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16、指出下面的话说的是《三国演义》中的哪一位人物?
①“大意失荆州”_____________
②“煮酒论英雄”:_________________
③“乐不思蜀”:_______________
④“赔了夫人又折兵”:__________
试题答案
16、①关羽②曹操③刘禅④周瑜
指出下面的话说的是《三国演义》中的哪一位人物?
①“大意失荆州”_____________
②“煮酒论英雄”:_________________
③“乐不思蜀”:_______________
④“赔了夫人又折兵”:__________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阅读《三国演义》选段,完成文后问题。
一日,关、张不在,玄德正在后园浇菜,许褚、张辽引数十人入园中曰:“丞相有命,请使君便行。”玄德惊问曰:“有甚紧事?”许褚曰:“不知。只教我来相请。”玄德只得随二人入府见操。操笑曰:“在家做得好大事!”唬得玄德面如土色。操执玄德手,直至后园,曰:“玄德学圃不易!”玄德方才放心,答曰:“无事消遣耳。”操曰:“适见枝头梅子青青,忽感去年征张绣时,道上缺水,将士皆渴;吾心生一计,以鞭虚指曰:‘前面有梅林。’军士闻之,口皆生唾,由是不渴。今见此梅,不可不赏。又值煮酒正熟,故邀使君小亭一会。”玄德心神方定。随至小亭,已设樽俎:盘置青梅,一樽煮酒。二人对坐,开怀畅饮。
酒至半酣,忽阴云漠漠,骤雨将至。从人遥指天外龙挂,操与玄德凭栏观之。操曰:“使君知龙之变化否?”玄德曰:“未知其详。”操曰:“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方今春深,龙乘时变化,犹人得志而纵横四海。龙之为物,可比世之英雄。玄德久历四方,必知当世英雄。请试指言之。”
玄德曰:“备肉眼安识英雄?”操曰:“休得过谦。”玄德曰:“备叨恩庇,得仕于朝。天下英雄,实有未知。”操曰:“既不识其面,亦闻其名。”玄德曰:“淮南袁术,兵粮足备,可为英雄?”操笑曰:“冢中枯骨,吾早晚必擒之!”玄德曰:“河北袁绍,四世三公,门多故吏;今虎踞冀州之地,部下能事者极多,可为英雄?“操笑曰:“袁绍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非英雄也。玄德曰:“有一人名称八俊,威镇九州:刘景升可为英雄?”操曰:“刘表虚名无实,非英雄也。”玄德曰:“有一人血气方刚,江东领袖——孙伯符乃英雄也?”操曰:“孙策藉父之名,非英雄也。”玄德曰:“益州刘季玉,可为英雄乎?”操曰:“刘璋虽系宗室,乃守户之犬耳,何足为英雄!”玄德曰:“如张绣、张鲁、韩遂等辈皆何如?”操鼓掌大笑曰:“此等碌碌小人,何足挂齿!”玄德曰:“舍此之外,备实不知。”操曰:“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玄德曰:“谁能当之?”操以手指玄德,后自指,曰:“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
玄德闻言,吃了一惊,手中所执匙箸,不觉落于地下。时正值天雨将至,雷声大作。玄德乃从容俯首拾箸曰:“一震之威,乃至于此。”操笑曰:“丈夫亦畏雷乎?”玄德曰:“圣人迅雷风烈必变,安得不畏?”将闻言失箸缘故,轻轻掩饰过了。操遂不疑玄德。
1.文中画线的句子中隐含着一则成语,请归结出来并解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二段中曹操说:“龙乘时变化,犹人得志而纵横四海。”你认为他的“志”是怎样的?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他的哪些诗句?试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曹操对袁绍、刘表、袁术、孙策、刘璋等天下英雄,是如何评价的呢?试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当曹操指出“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玄德有何反应?由此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选段主要通过人物对话来表现其性格,除此之外还运用了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通读选文后,你如何评价刘玄德和杨修呢?你更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请你为选文拟一个标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语段,完成下面问题。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1.请解释选文中的两个加粗的词。
咨:________________ 驱驰:________________
2.请解释下面这句话。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遵义会议”之后,毛泽东同志确立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请摘录选文中的句子来形容他当时的处境。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诸葛亮自叙了“三顾茅庐”这一情节,请分析他的用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结合《三国演义》,说出诸葛亮与周瑜联手指挥的一场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是________________;再说出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一事。
6.在《水浒传》中,绰号为“智多星”的人是________,也被称为“赛诸葛”。他与一伙儿好汉在“黄泥冈上巧施计”,干的一件大事是________。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一位大学毕业生,到外企应聘,写了一封十分谦虚的自荐书,自云种种不足,以求获得好感。不料,洋老板并不欣赏,评语是“缺乏自信”。这位求职者没有将自己“推销”出去,被所谓的谦虚所“封杀”。
谦虚诚然是一种美德。虚怀若谷,有容乃大。然而,有一种国粹式的谦虚,实在令人受不了。与其说是谦虚,不如说是否定自我,作践自己。自己本来挺聪明,但最好称“愚”;本来知识渊博,但最好称“鄙人”——浅陋之人,甚至称“弊人”——破烂货。若不如此,就会招来指责,曰:“骄傲!”
自己的见解挺正确,挺深刻,挺新颖,但最好称“愚见”。有了正确、深刻、新颖的见解,也不能理直气壮、毫无顾忌地发表出来,最好说“窃以为”带上一点偷偷摸摸、吞吞吐吐的味道。若不如此,张嘴就说“我认为”,就会遇到非议,曰:“狂妄!”
凡此种种,统称自谦。若不自谦,也即自大。________自大、________自大、________自大,谁若背上“自大”的恶名,难有出头之日。
《愚公移山》里,正面人物叫愚公,反面人物叫智叟。“智”受到嘲笑。如果有人确实“大智”,也必须不露声色,不显锋芒,装成“若愚”的样子。这如同武侠小说中的异人,大抵蓬头垢面,如痴如癫。倘若你带着灵气,冒着精气,透着才气,便有一盆盆污水兜头泼来:“不谦虚!”“没涵养!”“臭能耐!”非把你弄愚、整傻、逼呆不可。为了自保,你不得不缩进蜗牛壳里,做一个符合传统精神的“谦谦君子”。
这时候的“谦虚”,已经成了捆绑智者的绳索,使他们不敢说,不能说;不敢做,不能做。这时候的“不谦虚”,已经成了打人的棍子,杀人的刀子。《三国演义》中的杨修之死,归咎于他的“恃才傲物”。时至今日,仍有许多青年被领导或导师视为“不谦虚”而被打入冷宫,“你不是认出为自己行吗?我偏不用你!”政治生命或学术生命,就这样被扼杀了。
由此可见,国粹式的谦虚并非真谦虚,其实质是提倡自贱、自虐甚至自残。
要让个体充分表现自我、展露才智,而不是“夹着尾巴做人”。这才是有生机有活力的民族。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在第四段的横线上填入三个关于“自大”的成语。________自大、________自大、________自大
3.看问题切忌片面走极端。这篇短文就注意到了这点。你认为文章中哪句话在这方面有所体现?请找出来,写在下面。
4.请仿照例句另写出两个比喻句。
例句:“谦虚,已经成了捆绑智者的绳索。”
骄傲,________。
5.你同意作者的观点吗?为什么?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做1—5题。
气量(有改动) 交/唐德亮
①气量是一个政治家、领导、公务员乃至一个普通人是否有修养的表现。
②有气量者,“泰山崩于前而不变色”,面对无端的攻击、中伤、污辱,面对误解、误伤乃至小人的挑唆,均从容应对,不急不躁,不暴不怒,不像《三国演义》中的周瑜,被诸葛亮活活气死;不像封建王朝的一些帝王与大臣,听不得半句不同意见,一语不合,便把提意见的人杀掉或投监。
③有大气量者,方可成大事业。西汉末年刘秀从饶阳脱险后,联合了许多支部队一起攻打王郎。公元245年5月。各路军马在刘秀指挥下,攻下邯郸,杀了王郎,并且缴获了王宫里的大批文书档案。这些文书中,有几千封各地官员和百姓给王郎的信,信中说了不少刘秀的坏话,均劝王郎早些消灭他。当时许多人都认为这一下那些写信的人该倒霉了,写过信的人更是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只等着大祸临头。谁知刘秀对这些信连看也不看,反而当着各路军马将领的面,把这些信全都烧了。刘秀的大气量感动了不少人,他们都拥戴他,帮助他夺得了江山。曹操在官渡战役胜利后烧掉大批手下官员给袁绍的密信,也是一个政治家大气量的例子。看来他们的成功。绝非偶然。
④古人说:“大怒不怒,大喜不喜,可以养心。”苏轼也说过:“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干成一番大事业,没有气量,只知“拔剑而起”断难成功。握有权势者,没有气量,下级见之战战兢兢,双腿发抖,连话都不敢说,更谈不上提意见与建议。这样的单位能搞好、能发展么?作为下级,也要有气量,上级领导批评几句,便跳将起来,拍台拍凳,脸红耳赤,或者垂头丧气,萎靡不振,断难有大作为。
⑤气量小的人,往往也是狂妄浅薄的人,干出一点成绩,升了一级半级官职,写出几篇(部)作品,便自以为了不得,自我膨胀,别人说不得半个“不”字,提不得半条意见。
⑥有气量的人,是胸襟宽广坦荡、目光远大的人,他们不会像奸诈小人那样算计人,诋毁人;不会像市侩那样斤斤计较,不会对一番批评耿耿于怀,不会为一点小名利、小得失而动怒,而喋喋不休,像乌眼鸡般,“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
⑦气量需要自制,需要意志,需要涵养,需要理性。需要一种淡定自若。
⑧小气量是浅而喧嚷的小溪,大气量者是深广迷人的大海。
⑨做大海吧,吞吐江河日月,自成一片壮丽的风景。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的观点。
2.在作者看来,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有气量的人?
3.第③自然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4.请给第③段再补充一个事实论据。
5.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色,试举例分析。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智者的选择
①法国思想家卢梭年轻时只身闯荡巴黎,他创作的歌剧《乡村卜师》在公演后大获成功,国王观看了演出,给予很高评价。第二天,使臣来到了卢梭住所,宣布国王要召见他,并且要赐给他一份丰厚的“年金”。这对于四处奔波、捉襟见肘的卢梭来说不啻于天大福音。可谁也想不到卢梭却断然拒绝了。理由是:“那笔可以说是到手的年金,我是丢掉了;但是我也就免除了年金加到我身上的那副枷锁。有了年金,真理完蛋了,自由完蛋了,勇气也完蛋了。从此以后怎么还能谈独立和淡泊呢?一接受这笔年金,我就只得阿谀逢迎,或者噤若寒蝉了。”
②人生总要面临许多选择,选择就意味着要有所放弃。在选择与放弃之间,就能看到一些仁人志士人格之伟大,精神之高尚,胸怀之坦荡,追求目标之宝贵。
③要想成就一番事业或留得美名,就要做出正确和明智的选择。在中国古典文学《赵氏孤儿》中,公孙杵臼选择了赴死救孤,舍生取义,程婴选择了立孤报仇,忍辱负重,两个人人格同样伟大,最后也都青史留名。古希腊思想家苏格拉底选择了自由,放弃了生命,“宁鸣而死,不默而生”;著名学者钱钟书选择了寂寞,放弃的是喧嚣与热闹,成就的是他的学问和事业。
④回首蛇年的央视春晚,炙手可热的大腕赵本山选择了退出,也不失为明智之举。前两年,赵本山因为生病,伤了元气,身体受不了大负荷的工作量。艺术是有规律的,明星底蕴也是有限的,如果硬撑下去,“过度消费”,肯定会掏空自己,江郎才尽。为了有利于推出新人,赵本山的退出正好可以给新人腾位置,加担子,让他们有更多锻炼机会。
⑤当然,失败的选择也不少。希腊神话里,派里斯王子选择了美女,放弃了智慧,于是他得到了最美的女子海伦和十年“特洛伊战争”,他自己也死于非命;辛亥革命后,袁世凯一手遮天,他也面临着两个选择,一是当中国华盛顿,推进共和,施行民主,这是可以流芳百世的,二是当拿破仑第二,复辟当皇帝,注定要遗臭万年,可他却偏偏选择了后一条路,结果,只当了83天短命皇帝,在千夫所指中可耻地死去。
⑥选择与放弃,就像行车的十字路口,会不时出现在生命的旅途上,等着人们作出决断。能不能作出正确、明智的选择,人生大智慧往往就体现在这里。
15、本文作者的观点是什么?(2分)
16、第①段引用法国思想家卢梭的故事有何作用?(3分)
17、第③段主要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作用是什么?(2分)
18、文章的第⑤段能否删去?为什么?(2分)
19、阅读下面的材料,你赞成小明的做法吗?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观点。(2分)
小明是一位即将毕业的初三学生,各科成绩平平。在谈到毕业后的选择时,他说希望初三毕业后能够去读职业高中,学得一技之长。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忆冼星海》,完成第下列各题。(共13分)
忆冼星海
茅 盾
和冼星海见面的时候,已经是在听过他作品的演奏,读过了他那玩语言的自传以后。
那一次我所听到的《黄河大合唱》,据说是小规模的。那次演奏的指挥是一位青年音乐家,朋友告诉我,要是冼星海自任指挥,演奏当更精彩些。但我得老实说,尽管是“小规模”,可是那一次的演奏还是十分美满的。我应当承认,这开了我的眼界,使我感动,老觉得有什么东西在心里抓,痒痒的又舒服又难受。那伟大的气魄自然而然使人发生崇高的情感,光是这一点,也就叫你听过一次,就像灵魂洗过澡似的。
从那时起,我便在想象:冼星海是怎样一个人呢?我曾经想象他该是木刻家马达那样一位魁梧奇伟、沉默寡言的人物。可是朋友又告诉我:不是,冼星海是中等身材,喜欢说笑,话匣子一开就会滔滔不绝。
我见过马达的一幅木刻:一人伏案,执笔沉思,大的斗篷显得他头部特小,两眼眯紧如一线。这人就是冼星海,这幅木刻就名为《冼星海作曲图》。木刻家的用意不在“写真”,而在表现冼星海作曲时的神韵。它还远不能满足我的“好奇”。而这,直到我读了冼星海的自传,才得到部分的满足。
从冼星海的生活经历,我了解了他的作品为什么有这样大的气魄。他做过饭店堂倌,咖啡馆杂役,做过轮船上锅炉间的火夫,浴堂的打杂,也做过乞丐。什么都做过的一个人,有两种可能:一是被生活所压倒,虽有抱负,只成为一场梦;一是战胜了生活,那他的抱负不但能实现,而且必将放出万丈光芒。“星海就是后一种人!”——我当时这样想,仿佛我和他已经是很熟悉的了。
大约三个月以后,在西安,冼星海突然来访我。
那时我正在候车南下,而他即将经过新疆赴苏联。当他走进我的房间,自己通了姓名的时候,我吃了一惊,“呀,这就是冼星海么!”我觉得很熟识,而也感到生疏。我将这坐在我对面的人和马达木刻中的人作比较,也和我读了他的自传以后在想象中描绘出来的人作比较,我差不多连应有的寒暄也忘记了。然而冼星海却滔滔不绝地说起来。他说起了他到苏联去的计划,讲他的《民族交响乐》的创作。他的话我已记不全了,可是,他那种气魄,却使我兴奋鼓舞。他说,他以后的十年中将以全力完成他的创作计划。我深信他一定能达到,因为他不但有坚强的意志和伟大的魄力,而且又是那样好学深思,勤于收集各地民谣的材料。他说他将在新疆逗留一年半载,尽量收集各民族的歌谣,然后再去苏联。
现在我还记得他的《民族交响乐》的一部分计划。他将从海陆空三方面来描写我们祖国山河的美丽、雄伟与博大。他将以“狮子舞”、“划龙船”、“放风筝”这三种民间的娱乐,作为这伟大创作的“象征”或“韵调”,来描写祖国人民的生活、理想和要求。“你预备在旅居苏联的时候写你这作品么?”“不!”他回答,“我去苏联是学习,吸收他们的好东西。要写,还得回中国来!”
那天我们的长谈,是我和他的第一次见面,谁又料得到这就是最后一次啊!“要写,还得会中国来!”这句话,今天还响在我耳边,谁又料得到他不能回来了!
这样一个人,怎么就死了!
昨晚我忽然这样想,当他在国境被阻,而不得不步行万里,且经受生活的极端的困厄,而回莫斯科去的时候,他大概还觉得,这一段不平凡的生活经历又将使他的创作增加绮丽的色彩和声调。要是他不死,他一定会津津乐道这一番的遭遇。现在我还是这样想,要是我再遇到他,一开头他就会讲述这一段颠沛流离的生活,而且要说:“我经过中亚细亚,步行过万里,我看见了不少不少,我得了许多题材,我作成了曲子了!”时间永远不能磨灭我们在西安的一席长谈给我的印象。
一个 、具有伟大气魄、抱有崇高理想的冼星海,永远坐在我对面,直到我眼不能见,耳不能听,只要我神智还没昏迷,他永远活着。
1946年1月5日
(有删改)
------------------
【注】①苏联,指前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1991年解体。
1.作者在回忆冼星海的过程中,既写了想象中的冼星海,也写了冼星海留给他的印象。阅读文章,填写表格。(3分)
回忆 | 想象、印象 |
听《黄河大合唱》 | ① |
读冼星海的自传 | ② |
③ | 气魄伟大,好学深思,热爱祖国 |
2.阅读画线句子,结合文章内容,揣摩作者“好奇”的原因和内容。(4分)
“好奇”的原因: ①
“好奇”的内容: ②
3.简要分析作者是怎样把只见过一面的冼星海描写得生动而感人的。(不超过150个字)(6分)
答: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藤野先生》选段,完成下列各题。(共13分)
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
我就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去。从东京出发,不久便到一处驿站,写道:日暮里。不知怎地,我到现在还记得这名目。其次却只记得水户了,这是明的遗民朱舜水先生客死的地方。仙台是一个市镇,并不大;冬天冷得利害;还没有中国的学生。
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北京的白菜运往浙江,便用红头绳系住菜根,倒挂在水果店头,尊为“胶菜”;福建野生着的芦荟,一到北京就请进温室,且美其名曰“龙舌兰”。我到仙台也颇受了这样的优待,不但学校不收学费,几个职员还为我的食宿操心。我先是住在监狱旁边一个客店里的,初冬已经颇冷,蚊子却还多,后来用被盖了全身,用衣服包了头脸,只留两个鼻孔出气。在这呼吸不息的地方,蚊子竟无从插嘴,居然睡安稳了。饭食也不坏。但一位先生却以为这客店也包办囚人的饭食,我住在那里不相宜,几次三番,几次三番地说。我虽然觉得客店兼办囚人的饭食和我不相干,然而好意难却,也只得别寻相宜的住处了。于是搬到别一家,离监狱也很远,可惜每天总要喝难以下咽的芋梗汤。
从此就看见许多陌生的先生,听到许多新鲜的讲义。解剖学是两个教授分任的。最初是
骨学。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一将书放在讲台上,便用了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向学生介绍自己道:
“我就是叫作藤野严九郎的……。”
后面有几个人笑起来了。他接着便讲述解剖学在日本发达的历史,那些大大小小的书,便是从最初到现今关于这一门学问的著作。起初有几本是线装的;还有翻刻中国译本的,他们的翻译和研究新的医学,并不比中国早。
那坐在后面发笑的是上学年不及格的留级学生,在校已经一年,掌故颇为熟悉的了。他们便给新生讲演每个教授的历史。这藤野先生,据说是穿衣服太模胡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有一回上火车去,致使管车的疑心他是扒手,叫车里的客人大家小心些。
他们的话大概是真的,我就亲见他有一次上讲堂没有带领结。
过了一星期,大约是星期六,他使助手来叫我了。到得研究室,见他坐在人骨和许多单独的头骨中间,──他其时正在研究着头骨,后来有一篇论文在本校的杂志上发表出来。
“我的讲义,你能抄下来么?”他问。
“可以抄一点。”
“拿来我看!”
我交出所抄的讲义去,他收下了,第二三天便还我,并且说,此后每一星期要送给他看一回。我拿下来打开看时,很吃了一惊,同时也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这样一直继续到教完了他所担任的功课:骨学、血管学、神经学。
1.东京有许多“清国留学生”,鲁迅为什么要离开东京,独自一人去仙台学医呢?(2分)
2.文中写到一位日本职员先生对鲁迅住处的关心,请你说一说,鲁迅心中感受到的“好意”是什么?句中的两个“几次三番”是否可以去掉一个?(3分)
3.藤野先生为“我”添改讲义,“我拿下来打开看时,很吃了一惊,同时也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分别说一说,“我”为什么吃惊、不安和感激?(3分)
4.“这样一直继续到教完了他所担任的功课:骨学、血管学、神经学。”加点的词语“这样”指代的内容是什么?(用15个字以内的一句话)(2分)
5.阅读本部分内容后,你从中感受到藤野先生的哪些优秀品质?(3分)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
我就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去。从东京出发,不久便到一处驿站,写道:日暮里。不知怎地,我到现在还记得这名目。其次却只记得水户了,这是明的遗民朱舜水先生客死的地方。仙台是一个市镇,并不大;冬天冷得利害;还没有中国的学生。
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北京的白菜运往浙江,便用红头绳系住菜根,倒挂在水果店头,尊为“胶菜”;福建野生着的芦荟,一到北京就请进温室,且美其名曰“龙舌兰”。我到仙台也颇受了这样的优待,不但学校不收学费,几个职员还为我的食宿操心。我先是住在监狱旁边一个客店里的,初冬已经颇冷,蚊子却还多,后来用被盖了全身,用衣服包了头脸,只留两个鼻孔出气。在这呼吸不息的地方,蚊子竟无从插嘴,居然睡安稳了。饭食也不坏。但一位先生却以为这客店也包办囚人的饭食,我住在那里不相宜,几次三番,几次三番地说。我虽然觉得客店兼办囚人的饭食和我不相干,然而好意难却,也只得别寻相宜的住处了。于是搬到别一家,离监狱也很远,可惜每天总要喝难以下咽的芋梗汤。
从此就看见许多陌生的先生,听到许多新鲜的讲义。解剖学是两个教授分任的。最初是
骨学。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一将书放在讲台上,便用了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向学生介绍自己道:
“我就是叫作藤野严九郎的……。”
后面有几个人笑起来了。他接着便讲述解剖学在日本发达的历史,那些大大小小的书,便是从最初到现今关于这一门学问的著作。起初有几本是线装的;还有翻刻中国译本的,他们的翻译和研究新的医学,并不比中国早。
那坐在后面发笑的是上学年不及格的留级学生,在校已经一年,掌故颇为熟悉的了。他们便给新生讲演每个教授的历史。这藤野先生,据说是穿衣服太模胡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有一回上火车去,致使管车的疑心他是扒手,叫车里的客人大家小心些。
他们的话大概是真的,我就亲见他有一次上讲堂没有带领结。
过了一星期,大约是星期六,他使助手来叫我了。到得研究室,见他坐在人骨和许多单独的头骨中间,──他其时正在研究着头骨,后来有一篇论文在本校的杂志上发表出来。
“我的讲义,你能抄下来么?”他问。
“可以抄一点。”
“拿来我看!”
我交出所抄的讲义去,他收下了,第二三天便还我,并且说,此后每一星期要送给他看一回。我拿下来打开看时,很吃了一惊,同时也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这样一直继续到教完了他所担任的功课:骨学、血管学、神经学。
【小题1】东京有许多“清国留学生”,鲁迅为什么要离开东京,独自一人去仙台学医呢?(2分)
【小题2】文中写到一位日本职员先生对鲁迅住处的关心,请你说一说,鲁迅心中感受到的“好意”是什么?句中的两个“几次三番”是否可以去掉一个?(3分)
【小题3】藤野先生为“我”添改讲义,“我拿下来打开看时,很吃了一惊,同时也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分别说一说,“我”为什么吃惊、不安和感激?(3分)
【小题4】“这样一直继续到教完了他所担任的功课:骨学、血管学、神经学。”加点的词语“这样”指代的内容是什么?(用15个字以内的一句话)(2分)
【小题5】阅读本部分内容后,你从中感受到藤野先生的哪些优秀品质?(3分)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忆冼星海
茅 盾
和冼星海见面的时候,已经是在听过他作品的演奏,读过了他那玩语言的自传以后。
那一次我所听到的《黄河大合唱》,据说是小规模的。那次演奏的指挥是一位青年音乐家,朋友告诉我,要是冼星海自任指挥,演奏当更精彩些。但我得老实说,尽管是“小规模”,可是那一次的演奏还是十分美满的。我应当承认,这开了我的眼界,使我感动,老觉得有什么东西在心里抓,痒痒的又舒服又难受。那伟大的气魄自然而然使人发生崇高的情感,光是这一点,也就叫你听过一次,就像灵魂洗过澡似的。
从那时起,我便在想象:冼星海是怎样一个人呢?我曾经想象他该是木刻家马达那样一位魁梧奇伟、沉默寡言的人物。可是朋友又告诉我:不是,冼星海是中等身材,喜欢说笑,话匣子一开就会滔滔不绝。
我见过马达的一幅木刻:一人伏案,执笔沉思,大的斗篷显得他头部特小,两眼眯紧如一线。这人就是冼星海,这幅木刻就名为《冼星海作曲图》。木刻家的用意不在“写真”,而在表现冼星海作曲时的神韵。它还远不能满足我的“好奇”。而这,直到我读了冼星海的自传,才得到部分的满足。
从冼星海的生活经历,我了解了他的作品为什么有这样大的气魄。他做过饭店堂倌,咖啡馆杂役,做过轮船上锅炉间的火夫,浴堂的打杂,也做过乞丐。什么都做过的一个人,有两种可能:一是被生活所压倒,虽有抱负,只成为一场梦;一是战胜了生活,那他的抱负不但能实现,而且必将放出万丈光芒。“星海就是后一种人!”——我当时这样想,仿佛我和他已经是很熟悉的了。
大约三个月以后,在西安,冼星海突然来访我。
那时我正在候车南下,而他即将经过新疆赴苏联。当他走进我的房间,自己通了姓名的时候,我吃了一惊,“呀,这就是冼星海么!”我觉得很熟识,而也感到生疏。我将这坐在我对面的人和马达木刻中的人作比较,也和我读了他的自传以后在想象中描绘出来的人作比较,我差不多连应有的寒暄也忘记了。然而冼星海却滔滔不绝地说起来。他说起了他到苏联去的计划,讲他的《民族交响乐》的创作。他的话我已记不全了,可是,他那种气魄,却使我兴奋鼓舞。他说,他以后的十年中将以全力完成他的创作计划。我深信他一定能达到,因为他不但有坚强的意志和伟大的魄力,而且又是那样好学深思,勤于收集各地民谣的材料。他说他将在新疆逗留一年半载,尽量收集各民族的歌谣,然后再去苏联。
现在我还记得他的《民族交响乐》的一部分计划。他将从海陆空三方面来描写我们祖国山河的美丽、雄伟与博大。他将以“狮子舞”、“划龙船”、“放风筝”这三种民间的娱乐,作为这伟大创作的“象征”或“韵调”,来描写祖国人民的生活、理想和要求。“你预备在旅居苏联的时候写你这作品么?”“不!”他回答,“我去苏联是学习,吸收他们的好东西。要写,还得回中国来!”
那天我们的长谈,是我和他的第一次见面,谁又料得到这就是最后一次啊!“要写,还得会中国来!”这句话,今天还响在我耳边,谁又料得到他不能回来了!
这样一个人,怎么就死了!
昨晚我忽然这样想,当他在国境被阻,而不得不步行万里,且经受生活的极端的困厄,而回莫斯科去的时候,他大概还觉得,这一段不平凡的生活经历又将使他的创作增加绮丽的色彩和声调。要是他不死,他一定会津津乐道这一番的遭遇。现在我还是这样想,要是我再遇到他,一开头他就会讲述这一段颠沛流离的生活,而且要说:“我经过中亚细亚,步行过万里,我看见了不少不少,我得了许多题材,我作成了曲子了!”时间永远不能磨灭我们在西安的一席长谈给我的印象。
一个 、具有伟大气魄、抱有崇高理想的冼星海,永远坐在我对面,直到我眼不能见,耳不能听,只要我神智还没昏迷,他永远活着。
1946年1月5日
(有删改)
------------------
【注】①苏联,指前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1991年解体。
【小题1】作者在回忆冼星海的过程中,既写了想象中的冼星海,也写了冼星海留给他的印象。阅读文章,填写表格。(3分)
回忆 | 想象、印象 |
听《黄河大合唱》 | ① |
读冼星海的自传 | ② |
③ | 气魄伟大,好学深思,热爱祖国 |
“好奇”的原因: ①
“好奇”的内容: ②
【小题3】简要分析作者是怎样把只见过一面的冼星海描写得生动而感人的。(不超过150个字)(6分)
答: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