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1、下列说法有错误的一项是

      A.新闻结构的五个部分是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B.鲁迅先生的《阿长与<山海经>》所追忆的保姆,虽是一个粗人,然而质朴、善良、热心。《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提到的长妈妈讲美女蛇的故事,指的就是阿长。

C.《背影》是历来传诵的佳篇。作者写父爱,选择了背影这个独特的角度,通过对背影的刻画,表达深挚的感情。语言朴素,平实。

D.《老王》一文以善良体察善良,作者余秋雨以自己一颗善良的心去体会老王这样一个普通的,不被人重视,却有一颗金子般的心的人,呼吁人们对弱者要多给予同情和关爱。

评卷人

得分

 

 

二、填空题

 

(每空? 分,共? 分)

 

 

试题答案

1、D  

二、填空题

 

相关题目

“天坑”是如何形成的
2010年5月31日,濒临加勒比海的中美洲国家危地马拉发生了一桩骇人听闻的怪事:其首都危地马拉城出现一个巨大的深坑,深度达到60米!有目击者称当时一幢3层建筑坠入坑中,造成至少1人死亡。
  2008年3月25日凌晨,四川省宜宾市江安县红桥镇五阁村突然出现3个形状大小不等的巨型塌陷坑,呈直线展开,目击者称这些塌陷坑足有两个篮球场那么大,此后,类似事件不断出现,在附近又出现多个大大小小类似的塌陷坑,共计11个。
  2010年3月以来,广西省东兰县武篆镇那论村的稻田中多处泥土下陷,出现大大小小十多个新坑,加上前几年已经出现的,总共超过30个。不过这些坑规模不大,小的直径1米,大的有6米,深度最大的为6米。因不解其因,人们习惯称之为"天坑"。
  想起这可怕的一幕幕,我们会忍不住去思考:谁,才是真正的幕后黑手?
  至于"天坑"的说法,有时候是不正确的。当人们发现了地面无缘无故出现一个大坑时,因不解其因便称其为"天坑",其实这是一种误解。我国从事洞穴科学研究的著名专家朱学稳指出,"天坑"是指宽度和深度不小于100米的塌陷漏斗,并由直立的周壁构成陡峭的剖面。此外,从观赏方面来说,是否壮观、雄奇、险峻,而且具备生物多样性等综合属性,也往往被认为是鉴别天坑与一般漏斗、洼地或竖井的重要标志。所以说,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天坑"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天坑。有时候可能是因为过量抽取地下水造成的地面沉降或地面塌陷,有时候是人工采矿活动将地下掏空诱发的地表塌陷,也有的是因为曾经开挖过地面而在回填时未填实,当流水渗入地下时带走泥沙,结果导致上部土体陷落。而此次危地马拉城的巨大塌陷坑,很可能是由于热带风暴"阿加莎"带来的持续暴雨和城市地下排水系统不够完善所致。
  那么,真正巨大的"天坑"是如何形成的呢?
  这就要说到"喀斯特"一词,这词源于欧洲南斯拉夫境内的石灰岩高原,该地名为喀斯特,那里岩溶地貌发育得比较典型,于是,人们便用"喀斯特"一词来代表岩溶地貌。在自然界中,石灰岩、大理岩、白云岩等碳酸盐类岩石最容易发生岩溶现象,即构成这类岩石成分的碳酸钙在含有二氧化碳的水的作用下,溶解为钙离子和重碳酸根离子而被水带走。因此,碳酸盐类岩石在特定的地质条件与气候条件下,并在诸如流水浸蚀和沉积、重力崩塌等各种机械作用下,易于产生大小不一的空洞和各种形态的岩溶地形。
  在岩溶作用强烈的地方,长年累月的发展,地下形成的空洞一旦造成顶部岩层坍塌,便会在地表形成坑的形状,若规模和形状达到一定程度,便可称为"天坑"。所以说,天坑就是发育成熟的一种喀斯特地貌。
  当这种地质现象发生在有人类活动的地区时,便可能成为一种地质灾害,即为"天灾"。如果发生在无人居住区,则一般不具有危害性。倘若人们能够在保护的基础上开发利用,还能成为风景优美、魅力无穷的旅游胜地,吸引大批学者和"探洞"爱好者前往探险,寻找大自然的神秘和美丽。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喜欢探秘的朋友一定要在当地导游或向导的指引下前往,千万不要独自行动,毕竟安全始终是最重要的。
【小题1】下列选项中,属于文章说明的最重要内容是(    )

A."天坑"的相关事件。B."天坑"的错误认识。
C."天坑"的形成原因。D."天坑"的开发利用。
【小题2】根据原文所给的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2010年5月31日危地马拉城的巨大塌陷坑的形成是因为热带风暴“阿加莎”带来的持续暴雨和城市地下排水系统不够完善。
B."天坑"可能成为地质灾害,但合理开发利用,还能成为风景优美、魅力无穷的旅游胜地。
C.真正的“天坑”是在喀斯特地貌地区,在特定的地质与气候条件下,并在各种机械作用下,长年累月的发展后才能形成。
D.在有岩溶地貌的地方就会有“天坑”现象产生。
【小题3】根据文意,下列对科学防御人为的假"天坑"出现的看法不够合理的一项是( )
A.不要抽取地下水。B.不要滥采滥挖将地下掏空以致地表塌陷。
C.曾经开挖过地面在回填时要填实。D.地下排水系统要不断完善。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天坑”是如何形成的

2010年5月31日,濒临加勒比海的中美洲国家危地马拉发生了一桩骇人听闻的怪事:其首都危地马拉城出现一个巨大的深坑,深度达到60米!有目击者称当时一幢3层建筑坠入坑中,造成至少1人死亡。

  2008年3月25日凌晨,四川省宜宾市江安县红桥镇五阁村突然出现3个形状大小不等的巨型塌陷坑,呈直线展开,目击者称这些塌陷坑足有两个篮球场那么大,此后,类似事件不断出现,在附近又出现多个大大小小类似的塌陷坑,共计11个。

  2010年3月以来,广西省东兰县武篆镇那论村的稻田中多处泥土下陷,出现大大小小十多个新坑,加上前几年已经出现的,总共超过30个。不过这些坑规模不大,小的直径1米,大的有6米,深度最大的为6米。因不解其因,人们习惯称之为"天坑"。

  想起这可怕的一幕幕,我们会忍不住去思考:谁,才是真正的幕后黑手?

  至于"天坑"的说法,有时候是不正确的。当人们发现了地面无缘无故出现一个大坑时,因不解其因便称其为"天坑",其实这是一种误解。我国从事洞穴科学研究的著名专家朱学稳指出,"天坑"是指宽度和深度不小于100米的塌陷漏斗,并由直立的周壁构成陡峭的剖面。此外,从观赏方面来说,是否壮观、雄奇、险峻,而且具备生物多样性等综合属性,也往往被认为是鉴别天坑与一般漏斗、洼地或竖井的重要标志。所以说,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天坑"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天坑。有时候可能是因为过量抽取地下水造成的地面沉降或地面塌陷,有时候是人工采矿活动将地下掏空诱发的地表塌陷,也有的是因为曾经开挖过地面而在回填时未填实,当流水渗入地下时带走泥沙,结果导致上部土体陷落。而此次危地马拉城的巨大塌陷坑,很可能是由于热带风暴"阿加莎"带来的持续暴雨和城市地下排水系统不够完善所致。

  那么,真正巨大的"天坑"是如何形成的呢?

  这就要说到"喀斯特"一词,这词源于欧洲南斯拉夫境内的石灰岩高原,该地名为喀斯特,那里岩溶地貌发育得比较典型,于是,人们便用"喀斯特"一词来代表岩溶地貌。在自然界中,石灰岩、大理岩、白云岩等碳酸盐类岩石最容易发生岩溶现象,即构成这类岩石成分的碳酸钙在含有二氧化碳的水的作用下,溶解为钙离子和重碳酸根离子而被水带走。因此,碳酸盐类岩石在特定的地质条件与气候条件下,并在诸如流水浸蚀和沉积、重力崩塌等各种机械作用下,易于产生大小不一的空洞和各种形态的岩溶地形。

  在岩溶作用强烈的地方,长年累月的发展,地下形成的空洞一旦造成顶部岩层坍塌,便会在地表形成坑的形状,若规模和形状达到一定程度,便可称为"天坑"。所以说,天坑就是发育成熟的一种喀斯特地貌。

  当这种地质现象发生在有人类活动的地区时,便可能成为一种地质灾害,即为"天灾"。如果发生在无人居住区,则一般不具有危害性。倘若人们能够在保护的基础上开发利用,还能成为风景优美、魅力无穷的旅游胜地,吸引大批学者和"探洞"爱好者前往探险,寻找大自然的神秘和美丽。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喜欢探秘的朋友一定要在当地导游或向导的指引下前往,千万不要独自行动,毕竟安全始终是最重要的。

1.下列选项中,属于文章说明的最重要内容是(    )

A."天坑"的相关事件。                    B."天坑"的错误认识。

C."天坑"的形成原因。                    D."天坑"的开发利用。

2.根据原文所给的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2010年5月31日危地马拉城的巨大塌陷坑的形成是因为热带风暴“阿加莎”带来的持续暴雨和城市地下排水系统不够完善。

B."天坑"可能成为地质灾害,但合理开发利用,还能成为风景优美、魅力无穷的旅游胜地。

C.真正的“天坑”是在喀斯特地貌地区,在特定的地质与气候条件下,并在各种机械作用下,长年累月的发展后才能形成。

D.在有岩溶地貌的地方就会有“天坑”现象产生。

3.根据文意,下列对科学防御人为的假"天坑"出现的看法不够合理的一项是( )

A.不要抽取地下水。                      B.不要滥采滥挖将地下掏空以致地表塌陷。

C.曾经开挖过地面在回填时要填实。         D.地下排水系统要不断完善。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天坑”是如何形成的
2010年5月31日,濒临加勒比海的中美洲国家危地马拉发生了一桩骇人听闻的怪事:其首都危地马拉城出现一个巨大的深坑,深度达到60米!有目击者称当时一幢3层建筑坠入坑中,造成至少1人死亡。
  2008年3月25日凌晨,四川省宜宾市江安县红桥镇五阁村突然出现3个形状大小不等的巨型塌陷坑,呈直线展开,目击者称这些塌陷坑足有两个篮球场那么大,此后,类似事件不断出现,在附近又出现多个大大小小类似的塌陷坑,共计11个。
  2010年3月以来,广西省东兰县武篆镇那论村的稻田中多处泥土下陷,出现大大小小十多个新坑,加上前几年已经出现的,总共超过30个。不过这些坑规模不大,小的直径1米,大的有6米,深度最大的为6米。因不解其因,人们习惯称之为"天坑"。
  想起这可怕的一幕幕,我们会忍不住去思考:谁,才是真正的幕后黑手?
  至于"天坑"的说法,有时候是不正确的。当人们发现了地面无缘无故出现一个大坑时,因不解其因便称其为"天坑",其实这是一种误解。我国从事洞穴科学研究的著名专家朱学稳指出,"天坑"是指宽度和深度不小于100米的塌陷漏斗,并由直立的周壁构成陡峭的剖面。此外,从观赏方面来说,是否壮观、雄奇、险峻,而且具备生物多样性等综合属性,也往往被认为是鉴别天坑与一般漏斗、洼地或竖井的重要标志。所以说,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天坑"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天坑。有时候可能是因为过量抽取地下水造成的地面沉降或地面塌陷,有时候是人工采矿活动将地下掏空诱发的地表塌陷,也有的是因为曾经开挖过地面而在回填时未填实,当流水渗入地下时带走泥沙,结果导致上部土体陷落。而此次危地马拉城的巨大塌陷坑,很可能是由于热带风暴"阿加莎"带来的持续暴雨和城市地下排水系统不够完善所致。
  那么,真正巨大的"天坑"是如何形成的呢?
  这就要说到"喀斯特"一词,这词源于欧洲南斯拉夫境内的石灰岩高原,该地名为喀斯特,那里岩溶地貌发育得比较典型,于是,人们便用"喀斯特"一词来代表岩溶地貌。在自然界中,石灰岩、大理岩、白云岩等碳酸盐类岩石最容易发生岩溶现象,即构成这类岩石成分的碳酸钙在含有二氧化碳的水的作用下,溶解为钙离子和重碳酸根离子而被水带走。因此,碳酸盐类岩石在特定的地质条件与气候条件下,并在诸如流水浸蚀和沉积、重力崩塌等各种机械作用下,易于产生大小不一的空洞和各种形态的岩溶地形。
  在岩溶作用强烈的地方,长年累月的发展,地下形成的空洞一旦造成顶部岩层坍塌,便会在地表形成坑的形状,若规模和形状达到一定程度,便可称为"天坑"。所以说,天坑就是发育成熟的一种喀斯特地貌。
  当这种地质现象发生在有人类活动的地区时,便可能成为一种地质灾害,即为"天灾"。如果发生在无人居住区,则一般不具有危害性。倘若人们能够在保护的基础上开发利用,还能成为风景优美、魅力无穷的旅游胜地,吸引大批学者和"探洞"爱好者前往探险,寻找大自然的神秘和美丽。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喜欢探秘的朋友一定要在当地导游或向导的指引下前往,千万不要独自行动,毕竟安全始终是最重要的。
小题1:下列选项中,属于文章说明的最重要内容是(    )
A."天坑"的相关事件。B."天坑"的错误认识。
C."天坑"的形成原因。D."天坑"的开发利用。
小题2:根据原文所给的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2010年5月31日危地马拉城的巨大塌陷坑的形成是因为热带风暴“阿加莎”带来的持续暴雨和城市地下排水系统不够完善。
B."天坑"可能成为地质灾害,但合理开发利用,还能成为风景优美、魅力无穷的旅游胜地。
C.真正的“天坑”是在喀斯特地貌地区,在特定的地质与气候条件下,并在各种机械作用下,长年累月的发展后才能形成。
D.在有岩溶地貌的地方就会有“天坑”现象产生。
小题3:根据文意,下列对科学防御人为的假"天坑"出现的看法不够合理的一项是( )
A.不要抽取地下水。B.不要滥采滥挖将地下掏空以致地表塌陷。
C.曾经开挖过地面在回填时要填实。D.地下排水系统要不断完善。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

精英家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