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11、运用对联的有关知识,请你把“讽世态”“抒深情”“忆往昔”这三组词语分别填入下面对联的横线中:
老舍察现实,《骆驼祥子》 ; 鲁迅 ,《朝花夕拾》 。
试题答案
11、讽世态、忆往昔、抒深情
村庄的语言
许锋
(1)很多人一生都在做一件事,离开村庄。这话似乎有些偏颇,但若是把“村庄”改成“城市”,这话就有些失去理智了。
(2)其实,看看周围的人,包括我们的父亲,我们熟悉的朋友,还有我们自己,真的很多人一生都在挖空心思地“逃离”村庄,甚至宁死也不回头,一副大义凛然的样子,使村庄觉得自惭形秽。是不是有的村庄太丑陋了、太穷了、太封闭了?和城市比较起来——不,村庄是无法和城市相提并论的,比起城镇,比起阕阆之地,它都那么土。
(3)老掉牙的人,开始老的人,在村庄里抗争了一辈子,终于没能逃离出去,就都不停地把希望寄托在后生身上,拼命地、砸锅卖铁地供孩子读书,就一句话:读了书,就能走出村庄了。
(4)村庄里的人都不容易。
(6)总是觉得,每一个中国人都是属于村庄的。现在不是,以前是;以前不是,祖上是。应该是没有彻头彻尾的纯正的城里人。不过是,有的人很快地进入了城市,并融入其中,还使自己像极了比之更先去城里的“城里人”,说话像,举动像,逐渐地,生活方式也像,乃至忘记了自己的村庄。不去想,不去说,懒得说,也羞于说。似乎村庄带给自己的,完全是一种耻辱。
(7)那真的是一种自欺欺人。
(8)总有一样东西,你是决然抹杀不去的,就是方言土语。在你一出生,在你还在村庄时,在你离开村庄前,你一直说的语言,是完全属于村庄的。那是烙印。有趣的是,离得近的村庄,方言不会差别很大,可是倘若把范围扩大到方圆百里,就未必了,听起来觉得很陌生甚至很可笑。村庄就是这么耿直,不是它的,它决不容留,也因此,千百年来,它封闭得越发让后生们嫌弃,乃至纷纷离家出走。但即便如此,刻意地抹杀关于村庄的记忆或者烙印是不明智的。那是人的根,盘桓在记忆深处。那甚至是人心灵的唯一的沃土,抑或是最后的守地。
(9)一个人骨子里如何,是可以和他的村庄联系起来的。村庄是硕大的根,人是枝梢或者叶子。那是一种类似血液般的灌输,或者是文化的传承吧。而村庄原本是没什么文化的,读书人少,名胜古迹少,没有大学,也没有图书馆,更没有讲堂。我不是借用汉语的修辞,运用反讽之类的方法来玩弄文字游戏,真的,村庄有什么?什么都没有,什么都没有的地方,会有文化吗?可是,不能否认,村庄对一个人的成长多么有雕刻作用,宛如岁月的刀,缓慢地、不急不躁地、耐性十足地、一笔一笔地在人的脑子里刻下,刻成年轮,刻成思想,人才成为一个独立的人。到底是谁把持着那柄刀?是村庄不清亮的荒山,是村庄不好看的歪脖子树,是村庄浑浊的水潭,是村庄的一杯土,乃至,是方言土语?是的,这些是天然的大学、图书馆、讲堂。人甚至从一只羊和一匹马那里开始了对人性的思考,开始认知善良、丑陋、残忍和凶恶。是的,只有村庄才能全面且公正地给予你对生活的全部认识。可能有野蛮,却没有欺骗;可能有愚昧,却不妨碍你对知识的追求。为什么村庄要鼓动你成为一个城里人?那是因为村庄觉得城里好,并实实在在地承认村庄有太多的地方不如城里,而丝毫不把自己的观点藏着。
(10)在村庄里,你看到的都是真相。这是除了村庄以外的地方所欠缺的秉性。
(11)城里很好。生活在城里的时间一长,有的人就忘记了村庄。很久都不想回去,仿佛村庄是牢笼,是地狱,是陷阱,回去就失了城里人的身份,满身满脑子都再也挣脱不了村庄难闻的气息。方言土语也不说了,说普通话,说外国语,“Why?”“OK!”夹杂着,半土半洋的。
(12)那天在广州242路大巴上,看见一个长得并不好看的女孩接了一个电话。大巴是从开发区驶向火车站的,而由于连日来的暴风雪,火车站已经聚集了太多的人。我为这个显然是去火车站的女孩担忧。那个电话是她的村庄打来的,她用我完全听不懂的方言土语说着,笑着,声音不大,表情丰富,眼睛都眯成了一条缝,旁若无人,那么开心。我都想笑了。十几分钟吧,她挂了电话,趴在了扶手上,看样子她是晕车的。来自村庄的电话,让她一瞬间那么可爱,是的,这就是村庄的力量。
(13)村庄决不会给你大把的钱,让你富有;决不会给你权力、地位,让你不可一世一村庄只会给你快乐。任何时候,只要你走回村庄,你生于城市的那些烦忧,都会离你远去,哪怕很短暂。你说起方言土语,立即就有人搭话,不像在城市,你一张嘴,别人可能就觉得是陷阱。 (选自2010年9月20日《中国教育报》,有删改)
16、结合全文,下列不能体现“村庄的力量”的一项是( )(3分)
A、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质保障。
B、决然抹杀不去的方言土语所留下的烙印。
C、伴随成长,雕刻思想,使人才成为一个独立的人。
D、只有村庄才能全面且公正地给予你对生活的全部认识。
17、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村庄的人都想“逃离”村庄是因为村庄跟城市相比显得太丑陋了,太落后了,太闭塞了。
B、从另一个意义上说,每一个中国人都属于村庄的。
C、文章写到女孩用方言通电话这个细节,目的是指出任何人都与乡村有千丝万缕的关系,不是刻意就可以回避的。
D、文章最后一段体现了村庄的包容与慈善,它只给你快乐、开心,让烦恼远离你。
18、文中说“任何时候,只要你走回村庄,你生于城市的那些烦忧,都会离你远去”请你就作者这一观点写上简洁的批注,发表你的评价和看法。(4分)
答: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爬上窗台的绿色
①窗台在二楼,那晌午里散着泥土糙香、夜晚嚼着寒露沁凉的绿色就顺着我家的门铃线义无返顾地爬了上来。不知不觉间,一线的绿色和点缀其间的串串白花便搭在了小院上空,并在窗台前探头探脑,使劲摇曳着深秋的阳光,映照出一户庭院的温馨与恬静。
②望着这线积极蓬勃的生命,真让人心情爽快并急于俯向贴面的绿色。也许,这正是绿色爬上窗台的唯一心愿吧。
③确切地说,这束绿色来自一株黄瓜和一株莓豆。早在夏天它们就兄弟样并肩挽手攀援于小院南侧,在这个无风无雨的夏季艰辛地生长着,暑气和干旱丝毫没有抵消它们坚强向上的意志,它们的信念,永远是忠诚于脚下这片临时堆砌的菜园和我那朝夕呵护的妻子。除了寒冬,已经没有什么能让这群绿色在小院中消失,尤其在秋天,远离了燥夏的绿色反而越加显现出遮掩不住的郁葱,在院落、窗台无声地抖动着朗朗秋波。
④这时爬上窗台的绿色犹如举向天空的思想和灵感,带着大地和秋天独有的体温,干脆利落地扑向你,让人觉得这绿色从一开始就是为了在这里等着你,让你怦然心动,让你热血奔涌。
⑤仰望天空,仰望这线执著的绿色,总令我心旷神怡,思绪万端,无以言说的沟通感拓展着我也分解着我。它与我们一样,也向往自由,追逐光明,真心热爱脚下的一方水土和苦乐生活呀。有谁能说自然是冷漠的、无情的?江水奔流不息,倾诉的是自己澎湃的波涛;树木傲雪参天,挺拔的是自己无边的苍翠; , 。而我只相信在宇宙规律的作用下,世间万物都有生命有情感有思维,你无法评说谁更伟大谁更渺小谁更补益于对方。就像今晚,秋空如洗,夜凉如水,银河横波,一盘银月垂至天幕中央,说不出是欲升欲沉还是欲远欲近,最主要的是我无法忽略窗台前的这线绿色,它笼在迷人的夜色里,梯次排开的豆荚和瓜纽如同披上了一身轻纱,轮廓分明地在秋风下回忆曾经汗流浃背的下的夏天的火热,算计着丰硕的收成,说不定一声秋虫的低吟浅唱就成全了豆荚们瓜纽们酝酿了整夏的爱情,刚刚坠入甜蜜的小生命于是急不可待地探出绿色的小手敲打窗子,要把一肚子的幸福与快乐说给你听。
⑥若是在晌午呢,秋天的阳光并不火辣,只是响脆脆地跌在这线绿色上,那些叶呀花呀瓜呀豆呀的心情和爱情虽被一夜寒露湿透,却能在顷刻间还你会飞的欢笑与娇媚。就在不远处,建筑工地上不知歇息的轰鸣,也因了这绿色的宁静抚慰而富有节奏感。绿色,就这样以生的迫切、力量、和宁静,同时给了我们视觉和听觉上的冲动愉悦。
⑦终于爬上窗台了,为实现这个简洁纯真的心愿,黄瓜和莓豆共同托举着绿色,克服了来自韭菜、芹菜、油菜等园内其它蔬菜的嫉妒嘲讽,选择惟一向上的道路来到我的窗前,让绿阴、生机、果实、清新悄然挤进房间的每一个角落,它相信有爱的地方就应该有绿色,有家的地方就该布满生机。这时候,绿色的内心便会感到不虚此行,并以芬芳的花蕾和沉实的种子重新构思着盎然的激情。
1.根据文意的理解,第②段和第⑦段划线的两句中“惟一心愿”和“简洁纯真的心愿”分别指什么?
(1)惟一心愿:
(2)简洁纯真的心愿:
2.细读第⑤段,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请结合对文意的理解,仿造横线前面句子的形式,再写一个句子。
江水奔流不息,倾诉的是自己澎湃的波涛;树木傲雪参天,挺拔的是自己无边的苍翠;
, ;
(2)作者写“江水”、“树木”等是为了说明什么?请用文中相关的语句回答。
3.文章赞美的绿色来自黄瓜和莓豆,在最后一段有写到“韭菜、芹菜、油菜”,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4.绿色给人以愉悦,绿色给人以想象,绿色给人以启迪。请联系本文回答问题。
(1)从全文看,“爬上窗台的绿色”中”的“绿色”具有哪些方面的精神品质?
(2)“绿色”本义指一种色彩,近年来衍生出许多新的含义。如“绿色通道”中的“绿色”主要指安全、畅通而不受任何阻碍。请你再举一例说说它的另一种内涵。
5.这篇散文语言生动,描写细腻,多处运用拟人、比喻来丰富“绿色”的内涵,来结识“绿色”的精神,请选择你最喜欢的语句,作一点赏析。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生命的一抹》,完成23-28小题。(本题满分18分)
生命的抹
郭枫
①少年时,总喜欢站在山上听风响,躺在原野上看云飞,日子过得轻轻忽忽的像梦,一切都令人陶醉,一切都美。
②什么叫作美呢?那时还说不出来,生活在北国的原野上,只觉得天地无限辽阔。早春,在潮润润的泥土上,踏着刚出芽的青草,心头便充盈着颤栗的喜悦,要是在田间找到一朵初绽的小花,更能呆呆地凝视老半天,仿佛怕亵渎了生命的神圣,想采摘却又不敢采摘。秋天的时候,那莽莽的大平原真使人惊奇!从天上到地下,缤纷的彩色每天都有不同的变化,尽够眼睛忙的。等到西风渐紧,黄叶辞枝,我总有无端的喟叹。
③那些稚气的举动,其实只是在朦朦胧胧中一种粗浅的感受罢了!稍稍成长我便流离在连天的烽火里。可怪的是:我竟没觉得有多少颠沛的痛苦,却暗暗欣喜能趁此饱赏山河的景色。
④摄许多美丽的影像于心版上:石头城苍凉的落日,西子湖柔美的夜用,扬子江滚滚的长流……更难忘的是那一次,我徘徊在湘江的岸边,一泓秋水,蓝得像镜子似的明澈;对岸的山峰,红叶已灿烂成一片云霞。在澄亮的秋光里,孤村隐约,渔歌悠缓。这岂非神仙境界?于是,便发下了心愿:将来要偕同二三知已,归隐于此。数亩田、几架书、一卷诗,生活像舒卷自如的云彩……那时候,年轻的梦太年轻,美丽的幻想太美!人们谁没有过年轻呢?谁没有过美丽的梦想呢?但谁又像我这样沉迷在梦幻中而永不清醒呢?说我像那只在屋角上缀网的蜘蛛,不如说那只缀网的蜘蛛像我!把生命局促在一个小角落里,而后千丝万缕织成一个孤寂的世界。就这样,我独坐在文学天地中,微笑着面对这七彩的人生。任关注我的人叹息,任懂得我的的人沉默,任嫉妒我的人讥讽。
⑤这是无可奈何的事。我就是我,在人海中打滚了三十多年,依然那么天真或者说依然那痴傻啊!在需要勒紧腰带的日子里,仍不相信金钱的权力;在儿女成行的年纪,还要去崇拜诗,去迷信美;让许多繁华的机运从指缝间漏过而毫不动容,却常常对于掠过心灵的感受费尽心神去捕捉。有人说:“入世深些,年龄大些,思想就会成熟。”这句话的真实性使我怀疑,为什么历尽沧桑,我的心灵仍像孩子童一样拙稚呢?
⑥少年时那种登高山,穷幽谷的劲儿,到现在还是兴趣不减。而且,只要有一片静美的土地,我也能欣赏老半天。每天走过的小径,常年招展的椰影,一缕明丽的阳光,一刻恬然的宁静,一朵飞花,一叶新绿……这些都散发着沁人的香味,在平淡中自有醇厚的情趣在。少年时,我喜欢攀登历史的雕像,去倾听巨人心灵的跃动,现在,我觉得一声寒夜的叫卖,一句村野的俚语,都给我不少的认识。生活于尘俗里,我常发现许多事物每一天都有新的意义,有时在绝对的静寂中,往往有和谐的天籁洋洋盈耳。说是现实也好幻想也好,我总觉得这缤纷的世界,永远在启示我,充实我,美化我。
⑦可是,美是什么?年轻时我说不出来,现在更不会说。如果说美是真理,美是永恒。但是,真理像一种金色的蜥蜴,有时会改变颜色,而永恒是玄妙的,有时和刹那没有分别,这些都是我无法了解的问题。不过,我愿我的生命,如同那蓝天中的缕云,尽管是那么淡淡的,淡淡的一抹,于我,已经足够。 (选文略有改动)
22、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2分)
这些都散发着沁人的香味,在平淡中自有醇厚的情趣在。
醇厚:
23、本文是一篇富有人生哲理的散文。通读全文,谈谈文章题目“生命的一抹”的含义。(3分)
24、第②段中画线句子描写生动传神,请你结合语境作简要的赏析。(3分)
25、阅读第③段文字,联系上下文,说说为什么作者“流离在连天的烽火里”,“竟没觉得有多少颠沛的痛苦”。(3分)
26、阅读第④段文字,你认为“年轻的梦”。“美丽的幻想”指什么?体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追求?(4分)
27、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对第⑥段中“这缤纷的世界,永远在启示我,充实我,美化我”一句的感悟。(3分)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那些“怪教授”们
①曲阜师范大学,一所僻处乡下、名声不显的大学,曾经收容了一批“隐士”( A )一般的学者。20 多年以前,我因为采访的需要,曾与其中古怪透顶的几位有过来往。
②公认“最怪的教授”( B )叫陶愚川,他也是当时该校学术地位最高的教授。其实,大家说他学术地位高也是估摸着说,因为除在北师大任教的同学毛礼锐之外,陶先生与学术界同仁从无联系,甚至跟他本校、本系的同事也不往来,平时大概三天都不说一句话。
③我认识他的时候,他已经73 岁了 ,每天穿一身灰不溜秋的衣服,独行于图书馆、食堂、宿舍之间,不跟任何人废话。路遇的师生都恭敬地看着他,但没人敢冒昧地上前跟他搭话。事实上,在我为了走近陶先生而采访的十多位该校教师中,声称自己曾经有幸跟他说过话的,只有一个人。
④陶先生早年曾经留学于日本早稻田大学和美国密歇根大学,获教育硕士学位。1949 年前曾任国立湖南师范大学和中山大学教授,还曾任大夏大学(现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主任。自20 世纪50 年代来到曲阜师范大学,几乎没教过一天专业课,多半时间在外文系教英语,但他一直没有中断自己的专业研究。“文革”(C)前一段时间,他辞职回了浙江农村老家,仍然数次去杭州图书馆查资料,还用小学生作业本写出了几卷手稿,计9 卷300 万字。当时谁也不把这个古怪老头儿费尽心血写成的手稿当回事,随手就给丢了,他竟然从第一页开始重写,令人称赞。直到20 世纪80 年代中期,他的煌煌巨著《中国教育史比较研究》 面世,震动了教育史学界,获得全国教育科学优秀成果奖。
⑤他是全校工资最高的,但每月除了留下几十元生活费之外,其余的全部交给学校党委,包括专著出版后的稿费。上交没有任何动机,拒绝也没有任何可能。
⑥比陶愚川教授更为古怪的,曲阜师范大学还有一位叫庄上峰教授。
⑦据说,这位庄先生与陶差不多是同期的留美生,后来也与陶差不多同期在外文系教书。其父是清朝翰林,曾在孔府做清客,实际上给末代衍圣公孔德成当私塾先生。所以庄上峰从小生活在孔府,跟孔氏直系后裔们一起玩大。
⑧跟陶先生不同,陶先生对“窗外事”既不关心也不议论,而庄先生却非常关心。他曾预言“林彪要完”(D)。难道书生就一定不明世事?人们感叹——庄先生真是神人!
⑨庄先生述而不作,不曾有学术专著流传。难道庄先生不学无术吗?但让人大吃一惊的是,他去世后,整理其遗物的人赫然发现了一部长篇小说的手稿,名“雷霆时代’,极端写实地描述了上个世纪30 年代他在山东大学时他的同事们的生活——闻一多、梁实秋、老舍、游国恩等教授们的轶事,稍加揣度全部能对上号。因为庄先生明了世事,所以太写实了,出版社不敢原样刊出,删掉了三分之二,剩下的也就意思不大了。
⑩与陶、庄相比,书法家包备五教授就一点称不上“怪”了。本校的老先生们都说“包先生的字太好了’,但他只是教书,从不参加各级书协的任何活动,没进过专业圈子。
⑾有一年,山东省政协主席托学校领导向他要字,被包先生一口回绝了。他跟学校领导说:“领导的话有时说完就说完了,你们不用太认真。他要是真喜欢我的字,还会再开口的,到那时再说。”但有一个包先生不认识的学校勤杂工,有一天突然敲开包先生家的门,忐忑不安地说,他妻子生了急病,多亏附近一家驻军医院抢救脱离了危险,他不知该怎们感谢大夫才好,客套半天,人家提出“想要包先生一幅字”。包先生一听是帮忙治病的事,二话没说,铺纸就写。更令人称奇的是,曲阜乡下一个素不相识的农村老头儿,请同村一个在学校当临时工的青年领着上门索字,却能手到擒来。包备五不但痛痛快快地写了一幅岳飞的《 满江红》 ,而且担心他没钱好好装裱,还亲自动手给装裱起来。“他肯定是真喜欢才来要的,所以必须认真对待。”
⑿有这么一群怪才栖居,使这座校园充满着“郁郁乎文哉”的气息。这是如今其它校园所不多见的。
19 .对文中4 处运用引号的作用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2 分)
A 、否定讽刺 B、着重强调
C 、特定称谓 D、引用话语
20 .不改变句意,将第(8)、(9 )段中的画线句改成陈述句,分别为
; (2 分)
21 .第(4 )段中的加点词语“竟然”能否删去?为什么?
( 3 分)
22 .第(ll )段中的两处画线句都运用了 描写,请选择一处具体分析其作用
(4分)
23 .本文写了三位“怪”教授,各有侧重点,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陶先生之“怪”侧重
写他 ;庄先生之“怪”侧重写他 ;包先生之“怪”侧
重写他 ;这些“怪教授”的共同点是 。(4 分)
24.本文作者除了歌颂三位“怪教授”“郁郁乎文哉”的风采与风度之外,联系现实,作者
还有一层隐含的写作意图是 (2 分)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那些“怪教授”们
①曲阜师范大学,一所僻处乡下、名声不显的大学,曾经收容了一批“隐士”( A )一般的学者。20 多年以前,我因为采访的需要,曾与其中古怪透顶的几位有过来往。
②公认“最怪的教授”( B )叫陶愚川,他也是当时该校学术地位最高的教授。其实,大家说他学术地位高也是估摸着说,因为除在北师大任教的同学毛礼锐之外,陶先生与学术界同仁从无联系,甚至跟他本校、本系的同事也不往来,平时大概三天都不说一句话。
③我认识他的时候,他已经73 岁了 ,每天穿一身灰不溜秋的衣服,独行于图书馆、食堂、宿舍之间,不跟任何人废话。路遇的师生都恭敬地看着他,但没人敢冒昧地上前跟他搭话。事实上,在我为了走近陶先生而采访的十多位该校教师中,声称自己曾经有幸跟他说过话的,只有一个人。
④陶先生早年曾经留学于日本早稻田大学和美国密歇根大学,获教育硕士学位。1949 年前曾任国立湖南师范大学和中山大学教授,还曾任大夏大学(现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主任。自20 世纪50 年代来到曲阜师范大学,几乎没教过一天专业课,多半时间在外文系教英语,但他一直没有中断自己的专业研究。“文革”(C)前一段时间,他辞职回了浙江农村老家,仍然数次去杭州图书馆查资料,还用小学生作业本写出了几卷手稿,计9 卷300 万字。当时谁也不把这个古怪老头儿费尽心血写成的手稿当回事,随手就给丢了,他竟然从第一页开始重写,令人称赞。直到20 世纪80 年代中期,他的煌煌巨著《中国教育史比较研究》 面世,震动了教育史学界,获得全国教育科学优秀成果奖。
⑤他是全校工资最高的,但每月除了留下几十元生活费之外,其余的全部交给学校党委,包括专著出版后的稿费。上交没有任何动机,拒绝也没有任何可能。
⑥比陶愚川教授更为古怪的,曲阜师范大学还有一位叫庄上峰教授。
⑦据说,这位庄先生与陶差不多是同期的留美生,后来也与陶差不多同期在外文系教书。其父是清朝翰林,曾在孔府做清客,实际上给末代衍圣公孔德成当私塾先生。所以庄上峰从小生活在孔府,跟孔氏直系后裔们一起玩大。
⑧跟陶先生不同,陶先生对“窗外事”既不关心也不议论,而庄先生却非常关心。他曾预言“林彪要完”(D)。难道书生就一定不明世事?人们感叹——庄先生真是神人!
⑨庄先生述而不作,不曾有学术专著流传。难道庄先生不学无术吗?但让人大吃一惊的是,他去世后,整理其遗物的人赫然发现了一部长篇小说的手稿,名“雷霆时代’,极端写实地描述了上个世纪30 年代他在山东大学时他的同事们的生活——闻一多、梁实秋、老舍、游国恩等教授们的轶事,稍加揣度全部能对上号。因为庄先生明了世事,所以太写实了,出版社不敢原样刊出,删掉了三分之二,剩下的也就意思不大了。
⑩与陶、庄相比,书法家包备五教授就一点称不上“怪”了。本校的老先生们都说“包先生的字太好了’,但他只是教书,从不参加各级书协的任何活动,没进过专业圈子。
⑾有一年,山东省政协主席托学校领导向他要字,被包先生一口回绝了。他跟学校领导说:“领导的话有时说完就说完了,你们不用太认真。他要是真喜欢我的字,还会再开口的,到那时再说。”但有一个包先生不认识的学校勤杂工,有一天突然敲开包先生家的门,忐忑不安地说,他妻子生了急病,多亏附近一家驻军医院抢救脱离了危险,他不知该怎们感谢大夫才好,客套半天,人家提出“想要包先生一幅字”。包先生一听是帮忙治病的事,二话没说,铺纸就写。更令人称奇的是,曲阜乡下一个素不相识的农村老头儿,请同村一个在学校当临时工的青年领着上门索字,却能手到擒来。包备五不但痛痛快快地写了一幅岳飞的《 满江红》 ,而且担心他没钱好好装裱,还亲自动手给装裱起来。“他肯定是真喜欢才来要的,所以必须认真对待。”
⑿有这么一群怪才栖居,使这座校园充满着“郁郁乎文哉”的气息。这是如今其它校园所不多见的。
19 .对文中4 处运用引号的作用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2 分)
A 、否定讽刺 B、着重强调
C 、特定称谓 D、引用话语
20 .不改变句意,将第(8)、(9 )段中的画线句改成陈述句,分别为
; (2 分)
21 .第(4 )段中的加点词语“竟然”能否删去?为什么?
( 3 分)
22 .第(ll )段中的两处画线句都运用了 描写,请选择一处具体分析其作用
(4分)
23 .本文写了三位“怪”教授,各有侧重点,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陶先生之“怪”侧重
写他 ;庄先生之“怪”侧重写他 ;包先生之“怪”侧
重写他 ;这些“怪教授”的共同点是 。(4 分)
24.本文作者除了歌颂三位“怪教授”“郁郁乎文哉”的风采与风度之外,联系现实,作者
还有一层隐含的写作意图是 (2 分)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阅读下文,完成小题(26 分)
那些“怪教授”们
①曲阜师范大学,一所僻处乡下、名声不显的大学,曾经收容了一批“隐士”( A )一般的学者。20 多年以前,我因为采访的需要,曾与其中古怪透顶的几位有过来往。
②公认“最怪的教授”(B )叫陶愚川,他也是当时该校学术地位最高的教授。其实,大家说他学术地位高也是估摸着说,因为除在北师大任教的同学毛礼锐之外,陶先生与学术界同仁从无联系,甚至跟他本校、本系的同事也不往来,平时大概三天都不说一句话。
③我认识他的时候,他已经73 岁了 ,每天穿一身灰不溜秋的衣服,独行于图书馆、食堂、宿舍之间,不跟任何人废话。路遇的师生都恭敬地看着他,但没人敢冒昧地上前跟他搭话。事实上,在我为了走近陶先生而采访的十多位该校教师中,声称自己曾经有幸跟他说过话的,只有一个人。
④陶先生早年曾经留学于日本早稻田大学和美国密歇根大学,获教育硕士学位。1949 年前曾任国立湖南师范大学和中山大学教授,还曾任大夏大学(现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主任。自20 世纪50 年代来到曲阜师范大学,几乎没教过一天专业课,多半时间在外文系教英语,但他一直没有中断自己的专业研究。“文革”(C)前一段时间,他辞职回了浙江农村老家,仍然数次去杭州图书馆查资料,还用小学生作业本写出了几卷手稿,计9卷300 万字。当时谁也不把这个古怪老头儿费尽心血写成的手稿当回事,随手就给丢了,他竟然从第一页开始重写,令人称赞。直到20 世纪80 年代中期,他的煌煌巨著《中国教育史比较研究》 面世,震动了教育史学界,获得全国教育科学优秀成果奖。
⑤他是全校工资最高的,但每月除了留下几十元生活费之外,其余的全部交给学校党委,包括专著出版后的稿费。上交没有任何动机,拒绝也没有任何可能。
⑥比陶愚川教授更为古怪的,曲阜师范大学还有一位叫庄上峰教授。
⑦据说,这位庄先生与陶差不多是同期的留美生,后来也与陶差不多同期在外文系教书。其父是清朝翰林,曾在孔府做清客,实际上给末代衍圣公孔德成当私塾先生。所以庄上峰从小生活在孔府,跟孔氏直系后裔们一起玩大。
⑧跟陶先生不同,陶先生对“窗外事”既不关心也不议论,而庄先生却非常关心。他曾预言“林彪要完”(D)。难道书生就一定不明世事?人们感叹——庄先生真是神人!
⑨庄先生述而不作,不曾有学术专著流传。难道庄先生不学无术吗?但让人大吃一惊的是,他去世后,整理其遗物的人赫然发现了一部长篇小说的手稿,名“雷霆时代’,极端写实地描述了上个世纪30 年代他在山东大学时他的同事们的生活——闻一多、梁实秋、老舍、游国恩等教授们的轶事,稍加揣度全部能对上号。因为庄先生明了世事,所以太写实了,出版社不敢原样刊出,删掉了三分之二,剩下的也就意思不大了。
⑩与陶、庄相比,书法家包备五教授就一点称不上“怪”了。本校的老先生们都说“包先生的字太好了’,但他只是教书,从不参加各级书协的任何活动,没进过专业圈子。
⑾有一年,山东省政协主席托学校领导向他要字,被包先生一口回绝了。他跟学校领导说:“领导的话有时说完就说完了,你们不用太认真。他要是真喜欢我的字,还会再开口的,到那时再说。”但有一个包先生不认识的学校勤杂工,有一天突然敲开包先生家的门,忐忑不安地说,他妻子生了急病,多亏附近一家驻军医院抢救脱离了危险,他不知该怎们感谢大夫才好,客套半天,人家提出“想要包先生一幅字”。包先生一听是帮忙治病的事,二话没说,铺纸就写。更令人称奇的是,曲阜乡下一个素不相识的农村老头儿,请同村一个在学校当临时工的青年领着上门索字,却能手到擒来。包备五不但痛痛快快地写了一幅岳飞的《满江红》 ,而且担心他没钱好好装裱,还亲自动手给装裱起来。“他肯定是真喜欢才来要的,所以必须认真对待。”
⑿有这么一群怪才栖居,使这座校园充满着“郁郁乎文哉”的气息。这是如今其它校园所不多见的。
1. .对文中4 处运用引号的作用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3 分)
A.否定讽刺 | B.着重强调 |
C.特定称谓 | D.引用话语 |
2. .不改变句意,将第(8)、(9 )段中的画线句改成陈述句,分别为
; ( 4 分)
3. .第(4 )段中的加点词语“竟然”能否删去?为什么?( 3 分)
4. .第(ll )段中的两处画线句都运用了 描写,请分别具体分析其作用
(5分)
5. .本文写了三位“怪”教授,各有侧重点,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陶先生之“怪”侧重写他 ;庄先生之“怪”侧重写他 ;包先生之“怪”侧重写他 ;这些“怪教授”的共同点是 。(8 分)
6. .本文作者除了歌颂三位“怪教授”“郁郁乎文哉”的风采与风度之外,联系现实,作者还有一层隐含的写作意图是 (3分)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26 分)
那些“怪教授”们
①曲阜师范大学,一所僻处乡下、名声不显的大学,曾经收容了一批“隐士”( A )一般的学者。20 多年以前,我因为采访的需要,曾与其中古怪透顶的几位有过来往。
②公认“最怪的教授”( B )叫陶愚川,他也是当时该校学术地位最高的教授。其实,大家说他学术地位高也是估摸着说,因为除在北师大任教的同学毛礼锐之外,陶先生与学术界同仁从无联系,甚至跟他本校、本系的同事也不往来,平时大概三天都不说一句话。
③我认识他的时候,他已经73 岁了 ,每天穿一身灰不溜秋的衣服,独行于图书馆、食堂、宿舍之间,不跟任何人废话。路遇的师生都恭敬地看着他,但没人敢冒昧地上前跟他搭话。事实上,在我为了走近陶先生而采访的十多位该校教师中,声称自己曾经有幸跟他说过话的,只有一个人。
④陶先生早年曾经留学于日本早稻田大学和美国密歇根大学,获教育硕士学位。1949 年前曾任国立湖南师范大学和中山大学教授,还曾任大夏大学(现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主任。自20 世纪50 年代来到曲阜师范大学,几乎没教过一天专业课,多半时间在外文系教英语,但他一直没有中断自己的专业研究。“文革”(C)前一段时间,他辞职回了浙江农村老家,仍然数次去杭州图书馆查资料,还用小学生作业本写出了几卷手稿,计9 卷300 万字。当时谁也不把这个古怪老头儿费尽心血写成的手稿当回事,随手就给丢了,他竟然从第一页开始重写,令人称赞。直到20 世纪80 年代中期,他的煌煌巨著《中国教育史比较研究》 面世,震动了教育史学界,获得全国教育科学优秀成果奖。
⑤他是全校工资最高的,但每月除了留下几十元生活费之外,其余的全部交给学校党委,包括专著出版后的稿费。上交没有任何动机,拒绝也没有任何可能。
⑥比陶愚川教授更为古怪的,曲阜师范大学还有一位叫庄上峰教授。
⑦据说,这位庄先生与陶差不多是同期的留美生,后来也与陶差不多同期在外文系教书。其父是清朝翰林,曾在孔府做清客,实际上给末代衍圣公孔德成当私塾先生。所以庄上峰从小生活在孔府,跟孔氏直系后裔们一起玩大。
⑧跟陶先生不同,陶先生对“窗外事”既不关心也不议论,而庄先生却非常关心。他曾预言“林彪要完”(D)。难道书生就一定不明世事?人们感叹——庄先生真是神人!
⑨庄先生述而不作,不曾有学术专著流传。难道庄先生不学无术吗?但让人大吃一惊的是,他去世后,整理其遗物的人赫然发现了一部长篇小说的手稿,名“雷霆时代’,极端写实地描述了上个世纪30 年代他在山东大学时他的同事们的生活——闻一多、梁实秋、老舍、游国恩等教授们的轶事,稍加揣度全部能对上号。因为庄先生明了世事,所以太写实了,出版社不敢原样刊出,删掉了三分之二,剩下的也就意思不大了。
⑩与陶、庄相比,书法家包备五教授就一点称不上“怪”了。本校的老先生们都说“包先生的字太好了’,但他只是教书,从不参加各级书协的任何活动,没进过专业圈子。
⑾有一年,山东省政协主席托学校领导向他要字,被包先生一口回绝了。他跟学校领导说:“领导的话有时说完就说完了,你们不用太认真。他要是真喜欢我的字,还会再开口的,到那时再说。”但有一个包先生不认识的学校勤杂工,有一天突然敲开包先生家的门,忐忑不安地说,他妻子生了急病,多亏附近一家驻军医院抢救脱离了危险,他不知该怎们感谢大夫才好,客套半天,人家提出“想要包先生一幅字”。包先生一听是帮忙治病的事,二话没说,铺纸就写。更令人称奇的是,曲阜乡下一个素不相识的农村老头儿,请同村一个在学校当临时工的青年领着上门索字,却能手到擒来。包备五不但痛痛快快地写了一幅岳飞的《 满江红》 ,而且担心他没钱好好装裱,还亲自动手给装裱起来。“他肯定是真喜欢才来要的,所以必须认真对待。”
⑿有这么一群怪才栖居,使这座校园充满着“郁郁乎文哉”的气息。这是如今其它校园所不多见的。
1. .对文中4 处运用引号的作用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3 分)
A.否定讽刺 |
B.着重强调 |
C.特定称谓 |
D.引用话语 |
2. .不改变句意,将第(8)、(9 )段中的画线句改成陈述句,分别为
; ( 4 分)
3. .第(4 )段中的加点词语“竟然”能否删去?为什么?( 3 分)
4. .第(ll )段中的两处画线句都运用了 描写,请分别具体分析其作用
(5分)
5. .本文写了三位“怪”教授,各有侧重点,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陶先生之“怪”侧重写他 ;庄先生之“怪”侧重写他 ;包先生之“怪”侧重写他 ;这些“怪教授”的共同点是 。(8 分)
6. .本文作者除了歌颂三位“怪教授”“郁郁乎文哉”的风采与风度之外,联系现实,作者还有一层隐含的写作意图是 (3 分)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那些“怪教授”们
①曲阜师范大学,一所僻处乡下、名声不显的大学,曾经收容了一批“隐士”( A )一般的学者。20 多年以前,我因为采访的需要,曾与其中古怪透顶的几位有过来往。
②公认“最怪的教授”( B )叫陶愚川,他也是当时该校学术地位最高的教授。其实,大家说他学术地位高也是估摸着说,因为除在北师大任教的同学毛礼锐之外,陶先生与学术界同仁从无联系,甚至跟他本校、本系的同事也不往来,平时大概三天都不说一句话。
③我认识他的时候,他已经73 岁了 ,每天穿一身灰不溜秋的衣服,独行于图书馆、食堂、宿舍之间,不跟任何人废话。路遇的师生都恭敬地看着他,但没人敢冒昧地上前跟他搭话。事实上,在我为了走近陶先生而采访的十多位该校教师中,声称自己曾经有幸跟他说过话的,只有一个人。
④陶先生早年曾经留学于日本早稻田大学和美国密歇根大学,获教育硕士学位。1949 年前曾任国立湖南师范大学和中山大学教授,还曾任大夏大学(现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主任。自20 世纪50 年代来到曲阜师范大学,几乎没教过一天专业课,多半时间在外文系教英语,但他一直没有中断自己的专业研究。“文革”(C)前一段时间,他辞职回了浙江农村老家,仍然数次去杭州图书馆查资料,还用小学生作业本写出了几卷手稿,计9 卷300 万字。当时谁也不把这个古怪老头儿费尽心血写成的手稿当回事,随手就给丢了,他竟然从第一页开始重写,令人称赞。直到20 世纪80 年代中期,他的煌煌巨著《中国教育史比较研究》 面世,震动了教育史学界,获得全国教育科学优秀成果奖。
⑤他是全校工资最高的,但每月除了留下几十元生活费之外,其余的全部交给学校党委,包括专著出版后的稿费。上交没有任何动机,拒绝也没有任何可能。
⑥比陶愚川教授更为古怪的,曲阜师范大学还有一位叫庄上峰教授。
⑦据说,这位庄先生与陶差不多是同期的留美生,后来也与陶差不多同期在外文系教书。其父是清朝翰林,曾在孔府做清客,实际上给末代衍圣公孔德成当私塾先生。所以庄上峰从小生活在孔府,跟孔氏直系后裔们一起玩大。
⑧跟陶先生不同,陶先生对“窗外事”既不关心也不议论,而庄先生却非常关心。他曾预言“林彪要完”(D)。难道书生就一定不明世事?人们感叹——庄先生真是神人!
⑨庄先生述而不作,不曾有学术专著流传。难道庄先生不学无术吗?但让人大吃一惊的是,他去世后,整理其遗物的人赫然发现了一部长篇小说的手稿,名“雷霆时代’,极端写实地描述了上个世纪30 年代他在山东大学时他的同事们的生活——闻一多、梁实秋、老舍、游国恩等教授们的轶事,稍加揣度全部能对上号。因为庄先生明了世事,所以太写实了,出版社不敢原样刊出,删掉了三分之二,剩下的也就意思不大了。
⑩与陶、庄相比,书法家包备五教授就一点称不上“怪”了。本校的老先生们都说“包先生的字太好了’,但他只是教书,从不参加各级书协的任何活动,没进过专业圈子。
⑾有一年,山东省政协主席托学校领导向他要字,被包先生一口回绝了。他跟学校领导说:“领导的话有时说完就说完了,你们不用太认真。他要是真喜欢我的字,还会再开口的,到那时再说。”但有一个包先生不认识的学校勤杂工,有一天突然敲开包先生家的门,忐忑不安地说,他妻子生了急病,多亏附近一家驻军医院抢救脱离了危险,他不知该怎们感谢大夫才好,客套半天,人家提出“想要包先生一幅字”。包先生一听是帮忙治病的事,二话没说,铺纸就写。更令人称奇的是,曲阜乡下一个素不相识的农村老头儿,请同村一个在学校当临时工的青年领着上门索字,却能手到擒来。包备五不但痛痛快快地写了一幅岳飞的《 满江红》 ,而且担心他没钱好好装裱,还亲自动手给装裱起来。“他肯定是真喜欢才来要的,所以必须认真对待。”
⑿有这么一群怪才栖居,使这座校园充满着“郁郁乎文哉”的气息。这是如今其它校园所不多见的。
小题1: .对文中4 处运用引号的作用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3 分)
A.否定讽刺 | B.着重强调 |
C.特定称谓 | D.引用话语 |
; ( 4 分)
小题3: .第(4 )段中的加点词语“竟然”能否删去?为什么?( 3 分)
小题4: .第(ll )段中的两处画线句都运用了 描写,请分别具体分析其作用
(5分)
小题5: .本文写了三位“怪”教授,各有侧重点,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陶先生之“怪”侧重写他 ;庄先生之“怪”侧重写他 ;包先生之“怪”侧重写他 ;这些“怪教授”的共同点是 。(8 分)
小题6: .本文作者除了歌颂三位“怪教授”“郁郁乎文哉”的风采与风度之外,联系现实,作者还有一层隐含的写作意图是 (3 分)
那些“怪教授”们
①曲阜师范大学,一所僻处乡下、名声不显的大学,曾经收容了一批“隐士”( A )一般的学者。20 多年以前,我因为采访的需要,曾与其中古怪透顶的几位有过来往。
②公认“最怪的教授”( B )叫陶愚川,他也是当时该校学术地位最高的教授。其实,大家说他学术地位高也是估摸着说,因为除在北师大任教的同学毛礼锐之外,陶先生与学术界同仁从无联系,甚至跟他本校、本系的同事也不往来,平时大概三天都不说一句话。
③我认识他的时候,他已经73 岁了 ,每天穿一身灰不溜秋的衣服,独行于图书馆、食堂、宿舍之间,不跟任何人废话。路遇的师生都恭敬地看着他,但没人敢冒昧地上前跟他搭话。事实上,在我为了走近陶先生而采访的十多位该校教师中,声称自己曾经有幸跟他说过话的,只有一个人。
④陶先生早年曾经留学于日本早稻田大学和美国密歇根大学,获教育硕士学位。1949 年前曾任国立湖南师范大学和中山大学教授,还曾任大夏大学(现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主任。自20 世纪50 年代来到曲阜师范大学,几乎没教过一天专业课,多半时间在外文系教英语,但他一直没有中断自己的专业研究。“文革”(C)前一段时间,他辞职回了浙江农村老家,仍然数次去杭州图书馆查资料,还用小学生作业本写出了几卷手稿,计9 卷300 万字。当时谁也不把这个古怪老头儿费尽心血写成的手稿当回事,随手就给丢了,他竟然从第一页开始重写,令人称赞。直到20 世纪80 年代中期,他的煌煌巨著《中国教育史比较研究》 面世,震动了教育史学界,获得全国教育科学优秀成果奖。
⑤他是全校工资最高的,但每月除了留下几十元生活费之外,其余的全部交给学校党委,包括专著出版后的稿费。上交没有任何动机,拒绝也没有任何可能。
⑥比陶愚川教授更为古怪的,曲阜师范大学还有一位叫庄上峰教授。
⑦据说,这位庄先生与陶差不多是同期的留美生,后来也与陶差不多同期在外文系教书。其父是清朝翰林,曾在孔府做清客,实际上给末代衍圣公孔德成当私塾先生。所以庄上峰从小生活在孔府,跟孔氏直系后裔们一起玩大。
⑧跟陶先生不同,陶先生对“窗外事”既不关心也不议论,而庄先生却非常关心。他曾预言“林彪要完”(D)。难道书生就一定不明世事?人们感叹——庄先生真是神人!
⑨庄先生述而不作,不曾有学术专著流传。难道庄先生不学无术吗?但让人大吃一惊的是,他去世后,整理其遗物的人赫然发现了一部长篇小说的手稿,名“雷霆时代’,极端写实地描述了上个世纪30 年代他在山东大学时他的同事们的生活——闻一多、梁实秋、老舍、游国恩等教授们的轶事,稍加揣度全部能对上号。因为庄先生明了世事,所以太写实了,出版社不敢原样刊出,删掉了三分之二,剩下的也就意思不大了。
⑩与陶、庄相比,书法家包备五教授就一点称不上“怪”了。本校的老先生们都说“包先生的字太好了’,但他只是教书,从不参加各级书协的任何活动,没进过专业圈子。
⑾有一年,山东省政协主席托学校领导向他要字,被包先生一口回绝了。他跟学校领导说:“领导的话有时说完就说完了,你们不用太认真。他要是真喜欢我的字,还会再开口的,到那时再说。”但有一个包先生不认识的学校勤杂工,有一天突然敲开包先生家的门,忐忑不安地说,他妻子生了急病,多亏附近一家驻军医院抢救脱离了危险,他不知该怎们感谢大夫才好,客套半天,人家提出“想要包先生一幅字”。包先生一听是帮忙治病的事,二话没说,铺纸就写。更令人称奇的是,曲阜乡下一个素不相识的农村老头儿,请同村一个在学校当临时工的青年领着上门索字,却能手到擒来。包备五不但痛痛快快地写了一幅岳飞的《 满江红》 ,而且担心他没钱好好装裱,还亲自动手给装裱起来。“他肯定是真喜欢才来要的,所以必须认真对待。”
⑿有这么一群怪才栖居,使这座校园充满着“郁郁乎文哉”的气息。这是如今其它校园所不多见的。
【小题1】 .对文中4 处运用引号的作用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3 分)
A.否定讽刺 | B.着重强调 |
C.特定称谓 | D.引用话语 |
; ( 4 分)
【小题3】 .第(4 )段中的加点词语“竟然”能否删去?为什么?( 3 分)
【小题4】 .第(ll )段中的两处画线句都运用了 描写,请分别具体分析其作用
(5分)
【小题5】 .本文写了三位“怪”教授,各有侧重点,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陶先生之“怪”侧重写他 ;庄先生之“怪”侧重写他 ;包先生之“怪”侧重写他 ;这些“怪教授”的共同点是 。(8 分)
【小题6】 .本文作者除了歌颂三位“怪教授”“郁郁乎文哉”的风采与风度之外,联系现实,作者还有一层隐含的写作意图是 (3 分)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