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4、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误字的一组是
A.扣押 装钉 矫揉造作 民生凋敝 照本宣课
B.涵养 焊接 浮想联篇 搬师回朝 飞扬跋扈
C.泄密 蝉联 唉声叹气 义正词严 渡过难关
D.像样 磨厉 和盘托出 志大材疏 枉费心机
试题答案
4、C(A装订 照本宣科 B浮想联翩 班师回朝 D磨砺 志大才疏)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误字的一组是
A.扣押 装钉 矫揉造作 民生凋敝 照本宣课
B.涵养 焊接 浮想联篇 搬师回朝 飞扬跋扈
C.泄密 蝉联 唉声叹气 义正词严 渡过难关
D.像样 磨厉 和盘托出 志大材疏 枉费心机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粗的字,注音没有错误的一组是
羁(j9)绊 冠(gu4n)心病 诬(w&)蔑 咄咄(du#)逼人
燥(z4o)热 阴差(ch1)阳错 撺掇(duo) 酩(m0ng)酊大醉
克(k8)扣 刽(gu@)子手 当(d1ng)夜 系(j@)扣子
D.隔膜(m$) 乳臭(ch^n)未干 翌(y@)年 串(chu4n)通一气
|
方欲发使送武等,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及卫律所将降者,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虞常在汉时素与副张胜相知,私候胜曰:“闻汉天子甚怨卫律,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吾母与弟在汉,幸蒙赏赐。”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
后月余,单于出猎,独阏氏子弟在。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其一人夜亡,告之。单于子弟发兵与战。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单于使卫律治其事。张胜闻之,恐前语发,以状语武,武曰:“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欲自杀,胜、惠共止之。虞常果引张胜。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乃引刀自刺。卫律惊,驰召医,蹈其背以出血。武气绝,半日复息。惠等哭,舆归营。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而收系张胜。
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律曰:“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单于募降者赦罪。”举剑欲击之,胜请降。律谓武曰:“副有罪,当相坐。”武曰:“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复举剑拟之,武不动。律曰:“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武不应。律曰:“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欲复见我,尚可得乎?”武骂律曰:“女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女为见?……”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B.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阴:暗中
C.单于使卫律治其事——治:审理
D.吾母与弟在汉,幸蒙赏赐——幸:侥幸
2.下列各组中,划线的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B.乃遣武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乃使其从者衣褐
C.单于子弟发兵与战——则与斗卮酒
D.朝夕遣人候问武,而收系张胜——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3.下面各项都能表现苏武不屈节不辱命的爱国精神的一项是
②见犯乃死,重负国
③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
④乃引刀自刺
⑤复举剑拟之,武不动
A.①②③
B.②③⑤
C.①②④
D.②④⑤
4.下面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虞常沦落匈奴,但并没有忘记汉朝,他伏弩射杀卫律的行动,正是他爱国的具体表现。
C.苏武的自杀举动,不仅表现了汉朝使节宁死不屈的凛然正气,而且赢得了敌国的尊敬。
D.卫律使尽了威吓、利诱、逼迫等手段,但始终未能动摇苏武对民族忠贞不二的崇高气节。
5.将文中划线的两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代①论
苏辙
英雄之士,能因天下之势而遂成之。天下之势,未有可以必成者也,而英雄之士,常因其隙而入于其间,坚忍而不变,是以天下之势遂成而不可解。
自晋以下,天下何其纷纷也。强者不能以相吞,而弱者不能以相服,其德不足以相君臣,而其兵不足以相吞灭。天下大乱,离而为南北,北又离而为东西,其君臣又自相篡取而为七代,至于隋而后合而为一。盖其间百有余年之中,其贤君名臣累累而出者,不为少矣。然而南不能渡河以有北之民;而北不能过江以侵南之地。岂其百年之间。南无间之足乘,而北无隙之要入哉?盖亦其势之有所不可者也。七代之际,天下尝有变矣。宋取之晋,齐取之宋,梁取之齐,陈取之梁,而周、齐取之后魏。此五衅者,兵交而不解,内乱而无救,其间非小也,而其四邻拱手远望,而莫敢入。盖其取之者,诚有以待之,而不可以乘其仓卒也。尝试论之。姚泓②、宋武之际,天下将合之际也。姚兴既死,而秦地大乱。武帝举江南之兵长驱以攻秦,兵不劳而关中定。此天下之一时也。及夫刘穆③之死,关中未安,席不及暖,兵不及息,而奔走以防江南之乱,留孺子孱将,以抗四方强悍之虏,则天下之势已遂去矣。且此惟不能因天下之势而遂成之也,则夫天下之势亦随去之而已矣。
嗟夫!使武帝既入关,因而居之,以镇抚其人民,南漕江淮之资,西引巴汉之粟,而内因关中之盛,厉兵秣马,以问四方之罪戾。当此之时,天下可以指麾而遂定矣,而何江南之足以蒂芥夫吾心哉!然而其事则不可以不察也,其心将有所取乎晋,而恐夫人之反之于南,是以其心忧惧颠倒,而不见天下之势。孔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故夫有可以取天下之势而不顾,以求移其君,而遂失之者,宋武之罪也。
【注】①七代:南北朝时期的七个朝代。②姚泓(388年—417年),字元子,十六国时期后秦政权的最后一位君主,后秦文桓帝姚兴长子。③刘穆:宋武帝刘裕的左仆射。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五衅者,兵交而不解衅:间隙、缝隙。 |
B.武帝举江南之兵长驱以攻秦举:发动,率领。 |
C.席不及暖,兵不及息息:呼吸,叹息。 |
D.南漕江、淮之资,西引巴、汉之栗引:取得,拿来。 |
A.①强者不能以相吞,而弱者不能以相服②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 |
B.①其贤君名臣累累而出者不为少矣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软 |
C.①及夫刘穆之死,关中未安②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
D.①是以其心忧慎颠倒,面不见天下之势②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 |
①天下大乱,离而为南北,北又离为东西
②而其四邻拱手远望,而莫敢入
③而秦地大乱,武帝举江南之兵长驱以攻秦
④而奔走以防江南之乱,留孺子孱将以抗四力强悍之虏
⑤南漕江、淮之资,西引巴、汉之栗,而内因关中之盛
⑥是以其心忧慎颠倒,而不见天下之势
A.①④⑤ | B.①③⑥ | C.②③⑤ | D.②④⑥ |
A.“天下之势未有可以必成者也”是本文的中心论点,作者开篇就提出这一观点,开宗明义,观点鲜明,全文紧扣这一观点展开论述。 |
B.作者认为自晋以来百余年国家没有统一的原因,是各当权者不善于抓住机遇,不敢采取果断行动,一味等靠而错失良机。 |
C.宋武帝刘裕秦顺利平定中关后,没有判断准形势,采取了错误的举措施,丧失了统一全国的机会,照作者的观点来看,刘裕并非“英雄之士”。 |
D.作者引用孔子的话目的是说明宋武帝“见小利”而“大事不成”。边里的“小利”是指控制“江南”,“大事”则指攻取晋而统一天下。 |
(1)岂其百年之间,南无间之足乘,而北无隙之可入哉?(4分)
(2)尝试论之,姚泓、宋武之际,天下将合之际也。(3分)
(3)其心将有所取乎晋,而恐夫人之反之于南。(3分)
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22分。其中,选择题,12分,每小题3分;翻译题10分)
日喻说 苏 轼
①生而眇者[1]不识日,问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扣盘而得其声;他日闻钟,以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扪烛而得其形;他日揣籥[2],以为日也。日之与钟、籥亦远矣,而眇者不知其异,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
②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之未达也无异于眇。达者告之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自盘而之钟自烛而之籥转而相之岂有既乎故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见而名之,或莫之见而意之,皆求道之过也。
③然则道卒不可求欤?苏子曰:“道可致而不可求。”何谓致?孙武曰:“善战者致人,不致于人。”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莫之求而自至,斯以为致也欤!
④南方多没人[3],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夫没者,岂苟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能不溺者也。故凡不学而务求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⑤昔者以声律取士,士杂学而不志于道;今世以经术取士,士知求道而不务学。渤海吴君彦律,有志于学者也,方求举于礼部,作《日喻》以告之。 (选自《唐宋六十家小品文精品》)
注:[1]眇(miǎo):瞎一只眼睛,文中指天生双眼失明的瞎子。[2]籥(yuè):古代的竹制管乐器。[3]没人:能潜水的人。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扪烛而得其形 扪:抚摸
B.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之未达也无异于眇 达:传达
C.莫之求而自至,斯以为致也欤 致:自然获得、得到
D.士知求道而不务学 务:致力、从事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扣盘而得其声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B.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C.士杂学而不志于道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D.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小题3】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达者告之/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自盘而之钟/自烛而之籥/转而相之/岂有既乎
B.达者告之/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自盘而之钟/自烛而之籥转/而相之岂有既乎
C.达者告之/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自盘/而之钟自烛而之籥/转而相之/岂有既乎
D.达者告之/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自盘而之钟自烛/而之籥转而相之/岂有既乎
【小题4】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文主要在阐述治学做学问所应有的态度。文章开头用双目失明的眇者为喻,指出当今不务学者正如眇者之求日一般,自己不曾痛下苦功钻研学问之道,而是依赖他人片面的见解,却就此而满足,这是极其错误的。
B.文章第4段,作者以“没人”一事设喻,强调做学问,要“致道”,没有捷径,不能速成。唯有老老实实,脚踏实地,循序渐进,才是唯一的法则。
C.作者写作此文的目的,除了赞赏、鼓励吴彦律有志于学外,更主要的是在揭露、批判社会上的士人如同眇者得日、南方之人学游泳一样,对学习马马虎虎,急功近利,“不学而务求道”的不良学风。
D.这篇文章主要采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说理形象生动,语言流畅亲切,没有板起面孔一味说教的味道。但是在轻松、风趣的后面,我们又能感受到作者内心的郑重与严肃。
【小题5】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10分)
①然则道卒不可求欤?(3分)
②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4分)
③夫没者,岂苟然哉!(3分)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22分。其中,选择题,12分,每小题3分;翻译题10分)
日喻说 苏 轼
①生而眇者[1]不识日,问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扣盘而得其声;他日闻钟,以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扪烛而得其形;他日揣籥[2],以为日也。日之与钟、籥亦远矣,而眇者不知其异,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
②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之未达也无异于眇。达者告之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自盘而之钟自烛而之籥转而相之岂有既乎故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见而名之,或莫之见而意之,皆求道之过也。
③然则道卒不可求欤?苏子曰:“道可致而不可求。”何谓致?孙武曰:“善战者致人,不致于人。”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莫之求而自至,斯以为致也欤!
④南方多没人[3],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夫没者,岂苟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能不溺者也。故凡不学而务求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⑤昔者以声律取士,士杂学而不志于道;今世以经术取士,士知求道而不务学。渤海吴君彦律,有志于学者也,方求举于礼部,作《日喻》以告之。 (选自《唐宋六十家小品文精品》)
注:[1]眇(miǎo):瞎一只眼睛,文中指天生双眼失明的瞎子。[2]籥(yuè):古代的竹制管乐器。[3]没人:能潜水的人。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扪烛而得其形 扪:抚摸 |
B.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之未达也无异于眇达:传达 |
C.莫之求而自至,斯以为致也欤 致:自然获得、得到 |
D.士知求道而不务学 务:致力、从事 |
A.扣盘而得其声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
B.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
C.士杂学而不志于道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
D.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
A.达者告之/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自盘而之钟/自烛而之籥/转而相之/岂有既乎 |
B.达者告之/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自盘而之钟/自烛而之籥转/而相之岂有既乎 |
C.达者告之/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自盘/而之钟自烛而之籥/转而相之/岂有既乎 |
D.达者告之/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自盘而之钟自烛/而之籥转而相之/岂有既乎 |
A.本文主要在阐述治学做学问所应有的态度。文章开头用双目失明的眇者为喻,指出当今不务学者正如眇者之求日一般,自己不曾痛下苦功钻研学问之道,而是依赖他人片面的见解,却就此而满足,这是极其错误的。 |
B.文章第4段,作者以“没人”一事设喻,强调做学问,要“致道”,没有捷径,不能速成。唯有老老实实,脚踏实地,循序渐进,才是唯一的法则。 |
C.作者写作此文的目的,除了赞赏、鼓励吴彦律有志于学外,更主要的是在揭露、批判社会上的士人如同眇者得日、南方之人学游泳一样,对学习马马虎虎,急功近利,“不学而务求道”的不良学风。 |
D.这篇文章主要采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说理形象生动,语言流畅亲切,没有板起面孔一味说教的味道。但是在轻松、风趣的后面,我们又能感受到作者内心的郑重与严肃。 |
①然则道卒不可求欤?(3分)
②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4分)
③夫没者,岂苟然哉!(3分)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
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22分。其中,选择题,12分,每小题3分;翻译题10分)
日喻说 苏 轼
①生而眇者[1]不识日,问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扣盘而得其声;他日闻钟,以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扪烛而得其形;他日揣籥[2],以为日也。日之与钟、籥亦远矣,而眇者不知其异,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
②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之未达也无异于眇。达者告之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自盘而之钟自烛而之籥转而相之岂有既乎故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见而名之,或莫之见而意之,皆求道之过也。
③然则道卒不可求欤?苏子曰:“道可致而不可求。”何谓致?孙武曰:“善战者致人,不致于人。”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莫之求而自至,斯以为致也欤!
④南方多没人[3],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夫没者,岂苟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能不溺者也。故凡不学而务求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⑤昔者以声律取士,士杂学而不志于道;今世以经术取士,士知求道而不务学。渤海吴君彦律,有志于学者也,方求举于礼部,作《日喻》以告之。 (选自《唐宋六十家小品文精品》)
注:[1]眇(miǎo):瞎一只眼睛,文中指天生双眼失明的瞎子。[2]籥(yuè):古代的竹制管乐器。[3]没人:能潜水的人。
1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扪烛而得其形 扪:抚摸
B.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之未达也无异于眇 达:传达
C.莫之求而自至,斯以为致也欤 致:自然获得、得到
D.士知求道而不务学 务:致力、从事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扣盘而得其声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B.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C.士杂学而不志于道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D.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14.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达者告之/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自盘而之钟/自烛而之籥/转而相之/岂有既乎
B.达者告之/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自盘而之钟/自烛而之籥转/而相之岂有既乎
C.达者告之/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自盘/而之钟自烛而之籥/转而相之/岂有既乎
D.达者告之/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自盘而之钟自烛/而之籥转而相之/岂有既乎
15.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文主要在阐述治学做学问所应有的态度。文章开头用双目失明的眇者为喻,指出当今不务学者正如眇者之求日一般,自己不曾痛下苦功钻研学问之道,而是依赖他人片面的见解,却就此而满足,这是极其错误的。
B.文章第4段,作者以“没人”一事设喻,强调做学问,要“致道”,没有捷径,不能速成。唯有老老实实,脚踏实地,循序渐进,才是唯一的法则。
C.作者写作此文的目的,除了赞赏、鼓励吴彦律有志于学外,更主要的是在揭露、批判社会上的士人如同眇者得日、南方之人学游泳一样,对学习马马虎虎,急功近利,“不学而务求道”的不良学风。
D.这篇文章主要采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说理形象生动,语言流畅亲切,没有板起面孔一味说教的味道。但是在轻松、风趣的后面,我们又能感受到作者内心的郑重与严肃。
16.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10分)
①然则道卒不可求欤?(3分)
②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4分)
③夫没者,岂苟然哉!(3分)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七代①论
苏辙
英雄之士,能因天下之势而遂成之。天下之势,未有可以必成者也,而英雄之士,常因其隙而入于其间,坚忍而不变,是以天下之势遂成而不可解。
自晋以下,天下何其纷纷也。强者不能以相吞,而弱者不能以相服,其德不足以相君臣,而其兵不足以相吞灭。天下大乱,离而为南北,北又离而为东西,其君臣又自相篡取而为七代,至于隋而后合而为一。盖其间百有余年之中,其贤君名臣累累而出者,不为少矣。然而南不能渡河以有北之民;而北不能过江以侵南之地。岂其百年之间。南无间之足乘,而北无隙之要入哉?盖亦其势之有所不可者也。七代之际,天下尝有变矣。宋取之晋,齐取之宋,梁取之齐,陈取之梁,而周、齐取之后魏。此五衅者,兵交而不解,内乱而无救,其间非小也,而其四邻拱手远望,而莫敢入。盖其取之者,诚有以待之,而不可以乘其仓卒也。尝试论之。姚泓②、宋武之际,天下将合之际也。姚兴既死,而秦地大乱。武帝举江南之兵长驱以攻秦,兵不劳而关中定。此天下之一时也。及夫刘穆③之死,关中未安,席不及暖,兵不及息,而奔走以防江南之乱,留孺子孱将,以抗四方强悍之虏,则天下之势已遂去矣。且此惟不能因天下之势而遂成之也,则夫天下之势亦随去之而已矣。
嗟夫!使武帝既入关,因而居之,以镇抚其人民,南漕江淮之资,西引巴汉之粟,而内因关中之盛,厉兵秣马,以问四方之罪戾。当此之时,天下可以指麾而遂定矣,而何江南之足以蒂芥夫吾心哉!然而其事则不可以不察也,其心将有所取乎晋,而恐夫人之反之于南,是以其心忧惧颠倒,而不见天下之势。孔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故夫有可以取天下之势而不顾,以求移其君,而遂失之者,宋武之罪也。
【注】①七代:南北朝时期的七个朝代。②姚泓(388年—417年),字元子,十六国时期后秦政权的最后一位君主,后秦文桓帝姚兴长子。③刘穆:宋武帝刘裕的左仆射。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五衅者,兵交而不解衅:间隙、缝隙。 |
B.武帝举江南之兵长驱以攻秦举:发动,率领。 |
C.席不及暖,兵不及息息:呼吸,叹息。 |
D.南漕江、淮之资,西引巴、汉之栗引:取得,拿来。 |
A.①强者不能以相吞,而弱者不能以相服②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 |
B.①其贤君名臣累累而出者不为少矣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软 |
C.①及夫刘穆之死,关中未安②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
D.①是以其心忧慎颠倒,面不见天下之势②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 |
①天下大乱,离而为南北,北又离为东西
②而其四邻拱手远望,而莫敢入
③而秦地大乱,武帝举江南之兵长驱以攻秦
④而奔走以防江南之乱,留孺子孱将以抗四力强悍之虏
⑤南漕江、淮之资,西引巴、汉之栗,而内因关中之盛
⑥是以其心忧慎颠倒,而不见天下之势
A.①④⑤ | B.①③⑥ | C.②③⑤ | D.②④⑥ |
A.“天下之势未有可以必成者也”是本文的中心论点,作者开篇就提出这一观点,开宗明义,观点鲜明,全文紧扣这一观点展开论述。 |
B.作者认为自晋以来百余年国家没有统一的原因,是各当权者不善于抓住机遇,不敢采取果断行动,一味等靠而错失良机。 |
C.宋武帝刘裕秦顺利平定中关后,没有判断准形势,采取了错误的举措施,丧失了统一全国的机会,照作者的观点来看,刘裕并非“英雄之士”。 |
D.作者引用孔子的话目的是说明宋武帝“见小利”而“大事不成”。边里的“小利”是指控制“江南”,“大事”则指攻取晋而统一天下。 |
(1)岂其百年之间,南无间之足乘,而北无隙之可入哉?(4分)
(2)尝试论之,姚泓、宋武之际,天下将合之际也。(3分)
(3)其心将有所取乎晋,而恐夫人之反之于南。(3分)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