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3、天时不如地利,________________。 (《孟子》)
试题答案
3、地利不如人和
(2)不戚戚于贫贱, 。(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3)我寄愁心与明月,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4)人生自古谁无死? 。(文天祥《过零丁洋》)
(5)孔子说过的“ , 。”精辟地论述了学习与思考的密切关系。(《<论语>十则》)
(6)如今,各地新建的一片片居民小区,成为中国城乡一道道亮丽景观。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所表达的“ , 。”的愿望得以实现。
[乙]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选自《论语》)
1.解释文中划线的字。
①兵革非不尖利也 兵
②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域
③足兵 兵
④民信之矣 信
2.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②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3.[甲] 文中提出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乙]文重点强调的观点是什么?
4.你认为[甲] [乙]两文重点强调的内容有什么关系?
[甲]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尖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选自《〈孟子〉两章》)
[乙]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选自《论语》)
6.解释文中加点的字。(2分)
①兵革非不尖利也 兵
②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域
③足兵 兵
④民信之矣 信
7.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②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8. [甲] 文中提出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乙]文重点强调的观点是什么?(3分)
9.你认为[甲] [乙]两文重点强调的内容有什么关系?(3分)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古诗句填空(6分)
(1)天时不如地利, 。 (《孟子》两章)
(2) ,在水一方。(诗经《蒹葭》)
(3)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君子好逑。 (诗经《关雎》)
(4)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以古人自比,表达自己希望得到朝廷重用的诗句是 “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
(5)唐朝大诗人白居易的《观刈麦》一诗中,最能表现烈日之下劳动者在田间劳作艰辛的诗句是:力尽不知热, 。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乙]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选自《论语》)
1.解释文中划线的字。
①兵革非不尖利也 兵:_________________
②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域:_________________
③足兵 兵:_________________
④民信之矣 信:_________________
2.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 文中提出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乙]文重点强调的观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认为[甲] [乙]两文重点强调的内容有什么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 ;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选文横线上应填的文字正确的一项是
B、池非不深也,城非不高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C、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D、池非不深也,城非不高也,米粟非不多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2、下列句子中加线词语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B、池非不深也 (池:水池)
C、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
D、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域:这里是“限制”的意思)
3、对下面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B、三里之城,七里之郭(方圆三里那样的小城和方圆七里的大城)
C、委而去之(弃城而逃)
D、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不能只靠武力强大来震慑天下)
4、下面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B、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模式。
C、文章第(四)段运用了正反对比论证和举例论证的方法。
D、本文骈散结合,读来琅琅上口,朗读时要注意节奏正确。比如“城/非不高也”、“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5、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B、作者在论述战争的三个要素时,着重强调了“人和”。
C、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D、文章集中反映了孟子“仁政”、“法治”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