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5、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形近字读音全不相同的一组是
A.钝响/清炖 诌媚/胡诌 掂量/惦记 怪诞/涎皮赖脸
B.浸泡/侵略 纯粹/荟萃 月晕/吃荤 凫水/炊烟袅袅
C.凑巧/节奏 弓弩/妻孥 木桶/甬道 睥睨/纵横捭阖
D.畏葸/猪崽 窠臼/巢穴 菱角/棱角 自诩/栩栩如生
评卷人 |
得分 |
|
|
二、填空题
(每空? 分,共? 分)
试题答案
5、C
二、填空题
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形近字读音全不相同的一组是
A.钝响/清炖 诌媚/胡诌 掂量/惦记 怪诞/涎皮赖脸
B.浸泡/侵略 纯粹/荟萃 月晕/吃荤 凫水/炊烟袅袅
C.凑巧/节奏 弓弩/妻孥 木桶/甬道 睥睨/纵横捭阖
D.畏葸/猪崽 窠臼/巢穴 菱角/棱角 自诩/栩栩如生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安徒生与他的童话世界
我们可以通过两条不同的道路进入汉斯·克里斯蒂安·安徒生的童话世界。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作家的众多童话作品是在什么情况下诞生的,以及如何诞生的。在两条道路中,其中一条可以称之为“沙龙”,作家是成人中的一员,因此必须像成人那样做事,这意味着,他应该是一个严肃而理性的“艺术家”。但是在另一条路上,则是一个属于孩子的空间,在这里,他只是一个“孩子”,一个在感情和想象力驱使下的老顽童,而在他的周围,同样也是有着这种思想的人。
当他身处沙龙中众多成人之间时,他更喜欢让自己置身于围而生成半圆形或马蹄形的听众前面。他不喜欢让别人坐在自己的身边,或是紧挨着坐在两侧;而且附近最好有一道门,这样,他就可以神不知、鬼不觉地溜走。在沙龙里,他可以无拘无束地直接朗读自己的手稿或是书籍,这样,在对最终的用词造句进行详细推敲之后,一部完整的童话故事便最终出炉了。在这里,他的听众可以全神贯注、平心静气地去审视安徒生的艺术作品。一些史料详细地记载了当时的这种场景:整个阅读一般会持续一个多小时的时间,一大群成人和一两个孩子坐在安徒生的面前,当安徒生朗读童话故事的时候,已经着迷的孩子们会像老鼠那样一声不吭。
安徒生的阅读中的确浸透着一定程度的诱惑,把听众带到了时空中的另一个瞬间。在他的阅读中,似乎存在着某种其他读者根本无法具备的独特魅力。在沙龙里,如痴如醉的听众根本不可能踏踏实实地坐到椅子上,直到他停止朗读,迅速消失在隔壁的屋子里,独自一人或者和主持人安静地呆在那里,听众们方才觉醒过来。人们可以鼓掌,但是不得对朗读的内容进行辩论或是讨论。正如格斯特·布农维尔所言,这种朗读的目的并不是希望听众针对这些童话故事提出意见、建议或是指教,相反,而是作家借此机会,抒发心中的激情,同时,也是让自己的新故事做一个预演。既然是这样的话,交流当然也就没有什么意义了。听众的人数以及他们的关注程度和笑声,尤其是掌声的力度和时间,都是作家衡量自己及其童话故事的尺度。在回到家里之后,对所有的印象加以评判,如果这个故事还没有出版,他将会进行最后的编辑和润色。
但沿着另外一条道路,一切都会变得迥然不同。沿着这条路——“孩子的房间”,我们将来到安徒生那个由童话故事编织起来的世界。但是与“沙龙”相比,在这条道路上,更有利于我们看到一个故事到底是如何诞生的,以及在什么环境下诞生的。在孩子们的房间中,安徒生的唯一工具便是用来剪纸的纸张,而作为一个讲故事的人,他几乎从不按照自己写在纸上的作品去阅读,而是时时处处追随着自己的想象力,漫无边际地去即兴创作。在这里,无论事情大小,只要能触动他的心弦,他的嘴里便会诞生出一个美妙的故事。而且,他会在一个全部由孩子组成的小群体中,肆意地去放纵自己的想象力。这种听众群体一般不超过两三个孩子,最好只有一个孩子。这样的话,安徒生就可以像童话《在孩子们的房间里》中的祖父那样,把心中的故事娓娓动听地讲述给自己的孩子。这部小说写于1865年,书中的祖父是一个与孩子有着深厚感情的老人,在一个超然于现实之外的世界里,他为孩子们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梦想空间,于是,借助于一只烟斗、一只手套、一个旧花瓶以及胡乱散落在抽屉中的其他零星杂物,一部长剧便拉开了大幕。
一旦置身于孩子们的房间中,安徒生的想象力便会无比的强烈和丰富,他会在瞬间之内把任何事物都惟妙惟肖地呈现在我们的眼前。可以说,纵观他的一生,这位作家都在发现并表达着各种各样的场景、人物和冲突,通过童话故事这种方式,让听众的思绪跨越房间的物理限制,自由自在地翱翔。如果安徒生开始讲述《拇指姑娘》中那个小田鼠的话,他马上就会和那些听故事的孩子一起在空气中挖出一个鼠洞,然后,他会爬进洞口,拜访田鼠一家,和慰问者一起,体验一下她那张用薄荷叶做成的睡床,把自己的羽绒服送给田鼠作为见面礼,再看一看夜以继日吐丝织网的四只蜘蛛。思维敏捷的安徒生,就这样在孩子们的房间里展现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在这里,他可以尽情释放自己的创造力、他那孩子般的想象和心态,而这正是浪漫主义童话故事作家最希望得到的东西。
和培养“艺术诗歌”的沙龙相比,童话故事在孩子们的房间里当然更自由,它们可以在这里肆意地生长。在沙龙里,安徒生要求所有成人和孩子必须做到衣冠整齐、专心倾听自己的朗读,与这种相对较为庄重的安静气氛相比,在孩子的房间中,各种闲言碎语和荒诞之举都是容许的。孩子们的日常语言在安徒生的耳朵里,便是一首“自然的诗歌”,而他本人也会加入到这种漫无边际的胡扯和谈笑中。有人曾经说,他可以“把自己的声音调整为一种特殊的语调”,他总是能不可思议地在自己的童话中,让大自然的声音变得活灵活现。
汉斯·克里斯蒂安·安徒生的许多童话故事不仅仅源于他对大自然的亲身体验,同时也是通过对人类天性的亲密接触,对自然的本原以及孩子房间中一切生命力的感知。无论是弯着腰看木偶剧的时候,还是在制作剪纸、花束的时候,或者通过玩具、歌曲和游戏,他都能找到灵感。很多零零散散的想法和小东西,即兴而发的口头故事,最终都会在这位成人作家的案上,变成一部精彩的著作。对于这个方面,只有在孩子们的房间里,我们才能找到他全部已出版作品的基本前提。在故事的讲述者和听众之间,存在着一种亲密无间的桥梁,那是一种心声的共鸣,而不是像成年人的思维那样呆板乏味,让人昏昏欲睡——如同安徒生在庄园的沙龙和音乐房中朗读时那些挂在墙上的漫画一样毫无创意。
(选自《安徒生传》,九州出版社,有改动,标题为编者所加)
下面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在成人的“沙龙”里,安徒生需要成为一个严肃而理性的“艺术家”,在相对庄重安静的气氛中像成人一样行事。
B.安徒生的朗读具有其他读者无法具备的独特魅力,他仅靠这魅力就能让“沙龙”里的听众无法对他的童话故事提出意见、建议或是指教。
C.安徒生具有非凡的想象力, 这种对他的童话创作至关重要的想象力只有当他置身于“孩子的房间”时,才可以得到尽情地发挥。
D.通过成人的“沙龙”和“孩子的房间”,读者不仅可以看到安徒生那个由童话故事编织起来的世界,而且还能探查到他复杂而独特的经历和个性。
E.比较而言,安徒生更愿意通过朗读来听取孩子们的意见和建议,并据此对作品进行最后的编辑和润色。
当身处“孩子的房间”之中时,安徒生的“一切都会变得迥然不同”,这些不同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请根据本文概括回答。
答:
安徒生的童话作品之所以魅力无穷、深受欢迎,结合本文看其主要原因有哪些。
答:
安徒生的童话创作“时时处处追随着自己的想象力”,甚至“漫无边际地去即兴创作”,可是我们也知道“生活是一切文学创作的源泉”。那么,你如何看待“忠实于生活”和“在文学创作中发挥想象力”的问题呢?请就你认同的观点加以探究。
答: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齐如山:生死为戏剧
吴正丹
看完电影《梅兰芳》,不禁想起历史上的一位真实人物——齐如山。他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戏曲艺术理论家、作家。在戏曲的学术研究领域,被誉为中国的“莎士比亚”。
齐如山祖上数代做官,家风严谨,但齐父齐楔亭颇为开明,在家里营造了既传统又提倡新学的自由氛围,对年轻子女听戏,持“虽不提倡,亦不禁止”的宽宏态度,使得做儿子的能够潜心于自己钟爱的戏剧事业。此外,齐氏家庭和睦、生活富足,齐如山自称其国剧研究“不是为吃饭,而是吃了饭来研究”。故而友人说他实实在在是“为戏剧而生也”。
齐如山19岁求学京师同文馆,开始接触西方语言与科技,渐渐形成了重实证的精神。1911年,齐如山到巴黎,开始了他的游学生涯,其中最重要的收获是得以观看欧洲各国的戏剧。而正是自此起,中西方戏剧的差异,使他开始反思中国戏剧存在的问题。
齐如山真正系统、科学地开始研究国剧,还是结识梅兰芳的缘故。自欧洲返国后,齐如山去看梅兰芳的戏,然而并不为之“激赏”。他认为演戏者应该有六个点:嗓子好,又会唱;面容美,会表情;身材美,会身段。梅兰芳在天赋上,嗓音、容貌与身材确实都上佳,但在后天培养的唱腔做功上,当时尚属“平平之辈”,如此却红遍京城,实在引得他不能不深加探究,并更深地迈进国剧研究的大门。至此他发觉,研究戏剧尤其是长久以来靠口传心授的国剧,确实困难重重;向名角求证,他们又往往对技艺在理论上说不清、道不明,更何况是一般以演剧谋生的“戏子”呢?齐如山正是在结识并着力栽培梅兰芳,并为其不断编排新戏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国剧研究学术化的必要,由此决意在改良国剧现状基础上,积极策划梅兰芳访美,促成国剧得到国际认同。
在齐如山为梅兰芳筹措赴美访问演出的过程中,他生平第一次基于广泛采集有关于国剧原始资料之上编撰研究性著作——《中国剧之组织》。这次写作,目的在于促使国剧能为异国文化环境所接受,齐如山仅用数个月时间,埋头泼墨,外加请人绘制了国剧相关图谱200余幅,创造了一个小小奇迹。与此同时,齐如山期盼已久的国剧访美,终于由梅兰芳挂帅得以成行,并获得圆满成功。
齐、梅交谊就此成为菊坛永远的佳话。在两人亦师亦友的情谊中,既有齐如山对梅兰芳的帮助,更多的是两人相互提携。与梅兰芳的交往扩大了齐如山在剧界的人脉,增长了剧学实践经验;而齐如山所编的戏,若非梅兰芳亲自演绎,很难达到脍炙人口的效果。
齐如山对国剧的研究,部分体现在他参与领导的国剧学会编辑出版的《国剧画报》上。在这份国剧学术化研究启蒙刊物上,齐如山发表的众多国剧理论文章,如《京剧之变迁》,叙述趣味,议论得当,长篇连载,成为业者重要的研究资料。他创作出版国剧研究专著,成绩颇丰,如《戏剧角色名词考》《中国剧之图谱》《皮黄音韵》等,成为了戏界研究的发端。
在八年抗战里,闭门谢客的齐如山还做了一件他自己看来“一生可纪念的事情”。日本侵略者对国剧学会所藏戏曲文物觊觎已久,为避免文物落入敌人之手,他将所有物品装箱,起先秘密存放于西长安街旧交通部内的广播电台,保存一年多后又移至东城南小街禄米仓的一所房中,直到日本投降前两个月才得以“完璧归赵”。
赴台后,齐如山仍念念不忘国剧学会及国剧研究事业。此时他年逾古稀,在台初期生活上又较为动荡,且离开了北京这座民俗悠久、曲艺繁荣的老城,其内心的寂寞可想而知。但他并未就此放弃国剧事业,一方面着手撰写国剧研究专著,一方面与国剧事业上的后生合作,重绘国剧图谱并安排巡回展出。齐如山在台湾完成了最后一部完整而具有历史意义的国剧理论宏著《国剧艺术汇考》,对国剧“无声不歌,无动不舞”的抽象艺术性及纯粹的美术化特点,作了最后的理论阐述。1962年3月18日,齐如山在观剧时叫好鼓掌,不慎将手杖滑落,在弯腰捡拾时摔倒,随即宣告不治。剧界人闻之皆曰,齐如山真可谓“生于戏剧而又死于戏剧”!
1.下列对传记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齐如山走上戏剧研究之路与父亲的默许,欧洲戏剧的触动,梅兰芳的配合有密切关系。
B.齐如山重实证,善反思,乐于探究。他一手组建了国剧学会,积极出版国剧研究专著。
C.当时的戏剧理论研究是一片空白,即使名角也缺乏技艺理论修养,研究起来困难重重。
D.没有齐如山,梅兰芳在唱腔做功上很难取得突破,而梅兰芳的演绎使齐如山更有人脉。
E.离开北京来到台湾后,齐如山并没有放弃对戏剧的研究,而是撰写专著并与后生合作。
2.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齐如山在戏曲的学术研究领域取得巨大成就的主要原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目前中国戏剧艺术日渐式微,本文叙写的梅兰芳和齐如山交往、合作、成功的故事,能给戏剧界带来哪些有益的启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25分)
李济:独立天地证青史
2005年9月20日,正是风光无限的李敖大陆神州文化之旅的第二天。当晚凤凰卫视播出的《李敖有话说》,更是引人注目。就是在这期节目中,李敖声嘶力竭地大骂李济是台岛“最后一个重量级的学阀”,李济究竟是不是“学阀”,学界自有公论。但因为李敖的攻讦,李济,这位在大陆籍籍无名的中国考古学界的一代宗师开始走进了人们的视野。
河南安阳,因为李济系统的考古发现而成为中国现代考古的发轫之地。1928年李济从中央研究院院长蔡元培手里接过聘书,出掌考古组帅印,率队赴河南安阳小屯,主持殷墟甲骨的科学发掘。在之后的将近十年时间内,李济先后主持、参与了安阳殷墟第二至第十五次发掘工作,震惊世界的安阳殷墟发掘研究,使殷商文化由传说变为信史。时至今日,它依旧被视为20世纪中国最重大的考古发现之一,位列中国20世纪100大考古发现之首。
和同时代的许多知识分子一样,李济坚持学术的独立和知识分子的道德自觉,长期游离于政治之外。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一个赤诚的爱国者:当时来中国考古的美国学术团体Freer Gallery of Art曾邀请李济加盟,他提出两个前提条件:在中国的田野考古工作,必须与中国考古团体合作;在中国发掘出来的古物,必须留在中国。美方代表最后叹服:“你的条件,我们知道了。我们可以答应你一件事,那就是绝对不会让一个爱国的人,做他所不愿做的事。”
李济的爱国,并不纠结于偏狭、狂热的家国观,而是饱含厚重的普世情怀。“爱本国、本族的观念当然应该有,但史实贵乎存真,畸重畸轻的结果,加深偏见和歧视,不仅增加国与国、族与族之间的仇恨纷扰,也使人类历史失其真面目。”
因为这样的襟怀和气度,李济能够以全人类为研究背景,不偏不倚,诚实地追寻古史中最可能接近真相的面目。这一点集中体现在他关于中华文明形成的论断中,他强调殷商文化是一种多元复合文化,不是单纯的古代中国文化,而是本土、西亚、南亚文化的复合体:“2000年来中国的史学家,上了秦始皇的一个大当,以为中国的文化及民族都是长城以南的事情;这是一个大大的错误,我们应该觉悟了!我们更老的老家——民族的兼文化的——除了中国本土以外,并在满洲、内蒙古、外蒙古以及西伯利亚一带;这些都是中华民族的列祖列宗栖息坐卧的地方;到了秦始皇筑长城,才把这些地方永远断送给‘异族’了”。
这掷地有声的论断,如黄钟大吕、空谷足音,震撼了学术界,也给夜郎自大、唯我独尊的“爱国者”们以当头棒喝!几十年过去了,遗传学、人类学、考古学的发现越来越多地支持着李济的判断。
作为一个系统地接受过西方科学研究训练的考古学家,李济坚持考古学的成就不应拘泥于器物本身的价值,而应着眼于文物所揭示的代际关系的构建和所表征的历史事件的还原。本着这样的原则,考古科学应该走向下扎根、向纵深发展的道路,而不是不断地以发掘出文物的数量来哗众取宠。
李济不仅学风严谨,学识卓然,而且德性高洁。在他看来,私藏文物是严重的学术道德污点。有鉴于此,李济甫入主中央研究院史语所考古组,就与同仁约法三章:绝不私藏和购买古物。并反复告诫学生,要拒绝从“考古学家”变成一个“收藏家”的这个魔鬼似的引诱。在李济眼里,无论是一堆枯骨、一片碎陶,还是完整的钟鼎彝器,从最落后地区的陋俗到文明社会的高尚礼节,从穷乡僻壤的土语到最时髦的演讲词——都是史学家的原始资料,都记载着文明演进的细节。他一生经手发掘保存研究的文物无数,他去世后,人们清点遗物,在他家里没发现一件文物古董。
1995年9月,台北故宫博物院举办了一场为时八天的特展,所展文物只有一件一半个蚕茧壳。这个特展是为纪念李济先生百年诞辰设立的,这半个被利器切割过的蚕茧壳,是李济在69年前主持的中国第一次考古挖掘时发现的:这是一颗被割掉了一半的丝质茧壳,茧壳长约1.36厘米,茧幅约1.04厘米,已经部分腐蚀,但仍有光泽,而且茧壳的切割面极为平直。这个茧壳的发现,证明了中国人在史前新石器时代就懂得了养蚕抽丝。
这看似简陋的展览,却是对他最好的纪念!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2005年9月,李敖在节目中大骂李济是台岛“最后一个重量级的学阀”,但也正是因为李敖的攻讦,这位在大陆籍籍无名的中国考古学界的一代宗师开始被大陆人们熟悉。 |
B.安阳殷墟发掘研究之前,殷商文化还仅只是传说,所以殷墟甲骨的科学发掘意义重大,至今仍被认为是20世纪中国最重大的考古发现。 |
C.作为一名有良知的考古学家,李济对邀请他加盟的当时来中国考古的美国学术团体Freer GallerV of Art曾提出了两个维护国家利益的条件,美方代表不得不答应。 |
D.在李济的有关论述中,中国本土并不包含满洲、内蒙古等地,但他也认为中华民族的列祖列宗曾经生活的地方地域辽阔,并非只限于长城以南地区。 |
【小题2】怎样理解李济的爱国情怀?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3】作为一名经手过无数珍贵文物的考古学家,李济是怎样处理学术与文物资料之间的关系的?请简要概括。(6分)
【小题4】李济是一位出色的考古学家,他在考古学的理论与实践方面有哪些贡献?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8分)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李济:独立天地证青史
2005年9月20日,正是风光无限的李敖大陆神州文化之旅的第二天。当晚凤凰卫视播出的《李敖有话说》,更是引人注目。就是在这期节目中,李敖声嘶力竭地大骂李济是台岛“最后一个重量级的学阀”,李济究竟是不是“学阀”,学界自有公论。但因为李敖的攻讦,李济,这位在大陆籍籍无名的中国考古学界的一代宗师开始走进了人们的视野。
河南安阳,因为李济系统的考古发现而成为中国现代考古的发轫之地。1928年李济从中央研究院院长蔡元培手里接过聘书,出掌考古组帅印,率队赴河南安阳小屯,主持殷墟甲骨的科学发掘。在之后的将近十年时间内,李济先后主持、参与了安阳殷墟第二至第十五次发掘工作,震惊世界的安阳殷墟发掘研究,使殷商文化由传说变为信史。时至今日,它依旧被视为20世纪中国最重大的考古发现之一,位列中国20世纪100大考古发现之首。
和同时代的许多知识分子一样,李济坚持学术的独立和知识分子的道德自觉,长期游离于政治之外。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一个赤诚的爱国者:当时来中国考古的美国学术团体Freer Gallery of Art曾邀请李济加盟,他提出两个前提条件:在中国的田野考古工作,必须与中国考古团体合作;在中国发掘出来的古物,必须留在中国。美方代表最后叹服:“你的条件,我们知道了。我们可以答应你一件事,那就是绝对不会让一个爱国的人,做他所不愿做的事。”
李济的爱国,并不纠结于偏狭、狂热的家国观,而是饱含厚重的普世情怀。“爱本国、本族的观念当然应该有,但史实贵乎存真,畸重畸轻的结果,加深偏见和歧视,不仅增加国与国、族与族之间的仇恨纷扰,也使人类历史失其真面目。”
因为这样的襟怀和气度,李济能够以全人类为研究背景,不偏不倚,诚实地追寻古史中最可能接近真相的面目。这一点集中体现在他关于中华文明形成的论断中,他强调殷商文化是一种多元复合文化,不是单纯的古代中国文化,而是本土、西亚、南亚文化的复合体:“2000年来中国的史学家,上了秦始皇的一个大当,以为中国的文化及民族都是长城以南的事情;这是一个大大的错误,我们应该觉悟了!我们更老的老家——民族的兼文化的——除了中国本土以外,并在满洲、内蒙古、外蒙古以及西伯利亚一带;这些都是中华民族的列祖列宗栖息坐卧的地方;到了秦始皇筑长城,才把这些地方永远断送给‘异族’了”。
这掷地有声的论断,如黄钟大吕、空谷足音,震撼了学术界,也给夜郎自大、唯我独尊的“爱国者”们以当头棒喝!几十年过去了,遗传学、人类学、考古学的发现越来越多地支持着李济的判断。
作为一个系统地接受过西方科学研究训练的考古学家,李济坚持考古学的成就不应拘泥于器物本身的价值,而应着眼于文物所揭示的代际关系的构建和所表征的历史事件的还原。本着这样的原则,考古科学应该走向下扎根、向纵深发展的道路,而不是不断地以发掘出文物的数量来哗众取宠。
李济不仅学风严谨,学识卓然,而且德性高洁。在他看来,私藏文物是严重的学术道德污点。有鉴于此,李济甫入主中央研究院史语所考古组,就与同仁约法三章:绝不私藏和购买古物。并反复告诫学生,要拒绝从“考古学家”变成一个“收藏家”的这个魔鬼似的引诱。在李济眼里,无论是一堆枯骨、一片碎陶,还是完整的钟鼎彝器,从最落后地区的陋俗到文明社会的高尚礼节,从穷乡僻壤的土语到最时髦的演讲词——都是史学家的原始资料,都记载着文明演进的细节。他一生经手发掘保存研究的文物无数,他去世后,人们清点遗物,在他家里没发现一件文物古董。
1995年9月,台北故宫博物院举办了一场为时八天的特展,所展文物只有一件一半个蚕茧壳。这个特展是为纪念李济先生百年诞辰设立的,这半个被利器切割过的蚕茧壳,是李济在69年前主持的中国第一次考古挖掘时发现的:这是一颗被割掉了一半的丝质茧壳,茧壳长约1.36厘米,茧幅约1.04厘米,已经部分腐蚀,但仍有光泽,而且茧壳的切割面极为平直。这个茧壳的发现,证明了中国人在史前新石器时代就懂得了养蚕抽丝。
这看似简陋的展览,却是对他最好的纪念!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2005年9月,李敖在节目中大骂李济是台岛“最后一个重量级的学阀”,但也正是因为李敖的攻讦,这位在大陆籍籍无名的中国考古学界的一代宗师开始被大陆人们熟悉。 |
B.安阳殷墟发掘研究之前,殷商文化还仅只是传说,所以殷墟甲骨的科学发掘意义重大,至今仍被认为是20世纪中国最重大的考古发现。 |
C.作为一名有良知的考古学家,李济对邀请他加盟的当时来中国考古的美国学术团体Freer GallerV of Art曾提出了两个维护国家利益的条件,美方代表不得不答应。 |
D.在李济的有关论述中,中国本土并不包含满洲、内蒙古等地,但他也认为中华民族的列祖列宗曾经生活的地方地域辽阔,并非只限于长城以南地区。 |
小题2:怎样理解李济的爱国情怀?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3:作为一名经手过无数珍贵文物的考古学家,李济是怎样处理学术与文物资料之间的关系的?请简要概括。(6分)
小题4:李济是一位出色的考古学家,他在考古学的理论与实践方面有哪些贡献?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8分)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1.下列各句中对加粗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无乃尔是过与 过:过错
B.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舍:舍弃,回避
C.则将焉用彼相矣 相:辅助
D.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倾:倾诉
2.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不能者止
B.且在邦域之中矣 既来之,则安之
C.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D.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3.以下五句话中,全都体现孔子治国安邦原则的一组是( )
①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②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③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④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⑤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③⑤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是一篇典型的驳论文,围绕“季氏将伐颛臾是错误的”这一观点展开反驳,通过孔子与他的学生冉有、季路之间的对话,批驳了季氏兼并颛臾的企图,阐明了“治国以理”“为政以德”的政治主张。
B.第1段孔子对弟子的批驳,语势跌宕起伏,说理层层深入,表达非常丰富,令人叹为观止。
C.第3段语言的主要特点是形式整齐,音调和谐,气势贯通,层次性极强,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D.本文通过对心态、表情、动作的刻画,使人物的形貌和个性心理如在眼前。例如,孔子在大是大非面前的当仁不让,直面邪恶,充分地显示了出来。
|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薛能者,晚唐诗人,格调不能高,而妄自尊大。其《海棠诗序》云:“蜀海棠有闻,而诗无闻,杜子美于斯,兴象①不出。天之厚余,谨不敢让,风雅尽在蜀矣,吾其庶几。”
然其语不过曰:“青苔浮落处,暮柳间开时。带醉游人插,连阴彼叟移。晨前清露湿,晏后恶风吹。香少传何许,妍多画半遗”而已。
又有《荔枝诗序》曰:“杜工部老居两蜀,不赋是诗,岂有意而不及欤?白尚书曾有是作,兴旨卑泥,与无诗同。予遂为之题,不愧不负,将来作者,以其荔枝首唱,愚其庶几。”
然其语不过曰:“颗如松子色如樱,未识蹉跎欲半生。岁杪监州曾见树,时新入座久闻名”而已。
又有《折杨柳》十首,叙曰:“此曲盛传,为词者甚众,文人才子,各炫其能,莫不条似舞腰,叶如眉翠,出口皆然,颇为陈熟。能专于诗律,不爱随人,搜难抉新,誓脱常态,虽欲勿伐,知音者其舍诸?”
然其词不过曰:“华清高树出离宫,南陌柔条带暖风。谁见轻阴是良夜,瀑泉声畔月明中。”“洛桥晴影覆江船,羌笛秋声湿塞烟。闲想习池公宴罢,水蒲风絮夕阳天”而已。
别有《柳枝词》五首,最后一章曰:“刘、白苏台总近时,当初章句是谁推。纤腰舞尽春杨柳,未有侬家一首诗。”自注云:“刘、白二尚书,继为苏州刺史,皆赋《杨柳枝词》,世多传唱,虽有才语,但文字太僻,宫商不高耳。”
能之大言如此,但稍推杜陵,视刘、白以下蔑如也。
今读其诗,正堪一笑。刘之词云:“城外春风吹酒旗,行人挥袂日西时。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白之词云:“红板江桥清酒旗,馆娃宫暖日斜时。可怜雨歇东风定,万树千条各自垂。”其风流气概,岂能所可仿佛哉!(选自《容斋随笔》)
注:①兴象:诗歌形象引发出的情苗。②杪(miǎo):年末或四季的末尾。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海棠有闻,而诗无闻(见闻). B.兴旨卑泥,与无诗同(局限)
C.誓脱常态,虽欲勿伐(自夸). D.文字太僻,宫商不高(冷僻)
下列各组词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
A.其《海棠诗序》云 君亲其谓予何 B.予遂为之题,不愧不负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C.兴旨卑泥,与无诗同 与蠃而不助五国也 D.蜀海棠有闻,而诗无闻 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下列语句括号中是补出的文字,补出后语句的意思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杜工部老居(于)西蜀 B.(荔枝)颗如松子色如樱
C.能专于诗律,(能)不爱随人 D.(杜陵)视刘、白以下蔑如也
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都表现薛能妄自尊大的一组是 ( )
①风雅尽在蜀矣,吾其庶几 ②以其荔枝首唱,愚其庶几
③此曲盛传,为词者甚众 ④虽欲勿伐,知音者其舍诸
⑤今读其诗,正堪一笑 ⑥其风流气概,岂能所可仿佛
A.①②⑤ B.①③⑥ C.①②④ D.③④⑤
下列的理解和分析,符合作者意思的一项是 ( )
A.杜甫没写过海棠诗,是上天厚待薛能,他不敢谦让占尽蜀地风雅的机会。
B.白居晚虽然曾经为荔枝作过诗,但趣味和旨意都很低下,和没写过一样。
C.薛能认为前人的杨柳诗手法陈旧不堪,但他自己的诗也同样落入了欲套。
D.薛能对杜甫都颇有推开不理的意思,更别说剂禹锡,白居易以下的诗人了。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能之大言如此,但稍推杜陵,视刘、白以下蔑如也。
(2)其风流气概,岂能所可仿佛哉!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薛能者,晚唐诗人,格调不能高,而妄自尊大。其《海棠诗序》云:“蜀海棠有闻,而诗无闻,杜子美于斯,兴象①不出。天之厚余,谨不敢让,风雅尽在蜀矣,吾其庶几。”
然其语不过曰:“青苔浮落处,暮柳间开时。带醉游人插,连阴彼叟移。晨前清露湿,晏后恶风吹。香少传何许,妍多画半遗”而已。
又有《荔枝诗序》曰:“杜工部老居两蜀,不赋是诗,岂有意而不及欤?白尚书曾有是作,兴旨卑泥,与无诗同。予遂为之题,不愧不负,将来作者,以其荔枝首唱,愚其庶几。”
然其语不过曰:“颗如松子色如樱,未识蹉跎欲半生。岁杪监州曾见树,时新入座久闻名”而已。
又有《折杨柳》十首,叙曰:“此曲盛传,为词者甚众,文人才子,各炫其能,莫不条似舞腰,叶如眉翠,出口皆然,颇为陈熟。能专于诗律,不爱随人,搜难抉新,誓脱常态,虽欲勿伐,知音者其舍诸?”
然其词不过曰:“华清高树出离宫,南陌柔条带暖风。谁见轻阴是良夜,瀑泉声畔月明中。”“洛桥晴影覆江船,羌笛秋声湿塞烟。闲想习池公宴罢,水蒲风絮夕阳天”而已。
别有《柳枝词》五首,最后一章曰:“刘、白苏台总近时,当初章句是谁推。纤腰舞尽春杨柳,未有侬家一首诗。”自注云:“刘、白二尚书,继为苏州刺史,皆赋《杨柳枝词》,世多传唱,虽有才语,但文字太僻,宫商不高耳。”
能之大言如此,但稍推杜陵,视刘、白以下蔑如也。
今读其诗,正堪一笑。刘之词云:“城外春风吹酒旗,行人挥袂日西时。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白之词云:“红板江桥清酒旗,馆娃宫暖日斜时。可怜雨歇东风定,万树千条各自垂。”其风流气概,岂能所可仿佛哉!(选自《容斋随笔》)
注:①兴象:诗歌形象引发出的情苗。②杪(miǎo):年末或四季的末尾。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海棠有闻,而诗无闻(见闻). | B.兴旨卑泥,与无诗同(局限) |
C.誓脱常态,虽欲勿伐(自夸). | D.文字太僻,宫商不高(冷僻) |
A.其《海棠诗序》云君亲其谓予何 | B.予遂为之题,不愧不负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
C.兴旨卑泥,与无诗同与蠃而不助五国也 | D.蜀海棠有闻,而诗无闻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
A.杜工部老居(于)西蜀 | B.(荔枝)颗如松子色如樱 |
C.能专于诗律,(能)不爱随人 | D.(杜陵)视刘、白以下蔑如也 |
①风雅尽在蜀矣,吾其庶几 ②以其荔枝首唱,愚其庶几
③此曲盛传,为词者甚众 ④虽欲勿伐,知音者其舍诸
⑤今读其诗,正堪一笑 ⑥其风流气概,岂能所可仿佛
A.①②⑤ | B.①③⑥ | C.①②④ | D.③④⑤ |
A.杜甫没写过海棠诗,是上天厚待薛能,他不敢谦让占尽蜀地风雅的机会。 |
B.白居晚虽然曾经为荔枝作过诗,但趣味和旨意都很低下,和没写过一样。 |
C.薛能认为前人的杨柳诗手法陈旧不堪,但他自己的诗也同样落入了欲套。 |
D.薛能对杜甫都颇有推开不理的意思,更别说剂禹锡,白居易以下的诗人了。 |
(1)能之大言如此,但稍推杜陵,视刘、白以下蔑如也。
(2)其风流气概,岂能所可仿佛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