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9、 ,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出自西汉史学家司马迁《 》)
试题答案
9、信而见疑 《屈原列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1题。
屈原:无路可走(节选)
鲍鹏山
屈原坚定地忠于自己的内心感受。屈原爱君、恋君,这只是因为只有楚怀王才能实现他的理想,对那个顷襄王,他就毫无思慕之情,因为他对这个憨大孱头不抱任何希望。他是一个个性极强,意志极强,脾气也极坏的人,是一个极自尊的人。他的作品是“发愤以抒情”的产物、是无休无止的“怨““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刘安、司马迁所揭示出来的,就是屈原的“怨君”及其合理性。而班固则只承认屈原“忠君”,而不满于他的“怨君”了,班固的这一改造,便形成几千年的沉沉大雾:由“忠君”(班固)到“忠国”(王夫之)再到现代的“忠民”。但我这里要恢复屈原的本来面目:他忠于自己,忠于自己的感觉,忠于自己的良心!
《九歌》是屈原生活以外的作品,体现的却又恰是屈原内心的柔情。他本来应该生活在“九歌”的境界中的,他应该是“九歌”中的人物:浪漫、多情、敏感,诗意纵横,文采斐然。《九章》是屈原生活的记录,却又是屈原内心中最无奈的遭遇。《九歌》和《九章》实在是水火不相容的两个世界:一个是柔情似水,佳期如梦;一个是炼狱之火,死去活来。屈原就挣扎在这两个世界之中。一个最柔情的人碰到最冷酷的现实,最纯洁的人落在最肮脏的泥塘。一个如此遵循心灵真实的人不得不应付现实的虚伪。一个如此热爱真理与正义的人却得不到真理与正义的庇护——是的,是我们以血肉之躯支撑着真理与正义,而不是真理与正义在支持着我们的事业!
屈原之死往往使我想起另一个楚人之死——项羽。两人都是自杀,且都死在水边:屈原自沉于汨罗之波,项羽自刎于乌江之畔。两人都死于自己对别人的不宽容:项羽决不宽容秦人。这两人的死,可能暗示着,我们民族的一些真性情死了。我们民族最殷红的血流失在水中,被冲淡了。乡愿活着,滑头活着,奸诈活着。他们使这个世界的生态更加恶化,更不适合人的生存。
屈原确实偏激。岂止是偏激,屈原还有许多别的缺点。但我总以为偏激的人往往有真性情。更重要的是,偏激的人往往不是小人——因为小人总是很圆通的。
况且,有缺点的战士毕竟是战士。
完美的苍蝇终究是苍蝇。
屈原是一个心性褊狭的人,是一个因为太纯洁而褊狭的人。屈原是一个不稳重的人,是一个因为太多情而不稳重的人。他脆弱,却是因为他太珍惜一些东西,在这一点上他又有真坚定,真强大。他也浮躁,因为他执著于理想而不能片刻安于现实。他在他的理想中陶醉着,时时被他的理想鼓舞看,以至有时失却了现实感。他不是一位“成熟”的政治家,则正因为他有一切世俗“政治家”所不具有的那种政治热情,以及对政治的信念——这一点他与孔子相同,他认定:政者,正也——不正的东西不是政治,政治手段应与政治目的一样纯洁无暇,无懈可击。就从这地方,他开始越来越不像“政治家”,并在现实政治中招致失败,但他无疑是我们理想中的大政治家,如周公、孙中山、华盛顿、林肯。无操持与性情的“诗人”往往成为政客,富于理想的政治家则往往成了真正的诗人。屈原就这样由失败的政治家变成了卓绝百代的诗人,而且是一位浪漫的诗人。他无论是在政治上,还是在诗艺上,都不可能是现实的。现实的土地上有那么多的丑恶,他怎么能在这上面安然地生存,诗意地栖息?这当然又是“诗意地栖息”在现实大地之上的众多当代诗人学者无法理喻的。他们不能望屈原的项背,但他们说他们是因为不屑。他们的生存智慧确实高出屈原。屈原“无路可走”(刘熙载语),自杀了,他们却活着,并且越活越觉得四通八达,越活越有诗意。活着的人比死去的人有优势:他们能说话,能抢占话筒,总能“变白以为黑,倒上以为下”。当黄钟被毁弃的时候,瓦釜就开始雷鸣了。屈原与现实中的邪恶势不两立,而他们却能游刃有余,甚至与之搞合作,讲互利。他们策高足,踞路津,在屈原与邪恶战死的地方,他们开始讨论幸福。
“孤危自死,社会依然,四语之中,涵深哀焉。”(鲁迅)
屈原死了,我们苍白了。
.选文第2段列举《九歌》和《九章》的例子,有何用意?(4分)
答:
.屈原性情上有哪些特点?为什么他会“无路可走”?(4分)
答:
.解释下列句子在文中的含意。(4分)
①他们使这个世界的生态更加恶化,更不适合人的生存。
②屈原死了,我们苍白了。
答:①
②
.文章结尾将屈原的“死”和当代诗人学者的“活”进行对比,有什么作用?(6分)
答: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高登,字彦先,漳浦人。少孤,力学,持身以法度。绍兴二年,廷对,极意尽言,无所顾避,有司恶其直,授富川主薄,复命兼贺州学事。学故有田舍,法罢归买马司,登请复其旧。守曰:“买马、养士孰急?”登曰:“买马固急矣,然学校礼义由出,一日废,衣冠之士与堂下卒何异?”守曰:“抗长吏耶!”曰:“天下所恃以治者,礼义与法度尔,既两弃之,尚何言!”守不能夺,卒从之。满秩①,士民丐留不获,相率馈金五十万,不告姓名,白于守曰:“高君贫无以养,愿太守劝其咸受。”登辞之,不可,复无所归,请置于学,买书以谢士民。
授静江府古县令,道湖州,守汪藻馆之。藻留与修《徽宗实录》,固辞,或曰:“是可以阶改秩。”登曰:“但意未欲尔。”遂行。广西帅沈晦问登何以治县,登条十余事告之。晦曰:“此古人之政,今人诈,疑不可行。”对曰:“忠信可行蛮貊②,谓不能行,诚不至尔。”豪民秦琥武断乡曲,持吏短长,号“秦大虫”,邑大夫以下为其所屈。登至,颇革,而登喜其迁善,补处学职。它日,琥有请属,登谢却之,琥怒,谋中以危法。会有诉琥侵贷学钱者,登呼至,面数琥,声气俱厉,叱下,白郡及诸司置之法,忿而死,一郡快之。
帅胡舜陟谓登曰:“古县,秦太师③父旧治,实生太师于此,盍④祠祀之?”登曰:“桧为相亡状,祠不可立。”舜陟大怒,摭秦琥事,移荔浦丞康宁以代登,登以母病去。舜陟遂创桧祠而自为记,且诬以专杀之罪,诏送静江府狱。舜陟遣健卒捕登,属登母死舟中,藁葬水次,航海诣阙上书,求纳官⑤赎罪。故人有为右司者,谓曰:“丞相云尝识君于太学,能一见,终身事且无忧,上书徒尔为也。”登曰:“某知有君父,不知有权臣。”既而中书奏故事无纳官赎罪,仍送静江狱。登归葬其母,讫事诣狱,而舜陟先以事下狱死矣,事卒昭白。
登谪居,授徒以给,家事一不介意,惟闻朝廷所行事小失,则颦蹙不乐,大失则恸哭随之,临卒,所言皆天下大计。其学以慎独为本,有《东溪集》行世。
(《宋史·列传第一百五十八》,有删节)
注:①秩,官吏的俸禄。满秩,任届期满。②蛮貊,古代对南方和东北少数民族的称呼。③太师,与下文“丞相”均指秦桧。④盍,何不。⑤纳官,交还官职。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守不能夺,卒从之 夺:夺取
B.登条十余事告之 条:分条陈述
C.琥有请属,登谢却之 谢:辞绝,拒绝
D.登呼至,面数琥 数:列举罪状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
A. 邑大夫以下为其所屈 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
B. 舜陟遂创桧祠而自为记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C. 登以母病去 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
D. 终身事且无忧 且广年六十余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
3.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高登刚直不阿的一组是
①廷对,极意尽言,无所顾避
②买马固急矣,然学校礼义由出,一日废,衣冠之士与堂下卒何异
③登辞之,不可,复无所归,请置于学,买书以谢士民
④它日,琥有请属,登谢却之
⑤某知有君父,不知有权臣
⑥临卒,所言皆天下大计
A.①②⑤ B.①④⑥ C.②③⑥ D.③④⑤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是一项是
A.高登兼任贺州学事一职时,力劝上司恢复州学的田舍;任期结束后,他把百姓馈赠的钱财又投放在州学的建设中,可见他对学校教育的重视。
B.任古县令的途中,湖州太守汪藻挽留高登一起修订《徽宗实录》,并告诉他这是可以借此升官的好事,但高登却坚决予以回绝。
C.在古县任职期间,高登因不满秦桧的所作所为,拒绝为秦桧立祠,因而得罪上司。上司就借他处置秦琥一事诬陷他,他又不肯媚俯权贵,终致入狱。
D.高登被贬官闲居期间,靠教授学生维持生计,但他的注意力却丝毫不在生计上,还是一如既往为国事担忧,连死前的遗言都是国家大计。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和课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白郡及诸司置之法,忿而死,一郡快之。(3分)
(2)既而中书奏故事无纳官赎罪,仍送静江狱。(3分)
(3)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史记·项羽本纪》)(4分)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
|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试题。
范滂,字孟博,汝南征羌人也。少厉清节,为州里所服,举孝廉、光禄。时冀州饥荒,盗贼群起,乃以滂为清诏,使案察之。谤登车揽辔,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及至州境,守令自知臧污,望风解印绶去。其所举奏,莫不厌塞众议。
迁光禄勋主事。时陈蕃为光禄勋,滂执公仪诣蕃,蕃不止之,滂怀恨,投版弃官而去。郭林宗闻而让蕃曰:“若范孟博者,岂宜以公礼格之!今成其去就之名,得无自取不优之议邪?”蕃乃谢焉。复为太尉黄琼所辟,后诏三府掾属举谣言,滂奏刺史、二千石权豪之党二十余人。尚书责滂所劾猥多,疑有私故。滂对曰:“臣之所举,自非叨秽奸暴,深为民害,岂以污简札哉!间以会日迫促,故先举所急,其未审者,方更参实。臣闻农夫去草,嘉谷必茂,忠臣除奸,王道以清,若臣言有贰,甘受显戮。”吏不能洁。滂睹时方艰,知意不行,因投劾去。
太守宗资先闻其名,请署功曹,委任政事。滂在职,严整疾恶,其有行违孝悌、不轨仁义者,皆扫迹斥逐,不与共朝。显荐异节,抽拔幽陋。滂外甥西平李颂,公族子孙,而为乡曲所弃,中常侍唐衡以颂请资,资用为吏。滂以非其人,寝而不召。资迁怒,捶书佐朱零。零仰曰:“范滂清裁,犹以利刃齿腐朽,今日宁受笞死,而滂不可违。”资乃止。郡中中人以下,莫不归怨,乃指滂之所用,以为范党。
后牢修(人名)诬言钩党,滂坐系黄门北寺狱。滂后事释,遂还乡里。
建宁二年,遂大诛党人。诏下,急捕滂等。督邮吴导至县,抱诏书,闭传舍,伏床而泣。滂闻之曰:“必为我也。”即自诣狱。县令郭揖大惊,出,解印绶,引与俱亡,曰:“天下大矣,子何为在此?”滂曰:“滂死则祸塞,何敢以罪累君,又令老母流离乎!”其母就与之诀,滂白母曰:“仲博孝敬,足以供养;滂从龙舒君归黄泉,存亡各得其所。惟大人割不可忍之恩,勿增感戚。”母曰:“汝今得与李(膺)、杜(密)齐名,死亦何恨。既有令名,复求寿考,可兼得乎?”滂跪受教,再拜而辞,顾谓其子曰:“吾欲使汝为恶,则恶不可为;使汝为善,则我不为恶!”行路闻之,莫不流涕。时年三十三。
(节选自《后汉书.党锢列传》)
1.对下列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少厉清节,为州里所服 服:佩服
B.郭林宗闻而让蕃 让:谦让,礼让
C.滂奏刺史 奏:举奏,弹劾
D.守令自知臧污 臧,通“赃”,受贿
2.以下语句分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范滂耿直果断和嫉恶如仇的性格的一组是( )
①及至州境,守令自知臧污,望风解印绶去
②今成其去就之名,得无自取不优之议邪
③严整疾恶,其有行违孝悌,不轨仁义者,皆扫迹斥逐,不与共朝
④忠臣除奸,王道以清,若臣言有贰,甘受显戮
⑤滂以非其人,寝而不召
⑥惟大人割不可忍之恩,勿增感戚
A.①④⑥ B.②⑤⑥ C.③④⑤ D.①②③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范滂在做光禄勋主事时,由于他弹劾的人太多,陈蕃疑心他公报私仇,范滂知道自己没有能力改变大局,于是辞官而去。
B.范滂嫉恶如仇,不与那些在行为上不孝顺长辈、不尊敬兄长,不遵循仁义礼制要求的人交往,他的外甥被同乡的人所不齿,因而他就是在休息的时候也不召见自己的外甥。
C.建宁二年,朝廷大肆诛杀勾党之人,范滂听说这件事后,自己立刻赶到监狱,别人劝他逃走他也不肯,他不愿连累自己的母亲,使母亲流离他乡。
D.这篇传记写得慷慨悲凉,感人至深。特别是第二次被捕时与母亲和儿子的诀别,态度从容,情辞激昂,浩然正气足以流传千古。
4.将文言文阅读文段中划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滂死则祸塞,何敢以罪累君,又令老母流离乎!(5分)
②汝今得与李、杜齐名,死亦何恨。既有令名,复求寿考,可兼得乎?(5分)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12分)
范滂,字孟博,汝南征羌人也。少厉清节,为州里所服,举孝廉、光禄。时冀州饥荒,盗贼群起,乃以滂为清诏,使案察之。谤登车揽辔,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及至州境,守令自知臧污,望风解印绶去。其所举奏,莫不厌塞众议。
迁光禄勋主事。时陈蕃为光禄勋,滂执公仪诣蕃,蕃不止之,滂怀恨,弃官而去。郭林宗闻而让蕃曰:“若范孟博者,岂宜以公礼格之!今成其去就之名,得无自取不优之议邪?”蕃乃谢焉。复为太尉黄琼所辟,后诏三府掾属举谣言,滂奏刺史、二千石权豪之党二十余人。尚书责滂所劾猥多,疑有私故。滂对曰:“臣之所举,自非叨秽奸暴,深为民害,岂以污简札哉!间以会日迫促,故先举所急,其未审者,方更参实。臣闻农夫去草,嘉谷必茂,忠臣除奸,王道以清,若臣言有贰,甘受显戮。”吏不能洁。滂睹时方艰,知意不行,因投劾去。
太守宗资先闻其名,请署功曹,委任政事。滂在职,严整疾恶,其有行违孝悌,不轨仁义者,皆扫迹斥逐,不与共朝。显荐异节,抽拔幽陋。滂外甥西平李颂,公族子孙,而为乡曲所弃,中常侍唐衡以颂请资,资用为吏。滂以非其人,寝而不召。资迁怒,捶书佐朱零。零仰曰:“范滂清裁,犹以利刃齿腐朽,今日宁受笞死,而滂不可违。”资乃止。郡中中人以下,莫不归怨,乃指滂之所用,以为范党。
后牢修诬言钩党,滂坐系黄门北寺狱。滂后事释,遂还乡里。
建宁二年,遂大诛党人。诏下,急捕滂等。督邮吴导至县,抱诏书,闭传舍,伏床而泣。滂闻之曰:“必为我也。”即自诣狱。县令郭揖大惊,出,解印绶,引与俱亡,曰:“天下大矣,子何为在此?”滂曰:“滂死则祸塞,何敢以罪累君,又令老母流离乎!”其母就与之诀,滂白母曰:“仲博孝敬,足以供养;滂从龙舒君归黄泉,存亡各得其所。惟大人割不可忍之恩,勿增感戚。”母曰:“汝今得与李、杜齐名,死亦何恨。既有令名,复求寿考,可兼得乎?”滂跪受教,再拜而辞,顾谓其子曰:“吾欲使汝为恶,则恶不可为;使汝为善,则我不为恶!”行路闻之,莫不流涕。时年三十三。
1.对下列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少厉清节,为州里所服 厉:通“砺”,磨炼
B.郭林宗闻而让蕃曰 让:谦让,礼让
C.滂奏刺史 奏:举奏,弹劾
D.守令自知臧污 臧,通“赃”,受贿
2.下列加点的字词,其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复为太尉黄琼所辟 ②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
B.①滂以非其人,寝而不召 ②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C.①闭传舍,伏床而泣 ②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D.①吾欲使汝为恶,则恶不可为 ②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
3.以下语句分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范滂耿直果断和嫉恶如仇的性格的一组是( )
①及至州境,守令自知臧污,望风解印绶去。
②今成其去就之名,得无自取不优之议邪。
③严整疾恶,其有行违孝悌,不轨仁义者,皆扫迹斥逐,不与共朝。
④忠臣除奸,王道以清,若臣言有贰,甘受显戮。
⑤滂以非其人,寝而不召。
⑥惟大人割不可忍之恩,勿增感戚。
A.①④⑥ B.②⑤⑥ C.③④⑤ D.①②③
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范滂在做光禄勋主事时,由于他弹劾的人太多,陈蕃疑心他公报私仇,范滂知道自己没有能力改变大局,于是辞官而去。
B.范滂嫉恶如仇,不与那些在行为上不孝顺长辈、不尊敬兄长,不遵循仁义礼制要求的人交往,他的外甥被同乡的人所不齿,因而他就是在休息的时候也不召见自己的外甥。
C.建宁二年,朝廷大肆诛杀勾党之人,范滂听说这件事后,自己立刻赶到监狱,别人劝他逃走他也不肯,他不愿连累自己的母亲,使母亲流离他乡。[来源:学.科.网Z.X.X.K]
D.这篇传记写得慷慨悲凉,感人至深。特别是第二次被捕时与母亲和儿子的诀别,态度从容,情辞激昂,浩然正气足以流传千古。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高登,字彦先,漳浦人。少孤,力学,持身以法度。绍兴二年,廷对,极意尽言,无所顾避,有司恶其直,授富川主薄,复命兼贺州学事。学故有田舍,法罢归买马司,登请复其旧。守曰:“买马、养士孰急?”登曰:“买马固急矣,然学校礼义由出,一日废,衣冠之士与堂下卒何异?”守曰:“抗长吏耶!”曰:“天下所恃以治者,礼义与法度尔,既两弃之,尚何言!”守不能夺,卒从之。满秩①,士民丐留不获,相率馈金五十万,不告姓名,白于守曰:“高君贫无以养,愿太守劝其咸受。”登辞之,不可,复无所归,请置于学,买书以谢士民。
授静江府古县令,道湖州,守汪藻馆之。藻留与修《徽宗实录》,固辞,或曰:“是可以阶改秩。”登曰:“但意未欲尔。”遂行。广西帅沈晦问登何以治县,登条十余事告之。晦曰:“此古人之政,今人诈,疑不可行。”对曰:“忠信可行蛮貊②,谓不能行,诚不至尔。”豪民秦琥武断乡曲,持吏短长,号“秦大虫”,邑大夫以下为其所屈。登至,颇革,而登喜其迁善,补处学职。它日,琥有请属,登谢却之,琥怒,谋中以危法。会有诉琥侵贷学钱者,登呼至,面数琥,声气俱厉,叱下,白郡及诸司置之法,忿而死,一郡快之。
帅胡舜陟谓登曰:“古县,秦太师③父旧治,实生太师于此,盍④祠祀之?”登曰:“桧为相亡状,祠不可立。”舜陟大怒,摭秦琥事,移荔浦丞康宁以代登,登以母病去。舜陟遂创桧祠而自为记,且诬以专杀之罪,诏送静江府狱。舜陟遣健卒捕登,属登母死舟中,藁葬水次,航海诣阙上书,求纳官⑤赎罪。故人有为右司者,谓曰:“丞相云尝识君于太学,能一见,终身事且无忧,上书徒尔为也。”登曰:“某知有君父,不知有权臣。”既而中书奏故事无纳官赎罪,仍送静江狱。登归葬其母,讫事诣狱,而舜陟先以事下狱死矣,事卒昭白。
登谪居,授徒以给,家事一不介意,惟闻朝廷所行事小失,则颦蹙不乐,大失则恸哭随之,临卒,所言皆天下大计。其学以慎独为本,有《东溪集》行世。
(《宋史·列传第一百五十八》,有删节)
注:①秩,官吏的俸禄。满秩,任届期满。②蛮貊,古代对南方和东北少数民族的称呼。③太师,与下文“丞相”均指秦桧。④盍,何不。⑤纳官,交还官职。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守不能夺,卒从之夺:夺取 |
B.登条十余事告之条:分条陈述 |
C.琥有请属,登谢却之谢:辞绝,拒绝 |
D.登呼至,面数琥数:列举罪状 |
A.邑大夫以下为其所屈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 |
B.舜陟遂创桧祠而自为记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
C.登以母病去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 |
D.终身事且无忧且广年六十余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 |
①廷对,极意尽言,无所顾避
②买马固急矣,然学校礼义由出,一日废,衣冠之士与堂下卒何异
③登辞之,不可,复无所归,请置于学,买书以谢士民
④它日,琥有请属,登谢却之
⑤某知有君父,不知有权臣
⑥临卒,所言皆天下大计
A.①②⑤ | B.①④⑥ | C.②③⑥ | D.③④⑤ |
A.高登兼任贺州学事一职时,力劝上司恢复州学的田舍;任期结束后,他把百姓馈赠的钱财又投放在州学的建设中,可见他对学校教育的重视。 |
B.任古县令的途中,湖州太守汪藻挽留高登一起修订《徽宗实录》,并告诉他这是可以借此升官的好事,但高登却坚决予以回绝。 |
C.在古县任职期间,高登因不满秦桧的所作所为,拒绝为秦桧立祠,因而得罪上司。上司就借他处置秦琥一事诬陷他,他又不肯媚俯权贵,终致入狱。 |
D.高登被贬官闲居期间,靠教授学生维持生计,但他的注意力却丝毫不在生计上,还是一如既往为国事担忧,连死前的遗言都是国家大计。 |
(1)白郡及诸司置之法,忿而死,一郡快之。(3分)
(2)既而中书奏故事无纳官赎罪,仍送静江狱。(3分)
(3)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史记·项羽本纪》)(4分)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