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22、玉溪,一个因水而名,因溪而秀的地方。她山川秀美、文化悠远、民风淳朴,世居的民族独放异彩……为了向远道而来的朋友介绍玉溪,拟挂出一幅对联,请你补出下联。
上联:忆聂耳,一曲国歌扬九州,游孤山,白帆点点映蓝天。
下联:
试题答案
22、下联参考答案:登帽天,一片化石现沧桑,荡抚仙,青鱼阵阵戏船桨。或:登秀山,一香古柏传礼仪,逛花街,卜少个个显淳风。或:进哀牢,一条古道连古今,游象山,温泉眼眼溢欢声。
玉溪,一个因水而名,因溪而秀的地方。她山川秀美、文化悠远、民风淳朴,世居的民族独放异彩……为了向远道而来的朋友介绍玉溪,拟挂出一幅对联,请你补出下联。
上联:忆聂耳,一曲国歌扬九州,游孤山,白帆点点映蓝天。
下联: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玉溪,一个因水而名,因溪而秀的地方。她山川秀美、文化悠远、民风淳朴,世居的民族独放异彩……为了向远道而来的朋友介绍玉溪,拟挂出一幅对联,请你补出下联。
上联:忆聂耳,一曲国歌扬九州,游孤山,白帆点点映蓝天。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
上联:忆聂耳,一曲国歌扬九州,游孤山,白帆点点映蓝天。
下联:
佐茶的鱼
很多人都知道马祖生产一种细小的香鱼,用辣椒炒来佐饭很开胃口,我们泾县也产这种鱼,体积还要小些,名叫琴鱼,传说西汉炼士琴高,选了泾县北门外一处山明水秀的地方烧丹炼药,丹成,便羽化而登仙,临上天时,为了感思这处地方的水质太好,应有所报答,顺手把药罐子里的药渣撒向河中,便化作尾尾红色的小鱼。这种小鱼便是泾县琴溪有名的琴鱼。神话归神话,鱼却是一味上品,据说以前曾作贡品,其名贵可以想见,但这种琴鱼可不是用来当菜佐饭的,那未免猪八戒吃人参果——有点太糟蹋东西了。
江南人嗜饮茶,泾县白山出产一种名贵的茶叶,泡在杯中颜色便转成白的,这是泾县的白云茶。
有好的茶叶必须配上好泉水,那才相得益彰,而琴溪的水恰是上等好水,两种好东西配在一起,便变成无上妙品。路过琴溪的人,事先都要携带一个毛竹筒,以便装些溪水回去孝敬年老爹娘。但是这还不够完美,最完美的必须在饮早茶时,配上一小撮琴鱼。祖父起身很早,他必定先到河边柳林中打完一趟太极拳回来才饮早茶,饮早茶时必定配一小碟琴鱼和一大碟子桂花酥糖,姑姑在家已经为他老人家准备妥当了的。
祖父吃琴鱼,是用大拇指和食指去“钳”。每次只限两条鱼,我说爷爷好小气,他老人家笑笑说:“这东西比鸦片还贵哪!”
贵还在其次,还难买。琴鱼是论两论钱不论斤的,因为琴鱼产量少,很难捕到。我11岁时离家赴宣城当学徒,曾经过琴溪,因为等渡船,顺便看当地人用网捕鱼,每次收网,总不过一二十尾,不够铺满一只手掌心的,因为稀少,所以贵,因为有神话,其味又鲜美,所以名贵。名贵也者,定有很多道理也。
祖父的早茶在地方上很有点名气,有事来需求的一定在早晨赶来,因为早晨时候,祖父的心情最好,几乎有求必应,到晚上来就不见得了。
琴鱼未必每早必有,因为有时候有钱也买不到,但桂花酥糖则从未缺过,因为制酥糖的是官庄的玉成轩糕饼铺。我家吃饼送礼祖父必指定这个字号,道理我不知道。但别人家却对我祖父的嗜好摸得很清楚,过年过节,送来的四色礼,一定是桂花酥糖、雪片、蜜枣和绿豆糕。因为酥糖是黄色的,雪片是白色的,蜜枣是红的,绿豆糕是绿的。我忘记到了冬天,绿豆糕该换哪一样了。
我自小跟祖父学着饮早茶,只学会了吃桂花酥糖,饮茶则一如牛饮,不辨其味。
台北衡阳路采芝端和成都路的老天禄,都卖桂花酥糖,包装得很精美,但吃后粘牙。如今我已好多年不曾“粘牙”了,不知道品质改良了一些没有。
19.文章第①自然段引用传说,有什么好处?
20.作者描写祖父吃琴鱼时的情景是怎样的?
21.为什么路过琴溪的人,事先都要携带一个毛竹筒,以便装些琴溪水回去孝敬老爹娘?
22.为什么琴鱼价钱贵,还难买?
23.别人过年过节送给祖父什么礼品?
24.结尾处作者为什么好多年不曾“粘牙”了?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②那是一个霪雨霏霏的深秋的一天,当父亲兴冲冲地踏进院坝时,母亲的眼眶一下就湿润了。接过父亲的行囊,母亲就发现了那个白面做成的馒头。
③这是父亲路上吃剩下的干粮。对于当时以玉米、红薯为主食的我家来说,白面馒头无疑是一种奢侈的享受。母亲走进灶屋,在点燃茅草给父亲烧洗脸水的同时,将蒸笼也放在了锅上……看着锅上四溢的热气,母亲喜盈盈地从房里拿出几块干净的纱布,里三层外三层地包好那香气扑鼻的馒头,小心翼翼地揣进怀里,头顶一块蓝花布就向二十里外的县城走来。
④走到学校,已是下午。整齐的校舍、琅琅的读书声使大字不识的母亲顿生敬畏。蹑手蹑脚,屏息而行,母亲沿着每一间教室寻找心爱的儿子。 几乎走遍了整个学校,她终于看见了正在上课的我。许是怕老师呵斥,母亲哈着腰,从窗户上露出半个脑袋,一边用手向我比划,眼睛又怯怯地瞅着老师。半个脑袋、奇怪的手势和母亲颇为滑稽的眼神立即吸引了同学们好奇的目光。
⑤就这样在窗口呆了好一会儿,在老师背过身写板书之际,母亲突然做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动作。她直起身,从怀中掏出那个雪白纱布紧裹的馒头,从窗外迅速向我掷来。“咚!”因用力过猛,馒头掠过我的头顶砸在了前面同学的课桌上,随后又一骨碌滚在了地上。当沾满尘土的纱布一层层散开,那个干干净净的馒头呈现在同学们的眼前时,教室里哄然而起的笑声瞬间刺痛了我的耳膜。
⑥面对老师严肃的询问,母亲慌张地说:“我,我来给娃送个馒头。”在我那些生活颇为优裕的城里同学听来,这样的回答无疑是一种荒谬的笑料——走几十里路就为送一个馒头?着着他们前仰后合地笑个不停,憨厚的母亲全然不知所以,竟还怀着敬意频频向她心目中的“秀才”们点头。母亲补丁缀补丁的衣服、头上已歪斜的蓝花布和这种尴尬的神态再次掀起了他们的笑浪……在这一阵紧似一阵的笑声中,我的自尊被践踏得支离破碎。
⑦拾起馒头,我快步走出教室,拉起母亲就向操场走去。此时,我丝毫没有感到馒头上尚存的体温,没有注意到每间教室窗下湿漉漉的泥脚印,更没有看到母亲眼中那慈爱的目光!站在操场边,我气急败坏而又语无伦次地向母亲大喊大叫:“哪个要你到学校来?哪个要吃你的臭馒头?看看你这一身泥,活像戏台上的小丑,真是丢人现眼!”说着,我奋力一抡胳膊,那个尚热的白面馒头画了一道美丽的弧线,飞出了学校的围墙。
⑧母亲没有说一句话,慈爱的笑容僵硬在她满是皱纹的脸上。母亲嘴角抖了半晌,却终归没有吐出半个字来。最后,她缓缓转过身,一溜一滑地向校外走去。不知何时又下起了雨,濛濛烟雨中,母亲低着头,背脊佝偻如弓,随着蹒跚的步伐,那块歪斜的蓝花头布飘悠着,渐渐湿润了我的视线……
⑨至今我也不知道,母亲怀揣着馒头是怎样一步一滑走到学校的,当年我无情扔掉的那个馒头到底对母亲造成了多大的伤害,但我知道在回家的路上,有两条小溪、三道山梁和二十里曲曲弯弯的泥泞山道……(作者:黄斌,原文有改动)
1.标题“一个馒头”在文中有哪些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②⑧两段都写到了“雨”,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围绕“一个馒头”叙述了哪几件事,请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人物描写很精彩,下面两个句子分别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章的“母亲”是个怎样的人?母亲离开时,“我”渐渐湿润了视线,此刻“我”的内心是怎样的?请结合文章的内容,展开你的想象,描写出此时“我”的心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玉林
人情似纸
刘心武
①提心吊胆地说真话那阵,说了那么多,毋庸提心吊胆便可倾吐真话这阵,却什么也懒得说。
②我曾到那间空间极小的贮藏室去看他。我们交流得很畅快,眼波的流动中有许多的情谊。现在他有三十倍大的空间,我却不去迈那门槛。他也不来请我迈那门槛。似乎也并没有什么过不去的地方。只是不再有那么多的情感了。淡了,薄了,甚至弥散了。
③据说人情似纸的“纸”现在不是“秀才人情纸半张”的那“纸”,而是赵公元帅笔下的那“纸”,即通货。社会的物质繁荣据说必须付出精神沦丧的代价。又据说落伍者看来是精神沦丧,而先锋眼中却是可喜的精神瓦解,但先锋们犹未能指出旧精神瓦解后应诞生的新精神究竟是什么,有的先锋中的先锋则说只需要瓦解无需重构“凤凰涅槃是可笑的,凤凰只应焚毁,何必重生?”
④我却仍愿抓住一点自认为是永恒的东西,哪怕只有游丝般微弱。那永恒的东西里就有人情,似纸的人情。纸很薄,却可以写情书,写诗,写温情的句子,写必要的问候,当然还可以画画儿,可以折成一只船,放在小溪里,任其顺细碎的波浪旋转着漂向远方。
⑤记得一年前到纽约的头一天,傍晚十时分,曼哈顿万家灯火中,也有了我小小的一盏。在简单而舒适的下榻处,桌上有小小的卡片,卡片上写着温暖的句子。人情似卡片么?我却自去冬以后,再没给留下卡片的人寄去哪怕是一张薄薄的纸。我总埋怨着别人的情在淡在薄在弥散,自己呢?从别人的眼中看我,该也吃了一惊吧,怎么会变成了这样?比以前冷,比以前硬,比以前懒,却比以前更会为自己辩解。
⑥以前的时代,人情或许似醍醐,厚重粘稠?如今是人被纷至沓来的信息和事务碾扁熨平的时代,人情随之也轻薄寡淡了,人更多地依靠内心的支撑而更少希翼,心外的扶持。人类进步而人情在萎缩,真的么?
⑦也许是因为现在“移情”的条件好多了,可以移向唱片、电视和电脑,移向在古董和假古董,移向需要每天饲食的猫、鸟、鱼、兔,移向需要浇水剪枝施肥换盆的花草,移向小小的邮票,移向书报,总之可以更彻底地从活生生的人面前移开去。
⑧但心中仍不免时时逸出一丝两丝一缕几缕一片几片的活生生的人的沟通欲望,化为思念,化为莫可名状的思思绪,最后就拽过一张纸来,想在上面写一些情,一些别人可能并不呼应并不需要的字、词、句和标点符号……人情确确实实就是一张纸。
⑨当我从淡薄中想起人家时,人家或许正在从残存的印象中摆脱出去而正在忘却我。曼哈顿的灯火啊,哪一盏下面尚有关于我的一缕思绪?
(选自《时文选粹》第2辑,有删改)
16.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3段中的三个“据说”含义相同,都表达了作者的否定态度。
B.第47段连续用多个“移”字,表达了作者对当今人们种种“移情”生活习惯的痛惜之情。
C.第3段“凤凰只应焚毁,何必重生”一句表达了作者对“先锋中的先锋”的观念的讥讽态度。
D.第9段后一句的意思是:一年前曾经给予我温情的曼哈顿,现在已经没有人挂念我了。
17.纵观全文,最能体现文章标题“人情似纸”意思的一段是(3)
A.第2段
B.第4段
C.第8段
D.第9段
18.文中说“人情确确实实就是一张纸”,请你就作者的这一观念写上简洁的批注,表达你的评价和看法。(含标点不超过40个字,4分)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鼎湖山,因山顶有湖,碧波荡漾,四时不涸,故得名“顶湖”;一说是山的中峰圆秀,山麓诸峰三歧,远望如鼎峙,故名“鼎”;又有民间传说黄帝赐鼎于此,故称“鼎湖山”。美好的传说赋予了鼎湖山神秘的色彩,但最令人神往的色彩当数它的盎然绿意。
步入山中,溯溪而上,山林枝繁叶茂,浓密的叶子滤去了火辣的阳光,只落下丝丝缕缕的光线,疏疏落落地交织着。徜徉在浓阴之下,溪水在身边轻轻地流淌,微风拂来,整个人心神俱爽。
林中树冠浓绿青翠,格外醒目的铁木,高大挺拔,据说,它的材质坚硬异常,连铁钉都难以钉进去。(甲)过江龙、扁担藤等千姿百态的藤蔓植物,有的圆若巨蟒,有的扁如丝带,有的纤细如缕,它们攀岩走壁,绕树而上,似秋千,如绳索,腾空飞挂于大树之间,纵横交织于林冠之上,显示出顽强的生存本领……
笔者一行步行约20分钟到达避暑山庄,然后转乘大巴上山。大巴沿盘山公路徐行,绿色渐渐 (A) (融 钻)入眼帘,快到山顶时,看到湛蓝的一泓水在阳光下泛着光,静静地躺在那里,在群峰的怀抱中,显得宁静、圣洁、超脱。十来分钟后,宝鼎园到了。
是时,游人很多。宝鼎园是以鼎为主题,这里汇集了历代的各式宝鼎复制品,从商代中期、晚期到西周、春秋、战国,可谓无奇不有。然而,除了高6.68米的九龙巨鼎外,最有代表意义的当属近代的几大宝鼎了,它们分别是:世纪宝鼎、香港宝鼎、澳门宝鼎,还有一个空缺位置,是留给台湾回归的鼎位。此间,鼎被视为团结、统一与和平的吉祥物。
稍作休息,继续前行,走过一条蜿蜒的大道,庆云寺显露于眼前。庆云寺是广东四大名刹之一,该寺有一大奇观,即房顶上面终年都是一尘不染的,不染污泥、落叶和杂草。此外,寺中还有一口“千人锅”,隔着铁栅栏看到那个大得吓人的锅,生着铁锈,直径近两米,不知当年古刹掌厨的师傅,是怎么挥铲做饭的,那阵势应该相当壮观。
曲径通幽,在倾泻激情、幽谷奔雷的飞水潭附近,绿阴环绕中,有一个巨大的天然氧吧,空气中负离子特别多,清肺怡人,身轻气爽,空气中夹带着瀑布飞溅的细小水珠,如雾似烟地 (B) (抛 覆)下,空气湿润、清凉、新鲜,游人在此小憩听泉,戏水弄影。
其实,鼎湖山水之所以吸引世人,在于其风姿各样,神韵百千。单是山涧小溪,便有无穷变化,(乙)如有的从岩石上漫过,有的从树丛根底渗透,有的从岩土层里溢出,它们或成潺潺溪水,或成涓涓细流,或湍急或轻缓,支流甚多,交织相错,随处可遇。山坳深处的水潭就像镶嵌在山林中的碧玉,或大或小,或深或浅,故而有人泛舟湖上,有人戏水潭中,欢乐一片。
(选自《中山商报》,有删改)
1.《鼎湖山听泉》中点出鼎湖山景美的原因在于:________________,本文点出鼎湖山水吸引世人的原因在于:________________。
2.写出文中作者的行踪。
________→________→转乘大巴上山→宝鼎园→________→________
3.为文中的A、B两处选择恰当的词语。
A.________ B.________
4.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品味文中画线的甲、乙两句好在哪里。
甲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二段写鼎湖山名字的来历,在文中有怎样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如果你是鼎湖山的导游,请结合《鼎湖山听泉》和选文,为庆云寺写一段导游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晋祠(文/梁衡)(14分)
从山西省太原市西行40公里,有一座悬瓮山。在山下的参天古木中,林立着100多座殿堂楼阁和亭台桥榭。悠久的历史文物同优美的自然风景浑然融为一体,这就是著名的晋祠。
晋祠的美,在山,在树,在水。
这里的山,巍巍的,有如一道屏障;长长的,又如伸开的两臂,将晋祠拥在怀中。春日黄花满山,径幽香远;秋来草木萧疏,天高水清。无论什么时候拾级登山都会心旷神怡。
这里的树,以古老苍劲见长。有两棵老树:一棵是周柏,另一棵是唐槐。那周柏,树干劲直,树皮皴裂,顶上挑着几根青青的疏枝,偃卧在石阶旁。那唐槐,老干粗大,虬枝盘曲,一簇簇柔条,绿叶如盖。还有水边殿外的松柏槐柳,无不显出苍劲的风骨。以造型奇特见长的,有的偃如老妪负水,有的挺如壮士托天,不一而足。圣母殿前的左扭柏,拔地而起,直冲云霄,它的树皮上的纹理一齐向左边拧去,一圈一圈的,纹丝不乱,像地下旋起了一股烟,又似天上垂下了一根绳。晋祠在古木的荫护下,显得分外幽静、典雅。
这里的水,多、清、静、柔。在园里信步,但见这里一泓深潭,那里一条小渠。桥下有河,亭中有井,路边有溪。石间细流脉脉,如线如缕;林中碧波闪闪,如锦如缎。这些水都来自“难老泉”。泉上有亭,亭上悬挂着清代著名学者傅山写的“难老泉”三个字。这么多的水长流不息,日日夜夜发出丁丁冬冬的响声。水的清澈真令人叫绝,无论多深的水,只要光线好,游鱼碎石,历历可见。水的流势都不大,清清的微波,将长长的草蔓拉成一缕缕的丝,铺在河底,挂在岸边,合着那些金鱼、青苔以及石栏的倒影,织成一条条大飘带,穿亭绕榭,冉冉不绝。当年李白来到这里,曾赞叹说:“晋祠流水如碧玉”。当你沿着流水去观赏那些亭台楼阁时,也许会这样问:这几百间建筑怕是在水上飘着的吧!
然而,最美的还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古代文化。这里保存着我国古建筑中的“三绝”。
一是圣母殿。它建于宋天圣年间,重修于宋崇宁年间(1102年),这是全祠的主殿。殿外有一周围廊,是我国古建筑中现存最早的带围廊的宫殿。殿宽七间,深六间,极为宽敞,却无一根柱子。原来屋架全靠墙外回廊上的木柱支撑,廊柱略向内倾,四角高挑,形成飞檐。屋顶黄绿琉璃瓦相间,远看飞阁流丹,气势十分雄伟。殿堂里的宋代泥塑圣母像及31尊侍女像、4尊女官像,是我国现存宋代泥塑中的珍品。侍女或梳妆,或洒扫,或奏乐,或歌舞,形态各异,形体丰满俊俏,面貌清秀圆润,眼神生动,衣纹流畅,真是巧夺天工。
二是殿前柱上的木雕盘龙。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盘龙雕柱,雕于宋元祐二年(1087年)。八条龙各抱一根大柱,怒目利爪,周身风从云生,一派生气,距今虽已近千年,鳞甲须髯,仍然像要飞动,不能不叫人叹服木质的优良与工艺的精巧。
三是殿前的全沼飞梁。这是一个方形的荷花鱼沼。沼上架起了一个十字形的飞梁,下面由34根八角形的石柱支撑。桥边的栏杆和望柱形状奇特,人行桥上,可以随意左右。这种突破一字形的十字飞梁,在我国古建筑中也是罕见的。
以圣母殿为主体的建筑群还包括献殿、牌坊、钟鼓楼、金人台、水镜台等,都造型十朴优美,做工精巧。全祠除这组建筑外,还有朝阳洞、三台阁、关帝庙、文昌宫、水母楼、胜瀛楼、景清门等,都依山傍水,因势起屋,或架于碧波之上,或藏于浓阴之中,各有不同的情趣。
园中的许多小品,也极具匠心。比如有一座假山,山上一挂细泉垂下,就在下面立着一个汉白玉的石雕小和尚,光光的脑门,笑眯眯的眼神,双手齐肩,托着一个石碗接水。那水注入碗中,又溅到脚下的潭里,总不能盛满碗。再如清清的小溪旁,有一只石雕大虎,两只前爪抓着水边的石块,引颈探腰,嘴唇刚好没入水面,那气势好像要吸尽百川似的。历代文人墨客都喜爱晋祠这个好地方,山径旁的石壁和殿廊的石碑上,留着不少名人的题咏,词工句丽,书法精湛,为湖光山色平添了许多风韵。
晋祠,真不愧为我国锦绣河山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25、 用文中的一个句子概括晋祠的总特点。(1分)
答: 。
26、 关于本文的结构特点,下面选项中正确的是。(2分)
A、总分式 B、分总式 C、总分总式 D、平行式
27、本文是一篇说明文,可是却有许多生动的描写,还有议论、抒情,请各找出一例来填入下面的横线上。(3分)
答:描写:
议论:
抒情:
28、写圣母殿的段采用了哪一种说明顺序: ,是由 到
说明的。写园中小品的段说明顺序是: ,是由 到
说明的。(2分)
29、 将“像地上旋起了一股烟。”中的“旋”改为“卷”好不好?请说明理由。(2分)
答:
30、 作者怎样写晋祠的水的?请做简要的分析。(2分)
答:
31、 为了准确清楚地说明晋祠,作者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请你结合文章内容举出一例,并说说这种说明方法的好处。(2分)
答: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题。
颠倒情思摄梦魂
我爱听音乐,尤爱听古典音乐里似水缓缓流淌的美。而这种清新典雅、沁人心脾的乐境,还与苏州古典园林里优美的声境,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我又爱在风雨飘洒之日,拄杖去苏州园林,漫步于凤亭雨榭,四处寻寻觅觅,去捕捉那古典音乐般优雅的声境。此时,由于天公不作美,园里的游人并不多,这种难得的幽静,最能让我漫步进入意境;而我则往往爱带一卷明人陈眉公的《小窗幽记》,或清人张潮的《幽梦影》,因为这类小品集里散发着幽兰芳馨的妙言隽语,有助于读解园林的声境,又有助于孕育审美感受,其中包括细微的听觉感受。
有一种意象美,可喻之为浮游于尘埃之外、披着羽纱的仙子,缥缥缈缈,颇难捕捉,正如张潮所指出,山之光,水之声,月之色,花之香,“皆无可名状,无可执着、真足以摄召魂梦,颠倒情思”,这种美,犹如水之声,就需要品赏者悉心去捕捉其意象。
水之声,有泉声、涧声,溪声、沟声、滩声……苏州园林里的这种声音美,只有等待雨天才能领略到。当春雨绵绵或夏雨滂沱,虎丘、留园或环秀山庄的溪滩空间里,就会或迟或早地出现这类声境;我有时伫立在附近亭廊里深情谛听,确乎能欣赏到这种“幽咽泉流冰下难”的美一一或清清泠泠,或淙淙潺潺,或断断续续,它们似从我心田流过,令我不知魂梦何如,情思何如?这也许就是诗意的萌生吧,这时,天公不作美恰恰就成了天公作美。
水之声,还有瀑布,但这已不是缓缓流淌的舒心之音,而是震人心神、夺人魂魄的激厉倾泻之声。陈眉公说:“瀑布天落,其喷也珠,其泻也练,其响也琴。”十二个字,从形、势、声三方面揭示了瀑布之美。狮子林西部山巅有挂于前川的瀑布,它层层“叠落”,间以“布落”,颇有气势,其形确乎如同白练;飞瀑泻于池里,激于石上,喷珠溅玉,水沫蒸腾,又蔚为壮观;而其声则恰似琴筑合奏,宫商交响,昔日园主曾题为“如闻涛声”,真可谓高山流水获知音了。
雨之声,在园林里最富于韵致的,有梧声、蕉声、荷叶声……怡园的“碧梧栖风”,前庭有高梧数本,亭亭直立,树冠碧阴张盖,它不仅能蔽炎铄热,而且喜逢佳雨,又会呈现出“疏雨滴梧桐”的乐奏。这是色与声交融的精神美餐,它让我既目饱清樾,又耳饱清韵。拙政园有听雨轩,在清池畔,石丛间,植若干芭蕉,就怡情。而在潺潺的雨天,淅淅沥沥,雨点打在叶上,一滴滴,一声声,如闻《雨打芭蕉》的轻音乐,别饶雅趣,更涤尘襟.拙政园还有留听阁,题名撷自李商隐的名句“留得枯荷听雨声”。这里附近有荷池,荷叶面大而薄,入深秋而枯。大小高低不同的枯荷:受雨后其音不但清脆悦耳,而且洪纤疏密错杂各异,织成音响的自由世界,这是又一个令人心旷神怡的听雨空间.
风之声,有竹韵,松籁……沧浪亭的“翠玲珑”,室内有联曰:“风篁类长笛,流水当鸣琴。”这也是把作为自然美的声境,当做艺术美的乐境来品赏了。试看室外,修篁苍翠丛密,风来戛击有声,锵然而亮,铿然而文,有似于丝竹管弦之盛。拙政园的松风水阁,又名“听松风处”,室内有“一庭秋月啸松风”之额.华阁凌架于水上,其旁长松挺立,虬枝凌空,劲风谡谡而过,我也随之而神思飞越,离尘而脱俗。
(选自《颠倒情思摄梦魂》有删节)
1.作者从哪几方面描绘了苏州园林的声境美?
2.联系全文,回答以下问题。
(1)苏州园林有什么魅力让作者“颠倒情思摄梦魂”?
(2)这种效果怎样才能产生?
3.作者怎么会把音乐与苏州园林联系在一起?
4.本文在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上有许多特点,请结合原文,选择一个角度举例分析。
5.有游览者主张苏州古典园林里可播放中国古典乐曲,如古琴曲《流水》、二胡曲《空山鸟语》、琵琶曲《飞花点翠》、古筝曲《渔舟唱晚》……结合上文,谈谈你对此的看法。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