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7、______,______。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李商隐《锦瑟》)

试题答案

7、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相关题目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试题。

关于太湖的形成演变,一些学者认为:太湖形成是在全新世最高海面时,太湖平原受到了广泛的海侵,形成了一个大的海湾,以后由于长江口南岸和钱塘江北岸两大沙嘴不断增长,使这一海湾逐渐被封闭,成为泻湖。太湖及其周围的湖群就是由海湾--泻湖演变而来。

近几年来,我们对太湖湖底地形进行了大规模测量,对太湖的形成演变有了新的认识。测量表明,太湖的湖底,十分平坦,湖中既没有深槽也没有大规模浅滩,基本是一个平坦的湖底平原。湖底基本上为坚硬的黄土物质。据测,这层黄土形成于距今1.1万-2万年间。黄土层表面除少量薄层淤泥外,湖水直接侵没在黄土层之上。

从以上湖底地形和沉积特征看,太湖的前身并不是海湾和泻湖,而是一个覆盖着黄土的冲击平原环境。在这黄土平原之上,曾陆续发现大量的古脊椎动物骨骼和古文化遗址。经考察发现,在太湖一带的许多湖泊的湖底,广泛分布着距今2500-7000年间各个时代的文化遗址。又,北宋《吴县水利书》称:“锷城西宁八年(公元1075年),遇大旱,窃观震泽水退数里,清水湖乡千数里,而其地皆昔日邱墓、街井、枯木之根在数里之间。信之,昔为农田,今日太湖也。”这说明在公元1075年干旱时,太湖曾干涸,湖底出现了古街道、古墓地。以上史实表明太湖及太湖平原众多湖泊的形成都是在近期人类历史时期。

太湖平原这些湖泊相继形成,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气候影响,洪水泛滥,涝水内积。根据这里的孢粉分析及历史资料记载,约1万年以来,太湖平原至少经历了四次相对的温暖湿润时期。第一次距今6千年前后。第二次距今3500-4000年前后,推测当时的气温比现在高1.5-2度左右,当时海平面约比现在高,太湖平原上出现了许多湖泊沼泽。现在所发掘的大部分泥炭即形成于这一时期,这些泥炭层均直接覆盖在黄土之上。第三次大约是距今2千年左右,当时的平均温度亦比现在高1-1.5C度左右,雨量增大,平原河流泛滥频繁。大规模的治理洪水,整治河流,疏通震泽“三江”,就在这一时期。太湖就大约形成和出现在这一时期,湖底多次发现的战国青铜剑及古井等,均表明了湖泊形成的历史。第四次是唐宋时期,据史料推测,平均温度亦比现在高1-1.5度左右。《宋史??五行》记载,苏州郡在这一时期就发生大小水灾16次之多,不少洼地积水成湖。另一方面则是由于海水上涨,海潮倒灌,人类围垦,河道淤塞,宣泄不畅。如太湖出口之一的吴淞江,北宋时宽10公里,海潮可倒灌到苏州城,以后因泥沙淤积和人类围垦,逐步束窄到2.5公里、1.5公里,现在已不到0.5公里,一些地方仅四五十米,排泄遇阻,水涝内渍,致使许多洼地相继集成湖泊。据载,东汉时期太湖面积约1600-1700平方公里,宋时已达2千平方公里,解放前为2500多平方公里,以后虽不断被围垦,现在仍有2428平方公里。总之,________

17. 对第一段中提到的“泻湖”这一概念进行解释。(30字以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 文中所说的“新的认识”,包含哪几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 本文说明的中心内容是太湖的成因,作者不只写太湖形成的那个时期的气候情况,还依次介绍了另外几个时期的气候情况。对此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段不单写了太湖,还介绍了太湖平原上的其他湖泊,而它们是相继形成的,为了说明它们出现于不同的年代,所以要分别介绍其他几个时期。

B. 地球上气候的变化是缓慢的,要经历一个长期过程,为了说明这一变化过程,所以必须依次介绍太湖平原湿润气候的四个时期。

C. 太湖平原是一个整体,这里湖泊相继形成都是气候影响所致,分别介绍其他几个时期,目的在于说明这一共同性的规律。

D. 太湖平原的湖泊相继形成都是气候影响所致,写其他几个时期湖泊形成的史实,用意在于充分证明气候影响与太湖形成之间的必然联系。  答:[]

20. 为末段横线处续写一个结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A. 长期以来,人们虽不断治理洪水,整治河道,同时却又不断围湖造田,加上海潮倒灌,使洪涝面积大增,产生和扩大湖泊,导致今天的太湖形势。

B. 长期以来,人们虽没有放弃治理洪水、疏通河道的努力,但由于海潮倒灌,不断围湖造田,使河道排泄受阻,洪涝面积增加,扩大了湖泊,导致今天的太湖形势。

C. 长期以来,由于人们忽视河道的整治疏通,加上高温多雨,内涝严重,扩大湖泊,导致今天的太湖形势。

D. 长期以来,人们只知一味围湖造田,加上海潮倒灌,使洪涝面积有增无减,形成湖泊,导致今天的太湖形势。  答:[]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试题。

关于太湖的形成演变,一些学者认为:太湖形成是在全新世最高海面时,太湖平原受到了广泛的海侵,形成了一个大的海湾,以后由于长江口南岸和钱塘江北岸两大沙嘴不断增长,使这一海湾逐渐被封闭,成为泻湖。太湖及其周围的湖群就是由海湾--泻湖演变而来。

近几年来,我们对太湖湖底地形进行了大规模测量,对太湖的形成演变有了新的认识。测量表明,太湖的湖底,十分平坦,湖中既没有深槽也没有大规模浅滩,基本是一个平坦的湖底平原。湖底基本上为坚硬的黄土物质。据测,这层黄土形成于距今1.1万-2万年间。黄土层表面除少量薄层淤泥外,湖水直接侵没在黄土层之上。

从以上湖底地形和沉积特征看,太湖的前身并不是海湾和泻湖,而是一个覆盖着黄土的冲击平原环境。在这黄土平原之上,曾陆续发现大量的古脊椎动物骨骼和古文化遗址。经考察发现,在太湖一带的许多湖泊的湖底,广泛分布着距今2500-7000年间各个时代的文化遗址。又,北宋《吴县水利书》称:“锷城西宁八年(公元1075年),遇大旱,窃观震泽水退数里,清水湖乡千数里,而其地皆昔日邱墓、街井、枯木之根在数里之间。信之,昔为农田,今日太湖也。”这说明在公元1075年干旱时,太湖曾干涸,湖底出现了古街道、古墓地。以上史实表明太湖及太湖平原众多湖泊的形成都是在近期人类历史时期。

太湖平原这些湖泊相继形成,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气候影响,洪水泛滥,涝水内积。根据这里的孢粉分析及历史资料记载,约1万年以来,太湖平原至少经历了四次相对的温暖湿润时期。第一次距今6千年前后。第二次距今3500-4000年前后,推测当时的气温比现在高1.5-2度左右,当时海平面约比现在高,太湖平原上出现了许多湖泊沼泽。现在所发掘的大部分泥炭即形成于这一时期,这些泥炭层均直接覆盖在黄土之上。第三次大约是距今2千年左右,当时的平均温度亦比现在高1-1.5C度左右,雨量增大,平原河流泛滥频繁。大规模的治理洪水,整治河流,疏通震泽“三江”,就在这一时期。太湖就大约形成和出现在这一时期,湖底多次发现的战国青铜剑及古井等,均表明了湖泊形成的历史。第四次是唐宋时期,据史料推测,平均温度亦比现在高1-1.5度左右。《宋史??五行》记载,苏州郡在这一时期就发生大小水灾16次之多,不少洼地积水成湖。另一方面则是由于海水上涨,海潮倒灌,人类围垦,河道淤塞,宣泄不畅。如太湖出口之一的吴淞江,北宋时宽10公里,海潮可倒灌到苏州城,以后因泥沙淤积和人类围垦,逐步束窄到2.5公里、1.5公里,现在已不到0.5公里,一些地方仅四五十米,排泄遇阻,水涝内渍,致使许多洼地相继集成湖泊。据载,东汉时期太湖面积约1600-1700平方公里,宋时已达2千平方公里,解放前为2500多平方公里,以后虽不断被围垦,现在仍有2428平方公里。总之,________

17. 对第一段中提到的“泻湖”这一概念进行解释。(30字以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 文中所说的“新的认识”,包含哪几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 本文说明的中心内容是太湖的成因,作者不只写太湖形成的那个时期的气候情况,还依次介绍了另外几个时期的气候情况。对此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段不单写了太湖,还介绍了太湖平原上的其他湖泊,而它们是相继形成的,为了说明它们出现于不同的年代,所以要分别介绍其他几个时期。

B. 地球上气候的变化是缓慢的,要经历一个长期过程,为了说明这一变化过程,所以必须依次介绍太湖平原湿润气候的四个时期。

C. 太湖平原是一个整体,这里湖泊相继形成都是气候影响所致,分别介绍其他几个时期,目的在于说明这一共同性的规律。

D. 太湖平原的湖泊相继形成都是气候影响所致,写其他几个时期湖泊形成的史实,用意在于充分证明气候影响与太湖形成之间的必然联系。  答:[]

20. 为末段横线处续写一个结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A. 长期以来,人们虽不断治理洪水,整治河道,同时却又不断围湖造田,加上海潮倒灌,使洪涝面积大增,产生和扩大湖泊,导致今天的太湖形势。

B. 长期以来,人们虽没有放弃治理洪水、疏通河道的努力,但由于海潮倒灌,不断围湖造田,使河道排泄受阻,洪涝面积增加,扩大了湖泊,导致今天的太湖形势。

C. 长期以来,由于人们忽视河道的整治疏通,加上高温多雨,内涝严重,扩大湖泊,导致今天的太湖形势。

D. 长期以来,人们只知一味围湖造田,加上海潮倒灌,使洪涝面积有增无减,形成湖泊,导致今天的太湖形势。  答:[]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试论猪八戒

叶延滨

  偶然打开电视,正播《西游记》中《三打白骨精》一折。剧情可以倒背如流,不知为什么竟看得入神,屏幕上晃动些什么,其实并不重要。看毕,我终于相信:一部《红楼梦》,政治家们当百科全书,才子佳人当恋爱指南这一真理。

  二十多年前,我还是个毛头小子。那时《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的戏曲片,是反修防修的教科书,自觉在一片“金猴奋起千钧棒”的歌声里,炼出一个“砸”字。凡是美好神圣的东西,似乎后面都躲着一个妖怪,于是砸起来也就心安理得。我砸你,你砸我,什么都荡然无存,只剩各种型号的棍子一一这时,是悟出了孙悟空的哲学。

  十多年前又看“三打”,当作伤痕文学来看,看出白骨精是江某人,痛感自己当了愚氓,天天喊“进行到底”,到底是差点儿让别个把骨头都嚼了一一这时,是辨出了唐僧的悲哀。

  往事如烟,揖别青春,我与这《三打白骨精》又都健在。此时,心也平静,气也和顺,再三玩味,此番品出另一体会:猪八戒煞是可爱,取经路上少了他万万不成。看官且三思——

  孙悟空有本事,但面对白骨精这样的对手,只是挥棒就砸。一砸不行,二次再来;两砸不行,再来再砸,决不改弦更张。这不明摆着一个有勇无谋?唐僧念咒,固然讨厌,但他竟然“拜拜”,回花果山去了。

  照说猴儿可以回山,猪八戒自然也可以挥泪别师父,回高老庄去当女婿。只准野性未改的猴儿称王称霸,不准打入凡尘的八戒怀念老婆,这不公平。猪八戒虽然想家想得心神不安,但终以大局为重,舍了安乐窝,万里迢迢去劝猴儿。说真格的,这精神境界比孙悟空高,用当今的话叫做:能够处理好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

  八戒虽然本领不大,但以智补力,有时还大智若愚(难怪四川人形容某些人说:“长个猪相,心里明亮”)。八戒智激猴王,理当羞死唐僧。唐僧自恃会念那么一段咒,屡犯官僚主义、军阀作风,破坏了安定团结,险误取经大事。猪八戒力不敌孙悟空,又没有观音在上面当后台,教那“一句顶一万句”的咒语,但八戒能动之以情晓以大义,让傲慢的猴儿屁股坐不稳;又能激将请将,搭梯下台,请回能人,挽回败局。一番举动,颇像一些电视剧中改革家们扭亏为盈的壮举。

  《三打白骨精》这出戏,没有八戒还真玩而不转。他充当了一个组织战役的指挥角色。

  细想起来,八戒的有些毛病也是可以谅解的。缺点无非三条:贪吃,爱睡,想老婆。要知道,这时的八戒早已不是神仙——天篷元帅下凡尘,解甲归田一农夫。只是长得猪头猪脑,吓坏了高老太爷和小姐。对于他这个一身憨劲的庄户人来说,这三条缺点算个啥?!小农意识的最高理想“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不正是吃好、睡好、老婆孩子好这三条么?

  八戒确是可爱,因为他是这支取经队伍中,惟椧桓龃?排ê竦呐┟褚馐兜男扌姓撸??揖谷蛔叩搅宋魈欤?/P>

  如果猪八戒有个档案袋,我想可以写上如下一句鉴定话:“在冲突尖锐复杂的长征途中,经过痛苦的思想斗争,不断地克服了原有的农民意识。”

  ——猪八戒的可贵之处,愿人人都看见。

1.第一自然段中,“我”看《三打白骨精》看得入神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我”三次看《三打白骨精》,次次有不同的感受,请各用一个字概括出来。

①二十多年前,“悟出了孙悟空的哲学”是________________

②十多年前,“辨出了唐僧的悲哀”是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这次”品出了“猪八戒的可贵之处”是________________

3.猪八戒的“可贵之处”从全文看有三点,请加以概括说明: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末“猪八戒的可贵之处,愿人人都看见”这句话在全文中所起的作用是__________,弦外之音是____________。

5.下列对这篇文章的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

A.《红楼梦》博大精深,人们往往不能全部读懂,只能从一个个侧面去理解,因此人们把它当作百科全书和恋爱指南。

B.任何一部文学作品,不同的人或不同的时期阅读,就会产生不同的看法,有时相差甚远,这与一个人读书品位的高低和生活阅历的深浅有关。

C.这篇文章构思新颖,立意高远,从三看“三打”中,真正理解了作者塑造猪八戒形象的意义,并从中悟出了做人的道理。

D.取经路上猪八戒是个主要角色,他胸怀宽广,以大局为重,能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化解矛盾,是他成功地指挥了“三打”这一战役。

E.本文旨在告诫我们:评价人应全面、客观、公正,不能以偏概全、只看优点不看缺点,更不能只看缺点忽略优点。过去不少人对八戒的评价都有些偏颇。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小时候,父辈们常用一道简单的命题来考我们的智力:树上共有10只鸟,“叭”的一枪打掉1只,树上还有几只鸟?我那时不谙世事不假思索便回答“9只”,结果为此挨了一顿训斥。后来经开导方知枪响其余9只鸟便被枪声吓飞,正确的答案应为“0”。

  随着经历的增多,我对这个答案越来越不以为然起来,试想:假如余下的9只鸟中有的鸟胆子特别大,面对枪口“大义凛然”呢?假如有“老到”的鸟知道枪手放过第一抢便“偃旗息鼓”,不再放第二枪呢?那树上还会有几只鸟?

  其实,我的假设并不是无稽之谈,现实生活中就存在着“杀鸡不能A”、“杀一无法B”的活生生的事实。比如,把鸟换成贪官,“10-1=0”的等式是怎么也不能成立的。我们高扬反腐利剑,把一批腐败分子拉下了马,投进了牢笼,甚至送上断头台,震撼力不可谓不强,警示不可谓不深刻。可是,有时候“前车之覆”,并没有引来“后车之C”,某些腐败分子照样地捞,照样地贪,照样与人民背道而驰。这种“前腐后继”的胆量不能不令人为之咋舌!

  前时,央视《焦点访谈》播出了福建省政和县的怪现象:在国家级的贫困县里,民房还是土坯墙,可大大小小的县机关干部却争先恐后地建起了四五层楼的豪宅。县委书记丁仰宁在众怒中被揭发出来,并被依法判处重刑。按理说,其他贪官看在眼里,应当惧在心里而有所收敛,使建豪宅的邪风得以遏制。可结果如何呢?不但原有豪宅岿然未动,而且另有四五十家豪宅又热火朝天地继续施工。如此,“10-1”不但不等于“0”,反而大大超过了原来的“10”。可见,“枪响”未必“鸟惊”!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不怕枪声的“鸟”呢?细细思量,原因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试出来的胆。面对金钱的诱惑,便想壮着胆子试一回,一旦侥幸得手,也就胃口越来越大,胆子越来越大,最后发展到无所顾忌,执迷不悟。正如《列子》里所讲的“攫金不见人”的故事,可谓“异曲同工”。二是纵出来的胆。在打鸟的过程中,我们的某些“猎人”决心不坚、措施不力、手段不狠。他们或者视线模糊,嗅觉失灵,不能明察秋毫;或者心存顾忌,怕这怕那,缺乏除恶务尽的耐心和毅力;或者缺乏主动防范、处置在前的责任意识,如同“割韭菜”,被动应付;或者自身不干净,怕惹火烧身,放放空枪虚张声势……久而久之,就在“鸟儿们”心中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势;对准我们的枪口,是窗户纸吹喇叭——摆设。于是便肆无忌惮了。

  对这种被贪欲淹没了本性,面对枪口竟能麻木不仁的“鸟”,我们须提醒“猎人”,当你扣响扳机打着了一只或几只“鸟”时,千万不能忽视“树上”乃至“林子里”还有许多不怕枪声、敢于顶着枪声为非作歹的“鸟”。如果不改变传统的“狩猎”方式,如果不从源头上铲除“鸟们”繁衍生息的土壤,如果使他们逃脱了枪口幸存下来,必将遗患无穷。

1.在文中A处填上两字:______;在B处填上两字:_______;在C处镇上一字:_______。

2.文章用“枪响”比喻_____________,以“不飞之鸟”喻指_____________,以“猎人”喻指___________。(每条线答案不超过5个字)

3.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作者以《焦点访谈》所播内容为例,揭露“枪响”未必“鸟惊”,甚至会“10-1>10”这一毒瘤。

B.不怕枪声的鸟的出现,是某些“猎人”“决心不坚、措施不力、手段不狠”造成的。

C.末段将喻体由“树上”扩至“林子里”,又引出“‘狩猎’方式”、“铲除‘鸟们’繁衍生息的土壤”等新语拓展原比喻的内涵,使文旨更有创意。

D.作者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行文,结构严谨;文笔尖锐犀利,揭露入木三分,体现出深刻性与生动性的统一。

4.结尾处作者提出要“改变传统的‘狩猎’方式”,文中有句话揭示了“传统狩猎方式”的内涵,这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分别说明文中下列引号的作用。

①“大义凛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前腐后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扣住贯串全文的比喻,给文章拟个题目,不超过5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试题。

灯  火

萧 萧

乌黑油污的煤油灯,一经火柴点燃,便有了亮晃晃的“生命”。

“生命”是意义就是它会让你想起与它共处的那段时光。生命的最简单意义可以是一个字:“动”!那昏黄的煤油灯的火舌,就是那样闪动着,那样引逗着你的眼,那样闪着古老的昏黄。

在胡兴村,这样的煤油灯不知与我们共处了多少年,小的时候们我们叫它“番仔油灯”。番仔油和番仔火(火柴)一样,都是由洋人传来的。番仔油的味道呛鼻难闻,打来的油通常都放在墙角不起眼的地方,煤油灯缺油的时候才提出来添加,小心翼翼的,一方面怕弄脏了衣物、桌子,一方面怕易燃的煤油引来祝融肆虐,回禄嚣张

家用的煤油灯主体是大约十公分高的玻璃瓶,外围有铝片为套,瓶口是一个铅皮的盖子,中间钻一个小洞,棉纱捻成的灯芯就插在这个洞里,灯芯可以一直伸向瓶底,将煤油汲吸上来,油润的灯芯,火柴一点就燃着了,昏黄摇曳的光芒,就这样温暖着我们的童年。

深夜的时候,面对这样一盏摇曳的灯火,仿佛可以跟古人促膝而谈,读一点诗词,雅兴随之而起,如果能翻阅几则“聊斋”,或许更增加一些古奥之趣,可惜,当时年纪小,只认识李白的铁杵、王冕的荷花!

最温暖的当然不是这摇曳昏黄的灯光,而是灯光下两个相对的人影,一老一少,祖孙两人从“人初静”,守到夜更深,守着永夜,守着灯火,守着长长的一段祖孙相牵系的深情记忆,那是祖母无怨的爱,无尽的心,所有的怀念都从这样温馨的画面进入、泛起……

当灯芯烧黑了,我们用个小竹片剔亮它,挑灯夜战原来就是这样的啊!那情景仿佛剪烛西窗一般,灯芯越烧越长,就要用小剪刀剪除碳化的那小小一截,光,就更亮了!

煤油灯的火焰很容易将墙壁、屋梁熏黑,因此悬挂的地方一直是固定一处,不随便改换,以免房子到处留下乌黑的油烟。

那样的煤油灯,我们家好像只有三盏,人在客厅的时候,灯随我们在客厅,夜读如果是在祖母的房间,灯就随着我们过去。有时,书读到一半,要到客厅拿东西,拿得提着灯过去,脚步不能太急,免得走路的风息将灯吹熄。不知你是否记得我们家是土埆厝?

风随时可以从破落的竹篾片之间随意进出,风大的时候,我们就得一手举灯,一手遮风护火,步步为营,仿佛履薄的人,战战兢兢。

那情景仿佛护着累世的家产。

在那样的灯火下,一切都荡漾着温馨。

虽然,煤油灯有效的亮度不过是一两尺而已,那样的光晕却是不灭的永恒之火,一直亮在童年的心中。

多少风与云吹送过去了,我们长大了,家里安装电灯了,刚开始,我们只要五烛光的灯泡,五烛光的亮度刚好模拟煤油灯的古意,却免除了油烟的熏染、风动的闪烁,那样笃定而拘谨的五烛光灯泡,是我们使用“电火”的第一步。

此后,四十烛光、六十烛光的灯泡陪伴着我们的成长,日光灯一到,黄光从此成为白光,那又更向前跨过了一步,这时,伴读的祖母早已回到天上去了,惨白的日光灯下总觉得缺少了昔日那份盈满的温馨,总觉得身边嘘寒问暖的声音就这样沉寂了下去,我怅怅然在良好的灯光下写作。

继之而来的美术灯,霓虹灯,将我们的家、我们的城装扮得更美,耀眼、闪烁的灯,增添了一些妖媚,每个家、每个众人进出的地方,都安装了无数的、千奇百怪的灯,入夜以后的都市和乡村,比白天更多了一些新奇和眩惑。

有一次,我从华冈上望向台北,万家灯火里哪一盏是为我而开的?喃喃自语的我在无边的夜里迷失在灯与灯之间。

四十年了,从摇曳昏黄的煤油灯下,我们来到一个全新的世界,坐在讲求爱眼照明的桌前,如果祖母还在,那会是什么样的一种情境?我常有一个奇怪的想法,在一个万灯闪亮的夜晚,陪祖母静静欣赏着一些光影缤纷!

我说不出喜欢煤油灯的理由,但我知道灯火在我心中的意义。    (有删节)

注释:①祝融、回禄:传说中的火神,借指火灾。

②土埆厝:台湾的一种民居。

文章细致地描写了煤油灯的外形和使用方法,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1)那情景仿佛护着累世的家产。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喃喃自语的我在无边的夜里迷失在灯与灯之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章在人称的使用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

精英家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