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20、请你结合下面诗句的内容,选取自己感受最深的一点,自定主题,自拟题目,自选文体(可以抒发感情,可以发表看法,也可以讲述故事)写一篇文章。

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 / 既然选择了远方 / 便只顾风雨兼程 / 我不去想未来是平坦还是泥泞 / 只要热爱生命 / 一切,都在意料之中

【提示与要求】  ①为了突出你的个性,请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诗歌除外),写你最熟悉的内容,尽量表达你的真情实感,千万不要抄袭或套用!  ②为了更好地表达你的意思,使你的文章内容充实,文章不要少于600字。  ③为了便于老师评阅你的文章,请注意:格式正确,书写工整,标点恰当,卷面整洁,尽量少写错别字,少出现病句。  ④你的文章中不要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等信息。

 

 

试题答案

20、略

相关题目

阅读下面的选文,回答下面题目(16分)

辩证看压力

邵景均

①人生在世,大都喜欢活得自由自在,恐怕极少有人愿意为他人所逼、受环境所迫。但是,外界压力是客观存在的,一般来说不受人的主观意愿支配,具有某种必然性。换个角度,用发展的、辩证的观点看,外界压力也有可能是人们获得发展与成就的机遇和先导,并不一定都是坏事。

②从历史上看,生存压力带给人类发展进步。在恶劣环境下,有巢氏“构木为巢以避群害”;在病痛之下,燧人氏“钻燧取火以化腥臊”;在饥饿之下,神农氏“制耒耜,教民农作”。可见,外在压力迫使人类学会了盖房子、煮食物、种粮食。人类社会能有今天这样发达的科学技术、生产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与人类克服外来压力的奋斗过程相关。

③对于做学问来说,压力之下能产生出重大成就。这样的例子,古今中外有很多。史载:“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曹植的七步诗,更是在以死相逼的巨大压力下产生的。曹植富于才学,受其父曹操赏识,然而却遭其兄曹丕忌恨。曹丕称帝后,一日召曹植,命他于七步之内成一诗,否则处死。曹植于悲愤之下,写成了著名的七步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这首面对生死而成就的诗,不但保住了曹植的性命,也为中国文坛留下一篇千古佳作。

④毋庸讳言,如果没有外界的种种压力,许多人生活的基本轨迹就是循规蹈矩、安于现状,而不是改变现状、推陈出新。铁人王进喜当年说过:“井无压力不出油,人无压力轻飘飘。”有了压力,就有了革命、创造、发明与发愤的动力,就有了创作和改变的愿望与毅力。压力能够使人明确前进的方向。真正的强者,善于从顺境中找到阴影、从逆境中找到光亮,时时校准自己前进的目标。压力能够让人生发出超常的毅力。被动和逆境给人宝贵的磨炼机会,使人更能坚强不屈,表现出坚韧的美德。因此,压力能够激发出人们平常难以显现的智慧和创造力。

⑤不同的人面对压力会有不同的态度,当然结果也就大不相同。同样面对苦难和不幸,有的奋力抗争,成了强者、智者、英雄;有的则被压垮,成了乞丐、懦夫、失败者。如同巴尔扎克所说“不幸是天才的进身之阶、信徒的洗礼之水、能人的无价之宝、弱者的无底深渊”。面对压力,我们应以积极的态度去对待,抓住机遇,有效应对,使压力变动力,从而激发出创造美好生活的巨大潜力。

                                    (《人民日报》2008年4月8日第7版)

1.通读全文后,你认为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请用文中的原句回答。(2分)

2.细读第④段,请找出本段的分论点。(3分)

3.文章第①段划线的句子起什么作用?(3分)

4.第五段画线的句子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结合文章内容说说运用这种方法的好处。(4分)

5.谈谈你对第四段画线句子的理解。(4分)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的选文,回答下面题目(16分)
辩证看压力
邵景均
人生在世,大都喜欢活得自由自在,恐怕极少有人愿意为他人所逼、受环境所迫。但是,外界压力是客观存在的,一般来说不受人的主观意愿支配,具有某种必然性。换个角度,用发展的、辩证的观点看,外界压力也有可能是人们获得发展与成就的机遇和先导,并不一定都是坏事。
②从历史上看,生存压力带给人类发展进步。在恶劣环境下,有巢氏“构木为巢以避群害”;在病痛之下,燧人氏“钻燧取火以化腥臊”;在饥饿之下,神农氏“制耒耜,教民农作”。可见,外在压力迫使人类学会了盖房子、煮食物、种粮食。人类社会能有今天这样发达的科学技术、生产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与人类克服外来压力的奋斗过程相关。
③对于做学问来说,压力之下能产生出重大成就。这样的例子,古今中外有很多。史载:“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曹植的七步诗,更是在以死相逼的巨大压力下产生的。曹植富于才学,受其父曹操赏识,然而却遭其兄曹丕忌恨。曹丕称帝后,一日召曹植,命他于七步之内成一诗,否则处死。曹植于悲愤之下,写成了著名的七步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这首面对生死而成就的诗,不但保住了曹植的性命,也为中国文坛留下一篇千古佳作。
④毋庸讳言,如果没有外界的种种压力,许多人生活的基本轨迹就是循规蹈矩、安于现状,而不是改变现状、推陈出新。铁人王进喜当年说过:“井无压力不出油,人无压力轻飘飘。”有了压力,就有了革命、创造、发明与发愤的动力,就有了创作和改变的愿望与毅力。压力能够使人明确前进的方向。真正的强者,善于从顺境中找到阴影、从逆境中找到光亮,时时校准自己前进的目标。压力能够让人生发出超常的毅力。被动和逆境给人宝贵的磨炼机会,使人更能坚强不屈,表现出坚韧的美德。因此,压力能够激发出人们平常难以显现的智慧和创造力。
⑤不同的人面对压力会有不同的态度,当然结果也就大不相同。同样面对苦难和不幸,有的奋力抗争,成了强者、智者、英雄;有的则被压垮,成了乞丐、懦夫、失败者。如同巴尔扎克所说“不幸是天才的进身之阶、信徒的洗礼之水、能人的无价之宝、弱者的无底深渊”。面对压力,我们应以积极的态度去对待,抓住机遇,有效应对,使压力变动力,从而激发出创造美好生活的巨大潜力。
(《人民日报》2008年4月8日第7版)
【小题1】通读全文后,你认为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请用文中的原句回答。(2分)
【小题2】细读第④段,请找出本段的分论点。(3分)
【小题3】文章第①段划线的句子起什么作用?(3分)
【小题4】第五段画线的句子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结合文章内容说说运用这种方法的好处。(4分)
【小题5】谈谈你对第四段画线句子的理解。(4分)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22分)

落叶是疲倦的蝴蝶

⑴夕阳老去,西风渐紧。

⑵叶落了,秋就乘着落叶来了。秋来了,人就随着秋瘦了,随着秋愁了。

⑶但金黄的落叶没有哀愁,它懂得如何在秋风中安慰自己,它知道,自己的沉睡是为了新的醒来。

⑷落叶有落叶的好处,可以不再陷入爱情的纠葛了;落叶有落叶的美,它是疲倦了的蝴蝶。我甚至能感觉到落下来的叶子们轻轻的叫喊。

⑸那一刻,我的心微微一颤,仿佛众多纷纷下落的叶子中的一枚。

⑹我看到了故乡,看到了老家门前那棵生生不息的老树,看到了炊烟因为游子的归来而晃动。对于远走他乡的脚,对于飞上天空的翅膀,炊烟是永不能扯断的绳子。就像路口的大树,它的枝干指着许多的路,而起点只有一个,终点也只有一个,每个离开村庄的人,都带走了一片绿叶,却留下一条根。

⑺我看到了故乡的山崖,看到石头在山崖上,和花朵一起争着绽放;看到羊在山崖上,和云一起争着飘荡。

⑻我看到了我的屋檐,冬天时结满冰凌,夏天时蓄满鸟鸣,一串红辣椒常常被看作是穷日子里的火种。守着屋檐上下翻飞的麻雀,总是那么和谐地与庄户人家好好地过着日子。时时刻刻缠绕着那颗在路上的心的,就是这个屋檐。

⑼我看到了母亲,为了不让我们在冬天里挨冻,她拾起一节节枯枝,犹如把那些破碎的日子一一点缀,然后把温暖交到我们手上。柴垛越码越高,母亲却越来越矮。我看到母亲那对干瘪的乳房,像两只残缺不整的讨饭的碗,却为我们讨来了一生的盛宴。母亲在灶坑里点燃的红色的昏暗的火焰,成了那些夜里我们唯一可以依靠的肩膀,唯一可以握住的暖暖的手。

⑽叶落归根,是我老了吗?我们花了很多时间去争取财富,却很少有时间享受;我们有越来越大的房子,但却越来越少地住家里;到月球然后回来,却发现到楼下邻居家都很困难;征服了外面的世界,对自己的内心世界却一无所知。

⑾远行的人,是什么声音使你隐姓埋名?是什么风将你吹往他乡?秋天就是这样,把叶子纷纷抖落,把人的思念纷纷挂上枝头。是该回去了,去看看那棵生下我、让我因成长而绿又让我因成熟而黄的大树,还有落叶里沉睡着的母亲。母亲,我匆匆的脚步就是你密密缝合的针脚。母亲,背着破烂行李的我要归来,找到了天堂的我也要归来。

⑿一层层落叶铺在回家的路上,我要踩着温暖的地毯去看望母亲。母亲也像这落叶,从灿烂的枝头缓缓地落下来,只是,她没有再醒来。

这个世界,能留住人的不是房屋,能带走人的不是道路。岁月无法伸出一只手,替你抓住过往的云。如果一切还能重新拾捡回来,母亲,我要去拾取你的笑容、脚步和风,用你的爱做灯油,用你的善良做捻儿,我要点燃它,放到心里,一辈子不忘回家的路。

⒁天冷了,树的叶子落下来,树离我很近。我似乎听见了它们的缓缓凝固。

⒂天冷了,它们一排一排地站着,心中坚守着的秘密一阵阵地痛起来。但叶子落下落,掩盖了一切。

⒃母亲去了,心灵没有了依靠,一下子就有了那种到处漏风的感觉。可是大风一直在刮,把故乡周围的尘土刮了个干净。我小小的故乡正在被秋天所包裹。

⒄母亲的坟上有一棵树,那是我写给母亲的诗。每天秋天,叶子纷纷落下,把母亲的坟头遮盖得严严实实。那些在风中微微呻吟着的落叶,远远望去,像一群疲倦了的蝴蝶,静静地收拢着它们一生的美丽瞬间:一朵红晕,一个誓言,或者是简单的一声叹息。 (选自《读者》,作者朱成玉。)

1.显然,作者把落叶比喻成“疲倦了的蝴蝶”不仅仅是写落叶,你认为作者想借此表达什么?为什么要这样表达?( 6分)

2.请你写出第⑼段画线句的含义。( 3分)

3.阅读文中画横线的“这个世界……一辈子不忘回家的路”一段文字,回答问题。(6分)

(1)为什么说“能留住人的不是房屋,能带走人的不是道路”?

(2)文中说“如果一切还能重新拾捡回来……一辈子不忘回家的路”,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联系语境,分析其表达效果。(3分)

“那些在风中微微呻吟着的落叶,远远望去像一群疲倦了的蝴蝶,静静地收拢着它们一生的美丽瞬间。”

5.⑾段中画线句与我们传统观念里的“事业不成誓不回”有较大出入,请你就这一点谈谈自己的看法。( 4分)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的两篇文章,分别回答文后的问题。

蟋蟀出世记

    ①想看蟋蟀产卵的人,不必花一个钱做准备工作;他只要有点儿耐心就够了。布封称这耐心是天才;我愿略降一格,称之为观察工作者的最可贵的品质。我们在四月,或最迟五月,把乡野蟋蟀一雌一雄地单独关在盛有底土的花罐里。可以用莴苣叶做它们的食物,隔一段时间换一次新鲜的。容器口上盖一块小玻璃板,防止蟋蟀逃走。

②一些很有意义的资料,就是通过这种简陋的设备获得的。需要的话,还可以利用优质金属网做的笼子,作为辅助设备。现在,我们来监视产卵过程,但愿能保持高度警觉,不要错过产卵良机。

③时至六月的第一个星期,坚持不懈的观察工作开始收到令人欣慰的成效。我忽然看见母蟋蟀站在那里一动不动,产卵管垂直插在土里。对我有失礼貌的偷看行为,它毫不介意,依然长时间定在一个点上不动。最后,它拔出自己那把点播种子的小铲,草草扒拉几下,抹掉钻眼的痕迹;它稍微喘口气,又溜达到另一个地点,再度开始往土里插产卵器;它这儿插一下,那儿插一下,所有可以利用的地皮都点播到了。这情形和大家熟悉的白面螽(zhōng)斯一样,只是操作速度比螽斯缓慢。二十四小时过去,我觉得产卵结束了。但为了做到更可靠地掌握情况,我又继续观察了两天。

④两天过后,我开始搜索土层。卵粒呈稻草黄色,都是有两个终端的小圆柱体,长约三毫米。它们彼此不接触,竖埋在土里,点播的距离很近。种子数量多少,取决于一个连续产卵过程中的产卵次数。整个土层下都发现了卵粒,它们离土表层大约两厘米。用放大镜观察一堆土,是件很麻烦的事情,根据这样所能观察到的结果估计,每只母蟋蟀的一个产卵过程,大约产出五六百粒卵。这等规模的家庭,肯定要在很短的时间内接受大幅度裁员才行。

⑤每粒蟋蟀卵,本身都是绝妙的小小机械系统。卵壳就像一个白色的遮光套,顶部有一个很规则的圆孔;沿圆孔周边扣着一个拱形顶帽,成为一个封盖。封盖不是在新生儿盲目推顶或割划下被划开,而是沿一道特意准备的、质地极其脆弱的线纹自动开启。这奇妙的孵

(fū)化过程。也应该了解一下。

    ⑥产卵后十五天左右,卵壳前端隐约看得见一对黑里透红的视觉器官的大圆点。之后,在圆柱体顶端,恰好显现出一个微型环状垫圈。这就是正在形成中的断裂线。不久,透过半透明的卵壳,可以看见里面那小动物身体的细小分节。再往后,就要加倍警觉,频频察看了,尤其是上午的时间里。

    ⑦好运气所偏爱的,是那些有耐心的人;它来报答我所付出的艰辛劳动。经过一种精妙绝伦的加工,微型垫圈已经变成一道强度甚低的条纹;就在这个时候,困在卵中的小生命额头一碰,卵盖便沿着自己的周边分离开去,被顶起来。随后落在一旁,其景状与注射剂细颈薄玻璃瓶的顶帽断落一样。蟋蟀从卵壳里出来,犹如从玩偶盒里弹出了个小怪物。

    (选自法布尔《昆虫记》)

1.文章按照           顺序说明蟋蟀出世的过程。

2.细读文章③⑥⑦段,将下面图示中蟋蟀出世的过程补充完整。

母蟋蟀产卵点播→卵壳前端出现一对视觉器官的大圆点→        →         →

        →小生命顶起卵盖,破卵而出。

3.文章第②段“现在,我们来监视产卵过程,但愿能保持高度警觉,不要错过产卵良机”一句中,作者为什么用“监视”而不用“察看”,请说说你的理解。

答:                                                                

4.请从说明方法的角度,简要说明第⑦段中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答:                                                                 

5.结合文章,并根据你对法布尔《昆虫记》的了解,将下面这段话补充完整。

法布尔是一位“掌握田野无数小虫子秘密的语言大师”,他用诗人的语言描绘鲜活的生命。他笔下的昆虫是那么生动、美丽、聪明、勇敢,让我们感悟到一位昆虫学家          ;他在郊外的“荒石园”里,用简陋的设备观察昆虫真实的生活,并记录了那么多珍贵的资料,让我们深切地体会到一位科学工作者          的可贵品质。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选文,按要求回答1~6题。

说“度”

严华明

    ①在林林总总的汉字中,我对“度”可谓情有独钟。这不仅仅是因为学哲学初识了它的“不凡”,更是由于多年来生活实践的亲身感受。在我眼中,“度”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哲学概念,而是一把影响人与社会乃至于整个世界和谐发展的“双刃剑”。凡事有度,适之最难。“度”的这一边可能是阳光灿烂,“度”的那一边却可能是阴云密布。砒霜性太毒,适度能救命;人参本大补,多食亦伤人。一过失过失,一过就失;过错过错,一过就错。我们任何一个人都不能置之“度”外。

    ②宋代大诗人苏轼写过一首《蜗牛》诗:“腥涎不满壳,聊足以自濡。升高不知回,竟作粘壁枯。”告诫人们要知足守“度”,虽然“腥涎不满壳”,也“聊足以自濡”了,何必还要削尖脑袋再往上爬呢,失度而不知足。只能落得个“粘壁枯”的下场。

    ③笔者认为,在现实生活中,小到失言、失态、失礼、失范,大到失职、失策、失节、失足,都是程度不等的失度。同样是饮酒,有人享受了。杯中乾坤大,壶内日月长”的浪漫,有人却因为失度而留下了“酒杯虽小淹死人,筷子不粗打断腰”的终身遗憾;同样是当官,有人赢得了人民群众的赞许,有人却因为失度,跌入腐败犯罪的泥坑,而落下了人民群众唾弃的千古骂名。

    ④在科学上有一个关于分寸的定律叫“黄金分割”。被法国科学家卜勒称之为神圣分割,就是因为最适度,所以成了最具美学价值的比例,人类视觉感到最舒服的造型。长期以来,我国流行着许多有关“度”的说辞,其中不少被封为圭臬。如“不卑不亢,有理有节,互利双赢”,这是当今人们在谈判桌上,生意场上必守的“度”;再如:“或吹火而燃,或欢火而灭,所以吹者异也。”古圣先赞们一语破的,道出了人们对于“度”的普遍认知,说明了同样的方法不同的“度”,结果会呈现或燃或灭两种截然不同的状态。又如“函牛之鼎以烹鸡,少汁则蒸而不可熟,多汁则无味”,力士捉蝇,“捉蝇太急,蝇即便死;捉蝇太缓,蝇便飞去”,字里行间,都在昭示世人把握度,大小多少,恰当与否,轻重缓急适合与否,全在“度”的拿捏之中。还有如李赞的《黄台瓜辞》:“种瓜黄台下,瓜树子离高,一摘使瓜好,再摘使瓜稀,三摘犹为可,四摘拖蔓归。”韩非子的“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等等,都是非常精辟的“度”之论。他们匠心独运,提醒接瓜人“黄台之瓜,不堪再摘”;告诚雕刻者“谨慎下刀,留有余地。”借助于具体的事物把“度”的概念演绎得十分生动而又具体。实践证明;度者,分寸也:适度者,恰到好处,适可而止也。它不是那种依违两可,“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的圆滑,而是实现“内容与形式、方法与效果、过程与结果”有机缝合、最佳统一的必然选择。

    ⑤一个人对度的把握与运用,实际上是一种自我修炼,是心性对浮尘的剥离,是意志对脆弱的诀别,是旷达对狭隘的唾弃。它体现了一种自我的修炼,是价值观的提升,是对俗妄之心的超越。古今中外的一切事业骄子,无论是商界巨擎、社会名流、还是政治领袖,他们所以能够创造辉煌,取得成功,除了个人才能出众等因素外,从思想方法上考量,就在于他们善于把握“度”,该行则行,当止则止,一“度”在握,入水能游,出水能跳,游刃有余。

——选自《思维与智慧》2009.4

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选文①段有什么作用?

3.选文③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4.请谈谈你对“在我眼中,‘度’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哲学概念,而是一把影响人与社会乃至于整个世界和谐发展的‘双刃剑’”一句中,加点词语“双刃剑”含义的理解。

5.为选文⑤段划线语句添加一个有说服力的事实论据。(不少于30字)

6.选文的语言深刻而生动,凝练而形象。请体会①段撼浪线句子。砒霜性太毒,适度能救命;人参本大补,多食亦伤人。”的表达效果。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的选文,回答1—7题。

书香弥弥暖夜冬

①冬夜清冷悠长,有书相伴,心不冷,身不寒。总是不会忘记,在冬夜到来的时刻,用一本好书温暖自己。古人说冬季是收藏的季节,我说冬季是修炼的大好时光,雪挂枝头,银装素裹,有雪花为我伴读,有冬梅为我清唱。这冬夜之读,倒是读出了人生的另一番意境。我读得兴趣正浓,岂管室外雪花飘飘然降落。这个时候,围炉温暖着我的身子,书一页一页翻下去,阵阵书香弥散于温馨居室,只觉书的精髓化为一缕春风滋润我的心田。读着读着,竟然走到童年的那一片天地里。

  ②那个时候,家中的围炉是用木炭烧的,一到冬季,母亲早早地端出古色古香的大烤火缸。晚上,我们只管把脚搁放在火缸的盖子上面,一屋子书生意气,氤氲着,缭绕着,母亲看的是教科书,兄弟读的是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我读《三国演义》的连环画,孜孜不倦,全神贯注,静得只听见翻书的声音。一会儿,母亲从火缸里取出烤熟的红薯,当夜宵犒劳我们。此时此刻,烤红薯的香味与浓浓书香混为一体,这个冬夜,温暖而又甜美。最后,我将带有温暖的书,搁置于自己的枕上,在甜蜜的梦乡里与三国的英雄相遇。

  ③冬夜读书,幸福无量。就算是天寒地冻,在我的精神小屋里,只要珍藏着一本书,我会顺着那些鲜活的文字,去寻觅生命的另一团光亮。那一年,我卫校毕业,在远离家乡几百里的山乡工作。一到夜晚,同事玩牌正酣,我随手抽出一本冰心的散文集来阅读。我读她的《无家乐》的时候,蓦然感受到一个人远离家乡,远离亲人,思念小家的心情。直到今天,想起冰心说的蜗牛背着那重重的壳,那也是一种家的感觉,“是壳也罢,不是也罢,‘家’是多么美丽甜柔的名词!”这样一来,让我对家、对人生又添了一份厚重的珍爱之情。又一个冬夜,我读郁达夫的《沉沦》,再后来,又读了他的散文《江南的冬景》。他以为“秋正是读读书,写写字的最惠季节,但对江南的冬景,总觉得是可以抵得过北方夏夜的一种特殊情调,说得摩登些,便是一种明朗的情调”。寥寥几笔,勾勒出冬景江南,让我在冬夜里心生温暖。

 ④蓦然想起了那个冬之夜,诗人白居易在邀请友人喝酒小聚的情景“绿蚁新醅(注:pēi,没有过滤的酒)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寒夜留客,怀有一颗诚恳的心,好酒暖火招来。寒夜读书不也是如此,心要诚,意要静,书放能品得出酒一样的酽(注:yàn,浓)香。

⑤冬夜长长,书香弥弥,这个冬天不冷,守一团温暖的火,捧一本心爱的书,读一读史书政治,品一品哲理散文,思一思文人鲁迅的做人小品,吟一吟林清玄的雅致文字,读到极处,读到冬夜无眠的时候,在铺天盖地的雪地里行走,也能找到一条通往幸福的大道。

(选自《思维与智慧》作者:黄茨娅  有删改)

1.选文的行文线索是什么?

2.选文第①段两个加点词语“温暖”的含义有什么不同?

3.选文第①段划线句子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

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第②段的主要内容。

5.结合上下文,说一说第③段中,当“我”读到冰心的《无家乐》时为什么会心生思家之情?

6.从文中选出你认为语言最优美的一句话写在下面,并从语言表达的角度为其作批注。

7.从作者读书的经历中你获得了哪些启示?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春从心出

刘心武

    ①愿乘火车,喜欢那窗外舒卷的田园画面;愿乘轮船,喜欢那船头劈开的浪花飞溅;愿乘飞机,喜欢那舷窗外的云海无边……旅行之乐,在起点,在终点,更在那前往中的沿途浏览。

    ②愿有机会,被准允一个人进入没有演出的剧场,随便选一个适中的座位,静静地坐在那里,凝望那垂闲的大幕,在万籁俱寂中,以回忆,以想象,以对自己钟爱的编剧、导演和演员的深深感激,以对艺术的敬畏与对审美的忠贞,从心灵里,演绎出一幕又一幕的活剧,喜怒哀乐,悲欢离合,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神秘莫测,难以言喻……啊啊,那是怎样的一种超级享受!

    ③当近照堆积如山时,我们厌倦了摄影。甚至消退了清理回味的兴致。可是,我们对旧照片的窥视欲久盛不衰,难道,非得当那岁月梳篦过的残照。零星如梳齿上的断发时,我们才能懂得珍惜,生发出琴弦般颤动的情愫么?

    ④以往,害怕走进书店,是因为总觉得那陈列出的新书,有许许多多都应该抓紧购买,而自己囊中羞涩,欲壑难填一甚至仅仅是站在书店的橱窗前,便有一种受到特殊强刺激的感觉,怦然心动,难以自持;常常是,进去时拼命告诫自己不得癞狂,而出来时却囊空如洗,抱着一大包书,踽踽独行在长街之上,因为连乘公共汽车的钱也没留下,步行抱书回家真乃苦难的历程……及至回到家中,洗手沏茶,仰坐观书,那一份悠哉游哉的劲头,噫,亚赛小神仙!如今呢。害怕走进书店,是因为那些花花绿绿的出版物,虽然呈现着满坑满谷之势,不像以往那样隔着柜台,大半还得有劳售货员取拿,可以随意自选,浏览听便,可是,竞往往很难遇上一两本想买下的书,甚至带去打算购书的费用,竞有花不出去的苦闷;终于淘出购得数种,打“的”回到家中,照例洗手沏茶,倚在沙发上展读,那纸张没得说是雪白挺括的,装帧得也颇称“雅皮”,但仅是头一章,便几乎每页都有别字蹦出,如沙石硌牙。好不扫兴!

书中毕竟有人生,人生毕竟一部书;书林杂芜,仍要耐心从中淘出善本精品,人生诡谲,仍要坚韧地追求活着的真谛。

⑥冬去春采,朋友打来电话,兴奋地报告,他那窗外的晴空中,出现了多年不见的南来雁群,一会儿呈一字,一会儿呈人字,跃然翩飞,引出他心中酽酽的诗意,多年不曾写诗的他,一时竞挥就了五首新作!放下电话,我也久久不能平静。我们的生命中最辉煌的时刻也只有那么一段。这都很像北国的春天,会飘然而至,绣出万紫千红,却又匆匆而去,甚至伴随着阵阵沙风,在你不经意时。已然落红满地。现代人里,谁还会像林黛玉那样哀伤地葬花?一时间你会觉得有许多俗众熙熙攘攘,无情地在你跟前践着落花去追名运利,于是惆怅,你喟叹……但是,我鼓励自己,也劝告别人,像我那朋友一样,诗意地看待生命,看待青春,看待成败得失,看待生关死劫;需知,有一种春天是永存的,那便是从心灵滋生出来的,大雁跋涉般的豪情……

1、读完全文,请用一句话概括这篇文章的线索。

2、作者在开篇强调“旅行之乐,在起点,在终点,聪在那前往中的沿途浏览”,文中②③④段的哪些内容具体体现了人生旅途中的“浏览”?

3、从全文看,⑥段“朋友打来电话”这件事,在内容和结构上分别起了什么作用?

  ①内容上:                               

  ②结构上:                               

4、结合本文和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你对题目“春从心出”的理解。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后面的1—6题。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从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来看,昆虫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亿万年前,裸子植物在地球上出现的时候,昆虫还不多。花色素淡,传粉授精,依靠风力,全部是风媒花。后来出现了被子植物,昆虫也繁生起来。被子植物的花有了花被,更分化为萼和花冠(花被和花冠通称花瓣)。花瓣不再是绿色,而是比较显眼的黄色、白色或其他颜色。形状也大了,有的生有蜜腺,分泌蜜汁,有的散发芳香,这就成为虫媒花。“蜂争粉蕊蝶分香”,昆虫给花完成传粉授精的任务。

昆虫采蜜传粉,有一特殊的习性,就是经常只采访同一种植物的花朵。这个习性有利于保证同一种植物间的异花传粉,繁殖后代。这样可以固定种的特征,包括花的颜色。我们可以设想,假如当初有一种植物,花色微红,由于其中红色比较显著的花朵,容易受到昆虫的注意,获得传粉的机会较多,经过无数代的选择,在悠长的岁月中,昆虫就给这种植物创造出纯一、显著、鲜艳的红色花朵。昆虫参与自然选择的作用,造成各种不同的植物,也造成各种不同的花色。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最后要归功于人工选择。自然选择进程缓慢,需要经过很长的时间才能显示它的作用。人工选择大大加快了它的进程,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显著成果。例如牡丹,由自然选择费了亿万年造成的野生原种,花是单瓣的,花色也只有粉红的一种。经过人工栽培,仅就北宋中叶(十一世纪)那一个时期来说吧,几十年工夫.就由单瓣创造出多叶、千叶(重瓣)、楼子(花心突起)、并蒂等各种不同的姿态;由粉红创造出深红、肉红、紫色、墨紫、黄色、白色等各种不同的美丽色彩。再如大丽花,原产墨西哥,只有八个红色花瓣。自从美洲发现以后,才开始人工栽培,现在已有上千种形状、颜色不同的品种。又如虞美人,经过培养,已有红、黄、橙、白各种颜色,却从来没有出现过蓝色。上一世纪末,美国的著名园艺育种家蒲班克,发现一株花瓣上好似有一层烟雾的虞美人,特意培养,到本世纪初,便育成了各种深淡不同的蓝色虞美人,为花卉园艺增添了新的品种。

1.请用一句话概括选文对“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所作的科学解释。

2.对一、二段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亿万年前的裸子植物全都是风媒花。

B.随着昆虫的繁生,裸子植物变成了被子植物。

C.被子植物的花瓣是比较显眼的黄色、白色或其他颜色。形状大了,有的生有蜜腺,分泌蜜汁,有的散发香味。这样可以吸引昆虫。

D.裸子植物依靠风力传粉受精,被子植物主要依靠昆虫传粉受精。

3.第一段最后引用唐代诗人温庭筠的一句诗,你认为有什么作用?

4.与人工选择相比,自然选择在培育花卉中有哪些不足之处?

5.有人统计了4197种花卉,并作了分类(见下表)。从这一统计表中你能发现什么现象?请结合选文介绍的知识,简要说明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

颜色

绿

花卉种数

1193

951

923

594

307

153

50

18

8

6.仿照选文的写法,在下面材料前再补写一个“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原因。

金鱼草,它的花卉平时闭合着,等到它所喜爱的一种小蜂飞来的时候,花就立即开放了。别的小昆虫来“叩门”,它理也不理。待宵草,它的花到夜间才张开笑脸,专门等着一种白天躲在阴暗的地方的小蛾飞来帮它传送花粉。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5题。

母亲的守望

①自打上大学开始,我就成了一个游子,一只风筝。我浪迹天涯,越飞越高,越飞越远.最后飞到离家万里的南方来。总想衣锦还乡,于是一年又一年地推迟回家的行期。今年终于下定决心,带领妻儿回到相隔快20年的故乡去。

②和爹娘相见的那一刻,所有的感情和语言都化成了眼泪,四十多岁的我,竟像个孩子一样哭个不停。娘喊着我的乳名,不停地安慰我,就像我小时在外面受了委屈,她把我揽在怀里,拍着我的头安慰我一样。我就越发哭得厉害。怎么忍也忍不住。

③平静下来以后,娘便开始向我诉说这些年来家里的变化。爹和娘现在早已不住在农村。他们随着哥哥和妹妹搬来县城,又搬了几次家,才住进现在的楼房里。虽然住的是楼房,但屋内的摆设依然是农村风格的。其中不少家具是我从小便熟悉甚至用过的。

④娘说:“一搬三穷。不少东西都扔掉或者送人了。没有办法。”娘忽然想起了什么似的,她说:“你快来看,就是你早先写的那些字啊本啊,娘一点没敢动,怕你有用。”娘说着,弯下腰吃力地从床下拖出两只纸箱子来。

⑤我的心忽地一热,眼泪又涌上来。从中学时代开始迷上写作的我,那时总和娘供着一盏灯,在纸上写写划划。这么多年过去了,我都曾写过些什么,自己早已忘记,但是,娘却把它们留下来了。

⑥我慢慢翻检着这些当年乱七八糟堆着现在却叠得整整齐齐已经发黄的纸片,虽然时间的先后错乱不顺,但上面的字迹仍然不断激起我对青年时代美好时光的回忆。我清楚记得,上大学的时候我曾向娘交代过,这些东西没什么用了,可以用它引火。然而,娘竟然还完好无缺地保存着它们!搬了几次家,其他都可以送人,唯有这些东西她还珍藏着,我的亲娘啊!

⑦我看着这些东西,娘就站在一边,恭恭敬敬地看着我。娘不识字,连自己的名字也不认识,也不懂什么叫做"文章"。但她知道我是作家,作家是写书的,写书的都了不起。当年我还只是刚在报上发表豆腐块文章的中学生,可在娘的眼里,我简直是天下第一。而我青少年时代学习写作在纸上的胡乱涂鸦,也成了了不起的“经书”。

⑧"儿。有用吗?"娘在一边极小心地问我。"有.有啊!"我的亲娘啊!我用力点着头,眼泪也跟着落下来。我真的想大声地说句谢谢,可这是我的亲娘啊!

⑨在家的日子里,我花了不少时间,把这些纸页一张张认真整理好,装订起来。娘见我这样,高兴得什么似的,不断地说:“我就总觉着你的这些东西有用嘛。你爹想用它卷烟,让我挡住了,我宁肯上街给他买大白纸。我就琢磨着,啥没用,写的字总会有用的!

⑩临行,我思考再三,还是决定把两个纸箱留下。郑重其事地交给娘。我说,用它的时候我会回来取的。娘说:"你放心,保证一页都不会少的。”说着,又小心翼翼把纸箱放回到床底下去。

⑾现在。我重新回到了南方。但我知道,我的根永远都会留在北方。因为在那里,我的娘在守望着她的儿子,也守望着她的儿子写过字的两箱纸片。(选自《南方日报》,作者申平。文章有改动)

1、结合全文看,本文题为“母亲的守望”,包含着哪几方面的含义?

                                                                              

2、简要分析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的特点,并说说写出了母亲什么样的情感。

当年我还只是刚在报上发表豆腐块文章的中学生,可在娘的眼里,我简直是天下第一。而我青少年时代学习写作在纸上的胡乱涂鸦,也成了了不起的“经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第③段中写到,母亲住的是城里的楼房,“但屋内的摆设依然是农村风格的。其中不少家具是我从小便熟悉甚至用过的”,这个细节在文中主要有哪些方面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写“我”对自己年轻时代写写划划留下的纸片的态度,前后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请把这个变化概括出来,并简要说说出现变化的原因。

⑴ 年轻时代:                ; 20年后回家时:                              

⑵ 变化原因:                                                               

5、你从这篇散文中读出了一位母亲什么样的情感?你能用一两句古诗文形容这种情感吗?请简要谈谈你从文中得到的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

精英家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