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16、知者乐水,______________。 (《论语》)
试题答案
16、仁者乐山
|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文后各题。
托尔斯泰开始以照相般精确的方式,将他参观贫民窟或夜间收容所时亲眼所见的莫斯科贫困景象一一描绘出来。他确信,不能像他最初想象的那样,用钱去救助那些多少都被城市腐败所害的苦人儿。于是,他勇敢地去探寻祸害的根源。沿着可怕的链条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去找该对此负责的人。首先是有钱人,他们该死的穷奢极欲,像传染病一样吸引人,使人堕落,此即具有普遍诱惑性的不劳而获的生活。其次是国家这个由强人为一已私利去剥削、奴役他人而建立的残暴的实体。教会是其同谋;科学艺术是其帮凶……这为非作歹的各路大军该如何对付呢?首先,不要同流合污,拒绝参与剥削人的行动。放弃钱财和田产,不为国家服务。但这还不够,必须“不说假话”,不害怕真理。应该“幡然改过”,将由教育带来的骄傲连根拔除。最后必须用双手去劳动。“你要靠额上的汗水去挣你的口粮”:这是第一也是最基本的法则。托尔斯泰提前回答精英分子的嘲笑:体力劳动并不妨碍智力_,反而能增进智力,这是符合自然的正常要求,只会有助于健康,艺术也因之进步。而且,他能促进人类重新团结起来。
在随后的作品中,托尔斯泰又将这些保持精神健康的训诫加以补充。他殚精竭虑于治疗心灵,使之恢复活力,同时排除罪恶的寻欢作乐,因为它能麻醉人的良知,更要摒弃残酷的寻乐,因为它能灭绝人性。他身体力行。1884年,他牺牲了自己最根深蒂固的嗜好:打猎。他节制饮食以锻炼意志。像一个竞技者般给自己订下严格的规则,迫使自己奋斗与胜利。
托尔斯泰的道德革命在他周围没有博得多少同情,而且还伤了家人的心。长期以来,托尔斯泰伯爵夫人忧心忡忡地观察到他这种病态越来越严重而无法阻止。从1884年起,她眼看丈夫浪费那么多的心力和时间去办学,感到十分恼火。“这识字课本、教学书、语法书,我一点也看不上眼,没法装作对它们感兴趣。”伯爵夫人说。
最爱他的人,既然这样不理解他思想的伟大转变,就更不能指望其他人对他有更高的信任和敬重了。托尔斯泰出于基督徒忍辱负重的精神,而不是由于感情发生了变化才坚持要与屠格涅夫【注】和解,但后者依然嘲讽地说:“我很可怜托尔斯泰,不过,正如法国人所说,每人都有自己一套捉虱子的方式。”
几年后,屠格涅夫垂死的时候,给托尔斯泰写了那封著名的信。他在信里恳求他的朋友,“俄罗斯土地上的伟大作家”“回到文学中来”。
所有欧洲的艺术家都对屠格涅夫临终时所怀的忧虑、所提出的恳求抱有同感。欧仁一梅肖·德·沃居埃1886年完成对托尔斯泰的研究时,凭着托尔斯泰穿着农民的装束正在锥鞋的一幅肖像,雄辩地提醒他道:“制造杰作的大师,您的工具不是这个!……我们的工具是笔,我们的田地是人类的灵魂,灵魂也是需要庇护和抚育的。请允许我提醒您。当一个俄罗斯农民、莫斯科第一位印刷工人被强迫回去扶犁种地的时候。他曾经这样高喊:“我的工作不是播种小麦。而是在世界上播种精神的种子。”
仿佛托尔斯泰不愿当思想食粮的播种人似的!……在《我的信仰是什么?》一书的末尾,他写道:“我认为,我的生命、我的良知、我的智慧,都是上天所赐,完全是为了开导世人。我认为,我认识真理是上天为此目的而赐予我的才能,这种才能是火,但只有燃烧起来时才是火。我认为,我生命的惟一意义就是生活在我内心的这盏明灯之中。并在人类面前将之高高举起,好使人人都能看见。”
但这光明,这把“只有在燃烧时才是火”的火,使大多数艺术家深感不安。其中最聪明的并非没预见到他们的艺术很可能会首先被焚毁。他们假装相信整个艺术都受到了威胁,相信托尔斯泰会像普罗斯彼罗一样永远折断他那根具有创造力的幻想的魔棒。
但是,事实并非如此。我一定要证明,托尔斯泰并没有毁灭艺术,而是把艺术本身静止的力量激发出来,他的宗教信仰不仅没有扼杀他的艺术天才,反而使之获得了更新。
【注】屠格涅夫:(1818~1883)俄国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曾一度与托尔斯泰发生冲突,但最终和解。
1.下列对评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节选的这部分评传,主要写了托尔斯泰提倡道德革命的原因、道德革命的基本精神
和不同人对他的看法。
B.“每人都有自己一套捉虱子的方式”,屠格涅夫引用这句话来表现他对托尔斯泰的做
法的无奈与理解。
C.德·沃居埃对托尔斯泰的提醒,说明他不理解托尔斯泰,认为托尔斯泰做了一个文
学家不应该做的事情。
D.“仿佛托尔斯泰不愿当思想食粮的播种人似的!”是评传作者针对那些不理解托尔斯
泰的人而发的义愤之辞。
E.托尔斯泰把自己的才能比喻为火,他要焚毁一切虚假艺术品,这使那些反对他的艺
术家们深感不安。
2本文有正面描写、侧面描写与作者的评论,请结合文本,探究这样写的好处。
答: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阅读下文,完成小题。(18分)
⑴明清两代,文人的聚合倾向十分明显,所谓作家往往都是某种共同体名义下的作家,而地域性文学社群丛生是一个尤其突出的文化现象。因此我们有理由将地域社群作为明清诗文研究的重要维度之一,而把大量的作家及其创作放到地域社群的语境中去考察,由此形成对明清诗文发展的某种特殊机制的认识。地域社群有别于一般意义上的社团流派,明清两代,以诗文创作为内容的文学社团流派其数甚多,台阁派、茶陵诗派、前七子、后七子、唐宋派、神韵派、性灵派、格调派、肌理派、桐城派等已多为文学史论及。这些社团流派大部分为“泛地性”,领袖人物地位较高,往往通过文学活动创造了主流话语,数量较为有限。综观明清两代诗文创作群体,为数众多的是地域文学社群。
⑵与一般意义上的社团流派相比,地域文学社群具有一些不同的特征:其成员往往限于一个地区或郡邑,活动多在地方基层;参与者身份不等,但在文学活动中一般以“自然文化人”出现;召集者多为一地之望重者,其中不乏一时文坛领袖;维系社群存在的除文化精神外,更多的是遵守社约进行的社集活动;人际之间往往同仁相得,相互标榜,竞文才风流,少异同纷争。这样的文学社群分布很广,但以南方集聚较密,尤其江南最为集中。除大型社团如南社、鸿笔文社等外,一般规模在数十人到数人不等,结社频度高,衍生性强,名家参与,群从踊跃,形成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宏大壮丽的社会基层文学景观。
⑶有两点可以看出明清文人参与社群活动的热情,一是一人参加多个社团,一是 。前者以鄞县钱光绣最为典型,钱氏竟参加了六个地方的八个社团。这种情况在社团活动极为活跃的江南地区绝不是个别现象。其他地区这样的情况同样存在,与明代公安派袁氏兄弟相关的社群就至少有阳春社、南平社、蒲桃社、金粟社等数个。后者如无锡碧山吟社跨越两个朝代、延续数代人的例子并不少见。明末清初的地域性文学社群,往往肇始于晚明而延续至清代顺康,数十年甚至近百年间都有社集活动。其中一部分能够产生“雪球效应”,最终突破地域边际,从郡邑性社群变成多地区的乃至全国性的文学流派。至于像嘉道年间潜园吟社、东轩吟社那样绵延达十年,集会唱和达百次的社群,就更屡屡可见。
⑷地域本身并不能给作家群体带来地位和声誉, 无论何类人士都与政治和现实社会有某种联系。明清时代的士人对社会生活的介入程度相当高,往往在公共事件中表现出鲜明的个性。汪如洋和管世铭在和珅威权赫奕之时皆不肯相附,甚至公开“倡言欲劾和珅”而朝野惊动。汪氏、管氏,一为秀水人,一为常州人,都属江南地域。可见软水柔山、清赏细玩并没有软化江南士人的心魂,弱化江南士人的骨力。在历次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公共事件中,江南一地总有刚毅坚贞人士奋而起之,折肱碎骨,决不辱志。这时候,地域文学社群往往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复社、几社、三千剑气社、南社等皆是证明。
⑸在其各自的文学空间中,明清地域文学社群作家则较多展现的是“士”的传名焦虑和诗酒风流。徐珂《清稗类钞·著述类》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查夏重、姜西溟……在辇下为文酒之会,尝谓吾辈将来人各有集,传不传未可知,惟彼此牵缀姓氏于集中,百年以后,一人传而皆传矣。”这里京师盟会的诸位都是康熙朝翰林高才,一时之选,他们尚有传名焦虑,更何况其他一般文士了。
⑹当然,地域作家的结社活动更多的还是通过创造当下的文学氛围,立言以宣示心志,排遣心情;燕豫以展现风流,赢得闲适。前者多表现于易代之际,或某些重要事件中,后者则属于地域文学群体社集活动的普遍现象。其实即使在风雷激荡的鼎革时期,内在的反抗意识也包裹在诗酒风流和闲适潇洒之中。清初影响甚大的惊隐诗社人“乐志林泉,跌荡文酒,角巾野服,啸歌于五湖三泖之间,亦月泉吟社之流亚也”,可见其遗民社群的性质,而“跌荡文酒”则显示出明清地域文学社群普遍的活动方式。
【小题1】归有光是“唐宋派”中的一位代表人物,高中语文教材中选入了他的散文名篇《 》。(1分)
【小题2】请为第⑶段画线处填上一个合适的句子。(3分)
【小题3】联系上下文,填入第⑷段空格处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且 | B.但 | C.于是 | D.因此 |
A.明清一些地域文学社群的“雪球效应”,产生了桐城派等著名泛地性社团。 |
B.文学社群依靠文化精神遵守社约开展活动,这一文学景观在江南最为集中。 |
C.明清士人介入社会生活的程度很高,有强烈政治色彩,江南士人尤有骨力。 |
D.明清文人参与文学社团目的是达成个人传名愿望,展现方式是立言、燕豫。 |
【小题6】文末“内在的反抗意识也包裹在诗酒风流和闲适潇洒之中”的现象在古代文坛较为普遍,就此请举高中语文课文中一例作简要分析和评价。(5分)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18分)
⑴明清两代,文人的聚合倾向十分明显,所谓作家往往都是某种共同体名义下的作家,而地域性文学社群丛生是一个尤其突出的文化现象。因此我们有理由将地域社群作为明清诗文研究的重要维度之一,而把大量的作家及其创作放到地域社群的语境中去考察,由此形成对明清诗文发展的某种特殊机制的认识。地域社群有别于一般意义上的社团流派,明清两代,以诗文创作为内容的文学社团流派其数甚多,台阁派、茶陵诗派、前七子、后七子、唐宋派、神韵派、性灵派、格调派、肌理派、桐城派等已多为文学史论及。这些社团流派大部分为“泛地性”,领袖人物地位较高,往往通过文学活动创造了主流话语,数量较为有限。综观明清两代诗文创作群体,为数众多的是地域文学社群。
⑵与一般意义上的社团流派相比,地域文学社群具有一些不同的特征:其成员往往限于一个地区或郡邑,活动多在地方基层;参与者身份不等,但在文学活动中一般以“自然文化人”出现;召集者多为一地之望重者,其中不乏一时文坛领袖;维系社群存在的除文化精神外,更多的是遵守社约进行的社集活动;人际之间往往同仁相得,相互标榜,竞文才风流,少异同纷争。这样的文学社群分布很广,但以南方集聚较密,尤其江南最为集中。除大型社团如南社、鸿笔文社等外,一般规模在数十人到数人不等,结社频度高,衍生性强,名家参与,群从踊跃,形成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宏大壮丽的社会基层文学景观。
⑶有两点可以看出明清文人参与社群活动的热情,一是一人参加多个社团,一是 。前者以鄞县钱光绣最为典型,钱氏竟参加了六个地方的八个社团。这种情况在社团活动极为活跃的江南地区绝不是个别现象。其他地区这样的情况同样存在,与明代公安派袁氏兄弟相关的社群就至少有阳春社、南平社、蒲桃社、金粟社等数个。后者如无锡碧山吟社跨越两个朝代、延续数代人的例子并不少见。明末清初的地域性文学社群,往往肇始于晚明而延续至清代顺康,数十年甚至近百年间都有社集活动。其中一部分能够产生“雪球效应”,最终突破地域边际,从郡邑性社群变成多地区的乃至全国性的文学流派。至于像嘉道年间潜园吟社、东轩吟社那样绵延达十年,集会唱和达百次的社群,就更屡屡可见。
⑷地域本身并不能给作家群体带来地位和声誉, 无论何类人士都与政治和现实社会有某种联系。明清时代的士人对社会生活的介入程度相当高,往往在公共事件中表现出鲜明的个性。汪如洋和管世铭在和珅威权赫奕之时皆不肯相附,甚至公开“倡言欲劾和珅”而朝野惊动。汪氏、管氏,一为秀水人,一为常州人,都属江南地域。可见软水柔山、清赏细玩并没有软化江南士人的心魂,弱化江南士人的骨力。在历次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公共事件中,江南一地总有刚毅坚贞人士奋而起之,折肱碎骨,决不辱志。这时候,地域文学社群往往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复社、几社、三千剑气社、南社等皆是证明。
⑸在其各自的文学空间中,明清地域文学社群作家则较多展现的是“士”的传名焦虑和诗酒风流。徐珂《清稗类钞·著述类》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查夏重、姜西溟……在辇下为文酒之会,尝谓吾辈将来人各有集,传不传未可知,惟彼此牵缀姓氏于集中,百年以后,一人传而皆传矣。”这里京师盟会的诸位都是康熙朝翰林高才,一时之选,他们尚有传名焦虑,更何况其他一般文士了。
⑹当然,地域作家的结社活动更多的还是通过创造当下的文学氛围,立言以宣示心志,排遣心情;燕豫以展现风流,赢得闲适。前者多表现于易代之际,或某些重要事件中,后者则属于地域文学群体社集活动的普遍现象。其实即使在风雷激荡的鼎革时期,内在的反抗意识也包裹在诗酒风流和闲适潇洒之中。清初影响甚大的惊隐诗社人“乐志林泉,跌荡文酒,角巾野服,啸歌于五湖三泖之间,亦月泉吟社之流亚也”,可见其遗民社群的性质,而“跌荡文酒”则显示出明清地域文学社群普遍的活动方式。
1.归有光是“唐宋派”中的一位代表人物,高中语文教材中选入了他的散文名篇《 》。(1分)
2.请为第⑶段画线处填上一个合适的句子。(3分)
3.联系上下文,填入第⑷段空格处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且 |
B.但 |
C.于是 |
D.因此 |
4.对文意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明清一些地域文学社群的“雪球效应”,产生了桐城派等著名泛地性社团。 |
B.文学社群依靠文化精神遵守社约开展活动,这一文学景观在江南最为集中。 |
C.明清士人介入社会生活的程度很高,有强烈政治色彩,江南士人尤有骨力。 |
D.明清文人参与文学社团目的是达成个人传名愿望,展现方式是立言、燕豫。 |
5.地域社群成为选文的研究对象的原因是 。(4分)
6.文末“内在的反抗意识也包裹在诗酒风流和闲适潇洒之中”的现象在古代文坛较为普遍,就此请举高中语文课文中一例作简要分析和评价。(5分)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⑴明清两代,文人的聚合倾向十分明显,所谓作家往往都是某种共同体名义下的作家,而地域性文学社群丛生是一个尤其突出的文化现象。因此我们有理由将地域社群作为明清诗文研究的重要维度之一,而把大量的作家及其创作放到地域社群的语境中去考察,由此形成对明清诗文发展的某种特殊机制的认识。地域社群有别于一般意义上的社团流派,明清两代,以诗文创作为内容的文学社团流派其数甚多,台阁派、茶陵诗派、前七子、后七子、唐宋派、神韵派、性灵派、格调派、肌理派、桐城派等已多为文学史论及。这些社团流派大部分为“泛地性”,领袖人物地位较高,往往通过文学活动创造了主流话语,数量较为有限。综观明清两代诗文创作群体,为数众多的是地域文学社群。
⑵与一般意义上的社团流派相比,地域文学社群具有一些不同的特征:其成员往往限于一个地区或郡邑,活动多在地方基层;参与者身份不等,但在文学活动中一般以“自然文化人”出现;召集者多为一地之望重者,其中不乏一时文坛领袖;维系社群存在的除文化精神外,更多的是遵守社约进行的社集活动;人际之间往往同仁相得,相互标榜,竞文才风流,少异同纷争。这样的文学社群分布很广,但以南方集聚较密,尤其江南最为集中。除大型社团如南社、鸿笔文社等外,一般规模在数十人到数人不等,结社频度高,衍生性强,名家参与,群从踊跃,形成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宏大壮丽的社会基层文学景观。
⑶有两点可以看出明清文人参与社群活动的热情,一是一人参加多个社团,一是_________。前者以鄞县钱光绣最为典型,钱氏竟参加了六个地方的八个社团。这种情况在社团活动极为活跃的江南地区绝不是个别现象。其他地区这样的情况同样存在,与明代公安派袁氏兄弟相关的社群就至少有阳春社、南平社、蒲桃社、金粟社等数个。后者如无锡碧山吟社跨越两个朝代、延续数代人的例子并不少见。明末清初的地域性文学社群,往往肇始于晚明而延续至清代顺康,数十年甚至近百年间都有社集活动。其中一部分能够产生“雪球效应”,最终突破地域边际,从郡邑性社群变成多地区的乃至全国性的文学流派。至于像嘉道年间潜园吟社、东轩吟社那样绵延达十年,集会唱和达百次的社群,就更屡屡可见。
⑷地域本身并不能给作家群体带来地位和声誉,_________无论何类人士都与政治和现实社会有某种联系。明清时代的士人对社会生活的介入程度相当高,往往在公共事件中表现出鲜明的个性。汪如洋和管世铭在和珅威权赫奕之时皆不肯相附,甚至公开“倡言欲劾和珅”而朝野惊动。汪氏、管氏,一为秀水人,一为常州人,都属江南地域。可见软水柔山、清赏细玩并没有软化江南士人的心魂,弱化江南士人的骨力。在历次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公共事件中,江南一地总有刚毅坚贞人士奋而起之,折肱碎骨,决不辱志。这时候,地域文学社群往往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复社、几社、三千剑气社、南社等皆是证明。
⑸在其各自的文学空间中,明清地域文学社群作家则较多展现的是“士”的传名焦虑和诗酒风流。徐珂《清稗类钞·著述类》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查夏重、姜西溟……在辇下为文酒之会,尝谓吾辈将来人各有集,传不传未可知,惟彼此牵缀姓氏于集中,百年以后,一人传而皆传矣。”这里京师盟会的诸位都是康熙朝翰林高才,一时之选,他们尚有传名焦虑,更何况其他一般文士了。
⑹当然,地域作家的结社活动更多的还是通过创造当下的文学氛围,立言以宣示心志,排遣心情;燕豫以展现风流,赢得闲适。前者多表现于易代之际,或某些重要事件中,后者则属于地域文学群体社集活动的普遍现象。其实即使在风雷激荡的鼎革时期,内在的反抗意识也包裹在诗酒风流和闲适潇洒之中。清初影响甚大的惊隐诗社人“乐志林泉,跌荡文酒,角巾野服,啸歌于五湖三泖之间,亦月泉吟社之流亚也”,可见其遗民社群的性质,而“跌荡文酒”则显示出明清地域文学社群普遍的活动方式。
1.归有光是“唐宋派”中的一位代表人物,高中语文教材中选入了他的散文名篇《________》。
2.请为第⑶段画线处填上一个合适的句子。
3.联系上下文,填入第⑷段空格处恰当的一项是( )
A.且
B.但
C.于是
D.因此
4.对文意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明清一些地域文学社群的“雪球效应”,产生了桐城派等著名泛地性社团。
B.文学社群依靠文化精神遵守社约开展活动,这一文学景观在江南最为集中。
C.明清士人介入社会生活的程度很高,有强烈政治色彩,江南士人尤有骨力。
D.明清文人参与文学社团目的是达成个人传名愿望,展现方式是立言、燕豫。
5.地域社群成为选文的研究对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末“内在的反抗意识也包裹在诗酒风流和闲适潇洒之中”的现象在古代文坛较为普遍,就此请举高中语文课文中一例作简要分析和评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