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19、 ,江清月近人。
试题答案
19、野旷天低树
默写名句
(1)________,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宿建德江》)
(2)随风潜入夜,________。(杜甫《春夜喜雨》)
(3)海内存知己,________。(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4)________,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题西林壁》)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任选四小题,填空
①________________,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宿建德江》)
②不知细叶谁裁出,________________。(贺知章《咏柳》)
③溪云初起日沉阁,________________。(许浑《咸阳城西楼晚眺》)
④细雨鱼儿出,________________。(杜甫《水槛遣心》)
⑤________________,野渡无人舟自横。(韦应物《滁州西涧》)
⑥________________,牧童遥指杏花村。(杜牧《清明》)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4分,每小题2分)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试题。
壮士心 臧克家
江庵的夜和着青灯残了,
壮士的梦正灿烂地开花,
枕着一卷兵书,一支剑,
灯光开出了一头白发。
突然睁大了眼睛,战鼓在催他,
(深夜里木鱼一声又一声)
跨出门来,星斗恰似当年,
铁衣上响着塞北的朔风。
前面分明是万马奔腾,
他举起剑来嘶喊了一声,
从此不见壮士归来,
门前的江潮夜夜澎湃。
1934年1月11日于青岛
下面对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江庵的夜和着青灯残了”中“和”字作动词巧妙地连接了“江庵”和“青灯”,“残”字既说明灯光将灭,又说明夜色已深。
B.“壮士的梦正灿烂地开花”包含了两个对比:热烈的梦境与静寂的江庵的对比,梦中叱咤风云的往昔与如今孤身独栖的现实的对比。
C.“一卷兵书、一支剑、一头白发”这三个“一”分别暗示了诗中壮士所具有的下列特点:精通兵法、武艺高强、经历坎坷。
D.“深夜里木鱼一声又一声”与战鼓声和铁衣上的塞北朔风声形成共鸣,衬托和渲染了当前战事的紧迫,也说明了壮士枕戈待旦的警觉。
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一小节的前两行使读者对人物所处的时间、环境有了一个总体清晰的印象,后两行则以三个“一”推出一幅近景,说明诗中所写的是一个有勇有谋、久经沙场、历经坎坷的壮士。
B.第二小节表现壮士的日思夜想别具神采,尽管环境殊异,但戎衣未脱,“星斗”依然,诗人巧妙地沟通了今昔时空,生动地表现了壮士始终不忘忧国的情怀。
C.这首诗充溢着一种浓重的悲剧色调和凄凉的气氛,同时又在这种色调和氛围中突现了一个壮美而惨烈的故事,令人不能不为这位壮士和他的行为扼腕叹息、伤感哀痛。
D.臧克家以诗中那个枕戈待旦、举剑夜奔的壮士,浓缩了古往今来无数爱国志士的形象,表现了我们民族由来已久的传统爱国主义精神。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4分,每小题2分)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9~10题。
壮士心 臧克家
江庵的夜和着青灯残了,
壮士的梦正灿烂地开花,
枕着一卷兵书,一支剑,
灯光开出了一头白发。
突然睁大了眼睛,战鼓在催他,
(深夜里木鱼一声又一声)
跨出门来,星斗恰似当年,
铁衣上响着塞北的朔风。
前面分明是万马奔腾,
他举起剑来嘶喊了一声,
从此不见壮士归来,
门前的江潮夜夜澎湃。
1934年1月11日于青岛
【小题1】下面对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江庵的夜和着青灯残了”中“和”字作动词巧妙地连接了“江庵”和“青灯”,“残”字既说明灯光将灭,又说明夜色已深。 |
B.“壮士的梦正灿烂地开花”包含了两个对比:热烈的梦境与静寂的江庵的对比,梦中叱咤风云的往昔与如今孤身独栖的现实的对比。 |
C.“一卷兵书、一支剑、一头白发”这三个“一”分别暗示了诗中壮士所具有的下列特点:精通兵法、武艺高强、经历坎坷。 |
D.“深夜里木鱼一声又一声”与战鼓声和铁衣上的塞北朔风声形成共鸣,衬托和渲染了当前战事的紧迫,也说明了壮士枕戈待旦的警觉。 |
A.第一小节的前两行使读者对人物所处的时间、环境有了一个总体清晰的印象,后两行则以三个“一”推出一幅近景,说明诗中所写的是一个有勇有谋、久经沙场、历经坎坷的壮士。 |
B.第二小节表现壮士的日思夜想别具神采,尽管环境殊异,但戎衣未脱,“星斗”依然,诗人巧妙地沟通了今昔时空,生动地表现了壮士始终不忘忧国的情怀。 |
C.这首诗充溢着一种浓重的悲剧色调和凄凉的气氛,同时又在这种色调和氛围中突现了一个壮美而惨烈的故事,令人不能不为这位壮士和他的行为扼腕叹息、伤感哀痛。 |
D.臧克家以诗中那个枕戈待旦、举剑夜奔的壮士,浓缩了古往今来无数爱国志士的形象,表现了我们民族由来已久的传统爱国主义精神。 |
(4分,每小题2分)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9~10题。
壮士心 臧克家
江庵的夜和着青灯残了,
壮士的梦正灿烂地开花,
枕着一卷兵书,一支剑,
灯光开出了一头白发。
突然睁大了眼睛,战鼓在催他,
(深夜里木鱼一声又一声)
跨出门来,星斗恰似当年,
铁衣上响着塞北的朔风。
前面分明是万马奔腾,
他举起剑来嘶喊了一声,
从此不见壮士归来,
门前的江潮夜夜澎湃。
1934年1月11日于青岛
1.下面对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江庵的夜和着青灯残了”中“和”字作动词巧妙地连接了“江庵”和“青灯”,“残”字既说明灯光将灭,又说明夜色已深。 |
B.“壮士的梦正灿烂地开花”包含了两个对比:热烈的梦境与静寂的江庵的对比,梦中叱咤风云的往昔与如今孤身独栖的现实的对比。 |
C.“一卷兵书、一支剑、一头白发”这三个“一”分别暗示了诗中壮士所具有的下列特点:精通兵法、武艺高强、经历坎坷。 |
D.“深夜里木鱼一声又一声”与战鼓声和铁衣上的塞北朔风声形成共鸣,衬托和渲染了当前战事的紧迫,也说明了壮士枕戈待旦的警觉。 |
2.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一小节的前两行使读者对人物所处的时间、环境有了一个总体清晰的印象,后两行则以三个“一”推出一幅近景,说明诗中所写的是一个有勇有谋、久经沙场、历经坎坷的壮士。 |
B.第二小节表现壮士的日思夜想别具神采,尽管环境殊异,但戎衣未脱,“星斗”依然,诗人巧妙地沟通了今昔时空,生动地表现了壮士始终不忘忧国的情怀。 |
C.这首诗充溢着一种浓重的悲剧色调和凄凉的气氛,同时又在这种色调和氛围中突现了一个壮美而惨烈的故事,令人不能不为这位壮士和他的行为扼腕叹息、伤感哀痛。 |
D.臧克家以诗中那个枕戈待旦、举剑夜奔的壮士,浓缩了古往今来无数爱国志士的形象,表现了我们民族由来已久的传统爱国主义精神。 |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先填空,使下面这首小诗完整,然后完成问题。
错误
郑愁予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____________________
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
____________________
跫①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
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我达达的马蹄声是美丽的错误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注释:①跫音:qióng脚步声
1.对这首诗的解读有误的一项是( )
A.诗歌开头两句先以广阔的江南为背景,再将镜头推移到小城,然后到街道、春帷、窗扉,最后落在达达的马蹄声。这种写法与柳宗元《江雪》中从“千山鸟飞绝”的大景,最后落墨在渔翁独钓江雪的小景上的空间处理,颇有相似之处,将诗情层层推向高潮。
B.诗中运用了一系列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如“莲花”“柳絮”“春帷”等,营造了一种含蓄典雅、凄婉哀伤的氛围。其中“莲花的开落”既写出了女子容颜的美丽动人,也写出了女子在一季一季的等待中红颜凋零的落寞与无奈。
C.“达达的马蹄”敲响了女子希望重逢的心灵深处,给等待中的女子带来了希望,因而美丽。不过,这马蹄声仅仅从前面路过,并不为她的企盼而停驻,因而是个错误。这一起一伏,前后情景的逆转,产生了高度的戏剧性,更形成了清劲跌宕之势。
D.这首诗歌典雅清丽,轻巧隽永。作者以本色质朴、平白如话的语言,将思妇的怀人心理以及等待的寂寞与无奈刻画得淋漓尽致。
2.以下诗歌所传达的情境与“美丽的错误”最相近的一项是( )
A.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B.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
C.新妆宜面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
D.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我以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
长城当然也非常伟大,不管孟姜女们如何痛哭流涕,站远了看,这个苦难的民族竟用人力在野山荒漠间修了一条万里屏障,为我们生存的星球留下了一种人类意志力的骄傲。长城到了八达岭一带已经没有什么味道,而在甘肃、陕西、山西、内蒙一带,劲厉的寒风在时断时续的颓壁残垣间呼啸,淡淡的夕照、荒凉的旷野溶成一气,让人全身心地投入对历史、对岁月、对民族的巨大惊悸,感觉就深厚得多了。
但是,就在秦始皇下令修长城的数十年前,四川平原上已经完成了一个了不起的工程。它的规模从表面上看远不如长城宏大,却注定要稳稳当当地造福千年。如果说,长城占据了辽阔的空间,那么,它却实实在在地占据了邈远的时间。长城的社会功用早已废弛,而它至今还在为无数民众输送汩汩清流。有了它,旱涝无常的四川平原成了天府之国,每当我们民族有了重大灾难,天府之国总是沉着地提供庇护和濡养。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它永久性地灌溉了中华民族。
有了它,才有诸葛亮、刘备的雄才大略,才有李白、杜甫、陆游的川行华章。说得近一点,有了它,抗日战争中的中国才有一个比较安定的后方。
它的水流不像万里长城那样突兀在外,而是细细浸润、节节延伸,延伸的距离并不比长城短。长城的文明是一种僵硬的雕塑,它的文明是一种灵动的生活。长城摆出一副老资格等待人们的修缮,它却卑处一隅,像一位绝不炫耀、毫无所求的乡间母亲,只知贡献。一查履历,长城还只是它的后辈。
1.作者认为“长城也非常伟大”,因为它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中的文字作答);文中加点的"味道"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3段中划线句子说都江堰“注定要稳稳当当地造福千年”后文中哪些地方具体阐释了它的“造福千年”?(请分条作答) (4分)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9~10题。
壮士心 臧克家
江庵的夜和着青灯残了,
壮士的梦正灿烂地开花,
枕着一卷兵书,一支剑,
灯光开出了一头白发。
突然睁大了眼睛,战鼓在催他,
(深夜里木鱼一声又一声)
跨出门来,星斗恰似当年,
铁衣上响着塞北的朔风。
前面分明是万马奔腾,
他举起剑来嘶喊了一声,
从此不见壮士归来,
门前的江潮夜夜澎湃。
1934年1月11日于青岛
小题1:下面对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江庵的夜和着青灯残了”中“和”字作动词巧妙地连接了“江庵”和“青灯”,“残”字既说明灯光将灭,又说明夜色已深。 |
B.“壮士的梦正灿烂地开花”包含了两个对比:热烈的梦境与静寂的江庵的对比,梦中叱咤风云的往昔与如今孤身独栖的现实的对比。 |
C.“一卷兵书、一支剑、一头白发”这三个“一”分别暗示了诗中壮士所具有的下列特点:精通兵法、武艺高强、经历坎坷。 |
D.“深夜里木鱼一声又一声”与战鼓声和铁衣上的塞北朔风声形成共鸣,衬托和渲染了当前战事的紧迫,也说明了壮士枕戈待旦的警觉。 |
A.第一小节的前两行使读者对人物所处的时间、环境有了一个总体清晰的印象,后两行则以三个“一”推出一幅近景,说明诗中所写的是一个有勇有谋、久经沙场、历经坎坷的壮士。 |
B.第二小节表现壮士的日思夜想别具神采,尽管环境殊异,但戎衣未脱,“星斗”依然,诗人巧妙地沟通了今昔时空,生动地表现了壮士始终不忘忧国的情怀。 |
C.这首诗充溢着一种浓重的悲剧色调和凄凉的气氛,同时又在这种色调和氛围中突现了一个壮美而惨烈的故事,令人不能不为这位壮士和他的行为扼腕叹息、伤感哀痛。 |
D.臧克家以诗中那个枕戈待旦、举剑夜奔的壮士,浓缩了古往今来无数爱国志士的形象,表现了我们民族由来已久的传统爱国主义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