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2、在下文的两方框中填入一项,和前面加点的语句构成对偶句?
今天在此悼念李公朴、闻一多两先生,时局极端险恶,□。但此时此地,有话何不说?我谨以这虔诚的信念,向殉难者默誓:心不死,志不绝,和平可期,□,杀人者终必覆灭。
A.人民是多么悲痛 争取民主 B.人心异常悲痛 民主有望
C.心里也很难过 民主自由 D.人民生活痛苦 有望民主
评卷人 |
得分 |
|
|
二、填空题
(每空? 分,共? 分)
试题答案
2、B
二、填空题
在下文的两方框中填入一项,和前面加点的语句构成对偶句?
今天在此悼念李公朴、闻一多两先生,时局极端险恶,□。但此时此地,有话何不说?我谨以这虔诚的信念,向殉难者默誓:心不死,志不绝,和平可期,□,杀人者终必覆灭。
A.人民是多么悲痛 争取民主 B.人心异常悲痛 民主有望
C.心里也很难过 民主自由 D.人民生活痛苦 有望民主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阅读下文,完成第15—20题。(15分)
木格花窗的眺望
□李汉荣
①是松木做的,阳光照射的时候,窗棂就飘出令人惊喜的、特有的清香。这是我们能够嗅到的乡村气息的一部分。植物的魂灵遍布生活的每一个细节:桐木的门、桦木的椽、榆木的门墩、盛米的椴木勺、舀水的葫芦瓢,就连脾气难免尖刻的菜刀也有着柔和的柳木把柄……
②就这样,一些松木来到母亲的生活中,以窗的形式帮助着母亲,也恰到好处地把一部分天空、一部分远山引进了她的日子;到了夜晚,则把一部分月光、一部分银河领进了她的屋子、她的梦境。
③站在窗前,首先看到的是一片菜园:韭菜整齐地排列着,令人想起千年的礼仪,透出一种代代传递的肃静与活泼;白菜那白净的脸,那微胖的身段,是一种永不走样的平民美貌;葱那不谙世事的单纯的手,却能在不动声色的土里取出沁人心脾的情义;花椒树,经营着浑身的刺,守着那古老的脾气——鲜美的麻,一种地道的民间味道。
④人在愁苦的时候,倚在窗前,看一眼这菜园,内心就有了春色,有了不因世道和人心的扰乱而丢失或减少的那种生的底色,也是心的底色,这就是天地生命的颜色。
⑤我能想象,母亲多少次站在窗前,看那菜园,那经她的手侍弄的植物们。那些绿,星星点点竟绿成这一大片,要不是泥土缚了它们的脚跟,它们也许会翻过窗,走进屋子里来的。
⑥母亲曾说,她年轻的时候,也常失眠,就站在窗前,久久凝神看。好几次看见月光从窗格里进来,就变成四四方方的,她就想这是一封封信,是从天上寄来的,静静地放在窗台,等她收阅。我知道母亲这一生是没有收到几封信的,也许她是在想象天意里有一个夫君,等着她,却无缘相遇,就在远天远地的夜晚辗转投寄来一封封素笺。
⑦窗框上雕有简单的图案:喜鹊、蝴蝶、莲花、仙桃。这些中国的古老图腾,是自然里美的生灵。人居住在它们中间,受它们庇护,也庇护着它们。人与天地就这样互相凝视、互相友善,人也变成了自然的情义。
⑧阳光洒进来,月光照进来,星星走进来,风有时也跑进来,雨有时也会两三点跳进来,更有时,那迷路的蝴蝶也会因了惹眼的窗花飘进来,在屋里逗留片刻。窗外墙根下,时不时就冒出几丛喇叭花藤,顺着墙壁爬上窗子,在母亲有些寂寞的窗口,吹奏起淡紫的、蓝色的音乐;那些蛐蛐们、蝈蝈们,还有根本见不到面的无名无姓的虫儿们,就伴和着唱它们的歌——那从远古一直传下来的老歌;喜鹊、斑鸠、麻雀、八哥、云雀、布谷鸟、阳雀、清明鸟……也远远近近地唱着、唱着。从木格花窗,你抬眼可望见万里,你侧耳能听见千秋。__
⑨我站在窗前,嗅着淡淡的松木香气和从窗外深远的天地飘来的草木风月的气息,我在想我小小的母亲,她仅是这窗里的一个小小妇人吗?__
⑩此时,鸡叫二遍,已是深夜时分,母亲熟睡了。我静立窗口,看见月亮偏西,泊在遥远的一个山脊上。银河__A__,展开了它波澜壮阔的气象,我似乎听到天上涨潮的声音,哗啦啦的声音,它的波浪汹涌而来,拍打着夜深人静的民间,拍打着这小小的窗口,笼罩着我小小的母亲。
{11}哦,小小的窗口,小小的母亲,小小的我们,与__B__的天意一起,我们很小,但是,人世悠远,天道永恒……
(选自《经典美文》2009年第8期)
15.根据文章内容,从“浩荡、浩瀚、浩渺、浩大”中选择最恰当的词语填在文中的横线处。 (2分)
[A]处应填______ [B]处应填______
16.把握文意,补充下列画线处内容。(3分)
木格花窗的眺望,作者透过木格花窗,眺望到的白天的实景是____________________ ,眺望到的晚上的实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眺望到的想象的虚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联系上下文,品味下列语句。(4分)
(1) 白菜那白净的脸,那微胖的身段,是一种永不走样的平民美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我在想我小小的母亲,她仅是这窗里的一个小小妇人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文中叙述了一件事情来印证第②段中说的“一些松木来到母亲的生活中,以窗的形式帮助着母亲”这一句话,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件事。(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在第⑧段中,作者为什么用较多的笔墨来写窗外的各种景物?(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作者透过木格花窗,给我们描绘了一幅诗意的家园图景。而现在,随着人类的生产活动空间的拓展,不少这样的诗意家园只能存在于我们的心中。结合选文,联系以下链接材料,请你就“如何呵护我们诗意的家园”这一问题提出两项合理化建议。(2分)
链接材料
材料一 乡村公路的修建,为广大农村注入了新农村建设的主动脉。不少工厂也走进了农村,如江西省南康市龙岭镇黎边村,建起了许多家具厂,但家具厂简易的喷漆作业房喷出的气味很难闻,村民们都担心会影响身体的健康。
材料二 要想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靠环保部门单枪匹马、包打天下是不可能的,环境问题的解决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和努力。——陈中华(国家级生态示范区江苏姜堰市环保局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①充满整个夏天的是一种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②好像炉子上的一锅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一样,山坡上的芊芊细草长成了一片密密的厚发,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了一堵黛色长墙。③轻飞曼舞的蜂蝶不见了,却换来烦人的蝉儿,潜在树叶间一声声地长鸣。④火红的太阳烘烤着一片金黄的大地,麦浪翻滚着,扑打着远处的山、天上的云,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⑤金色主宰了世界上的一切,热风浮动着,飘过田野,吹送着已熟透了的麦子的香味。⑥那春天的灵秀之气经过半年的积蓄,这时已酿成一种磅礴之势,在田野上滚动,在天地间升腾。⑦夏天到了。
________________。按绘画的观点,这大约有其中的道理。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着事物的终极。夏正当春华秋实之间,自然应了这中性的黄色--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你看,麦子刚刚割过,田间那挑着七八片绿叶的棉苗,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梁、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无不□出旺盛的活力。这时她们已不是在春风微雨中细滋慢长,而是在暑气的□下,蓬蓬勃发,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的□。
夏天的旋律是紧张的,人们的每一根神经都被绷紧。你看田间那些挥镰的农民,弯着腰,流着汗,只是想着快割,快割;麦子上场了,又想着快打,快打。他们早起晚睡亦够苦了,半夜醒来还要听听窗纸,可是起了风;看看窗外,天空可是遮上了云。麦子打完了,该松一口气了,又得赶快去给秋苗追肥、浇水。“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他们的肩上挑着夏秋两季。
遗憾的是,历代文人不知写了多少春花秋月,却极少有夏的影子。大概,春日融融,秋波澹澹,而夏呢,总是浸在苦涩的汗水里。有闲情逸致的人,自然不喜欢这种紧张的旋律。我却想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
1.读第一段,选出分析正确的一项
[ ]
A.第②句话运用比喻的手法,从触觉的角度,写出夏天草木的丰茂。
B.第③句话运用拟人的手法,从视觉的角度,写夏天恼人的蝉鸣。
C.第④句话运用拟人的手法,从触觉、视觉等角度,写出夏天炎热的气候和夏收的紧张气氛。
D.第⑤句话运用拟人的手法,从视觉、触觉、嗅觉等多个角度,写出夏天是充满希望的。
2.第二段开头的横线上与下文衔接最为恰当的语句是
[ ]
A.夏天是充满生机的。
B.夏天是多姿多彩的。
C.夏天的色彩是金黄的。
D.夏天的旋律是富于变化的。
3.第二段的方框内依次填入的词语,最为恰当的一项
[ ]
A.标志 迸发 蒸腾 冲刺
B.象征 爆发 蒸发 冲击
C.标志 爆发 蒸发 冲刺
D.象征 迸发 蒸腾 冲击
4.第三段中连用四个“快”字,叠用“听听”、“看看”两个动词,在表达上各有什么作用,请作简要分析。
连用“快”字的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叠用动词的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最后一段作者说文人笔下多是“春花秋月,却极少有夏的影子”,简要分析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并说说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达的思想感情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任选一处对文章进行赏析(可以就主题思想、内容、结构、句式或词语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各题。
夏之韵
(一)①充满整个夏天的是一个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②好像炉子上的一锅冷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了一样,山坡上的芊芊细草渐渐a一片密密的厚发,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b一堵黛色长墙。③轻飞曼舞的蜂蝶不多见了,却换来烦人的蝉儿,潜在树叶间一声声地长鸣。④火红的太阳烘烤着一片黄的大地,麦浪翻滚着,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⑤金色主宰了世界上的一切,热风浮动着飘过田野,吹送着已熟透了的麦香。⑥那春天的灵秀之气经过半年的积蓄,这时已c一种磅礴之势,在田野上滚动,在天地间升腾。⑦夏天到了。
(二)____________,按绘画的观点,这大约有其中的道理。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着事物的终极。夏正当春华秋实之间,自然应了这中性的黄色,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你看,麦子刚刚割过,田间那七八片绿叶的棉苗,那朝天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的瓜秧,无不□出旺盛的活力。这时它们已不是在春风微雨中细滋漫长,而是在暑气的□下,蓬蓬勃发,向秋的终点做着最后的□。
(三)夏天的旋律是紧张的,人们的每一根神经都被绷紧。你看田间那些挥镰的农民,弯着腰,流着汗,只是想着快割,快割;麦子上场了,又想着快打,快打。他们早起晚睡亦够苦了,半夜醒来还要听听窗纸,可是起风了;看看窗外,天空可是遮上了云。麦子打完了,该松一口气了,又得赶紧给秋苗追肥、浇水。“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他们的肩上挑着夏秋两季。
(四)遗憾的是,历代文人不知写了多少春花秋月,却极少有夏的影子。大概,春日溶溶,秋波澹澹;而夏呢,总是浸在苦涩的汗水里。有着闲情逸致的人,自然不喜欢这种紧张的旋律。我却想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金黄的夏季。
(1)读第(一)段,选出分析正确的一项
[ ]
A.第②句话运用比喻的手法,从触觉的角度,写出夏天草木的丰茂。
B.第③句话运用拟人的手法,从视觉的角度写夏天恼人的蝉鸣。
C.第④句运用拟人的手法,从触觉、视觉等角度,写出夏天炎热的气候和夏收的紧张气氛。
D.第⑤句运用拟人的手法,从触觉、视觉、嗅觉等多个角度,写出夏天是充满希望的。
(2)第(二)段开头的横线上与下文衔接最为恰当的语句是
[ ]
A.夏天是充满生机的 |
B.夏天是多姿多彩的 |
C.夏天的色彩是金黄的 |
D.夏天的旋律是富于变化的 |
(3)第(二)段的方框内依次填入的词语,最为恰当的一组是
[ ]
A.标志 |
迸发 |
蒸腾 |
冲刺 |
B.象征 |
爆发 |
蒸发 |
冲击 |
C.标志 |
爆发 |
蒸发 |
冲刺 |
D.象征 |
迸发 |
蒸腾 |
冲击 |
(4)第(三)段中连用四个“快”字,叠用了“听听”“看看”两个动词,在表达上各有什么作用,请作简要分析。
连用“快”字的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叠用动词的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最后一段作者说,文人笔下多是“春花秋月,却极少有夏的影子”,简要分析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并说说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6)根据文意,将下面三个词语分别填入第(一)段的空缺处。
酿成 |
滋成 |
凝成 |
a:________ |
b:________ |
c:________ |
(7)根据(一)(二)(三)段的内容,分别用四个字归纳夏的特点。
(一)________。 |
(二)________。 |
(三)________。 |
(8)说说你对夏天“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这句话含义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写出“历代文人”描写“春花”、“秋月”的古诗词各一句。
春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秋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