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16、请以“风景”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之外,文体不限;
②不少于800字。
试题答案
16、参见2008年全国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风景”立意提示:
1.谈对“风景”的认识,如“自然是伟大的,但有了人类活动的风景尤其伟大”。
2.人类活动的感人场景,如“风景这边独好”。
3.对自然风景的感悟。
4.自然风景的美好。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回答后面的问题。
综合典型人物,是小说审美的第一范畴。本文①塑造了正义与邪恶的两大人物系列,展开了宋代社会的生活状况和历史色彩,其中最主要的是林冲。
林冲的性格首先是一个_____(1)____,既善良反抗,又隐忍幻想;其次是一个_____(2)_____,例如善良使他扶危济困,力助小二,又使他惯于以己之善,衡人之心,冤情如山却随遇而安,被骗到死亡谷地还以为吉星高照;再次还是一个_______(3)______,来到绝路时一忍再忍,相对稳定,邪恶压力超过他的最大包涵力的时候,又会显示出怒目金刚的雷霆之威。而这一切主要是靠林冲自己的言行来完成的。
茅盾说:“真艺术家的本领即在能够从许多动作中拣出一个紧要的来描写一下,以表现那人的内心活动。”(《小说月报·自然主义与中国现代小说》)鲁迅说:“几乎无须描写外貌,只要以语气声音,就不独将他们的思想和感情,便是面目和身体也表示着。”(《集外集〈穷人〉小引)又说:“对话也决不说到一大篇。”(《南腔北调集·我怎么做起小说来》)可见,让人物用言行自己展示自己,是小说审美传达的得力手段。
节选部分正是这样的,例如林冲手刃仇敌时的三声大喝就是典型的个性化言行。三个仇人在得意忘形时的檐下对话,对自己的阴谋和罪行是无意的自白,对庙内的林冲是难得的供词。它使林冲对事件的内幕恍然大悟,对自己不为刀俎、便为鱼肉的处境也如梦方醒,于是轻移巨石,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大喝一声:“泼贼那里去!”这一喝,是人间最简短的反抗宣言,表现出怒不可遏的阶级意识和复仇意识,锋芒直逼为虎作伥的陆、富、差三人,接着胳察一枪先搠倒差拨,再后心一枪搠倒跑了十几步的富安。他搠此二贼的原因是,差拨乃为金钱出卖灵魂,富安属替陆谦帮闲,都是协从,不必深咎。陆谦则不然,他是卖友求荣、出谋策划、认贼作父、落井下石的首恶之一。林冲先喝道:“奸贼!你待那里去!”抓住他之后又喝道:“泼贼!我自来又和你无甚么冤仇,你如何这等害我!正是‘杀人可恕,情理难容’!”这二喝包容了林冲东岳庙被辱以来的无限酸楚和满腔义愤,更是对死有余辜的奸贼的罪行判决和道德审判。语言是小说的家园,言行是人物的自塑,是表现人物性格特征,传达作者褒贬向背的外在形式,也是读者重建小说图景的抽象符号。这三声大喝和杀仇行为,的确具有一箭三雕的作用。
(节选自姚玉光的《山神证善恶 风雪逼林反》)
作者刻画林冲性格的发展,是具备了这样一些特征:首先是作者扣紧了林冲的阶级特质,形象而真实地刻画了林冲性格中的矛盾,作者没有把自己的英雄,不合实际的理想化。他通过林冲在具体环境中的具体行动,着重地表现了林冲前期性格中逆来顺受的特点。同时,作者也并没有忽略了林冲这个人物的反抗性的一面,即使在前期性格中,作者也显示了他的爱憎。和潜伏在他性格中的正义和反抗的因素。他的不愿受“腌臢气”的牢骚,以及向陆虞侯的寻仇,都充分显示了这个忍辱的性格,终究有一天会在绝路中觉醒。正因为具备了这样的因素,才使林冲的形象更真实,更鲜明。表现出这不是一个驯服的奴隶,而是一个忍辱的英雄。
其次,《水浒》表现林冲性格的发展和变化是与环境的直接影响,紧密地结合着的。我们这里所说的环境,并不单纯指人物四周的氛围和情调,而是连人物行动的最主要的空间——历史社会环境,也包括在内。一般来说,只有深刻地理解和描写人物所处的历史社会环境,才能深刻地刻画人物,真实地表现现实。《水浒》这本书,正是由于真实地勾画出宋元时期封建社会的基本面貌,才从这种社会关系中,创造出那样多不同阶级不同性格的英雄典型。
宋元时代的封建社会,正像作者通过白胜的嘴所唱的山歌:“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一方面是生活穷极奢侈的封建统治者,一方面是挣扎在死亡线上的农民。“宋史”所谓的“政以日堕,民以日困”,“饥民并起为盗”,正是这个时期农民暴动的征兆,但是,不堪重压的,并不止于农民;市民和破产的手工业者,在《水浒》中,也走上了抗争的道路。甚至某些在统治阶级的政权机关里服务的人,也不能忍受压迫了,林冲正是这种类型中的典型人物。
[注]①本文是指课文《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1.第一篇文章的第一段中“展示了宋代社会的生活状况和历史色彩”在第二篇文章中有所表达,请概括出来。(不超过45个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一篇文章的第二段画横线的三处应填入的短语是什么?请从下面的备选答案中选出正确的答案。
多维系统 圆体系统 流动系统
(1)_________(2)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
3.第一篇文章的最后一句话“的确具有一箭三雕的作用”中的“一箭”和“三雕”各指什么?
“一箭”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5个字)
“三雕”是指(1)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每条均不得超过12个字)
4.对第二篇文章第二段中的“他的不愿受‘腌臢气’的牢骚,以及向陆虞侯的寻仇,都充分显示了这个忍辱的性格,终究有一天会在绝路中觉醒”一句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个复句,第一层在“终究”前面,是并列关系。
B.这是个单句,主语中心语是“牢骚”和“寻仇”,谓语中心语是“显示”和“觉醒”,宾语中心语是“性格”。
C.这是个复句,第一层在“终究”前面,是因果关系。
D.这是个单句,主语中心语是“牢骚”和“寻仇”,谓语中心语是“显示”,宾语中心语是“这个忍辱负重的性格……觉醒的”。
5.两篇文章都谈到林冲的性格特点,请你在综合阅读两篇文章之后,总结一下林冲的性格特点。(不超过40个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16-19题。
游 思
端木薰香
①风,徐徐而来,裹着一团一团的山林气息,使我不必睁开双眼,便知道这潺潺的水声是山泉;便知道这把我高高垫起的是山石。可是我仍不能抑制地睁开我的眼,因为我记得那水是秋日月色一样幽幽的清澈,因为我记得那山是嶙峋与葱茏交织的风景。我曾在这里留下稚嫩的笑语,它们是否还记得?我不能忘记,所以我回来,在这里寻找记忆的足迹、成长的履痕,也找到了许多别样的东西。
②重走一趟溪水卵石之间的“路”。清流像灵动的精灵,在沉稳的山石之间来回地穿梭跳动。磐石是坚定的,但奈何不得水的日夜打磨终于变得浑而钝,坚而圆。是水破坏了它吗?不,我想不是的,这被打磨过的山石,似乎比耸立山间突兀嶙峋的山石更显得浑雄有力。他们被水赋予了一种思想者一样的沉稳气质:而这汩汩的清流,也因为石的起伏高低,零落布局而拥有了我所见的灵动与风韵。这是一种相互的美,正如山因了水而伟岸,水因了山而秀美。我一步一步踏在坚韧的磐石上,仰而天,俯而水,天水之间是巍峨的山。碧波,葱茏,蔚蓝,好一幅青绿山水画。
③我虽随水流一路走过,但人总爱走往高处。山林的秋是飞扬的落叶,是清幽的庙宇,是宁静的风声,是安详的泥土。我徜徉在其中,只记得小时候迷惘的表情。石阶路上我走走停停,停停走走,流连于隔水相望的奇石险峰,贪婪享受着山林之美,一分一分体味着故地重游的别样感受。身边有年幼的小孩子精神十足地奔上山顶―――像我幼时一样的,他们和那时的我,实在是因为不懂得欣赏游山览水的诗情画意,才把浮躁地超越前面的游人作为享受,于今我终于知道,小时候失掉了什么。从山脚到山腰再到山顶,那水由清澈可见缓步前行到飞流直下水雾缭绕再到只闻其声不见其面。那绿色由一株的高大雄奇到满山蔚然成林的常绿树再到苍翠与湛蓝、山尖与天穹的交织;落叶的轨迹勾画出风景的线条;云是淡墨中的空白;石是勾勒过的褐色画布;树阴树枝是苍劲浓墨与浅淡墨迹的交织……一幅浅绛山水,概括了这风景。
④下山一路,我的思绪山泉一样涌动而出。也许我长大了,学会了与水对视,安然享受它的温存,体味它的忧郁,不再限于感受它与肌肤亲昵的清纯凉爽。我学会了在上山的路上欣赏所见的自然之手的布置,学会了安详地思考,感觉这静与动、山与水、色块与线条、音效与视觉的完美结合。一如原始的歌谣,有自然质朴和谐悠扬之美。也许我终究无法融入这个自然之环,只是隔岸观景的孩子―――我爱这风景的优美,觉得在这样原始的空气中,有太多大煞风景的虫子,甚至因为它们惹得我尖叫起来―――大煞风景的也许不是虫,而是我,是我不和谐的声音介入,惊扰了它们徐徐而行悠然自得与自然相融的生长姿态。
⑤回到栖身之所,不觉已近黄昏。暮色苍茫之中远望这亘古的山,百年的树,再低头打量水池倒映的我,渺小与伟岸是那么的鲜明,使我的心中莫名地涌起一股感动,或者是难以言表的情愫,一时冲动想要看那片与日月同辉的天河。等到月起,可惜今夜的天空无缘星辰―――一个通宵的企盼和失望。然而我本不该强求什么,自然的相互协调原本是一种美,像我今日所见所感。我立足自然,即便渺小,仍要顺天道而行,学会与周围的环境相融,只有与环境和谐,才会使我得到它的映衬而显出细微之处的美好,我也将使我的周边更加绽放美丽。不要努力刻意地改变自己以外的因素,自然的规律告诉我,那是徒劳。推及自身,引申而论,也许就是该学会协作,学会包容,学会欣赏他人,如是才能尽显自身的价值。
⑥不虚此行,我虽然流连,却没有不舍。该离开便不应强留。回到属于自己的地界,那里才与我真正相融。回望山水静动,它在无声地诠释自然哲思。成长的我,开始学会感悟。
16.本文是一篇游记散文,以作者的游踪为线索,请概括作者的游踪。(5分)
答:
17.作者为什么说“人总爱走往高处”?(6分)
答:
18.作者从游思中得到了感悟,请问到底感悟到了什么?(6分)
答:
19.下列是对文章的分析和鉴赏评价,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本文是一篇记游山水的游记,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山水的一些深刻认识。
B.文章整句与散句结合,语言变化多姿,意境清新拔俗,含意深远,发人深省。
C.从文以游踪为线索,前半部分重在写记游的感受,后半部分重在抒写对自然的感悟。
D.本文主旨抒写人不能破坏自然,应与自然相融,与《空中楼阁》的主旨一致。
E.本文是第二次游同一地方,写儿时只知超载前面游人,是为了表现儿时的错误。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阅读下面一篇文章,根据要求回答问题,完成16~19题。
湖
王 蒙
①我喜爱湖。湖是大地的眼睛,湖是一种流动的深情。湖是生活中没有被剥夺的一点奇妙。早在幼年时候,一见到北海公园的太液池,我就眼睛一亮。在贫穷和危险的旧社会,太液池是一个意外的惊喜,是一个奇异的温柔,一种孩提式的敞露与清流。
②我常常认为,大地与人之间有一种奇妙的契合。山是沉重的责任与名节的矜持。海是渺茫的遐思与变易的丰富。沙漠是希望与失望交织的庄严的等待。河流是一种寻求,一种机智,一种被辖制的自由……
③那时候我没有见过海,颐和园的昆明湖对于我来说已经是浩浩然荡荡然的大水了。我每去一次颐和园,都要欣赏昆明湖的碧波,惊叹于湖水的美丽与自身的渺小。
④是的,湖是一种美丽,是一种情意。为了陆地不那么干枯,为了人的生活不那么疲劳,为了把凶恶的海控制起来,把生硬的地面活泼起来,为了你的眼睛与天上的月亮――你不觉得看到地面上的一个湖泊就像看到天上的月亮一样令人欣喜吗――为了短暂的焦渴的生命中不能或缺的滋润,于是有了湖。
⑤北京的西山风景区是很美的,但是太缺少湖水了。这样,对于香山静宜园“双清”的池水,对于小小的儿童乐园式的眼镜湖,我自然是情有独钟。一见到这样的水波荡漾,脸上不由得出现衷心的笑容。
⑥后来到了新疆以后,那就开了眼啦。在乌鲁木齐与伊犁之间的天山深处,著名的高山湖泊赛里木湖曾经怎样地令人眼界开阔呀!湖水是咸的,一望无际,湛蓝如玉,盘山公路傍湖而过,无数拉运木材、粮食、水泥、钢筋、百货的重型卡车从湖边走过。四周是长满枞树的高处终年积雪的山坡。时而有强劲的风自由地吹过。我在这里感觉到一种庄严,一种粗犷,一种阔大。我不能不庆幸我终于离开了大城市,离开了那一个区一个胡同一片房子。我面对着的是一个严峻的、带几分神秘和野性的世界。这个世界里有一个巨大而晶莹的咸湖,它冷静而又威严,凛然而又高耸地存在着。你觉得你其实只能向往它,却很难有机会去亲近它。
⑦在天山南麓的焉耆与库尔勒之间,有一个大湖――博斯腾湖,浩渺无际,芦苇丛生,坐着汽艇穿来穿去也见不到岸。据说有一个外国的总理看展览的时候看到博斯腾湖的照片甚感惊异,他说:“新疆不是不靠海吗?”那是内陆的海,那是远古时代的海的遗留,那是对于远离大海的新疆的特殊的慰安。
⑧在阿尔卑斯山的脚下,在芝加哥的北边,在布加勒斯特的市区,在高原墨西哥城近郊,我造访过许多湖泊。我流连忘返,我抱怨自己只能匆匆邂逅,匆匆离去,我太对不起上苍的得意创造与生活给予我的机缘。
⑨而珠海斗门的白藤湖呢,它是1993年6月走入我的记忆的。这又是一种心绪,又一番风趣。它是那样亲切随和,那样为人所有、为人所用。它是一种景观,更是一种资源,它是一种大自然的慷慨,也是特有的风水――它象征着斗门人的、白藤湖人的无限发达的可能。度假村的修建已经开辟了新的历史。白藤湖是一个更加人化的湖,人化的自然。1993年我有幸在这里居住了若干天。居住的白藤湖,我觉得舒适而又平安。我觉得发展其实并不难,生活其实也不是那么困难。只要好好地做,只要不把力量放在破坏上。只要我们变得更近人情一些,更简单一些。只要我们多一点美好的祝愿,少一点恶狠狠的狼眼。
(选自《王蒙散文》,略有改动)
16.文章1―3段,作者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来表现对湖的喜爱,请简要赏析。(4分)
答:
17.第6段中,作者为什么说“我不能不庆幸我终于离开了大城市,离开了那一个区一个胡同一片房子”?(4分)
答:
18.文中作者写到了许多湖,请选择三处湖概括其特点,并谈谈湖对作者生活的影响。(6分)
答:
19.请简要分析文章结尾处“只要我们多一点美好的祝愿,少一点恶狠狠的狼眼”这句话的含义。(4分)
答: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