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8、仿照下面文段中的例子,在横线处填上恰当的内容,用语要力求准确。

    在我国,生肖是一种文化,生活中许多常用语都与它有关系。例如,“杀鸡焉用牛刀”比喻做小事情不值得用大力气;又如“虎落平阳被犬欺”,比喻①                ;再如②“        ”,比喻年轻人敢作敢为无所畏惧。我国文化博大精深,语言丰富多彩,以上例子可见一斑。

试题答案

8、英雄被小人物欺侮轻视  “初生牛犊不怕虎”

相关题目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4――18题。

人能感动,就能幸福    赵 捷

(1)感动无处不在,仿佛泉水,是滋养生命的。但是,我们却匆匆走过,忍受着干渴。

(2)每天上班,我都要在北大的东门过斑马线,再往东走到单位。多数时候,都是刚到路口,人行横道的红灯就亮起来,我只有等待。那天也一样,只是我偶然回了一下头,忽然看到北大校园扩建工地的围墙边被留存下来的两棵老柳树,那巨大的绿色树冠在朝阳下闪着熠熠的光泽,随着微风轻轻拂动着,美到极致。 

(3)(A)那一刻,一种感动深深袭击了我,无异于多年以前,在某个路口突然看到我单恋的男孩的身影。整整一天,我都感到莫名喜悦。(B)一个很平常不过的日子,仿佛也被早晨的感动镀上了金边。 

(4)那天晚上,我在日记中写道:“本是匆忙上班时一次难耐的红灯,偶然的回头,给我的竟然是一整天的幸福。” 

(5)自从我家保姆走后,我的生活就是白班加夜班。每个夜晚总要醒来数次给3岁的儿子盖被子、把尿。有一天夜里,他突然挣脱我,在迷迷糊糊中大叫:“我自己来,我自己来。”然后,跑到马桶边,吃力地踮着小脚尖,很快小便完了回到自己的被窝里立刻又呼呼大睡了。我却一下子清醒起来,感动于儿子的生命历程又发生了质的变化。黑夜里的我,心花怒放。 

(6)有一天午餐时候和台湾佛光大学原校长龚鹏程先生在北京的西餐厅聊天,他讲到他在台湾的时候,看到一个小孩背着另外一个小小孩在乞讨。他心中悲悯,就给了孩子一张大额的钞票。走了好远,他被人叫住了,回头一看是那两个乞讨的孩子。孩子见他回身,立刻跪到地上给他磕头。龚先生说,那一刻,他眼睛湿润了,一个小孩和他背上的小小孩在他面前磕头的样子令他终身难以忘怀。 

(7)听龚先生说着,我的眼泪止不住就下来了。我想,当我没有孩子的时候,这个世界只是一个熙熙攘攘的世界,我只是其中的一粒尘埃。但是,当我成为一个母亲,听到这样的故事的时候,我心中的感动就像暮色苍茫无边无际,世界在我心中就变成一个需要我去做一点清扫的房间了。我很感激龚先生传递给我的这份感动让我获得了瞬间的成长。 

(8)在这个世界上有时心累,有时身累,有时候,人生仿佛就是天涯苦旅。但是,头顶的鸽哨突然掠过,让人顿感一丝惊喜,这就是感动不期然的来临。感动,仿佛一股暖流流遍我们的全身,让我们常住在体贴入微的幸福家园之中。无论是幸存柳树的自然之美、一个幼儿长大成人的细枝末节,还是人间辛酸唤起的良知援助,都是感动之花开放的枝桠,都为我们结出幸福的果实。

(9)人能感动,就能幸福。

(选自《 读者》 2008.4 )

1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中感动作者的三件事并说说作者获得了什么样的共同感受。(4分)

15.在第(3)段中(A)、(B)两处任选一处,赏析加点词语的妙处。( 2分)

16.仿照第(8)段画线句续写句子。(2分)感动,仿佛一股暖流流遍我们的全身让我们常住在体贴入微的幸福家园之中                                     

17.结合全文,谈谈作者为什么说“人能感动,就能幸福?”( 2分)

18.生活中,你一定也有与文中“我”相似的经历。请简要写出一个这样的事例来(50字左右)。(3分)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以下题目

  爬上窗台的绿色

  ①窗台在二楼,那晌午里散着泥土糙香、夜晚嚼着寒露沁凉的绿色就顺着我家的门铃线义无返顾地爬了上来。不知不觉间,一线的绿色和点缀其间的串串白花便搭在了小院上空,并在窗台前探头探脑,使劲摇曳着深秋的阳光,映照出一户庭院的温馨与恬静。

  ②望着这线积极蓬勃的生命,真让人心情爽快并急于俯向贴面的绿色。也许,这正是绿色爬上窗台的唯一心愿吧。

  ③确切地说,这束绿色来自一株黄瓜和一株莓豆。早在夏天它们就兄弟样并肩挽手攀援于小院南侧,在这个无风无雨的夏季艰辛地生长着,暑气和干旱丝毫没有抵消它们坚强向上的意志,它们的信念,永远是忠诚于脚下这片临时堆砌的菜园和我那朝夕呵护的妻子。除了寒冬,已经没有什么能让这群绿色在小院中消失,尤其在秋天,远离了燥夏的绿色反而越加显现出遮掩不住的郁葱,在院落、窗台无声地抖动着朗朗秋波。

  ④这时爬上窗台的绿色犹如举向天空的思想和灵感,带着大地和秋天独有的体温,干脆利落地扑向你,让人觉得这绿色从一开始就是为了在这里等着你,让你怦然心动,让你热血奔涌。

  ⑤仰望天空,仰望这线执著的绿色,总令我心旷神怡,思绪万端,无以言说的沟通感拓展着我也分解着我。它与我们一样,也向往自由,追逐光明,真心热爱脚下的一方水土和苦乐生活呀。有谁能说自然是冷漠的、无情的?江水奔流不息,倾诉的是自己澎湃的波涛;树木傲雪参天,挺拔的是自己无边的苍翠;           ,          。 而我一直相信在宇宙规律的作用下,世间万物都有生命有情感有思维,你无法评说谁更伟大谁更渺小谁更补益于对方。就想今晚,秋空如洗,夜凉如水,银河横波,一盘银月垂至天幕中央,说不出是欲升欲沉还是欲远欲近,最主要的是我无法忽略窗台前的这线绿色,它笼在迷人的夜色里,梯次排开的豆荚和瓜纽如同披上了一身轻纱,轮廓分明地在秋风下回忆曾经汗流浃背的下的夏天的火热,算计着丰硕的收成,说不定一声秋虫的低吟浅唱就成全了豆荚们瓜纽们酝酿了整夏的爱情,刚刚坠入甜蜜的小生命于是急不可待的地探出绿色的小手敲打窗子,要把一肚子的幸福与快乐说给你听。

  ⑥若是在晌午呢,前提的阳光并不火辣,只是响脆脆地跌在这线绿色上,那些叶呀花呀瓜呀豆呀的心情和爱情虽被一夜寒露湿透,却能在顷刻间还你会飞的欢笑与娇媚。就在不远处,建筑工地上不知歇息的轰鸣,也因了这绿色的宁静抚慰而富有节奏感。绿色,就这样以生的迫切、力量、和宁静,同时给了我们视觉和听觉上的冲动愉悦。

  ⑦终于爬上窗台了,为实现这个简洁纯真的心愿,黄瓜和莓豆共同托举着绿色,克服了来自韭菜、芹菜、油菜等园内其它蔬菜的嫉妒嘲讽,选择惟一向上的道路来到我的窗前,让绿阴、生机、果实、清新悄然挤进房间的每一个角落,它相信有爱的地方就应该有绿色,有家的地方就该布满生机。这时候,绿色的内心便会感到不虚此行,并以芬芳的花蕾和沉实的种子重新构思着盎然的激情。

 根据文意的理解,第2段和第7段划线的两句中“惟一心愿”和“简洁纯真的心愿”分别指什么?

  “惟一心愿”:                                                             

  “简洁纯真的心愿”:                                                      

 细读第5段,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请结合对文意的理解,仿造横线前面句子的形式,再写一个句子。

  江水奔流不息,倾诉的是自己澎湃的波涛;树木傲雪参天,挺拔的是自己无边的苍翠;                ,                             。

  (2)作者写“江水”、“树木”等是为了说明什么?请用文中相关的语句回答。

 文章赞美的绿色来自黄瓜和莓豆,在最后一段有写到“韭菜、芹菜、油菜”,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绿色给人以愉悦,绿色给人以想象,绿色给人以启迪。请联系本文回答问题。

  (1)从全文看,“爬上窗台的绿色”中”的“绿色”具有哪些方面的精神品质?

  (2)“绿色”一词在生活中还被赋予许多新的内涵,如“绿色通道”中的“绿色”主要指安全、畅通而不受任何阻碍。请你再举一例说说它的另一种内涵。

 .这篇散文的语言生动,描写细腻,多处运用拟人、比喻来丰富“绿色”的内涵,来揭示“绿色”的精神。请选择你最喜欢的语句(上面题目涉及的语句除外),作一点具体分析。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琴声中的玫瑰

①钢琴是乐器中的贵族,弹钢琴的人也应该是高贵而优雅的。邻家女孩小雪的母亲始终这样认为。

②小雪一派淑女状:白裙款款,玉指修长,平静淡雅的微笑,仿佛生活在清澄的和弦与悠扬的旋律之中,远离滚滚红尘的纷扰喧器。

③“音乐不在谱子里,它在人心里。”看到小雪,你就会对这句话深信不疑。月光如水的晚上,我常常能听到如水的琴声悠然的响起,时而舒缓如流泉,时而急越如飞瀑,时而清脆如珠落玉盘,时而低回如呢喃细语。这是一种洁净的琴声,载着人的心灵驶回音乐深处,寻找精神的玫瑰。

④小雪学琴的费用很贵,一小时30元。一个月下来,要花去母亲月收入的三分之一。小雪是个很懂事的女孩,总是用悦耳的琴声催开母亲的笑靥。她最渴望的,是尽快拿到钢琴等级证书。然而在我陪小雪去填报考试定级表时,一位已被内定为评委的老师叫住了她,善意地让她把指导教师的名字换成自己的,“这可是关系到你能否过级的大事。”那位评委语重心长地说。

⑤小雪的脸刷地红了,咬着嘴唇低下了头,细声细语地说:“我回家和妈妈商量一下。”“你妈妈会明白的。”那位评委暧昧地笑了笑。

⑥那一晚,小雪弹的尽是些单调枯燥的练习曲,喑哑嘈杂,令在另一间房内的我也莫名地烦躁。

⑦小雪还是没有把指导老师的名字改过来。考试那天,那位评委一脸掩不住的惋惜:“她是很有希望过级的……”小雪的母亲没有说什么,只是轻轻拂去小雪长裙上的一片落叶,告诉女儿,上台演奏的时候要沉着、冷静。

⑧小雪上台的时候,评委席上起了一阵小小的骚动。她显得很平静,亮丽的琴声徐徐响起,渐渐如潮水般四溢开去,充盈着考场内的每一处空间。琴声中仿佛有一个白色的精灵在随风而舞,舞姿优雅高贵;又好像有一朵朵耀目的玫瑰次第开放,飘逸出音乐的芳香。评委席上又一次掠过一阵小小的骚动。那位评委悄悄走到小雪的母亲身边,小声地说,现在改变指导老师的名字还来得及。小雪的母亲再三感谢她,但还是婉言谢绝了。那位评委叹了口气,遗憾地摇了摇头。

⑨小雪后来告诉我,当她妈妈听到要改指导教师姓名的事后,只是淡淡说了句:女儿,你要活在你洁净不染尘埃的琴声中,懂吗?

⑩小雪终于没有通过考试。在月光如水的晚上,依然有琴声悠然而起,也依然是那般的清纯、洁净。她虽然没有拿到钢琴等级证书,却拥有了精神的玫瑰。她又让我想起了那句话——音乐不在谱子里,它在人心里。

下面对文章的分析和鉴赏,错误的两项是(   )(  )

A.小说的标题“琴声中的玫瑰”中“玫瑰”与开篇“高贵而优雅”相照应,主要是为了形象地说明小雪的琴声是所有钢琴声中最好听的。

B.第⑦段中母亲没说什么,轻轻拂去小雪长裙上的一片落叶也暗示了母亲拂去了滚滚红尘中的污染,而且以这种从容不迫的动作做出表率,和后面婉言谢绝相照应。

C.文中两处画横线处写到琴声,都运用了比喻、排比、通感、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出了琴声的清脆悦耳、细腻温柔、婉转多变和神奇美妙的特点。

D.小说两次写到“一阵小小的骚动”,这两次“骚动”的原因不相同,第一次是因为小雪与众不同的淑女形象,第二次是因为小雪不同凡响的琴艺。

E.小说语言优美生动;结尾小雪没有通过考级,可以说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含蓄地表明了作者对社会的阴暗面的批判,引人深思。

小说多次提及或描写音乐,请归纳说出它们的作用分别是什么。

请举例分析说明小雪是怎样的一个人?

请从音乐艺术、小雪及其母亲三个角度,结合自己的认识,谈谈你从小说中得到怎样的启示呢?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22分)
琴声中的玫瑰
①钢琴是乐器中的贵族,弹钢琴的人也应该是高贵而优雅的。邻家女孩小雪的母亲始终这样认为。
②小雪一派淑女状:白裙款款,玉指修长,平静淡雅的微笑,仿佛生活在清澄的和弦与悠扬的旋律之中,远离滚滚红尘的纷扰喧器。
③“音乐不在谱子里,它在人心里。”看到小雪,你就会对这句话深信不疑。月光如水的晚上,我常常能听到如水的琴声悠然的响起,时而舒缓如流泉,时而急越如飞瀑,时而清脆如珠落玉盘,时而低回如呢喃细语。这是一种洁净的琴声,载着人的心灵驶回音乐深处,寻找精神的玫瑰。
④小雪学琴的费用很贵,一小时30元。一个月下来,要花去母亲月收入的三分之一。小雪是个很懂事的女孩,总是用悦耳的琴声催开母亲的笑靥。她最渴望的,是尽快拿到钢琴等级证书。然而在我陪小雪去填报考试定级表时,一位已被内定为评委的老师叫住了她,善意地让她把指导教师的名字换成自己的,“这可是关系到你能否过级的大事。”那位评委语重心长地说。
⑤小雪的脸刷地红了,咬着嘴唇低下了头,细声细语地说:“我回家和妈妈商量一下。”“你妈妈会明白的。”那位评委暧昧地笑了笑。
⑥那一晚,小雪弹的尽是些单调枯燥的练习曲,喑哑嘈杂,令在另一间房内的我也莫名地烦躁。
⑦小雪还是没有把指导老师的名字改过来。考试那天,那位评委一脸掩不住的惋惜:“她是很有希望过级的……”小雪的母亲没有说什么,只是轻轻拂去小雪长裙上的一片落叶,告诉女儿,上台演奏的时候要沉着、冷静。
⑧小雪上台的时候,评委席上起了一阵小小的骚动。她显得很平静,亮丽的琴声徐徐响起,渐渐如潮水般四溢开去,充盈着考场内的每一处空间。琴声中仿佛有一个白色的精灵在随风而舞,舞姿优雅高贵;又好像有一朵朵耀目的玫瑰次第开放,飘逸出音乐的芳香。评委席上又一次掠过一阵小小的骚动。那位评委悄悄走到小雪的母亲身边,小声地说,现在改变指导老师的名字还来得及。小雪的母亲再三感谢她,但还是婉言谢绝了。那位评委叹了口气,遗憾地摇了摇头。
⑨小雪后来告诉我,当她妈妈听到要改指导教师姓名的事后,只是淡淡说了句:女儿,你要活在你洁净不染尘埃的琴声中,懂吗?
⑩小雪终于没有通过考试。在月光如水的晚上,依然有琴声悠然而起,也依然是那般的清纯、洁净。她虽然没有拿到钢琴等级证书,却拥有了精神的玫瑰。她又让我想起了那句话——音乐不在谱子里,它在人心里。
【小题1】下面对文章的分析和鉴赏,错误的两项是(  )(  )(4分)

A.小说的标题“琴声中的玫瑰”中“玫瑰”与开篇“高贵而优雅”相照应,主要是为了形象地说明小雪的琴声是所有钢琴声中最好听的。
B.第⑦段中母亲没说什么,轻轻拂去小雪长裙上的一片落叶也暗示了母亲拂去了滚滚红尘中的污染,而且以这种从容不迫的动作做出表率,和后面婉言谢绝相照应。
C.文中两处画横线处写到琴声,都运用了比喻、排比、通感、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出了琴声的清脆悦耳、细腻温柔、婉转多变和神奇美妙的特点。
D.小说两次写到“一阵小小的骚动”,这两次“骚动”的原因不相同,第一次是因为小雪与众不同的淑女形象,第二次是因为小雪不同凡响的琴艺。
E.小说语言优美生动;结尾小雪没有通过考级,可以说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含蓄地表明了作者对社会的阴暗面的批判,引人深思。
【小题2】小说多次提及或描写音乐,请归纳说出它们的作用分别是什么。(6分)
【小题3】请举例分析说明小雪是怎样的一个人?(6分)
【小题4】请从音乐艺术、小雪及其母亲三个角度,结合自己的认识,谈谈你从小说中得到怎样的启示呢?(6分)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22分)
琴声中的玫瑰
①钢琴是乐器中的贵族,弹钢琴的人也应该是高贵而优雅的。邻家女孩小雪的母亲始终这样认为。
②小雪一派淑女状:白裙款款,玉指修长,平静淡雅的微笑,仿佛生活在清澄的和弦与悠扬的旋律之中,远离滚滚红尘的纷扰喧器。
③“音乐不在谱子里,它在人心里。”看到小雪,你就会对这句话深信不疑。月光如水的晚上,我常常能听到如水的琴声悠然的响起,时而舒缓如流泉,时而急越如飞瀑,时而清脆如珠落玉盘,时而低回如呢喃细语。这是一种洁净的琴声,载着人的心灵驶回音乐深处,寻找精神的玫瑰。
④小雪学琴的费用很贵,一小时30元。一个月下来,要花去母亲月收入的三分之一。小雪是个很懂事的女孩,总是用悦耳的琴声催开母亲的笑靥。她最渴望的,是尽快拿到钢琴等级证书。然而在我陪小雪去填报考试定级表时,一位已被内定为评委的老师叫住了她,善意地让她把指导教师的名字换成自己的,“这可是关系到你能否过级的大事。”那位评委语重心长地说。
⑤小雪的脸刷地红了,咬着嘴唇低下了头,细声细语地说:“我回家和妈妈商量一下。”“你妈妈会明白的。”那位评委暧昧地笑了笑。
⑥那一晚,小雪弹的尽是些单调枯燥的练习曲,喑哑嘈杂,令在另一间房内的我也莫名地烦躁。
⑦小雪还是没有把指导老师的名字改过来。考试那天,那位评委一脸掩不住的惋惜:“她是很有希望过级的……”小雪的母亲没有说什么,只是轻轻拂去小雪长裙上的一片落叶,告诉女儿,上台演奏的时候要沉着、冷静。
⑧小雪上台的时候,评委席上起了一阵小小的骚动。她显得很平静,亮丽的琴声徐徐响起,渐渐如潮水般四溢开去,充盈着考场内的每一处空间。琴声中仿佛有一个白色的精灵在随风而舞,舞姿优雅高贵;又好像有一朵朵耀目的玫瑰次第开放,飘逸出音乐的芳香。评委席上又一次掠过一阵小小的骚动。那位评委悄悄走到小雪的母亲身边,小声地说,现在改变指导老师的名字还来得及。小雪的母亲再三感谢她,但还是婉言谢绝了。那位评委叹了口气,遗憾地摇了摇头。
⑨小雪后来告诉我,当她妈妈听到要改指导教师姓名的事后,只是淡淡说了句:女儿,你要活在你洁净不染尘埃的琴声中,懂吗?
⑩小雪终于没有通过考试。在月光如水的晚上,依然有琴声悠然而起,也依然是那般的清纯、洁净。她虽然没有拿到钢琴等级证书,却拥有了精神的玫瑰。她又让我想起了那句话——音乐不在谱子里,它在人心里。
1.下面对文章的分析和鉴赏,错误的两项是(  )(  )(4分)

A.小说的标题“琴声中的玫瑰”中“玫瑰”与开篇“高贵而优雅”相照应,主要是为了形象地说明小雪的琴声是所有钢琴声中最好听的。

B.第⑦段中母亲没说什么,轻轻拂去小雪长裙上的一片落叶也暗示了母亲拂去了滚滚红尘中的污染,而且以这种从容不迫的动作做出表率,和后面婉言谢绝相照应。

C.文中两处画横线处写到琴声,都运用了比喻、排比、通感、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出了琴声的清脆悦耳、细腻温柔、婉转多变和神奇美妙的特点。

D.小说两次写到“一阵小小的骚动”,这两次“骚动”的原因不相同,第一次是因为小雪与众不同的淑女形象,第二次是因为小雪不同凡响的琴艺。

E.小说语言优美生动;结尾小雪没有通过考级,可以说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含蓄地表明了作者对社会的阴暗面的批判,引人深思。
2.小说多次提及或描写音乐,请归纳说出它们的作用分别是什么。(6分)
3.请举例分析说明小雪是怎样的一个人?(6分)
4.请从音乐艺术、小雪及其母亲三个角度,结合自己的认识,谈谈你从小说中得到怎样的启示呢?(6分)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文学家之魂

【日本】内山完造

    ⑴倘若以一言来形容鲁迅,我只能说他有着古武士之气概和中国式的血肉之躯,该强硬的时候他绝不妥协。这与郭沫若的性格稍有不同,我与郭有相当深的交情,他主要偏向于政治,所以浑身上下散发着一种政治家的气质。而鲁迅则是纯粹彻底的文学家,文章犀利伸展到一切可能的地方,至死都在拼命伸展抵抗。

⑵先生卧病在床的时候,托我找他时任南京宪兵队长的一名学生来见他。先生说:“带他来见我。”那名学生去见了先生,“我来看老师了。”学生没说上几句话就回去了。

⑶不久后先生收到从南京来的一封信,信中言辞恳切委婉,大意如下:

⑷前几日得见老师,激动欣喜之情不胜言表。老师现在卧病在床,而针对老师的逮捕令已发出十年,至今未撤,作为您的学生,我的立场也很尴尬,所以一直想撤销对您的逮捕令,可是如果我现在自行撤销的话,只怕日后您会有所不满,所以特询问您的意思。

⑸那天鲁迅先生又晃悠到我家,说道:“老板,今天我可遇上了件十分有趣的事情哦。上次从南京来看我的那家伙居然给我来了封信,言辞恳切委婉至极呀,说是想要撤销对我的逮捕令呢。我可不同意,所以这就来给那家伙回信了。”“好不容易撤销了,那不是很好吗?”我问他。他回答说:“我的日子也不长了,突然撤销跟了我十年的逮捕令会让我感到寂寞冷清的,所以信中已说明让那家伙不要撤销对我的逮捕令了。”

 ⑹之后先生的病情愈来愈严重,已到了要选择疗养地进行专门疗养的地步了。须藤医生建议到镰仓疗养,因为东京耳目太多,实在不合适调养身体。我个人觉得云仙还不错,先生肯定会喜欢,于是就预先把房子租好了。

⑺先生本来预计八月一日动身前往云仙,可从南京来了几个探病的,说他病情有所好转,建议他去德国漫游一趟。

⑻后来先生告知我:“老板,这次无论如何都不去云仙了,现在那些家伙来让我去德国留学,说为避免蒋的骚扰最好还是去德国。去云仙的话我就成了一个逃兵,也就意味着我输了,所以我是无论如何也不去了。”先生决心已定,只要是他说“不”的事情就绝对没有回旋的余地,虽然略显顽固,但也有一定的好处。

⑼每次说到“藤野先生”的事,先生总是眉飞色舞,饶有兴致,仿佛那些事情已经根深蒂固了一般,而《藤野先生》一文现已收入“岩波文库”的翻译集里。据说先生在北平的时候,书桌前挂有藤野先生的照片,每天在这张照片面前学习,当困意来袭想偷懒的时候看到这张照片就又奋发起来继续学习。每次谈到翻译的事情时他定会强调要把《藤野先生》一文译出来。对于在日本的诸多事情,赞成的赞成,反对的反对,他从来都是态度分明,可是对于藤野先生,总是毫无条件地一并说好,报以百分百的敬慕之情。

⑽对于中国,特别是中国人,他总是毫无掩饰地加以揭露和批判。我在《活中国的姿态》这本漫谈书中写到中国的优点,可对此先生却批评道:“老板,这可不行啊。过度的夸奖会让孩子们得意忘形的。书总要起点教育作用,所以还是得从头彻尾地多加批评才是。”我回答说:“可是,这确确实实是中国人的一个优点啊。”先生遂又回道:“要是我就不会这么写,但因为是老板写的,我也不多说什么了,要换成我,是断然不会这么写的。”语气依然强硬,坚决批判中国人的缺点。

⑾中国人普遍不喜欢《阿Q正传》,因为该书描写了中国全体国民的姿态,大家都觉得“这是在写我”。而主人公阿Q的性格是中国全体国民性格的缩影,由于该书毫不留余地地加以揭露和描写,以至于有些人看完后要起来抗议。

⑿但是先生并不是为了揭露而揭露,实际上他真的在担心着中国的命运,记得他临终前说过这样的话:“中国的未来如同阿拉伯沙漠,国内由于战争在不断地沙漠化,而国外又在不断地加速扩大沙漠化,两个方向都在不断地沙漠化。如果照这样下去的话,中国的四万万民众将被逼到饥饿的战线上,到这时,就不仅仅是中国的不幸了,而是中国全体国民的不幸了。”说出这些话的时候,先生把中国的未来清晰地摆到了自己的眼前,这番话也表明了他的意思,即:中国必须得改变当下的行进方式,这也是对中国的一个全面清晰的剖析。

 ——《大陆新报》一九四一年(摘自《美文》杂志《我的朋友鲁迅》一文)

8.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    )(4分)

A.文章⑷⑸段鲁迅先生拒绝学生撤销逮捕令一事,反映了他认为敌人不是真想逮捕他的心理,因此,先生不太在意逮捕令撤销与否。

B.文章第⑾段“这是在写我”,表明鲁迅先生文章对中国人进行毫无掩饰的批判和揭露,我们每一个人仿佛都能在他的文章里剖析自己的灵魂。

C.鲁迅先生对国人总是彻头彻尾的批评,对藤野先生却总是毫无条件地一并说好,这说明先生对待感情的原则性不强,看得出来人格都是有缺陷的。

D.文章中间部分插入“宪兵队长学生来看望先生”和“提及藤野先生”两个情节,既表现了作者和先生的关系密切,又对先生品格的塑造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E.文章结尾“中国必须得改变当下的行进方式,这也是对中国的一个全面清晰的剖析”一句,如警世之钟,既响在历史的时空里,又对今天有警策作用,这也表明了鲁迅先生思想的深邃。

9.联系全文,谈谈“我只能说他有着古武士之气概和中国式的血肉之躯,该强硬的时候他绝不妥协”一句的作用。(4分)

10.“魂”在字典里可泛指“人格化精神”,鲁迅先生的“文学家之魂”表现在哪些方面?请联系全文进行概括。(6分)

11.“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先生对待敌人像鹰一样冷峻,对待友人又像鸽子一样温柔,其“爱憎分明”的态度多少年来已经成为我们剖析自己灵魂的标尺,请就你读过的鲁迅先生的文章的具体事例,从“爱”和“憎”两方面谈谈先生的人生态度。(6分)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文学家之魂

【日本】内山完造

    ⑴倘若以一言来形容鲁迅,我只能说他有着古武士之气概和中国式的血肉之躯,该强硬的时候他绝不妥协。这与郭沫若的性格稍有不同,我与郭有相当深的交情,他主要偏向于政治,所以浑身上下散发着一种政治家的气质。而鲁迅则是纯粹彻底的文学家,文章犀利伸展到一切可能的地方,至死都在拼命伸展抵抗。

⑵先生卧病在床的时候,托我找他时任南京宪兵队长的一名学生来见他。先生说:“带他来见我。”那名学生去见了先生,“我来看老师了。”学生没说上几句话就回去了。

⑶不久后先生收到从南京来的一封信,信中言辞恳切委婉,大意如下:

⑷前几日得见老师,激动欣喜之情不胜言表。老师现在卧病在床,而针对老师的逮捕令已发出十年,至今未撤,作为您的学生,我的立场也很尴尬,所以一直想撤销对您的逮捕令,可是如果我现在自行撤销的话,只怕日后您会有所不满,所以特询问您的意思。

⑸那天鲁迅先生又晃悠到我家,说道:“老板,今天我可遇上了件十分有趣的事情哦。上次从南京来看我的那家伙居然给我来了封信,言辞恳切委婉至极呀,说是想要撤销对我的逮捕令呢。我可不同意,所以这就来给那家伙回信了。”“好不容易撤销了,那不是很好吗?”我问他。他回答说:“我的日子也不长了,突然撤销跟了我十年的逮捕令会让我感到寂寞冷清的,所以信中已说明让那家伙不要撤销对我的逮捕令了。”

 ⑹之后先生的病情愈来愈严重,已到了要选择疗养地进行专门疗养的地步了。须藤医生建议到镰仓疗养,因为东京耳目太多,实在不合适调养身体。我个人觉得云仙还不错,先生肯定会喜欢,于是就预先把房子租好了。

⑺先生本来预计八月一日动身前往云仙,可从南京来了几个探病的,说他病情有所好转,建议他去德国漫游一趟。

⑻后来先生告知我:“老板,这次无论如何都不去云仙了,现在那些家伙来让我去德国留学,说为避免蒋的骚扰最好还是去德国。去云仙的话我就成了一个逃兵,也就意味着我输了,所以我是无论如何也不去了。”先生决心已定,只要是他说“不”的事情就绝对没有回旋的余地,虽然略显顽固,但也有一定的好处。

⑼每次说到“藤野先生”的事,先生总是眉飞色舞,饶有兴致,仿佛那些事情已经根深蒂固了一般,而《藤野先生》一文现已收入“岩波文库”的翻译集里。据说先生在北平的时候,书桌前挂有藤野先生的照片,每天在这张照片面前学习,当困意来袭想偷懒的时候看到这张照片就又奋发起来继续学习。每次谈到翻译的事情时他定会强调要把《藤野先生》一文译出来。对于在日本的诸多事情,赞成的赞成,反对的反对,他从来都是态度分明,可是对于藤野先生,总是毫无条件地一并说好,报以百分百的敬慕之情。

⑽对于中国,特别是中国人,他总是毫无掩饰地加以揭露和批判。我在《活中国的姿态》这本漫谈书中写到中国的优点,可对此先生却批评道:“老板,这可不行啊。过度的夸奖会让孩子们得意忘形的。书总要起点教育作用,所以还是得从头彻尾地多加批评才是。”我回答说:“可是,这确确实实是中国人的一个优点啊。”先生遂又回道:“要是我就不会这么写,但因为是老板写的,我也不多说什么了,要换成我,是断然不会这么写的。”语气依然强硬,坚决批判中国人的缺点。

⑾中国人普遍不喜欢《阿Q正传》,因为该书描写了中国全体国民的姿态,大家都觉得“这是在写我”。而主人公阿Q的性格是中国全体国民性格的缩影,由于该书毫不留余地地加以揭露和描写,以至于有些人看完后要起来抗议。

⑿但是先生并不是为了揭露而揭露,实际上他真的在担心着中国的命运,记得他临终前说过这样的话:“中国的未来如同阿拉伯沙漠,国内由于战争在不断地沙漠化,而国外又在不断地加速扩大沙漠化,两个方向都在不断地沙漠化。如果照这样下去的话,中国的四万万民众将被逼到饥饿的战线上,到这时,就不仅仅是中国的不幸了,而是中国全体国民的不幸了。”说出这些话的时候,先生把中国的未来清晰地摆到了自己的眼前,这番话也表明了他的意思,即:中国必须得改变当下的行进方式,这也是对中国的一个全面清晰的剖析。

 ——《大陆新报》一九四一年(摘自《美文》杂志《我的朋友鲁迅》一文)

8.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    )(4分)

A.文章⑷⑸段鲁迅先生拒绝学生撤销逮捕令一事,反映了他认为敌人不是真想逮捕他的心理,因此,先生不太在意逮捕令撤销与否。

B.文章第⑾段“这是在写我”,表明鲁迅先生文章对中国人进行毫无掩饰的批判和揭露,我们每一个人仿佛都能在他的文章里剖析自己的灵魂。

C.鲁迅先生对国人总是彻头彻尾的批评,对藤野先生却总是毫无条件地一并说好,这说明先生对待感情的原则性不强,看得出来人格都是有缺陷的。

D.文章中间部分插入“宪兵队长学生来看望先生”和“提及藤野先生”两个情节,既表现了作者和先生的关系密切,又对先生品格的塑造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E.文章结尾“中国必须得改变当下的行进方式,这也是对中国的一个全面清晰的剖析”一句,如警世之钟,既响在历史的时空里,又对今天有警策作用,这也表明了鲁迅先生思想的深邃。

9.联系全文,谈谈“我只能说他有着古武士之气概和中国式的血肉之躯,该强硬的时候他绝不妥协”一句的作用。(4分)

10.“魂”在字典里可泛指“人格化精神”,鲁迅先生的“文学家之魂”表现在哪些方面?请联系全文进行概括。(6分)

11.“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先生对待敌人像鹰一样冷峻,对待友人又像鸽子一样温柔,其“爱憎分明”的态度多少年来已经成为我们剖析自己灵魂的标尺,请就你读过的鲁迅先生的文章的具体事例,从“爱”和“憎”两方面谈谈先生的人生态度。(6分)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文学家之魂

【日本】内山完造

    ⑴倘若以一言来形容鲁迅,我只能说他有着古武士之气概和中国式的血肉之躯,该强硬的时候他绝不妥协。这与郭沫若的性格稍有不同,我与郭有相当深的交情,他主要偏向于政治,所以浑身上下散发着一种政治家的气质。而鲁迅则是纯粹彻底的文学家,文章犀利伸展到一切可能的地方,至死都在拼命伸展抵抗。

⑵先生卧病在床的时候,托我找他时任南京宪兵队长的一名学生来见他。先生说:“带他来见我。”那名学生去见了先生,“我来看老师了。”学生没说上几句话就回去了。

⑶不久后先生收到从南京来的一封信,信中言辞恳切委婉,大意如下:

⑷前几日得见老师,激动欣喜之情不胜言表。老师现在卧病在床,而针对老师的逮捕令已发出十年,至今未撤,作为您的学生,我的立场也很尴尬,所以一直想撤销对您的逮捕令,可是如果我现在自行撤销的话,只怕日后您会有所不满,所以特询问您的意思。

⑸那天鲁迅先生又晃悠到我家,说道:“老板,今天我可遇上了件十分有趣的事情哦。上次从南京来看我的那家伙居然给我来了封信,言辞恳切委婉至极呀,说是想要撤销对我的逮捕令呢。我可不同意,所以这就来给那家伙回信了。”“好不容易撤销了,那不是很好吗?”我问他。他回答说:“我的日子也不长了,突然撤销跟了我十年的逮捕令会让我感到寂寞冷清的,所以信中已说明让那家伙不要撤销对我的逮捕令了。”

 ⑹之后先生的病情愈来愈严重,已到了要选择疗养地进行专门疗养的地步了。须藤医生建议到镰仓疗养,因为东京耳目太多,实在不合适调养身体。我个人觉得云仙还不错,先生肯定会喜欢,于是就预先把房子租好了。

⑺先生本来预计八月一日动身前往云仙,可从南京来了几个探病的,说他病情有所好转,建议他去德国漫游一趟。

⑻后来先生告知我:“老板,这次无论如何都不去云仙了,现在那些家伙来让我去德国留学,说为避免蒋的骚扰最好还是去德国。去云仙的话我就成了一个逃兵,也就意味着我输了,所以我是无论如何也不去了。”先生决心已定,只要是他说“不”的事情就绝对没有回旋的余地,虽然略显顽固,但也有一定的好处。

⑼每次说到“藤野先生”的事,先生总是眉飞色舞,饶有兴致,仿佛那些事情已经根深蒂固了一般,而《藤野先生》一文现已收入“岩波文库”的翻译集里。据说先生在北平的时候,书桌前挂有藤野先生的照片,每天在这张照片面前学习,当困意来袭想偷懒的时候看到这张照片就又奋发起来继续学习。每次谈到翻译的事情时他定会强调要把《藤野先生》一文译出来。对于在日本的诸多事情,赞成的赞成,反对的反对,他从来都是态度分明,可是对于藤野先生,总是毫无条件地一并说好,报以百分百的敬慕之情。

⑽对于中国,特别是中国人,他总是毫无掩饰地加以揭露和批判。我在《活中国的姿态》这本漫谈书中写到中国的优点,可对此先生却批评道:“老板,这可不行啊。过度的夸奖会让孩子们得意忘形的。书总要起点教育作用,所以还是得从头彻尾地多加批评才是。”我回答说:“可是,这确确实实是中国人的一个优点啊。”先生遂又回道:“要是我就不会这么写,但因为是老板写的,我也不多说什么了,要换成我,是断然不会这么写的。”语气依然强硬,坚决批判中国人的缺点。

⑾中国人普遍不喜欢《阿Q正传》,因为该书描写了中国全体国民的姿态,大家都觉得“这是在写我”。而主人公阿Q的性格是中国全体国民性格的缩影,由于该书毫不留余地地加以揭露和描写,以至于有些人看完后要起来抗议。

⑿但是先生并不是为了揭露而揭露,实际上他真的在担心着中国的命运,记得他临终前说过这样的话:“中国的未来如同阿拉伯沙漠,国内由于战争在不断地沙漠化,而国外又在不断地加速扩大沙漠化,两个方向都在不断地沙漠化。如果照这样下去的话,中国的四万万民众将被逼到饥饿的战线上,到这时,就不仅仅是中国的不幸了,而是中国全体国民的不幸了。”说出这些话的时候,先生把中国的未来清晰地摆到了自己的眼前,这番话也表明了他的意思,即:中国必须得改变当下的行进方式,这也是对中国的一个全面清晰的剖析。

 ——《大陆新报》一九四一年(摘自《美文》杂志《我的朋友鲁迅》一文)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    )(4分)

A.文章⑷⑸段鲁迅先生拒绝学生撤销逮捕令一事,反映了他认为敌人不是真想逮捕他的心理,因此,先生不太在意逮捕令撤销与否。

B.文章第⑾段“这是在写我”,表明鲁迅先生文章对中国人进行毫无掩饰的批判和揭露,我们每一个人仿佛都能在他的文章里剖析自己的灵魂。

C.鲁迅先生对国人总是彻头彻尾的批评,对藤野先生却总是毫无条件地一并说好,这说明先生对待感情的原则性不强,看得出来人格都是有缺陷的。

D.文章中间部分插入“宪兵队长学生来看望先生”和“提及藤野先生”两个情节,既表现了作者和先生的关系密切,又对先生品格的塑造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E.文章结尾“中国必须得改变当下的行进方式,这也是对中国的一个全面清晰的剖析”一句,如警世之钟,既响在历史的时空里,又对今天有警策作用,这也表明了鲁迅先生思想的深邃。

2.联系全文,谈谈“我只能说他有着古武士之气概和中国式的血肉之躯,该强硬的时候他绝不妥协”一句的作用。(4分)

3.“魂”在字典里可泛指“人格化精神”,鲁迅先生的“文学家之魂”表现在哪些方面?请联系全文进行概括。(6分)

4.“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先生对待敌人像鹰一样冷峻,对待友人又像鸽子一样温柔,其“爱憎分明”的态度多少年来已经成为我们剖析自己灵魂的标尺,请就你读过的鲁迅先生的文章的具体事例,从“爱”和“憎”两方面谈谈先生的人生态度。(6分)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一张安稳的睡床
秦珍子
他们或许是这城市最先感到天气转冷的一群人。霜降过后的某个中午,在北京城铁知春路站附近的小路边,一对年轻男女对坐于路沿两侧。他们把头深埋进膝盖,乍一看,仿佛刚结束了一场争吵的情侣。
然而当你悄悄走近,你会听到匀净的呼吸和轻微的鼻鼾。她身上,还穿着附近餐馆的白色工作服。他手边,还放着隔壁工地的黄色安全帽。劳作了整个上午,他们在北方深秋一天里最温暖的时刻,疲惫睡去。
与路人偶然见到的这个场景相似,近日,一组由英国路透社摄影师拍摄的照片在微博上引起热议。这组照片被命名为“中国睡美人”,发布它们的图片网站的编辑写道:“中国正试图通过辛勤工作来使自己成为世界上最强大最富有的国家。只是有的时候,他们似乎需要休息一下。”
在这组照片中,你会看到水果贩子睡在堆积如山的柚子里,菜农在冬瓜垒成的“墙”边小憩,铁道工横卧于铁轨之上,而一位养鸭人则直接睡倒在水塘边的空地上——鸭群以他为圆心围成一圈,好像给他“站岗”。
有的人看完了或许会发笑,为那些奇异的卧榻和古怪的睡姿。有的人却泛起一阵心酸,为那些暴露在烈日下、浸透在汗水中的睡眠。更多的人则忽然想到了自己的生活。尽管照片没有拍下,但加班的文员会在末班地铁里睡着,补课的学生会在最后一堂英语课眼看书上的文字渐渐模糊。
我们正是这些照片里疲惫的人们,乘上一列奔驰的火车,朝着“中国梦”而去,不知停歇。
事实上,早在2002年到2009年,德国人贝尔恩德·哈格曼就曾拍过“睡觉的中国人”。在华工作的7年间,他印象最深的就是“中国速度”。他把镜头对准保安、司机、建筑工人等普通劳动者,为他们“每周7天、一天24小时”的干劲而激动。
当人们惊叹于中国高速的发展变化时,那些随意发生在街道边、小摊上、板车里的梦境被轻易地遗忘了。它们本该是构成这个国家宏大梦想的一个个具体表达,它们的主人才是这个国家真正的“造梦者”。
然而许多时候,这些人因为疲劳,来不及找个舒服的姿势,就已沉沉睡去。在照片中,建筑工人的卧榻——砖块、水泥、沙子、钢筋,也许马上就要撑起高楼大厦,但其建造者却往往只能是仰望者,而非分享者。象征工人身份的安全帽,只能为他们遮挡阳光,却不足以为他们带来足够的体面和尊严。
或许正因如此,拍摄者从未觉得这种“哪儿都能睡”的行为有什么不体面,即使在公共场合打呼噜,即使睡眠条件再恶劣。在他看来,疲劳的时候就会打瞌睡,人们都一样。他甚至欣赏这一点,认为“处事灵活”是中国社会的一种文化。
这当然并不仅仅事关“灵活”。如果睡觉不再是必需品,而仅仅变成是一种消遣,那么试想会有多少中国人放弃睡眠,宁愿夜以继日地奔忙。照片中随意睡着的人们大多不是无家可归、无榻可栖者,而是醒来就要马上投入工作的劳动者。在那些古怪的睡姿和奇异的卧榻背后,是为改变命运和追求美好生活而付出的全部辛劳。用自己的奋斗努力活着,这充满尊严。
不过,一觉醒来,现实照进梦想,依然凛冽如冬。教育支出不体面,农民工的孩子就还要挤在狭小教室的课桌里午睡。社保制度不体面,拾荒的老人就依然会从垃圾山上醒来。法治不体面,劳动者的梦想就依然会被不正当竞争者轻轻松松地捏碎。他们,在一次又一次不够体面的睡眠过后醒来,看到的依然是浓烟滚滚中奔驰的列车,而列车却从未停下看看他们的脸,等一等他们疲惫的身躯。
这些身躯仅仅需要在这趟列车上拥有一张安静的卧榻——让启程者不必胆怯,让跋涉者得以休憩,让离开太久的漂流者,梦见故乡和未来
(选自《中国青年报》,有删改)
【小题1】怎样理解文中“处事灵活”的说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根据文意,说说文末画线句子的含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本文的语言有浓郁的抒情色彩,请以文章倒数第二段为例试作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对于照片中的中国人,路透社“中国睡美人”照片的网站编辑、拍过“睡觉的中国人”的德国人贝尔恩德·哈格曼和面对这些照片的作者分别有怎样的态度?你怎样看待这些观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

精英家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