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11、余光中在《听听那冷雨》中写道“听听那冷雨。看看那冷雨。嗅嗅闻闻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句中划    线的标点本不必用,可作者却故意加上了。请你说说这样一来所产生的独特韵味。

试题答案

11、一方面有强调突出的效果;更主要的是,用上标点做一停顿,就产生了似乎冷雨在一滴一滴下着的感觉,从听觉、视觉、嗅觉、味觉上表现了雨的美感(意到即可)

相关题目

现代文阅读

阅读《蝗灾补遗》,回答下题

蝗灾补遗①

程天保

  (1)牧场遭了蝗灾,告急电话纷纷打来,畜牧局蒋局长决定亲赴灾区,指挥灭蝗救灾工作。临行前,他吩咐秘书准备了一批有关蝗虫的科普读物,以便沿途散发,增强牧场领导、牧工识蝗、防蝗、灭蝗的本领。

  (2)喷洒灭蝗药剂的直升飞机尚在检修,蒋局长便抽空翻阅着科普读物:“蝗为昆虫纲,种类很多,全世界约有一万余种。我国有三百余种,如飞蝗、意大利蝗、蔗蝗和棉蝗等,都是重要的农林害虫……”他读着、翻着,各种蝗虫的彩色插图中,有肥硕笨重的,轻巧瘦小的,面目凶狠的,灵秀阴柔的……蒋局长眼热心跳,家乡那年遭蝗灾的景象,竟赫然出现眼前;(A)千百万只蝗虫铺天盖地飞来,发出沉闷的嗡嗡声,像一片巨大的飞速旋转的黄云,将阳光死死遮住。骤然,云团扑向大地,嗖嗖嗖,一阵骤雨般的声响,千百万只蝗虫已纷纷扑向农田,无情地吞噬着正待收割的庄稼。十里之地,只听一片嘁嘁喳喳之声,那种仿佛要把整个世界一口吞下的贪婪、残忍、暴戾,令人毛骨悚然。想到这里,蒋局长急忙将书合上,长长地吁了口气。

  (3)秘书进来,轻轻喊道:“局长。”

  (4)蒋局长拭去额上的冷汗,起身问道:“可以起飞了?”

  (5)秘书莞尔一笑:“美食家协会今天有个聚会。”

  (6)蒋局长愣了一下。地区美食协会会员大多是些有权势的头面人物,大家轮流作东,巧立名目,吃遍了地区几百家餐馆的南北大菜。蒋局长虽是会员,但因肠胃有病,惧吃惧喝,每次活动,只不过应景而已。现牧场救灾在急,更无心周旋,便发狠道:“我的大爷,牧场就要毁了,还聚什么会!”

  (7)秘书软软应道:“不去,怕影响团结。”

  (8)“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难道还未吃够喝够?”

  (9)“重要的不是吃喝,而是联络感情,交流信息,于公于私,大家相互有个照应。”

  (10)蒋局长沉默不语,想清静一下再作决定,然那些凶猛饕餮②的蝗虫却在眼前不停地飞舞,便止不住喃喃道:“可怕!可怕!”

  (11)“局长,几只蝗虫,何必过虑。”秘书宽解着。

  (12)“几只蝗虫?你知道什么!”蒋局长发了脾气,“不是几只,是几百万只!只要这些家伙咬起来,嚼起来,啃起来,今天飞到这,明天飞到那,就是铁打的江山,也要被吞噬干净!”说到这里,仿佛触动了什么,停一下,遂指着手中的科普读物说道:“你速去协会,将小册子每人赠送一本,就说我要去牧场灭蝗,不能参加,改日再作东邀诸位一聚。”

  (13)秘书见局长态度坚决,急携书驱车前往,然一个多钟头过去,仍不见小车回程。蒋局长便急躁起来,心想:“莫非秘书糊涂,也坐席吃了起来?”(B)往昔酒场上热闹景象就渐渐在眼前出现:一张张胖脸、窄脸、圆脸、方脸、粉脸在得意地笑着,油腻的嘴唇在飞快地闭合,坚硬的牙齿在骄傲地闪光,脖颈的肌肉在不停地抖动……突然一阵刺耳的刹车声传来,蒋局长惊醒,抬头看了看,不满地瞪着秘书。

  (14)秘书急忙解释:“领导们说美食家协会也要搞改革开放。准备摆次蝗虫宴,像外国人那样,吃个新鲜,吃个刺激,非要我帮助他们拟份蝗虫宴菜单不可。”说着便将菜单递上。“协会主席还托付你,飞机返程时带几麻袋蝗虫回来。”

  (15)蒋局长向菜单溜了一眼,突然大怒,将菜单撕得粉碎,紧闭嘴唇,走向直升机。秘书看看局长愤怒的背影,不由暗暗跌足叫苦。

  (16)三天过后,协会主席却接到蒋局长的一封亲笔信,声言蝗虫以吃鲜活为宜,现捕现做现吃,才有情趣和风味,邀主席团全体成员去牧场一游。于是协会各头面人物喜不自禁,相约乘机来到牧场。蒋局长便微笑着带美食家向草原走去。

  (17)广袤的草原已失去了昔日的青葱、繁茂与活力。鲜花枯萎,鸟儿敛迹,浑黄湖水。残存的草茎在风中瑟瑟抖动,似在唱着一曲生命的挽歌。饥饿的牛羊拖着疲惫的身躯在漫无目的地四处蠕动。倒毙在沟渠的牲畜发出一阵阵恶臭。一些脊背闪着油黑光亮的牧工,正引导羸弱的牛羊向新的草场转移,灰蒙蒙的尘埃雾一般在苍穹下荡漾……

  (18)美食家们面面相觑。一个个心悟脸苦,讪笑地看着蒋局长,仿佛在说:“这蝗虫宴是不是就不摆了?”蒋局长视而不见,仍步履沉重地向前走着。前面,还有被蝗虫毁坏得更惨更烈的景象……

  注释:①补遗:书籍正文有遗漏,加以增补,负载后面,叫做补遗;前人的著作有遗漏,后人搜索材料加以补充,也叫补遗。②饕餮:(拼音:t1o ti8),传说中的一种凶恶贪食的野兽,古代青铜器上面常用它的头部形状做装饰,叫做饕餮纹。传说是龙生九子之一。“饕餮”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神兽,它最大特点就是能吃。饕餮是一种想像中的神秘怪兽。这种怪兽没有身体,只有一个大头和一个大嘴,十分贪吃,见到什么吃什么,由于吃的太多,最后被撑死。它是贪欲的象征,所以常用来形容贪食或贪婪的人。

(1)

通读全文,理解概括,完成填空

故事先写了蒋局长要去指挥灭蝗救灾工作,因而________;再写当________时,蒋局长却以“吃鲜活蝗虫”为名带美食家们参观“蝗灾”现场的故事。

(2)

我们分析小说人物形象时,一定要遵照如下方法:“听其言,观其行,外貌描写和神情,人物关系要理清,前瞻后顾定品性,务忘体察作者情。”请推敲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揣摩蒋局长当时的思想感情,把握人物形象,填写表格

(3)

小说中标出了(A)(B)的两处描写,请选择其中的一处(将序号填在括号中),谈谈其在小说中的表达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A)广袤的草原已失去了昔日的青葱、繁茂与活力。(B)鲜花枯萎,鸟儿敛迹,浑黄湖水。(C)残存的草茎在风中瑟瑟抖动,似在唱着一曲生命的挽歌。(D)饥饿的的牛羊拖着疲惫的身躯在漫无目的地四处蠕动。(E)倒毙在沟渠的牲畜发出一阵阵恶臭。(F)一些脊背闪着油黑光亮的牧工,正引导羸弱的牛羊向新的草场转移,灰蒙蒙的尘埃雾一般在苍穹下荡漾……”

以上是(17)段中的描写,①请找出表达不连贯的一句话。②按照示例,评析动词在句中的作用

示例:饥饿的牛羊拖着疲惫的身躯在漫无目的地四处蠕动。动词“蠕动”:蠕动本意是“像蚯蚓爬行那样动”,在这里描写饥饿的牛羊有气无力的惨状,形象地突出了蝗灾毁灭草场的可怕后果。

(5)

汪曾祺先生曾经有这样一段话:“世界上没有没有语言的思想,也没有没有思想的语言。”选出对小说理解不正确两项

A.

小说中,畜牧局蒋局长乘坐喷洒灭蝗药剂的直升飞机赴灾区牧场指导灭蝗。

B.

第(7)段写“秘书软软应道:‘不去,怕影响团结。’”“软软”一词在这里写出了秘书的温柔和蔼。

C.

第(10)段写蒋局长“那些凶猛饕餮②的蝗虫却在眼前不停地飞舞,便止不住喃喃道:‘可怕!可怕!’蒋局长说的“可怕”一语双关,既指凶猛饕餮的蝗虫,又指像蝗虫一般无耻贪婪的美食家们。

D.

第(12)段写蒋局长发了脾气,并要求秘书去协会,将小册子每人赠送一本。蒋局长当时的用意是,以小册子为证,证明自己公干在身,十万火急,期望美食协会理解并支持自己的行动。

E.

第(18)段结束全文的句子是:“前面,还有被蝗虫毁坏得更惨更烈的景象……”意思是前面的牧场才是被蝗虫毁灭得最厉害的地方。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的题。

  女孩从外面砍完了柴草回家,把柴草放在地上,她忘记了累,而是踮起脚尖,看着树枝上的小鸟飞向了蓝天。

  奶,我求求爸爸,他会答应吗?”女孩对正在烧饭的奶奶说。奶奶望着女孩许久,叹了口气不说话。

  母亲从地里收工回家,女孩看着母亲,问:“妈妈,你看这件事?”母亲皱了皱眉头,也望了一眼刚刚从树枝上飞走的小鸟,说:“过几天,等你爸爸过年回家再说吧。”

  A冬天的夕阳落得早,但却绚丽得冷艳、凄楚。女孩望着村口的路,天天望。终于看到了父亲在夕阳的光晕中,如期地归来了。望着日渐消瘦的父亲,背着简易的旅行包,披着一身尘土与疲惫,女孩迟疑了,刚到嘴边的话又咽了下去。

父亲回家的第一天晚上吃饭时,谁也没有谈到学费的事,父亲的心情也比较好。饭后,奶奶睡了,女孩用求救的目光看了一眼母亲,母亲在一边纳鞋底并没有说话,女孩只好鼓足勇气,对正在一边闷头吸烟的父亲说:“爸爸,我还想复读一年,我不可以放弃。”

  父亲的脸紧锁不展,他只是默默地吸烟。女孩继续大胆地说:“你知道的,只有知识,才能够改变命运!”

  此时,烟雾弥漫了整个房间,父亲站起身,用眼睛瞪了她一眼,大家都不吭声了,只听见隔壁大院子里的邻居,喊孩子回家休息的声音。父亲踱着步子,忽然停下步子说:“你还想读书?你怎么就不看看你妈妈头上的白发?”

  女孩愣了一下,心如刀绞一般。那天,女孩在房里默默地哭了一整夜。

  日子是平静的,父亲和母亲一起下地,每天收工回来得比平时更晚,每天都显得精疲力竭。女孩知道地里的活,永远做不完。

  村子里的人们都从外面打工回来了,闲暇时互相串门儿聊天,每次见到女孩的父亲就说:“她都这么大了,应该出去挣钱了,反正她是女孩,迟早都是要嫁人的,还不如让她早点出去挣钱,帮帮你们。”

  家里的人每次听了,都沉默无言。

  过了春节,眼看着父亲又要出门打工走了,学校就要开学,女孩越来越绝望。

就在离开学的前一天,母亲走进了女孩的房间,拿出装在包里的钱递给了她说:“你爸爸说了,女孩怎么了,女孩也和男孩一样,你就自己好好地努力吧!我们一家人的希望可都寄托在你的身上了,你爸爸这几年身子骨还行,还能苦两年。”

女孩的泪水流下了双颊。B窗外已经萌出苞蕾的杨柳枝条,在暮冬初春的阳光下摇曳着。

  年初七的夜晚,女孩送走了南下的父亲,又踏上回校的路。外面虽然下着小雨,却没有风,但寒气依然逼人,女孩的心中充满希望。

(选自06年4月18日《扬子晚报》文有改动)

(1)

文中先后两次写了“姑娘”的“哭”,请说出其原因。

第一次“女孩在房里默默地哭了一整夜”因为________。

第二次“女孩的泪水流下了双颊”,因为________。

(2)

文章大篇幅地正面写“女孩”争取复读的过程,而对父亲同意其复读只是侧面的一笔带过,请你分析作者这样处理的原因。

(3)

文中划线A句和B句都属于写景,请你选择一处分析其主要作用。(2分)

选________句,主要作用是________。

(4)

有人认为文中村子人对“女孩”父亲说的话“她都这么大了……帮帮你们。”是多余之笔,你是否同意这种看法?请说出理由。

(5)

文章一开头“……踮起脚尖,看着树枝上的小鸟飞向了蓝天。”请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像,描写“女孩”此时的心理活动。(50字以内)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在时间深处

张抗抗

  最近读到费振钟先生主编的《江南民间生活摹本》丛书中的《风月无边》一书。书捧在手里,轻巧而精致的。封面上的碧塘艳荷粉墙水田,拂来了江南湿润的暖风与雨丝。内文一页页如波浪起伏,每一面纸上都嵌着疏淡的底纹,一竹一亭一柳一燕,清晰而模糊的影子,若隐若现地在湖水中沉浮。再配以优美的文字与黑白色风景图片,可知浙江摄影出版社对这套书的设计制作,怀有怎样的偏爱而多用了几分心思。

  这是一本关于西湖的书。“风月”二字,本是人世间泛意的温情与诗意。但自从被御笔在湖心亭抹去边际笔画,“风月无边”就变成了西湖的一个代词。我这个出生在杭州的女人,虽在青春年少时越出了西湖的地界远走他乡,却终究是逃不出这个“无边”——在心灵的牵念与思忆中,西湖始终忽远忽近地随我而行。

  该书作者苏沧桑,来自东海边的一座小城,原本不是西湖女儿。她是走近西湖来上大学的,也许应了“一半勾留是此湖”那句诗,后来她就在这座城市里住了下来,作了西湖真心实意的“养女”。

  见过苏沧桑,一个文静秀美的江南女人;待细细品味《风月无边》,才知沧桑内心的聪慧与丰富的情思,更是一片“无边”的绿色桑田。苏沧桑笔端的西湖是女性的、是沧桑用自己的眼睛观赏、用自己的灵魂感知的西湖。迟来的苏沧桑从容地踏着桂树竹林的小径,寻找岁月在湖山留下的每一道踪迹,追问着西湖风月的成因与去向——

  沧桑写断桥,撑开了一把千年的油纸“伞”;沧桑写苏堤,长堤破水入“梦”境;沧桑写晚钟,让人听见了穿透尘世的梵音;沧桑写双峰,缠绕于一个“无”字;沧桑写三潭印月,波光里扬起了幽怨的洞箫声声;沧桑写虎跑,着眼于“泉”;沧桑写龙井,落笔于“叶”;沧桑写雷峰塔,意在苍凉;沧桑写满垅桂雨,重在迷失;沧桑的云栖竹径,是天堂里的小路;沧桑的阮公墩,是一块含烟的翡翠……

  人所共享的西湖山水,就此被沧桑的个人感受内心化了,西湖的风光月色由“有形”而变得“无形”,无形即无边,世间只有飞翔的心灵才能真正“无边”。于是在风云际会的无边岁月里,我们看到了曾在湖畔匆匆来去的人:林和靖、秋瑾、吴昌硕、俞平伯、林风眠、史量才……还有遥远的许仙白娘子、梁祝和苏小小……月湖雨湖,梅林桂雨,朵朵涟漪阵阵馨香中,古典的爱神与美神一次次起降。那都是一些善解“风月”和呼风唤雨的人,使得西湖历尽沧桑而容颜不老、妩媚依旧……

  还有岁月遗存的杭州民俗风情,烟花河灯画舫绸庄酒肆扇铺……说不尽的繁华与热闹。按着这套《江南民间生活摹本》丛书的初衷,苏沧桑曾试图描写杭州的市井生活世俗风物,但那个时代确实离她太远了,终是有“隔”的感觉。正如费振中先生那个有趣的引言中所说:“写着写着,就把自己写进去了。这样也好。”苏沧桑优美的文字之旅,便成为雅俗共赏的风月之解;她充满柔情的女性眼光让我们懂得:脚步落在杭州的土地上,城内湖边,每一步踩下去必有些不同寻常的来历。

  然而,西湖果真是那般闲雅的么?在时间的深处,风消月隐之时,我听见了南屏晚钟的佛国余音,空谷传声警示众人。在时间的深处,我看到狂风掀起的湖水,寒冷的月色如雪片一层层叠垒。西湖的秋风残月中,伫立着岳飞、于谦、张仓水、章太炎、龚自珍、秋瑾等人的背影,犹如西湖四周的群山,成为西湖的脊梁,一直朝着东海延伸而去。在时间的深处,隐藏着西湖千年魅力的全部秘笈。

  顺便说到,王旭烽所著的《走读西湖》(同是浙江摄影出版社出版),落笔于“西湖是一座书院”,更偏重于西湖名胜的历史性,把许多被时间掩埋的人文典故重加发掘整合,与苏沧桑的《风月无边》是不同的路数。那些描写西湖的书,彼此应是相得益彰的:历史与现实,理性与感性、审美的客观性与个人化,犹如手心手背浑然一体。

  说西湖风月,不可忘西湖风骨;柔美与凝重,才构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完美。

1.根据本文内容说出“西湖十景”指哪十个景点?

2.本文与我们所学的课文在内容上有什么不同?

3.《风月无边》包括几方面的内容?

4.为什么说“苏沧桑笔端的西湖是女性的”?

5.列举出描写西湖景色的诗句。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16分)
莫干山居  
木心
莫干山以多竹著名,挺修、茂密、青翠、蔽山成林,望而动衷。尤其是早晨,缭雾初散,无数高高的梢尖,首映日光而摇曳,便觉众鸟酬鸣为的是竹子,长风为竹子越岭而来,我亦为看竹子乃将双眼休眠了一夜。
我是在夏季八月来的,借词养病,求的是清闲,喜悦这以山为名的诸般景色。此等私念,对亲友也说不出口,便道:去莫干山疗养,心脏病。于是纷纷同情同意,我脱身了。
莫干山半腰,近剑池有幢石头房子,是先父的别墅。房子里有家具,托某姓山民看管,看管费以米计算,给的却是钱。我在他家三餐寄食,另付搭伙之资——刚到的一个星期左右,我随身带来的牛肉汁、花生酱,动也没有动。他家的菜肴真不错。山气清新,胃欲亢盛,粗粒子米粉加酱油蒸出来的猪肉,简直迷人。心想,此物与炒青菜、萝卜汤之类同食,堪爱吃一辈子。是故情绪稳定。我在莫干山写论文,白昼一窗天光,入夜一枝烛。茶也不喝。一星期左右过去后,不见粉蒸肉,十日也不见,早餐是那女孩拎了竹篮送来的,昼晚两顿我去她家共食。下雨,如下大雨,真对不起,姑娘被蓑衣、戴笠帽提饭菜来。写作这回事很容易发生饥饿,不知别人如何。后来方始想到写作时岂非在快速耗去卡路里,怪不得老是怀念粉蒸肉,就是勿见上桌了。偶尔邂逅,肉少粉多,肉切得很薄,我不希望在这上面表现精致,至少是散文,他们在碗里做的是五言绝句。一日时近中午,兴冲冲快步穿林拾级,远里就闻到红烧羊肉的香味。他们一家四口,老伯大妈、姑娘小弟,气色晴朗,连我,五张脸似笑非笑。桌上已摆着烫热的家酿米酒,还有大碗葱花芋艿羹,还有青椒炒毛豆,浓郁郁的连皮肥羊肉,洒上翡翠蒜叶末子,整个儿金碧辉煌。中国可爱,还在于主张高温度饮食,此法更能激励味蕾的敏感,而餐桌上祥瑞之气氤氲,就此如梦似真,将味觉嗅觉视觉浑成轻度的晕眩,微微地应接不暇——每当此际,村人自嘲为“筷头像雨点,眼睛像豁闪”。如果人多,又全是饿透了的熟人,那么确有风狂雨骤之势。果腹之余,旁而观之:可爱极了……这顿五员会歼一羊腿,从概念上、范畴上讲,是属于小规模的风雨交加。我是笨,笨得一直认为姑娘全家四人都是性喜素食的。
这幢石屋因山势而建,前两层,后面其实是一层。面空谷而傍竹林,小竹林。竹梢划着窗子,萧萧不歇,而且在飘雪了。一味的冷。并非坚持,是凌晨一时后停笔已成习惯。床就在书桌边,早登上也睡不着,论文脱稿,大约是年底,不下山也不行了。我得入城谋职业,目前身边还有钱。这黝黑多折角的石屋,古老的楠木家具,似熄非熄的大壁炉,两枝白礼氏矿烛,一个披棉被的人,如果……如果什么,我是说非常适宜于随便来个鬼魂,谈谈。既然是鬼,必有一段往事,就是过去的世事,我们谈谈。我无邪念,彼无恶意,谈谈是可以的,任何一个朝代都可以谈谈——这种氛围再不出现鬼魂,使我绝望于鬼的存在。雪下大了。南国的下雪天不刮风。竹梢承雪而不动,村犬不吠。铜锣火铳不响;那是要到万不得已时才发作的。静极了,雪和虎爪一样着落无声。静极……静极……我也不发任何声息。就床,就床不过是把披在身上的棉被盖在身上。还是一味的冷……
半年山居,初回城市的头一两天,屡兴“再上山去多好”的感喟。几乎事事得重新视听适应。我已经山化,要蜕变,市化,重做市民。人怕寂寞,害怕到无耻的程度。换言之,人的某些无耻的行径是由于害怕寂寞而作出来的。
我算是害怕寂寞的人吗,粉蒸肉,老虎,羊腿,竹秀……再住半年,可能也会无耻了。
在都市中,更寂寞。路灯杆子不会被雪压折,承不住多少雪,厚了,会自己掉落。
(节选自《竹秀》,有删改)
小题1:文章开头描写莫干山的竹子有什么作用?(4分)
小题2:下列句子富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4分)
①偶尔邂逅,肉少粉多,肉切得很薄,我不希望在这上面表现精致,至少是散文,他们在碗里做的是五言绝句。
②这黝黑多折角的石屋,古老的楠木家具,似熄非熄的大壁炉,两枝白礼氏矿烛,一个披棉被的人,如果……如果什么,我是说非常适宜于随便来个鬼魂,谈谈。
小题3:作者的莫干山居生活是清苦、寂寞的,为何作者回到都市后“屡兴‘再上山去多好’的感喟”?(4分)
小题4:你如何理解文章结尾一句?请结合文意回答。(4分)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京城水韵》,回答问题。

京城水韵

王本道

  去年夏季中伏的一天,文友打来电话,告诉我京城最近辟出一个消暑纳凉的好去处,邀我去消夏。

  听罢,我心生纳闷。北京七月正是最热的季节,避之惟恐不及,怎谈得上纳凉消夏?但是情之拳拳,却之不恭,于是利用双休日匆匆到京。

  什刹海傍晚的游船比起江南水面上的游船要宽敞得多。船头多是龙凤的动物造型,船舷上涂抹着花花绿绿的彩漆,船尾是一个差不多一人高的船桨。进入船舱,舱中方桌上早已摆满了水果、瓜子和一杯杯泛着鹅黄的新鲜绿茶。坐定后,船便荡漾起来。船身起伏,抬头望去,船头坐着一位怀抱琵琶的姑娘。身着一套滚边半袖的红色唐装,微风吹拂着齐颈的短发,清秀俊美。只见她念羞带笑向大家微微鞠躬说:“我是中央戏剧学院的学生,利用暑假到这里,一是想试试身手,二是想减轻乡下父母的经济负担,望各位女士、先生有个好心情。”接着,那纤细的手指在琴弦上轻轻一拨,一曲《春江花月夜》便在什刹海湖面荡漾开来。没有任何电声音响,也没有任何人工装饰的舞台,但有习习的凉风充当媒体,有泱泱湖面和无边的暮色作为背景,有浪花碰撞船舷的潺潺水声伴奏,那声声乐曲更显出感人的魅力。一曲终了,没有掌声,也没有赞叹,似乎大家都觉得掌声和溢美之词显得多余,抑或是担心那掌声会破坏了周围静谧的氛围,每个人都在静静地凝神谛听着。橹声咿呀,琴声阵阵,清风徐来,尽管霁月未开,但那曲中之月已将一片清辉柔光洒入了我们的心田!

  接着,又是一曲《太湖美》飘洒起来。想那坐在船头“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琴女定是一位江南女子,那优美的动作,委婉的琴音,柔情似水,脉脉含羞。朦胧中的我,似乎置身于西湖、同里、秦淮河,一股股清凌凌的水汽把我的思维浸染得漫漶(漫漶:模糊不清,漶,hu4n)淋漓了。

  走出船舱,想领略一下舱外的景致。此时,夜幕已经降临,青沉沉的夜空,星光稀缀,湖面上,灯影、船景交辉,桨声、水声和弦,什刹海的水面上如同无数条银蛇狂舞,闪烁着粼粼波光,煞是一个偌大的天然舞台……

  据说什刹海之前后两海,虽然相距咫尺,仅隔几条街巷,但风格韵味全然迥异:后海多野趣、古庙,且人迹罕至,更显其水木清华的秀美湖光,只是乘船游后海要颇费周折,于是我们的游船行至前后海之间的银锭桥,便返程登岸了。夜幕之中,那琵琶姑娘站在船头,向我们挥手告别。

  离船后,文友们游兴未尽,于是便在毗邻前海的荷花市场徜徉。正值七月十五中元节前夕,按传统习俗,正是荷花市场热市的巅峰。街市两旁,高柳浓密,清风徐来,沿街摆设的茶棚、瓜棚、冷食棚摩肩接踵,各种临时搭建的小吃摊应有尽有,其中最应时的小吃当属八宝莲子粥与荷叶粥,粥中不单有时鲜莲子,还有鲜菱角、鲜鸡头米等,全部是什刹海里的特产。徜徉在市场之中,听着耳边传来的阵阵纯正的京腔吆喝以及不远处湖面的婉约琴声,我深深地为彻底摆脱了衣食之忧的同胞们庆幸与祝福,正所谓“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

  从京城回到我蛰居的小城后,心情颇不静。一直以来,我所占有的材料都说北京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城市,人均占水资源不足300立方米,是世界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三十二分之一,排在世界城市的百名之后。此前读过一本书,考评几百年前的北京如何布满河流、湖泊、泉溪、湿地,曾经是“行尽荷池又稻田,碧花红穗散秋烟。一群鹅鸭三蒿水,酷似江南雨后天”的景象。那书的名字是《水乡北京》。凭着以往多年形成的成见,我想,即便北京有过“水乡”的历史,它所具有的属性也只是水的荡涤,水的席卷吧。然而什刹海泛舟之后,我感悟到,如果称北京为“水乡”的话,那么,北京还有水的另一种属性,即水的温婉与水的缠绵。这,或许是历史和祖先留给北京的另一笔财富!

(原文有删改)

1.本文着重写了两个场面,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第一个场面:________

第二个场面:________

2.“京城水韵”的韵味体现在哪些地方?

________

3.作者曾经对北京有怎样的“成见”?

________

4.阅读全文,体会文章的主题是什么?

________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京城水韵》,回答问题。

京城水韵

王本道

  去年夏季中伏的一天,文友打来电话,告诉我京城最近辟出一个消暑纳凉的好去处,邀我去消夏。

  听罢,我心生纳闷。北京七月正是最热的季节,避之惟恐不及,怎谈得上纳凉消夏?但是情之拳拳,却之不恭,于是利用双休日匆匆到京。

  什刹海傍晚的游船比起江南水面上的游船要宽敞得多。船头多是龙凤的动物造型,船舷上涂抹着花花绿绿的彩漆,船尾是一个差不多一人高的船桨。进入船舱,舱中方桌上早已摆满了水果、瓜子和一杯杯泛着鹅黄的新鲜绿茶。坐定后,船便荡漾起来。船身起伏,抬头望去,船头坐着一位怀抱琵琶的姑娘。身着一套滚边半袖的红色唐装,微风吹拂着齐颈的短发,清秀俊美。只见她含羞带笑向大家微微鞠躬说:“我是中央戏剧学院的学生,利用暑假到这里,一是想试试身手,二是想减轻乡下父母的经济负担,望各位女士、先生有个好心情。”接着,那纤细的手指在琴弦上轻轻一拨,一曲《春江花月夜》便在什刹海湖面荡漾开来。没有任何电声音响,也没有任何人工装饰的舞台,但有习习的凉风充当媒体,有泱泱湖面和无边的暮色作为背景,有浪花碰撞船舷的潺潺水声伴奏,那声声乐曲更显出感人的魅力。一曲终了,没有掌声,也没有赞叹,似乎大家都觉得那掌声和溢美之词显得多余,抑或是担心那掌声会破坏了周围静谧的氛围,每个人都在静静地凝神谛听着。橹声咿呀,琴声阵阵,清风徐来,尽管霁月未开,但那曲中之月已将一片清辉柔光洒入了人们的心田!

  接着,又是一曲《太湖美》飘洒起来。想那坐在船头“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琴女定是一位江南女子,那优美的动作,委婉的琴音,柔情似水,脉脉含羞。朦胧中的我,似乎置身于西湖、同里、秦怀河,一股股清凌凌的水气把我的思维浸染得漫漶(漫漶:模糊不清。漶,hu4n)淋漓了。

  走出船舱,想领略以一下舱外的景致。此时,夜幕已经降临,青沉沉的夜空,星光稀缀,湖面上,灯影、船影交辉,桨声、水声和弦,什刹海的水面上如同无数条银蛇狂舞,闪烁着粼粼波光,煞是一个偌大的天然舞台……

  据说什刹海之前后两海,虽然相距咫尺,仅隔几条街巷,但风格韵味全然迥异。后海多野趣、古庙,且人迹罕至,更显其水木清华的秀美湖光,只是乘船游后海要颇费周折,于是我们的游船行至前后海之间的银锭桥,便返程登岸了。夜幕之中,那琵琶姑娘站在船头,向我们招手告别。

  离船后,文友们游兴未尽,于是便在毗邻前海的荷花市场徜徉。正值七月十五中元节前夕,按传统习俗,正是荷花市场热闹的巅峰。街市两旁,高柳浓密,清风徐来,沿街摆设的茶棚、瓜棚、河鲜棚、冷食棚摩肩接踵,各种临时搭建的小吃摊应有尽有,其中最应时的小吃当属八宝莲子粥与荷叶粥,粥中不单有时鲜莲子,还有鲜菱角、鲜鸡头米等,全部是什刹海里的特产。徜徉在市场之中,听着耳边传来的阵阵纯正的京腔吆喝以及不远处湖面的婉约琴声,我深深地为彻底摆脱了衣食之忧的同胞们庆幸与祝福,正所谓“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

  从京城回到我蛰居的小城后,心情颇不静。一直以来,我所占有的材料都说北京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城市,人均占有水资源不足300立方米,是世界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三十二分之一,排在世界城市的百名之后。此前读过一本书,考证几百年前的北京如何布满河流、湖泊、泉溪、湿地,曾经是“行尽荷池又稻田,碧花红穗散秋烟。一群鹅鸭三蒿水,酷似江南雨后天”的景象。那书的名字是《水乡北京》。凭着以往多年形成的成见,我想,即便北京有过“水乡”的历史,它所具有的属性也只是水的荡涤,水的席卷吧。然而什刹海泛舟之后,我感悟到,如果称北京为“水乡”的话,那么,北京还有水的另一种属性,即水的温婉与水的缠绵。这,或许是历史和祖先留给北京的另一笔财富!

(原文有删改)

1.本文着重写了两个场面,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第一个场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个场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京城水韵”的韵味体现在哪些地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曾经对北京有怎样的“成见”?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全文,体会文章的主题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

精英家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