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17、请以“走过”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②不少于800字

 

 

试题答案

17、略

相关题目

走过荒原

  ①诗歌总是使人难忘。我已经很少阅读诗歌了,然而诗歌中的一些意象,比如日本俳句中的菊花与刀,前苏联诗歌中的路,英国诗歌里的夜莺与云雀,却无论如何挥之下去。

  ②类似的自然还有荒原。少年时读过的唐诗,诸如“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片孤城万仞山”、“远目不堪空际送”这样的句子,我至今耳熟能详;而T·S·艾略特的《荒原》,“四月是最残酷的月份,在荒原上/孕育出丁香,把回忆和欲望/混合在一起,用春雨/搅动那些迟钝的根。/冬日使我们温暖,它以遗忘的雪/覆盖大地,用干枯的块茎/喂养弱小的生命……”十多年过后,我还能一字不落地背诵下来。

  ③是什么使荒原让我如此刻骨铭心?某年某月,当我在北京听到根据日本民歌改编的吉他曲《荒城之恋》时,竟禁不住潸然泪下--既感叹中日文化之间难以言说的千丝万缕,更为飘然逝去的岁月无限感伤。想来,这一方面是因为这些名篇所蕴含的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精妙的语言,广阔的文化语境,对人类生活和文明的深邃的洞察;而另一方面,也许更重要的,是荒原意象带给我的强烈对比和无限想像--少年时居住在江南小镇,杏花春雨中感受荒原的粗犷、苍凉和沉寂,无法不怦然心动;读到艾略特,我正在喧嚣的上海,荒原的辽阔与地老天荒、荒原上那些卑贱的、渺小的生命之坚韧的律动,让我觉得在大都市所有的寻梦和挣扎都是在自寻烦恼--成为真正的大地之子,或许是当时潜意识的梦想。

  ④然而,认真想来,如果不考虑诗歌的审美,我所谓的想像和潜意识是否有点矫情?因为实际上,大概在五年前,我曾因一个项目来到了西部;我本有很多机会去看看荒原、直面荒原甚至走过荒原的,可是,总是因为怕错过一些所谓的商机而最终未能成行。扪心自问,即使经过诗歌无尽的洗礼,我是否依然俗不可耐?我的诗情画意是否仅仅耽于想象之中?而诸如荒原这样的景致,如果仅仅在想像中被人记起,如果记忆后仅仅是抒情、观赏或者把玩的对象,这是不是人类和自然的悲哀?可以没有荒原吗?

  ⑤这使我想起很多人对流浪歌曲的喜爱。大概是以三毛的《橄榄树》为滥觞,流浪的歌吟便充斥于华语歌坛,仿佛整个华人世界就是流浪的故乡。时至今日,歌坛对于流浪的缠绵之情依然经久不散。然而,现实的问题是,那些词曲作者,那些歌手,有多少像三毛一样羁旅天涯、浪迹世界的感受?又有多少愿意去真正地流浪?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不过是在城市呆烦了之后,因为休闲以及一些商业目的,到另一座城市或乡村逍遥地作了一番“伪流浪”。

  ⑥荒原的情形与此并没有两样。荒原的确是粗犷的,但粗犷的另一面可能是严酷;荒原是苍凉的,但苍凉的背后隐藏着凄苦;荒原是沉寂的,但沉寂并不是宁静;荒原上生命在坚韧地律动,然而却又是如此孱弱;荒原上的爱情或许激烈奔放,但那爱情却绝对包涵着无奈;荒原有大美存焉,然而大美又怎么能替代人间烟火?所以,高适、岑参们的“边塞诗”究其实是远戍边地的无奈的宣泄;艾略特如果不是在慕尼黑隔岸观火,估计也没有抒写荒原的闲情;至于像我这一类修炼不到家的凡人俗子,无病呻吟是常有的事。因此,荒原经常是停留于艺术的虚幻和人们的想像中,走过荒原大多是一种形式,一种见证。有多少人抛弃了尘世的欢乐向荒原迁徙?所以,荒原似乎总是亘古不变,荒原似乎就这样一直在地老天荒。

  ⑦但是,追求平等与福祉应该是人类无法舍弃的权利和义务,我们有什么理由听任荒原一直荒芜下去?仅仅为了审美的满足,而后抱着某种优越感去俯视荒原上的同类,这是不是太不公平?由此,就分外觉得福利经济学家阿玛蒂亚·森的可贵:研究贫困的荒原,走进寂寥的荒原,然后去想办法改造荒原。这样,即使一片荒原都不存在了,所谓的艺术因之失去了一个永恒的主题,却难道不是人类与自然一大真正的进步?所以,我渴望走过已经不再是荒原的“荒原”,企盼所有的荒原都像我的家乡一样山清水秀,也期待诗歌再现的荒原一片绿色。

  ⑧然而,遗憾的是,就在写作本文的此刻,阿富汗南部的荒原正笼罩在战火之中,坎大哈和扎兰季在悲伤地哭泣。或许,我所有期待终归只是一种妄想,荒原,将可能永远无法逃脱荒原和寂寥的宿命。

(1)

第三段中“强烈对比”,从审美角度说,是指□□美和□□美的鲜明对比。

(2)

用一句话概括第②③段的大意:________

(3)

为什么要写“很多人对流浪歌曲的喜爱”(第⑤段)这一段?

________

(4)

文章说:荒原和表观荒原的作品:能给人“审美的满足”,其美感具体体现在

(5)

根据文意,下列判断正确的两项是

A.

“成为真正的大地之子”,是作者始终不渝的真挚愿望,也是他喜爱荒原作品的一个原因。

B.

第⑥段加粗的“隔岸观火”在这里指远离了荒原,用全新的视角思考荒原,才能真切地反映那里的严酷、凄苦和生命的孱弱而艰难以及爱情的无奈。

C.

文末“也期待诗歌再现的荒原一片绿色”,寄托了作者打破艺术窠臼,期待创新之作的美好愿望。

D.

本文的写作目的是希望人们研究荒原:定进荒原,改造荒原,使荒原不再荒芜。

E.

本文谈的是诗歌中的意象问题,重点分析了中外著名的荒原作品令人青睐的原因及其审美价值之所在。

F.

作者反对抱着一种居高临下的优越感去描写人类的原始和落后状态。

(6)

第⑤段中有这么一个句子:“流浪歌吟便充斥于华语歌坛,仿佛整个华人世界就是流浪的故乡。”请从语言运用的角度加以分析,说明这句蕴含的感情。

(7)

第①段中说到诗歌的意象,意象是指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不少意象,常有较为周定的意义。请举其中的一个意象,并用一句话对其意义作简要说明。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1—4题。

美哉,书卷气

我喜欢孩子身上有几分书卷气,方不至于势利庸俗,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其实,读书是认识自我并优化人生的一种重要手段。大学者熊十力说他读《儒林外史》会全身冒汗,他发现许多丑恶的东西还在自己生命的深层次起作用。王冶秋先生十四遍读《阿Q正传》,他的体会是,“第一次读它,我们会笑得肚子痛,接着鄙弃其人,之后鄙弃化为同情,同情上升为深思,再读,阿Q向自己扑来,到后来,才觉得他是一个镜头,也许是报警器……”而我们读书,常常是浅尝辄止,满足于一孔之见,很少深入挖掘,摄取营养。

关于读书,爱默生如是说:“要让书成为自己的注解,而不要做一颗绕书本旋转的卫星,不要做思想的鹦鹉。”有的名著年轻时读过,需要重读,用大半生的阅历去读,用睿智和从容去读,去读出人生况味,读出真知灼见,这不正是对人生之旅的扩展和丰富吗?

读书大可随缘。我读书并不拘泥于某一类书,往往碰到什么就读什么。友人赠我一套丰子恺的《缘缘堂随笔》,置诸案头。翻读起来,立即被那种语淡意深的风格所吸引,便一读再读。有一次在旧书摊上看到一本《芥子园画谱》初集,看得很有兴味,于是多方寻求,得到二集、三集……

女诗人索德格朗言辞恳切:“人呵,别积聚使你沧为乞丐的财富;给你们的孩子一点人类眼睛从未见过的美吧,给你们的孩子以推开天堂之门的力量。”

听说,巴黎人走路头抬得高高的,因为他们后面立着卢浮宫。

(有删改)

注:卢浮宫是法国人引以自豪的最大博物馆。

1.联系全文看,“要让书成为自己的注解”表达的意思是什么?

答:                                                     

2.“别积聚使你沦为乞丐的财富”这一句在文中表达的意思是:                   

                                                                    

3.本文结尾一句说:“巴黎人走路头抬得高高的,因为他们后面立着卢浮宫。”这句话含意丰富,请写出两点。

答:(1)                                                         

(2)                                                            

4.下列对本文的评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文章开头紧扣题意概述有书卷气的好处。这“书卷气”是指通过读书养成的读书人特有的风格和气质。

B.大学者熊十力读《儒林外史》会全身冒汗,这是因为《儒林外史》像一面镜子,让他进一步认识了自我。

C.文中引述王冶秋先生多次读《阿Q正传》的不同体会,表明读书可以帮助人们认识自我,并优化人生。

D.“读书是认识自我并优化人生的一种重要手段”一句领起第二、三两段,从本质上揭示了读书的重要作用。

E.“读书大可随缘”是作者在文中表达的一个观点,意在以自己的亲身体验告诉读者,读书不必选择,书都可以读。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回答后面的问题。

  综合典型人物,是小说审美的第一范畴。本文①塑造了正义与邪恶的两大人物系列,展开了宋代社会的生活状况和历史色彩,其中最主要的是林冲。

  林冲的性格首先是一个_____1____,既善良反抗,又隐忍幻想;其次是一个_____2_____,例如善良使他扶危济困,力助小二,又使他惯于以己之善,衡人之心,冤情如山却随遇而安,被骗到死亡谷地还以为吉星高照;再次还是一个_______3______,来到绝路时一忍再忍,相对稳定,邪恶压力超过他的最大包涵力的时候,又会显示出怒目金刚的雷霆之威。而这一切主要是靠林冲自己的言行来完成的。

  茅盾说:“真艺术家的本领即在能够从许多动作中拣出一个紧要的来描写一下,以表现那人的内心活动。”(《小说月报·自然主义与中国现代小说》)鲁迅说:“几乎无须描写外貌,只要以语气声音,就不独将他们的思想和感情,便是面目和身体也表示着。”(《集外集〈穷人〉小引)又说:“对话也决不说到一大篇。”(《南腔北调集·我怎么做起小说来》)可见,让人物用言行自己展示自己,是小说审美传达的得力手段。

  节选部分正是这样的,例如林冲手刃仇敌时的三声大喝就是典型的个性化言行。三个仇人在得意忘形时的檐下对话,对自己的阴谋和罪行是无意的自白,对庙内的林冲是难得的供词。它使林冲对事件的内幕恍然大悟,对自己不为刀俎、便为鱼肉的处境也如梦方醒,于是轻移巨石,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大喝一声:“泼贼那里去!”这一喝,是人间最简短的反抗宣言,表现出怒不可遏的阶级意识和复仇意识,锋芒直逼为虎作伥的陆、富、差三人,接着胳察一枪先搠倒差拨,再后心一枪搠倒跑了十几步的富安。他搠此二贼的原因是,差拨乃为金钱出卖灵魂,富安属替陆谦帮闲,都是协从,不必深咎。陆谦则不然,他是卖友求荣、出谋策划、认贼作父、落井下石的首恶之一。林冲先喝道:“奸贼!你待那里去!”抓住他之后又喝道:“泼贼!我自来又和你无甚么冤仇,你如何这等害我!正是‘杀人可恕,情理难容’!”这二喝包容了林冲东岳庙被辱以来的无限酸楚和满腔义愤,更是对死有余辜的奸贼的罪行判决和道德审判。语言是小说的家园,言行是人物的自塑,是表现人物性格特征,传达作者褒贬向背的外在形式,也是读者重建小说图景的抽象符号。这三声大喝和杀仇行为,的确具有一箭三雕的作用。

  (节选自姚玉光的《山神证善恶  风雪逼林反》)

  作者刻画林冲性格的发展,是具备了这样一些特征:首先是作者扣紧了林冲的阶级特质,形象而真实地刻画了林冲性格中的矛盾,作者没有把自己的英雄,不合实际的理想化。他通过林冲在具体环境中的具体行动,着重地表现了林冲前期性格中逆来顺受的特点。同时,作者也并没有忽略了林冲这个人物的反抗性的一面,即使在前期性格中,作者也显示了他的爱憎。和潜伏在他性格中的正义和反抗的因素。他的不愿受“腌臢气”的牢骚,以及向陆虞侯的寻仇,都充分显示了这个忍辱的性格,终究有一天会在绝路中觉醒。正因为具备了这样的因素,才使林冲的形象更真实,更鲜明。表现出这不是一个驯服的奴隶,而是一个忍辱的英雄。

  其次,《水浒》表现林冲性格的发展和变化是与环境的直接影响,紧密地结合着的。我们这里所说的环境,并不单纯指人物四周的氛围和情调,而是连人物行动的最主要的空间——历史社会环境,也包括在内。一般来说,只有深刻地理解和描写人物所处的历史社会环境,才能深刻地刻画人物,真实地表现现实。《水浒》这本书,正是由于真实地勾画出宋元时期封建社会的基本面貌,才从这种社会关系中,创造出那样多不同阶级不同性格的英雄典型。

  宋元时代的封建社会,正像作者通过白胜的嘴所唱的山歌:“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一方面是生活穷极奢侈的封建统治者,一方面是挣扎在死亡线上的农民。“宋史”所谓的“政以日堕,民以日困”,“饥民并起为盗”,正是这个时期农民暴动的征兆,但是,不堪重压的,并不止于农民;市民和破产的手工业者,在《水浒》中,也走上了抗争的道路。甚至某些在统治阶级的政权机关里服务的人,也不能忍受压迫了,林冲正是这种类型中的典型人物。

  []①本文是指课文《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1.第一篇文章的第一段中“展示了宋代社会的生活状况和历史色彩”在第二篇文章中有所表达,请概括出来。(不超过45个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一篇文章的第二段画横线的三处应填入的短语是什么?请从下面的备选答案中选出正确的答案。

  多维系统    圆体系统    流动系统

  (1_________2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

  3.第一篇文章的最后一句话“的确具有一箭三雕的作用”中的“一箭”和“三雕”各指什么?

  “一箭”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5个字)

  “三雕”是指(1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每条均不得超过12个字)

  4.对第二篇文章第二段中的“他的不愿受‘腌臢气’的牢骚,以及向陆虞侯的寻仇,都充分显示了这个忍辱的性格,终究有一天会在绝路中觉醒”一句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个复句,第一层在“终究”前面,是并列关系。

  B.这是个单句,主语中心语是“牢骚”和“寻仇”,谓语中心语是“显示”和“觉醒”,宾语中心语是“性格”。

  C.这是个复句,第一层在“终究”前面,是因果关系。

  D.这是个单句,主语中心语是“牢骚”和“寻仇”,谓语中心语是“显示”,宾语中心语是“这个忍辱负重的性格……觉醒的”。

  5.两篇文章都谈到林冲的性格特点,请你在综合阅读两篇文章之后,总结一下林冲的性格特点。(不超过40个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后面题目。(25分)
倒退的一生
(加拿大)斯蒂芬·巴特勒·里柯克
他的一生向我揭示了一个我所体验过的最富启发性的寓言。
我第一次遇见贾金斯,或者说真正注意他是在好些年前,那时我还是个孩子,正在外边野营。当时有人正要将一块木板钉在树上当搁板,贾金斯走过去,说要帮一把。“停一停,”贾金斯说,“你应该先把木板头子锯掉再钉上去。”贾金斯便四处找锯子。找来锯子后,还没有锯到两三下又撒手了。“这把锯子得磨快些。”他说。于是又去找锉刀,接着又发现使用锉刀前,必须先在锉刀上安一个顺手的手柄,为了给锉刀安手柄,又去灌木丛中寻找小树,要砍下小树干,又发现得先磨快斧头。当然,要磨快斧头,不得不先将磨石固定好,这样磨起来才得心应手;可这又免不了要制作几根支撑磨石的木条。为了把这事办好,贾金斯决定做一张木匠用的长凳;可没有一套齐全的工具是不可能的。于是,贾金斯到村里去找所需要的工具,而这一走,就再也不见他回来了。
自从第一桩事儿后,我逐渐和贾金斯混熟了,了解他无论学什么都是半途而废。曾有一段时间,他废寝忘食地攻读法语,但很快发现要真正掌握法语,必须首先对古法语透彻了解,然而实践表明:没有对拉丁语的全面掌握,要想学好法语绝不可能。贾金斯进而发现,掌握拉丁语的唯一途径是学习梵文,因为梵文是拉丁语的基础。贾金斯便一头扑进梵文的学习之中,直到他发现要正确地理解梵语,非学古伊朗语不可,因为它是语言的根本。然而,这种语言早已销声匿迹了,贾金斯不得不一切从头开始。不用说,贾金斯从未获得过什么学位,他所学的也始终没有用武之地。
但这无关紧要。他有的是钱,可以拿出10万美元的资本直接开厂兴业。起初,他将这笔钱投资办一家煤气厂,可他发现造煤气所需的煤炭价钱昂贵,这使他大为亏本。于是,他以9万美元的售价把煤气厂转让出去,开办起煤矿来。可这又不走运,因为采矿机械的耗资大得吓人。因此,贾金斯把在矿里拥有的股份变卖成8万美金,转入了煤矿机器制造业。这样,他本来可以赚些钱,偏偏用作工厂动力的是煤气,耗费巨大。于是贾金斯又以7万元的价卖掉他的制造业。从那以后,他便像一个倒行的滑冰者,在有关的各种工业部门中滑进滑出,每年都亏损一大笔钱。
贾金斯的家庭生活风平浪静。当然他从未结过婚,他恋爱过好几次,每一次都毫无结果。我还清楚地记得他的初恋故事,当时我和他过从甚密,无话不说。他对一位姑娘一见钟情,十分坦率地向她表露了心迹。“我想请求她做我的妻子。”他对我说。
“什么时候?”我问他,“就办喜事吗?”“不,”他回答说,“我首先得使自己配得上她。”为此,他开始在精神品德方面陶冶自己。他去一所星期日学校教了一个半月的课,他意识到,假如一个人不首先系统地学习巴勒斯坦历史,休想在教书这样神圣的职业中干出一番事业。他还认为,当一个人对以色列的历史只是一知半解,想去追逐一个女人,那真是无赖之徒。因此,贾金斯自动逃遁了。当他认为可以问心无愧地求婚时,两年的时间过去了,那位姑娘早已嫁给一个愚蠢的家伙。
也许贾金斯从未结成婚倒是件好事,因为他每况愈下,越来越穷,他卖掉了最后一项营生的最后一份股份后,便用这笔钱买了一份逐年支取的终生年金。可是这样一来,支取的金额将会逐年减少,因此他要是活得时间长了,早晚得饿死。
与此同时,他的形象大变,看上去既老又古怪,上衣短了一截,裤子悬在破靴上,活像个瘪三,他那张脸也像个小老头,布满了道道皱纹,而且他一谈起话来总是回忆过去,总是往回追溯,越追越远。晚年,他讲的都是年轻时候的往事,讲的故事更加遥远了。
不久前的一天,他告诉我一个有关他和其他两位他称作哈普尔弟兄的故事,这兄弟俩一个叫勒德,一个叫乔,他说勒德这老兄力大无比。我问勒德多大岁数,贾金斯回答我说三岁。他还补充说另一位兄弟年龄更小,但却是个十足的机灵鬼,大约——讲到这里,贾金斯停歇下来推算,大约有18个月吧。
于是,我才明白贾金斯缅怀往昔到了何种地步。他已经从童年退到了婴儿期。而现在,当他的年金枯竭,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他也就退到了生命的底线,究竟是死是生,我便不得而知了。
然而,他的一生却向我揭示了一个我所体验过的最富有启发性的寓言。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贾金斯看见别人往树上钉木板,“便走过去管闲事,说要帮一把”,然后四处奔忙找工具,表现了他热心、乐于助人的性格。
B.贾金斯制定目标细致有序,废寝忘食地攻读法语,专注地学习梵文,虽然最终没有获得什么学位,但还是有收获的。
C.在贾金斯看来,只有自身完美,才有资格追求爱情,于是,他在精神品德方面陶冶自己,系统学习历史,结果错过了美好的姻缘。
D.贾金斯晚年总是缅怀往昔,他没完没了地给别人讲述自己所经历的故事,提到各式各样的人,表明他对自己的一生是无悔的、满意的。
E.这篇小说笔致细腻,在有限的篇幅里塑造了一个事事追本穷源、一辈子都在走回头路的倒退者,可笑可悲,引人深思。
【小题2】小说写“我第一次遇见贾金斯”这件事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3】小说主人公贾金斯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4】小说塑造一生倒退、一事无成的贾金斯的形象,体现作者怎样的创作意图?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然后完成下面问题。
另一种呼唤
黄晓萍
  两幅古人物画,在我心中激起的反响,竟比文字更强烈。它从形象到神韵,从志气到精神,无不是一种完整,说完美也是可以的。我所指的,是钟馗与屈原。
  我们那地方,钟馗像常用来镇邪避妖打鬼,年三十往家门上贴,怪有人缘地同主人共享年夜饭,差不多同祖宗同一档次,敬祖宗的美酒,钟馗也饮一斛。画上的钟馗总丑得那么正气,短髯黑黑撑出扇面形状,立立的怒中带笑,就看你带着何种心情去凝望了。
  屈原像民间不常见。他出于文字经典,是我爷爷乡土师爷身份的徽章,轻易不示人。画中的屈原是那么飘逸,“天问”中找不到头,那头是横的,山羊胡子与飘飘怒发和离体襟衫生出一股寒风,我总觉得他很冷。学业稍进之后读“离骚”,先读出大气磅礴文采飞扬,后悟出身世际遇情系苍生。这时再看那幅天问,很感同身受诗人的无可奈何。爷爷说这书我是读进去了。最近另见到一幅明朝陈洪缓作的“屈子行吟图”,大不是“天问”的情结,“天问”中的激荡没有了。在这幅行吟图中,广袖长袍翘头履上,皱褶如破箐冷流,原是悬宝剑的腰,悬了一根拐杖,怎么看怎么苍凉。难道说屈原那九死不悔的人格精神,就来自于这巴楚东吴间的沧桑行吟,长歌当哭的嗟叹?我观他峨冠顶戴下,瘦长的脸凄苦而平和。他不再问天了,天已有病还问它何来我想他这是去投江。他本是投江而去的,英雄气短并不影响他精神长存,文化人没有一个能如屈原集政治与文才于一身的。他所生活的年代七国争霸天下大乱,强秦压境苏秦说合六国,张仪说反六国。书生们摇舌成历史,真是一部热闹春秋。屈原为楚国三闾大夫,怀王的爱臣,为楚怀王谋策《宪令》,图国富民安。以荆楚的富庶,除苛政而安民强国,并不是空谈。他向志苏秦,主张合纵抗秦,失误并不在谋略而是在宫帏。以色惑君又握有大权的女人往往是很坏事的,屈原就遭了女祸,还有男人的舌箭。君臣恩断义绝,他被发配了,充军了。他岭南岭北美人香草,引出一部言志《离骚》,未必不是一曲有志不得伸展的牢骚。
  文人迂腐而可爱。灵魂的屈原成为国宝,昭示着文化的不朽,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文人脆弱的心态。每当自身怯力之时,总是会从古人身上找出些说法来充实和鼓励自己。把气节化为一种文化内涵,他们去叩过孔子、孟子、劳资、墨子的门,更多的人请出屈原询问过去未来。刘勰、司马迁、李白、梁启超……他们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镂石成印悬于案头,撰成六书旌于中堂,曲成宫商荡涤五腑六根浊气。至于屈原投江之举,被颂为洗却尘世肮脏。皎洁永恒,使瀚海书林梅香荷香桔香千古。
  那日走江,峡中山光水色令人顿生一路冲动。江是长江,峡是三峡,我能麻木吗?行至秭归,这种冲动变得具体。秭归是屈原故里,拜谒大文豪,想说点什么,又怕说不出点道理来,心生惶恐,看看总是可以的。
  两千余年的古城仍是一座古城,不城不乡似城似乡,古墙豁口取民宅一堵风火墙,斑驳出悠悠岁月。剃头匠挑子横着横着量完小巷,不紧不慢的吆喝声古歌一样绵长。这出大思想家、大政治家、大诗人的秭归有庙有祠供奉屈原,有石牌坊旌帜屈原,一派苍朴古雅终未曾把它经营成旅游胜地文化名城。在这里,我听到另一种呼唤。
  长江弯弯回浪,临北岸有一片软水,江中的激流冲南岸峭崖,使北岸的软水温柔而明净。软水叫屈原沱。传说屈原有位贤德的姐姐叫女媭,兄弟做大官时她是农妇,概无锦衣富贵。兄弟被流放她归来故里等待兄弟。流放人永远在流放,呼唤声天天在呼唤:“兄弟,屈子,归来兮!”汨罗江中一缕英魂托梦姐姐,他已愤怒地随水而去,他将留恋地随水而归。次日女媭翘首江边,一条大红鱼溯流而上,面对女要,鱼头点三下鱼尾摇三下,巨口一张吐出个宛然生前的屈原,那鱼顿时失影。传说凄美而离奇,人民性极强,秭归人都能言说而且不走样。这故事的纯朴,还在于呼唤魂兮归来的是姐姐而不是恋人或者母亲。屈原在秭归,同于钟馗在我的家乡,又成了家家门上一幅画,概无官爵,一个巴东小老头,还原于民间,我想这当是屈原最好的归宿。
  秭归城秋风阵阵,屈原沱清波漪涟,《离骚》在故里,化为清风一片,净水一片。注:箐(qìng),山间的大竹林,泛指树木丛生的山谷。   (选自《百年百篇经典美文》)
1.文章主要是写屈原,却为什么要从钟馗像写起?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文章内容,理解下列两个句子的含义。
(1)屈原像“是我爷爷乡土师爷身份的徽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总深得他很冷。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联系全文内容回答:“另一种呼唤”呼唤的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文章题目命名为“另一种呼唤”,表明作者极力反对把屈原的形象神化的观点。
B.文中写到刘勰梁启超等人把屈原的名句悬于案头,说明了屈原对后世影响深远。
C.文章对屈原故里秭归古城的描写,是为了批评现代人没有把它经营成旅游胜地。
D.作者认为屈原怀石投江和写《离骚》是文人的迂腐,但不影响屈原精神光照千古。
E.文章结尾一段的描写,是对家乡人把屈原像贴在门上、他魂归故里的形象化描写。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然后完成问题。
另一种呼唤
黄晓萍
  两幅古人物画,在我心中激起的反响,竟比文字更强烈。它从形象到神韵,从志气到精神,无不是一种完整,说完美也是可以的。我所指的,是钟馗与屈原。
  我们那地方,钟馗像常用来镇邪避妖打鬼,年三十往家门上贴,怪有人缘地同主人共享年夜饭,差不多同祖宗同一档次,敬祖宗的美酒,钟馗也饮一斛。画上的钟馗总丑得那么正气,短髯黑黑撑出扇面形状,立立的怒中带笑,就看你带着何种心情去凝望了。
  屈原像民间不常见。他出于文字经典,是我爷爷乡土师爷身份的徽章,轻易不示人。画中的屈原是那么飘逸,“天问”中找不到头,那头是横的,山羊胡子与飘飘怒发和离体襟衫生出一股寒风,我总觉得他很冷。学业稍进之后读“离骚”,先读出大气磅礴文采飞扬,后悟出身世际遇情系苍生。这时再看那幅天问,很感同身受诗人的无可奈何。爷爷说这书我是读进去了。最近另见到一幅明朝陈洪缓作的“屈子行吟图”,大不是“天问”的情结,“天问”中的激荡没有了。在这幅行吟图中,广袖长袍翘头履上,皱褶如破箐冷流,原是悬宝剑的腰,悬了一根拐杖,怎么看怎么苍凉。难道说屈原那九死不悔的人格精神,就来自于这巴楚东吴间的沧桑行吟,长歌当哭的嗟叹?我观他峨冠顶戴下,瘦长的脸凄苦而平和。他不再问天了,天已有病还问它何来我想他这是去投江。他本是投江而去的,英雄气短并不影响他精神长存,文化人没有一个能如屈原集政治与文才于一身的。他所生活的年代七国争霸天下大乱,强秦压境苏秦说合六国,张仪说反六国。书生们摇舌成历史,真是一部热闹春秋。屈原为楚国三闾大夫,怀王的爱臣,为楚怀王谋策《宪令》,图国富民安。以荆楚的富庶,除苛政而安民强国,并不是空谈。他向志苏秦,主张合纵抗秦,失误并不在谋略而是在宫帏。以色惑君又握有大权的女人往往是很坏事的,屈原就遭了女祸,还有男人的舌箭。君臣恩断义绝,他被发配了,充军了。他岭南岭北美人香草,引出一部言志《离骚》,未必不是一曲有志不得伸展的牢骚。
  文人迂腐而可爱。灵魂的屈原成为国宝,昭示着文化的不朽,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文人脆弱的心态。每当自身怯力之时,总是会从古人身上找出些说法来充实和鼓励自己。把气节化为一种文化内涵,他们去叩过孔子、孟子、劳资、墨子的门,更多的人请出屈原询问过去未来。刘勰、司马迁、李白、梁启超……他们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镂石成印悬于案头,撰成六书旌于中堂,曲成宫商荡涤五腑六根浊气。至于屈原投江之举,被颂为洗却尘世肮脏。皎洁永恒,使瀚海书林梅香荷香桔香千古。
  那日走江,峡中山光水色令人顿生一路冲动。江是长江,峡是三峡,我能麻木吗?行至秭归,这种冲动变得具体。秭归是屈原故里,拜谒大文豪,想说点什么,又怕说不出点道理来,心生惶恐,看看总是可以的。
  两千余年的古城仍是一座古城,不城不乡似城似乡,古墙豁口取民宅一堵风火墙,斑驳出悠悠岁月。剃头匠挑子横着横着量完小巷,不紧不慢的吆喝声古歌一样绵长。这出大思想家、大政治家、大诗人的秭归有庙有祠供奉屈原,有石牌坊旌帜屈原,一派苍朴古雅终未曾把它经营成旅游胜地文化名城。在这里,我听到另一种呼唤。
  长江弯弯回浪,临北岸有一片软水,江中的激流冲南岸峭崖,使北岸的软水温柔而明净。软水叫屈原沱。传说屈原有位贤德的姐姐叫女媭,兄弟做大官时她是农妇,概无锦衣富贵。兄弟被流放她归来故里等待兄弟。流放人永远在流放,呼唤声天天在呼唤:“兄弟,屈子,归来兮!”汨罗江中一缕英魂托梦姐姐,他已愤怒地随水而去,他将留恋地随水而归。次日女媭翘首江边,一条大红鱼溯流而上,面对女媭,鱼头点三下鱼尾摇三下,巨口一张吐出个宛然生前的屈原,那鱼顿时失影。传说凄美而离奇,人民性极强,秭归人都能言说而且不走样。这故事的纯朴,还在于呼唤魂兮归来的是姐姐而不是恋人或者母亲。屈原在秭归,同于钟馗在我的家乡,又成了家家门上一幅画,概无官爵,一个巴东小老头,还原于民间,我想这当是屈原最好的归宿。
  秭归城秋风阵阵,屈原沱清波漪涟,《离骚》在故里,化为清风一片,净水一片。注:箐(qìng),山间的大竹林,泛指树木丛生的山谷。(选自《百年百篇经典美文》)
1.文章主要是写屈原,却为什么要从钟馗像写起?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文章内容,理解下列两个句子的含义。
(1)屈原像“是我爷爷乡土师爷身份的徽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总深得他很冷。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联系全文内容回答:“另一种呼唤”呼唤的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文章题目命名为“另一种呼唤”,表明作者极力反对把屈原的形象神化的观点。
B.文中写到刘勰梁启超等人把屈原的名句悬于案头,说明了屈原对后世影响深远。
C.文章对屈原故里秭归古城的描写,是为了批评现代人没有把它经营成旅游胜地。
D.作者认为屈原怀石投江和写《离骚》是文人的迂腐,但不影响屈原精神光照千古。
E.文章结尾一段的描写,是对家乡人把屈原像贴在门上、他魂归故里的形象化描写。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17-20题。

永恒的托尔斯泰

曾经让我激动的小说可真不少,其中当然有托尔斯泰的《复活》和《安娜?卡列宁娜》。而后来,我怎么就那么强烈喜欢上了海明威?他那貌似枯槁的短句竟有那么丰腴的蕴藏,我甚至感到全世界的作家数他最有魅力。还有总是穿了破衣服拍照的福克纳,还有鲁尔弗,还有日本的川端康成,在图书馆里吸了一辈子灰尘的博尔赫斯……托尔斯泰怎么竟显得模糊了?曾经“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后来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现在又终于“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了。仔细想想,大师是谁,海明威还是福克纳?川端还是谷崎润一郎?心里忽然明白过来,真正的大师应该是托尔斯泰,那个长着大胡子身穿布衣经常和农民一起耙草的伟大的托尔斯泰。

现代作家如海明威、卡夫卡、马尔克斯,怎么着都觉得散碎了点,思想让人捕捉不住,令人激赏的往往只是语言、细节和叙述手法。现代文学展示着现代的人生?如果说文学仅仅是对人生或社会的展示,那怎么能让人心悦诚服?毕竟,文学不只是展示。仅此一点,海明威怎么能和托尔斯泰比?有人说,托尔斯泰是一面“镜子”,托尔斯泰怎么能仅仅被说成是一面“镜子”?

是什么让我们觉得托尔斯泰好象是一座山,他笔下的人物总是弥漫着浓浓的忏悔之情,不是白种人或是黑种人或是黄种人的忏悔,而是人类的忏悔?为什么他的小说能让人听到深深的叹息,感觉到对人类灵魂的无情鞭挞?难道这一切不是基于对人的深深的爱?塔吉雅娜?托尔斯泰这样回忆她的父亲:“有一次在雅斯纳亚?波良纳那里,父亲忽然心血来潮,要大家说出人生的三个愿望。父亲想出了两个――爱一切人,被一切人爱。”现代派作家少的是爱,多的是技巧,然而文学毕竟不是技巧的展示会、语言的杂耍或叙事的杂技。

读托尔斯泰,常常让人想到宗教。但把宗教淘洗一番,祛除世俗附加上去的荒诞,剩下的就是宗教美好的一面:净化人类的灵魂。这话太古老了,但托尔斯泰最动人之处正在于此。阅读托尔斯泰,你会觉得自己的灵魂是那么不干净,每一次阅读都像是一次净化,像是跳进清流洗了一次澡。据说田园牧歌是虚幻的,但难道许多现代派作品中的浮躁、失落、异化和颓唐能成为人类的精神营养?

我们有时会觉得托尔斯泰太像一位“教主”。然而他的劝谕总是通过“真正的小说”来实现的。小说就是小说,小说不是哲学,小说是入俗而不是说教。和托尔斯泰比较一下,萨特的小说是不是太“非小说化”了?托翁总是不动声色地通过人物达到他的目的。真理从来都是浅近的,就像太阳,悬在你的头上,就那么一个圆,带给你光和热。读《复活》或《安娜?卡列宁娜》,你感觉到的是手法?语言?结构?全不是。这一切那么完善地综合着,任何一面都不特别突出,一切均水乳交融,以求突出人物来传达作家所要传达的“教谕”。这才是大师,自然、大方、有力。在托翁面前,现代许多“实验性小说”是不是太喜欢花样百出,因而太有些小气?

文学上“寻根”的说法往往显得可笑。我们的许多作家像一棵树,站在大地上却还是喋喋不休:“我们的根在哪里?”而暮年的托尔斯泰还是对来访的朋友说起他正在写一本书:“我的余生不长了,然而生存一刻就要工作一刻,我正在写有关政府和人民关系的书。”散步的时候,托翁常常会突然停下来,“一位老农,刚磨完了一把镰刀。托尔斯泰伯爵和他说了几句话,丢下手杖,一下子夺过镰刀,麻利地割着草以试一试刀刃”。“我们遇见两位香客打扮的老头,背着旅行袋,拄着拐杖,脚上缠着布片,快步走过。托尔斯泰叫住他们,说了一会儿话,又从怀里掏出钱包,给了他们一些钱”。真不知道托尔斯泰和两个老头说了些什么,想必不是“今天天气哈哈哈”。他一生都努力地想使自己不要远离人民。

阅读托尔斯泰的小说、日记和关于他的回忆录,一次次地让人感动。我想,面对托尔斯泰的著作的就会清清楚楚地知道什么是大师,知道托尔斯泰与某些“大师级”作家分量的不同。

17.下列对这篇文章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作者此文的在于批评“现代派作家”只追求文学技艺而忽视作品的内容的倾向。

B.此文将托尔斯泰与现代派作家进行对比,其目的在于说明托尔斯泰才是真正的文学大师。

C.托尔斯泰之所以是真正的文学大师,因为他的作品充满了对人的深深的爱,而非语言技巧。

D.作者写托尔斯泰“试一试刀刃”和“给了他们一些钱”的目的在于说明托翁和人民的密切关系。

E.在此文中作者充分肯定了宗教对托尔斯泰创作所起到的积极作用。

18.根据文意,分别解释文章第一段与第六段中划线句子的含义。(6分)

                                                                       

                                                                           

                                                                       

                                                                         

19.从作品的内容和形式方面归纳作者认为海明威等现代派作家与托尔斯泰相比不是真正文学大师的理由是:(6分)

    ①内容上,现代派作家的作品                                                

    ②形式上,现代派作家的作品                                               

20.作者认为托尔斯泰是“真正的大师”,理由是什么?请你写出三点。(9分)

    ①                                                                       

    ②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然后完成16-19题

另一种呼唤

黄晓萍

两幅古人物画,在我心中激起的反响,竟比文字更强烈。它从形象到神韵,从志气到精神,无不是一种完整,说完美也是可以的。我所指的,是钟馗与屈原。

我们那地方,钟馗像常用来镇邪避妖打鬼,年三十往家门上贴,怪有人缘地同主人共享年夜饭,差不多同祖宗同一档次,敬祖宗的美酒,钟馗也饮一斛。画上的钟馗总丑得那么正气,短髯黑黑撑出扇面形状,立立的怒中带笑,就看你带着何种心情去凝望了。

屈原像民间不常见。他出于文字经典,是我爷爷乡土师爷身份的徽章,轻易不示人。画中的屈原是那么飘逸,“天问”中找不到头,那头是横的,山羊胡子与飘飘怒发和离体襟衫生出一股寒风,我总觉得他很冷。学业稍进之后读“离骚”,先读出大气磅礴文采飞扬,后悟出身世际遇情系苍生。这时再看那幅天问,很感同身受诗人的无可奈何。爷爷说这书我是读进去了。最近另见到一幅明朝陈洪缓作的“屈子行吟图”,大不是“天问”的情结,“天问”中的激荡没有了。在这幅行吟图中,广袖长袍翘头履上,皱褶如破箐冷流,原是悬宝剑的腰,悬了一根拐杖,怎么看怎么苍凉。难道说屈原那九死不悔的人格精神,就来自于这巴楚东吴间的沧桑行吟,长歌当哭的嗟叹?我观他峨冠顶戴下,瘦长的脸凄苦而平和。他不再问天了,天已有病还问它何来我想他这是去投江。他本是投江而去的,英雄气短并不影响他精神长存,文化人没有一个能如屈原集政治与文才于一身的。他所生活的年代七国争霸天下大乱,强秦压境苏秦说合六国,张仪说反六国。书生们摇舌成历史,真是一部热闹春秋。屈原为楚国三闾大夫,怀王的爱臣,为楚怀王谋策《宪令》,图国富民安。以荆楚的富庶,除苛政而安民强国,并不是空谈。他向志苏秦,主张合纵抗秦,失误并不在谋略而是在宫帏。以色惑君又握有大权的女人往往是很坏事的,屈原就遭了女祸,还有男人的舌箭。君臣恩断义绝,他被发配了,充军了。他岭南岭北美人香草,引出一部言志《离骚》,未必不是一曲有志不得伸展的牢骚。

文人迂腐而可爱。灵魂的屈原成为国宝,昭示着文化的不朽,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文人脆弱的心态。每当自身怯力之时,总是会从古人身上找出些说法来充实和鼓励自己。把气节化为一种文化内涵,他们去叩过孔子、孟子、劳资、墨子的门,更多的人请出屈原询问过去未来。刘勰、司马迁、李白、梁启超……他们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镂石成印悬于案头,撰成六书旌于中堂,曲成宫商荡涤五腑六根浊气。至于屈原投江之举,被颂为洗却尘世肮脏。皎洁永恒,使瀚海书林梅香荷香桔香千古。

那日走江,峡中山光水色令人顿生一路冲动。江是长江,峡是三峡,我能麻木吗?行至秭归,这种冲动变得具体。秭归是屈原故里,拜谒大文豪,想说点什么,又怕说不出点道理来,心生惶恐,看看总是可以的。

两千余年的古城仍是一座古城,不城不乡似城似乡,古墙豁口取民宅一堵风火墙,斑驳出悠悠岁月。剃头匠挑子横着横着量完小巷,不紧不慢的吆喝声古歌一样绵长。这出大思想家、大政治家、大诗人的秭归有庙有祠供奉屈原,有石牌坊旌帜屈原,一派苍朴古雅终未曾把它经营成旅游胜地文化名城。在这里,我听到另一种呼唤。

长江弯弯回浪,临北岸有一片软水,江中的激流冲南岸峭崖,使北岸的软水温柔而明净。软水叫屈原沱。传说屈原有位贤德的姐姐叫女,兄弟做大官时她是农妇,概无锦衣富贵。兄弟被流放她归来故里等待兄弟。流放人永远在流放,呼唤声天天在呼唤:“兄弟,屈子,归来兮!”汨罗江中一缕英魂托梦姐姐,他已愤怒地随水而去,他将留恋地随水而归。次日女翘首江边,一条大红鱼溯流而上,面对女要,鱼头点三下鱼尾摇三下,巨口一张吐出个宛然生前的屈原,那鱼顿时失影。传说凄美而离奇,人民性极强,秭归人都能言说而且不走样。这故事的纯朴,还在于呼唤魂兮归来的是姐姐而不是恋人或者母亲。屈原在秭归,同于钟馗在我的家乡,又成了家家门上一幅画,概无官爵,一个巴东小老头,还原于民间,我想这当是屈原最好的归宿。

秭归城秋风阵阵,屈原沱清波漪涟,《离骚》在故里,化为清风一片,净水一片。

注:箐(qìng),山间的大竹林,泛指树木丛生的山谷。

 (选自《百年百篇经典美文》)

16.文章主要是写屈原,却为什么要从钟馗像写起?(6分)

答:

17.结合文章内容,理解下列两个句子的含义(6分)

(1)屈原像“是我爷爷乡土师爷身份的徽章”

答:

(2)我总深得他很冷。

   答:

18.联系全文内容回答:“另一种呼唤”呼唤的是什么?(5分)

答:

19.下列对文章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文章题目命名为“另一种呼唤”,表明作者极力反对把屈原的形象神化的观点。

B.文中写到刘勰梁启超等人把屈原的名句悬于案头,说明了屈原对后世影响深远。

C.文章对屈原故里秭归古城的描写,是为了批评现代人没有把它经营成旅游胜地。

D.作者认为屈原怀石投江和写《离骚》是文人的迂腐,但不影响屈原精神光照千古。

E.文章结尾一段的描写,是对家乡人把屈原像贴在门上、他魂归故里的形象化描写。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

精英家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