A.标志 迸发 蒸腾 冲刺
B.象征 爆发 蒸发 冲击
C.标志 爆发 蒸发 冲刺
D.象征 迸发 蒸腾 冲击
(4)第(三)段中连用四个“快”字,叠用了“听听”“看看”两个动词,在表达上各有什么作用,请作简要分析。
答:连用“快”字的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叠用动词的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最后一段作者说,文人笔下多是“春花秋月,却极少有夏的影子”,简要分析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并说说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6)根据文意,将下面三个词语:长成、酿成、凝成分别填入第(一)段的空缺处。
a.________ b.________ c.________
(7)写出“历代文人”描写“春花秋月”的古诗词各一句。
春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秋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收获已有而希望还未尽,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这句话该怎样理解?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各题。
夏之韵
(一)①充满整个夏天的是一个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②好像炉子上的一锅冷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了一样,山坡上的芊芊细草渐渐a一片密密的厚发,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b一堵黛色长墙。③轻飞曼舞的蜂蝶不多见了,却换来烦人的蝉儿,潜在树叶间一声声地长鸣。④火红的太阳烘烤着一片黄的大地,麦浪翻滚着,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⑤金色主宰了世界上的一切,热风浮动着飘过田野,吹送着已熟透了的麦香。⑥那春天的灵秀之气经过半年的积蓄,这时已c一种磅礴之势,在田野上滚动,在天地间升腾。⑦夏天到了。
(二)____________,按绘画的观点,这大约有其中的道理。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着事物的终极。夏正当春华秋实之间,自然应了这中性的黄色,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你看,麦子刚刚割过,田间那七八片绿叶的棉苗,那朝天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的瓜秧,无不□出旺盛的活力。这时它们已不是在春风微雨中细滋漫长,而是在暑气的□下,蓬蓬勃发,向秋的终点做着最后的□。
(三)夏天的旋律是紧张的,人们的每一根神经都被绷紧。你看田间那些挥镰的农民,弯着腰,流着汗,只是想着快割,快割;麦子上场了,又想着快打,快打。他们早起晚睡亦够苦了,半夜醒来还要听听窗纸,可是起风了;看看窗外,天空可是遮上了云。麦子打完了,该松一口气了,又得赶紧给秋苗追肥、浇水。“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他们的肩上挑着夏秋两季。
(四)遗憾的是,历代文人不知写了多少春花秋月,却极少有夏的影子。大概,春日溶溶,秋波澹澹;而夏呢,总是浸在苦涩的汗水里。有着闲情逸致的人,自然不喜欢这种紧张的旋律。我却想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金黄的夏季。
(1)读第(一)段,选出分析正确的一项
[ ]
A.第②句话运用比喻的手法,从触觉的角度,写出夏天草木的丰茂。
B.第③句话运用拟人的手法,从视觉的角度写夏天恼人的蝉鸣。
C.第④句运用拟人的手法,从触觉、视觉等角度,写出夏天炎热的气候和夏收的紧张气氛。
D.第⑤句运用拟人的手法,从触觉、视觉、嗅觉等多个角度,写出夏天是充满希望的。
(2)第(二)段开头的横线上与下文衔接最为恰当的语句是
[ ]
A.夏天是充满生机的 |
B.夏天是多姿多彩的 |
C.夏天的色彩是金黄的 |
D.夏天的旋律是富于变化的 |
(3)第(二)段的方框内依次填入的词语,最为恰当的一组是
[ ]
A.标志 |
迸发 |
蒸腾 |
冲刺 |
B.象征 |
爆发 |
蒸发 |
冲击 |
C.标志 |
爆发 |
蒸发 |
冲刺 |
D.象征 |
迸发 |
蒸腾 |
冲击 |
(4)第(三)段中连用四个“快”字,叠用了“听听”“看看”两个动词,在表达上各有什么作用,请作简要分析。
连用“快”字的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叠用动词的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最后一段作者说,文人笔下多是“春花秋月,却极少有夏的影子”,简要分析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并说说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6)根据文意,将下面三个词语分别填入第(一)段的空缺处。
酿成 |
滋成 |
凝成 |
a:________ |
b:________ |
c:________ |
(7)根据(一)(二)(三)段的内容,分别用四个字归纳夏的特点。
(一)________。 |
(二)________。 |
(三)________。 |
(8)说说你对夏天“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这句话含义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写出“历代文人”描写“春花”、“秋月”的古诗词各一句。
春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秋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各题。
夏之韵
(一)①充满整个夏天的是一个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②好像炉子上的一锅冷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了一样,山坡上的芊芊细草渐渐
a一片密密的厚发,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b一堵黛色长墙。③轻飞曼舞的蜂蝶不多见了,却换来烦人的蝉儿,潜在树叶间一声声地长鸣。④火红的太阳烘烤着一片黄的大地,麦浪翻滚着,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⑤金色主宰了世界上的一切,热风浮动着飘过田野,吹送着已熟透了的麦香。⑥那春天的灵秀之气经过半年的积蓄,这时已c一种磅礴之势,在田野上滚动,在天地间升腾。⑦夏天到了。(二)
____________,按绘画的观点,这大约有其中的道理。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着事物的终极。夏正当春华秋实之间,自然应了这中性的黄色,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你看,麦子刚刚割过,田间那七八片绿叶的棉苗,那朝天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的瓜秧,无不□出旺盛的活力。这时它们已不是在春风微雨中细滋漫长,而是在暑气的□下,蓬蓬勃发,向秋的终点做着最后的□。(三)夏天的旋律是紧张的,人们的每一根神经都被绷紧。你看田间那些挥镰的农民,弯着腰,流着汗,只是想着快割,快割;麦子上场了,又想着快打,快打。他们早起晚睡亦够苦了,半夜醒来还要听听窗纸,可是起风了;看看窗外,天空可是遮上了云。麦子打完了,该松一口气了,又得赶紧给秋苗追肥、浇水。“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他们的肩上挑着夏秋两季。
(四)遗憾的是,历代文人不知写了多少春花秋月,却极少有夏的影子。大概,春日溶溶,秋波澹澹;而夏呢,总是浸在苦涩的汗水里。有着闲情逸致的人,自然不喜欢这种紧张的旋律。我却想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金黄的夏季。
(
1)读第(一)段,选出分析正确的一项[
]A
.第②句话运用比喻的手法,从触觉的角度,写出夏天草木的丰茂。B
.第③句话运用拟人的手法,从视觉的角度写夏天恼人的蝉鸣。C
.第④句运用拟人的手法,从触觉、视觉等角度,写出夏天炎热的气候和夏收的紧张气氛。D
.第⑤句运用拟人的手法,从触觉、视觉、嗅觉等多个角度,写出夏天是充满希望的。(
2)第(二)段开头的横线上与下文衔接最为恰当的语句是[
]
A .夏天是充满生机的 |
B .夏天是多姿多彩的 |
C .夏天的色彩是金黄的 |
D .夏天的旋律是富于变化的 |
(
3)第(二)段的方框内依次填入的词语,最为恰当的一组是[
]
A .标志 |
迸发 |
蒸腾 |
冲刺 |
B .象征 |
爆发 |
蒸发 |
冲击 |
C .标志 |
爆发 |
蒸发 |
冲刺 |
D .象征 |
迸发 |
蒸腾 |
冲击 |
(
4)第(三)段中连用四个“快”字,叠用了“听听”“看看”两个动词,在表达上各有什么作用,请作简要分析。连用“快”字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叠用动词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最后一段作者说,文人笔下多是“春花秋月,却极少有夏的影子”,简要分析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并说说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6)根据文意,将下面三个词语分别填入第(一)段的空缺处。
酿成 |
滋成 |
凝成 |
a :________ |
b :________ |
c :________ |
(
7)根据(一)(二)(三)段的内容,分别用四个字归纳夏的特点。
(一) ________。 |
(二) ________。 |
(三) ________。 |
(
8)说说你对夏天“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这句话含义的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写出“历代文人”描写“春花”、“秋月”的古诗词各一句。春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秋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②“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谁知盘中餐,粒粒辛苦”,我们小时候背诵的诗句,讲的就是要感恩。甲: ,涌泉相报;衔环结草,以报恩德,中国绵延多少年的古老成语,告诉我们的也是要感恩。但是,这样的古训并没有渗进我们的血液,有时候,我们常常忘记了,无论生活还是生命,都需要感恩。
③没错,感恩的敌人,是乙: 。但是,真正忘恩负义的人毕竟是少数,大多数的人们常常对别人给予自己的帮助和情谊、恩惠和德泽,以为是理所当然,便容易忽略或忘记,有意无意地站在了感恩的对立面。难道不是吗?我们父母给予我们的爱,常常是细小琐碎却无微不至,不仅常常被我们觉得就应该是这样,而且还觉得他们人老话多,树老根多,嫌烦呢。而我们自己呢,哪怕是同学或情人的生日,都不会错过他们的PARTY,偏偏记不清父母的生日,就并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了。
④懂得感恩的人,往往是有谦虚之德的人,是有敬畏之心的人。对待比自己弱小的人,知道要躬身弯腰,便是属于前者;感受上苍懂得要抬头仰视,便是属于后者。因此,哪怕是比自己再弱小的人给予自己的哪怕是一点一滴的帮助,这样的人也是不敢轻视、不能忘记的。跪拜在教堂里的那些人,仰望着从教堂彩色的玻璃窗中洒进的阳光,是怀着感恩之情的,纵使我并不相信上帝的存在,但我总是被那种神情所感动。
⑤不懂得忏悔的人,一般也容易缺乏感恩之情。道理很简单,这样的人,往往丙: ,一切都是他对,他从来都没有错,对于别人给予他的帮助,特别是指出他的错误弥补他闪失的帮助,他怎么会在意呢?不仅不会在意,而且还可能会觉得这样的帮助是多余是当面让他下不来台呢。这样的人,心如冰硬板结的水泥地板,水是打不湿的,便也就难以再松软得能够钻出惊蛰的小虫来,呜叫出哪怕再微弱的感恩之声来。
选项:A.唯我独尊 B.滴水之恩 C.忘恩负义
2.在第②段末尾,作者写道:“有时候,我们常常忘记了,无论生活还是生命,都需要感恩。”请结合
上下文,仔细想想在生活和生命两个方面,我们需要对谁感恩?
①面对生活: ②面对生命:
3.从本文可知,在现实生活中,不少人之所以不懂得感恩,是因为 。
4.阅读文章第④段,请将本段的中心句摘录如下: 。请你为这一观
点再提供一个事实论据: 。
5.有人说:“现在的青少年不懂感恩”。对此,你的看法如何?请接着阅读下面的链接材料,就这一话
题,说说你的真心话,50字左右。
材料一:在前不久举行的“楚才杯”作文竞赛中, 4200多名考生有近3000名讲述了自己被妈妈
逼着参加奥赛、练琴、学画,做着永远也做不完的练习题的“悲惨遭遇”。在这些孩子的笔下,妈妈
是“如来佛”,是“变色龙”,是“母老虎”…… (摘自《中国青年报》)
材料二:有的家长指出:“放过母亲们,与其谴责妈妈,不如更多地引导孩子们学会感激,学会
体谅,学会承担责任。”更多的妈妈则寄希望于将来孩子长大懂事后明白妈妈是为了他们好。
(摘自《中国青年报》)
(’06福建)阅读《学会感恩》回答下列问题。
①没有阳光,就没有日子的温暖;没有雨露,就没有五谷的丰登;没有水源,就没有生命;没有父母,就没有我们自己;没有亲情、友情和爱情,世界就会是一片孤独和黑暗。这些都是浅显的道理,没有人会不懂,但是,我们常常缺少一种感恩的思想和心理。
②“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我们小时候背诵的诗句,讲的就是要感恩。甲:________,涌泉相报;衔环结草,以报恩德,中国绵延多少年的古老成语,告诉我们的也是要感恩。但是,这样的古训并没有渗进我们的血液,有时候,我们常常忘记了,无论生活还是生命,都需要感恩。
③没错,感恩的敌人,是乙:________。但是,真正忘恩负义的人毕竟是少数,大多数的人们常常对别人给予自己的帮助和情谊、恩惠和德泽,以为是理所当然,便容易忽略或忘记,有意无意地站在了感恩的对立面。难道不是吗?我们父母给予我们的爱,常常是细小琐碎却无微不至,不仅常常被我们觉得就应该是这样,而且还觉得他们人老话多,树老根多,嫌烦呢。而我们自己呢,哪怕是同学或情人的生日,都不会错过他们的PARTY,偏偏记不清父母的生日,就并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了。
④懂得感恩的人,往往是有谦虚之德的人,是有敬畏之心的人。对待比自己弱小的人,知道要躬身弯腰,便是属于前者;感受上苍懂得要抬头仰视,便是属于后者。因此,哪怕是比自己再弱小的人给予自己的哪怕是一点一滴的帮助,这样的人也是不敢轻视,不能忘记的。跪拜在教堂里的那些人,仰望着从教堂彩色的玻璃窗中洒进的阳光,是怀着感恩之情的,纵使我并不相信上帝的存在,但我总是被那种神情所感动。
⑤不懂得忏悔的人,一般也容易缺乏感恩之情。道理很简单,这样的人,往往丙:________,一切都是他对,他从来都没有错,对于别人给予他的帮助,特别是指出他的错误弥补他闪失的帮助,他怎么会在意呢?不仅不会在意,而且还可能会觉得这样的帮助是多余是当面让他下不来台呢。这样的人,心如冰硬板结的水泥地板,水是打不湿的,便也就难以再松软得能够钻出惊蛰的小虫来,鸣叫出哪怕再微弱的感恩之声来。
(摘自《读者》2004年13期,有删改)
(1)请为文章空缺处选择恰当的成语,将成语代码填写在下边相应的序号里。
选项:A.唯我独尊 B.滴水之恩 C.忘恩负义
甲:________ 乙:________ 丙:________
(2)在第②段末尾,作者写道:“有时候,我们常常忘记了,无论生活还是生命,都需要感恩。”请结合上下文,仔细想想生活和生命两个方面,我们需要对谁感恩?
①面对生活:
②面对生命:
(3)从本文可知,在现实生活中,不少人之所以不懂得感恩,是因为
(4)阅读文章第④段,请将本段的中心句摘录如下:________。请你为这一观点再提供一个事实论据:
(5)有人说:“现在的青少年不懂感恩”。对此,你的看法如何?请接着阅读下面的链接材料,就这一话题,说说你的真心话,50字左右。
材料一:在前不久举行的“楚才杯”作文竞赛中,4200多名考生有近3000名讲述了自己被妈妈逼着参加奥赛、练琴、学画,做着永远也做不完的练习题的“悲惨遭遇”。在这些孩子的笔下,妈妈是“如来佛”,是“变色龙”,是“母老虎”……
材料二:一位农村孩子罗某在离家出走前给父母留言:“爸爸,您虽然对我很好,但我丝毫未察觉,因为您限制了我的自由。……我在家里,什么都不敢做,仿佛这不是我的家一样,我没有感受到家的温暖,反而觉得有些陌生了……”
材料三:有的家长指出:“放过母亲们,与其谴责妈妈,不如更多地引导孩子们学会感激,学会体谅,学会承担责任。”更多的妈妈则寄希望于将来孩子长大懂事后,明白妈妈是为了他们好。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