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9、鲁迅在《阿Q正传》中成功刻画了阿Q的形象,小说《变形记》刻画了格里高尔这个人物形象。请对这两个形象的主要特征作简要概括。
(1)阿Q的性格特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格里高尔的性格特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题答案
9、答案示例:(1)阿Q;质朴愚昧又圆滑无赖,率真任性又正统卫道,自尊自大又自轻自贱,争强好胜又忍辱屈从,狭隘保守又盲目趋时;排斥异族又向往革命;憎恶权势又趋炎附势,蛮横霸道又懦弱卑怯;敏感禁忌又麻木健忘;不满现状又安于现状。(2)格里高尔:一方面,忠厚、善良而富有责任感;另一方面,积极争取自由,却以失败而告终。
鲁迅在《阿Q正传》中成功刻画了阿Q的形象,契诃夫在《装在套子里的人》中成功刻画了别里科夫的形象。请分别对这两个人物的性格特征作出概括。
(1)阿Q的性格特征: (2)别里科夫的性格特征: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鲁迅在《阿Q正传》中成功刻画了阿Q的形象,小说《变形记》刻画了格里高尔这个人物形象。请对这两个形象的主要特征作简要概括。
(1)阿Q的性格特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格里高尔的性格特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1)阿Q的性格特征: (2)别里科夫的性格特征:
鲁迅:戴着面具的呐喊
王晓明
但是,就在鲁迅自以为无望,只能“待死”的时候,从那深坑的上面,却又悄悄地垂下了一根绳梯,它就是陈独秀在1915年夏天创办的《新青年》。
鲁迅住在北京,又在教育部任职,对这场越刮越猛的新文化运动,当然是知道的。但是,他开始却并不重视,也不以为它会对社会有多大的作用。他从一位朋友那里听说了《新青年》,便特地买来看,看完之后,却没有多大兴趣,就丢开了。到1918年,他终于接受了钱玄同和陈独秀的怂恿,开始向《新青年》投稿。先是小说,再是诗,再是杂文和长论。
当然,鲁迅在“五四”前后发表的最重要的文字,还是小说。从《狂人日记》到《白光》,他四年间一气写下了十多篇。他自己说,他写这些小说是意在“呐喊”,你顺着这个角度去读,也果然会从中听出启蒙的呼叫。《狂人日记》是揭发中国历史的“吃人”的本质,《孔乙己》则是表现冷酷人世的另一种“吃人”的真实。《药》凸显了老百姓的深入骨髓的愚昧,《风波》则强调了中华民国的徒有其名的脆弱。《白光》描绘出旧式文人的无可挽回的悲剧,控诉和讽刺都远比《孔乙己》犀利。《阿Q正传》对病态的国民灵魂的透彻的揭发,对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社会情形的深刻的表现,更是汇聚成宏大雄壮的启蒙的呐喊,显示出“五四”那一代人的社会批判的最高水平。不用说,与随感录相比,这些小说更能够表现鲁迅的呐喊的激情。
但是,就像他那些独特的打气的话一样,你细读他这些小说,到最后也会在呐喊的声响之外,又觉出另外的意味。譬如《药》,以愚昧的乡民拿启蒙者的鲜血当药吃,作为基本情节,通篇的描写又是那样冷峻阴郁,尽管作者在结尾添了一个花圈,放在启蒙者的坟头,但整篇作品压抑的氛围,还是会使你喘不过气来。尤其是《阿Q正传》,从第一章的有意的揶揄和戏谑,到最后一章描写阿Q临刑时的不自觉的紧张,作者的叙述态度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先前那居高临下的气势逐渐消失,你最后看到的,竟是一种与阿Q同样的绝望的悲哀,到这时候,一种无以名状的消沉和沮丧情绪,会不会早已悄悄地潜入你的心头?
鲁迅写《狂人日记》和《阿Q正传》这类小说,本意当然是在以启蒙的眼光,去刻画昏睡着的“他们”。可是,文学创作毕竟有自己的法则。无论作家抱着怎样的动机,一旦进入创作,总难免要受这法则的约束,而它的头一条,就是:坦白你自己!因此,鲁迅就是心再诚,再想遵从启蒙主义的“将令”,他内心的那些与启蒙态度并不相符的情感体验,还是会不由分说地涌上笔端。小说家非但不可能在描述他人的时候,保持完全的冷静,他也不可能完全去描写他人,他自己的心绪,也总会以这种或那种方式进入作品,成为他的描写对象。连写杂文,鲁迅那副启蒙主义的面具都不能遮住他的阴郁情绪的流溢,在小说里,这面具的遮蔽作用就更有限了。
鲁迅是以一种非常独特的方式,加入“五四”那一代启蒙者的行列的,这独特并不在他的战斗热情比其他人高,也不在他的启蒙主张比其他人对,他的独特是在另一面,那就是对启蒙的信心,他其实比其他人小,对中国的前途,也看得比其他人糟。即便是发出最激烈的呐喊,他也清醒地估计到,这呐喊多半不会引来什么响应;就在最热烈地肯定将来的同时,他也克制不住地要怀疑,这世界上恐怕是只有黑暗和虚无,才能长久地存在。是命运造就了他的这种独特之处,而“五四”以后的历史证明了,这也正是他的过人之处。
(选自《鲁迅传》,有删节)
[练功房]
1.文中说“文学创作毕竟有自己的法则”,这一法则指的是什么?它是如何约束鲁迅创作的?
________________
2.作者对鲁迅的“呐喊”有着怎样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
3.鲁迅是中国现代革命史、文学史上一座不朽的丰碑,而作者却读出了另一个鲁迅,这二者矛盾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一种常态
鲁迅笔下的那个阿Q有没有尊严呢?
阿Q其实是很在乎这件事的,可阿Q越是在乎,就越是弄巧成拙,弄的非但毫无尊严,而且成了大家的笑柄。说来说去,阿Q根本就不知道尊严是怎么一回事。一个人想要得到自己都不知道是怎么一回事的东西,就免不了要出笑话的。
几年前我曾在一辆长途旅行的车上听到一个人在闲聊,讲他们单位的效益如何如何好,奖金如何如何多。最后,那人总结道:我们单位的人买菜从不讲价,哪像有的人跟菜贩子讨价还价的,一点尊严都没有。
这比阿Q要强的多,因为很具体,既买菜不讨价还价就是尊严,否则就没有尊严。我当时就想,说这话的人除了买菜之外买不买其他东西?买一篮子菜不讲价,买一火车菜讲不讲价呢?买菜不讲价,买飞机讲不讲价呢?想来想去,我觉得说尊严的那人可能只知道干活能挣钱,并不知道自己买菜的钱是怎么来的。
不管怎么样,有了钱就可以说尊严了。说白了,好象尊严就是钱。要这么说,还不如阿Q了。阿Q还想着往革命党里混,想着二十年以后又是一条好汉,临死前还想着给自己画一个很圆的圆圈呢。鲁迅先生自然是看出了些名堂的,书中写抓阿Q时,居然出动了二十个大兵,还架起了机关枪,本来找个小罗罗,带根麻绳去就可以解决的。先生也算是给足阿Q面子了。
当然了这些都不如钱来得直接和实在。现在人就不兜这个圈子了。
又想起了周瑜打黄盖。
周瑜要用苦肉计,却要借黄盖的身子板,虽说最终破了曹操,黄老英雄功不可没,可毕竟当着蒋干这家伙的面挨了周瑜的一顿暴打,这黄盖的尊严又该从何说起呢?说起来,还是黄盖官小,否则挨打的应该是周瑜吧。常言道: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说得轻巧,我看未必。愿打的不知是否于心不忍,愿挨的必然是万般无奈。只是大敌当前,个人就顾不得许多了。也许胜利了就有了尊严?
中国传统中有一种普遍的价值观,即吃的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做了人上人,自然就有了尊严,至于那些虽然也吃了苦而终归没有成为人上人的,唉,不提也罢。这里把尊严当成了终极目标其过程也就无所谓了。按照这样的理解人的一生有尊严的时刻只是某些段落,人群中有尊严的人也只是某一部分。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先小人后君子这句话。就像是人们都相信人是猴子变来的,要做人就的先做猴子一样。
而我是不相信这种道理的。我相信尊严不应是一个目标,而应是一种常态,他贯穿与我们每个人的每时每刻。他更主要取决于人的品格,与贫富贵贱无关。也许猴子一旦带了帽子或做上了轿子就自以为是人了。可看来看去,还是尖嘴猴腮的,毕竟不像个人样。这事是人都知道,只有猴子自己不知道。
1.在我们学过的《阿Q正传》中找出一个例子说明阿Q是很在乎尊严的
2.文中列举了几种对尊严的理解:有钱了就有尊严,胜利了就有尊严等,这些理解的核心是
3.文中加重写的“这种道理”是指
4.用一个成语概括画线句子的意思
5.“做人就先做猴子”在文中的意思是
就着句话谈谈你对尊严的理解
6.作者为什么说那人“并不知道自己买菜的钱究竟是怎样来的?”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
本大题共3小题,共15分。
《认识自我》
纪伯伦
①一个雨夜,赛艾姆坐在书房的书架前,开始翻阅起旧书。他叼着一支土耳其大雪茄,厚厚的嘴唇不时喷出一阵烟雾。柏拉图记录的他的老师苏格拉底关于“认识自我”的一段对话引起了赛艾姆的注意……赛艾姆掩卷深思,心中油然漾起一种对东西方哲人圣贤敬佩的感情。
②“认识你自己。”他嘟囔着苏格拉底这句名言,猛地从坐椅上站了起来,展开双臂大声叹道,“对!我必须要认识自我,洞察自己那秘密的心灵,这样我就抛脱了一切疑惧和不安,从我物质的人中找出我精神的人,从我血与肉的具体存在中找出我的抽象实质,这就是生命赋予我的至高无上的神圣使命!”赛艾姆像害了场热病,眼中闪烁着酷爱“认识自我”的狂热光芒。
③他踱到邻屋,像座塑像一样伫立在穿衣镜前,凝视着镜子里鬼一般可怕的自我,并默默地估量着自己的头形、面庞、躯干和四肢。
④赛艾姆的这种塑像神态持续了半小时,空灵缥缈的“认识自我”,仿佛给他灌注了一套足以揭示自我灵魂秘密的奇异、升华了的思想,并使他心里充满了理性之光。他平静地启动双唇,自言自语地说:“嗯!从身材上看,我是矮小的,但拿破仑、维克多·雨果两位不也是这般吗?我的前额不宽,天庭欠圆,可苏格拉底和斯宾诺莎也是如此;我承认我是秃顶,这并不寒碜,因为有大名鼎鼎的莎士比亚与我为伴;我的鹰鼻弯长,如同伏尔泰和乔治·华盛顿的一样;我的双眼凹陷,使徒保罗和哲人尼采亦是这般。我那肥厚嘴唇足以同路易十四媲美,而我那粗胖的脖子堪与汉尼拔和马克·安东尼齐肩。”“不错,我的身体是有缺陷,但要注意,这是伟大的思想家们的共同特点。更奇怪的是,我与巴尔扎克一样,阅读写作时,咖啡壶一定要放在身旁;我同托尔斯泰一样,愿意与粗俗的民众交际攀谈;有时我三四天不洗手脸,贝多芬、惠特曼亦有这一习惯;我的嗜酒如命,足令马娄和诺亚自愧弗如;我的饕餮般暴食暴饮使巴夏酋长和亚力山大王也要大出冷汗。”
⑤又沉默了片刻,赛艾姆用肮脏的指尖点了点脑门,继续发言:“这就是我!这就是我的实在。我拥有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的伟人们的种种品质。一位拥有这么多伟大品质的青年是一定能干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的。”
⑥“睿智的实质是认识自我。伟人们把宇宙的这一伟大思想根植于我心灵深处,并激励我开始去干伟大的工作。从诺亚到苏格拉底,从薄伽丘到雪莱,我伴随着伟人们一起度过了历史的风风雨雨。我不知道我会以什么样的伟大行动开始,不过一个兼备在白昼的劳作和夜晚的幻梦中所形成的神秘自我和真正本性的人,无疑是可以开创伟业的……是的,我已经认识了自己,而神灵也已洞鉴了我。啊!我的灵魂万岁!自我万岁!愿天长地久,诸事如愿!”
⑦赛艾姆在屋里踱来踱去,他那丑陋的脸上荡漾着欢乐的光泽,嘴里不时发出一阵像猫啃骨头时的欢快叫声。他反复吟哦着阿比·阿拉的一段诗文:“尽管我是这个时代的晚辈,创业祖先的未竟之业,总会历史地压在我的肩背。”
⑧过了一会儿,我们的这位赛艾姆穿着他那肮脏的衣服倒卧在乱七八糟的床上,进入了鼾声如雷的梦乡。
1.文简要描述赛艾姆的相貌特征。(5分)
2.本文通过赛艾姆的动作语言成功地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4分)
3.鲁迅在《阿Q正传》中用漫画式喜剧性的笔调尖锐地揭示了国民的劣根性,幽默中不失严肃。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本文寓庄于谐的艺术表现手法。(6分)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
本大题共3小题,共15分。
《认识自我》
纪伯伦
①一个雨夜,赛艾姆坐在书房的书架前,开始翻阅起旧书。他叼着一支土耳其大雪茄,厚厚的嘴唇不时喷出一阵烟雾。柏拉图记录的他的老师苏格拉底关于“认识自我”的一段对话引起了赛艾姆的注意……赛艾姆掩卷深思,心中油然漾起一种对东西方哲人圣贤敬佩的感情。
②“认识你自己。”他嘟囔着苏格拉底这句名言,猛地从坐椅上站了起来,展开双臂大声叹道,“对!我必须要认识自我,洞察自己那秘密的心灵,这样我就抛脱了一切疑惧和不安,从我物质的人中找出我精神的人,从我血与肉的具体存在中找出我的抽象实质,这就是生命赋予我的至高无上的神圣使命!”赛艾姆像害了场热病,眼中闪烁着酷爱“认识自我”的狂热光芒。
③他踱到邻屋,像座塑像一样伫立在穿衣镜前,凝视着镜子里鬼一般可怕的自我,并默默地估量着自己的头形、面庞、躯干和四肢。
④赛艾姆的这种塑像神态持续了半小时,空灵缥缈的“认识自我”,仿佛给他灌注了一套足以揭示自我灵魂秘密的奇异、升华了的思想,并使他心里充满了理性之光。他平静地启动双唇,自言自语地说:“嗯!从身材上看,我是矮小的,但拿破仑、维克多·雨果两位不也是这般吗?我的前额不宽,天庭欠圆,可苏格拉底和斯宾诺莎也是如此;我承认我是秃顶,这并不寒碜,因为有大名鼎鼎的莎士比亚与我为伴;我的鹰鼻弯长,如同伏尔泰和乔治·华盛顿的一样;我的双眼凹陷,使徒保罗和哲人尼采亦是这般。我那肥厚嘴唇足以同路易十四媲美,而我那粗胖的脖子堪与汉尼拔和马克·安东尼齐肩。”“不错,我的身体是有缺陷,但要注意,这是伟大的思想家们的共同特点。更奇怪的是,我与巴尔扎克一样,阅读写作时,咖啡壶一定要放在身旁;我同托尔斯泰一样,愿意与粗俗的民众交际攀谈;有时我三四天不洗手脸,贝多芬、惠特曼亦有这一习惯;我的嗜酒如命,足令马娄和诺亚自愧弗如;我的饕餮般暴食暴饮使巴夏酋长和亚力山大王也要大出冷汗。”
⑤又沉默了片刻,赛艾姆用肮脏的指尖点了点脑门,继续发言:“这就是我!这就是我的实在。我拥有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的伟人们的种种品质。一位拥有这么多伟大品质的青年是一定能干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的。”
⑥“睿智的实质是认识自我。伟人们把宇宙的这一伟大思想根植于我心灵深处,并激励我开始去干伟大的工作。从诺亚到苏格拉底,从薄伽丘到雪莱,我伴随着伟人们一起度过了历史的风风雨雨。我不知道我会以什么样的伟大行动开始,不过一个兼备在白昼的劳作和夜晚的幻梦中所形成的神秘自我和真正本性的人,无疑是可以开创伟业的……是的,我已经认识了自己,而神灵也已洞鉴了我。啊!我的灵魂万岁!自我万岁!愿天长地久,诸事如愿!”
⑦赛艾姆在屋里踱来踱去,他那丑陋的脸上荡漾着欢乐的光泽,嘴里不时发出一阵像猫啃骨头时的欢快叫声。他反复吟哦着阿比·阿拉的一段诗文:“尽管我是这个时代的晚辈,创业祖先的未竟之业,总会历史地压在我的肩背。”
⑧过了一会儿,我们的这位赛艾姆穿着他那肮脏的衣服倒卧在乱七八糟的床上,进入了鼾声如雷的梦乡。
【小题1】文简要描述赛艾姆的相貌特征。(5分)
【小题2】本文通过赛艾姆的动作语言成功地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4分)
【小题3】鲁迅在《阿Q正传》中用漫画式喜剧性的笔调尖锐地揭示了国民的劣根性,幽默中不失严肃。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本文寓庄于谐的艺术表现手法。(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