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3、下列选项中,排列最恰当的一组是
如果一个人有了“知识”这样一个概念,并且认识了自己知识贫乏的现状,他就可能去寻求、靠近知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在他自以为是在“前进”的时候,走着倒退的路
②我就产生了求学的强烈愿望
③我又产生了分辨好坏,选择好书的愿望
④相反,如果他认为自己什么都懂,他就会远离知识
⑤当我明白了自己读书非常少的时候
⑥当我知道了世界上书籍数目如何庞大的时候
A.④①⑥②⑤③ B.④⑤⑥③②①
C.④①⑤②⑥③ D.⑥③⑤②④①
试题答案
3、C
下列选项中,排列最恰当的一组是
如果一个人有了"知识"这样一个概念,并且认识了自己知识贫乏的现状,他就可能去寻求、靠近知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在他自以为是在"前进"的时候,走着倒退的路
②我就产生了求学的强烈愿望
③我又产生了分辨好坏,选择好书的愿望
④相反,如果他认为自己什么都懂,他就会远离知识
⑤当我明白了自己读书非常少的时候
⑥当我知道了世界上书籍数目如何庞大的时候
A、④①⑥②⑤③ B、④⑤⑥③②① C、④①⑤②⑥③ D、⑥③⑤②④①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下列选项中,排列最恰当的一组是
如果一个人有了“知识”这样一个概念,并且认识了自己知识贫乏的现状,他就可能去寻求、靠近知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在他自以为是在“前进”的时候,走着倒退的路
②我就产生了求学的强烈愿望
③我又产生了分辨好坏,选择好书的愿望
④相反,如果他认为自己什么都懂,他就会远离知识
⑤当我明白了自己读书非常少的时候
⑥当我知道了世界上书籍数目如何庞大的时候
A.④①⑥②⑤③ B.④⑤⑥③②①
C.④①⑤②⑥③ D.⑥③⑤②④①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中国首善陈光标
陈光标是江苏泗洪人,祖籍安徽,现任江苏黄埔再生资源利用有限公司董事长。2008年,陈光标光荣地当选全国抗震救灾模范代表。10年来,他向慈善事业捐款捐物累计突破8.1亿元,被媒体称为“中国首善”。2010年9月,他宣布死后捐出全部财产(50多亿元人民币)。2011年3月,日本发生9级大地震,陈光标自己组织12人的慈善团队赴日救灾。
陈光标如此慷慨,他究竟有多少钱呢?2010年10月12日发布的《2010胡润百富榜》显示,被称为“中国首善”的陈光标以个人财富35亿元排在2010年百富榜第406位,5年累计捐赠额高达9亿元。
“这个数字,根据现在我们企业的发展,应该差不多。”陈光标曾表示。
也有数据显示,陈光标预计总资产不超过50亿元人民币。
无论是35亿元还是50亿元,陈光标都绝对算得上中国的有钱人,但是绝对算不上中国最有钱的人,他甚至连南京的首富都算不上。
陈光标的裸捐逻辑
陈光标进入公众视野,并以高大的形象深入人心,始于2008年那场巨大的灾难——汶川地震。
地震发生后两个小时,陈光标就调集了60台工程机械与120多人的救灾队千里救灾,救回131个生命,其中他亲自抱、背、抬出200多人,救活14人,向地震灾区捐赠款物过亿元。有关机构称赞他是“有良知、有灵魂、有道德、有感情、心系灾区的企业家”。
陈光标的形象不断被拔高。2010年9月,在比尔·盖茨与巴菲特中国慈善行的前夕,陈光标对外宣布,他将在死后捐献出自己的全部财产。裸捐让陈光标在2010年成为世人瞩目的焦点。在陈光标“裸捐”的号召下,已经有超过上百名国内企业家通过各种方式进行了响应。
陈光标在致比尔·盖茨和巴菲特的一封信中,发出倡议:每个富人应该意识到,能够成为富人是幸运的,但你拥有的财富绝不可以仅仅属于自己个人,你有责任为他人,为社会,多做一些事,更多地回报社会。
对于裸捐的意义,陈光标做出了如下解释:“人的一生是短暂的,当我们活着的时候,能够轰轰烈烈地为自己的国家干一番事业,创造财富,创造就业,创造文明和进步,无疑是幸福和快乐的。同样,当我们即将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能够把财富归还世界,让更多遭遇不幸和贫困的兄弟姐妹共享,自己清清白白地离开这个世界,更是一种高尚和伟大。相反,如果在巨富中死去则是可耻的。”
“我经常说,财富是水,是身外之物。如果有一杯水可以一个人喝,有一桶水可以存放在家里,要是有一条河就该与大家分享。”陈光标的裸捐逻辑是如此淡定。他说:“我想告诉大家的是,我捐的不是钱,而是一种理念,通过这种理念来唤醒人们的灵魂与良知,并且是在呼唤这个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在巨富中死去是可耻的”
陈光标的“裸捐”善举以及今年以来在中国台湾等地的高调行善,在海峡两岸不断发酵,引发不同意见,既有人为他喝彩,也有人说他是在趁机炒作、沽名钓誉。
“在巨富中死去是可耻的。”陈光标理直气壮地说,“你说我沽名钓誉也好,贪图名誉也罢,我都认了。”“我就要高调做善事,如果你不服你来做,你来和我争‘中国首善’这个称号。”
无疑,盖茨和巴菲特发起“赠予誓言”运动,以劝使数百名美国亿万富豪在生前或身故后捐出一半家产,已有40位富豪承诺捐款,可以说劝募成绩斐然。而现阶段,陈光标显然为中国富豪做了榜样,让更多富豪行动起来,参与到社会慈善事业中。
有学者指出,客观上讲,陈光标的“裸捐”行动,可以被视为一些有远见的中国富豪开始追求道德成熟的最新迹象,他们正日益在乎社会公众的评价,将行善当做其社会形象的一个重要标志。
中国红十字基金会秘书长刘选国日前撰文指出,“对于陈光标式慈善,社会赞誉的多,批评质疑的也不少。我认为,陈光标式慈善对中国慈善事业的推动是无可置疑的,其慈善观对于正思考散财之道的中国第一代创业者来说,具有极大示范效应。”
而从另一个角度看,陈光标高调慈善的意义和价值也许就在于尝试。他就像一个过河的卒子,单枪匹马地和严阵以待的“王”对峙。用陈光标自己的话说,“我打算多试几种方法,希望起到火车头作用,但愿我的经历,可以为中国慈善事业的制度化和产业化的形成做点事情。”
当很多富豪还在为财富来源的正当性纠结的时候,陈光标们的举动,无疑又对个人占有巨额财富的必要性和正当性,提出了质疑,更对很多人孜孜以求创造财富帝国的雄心,从目的、价值和意义三个方面,提出了挑战。
更有学者指出,中国人的财富伦理,急需从传统文化中去寻找资源,建立起有中国特色的能更好地获取普世认同的财富观念。《孟子·滕文公上》说:“为富不仁矣,为仁不富矣。”为富而仁,因仁而富,只有回到传统文化中,将富与仁相结合,当下时代的财富暴增,才能找到合理的伦理归宿。
(选自《第一财经日报》,有删改)
1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文章题为“中国首善陈光标”,表明文章所写人物为中国人,所写对象为陈光标,他是中国最善良的人。
B.文章开篇部分,运用具体的数据,向读者表明陈光标获得“中国首善”这一荣誉是受之无愧的。
C.“陈光标的裸捐逻辑”部分,按照时间顺序,既写出了陈光标的历次重大捐款,也揭示了他对待捐款的态度。
D.“在巨富中死去是可耻的”部分,通过引用陈光标关于捐款的言语,揭示了陈光标捐款背后的深层次的原因。
E.全文摆事实,讲道理,从多方面分析了陈光标捐款的个人理由和社会原因,高度评价了陈光标捐款的社会意义。
12.陈光标说:“我捐的不是钱,而是一种理念。”请简要概述陈光标的财富理念的内涵。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陈光标高调捐款,理由有哪些?请结合全文分条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对于陈光标高调慈善捐款,有人为他喝彩,也有人说他是在趁机炒作、沽名钓誉。你如何看待他的善举?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中国首善陈光标
陈光标是江苏泗洪人,祖籍安徽,现任江苏黄埔再生资源利用有限公司董事长。2008年,陈光标光荣地当选全国抗震救灾模范代表。10年来,他向慈善事业捐款捐物累计突破8.1亿元,被媒体称为“中国首善”。2010年9月,他宣布死后捐出全部财产(50多亿元人民币)。2011年3月,日本发生9级大地震,陈光标自己组织12人的慈善团队赴日救灾。
陈光标如此慷慨,他究竟有多少钱呢?2010年10月12日发布的《2010胡润百富榜》显示,被称为“中国首善”的陈光标以个人财富35亿元排在2010年百富榜第406位,5年累计捐赠额高达9亿元。
“这个数字,根据现在我们企业的发展,应该差不多。”陈光标曾表示。
也有数据显示,陈光标预计总资产不超过50亿元人民币。
无论是35亿元还是50亿元,陈光标都绝对算得上中国的有钱人,但是绝对算不上中国最有钱的人,他甚至连南京的首富都算不上。
陈光标的裸捐逻辑
陈光标进入公众视野,并以高大的形象深入人心,始于2008年那场巨大的灾难——汶川地震。
地震发生后两个小时,陈光标就调集了60台工程机械与120多人的救灾队千里救灾,救回131个生命,其中他亲自抱、背、抬出200多人,救活14人,向地震灾区捐赠款物过亿元。有关机构称赞他是“有良知、有灵魂、有道德、有感情、心系灾区的企业家”。
陈光标的形象不断被拔高。2010年9月,在比尔·盖茨与巴菲特中国慈善行的前夕,陈光标对外宣布,他将在死后捐献出自己的全部财产。裸捐让陈光标在2010年成为世人瞩目的焦点。在陈光标“裸捐”的号召下,已经有超过上百名国内企业家通过各种方式进行了响应。
陈光标在致比尔·盖茨和巴菲特的一封信中,发出倡议:每个富人应该意识到,能够成为富人是幸运的,但你拥有的财富绝不可以仅仅属于自己个人,你有责任为他人,为社会,多做一些事,更多地回报社会。
对于裸捐的意义,陈光标做出了如下解释:“人的一生是短暂的,当我们活着的时候,能够轰轰烈烈地为自己的国家干一番事业,创造财富,创造就业,创造文明和进步,无疑是幸福和快乐的。同样,当我们即将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能够把财富归还世界,让更多遭遇不幸和贫困的兄弟姐妹共享,自己清清白白地离开这个世界,更是一种高尚和伟大。相反,如果在巨富中死去则是可耻的。”
“我经常说,财富是水,是身外之物。如果有一杯水可以一个人喝,有一桶水可以存放在家里,要是有一条河就该与大家分享。”陈光标的裸捐逻辑是如此淡定。他说:“我想告诉大家的是,我捐的不是钱,而是一种理念,通过这种理念来唤醒人们的灵魂与良知,并且是在呼唤这个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在巨富中死去是可耻的”
陈光标的“裸捐”善举以及今年以来在中国台湾等地的高调行善,在海峡两岸不断发酵,引发不同意见,既有人为他喝彩,也有人说他是在趁机炒作、沽名钓誉。
“在巨富中死去是可耻的。”陈光标理直气壮地说,“你说我沽名钓誉也好,贪图名誉也罢,我都认了。”“我就要高调做善事,如果你不服你来做,你来和我争‘中国首善’这个称号。”
无疑,盖茨和巴菲特发起“赠予誓言”运动,以劝使数百名美国亿万富豪在生前或身故后捐出一半家产,已有40位富豪承诺捐款,可以说劝募成绩斐然。而现阶段,陈光标显然为中国富豪做了榜样,让更多富豪行动起来,参与到社会慈善事业中。
有学者指出,客观上讲,陈光标的“裸捐”行动,可以被视为一些有远见的中国富豪开始追求道德成熟的最新迹象,他们正日益在乎社会公众的评价,将行善当做其社会形象的一个重要标志。
中国红十字基金会秘书长刘选国日前撰文指出,“对于陈光标式慈善,社会赞誉的多,批评质疑的也不少。我认为,陈光标式慈善对中国慈善事业的推动是无可置疑的,其慈善观对于正思考散财之道的中国第一代创业者来说,具有极大示范效应。”
而从另一个角度看,陈光标高调慈善的意义和价值也许就在于尝试。他就像一个过河的卒子,单枪匹马地和严阵以待的“王”对峙。用陈光标自己的话说,“我打算多试几种方法,希望起到火车头作用,但愿我的经历,可以为中国慈善事业的制度化和产业化的形成做点事情。”
当很多富豪还在为财富来源的正当性纠结的时候,陈光标们的举动,无疑又对个人占有巨额财富的必要性和正当性,提出了质疑,更对很多人孜孜以求创造财富帝国的雄心,从目的、价值和意义三个方面,提出了挑战。
更有学者指出,中国人的财富伦理,急需从传统文化中去寻找资源,建立起有中国特色的能更好地获取普世认同的财富观念。《孟子·滕文公上》说:“为富不仁矣,为仁不富矣。”为富而仁,因仁而富,只有回到传统文化中,将富与仁相结合,当下时代的财富暴增,才能找到合理的伦理归宿。
(选自《第一财经日报》,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文章题为“中国首善陈光标”,表明文章所写人物为中国人,所写对象为陈光标,他是中国最善良的人。
B.文章开篇部分,运用具体的数据,向读者表明陈光标获得“中国首善”这一荣誉是受之无愧的。
C.“陈光标的裸捐逻辑”部分,按照时间顺序,既写出了陈光标的历次重大捐款,也揭示了他对待捐款的态度。
D.“在巨富中死去是可耻的”部分,通过引用陈光标关于捐款的言语,揭示了陈光标捐款背后的深层次的原因。
E.全文摆事实,讲道理,从多方面分析了陈光标捐款的个人理由和社会原因,高度评价了陈光标捐款的社会意义。
2.陈光标说:“我捐的不是钱,而是一种理念。”请简要概述陈光标的财富理念的内涵。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陈光标高调捐款,理由有哪些?请结合全文分条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于陈光标高调慈善捐款,有人为他喝彩,也有人说他是在趁机炒作、沽名钓誉。你如何看待他的善举?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中国首善陈光标
陈光标是江苏泗洪人,祖籍安徽,现任江苏黄埔再生资源利用有限公司董事长。2008年,陈光标光荣地当选全国抗震救灾模范代表。10年来,他向慈善事业捐款捐物累计突破8.1亿元,被媒体称为“中国首善”。2010年9月,他宣布死后捐出全部财产(50多亿元人民币)。2011年3月,日本发生9级大地震,陈光标自己组织12人的慈善团队赴日救灾。
陈光标如此慷慨,他究竟有多少钱呢?2010年10月12日发布的《2010胡润百富榜》显示,被称为“中国首善”的陈光标以个人财富35亿元排在2010年百富榜第406位,5年累计捐赠额高达9亿元。
“这个数字,根据现在我们企业的发展,应该差不多。”陈光标曾表示。
也有数据显示,陈光标预计总资产不超过50亿元人民币。
无论是35亿元还是50亿元,陈光标都绝对算得上中国的有钱人,但是绝对算不上中国最有钱的人,他甚至连南京的首富都算不上。
陈光标的裸捐逻辑
陈光标进入公众视野,并以高大的形象深入人心,始于2008年那场巨大的灾难——汶川地震。
地震发生后两个小时,陈光标就调集了60台工程机械与120多人的救灾队千里救灾,救回131个生命,其中他亲自抱、背、抬出200多人,救活14人,向地震灾区捐赠款物过亿元。有关机构称赞他是“有良知、有灵魂、有道德、有感情、心系灾区的企业家”。
陈光标的形象不断被拔高。2010年9月,在比尔·盖茨与巴菲特中国慈善行的前夕,陈光标对外宣布,他将在死后捐献出自己的全部财产。裸捐让陈光标在2010年成为世人瞩目的焦点。在陈光标“裸捐”的号召下,已经有超过上百名国内企业家通过各种方式进行了响应。
陈光标在致比尔·盖茨和巴菲特的一封信中,发出倡议:每个富人应该意识到,能够成为富人是幸运的,但你拥有的财富绝不可以仅仅属于自己个人,你有责任为他人,为社会,多做一些事,更多地回报社会。
对于裸捐的意义,陈光标做出了如下解释:“人的一生是短暂的,当我们活着的时候,能够轰轰烈烈地为自己的国家干一番事业,创造财富,创造就业,创造文明和进步,无疑是幸福和快乐的。同样,当我们即将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能够把财富归还世界,让更多遭遇不幸和贫困的兄弟姐妹共享,自己清清白白地离开这个世界,更是一种高尚和伟大。相反,如果在巨富中死去则是可耻的。”
“我经常说,财富是水,是身外之物。如果有一杯水可以一个人喝,有一桶水可以存放在家里,要是有一条河就该与大家分享。”陈光标的裸捐逻辑是如此淡定。他说:“我想告诉大家的是,我捐的不是钱,而是一种理念,通过这种理念来唤醒人们的灵魂与良知,并且是在呼唤这个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在巨富中死去是可耻的”
陈光标的“裸捐”善举以及今年以来在中国台湾等地的高调行善,在海峡两岸不断发酵,引发不同意见,既有人为他喝彩,也有人说他是在趁机炒作、沽名钓誉。
“在巨富中死去是可耻的。”陈光标理直气壮地说,“你说我沽名钓誉也好,贪图名誉也罢,我都认了。”“我就要高调做善事,如果你不服你来做,你来和我争‘中国首善’这个称号。”
无疑,盖茨和巴菲特发起“赠予誓言”运动,以劝使数百名美国亿万富豪在生前或身故后捐出一半家产,已有40位富豪承诺捐款,可以说劝募成绩斐然。而现阶段,陈光标显然为中国富豪做了榜样,让更多富豪行动起来,参与到社会慈善事业中。
有学者指出,客观上讲,陈光标的“裸捐”行动,可以被视为一些有远见的中国富豪开始追求道德成熟的最新迹象,他们正日益在乎社会公众的评价,将行善当做其社会形象的一个重要标志。
中国红十字基金会秘书长刘选国日前撰文指出,“对于陈光标式慈善,社会赞誉的多,批评质疑的也不少。我认为,陈光标式慈善对中国慈善事业的推动是无可置疑的,其慈善观对于正思考散财之道的中国第一代创业者来说,具有极大示范效应。”
而从另一个角度看,陈光标高调慈善的意义和价值也许就在于尝试。他就像一个过河的卒子,单枪匹马地和严阵以待的“王”对峙。用陈光标自己的话说,“我打算多试几种方法,希望起到火车头作用,但愿我的经历,可以为中国慈善事业的制度化和产业化的形成做点事情。”
当很多富豪还在为财富来源的正当性纠结的时候,陈光标们的举动,无疑又对个人占有巨额财富的必要性和正当性,提出了质疑,更对很多人孜孜以求创造财富帝国的雄心,从目的、价值和意义三个方面,提出了挑战。
更有学者指出,中国人的财富伦理,急需从传统文化中去寻找资源,建立起有中国特色的能更好地获取普世认同的财富观念。《孟子·滕文公上》说:“为富不仁矣,为仁不富矣。”为富而仁,因仁而富,只有回到传统文化中,将富与仁相结合,当下时代的财富暴增,才能找到合理的伦理归宿。
(选自《第一财经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文章题为“中国首善陈光标”,表明文章所写人物为中国人,所写对象为陈光标,他是中国最善良的人。 |
B.文章开篇部分,运用具体的数据,向读者表明陈光标获得“中国首善”这一荣誉是受之无愧的。 |
C.“陈光标的裸捐逻辑”部分,按照时间顺序,既写出了陈光标的历次重大捐款,也揭示了他对待捐款的态度。 |
D.“在巨富中死去是可耻的”部分,通过引用陈光标关于捐款的言语,揭示了陈光标捐款背后的深层次的原因。 |
【小题2】陈光标说:“我捐的不是钱,而是一种理念。”请简要概述陈光标的财富理念的内涵。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陈光标高调捐款,理由有哪些?请结合全文分条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对于陈光标高调慈善捐款,有人为他喝彩,也有人说他是在趁机炒作、沽名钓誉。你如何看待他的善举?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中国首善陈光标
陈光标是江苏泗洪人,祖籍安徽,现任江苏黄埔再生资源利用有限公司董事长。2008年,陈光标光荣地当选全国抗震救灾模范代表。10年来,他向慈善事业捐款捐物累计突破8.1亿元,被媒体称为“中国首善”。2010年9月,他宣布死后捐出全部财产(50多亿元人民币)。2011年3月,日本发生9级大地震,陈光标自己组织12人的慈善团队赴日救灾。
陈光标如此慷慨,他究竟有多少钱呢?2010年10月12日发布的《2010胡润百富榜》显示,被称为“中国首善”的陈光标以个人财富35亿元排在2010年百富榜第406位,5年累计捐赠额高达9亿元。
“这个数字,根据现在我们企业的发展,应该差不多。”陈光标曾表示。
也有数据显示,陈光标预计总资产不超过50亿元人民币。
无论是35亿元还是50亿元,陈光标都绝对算得上中国的有钱人,但是绝对算不上中国最有钱的人,他甚至连南京的首富都算不上。
陈光标的裸捐逻辑
陈光标进入公众视野,并以高大的形象深入人心,始于2008年那场巨大的灾难——汶川地震。
地震发生后两个小时,陈光标就调集了60台工程机械与120多人的救灾队千里救灾,救回131个生命,其中他亲自抱、背、抬出200多人,救活14人,向地震灾区捐赠款物过亿元。有关机构称赞他是“有良知、有灵魂、有道德、有感情、心系灾区的企业家”。
陈光标的形象不断被拔高。2010年9月,在比尔·盖茨与巴菲特中国慈善行的前夕,陈光标对外宣布,他将在死后捐献出自己的全部财产。裸捐让陈光标在2010年成为世人瞩目的焦点。在陈光标“裸捐”的号召下,已经有超过上百名国内企业家通过各种方式进行了响应。
陈光标在致比尔·盖茨和巴菲特的一封信中,发出倡议:每个富人应该意识到,能够成为富人是幸运的,但你拥有的财富绝不可以仅仅属于自己个人,你有责任为他人,为社会,多做一些事,更多地回报社会。
对于裸捐的意义,陈光标做出了如下解释:“人的一生是短暂的,当我们活着的时候,能够轰轰烈烈地为自己的国家干一番事业,创造财富,创造就业,创造文明和进步,无疑是幸福和快乐的。同样,当我们即将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能够把财富归还世界,让更多遭遇不幸和贫困的兄弟姐妹共享,自己清清白白地离开这个世界,更是一种高尚和伟大。相反,如果在巨富中死去则是可耻的。”
“我经常说,财富是水,是身外之物。如果有一杯水可以一个人喝,有一桶水可以存放在家里,要是有一条河就该与大家分享。”陈光标的裸捐逻辑是如此淡定。他说:“我想告诉大家的是,我捐的不是钱,而是一种理念,通过这种理念来唤醒人们的灵魂与良知,并且是在呼唤这个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在巨富中死去是可耻的”
陈光标的“裸捐”善举以及今年以来在中国台湾等地的高调行善,在海峡两岸不断发酵,引发不同意见,既有人为他喝彩,也有人说他是在趁机炒作、沽名钓誉。
“在巨富中死去是可耻的。”陈光标理直气壮地说,“你说我沽名钓誉也好,贪图名誉也罢,我都认了。”“我就要高调做善事,如果你不服你来做,你来和我争‘中国首善’这个称号。”
无疑,盖茨和巴菲特发起“赠予誓言”运动,以劝使数百名美国亿万富豪在生前或身故后捐出一半家产,已有40位富豪承诺捐款,可以说劝募成绩斐然。而现阶段,陈光标显然为中国富豪做了榜样,让更多富豪行动起来,参与到社会慈善事业中。
有学者指出,客观上讲,陈光标的“裸捐”行动,可以被视为一些有远见的中国富豪开始追求道德成熟的最新迹象,他们正日益在乎社会公众的评价,将行善当做其社会形象的一个重要标志。
中国红十字基金会秘书长刘选国日前撰文指出,“对于陈光标式慈善,社会赞誉的多,批评质疑的也不少。我认为,陈光标式慈善对中国慈善事业的推动是无可置疑的,其慈善观对于正思考散财之道的中国第一代创业者来说,具有极大示范效应。”
而从另一个角度看,陈光标高调慈善的意义和价值也许就在于尝试。他就像一个过河的卒子,单枪匹马地和严阵以待的“王”对峙。用陈光标自己的话说,“我打算多试几种方法,希望起到火车头作用,但愿我的经历,可以为中国慈善事业的制度化和产业化的形成做点事情。”
当很多富豪还在为财富来源的正当性纠结的时候,陈光标们的举动,无疑又对个人占有巨额财富的必要性和正当性,提出了质疑,更对很多人孜孜以求创造财富帝国的雄心,从目的、价值和意义三个方面,提出了挑战。
更有学者指出,中国人的财富伦理,急需从传统文化中去寻找资源,建立起有中国特色的能更好地获取普世认同的财富观念。《孟子·滕文公上》说:“为富不仁矣,为仁不富矣。”为富而仁,因仁而富,只有回到传统文化中,将富与仁相结合,当下时代的财富暴增,才能找到合理的伦理归宿。
(选自《第一财经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文章题为“中国首善陈光标”,表明文章所写人物为中国人,所写对象为陈光标,他是中国最善良的人。 |
B.文章开篇部分,运用具体的数据,向读者表明陈光标获得“中国首善”这一荣誉是受之无愧的。 |
C.“陈光标的裸捐逻辑”部分,按照时间顺序,既写出了陈光标的历次重大捐款,也揭示了他对待捐款的态度。 |
D.“在巨富中死去是可耻的”部分,通过引用陈光标关于捐款的言语,揭示了陈光标捐款背后的深层次的原因。 |
小题2:陈光标说:“我捐的不是钱,而是一种理念。”请简要概述陈光标的财富理念的内涵。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陈光标高调捐款,理由有哪些?请结合全文分条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对于陈光标高调慈善捐款,有人为他喝彩,也有人说他是在趁机炒作、沽名钓誉。你如何看待他的善举?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1题。(12分)
反引力
科幻作家威尔斯在一篇小说里写了一个英国发明家,卡弗先生,他找到了一种引力不能穿过的物质一一卡弗质。用卡弗质做的活页板使一条飞艇切断地球引力,飞升腾空。
这究竟是不是可能的?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和关于电荷、磁极相互作用的定律有深刻的相似性。如果能屏蔽电力和磁力,为什么不能屏蔽引力呢?为了回答这个问题,必须考察电磁屏蔽的机制。任何一块物质中的原子和分子都是由正负电荷组成的系统。在导电金属中,有许多电子在正电荷的离子构成的品格中自由运动。当金属放在电场中时,自由电子就移到金属材料的一侧,使它荷负电,而相反的一侧则荷正电。这种极化就产生了一个新电场,与原来电场方向相反。这样,这两个电场就能互相抵消。类似地,磁屏蔽效应也是来自原子粒子的极化与抵消。
为了使引力屏蔽成为可能的引力极化需要物质由两种粒子组成:一种具有正引力质量因而被地球吸引,另一种具有负引力质量因而被排斥。在大自然中正负电荷是一样多的,南北磁极也一样多,但是至今还没有发现具有负引力质量的粒子,因此,通常的物质不可能引力极化,从而不能用于引力屏蔽。
然而存在另外―种物质――反物质――与通常的物质在许多方面恰好相反,包括它的电磁性质。说不定反粒子也有负引力质量,例如,只要从加速器中产生水平反中子束,然后看它在地球引力场中是向下弯曲还是向上弯曲。但是这个实验实际上是做不出来的。加速器中产生的粒子几乎具有光速;在一公里的水平行程中,引力只能把粒子束弯曲10-12 厘米,向上向下都是这个数,这只是一个原子核的直径。同样,也不能用与“缓冲”物质碰撞的办法把它们变慢。如果反粒子与它的对应的普通粒子碰撞,就会湮灭而两种粒子都消失,所以,从实验观点看来,反粒子的引力质量的符号问题至今仍未能解决。
从理论观点看来,这个问题也没有解决,因为我们还没有一个理论把引力相互作用与电磁相互作用联系起来。如果将来有一个实验能证实反粒子确有负引力质量,那就会因为它否证了等效原理而给整个相对论性的引力理论以致命一击。一个反苹果在真正的引力场中会向上落,但它在爱因斯坦的加速飞船中却不会这样做。如果它这样做了,飞船外面的观察者就会看到它完全没有受力,而以两倍于飞船的加速度运动。所以,一旦发现反引力就会迫使我们在牛顿的惯性定律与爱因斯坦的相对性原理中选择其一,作者热切希望这种事情不会通过。
8.下列有_关“反引力”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反引力的概念由科幻作家威尔斯在他的小说中最先提出。
B.反引力的作用原理与电磁屏蔽相似。
C.反粒子在理论上可以证明反引力的存在。
D.反引力理论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性的引力理论是有矛盾之处的。
9.下列各项不能论证“反引力是不可能的”观点的一项是
A.卡弗质可以屏敝地球引力是科幻小说的幻想。
B.通常的物质不可能引力极化。
C.用来证明反粒子存在负引力质量的反粒子实验无法实践。
D.我们无法证明引力相互作用与电磁相互作用的联系。
10.根据原文,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威尔斯的小说中的卡弗质并非是本文要讨论的负引力粒子
B.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和关于电荷、磁极的相互作用定律有深刻的相似性。
C.现在我们大自然中只发现了存在具有正引力质量的粒子。
D.反粒子具有负引力质量的依据是反物质与通常物质的许多方面都相反。
11.根据全文判断,在“一旦发现反引力”后,人们在牛顿的惯性定律与爱因斯坦的相对性原理中可能会选择哪一条,并简述理由。
(1分)
(2分)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最初的灵感来源于自然界中的“泡泡”,如蜂巢,水晶的矿物结构,肥皂沫的天然构造。设计方之一的ARUP公司建立了“6个14面体+2个12面体”的“泡泡”基本组合模型,由这一基本组合构成了“水立方”的外表面。
“泡泡”要用什么材料来实现呢?被戏称为“泡泡墙”的ETFE膜在此时进入另一设计方PTW的视线,因为它足够坚硬,非常适用于环境苛刻、温度敏感的游泳场馆,同时又是透明的,满足了“水立方”高度透明的设计原则。ETFE在欧洲已有上百年历史,但做成“膜”用于建筑只有30多年,多数应用于温室外立面,如英国的伊甸园。而上届德国世界杯主场——赫尔佐格和德梅隆设计的德国慕尼黑安联体育场也选用了ETFE。这些建筑的每一个“泡泡”都是一模一样的规则图形,建起来难度要小得多。
用于温室的东西可否用于大型场馆?ARUP构建的双层膜结构“泡泡墙”效果恰好与温室类似:冬日光线照进来,可以保证室内温度;而夏天可以通过双层结构引入通风系统,并在建筑下部安装1米多高的百叶通风口,原理类似于呼吸幕墙。冬天关闭,夏天开启,保证冬暖夏凉。
“水立方”的“泡泡墙”由3000多个平均长度7.2米的“泡泡”组成,覆盖面积达10万平方米,展开面积达26万平方米,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一个完全用膜结构来进行全封闭的公共建筑。ARUP公司在对许多材料进行一系列实验后,最终判定这种膜是最适合“水立方”的。
然而,针对ETFE膜材料的质疑声从未断过,特别是2004年珠海晶艺玻璃工程有限公司技术总监罗忆指出,他在“伊甸园”现场看到膜“发霉”的情况,。曾去伊甸园考察过的郑方解释说这是青苔。ARUP随后对参数进行了优化,调整了膜的设计。通过事先安装在钢架上的充气管线对膜充气,整个过程由电脑智能监控,根据当时的气压、光照等条件使“泡泡”保持最佳状态。“水立方”顶部的膜层数达4层,而墙体的膜则在2到3层之间。若顶层只有两层膜,下雨天“水立方”内的人就会有头上“打鼓”的感觉,在增加膜之后,雨点敲击顶部膜的声音就不会再对室内的正常使用造成影响。而ETFE的强度也被反复检测,确保即使在冰雹天气使用也没有问题。
1.下面关于“水立方”的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水立方”的设计是对自然界中某些物体的“泡泡”结构的模仿。
B.“水立方”的每一个“泡泡”均由“6个14面体+2个12面体”构成,平均长度7.2米。
C.“水立方”与英国伊甸园和慕尼黑安联体育场一样,外立面和顶部都使用了ETFE。
D.“水立方”将会是个冬暖夏凉、有较好隔音效果的体育场馆。
2.不属于设计者最终选择了ETFE作为“泡泡”材料的理由的一项是( )
A.ETFE有足够的强度,非常适用于环境苛刻、温度敏感的游泳场馆,而且是透明的。
B.ETFE在欧洲已有上百年历史,用于建筑已有30多年。
C.ETFE做成的双层膜结构“泡泡墙”效果恰好与温室类似。
D.ETFE在目前供选择的材料中是最适合的。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水立方”比英国的伊甸园、德国的慕尼黑安联体育场建筑难度都大。
B.“水立方”是目前世界上面积最大且完全封闭的公共建筑。
C.英国伊甸园的ETFE膜出现了长青苔的现象,“水立方”将不能避免这一问题。
D.“水立方”顶部膜增加到4层后,室内就不会听到雨点和冰雹敲击顶部膜发出的声音。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约翰·道尔顿
严雪芹
1766年9月6日,道尔顿出生在英格兰北部坎伯雷一个贫穷的村子里。父亲是一位兼种一点薄地的织布工人,当时正值第一次工业革命初期,很多破产的农民沦为雇佣工人,道尔顿一家的生活十分困顿,道尔顿的一个弟弟和一个妹妹都因为和饥荒而夭折。道尔顿童年根本没有读书的条件,只是勉强接受一点初等教育。但是他酷爱读书,在干农活的空隙还坚持自学。他勤奋学习的态度得到一个叫鲁宾逊的亲戚的赞赏。鲁宾逊主动利用晚上的时间来教他数学和物理。
到了15岁时,他的学识已有很大提高,于是他离家来到附近的肯达尔镇上,在他表兄任校长的教会学校里担任助理教师。在这所学校里,他仍然坚持一边工作,一边发愤读书,无论是数学、自然科学,还是哲学、文学的书籍,他都广泛涉猎。
1793年,道尔顿被推荐到曼彻斯特,受聘于一所新学院担任数学和物理学讲师。他到这里不久,就加入了曼彻斯特文学与哲学学会。由于他学识渊博,待人诚恳,作风朴实,大家都很尊重他, 1817年任会长,直到他去世。
道尔顿在曼彻斯特发表的第一篇论文,是一篇关于色盲的研究文章。说起来,事出偶然。圣诞节时道尔顿为母亲买了一双深蓝色的袜子表达自己对老人的孝敬。当他送给母亲时,母亲却厉声责问他,为什么买一双红色袜子。他经过认真研究,发现他哥哥也和他一样,具有不正常的辨色能力,另有一些人也具有这一病症。为此他撰写了论文,提出人类中存在着色盲这一病症。道尔顿的这一发现引起了社会公众的重视,所以在英国将色盲常称为“道尔顿症”。
长期以来对气象的观测和对大气各种问题的思索很自然地引导他去研究气体物理的性质。他用亲自动手制作的各种器具认真地考察了大气、水蒸气等多种气体和蒸发、压缩、膨胀等物理现象,还对大气的组成、混和气体的状态、气体的扩散、气体在水中的溶解等问题作了实验研究。从1801年起,他陆续发表了《关于极光》《关于气压计》《论降雨》《关于温度计》等论文。其中,最突出的成果是,他在《论气体的受热膨胀》的论文中清楚的提出了气体膨胀定律:任何气体每上升一定温度时发生的体积膨胀是相同的。
道尔顿一生大量的工作就是观察天气,他一生记录了20多万条观察记录。他在观察天气时对空气发生了兴趣。他决心通过气象观测和对气体物理性质的研究,解释常见的自然现象。他假设各种物质(气体)都由同样大小的微粒构成。这时他想起了公元前古希腊哲学家提出的原子假设,于是他选择了“原子”这一名词来称呼这种微粒。牛顿在他的力学理论中指出,在物质微粒的运动中,同性相斥,异性相吸。根据这一思想,道尔顿假设在混和气体中,一类气体的原子并不排斥另一类气体的原子,仅仅是同类原子相互排斥。他利用化学家对一些物质的分析结果,换算出一批原子的相对质量,这就是世界上第一张原子相对质量表,记载在1803年9月6日道尔顿的日记中,这一天恰好是道尔顿37岁的生日,因而更富有意义。
道尔顿一生勤奋好学,认真进行科学实验,自制简单的气压计、温度计等仪器,分析从各地搜集到的空气样品。虽然他不是一位分析化学家,但是,他却从自己的实验结构中得出所有来自不同地方的空气组成都是一致的结论。
原子理论建立以后,道尔顿名震英国乃至整个欧洲,各种荣誉纷至沓来。道尔顿对这些没有丝毫兴趣,他仍然像过去一样,将自己的热情和精力奉献给科学,继续从事原子理论研究,测定各种元素的原子量,继续过着朴实而紧张的隐居生活。他的清贫生活,特别是那简陋的住房和艰苦的工作条件,使慕名来访的科学家感到非常意外。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道尔顿童年根本没有读书的条件,但是他酷爱读书,勤奋学习,在干农活的空隙还坚持自学,利用夜晚时间自学物理、数学。 |
B.道尔顿离家来到附近的肯达尔镇任教后,仍坚持学习,学习兴趣也更加广泛,数学、自然科学、哲学、文学的书籍,他都广泛涉猎。 |
C.道尔顿在曼彻斯特发表的第一篇论文,不是气象、物理方面的,而是一篇关于如何治疗色盲症的文章,治疗方案引起了社会公众的重视。 |
D.道尔顿陆续地完成了《关于极光》《关于气压计》《论降雨》《关于温度计》等论文,这是他对气象、大气、气体物理等问题研究的结晶。 |
【小题2】阅读文章第⑥段,谈谈道尔顿是怎样进行原子研究的。(6分)
【小题3】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道尔顿在科学研究方面作出过哪些成就。(6分)
【小题4】从“求学”“处世”“研究”三个方面中,任选一个方面,谈谈道尔顿对你的启示。(8分)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约翰·道尔顿
严雪芹
1766年9月6日,道尔顿出生在英格兰北部坎伯雷一个贫穷的村子里。父亲是一位兼种一点薄地的织布工人,当时正值第一次工业革命初期,很多破产的农民沦为雇佣工人,道尔顿一家的生活十分困顿,道尔顿的一个弟弟和一个妹妹都因为和饥荒而夭折。道尔顿童年根本没有读书的条件,只是勉强接受一点初等教育。但是他酷爱读书,在干农活的空隙还坚持自学。他勤奋学习的态度得到一个叫鲁宾逊的亲戚的赞赏。鲁宾逊主动利用晚上的时间来教他数学和物理。
到了15岁时,他的学识已有很大提高,于是他离家来到附近的肯达尔镇上,在他表兄任校长的教会学校里担任助理教师。在这所学校里,他仍然坚持一边工作,一边发愤读书,无论是数学、自然科学,还是哲学、文学的书籍,他都广泛涉猎。
1793年,道尔顿被推荐到曼彻斯特,受聘于一所新学院担任数学和物理学讲师。他到这里不久,就加入了曼彻斯特文学与哲学学会。由于他学识渊博,待人诚恳,作风朴实,大家都很尊重他, 1817年任会长,直到他去世。
道尔顿在曼彻斯特发表的第一篇论文,是一篇关于色盲的研究文章。说起来,事出偶然。圣诞节时道尔顿为母亲买了一双深蓝色的袜子表达自己对老人的孝敬。当他送给母亲时,母亲却厉声责问他,为什么买一双红色袜子。他经过认真研究,发现他哥哥也和他一样,具有不正常的辨色能力,另有一些人也具有这一病症。为此他撰写了论文,提出人类中存在着色盲这一病症。道尔顿的这一发现引起了社会公众的重视,所以在英国将色盲常称为“道尔顿症”。
长期以来对气象的观测和对大气各种问题的思索很自然地引导他去研究气体物理的性质。他用亲自动手制作的各种器具认真地考察了大气、水蒸气等多种气体和蒸发、压缩、膨胀等物理现象,还对大气的组成、混和气体的状态、气体的扩散、气体在水中的溶解等问题作了实验研究。从1801年起,他陆续发表了《关于极光》《关于气压计》《论降雨》《关于温度计》等论文。其中,最突出的成果是,他在《论气体的受热膨胀》的论文中清楚的提出了气体膨胀定律:任何气体每上升一定温度时发生的体积膨胀是相同的。
道尔顿一生大量的工作就是观察天气,他一生记录了20多万条观察记录。他在观察天气时对空气发生了兴趣。他决心通过气象观测和对气体物理性质的研究,解释常见的自然现象。他假设各种物质(气体)都由同样大小的微粒构成。这时他想起了公元前古希腊哲学家提出的原子假设,于是他选择了“原子”这一名词来称呼这种微粒。牛顿在他的力学理论中指出,在物质微粒的运动中,同性相斥,异性相吸。根据这一思想,道尔顿假设在混和气体中,一类气体的原子并不排斥另一类气体的原子,仅仅是同类原子相互排斥。他利用化学家对一些物质的分析结果,换算出一批原子的相对质量,这就是世界上第一张原子相对质量表,记载在1803年9月6日道尔顿的日记中,这一天恰好是道尔顿37岁的生日,因而更富有意义。
道尔顿一生勤奋好学,认真进行科学实验,自制简单的气压计、温度计等仪器,分析从各地搜集到的空气样品。虽然他不是一位分析化学家,但是,他却从自己的实验结构中得出所有来自不同地方的空气组成都是一致的结论。
原子理论建立以后,道尔顿名震英国乃至整个欧洲,各种荣誉纷至沓来。道尔顿对这些没有丝毫兴趣,他仍然像过去一样,将自己的热情和精力奉献给科学,继续从事原子理论研究,测定各种元素的原子量,继续过着朴实而紧张的隐居生活。他的清贫生活,特别是那简陋的住房和艰苦的工作条件,使慕名来访的科学家感到非常意外。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道尔顿童年根本没有读书的条件,但是他酷爱读书,勤奋学习,在干农活的空隙还坚持自学,利用夜晚时间自学物理、数学。 |
B.道尔顿离家来到附近的肯达尔镇任教后,仍坚持学习,学习兴趣也更加广泛,数学、自然科学、哲学、文学的书籍,他都广泛涉猎。 |
C.道尔顿在曼彻斯特发表的第一篇论文,不是气象、物理方面的,而是一篇关于如何治疗色盲症的文章,治疗方案引起了社会公众的重视。 |
D.道尔顿陆续地完成了《关于极光》《关于气压计》《论降雨》《关于温度计》等论文,这是他对气象、大气、气体物理等问题研究的结晶。 |
小题2:阅读文章第⑥段,谈谈道尔顿是怎样进行原子研究的。(6分)
小题3: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道尔顿在科学研究方面作出过哪些成就。(6分)
小题4:从“求学”“处世”“研究”三个方面中,任选一个方面,谈谈道尔顿对你的启示。(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