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24、“出格”意为超出一般,与众不同;又可解为越出常规,做得过分。请你以“出格”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试题答案
24、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安徒生与他的童话世界
我们可以通过两条不同的道路进入汉斯·克里斯蒂安·安徒生的童话世界。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作家的众多童话作品是在什么情况下诞生的,以及如何诞生的。在两条道路中,其中一条可以称之为“沙龙”,作家是成人中的一员,因此必须像成人那样做事,这意味着,他应该是一个严肃而理性的“艺术家”。但是在另一条路上,则是一个属于孩子的空间,在这里,他只是一个“孩子”,一个在感情和想象力驱使下的老顽童,而在他的周围,同样也是有着这种思想的人。
当他身处沙龙中众多成人之间时,他更喜欢让自己置身于围而生成半圆形或马蹄形的听众前面。他不喜欢让别人坐在自己的身边,或是紧挨着坐在两侧;而且附近最好有一道门,这样,他就可以神不知、鬼不觉地溜走。在沙龙里,他可以无拘无束地直接朗读自己的手稿或是书籍,这样,在对最终的用词造句进行详细推敲之后,一部完整的童话故事便最终出炉了。在这里,他的听众可以全神贯注、平心静气地去审视安徒生的艺术作品。一些史料详细地记载了当时的这种场景:整个阅读一般会持续一个多小时的时间,一大群成人和一两个孩子坐在安徒生的面前,当安徒生朗读童话故事的时候,已经着迷的孩子们会像老鼠那样一声不吭。
安徒生的阅读中的确浸透着一定程度的诱惑,把听众带到了时空中的另一个瞬间。在他的阅读中,似乎存在着某种其他读者根本无法具备的独特魅力。在沙龙里,如痴如醉的听众根本不可能踏踏实实地坐到椅子上,直到他停止朗读,迅速消失在隔壁的屋子里,独自一人或者和主持人安静地呆在那里,听众们方才觉醒过来。人们可以鼓掌,但是不得对朗读的内容进行辩论或是讨论。正如格斯特·布农维尔所言,这种朗读的目的并不是希望听众针对这些童话故事提出意见、建议或是指教,相反,而是作家借此机会,抒发心中的激情,同时,也是让自己的新故事做一个预演。既然是这样的话,交流当然也就没有什么意义了。听众的人数以及他们的关注程度和笑声,尤其是掌声的力度和时间,都是作家衡量自己及其童话故事的尺度。在回到家里之后,对所有的印象加以评判,如果这个故事还没有出版,他将会进行最后的编辑和润色。
但沿着另外一条道路,一切都会变得迥然不同。沿着这条路——“孩子的房间”,我们将来到安徒生那个由童话故事编织起来的世界。但是与“沙龙”相比,在这条道路上,更有利于我们看到一个故事到底是如何诞生的,以及在什么环境下诞生的。在孩子们的房间中,安徒生的唯一工具便是用来剪纸的纸张,而作为一个讲故事的人,他几乎从不按照自己写在纸上的作品去阅读,而是时时处处追随着自己的想象力,漫无边际地去即兴创作。在这里,无论事情大小,只要能触动他的心弦,他的嘴里便会诞生出一个美妙的故事。而且,他会在一个全部由孩子组成的小群体中,肆意地去放纵自己的想象力。这种听众群体一般不超过两三个孩子,最好只有一个孩子。这样的话,安徒生就可以像童话《在孩子们的房间里》中的祖父那样,把心中的故事娓娓动听地讲述给自己的孩子。这部小说写于1865年,书中的祖父是一个与孩子有着深厚感情的老人,在一个超然于现实之外的世界里,他为孩子们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梦想空间,于是,借助于一只烟斗、一只手套、一个旧花瓶以及胡乱散落在抽屉中的其他零星杂物,一部长剧便拉开了大幕。
一旦置身于孩子们的房间中,安徒生的想象力便会无比的强烈和丰富,他会在瞬间之内把任何事物都惟妙惟肖地呈现在我们的眼前。可以说,纵观他的一生,这位作家都在发现并表达着各种各样的场景、人物和冲突,通过童话故事这种方式,让听众的思绪跨越房间的物理限制,自由自在地翱翔。如果安徒生开始讲述《拇指姑娘》中那个小田鼠的话,他马上就会和那些听故事的孩子一起在空气中挖出一个鼠洞,然后,他会爬进洞口,拜访田鼠一家,和慰问者一起,体验一下她那张用薄荷叶做成的睡床,把自己的羽绒服送给田鼠作为见面礼,再看一看夜以继日吐丝织网的四只蜘蛛。思维敏捷的安徒生,就这样在孩子们的房间里展现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在这里,他可以尽情释放自己的创造力、他那孩子般的想象和心态,而这正是浪漫主义童话故事作家最希望得到的东西。
和培养“艺术诗歌”的沙龙相比,童话故事在孩子们的房间里当然更自由,它们可以在这里肆意地生长。在沙龙里,安徒生要求所有成人和孩子必须做到衣冠整齐、专心倾听自己的朗读,与这种相对较为庄重的安静气氛相比,在孩子的房间中,各种闲言碎语和荒诞之举都是容许的。孩子们的日常语言在安徒生的耳朵里,便是一首“自然的诗歌”,而他本人也会加入到这种漫无边际的胡扯和谈笑中。有人曾经说,他可以“把自己的声音调整为一种特殊的语调”,他总是能不可思议地在自己的童话中,让大自然的声音变得活灵活现。
汉斯·克里斯蒂安·安徒生的许多童话故事不仅仅源于他对大自然的亲身体验,同时也是通过对人类天性的亲密接触,对自然的本原以及孩子房间中一切生命力的感知。无论是弯着腰看木偶剧的时候,还是在制作剪纸、花束的时候,或者通过玩具、歌曲和游戏,他都能找到灵感。很多零零散散的想法和小东西,即兴而发的口头故事,最终都会在这位成人作家的案上,变成一部精彩的著作。对于这个方面,只有在孩子们的房间里,我们才能找到他全部已出版作品的基本前提。在故事的讲述者和听众之间,存在着一种亲密无间的桥梁,那是一种心声的共鸣,而不是像成年人的思维那样呆板乏味,让人昏昏欲睡——如同安徒生在庄园的沙龙和音乐房中朗读时那些挂在墙上的漫画一样毫无创意。
(选自《安徒生传》,九州出版社,有改动,标题为编者所加)
下面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在成人的“沙龙”里,安徒生需要成为一个严肃而理性的“艺术家”,在相对庄重安静的气氛中像成人一样行事。
B.安徒生的朗读具有其他读者无法具备的独特魅力,他仅靠这魅力就能让“沙龙”里的听众无法对他的童话故事提出意见、建议或是指教。
C.安徒生具有非凡的想象力, 这种对他的童话创作至关重要的想象力只有当他置身于“孩子的房间”时,才可以得到尽情地发挥。
D.通过成人的“沙龙”和“孩子的房间”,读者不仅可以看到安徒生那个由童话故事编织起来的世界,而且还能探查到他复杂而独特的经历和个性。
E.比较而言,安徒生更愿意通过朗读来听取孩子们的意见和建议,并据此对作品进行最后的编辑和润色。
当身处“孩子的房间”之中时,安徒生的“一切都会变得迥然不同”,这些不同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请根据本文概括回答。
答:
安徒生的童话作品之所以魅力无穷、深受欢迎,结合本文看其主要原因有哪些。
答:
安徒生的童话创作“时时处处追随着自己的想象力”,甚至“漫无边际地去即兴创作”,可是我们也知道“生活是一切文学创作的源泉”。那么,你如何看待“忠实于生活”和“在文学创作中发挥想象力”的问题呢?请就你认同的观点加以探究。
答: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安徒生与他的童话世界
我们可以通过两条不同的道路进入汉斯·克里斯蒂安·安徒生的童话世界。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作家的众多童话作品是在什么情况下诞生的,以及如何诞生的。在两条道路中,其中一条可以称之为“沙龙”,作家是成人中的一员,因此必须像成人那样做事,这意味着,他应该是一个严肃而理性的“艺术家”。但是在另一条路上,则是一个属于孩子的空间,在这里,他只是一个“孩子”,一个在感情和想象力驱使下的老顽童,而在他的周围,同样也是有着这种思想的人。
当他身处沙龙中众多成人之间时,他更喜欢让自己置身于围而生成半圆形或马蹄形的听众前面。他不喜欢让别人坐在自己的身边,或是紧挨着坐在两侧;而且附近最好有一道门,这样,他就可以神不知、鬼不觉地溜走。在沙龙里,他可以无拘无束地直接朗读自己的手稿或是书籍,这样,在对最终的用词造句进行详细推敲之后,一部完整的童话故事便最终出炉了。在这里,他的听众可以全神贯注、平心静气地去审视安徒生的艺术作品。一些史料详细地记载了当时的这种场景:整个阅读一般会持续一个多小时的时间,一大群成人和一两个孩子坐在安徒生的面前,当安徒生朗读童话故事的时候,已经着迷的孩子们会像老鼠那样一声不吭。
安徒生的阅读中的确浸透着一定程度的诱惑,把听众带到了时空中的另一个瞬间。在他的阅读中,似乎存在着某种其他读者根本无法具备的独特魅力。在沙龙里,如痴如醉的听众根本不可能踏踏实实地坐到椅子上,直到他停止朗读,迅速消失在隔壁的屋子里,独自一人或者和主持人安静地呆在那里,听众们方才觉醒过来。人们可以鼓掌,但是不得对朗读的内容进行辩论或是讨论。正如格斯特·布农维尔所言,这种朗读的目的并不是希望听众针对这些童话故事提出意见、建议或是指教,相反,而是作家借此机会,抒发心中的激情,同时,也是让自己的新故事做一个预演。既然是这样的话,交流当然也就没有什么意义了。听众的人数以及他们的关注程度和笑声,尤其是掌声的力度和时间,都是作家衡量自己及其童话故事的尺度。在回到家里之后,对所有的印象加以评判,如果这个故事还没有出版,他将会进行最后的编辑和润色。
但沿着另外一条道路,一切都会变得迥然不同。沿着这条路——“孩子的房间”,我们将来到安徒生那个由童话故事编织起来的世界。但是与“沙龙”相比,在这条道路上,更有利于我们看到一个故事到底是如何诞生的,以及在什么环境下诞生的。在孩子们的房间中,安徒生的唯一工具便是用来剪纸的纸张,而作为一个讲故事的人,他几乎从不按照自己写在纸上的作品去阅读,而是时时处处追随着自己的想象力,漫无边际地去即兴创作。在这里,无论事情大小,只要能触动他的心弦,他的嘴里便会诞生出一个美妙的故事。而且,他会在一个全部由孩子组成的小群体中,肆意地去放纵自己的想象力。这种听众群体一般不超过两三个孩子,最好只有一个孩子。这样的话,安徒生就可以像童话《在孩子们的房间里》中的祖父那样,把心中的故事娓娓动听地讲述给自己的孩子。这部小说写于1865年,书中的祖父是一个与孩子有着深厚感情的老人,在一个超然于现实之外的世界里,他为孩子们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梦想空间,于是,借助于一只烟斗、一只手套、一个旧花瓶以及胡乱散落在抽屉中的其他零星杂物,一部长剧便拉开了大幕。
一旦置身于孩子们的房间中,安徒生的想象力便会无比的强烈和丰富,他会在瞬间之内把任何事物都惟妙惟肖地呈现在我们的眼前。可以说,纵观他的一生,这位作家都在发现并表达着各种各样的场景、人物和冲突,通过童话故事这种方式,让听众的思绪跨越房间的物理限制,自由自在地翱翔。如果安徒生开始讲述《拇指姑娘》中那个小田鼠的话,他马上就会和那些听故事的孩子一起在空气中挖出一个鼠洞,然后,他会爬进洞口,拜访田鼠一家,和慰问者一起,体验一下她那张用薄荷叶做成的睡床,把自己的羽绒服送给田鼠作为见面礼,再看一看夜以继日吐丝织网的四只蜘蛛。思维敏捷的安徒生,就这样在孩子们的房间里展现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在这里,他可以尽情释放自己的创造力、他那孩子般的想象和心态,而这正是浪漫主义童话故事作家最希望得到的东西。
和培养“艺术诗歌”的沙龙相比,童话故事在孩子们的房间里当然更自由,它们可以在这里肆意地生长。在沙龙里,安徒生要求所有成人和孩子必须做到衣冠整齐、专心倾听自己的朗读,与这种相对较为庄重的安静气氛相比,在孩子的房间中,各种闲言碎语和荒诞之举都是容许的。孩子们的日常语言在安徒生的耳朵里,便是一首“自然的诗歌”,而他本人也会加入到这种漫无边际的胡扯和谈笑中。有人曾经说,他可以“把自己的声音调整为一种特殊的语调”,他总是能不可思议地在自己的童话中,让大自然的声音变得活灵活现。
汉斯·克里斯蒂安·安徒生的许多童话故事不仅仅源于他对大自然的亲身体验,同时也是通过对人类天性的亲密接触,对自然的本原以及孩子房间中一切生命力的感知。无论是弯着腰看木偶剧的时候,还是在制作剪纸、花束的时候,或者通过玩具、歌曲和游戏,他都能找到灵感。很多零零散散的想法和小东西,即兴而发的口头故事,最终都会在这位成人作家的案上,变成一部精彩的著作。对于这个方面,只有在孩子们的房间里,我们才能找到他全部已出版作品的基本前提。在故事的讲述者和听众之间,存在着一种亲密无间的桥梁,那是一种心声的共鸣,而不是像成年人的思维那样呆板乏味,让人昏昏欲睡——如同安徒生在庄园的沙龙和音乐房中朗读时那些挂在墙上的漫画一样毫无创意。
(选自《安徒生传》,九州出版社,有改动,标题为编者所加)
1.下面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在成人的“沙龙”里,安徒生需要成为一个严肃而理性的“艺术家”,在相对庄重安静的气氛中像成人一样行事。
B.安徒生的朗读具有其他读者无法具备的独特魅力,他仅靠这魅力就能让“沙龙”里的听众无法对他的童话故事提出意见、建议或是指教。
C.安徒生具有非凡的想象力, 这种对他的童话创作至关重要的想象力只有当他置身于“孩子的房间”时,才可以得到尽情地发挥。
D.通过成人的“沙龙”和“孩子的房间”,读者不仅可以看到安徒生那个由童话故事编织起来的世界,而且还能探查到他复杂而独特的经历和个性。
E.比较而言,安徒生更愿意通过朗读来听取孩子们的意见和建议,并据此对作品进行最后的编辑和润色。
2.当身处“孩子的房间”之中时,安徒生的“一切都会变得迥然不同”,这些不同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请根据本文概括回答。
答:
3.安徒生的童话作品之所以魅力无穷、深受欢迎,结合本文看其主要原因有哪些。
答:
4.安徒生的童话创作“时时处处追随着自己的想象力”,甚至“漫无边际地去即兴创作”,可是我们也知道“生活是一切文学创作的源泉”。那么,你如何看待“忠实于生活”和“在文学创作中发挥想象力”的问题呢?请就你认同的观点加以探究。
答: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安徒生与他的童话世界
我们可以通过两条不同的道路进入汉斯·克里斯蒂安·安徒生的童话世界。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作家的众多童话作品是在什么情况下诞生的,以及如何诞生的。在两条道路中,其中一条可以称之为“沙龙”,作家是成人中的一员,因此必须像成人那样做事,这意味着,他应该是一个严肃而理性的“艺术家”。但是在另一条路上,则是一个属于孩子的空间,在这里,他只是一个“孩子”,一个在感情和想象力驱使下的老顽童,而在他的周围,同样也是有着这种思想的人。
当他身处沙龙中众多成人之间时,他更喜欢让自己置身于围而生成半圆形或马蹄形的听众前面。他不喜欢让别人坐在自己的身边,或是紧挨着坐在两侧;而且附近最好有一道门,这样,他就可以神不知、鬼不觉地溜走。在沙龙里,他可以无拘无束地直接朗读自己的手稿或是书籍,这样,在对最终的用词造句进行详细推敲之后,一部完整的童话故事便最终出炉了。在这里,他的听众可以全神贯注、平心静气地去审视安徒生的艺术作品。一些史料详细地记载了当时的这种场景:整个阅读一般会持续一个多小时的时间,一大群成人和一两个孩子坐在安徒生的面前,当安徒生朗读童话故事的时候,已经着迷的孩子们会像老鼠那样一声不吭。
安徒生的阅读中的确浸透着一定程度的诱惑,把听众带到了时空中的另一个瞬间。在他的阅读中,似乎存在着某种其他读者根本无法具备的独特魅力。在沙龙里,如痴如醉的听众根本不可能踏踏实实地坐到椅子上,直到他停止朗读,迅速消失在隔壁的屋子里,独自一人或者和主持人安静地呆在那里,听众们方才觉醒过来。人们可以鼓掌,但是不得对朗读的内容进行辩论或是讨论。正如格斯特·布农维尔所言,这种朗读的目的并不是希望听众针对这些童话故事提出意见、建议或是指教,相反,而是作家借此机会,抒发心中的激情,同时,也是让自己的新故事做一个预演。既然是这样的话,交流当然也就没有什么意义了。听众的人数以及他们的关注程度和笑声,尤其是掌声的力度和时间,都是作家衡量自己及其童话故事的尺度。在回到家里之后,对所有的印象加以评判,如果这个故事还没有出版,他将会进行最后的编辑和润色。
但沿着另外一条道路,一切都会变得迥然不同。沿着这条路——“孩子的房间”,我们将来到安徒生那个由童话故事编织起来的世界。但是与“沙龙”相比,在这条道路上,更有利于我们看到一个故事到底是如何诞生的,以及在什么环境下诞生的。在孩子们的房间中,安徒生的唯一工具便是用来剪纸的纸张,而作为一个讲故事的人,他几乎从不按照自己写在纸上的作品去阅读,而是时时处处追随着自己的想象力,漫无边际地去即兴创作。在这里,无论事情大小,只要能触动他的心弦,他的嘴里便会诞生出一个美妙的故事。而且,他会在一个全部由孩子组成的小群体中,肆意地去放纵自己的想象力。这种听众群体一般不超过两三个孩子,最好只有一个孩子。这样的话,安徒生就可以像童话《在孩子们的房间里》中的祖父那样,把心中的故事娓娓动听地讲述给自己的孩子。这部小说写于1865年,书中的祖父是一个与孩子有着深厚感情的老人,在一个超然于现实之外的世界里,他为孩子们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梦想空间,于是,借助于一只烟斗、一只手套、一个旧花瓶以及胡乱散落在抽屉中的其他零星杂物,一部长剧便拉开了大幕。
一旦置身于孩子们的房间中,安徒生的想象力便会无比的强烈和丰富,他会在瞬间之内把任何事物都惟妙惟肖地呈现在我们的眼前。可以说,纵观他的一生,这位作家都在发现并表达着各种各样的场景、人物和冲突,通过童话故事这种方式,让听众的思绪跨越房间的物理限制,自由自在地翱翔。如果安徒生开始讲述《拇指姑娘》中那个小田鼠的话,他马上就会和那些听故事的孩子一起在空气中挖出一个鼠洞,然后,他会爬进洞口,拜访田鼠一家,和慰问者一起,体验一下她那张用薄荷叶做成的睡床,把自己的羽绒服送给田鼠作为见面礼,再看一看夜以继日吐丝织的四只蜘蛛。思维敏捷的安徒生,就这样在孩子们的房间里展现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在这里,他可以尽情释放自己的创造力、他那孩子般的想象和心态,而这正是浪漫主义童话故事作家最希望得到的东西。
和培养“艺术诗歌”的沙龙相比,童话故事在孩子们的房间里当然更自由,它们可以在这里肆意地生长。在沙龙里,安徒生要求所有成人和孩子必须做到衣冠整齐、专心倾听自己的朗读,与这种相对较为庄重的安静气氛相比,在孩子的房间中,各种闲言碎语和荒诞之举都是容许的。孩子们的日常语言在安徒生的耳朵里,便是一首“自然的诗歌”,而他本人也会加入到这种漫无边际的胡扯和谈笑中。有人曾经说,他可以“把自己的声音调整为一种特殊的语调”,他总是能不可思议地在自己的童话中,让大自然的声音变得活灵活现。
汉斯·克里斯蒂安·安徒生的许多童话故事不仅仅源于他对大自然的亲身体验,同时也是通过对人类天性的亲密接触,对自然的本原以及孩子房间中一切生命力的感知。无论是弯着腰看木偶剧的时候,还是在制作剪纸、花束的时候,或者通过玩具、歌曲和游戏,他都能找到灵感。很多零零散散的想法和小东西,即兴而发的口头故事,最终都会在这位成人作家的案上,变成一部精彩的著作。对于这个方面,只有在孩子们的房间里,我们才能找到他全部已出版作品的基本前提。在故事的讲述者和听众之间,存在着一种亲密无间的桥梁,那是一种心声的共鸣,而不是像成年人的思维那样呆板乏味,让人昏昏欲睡——如同安徒生在庄园的沙龙和音乐房中朗读时那些挂在墙上的漫画一样毫无创意。
(选自《安徒生传》,九州出版社,有改动,标题为编者所加)
1.下面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在成人的“沙龙”里,安徒生需要成为一个严肃而理性的“艺术家”,在相对庄重安静的气氛中像成人一样行事。
B.安徒生的朗读具有其他读者无法具备的独特魅力,他仅靠这魅力就能让“沙龙”里的听众无法对他的童话故事提出意见、建议或是指教。
C.安徒生具有非凡的想象力, 这种对他的童话创作至关重要的想象力只有当他置身于“孩子的房间”时,才可以得到尽情地发挥。
D.通过成人的“沙龙”和“孩子的房间”,读者不仅可以看到安徒生那个由童话故事编织起来的世界,而且还能探查到他复杂而独特的经历和个性。
E.比较而言,安徒生更愿意通过朗读来听取孩子们的意见和建议,并据此对作品进行最后的编辑和润色。
2.当身处“孩子的房间”之中时,安徒生的“一切都会变得迥然不同”,这些不同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请根据本文概括回答。
答:
3.安徒生的童话作品之所以魅力无穷、深受欢迎,结合本文看其主要原因有哪些。
答:
4.安徒生的童话创作“时时处处追随着自己的想象力”,甚至“漫无边际地去即兴创作”,可是我们也知道“生活是一切文创作的源泉”。那么,你如何看待“忠实于生活”和“在文创作中发挥想象力”的问题呢?请就你认同的观点加以探究。
答: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晓得中原雅音
刘醒龙
作为母语的湖北方言,有三个与众不同的词语。
2005年夏天,一家电视台派人来家中采访,他们想要了解最能体现湖北人性格的一句话。我回答说这句话只能是:你是个苕!在南方诸省,虽然多有使用苕字的,论起遍及程度和使用频率,任何地方都不如湖北,想表达的意思还没有吐露丝毫,便脱口指令对方是个苕。在湖北方言中,还有一个说起来十分动听的词:晓得。最好听的却是第三个词:兴。据说,苕、晓得、兴,是古汉语的一部分。当北方游牧民族用血与火外加他们的语言洗劫中原大地后,这些语言就成了残存于南方的化石。我常看凤凰卫视一位女主播的节目,不为别的,就因为她喜欢用晓得一词,来替代国语中的同义词——知道,每次听她说晓得或不晓得时,宛如天籁中飘来中原雅音。
作为一方水土中的母语,“苕”字是本地人最常用的,用起来后亦是最为夸张的。“苕”所对应的是现代汉语“傻”,真用起来意味却大不相同。当一个人对另一个说你真傻时,含意里往往多为惋惜。当这个人对那个人说你是个苕时,就不仅仅是惋惜了,更多的是这个人欲表达自己的见识,是个性的肆意张扬。在某件事情问答时,如今的人越来越多地选择“知道”或“不知道”,说“晓得”和“不晓得”的越来越少。细细揣摩与体会,这样的替代实在太遗憾。人们相信或者不相信,都不能改变这样的事实。就音乐性来说,“晓得”一词所传达的美感要超过正在趋于普及的“知道”。很多时候,人们说知道时,往往并不是真的知道,之所以那样说,部分原因是应付。当然,人们在说晓得时,也是多有不晓得的。那不要紧:晓而得,是一种参悟;知而道,却是俗套。
都说凡事都像耕种,一分辛苦,一分收成,所以“种”是沉重的,得下大力气,身手稍有不到都不行。种菜、种麦、种棉花、种黄豆等。一般人已经记不得还有一种说法:兴菜、兴麦、兴棉花、兴黄豆。在我们的方言母语中,“兴”即是“种”。对比之下,不难领悟,“兴”的美妙。“兴”是自然的,带着天籁气韵,仿佛之中有如天马行空,轻重缓急都在自由境界中。
形而上的艺术品,往往是“无用的”,正是因为艺术纯粹性的无用,才能保证它的美学吸引力——高贵、神奇而美丽的愉悦。在艺术之外,无用的东西也是很多。一如这里所列举的有限的方言母语,许多时候,她越来越显得一无是处,大多数人不说她,大多数人不写她,一旦她在合适的时机,出现在合适的艺术形式里,她存在的价值反而映衬出那些时尚的不值,时髦的无益。在艺术的眼界里,没有无用的东西,重要的,不是种,而是兴;不是知道,是晓得;不是傻,而应当由衷地苕。所谓无用并不等于真的无用,其原因往往是艺术的能力小了。
在人文传承中,母语起着无以替代的作用。从一九九九年至今,我用六年时间来写作长篇小说《圣天门口》,每天都用母语与上个世纪的一群人物进行交流。多年以来,因为背井离乡,我不得不用所谓国语与人交流,而生疏了的母语在一次次的重温中重新熟悉起来。前几天读《妇女闲聊录》,新近来武汉落户的林白,开门见山便用鄂东方言“笔直”取代标准国语“一直”,让我心中为之震颤。一句方言,传授的却是血缘,依赖着母语的写作是坚实的,而失去母语的写作总是可疑的。
当年将“苕、晓得、兴”等中原雅音信笔写满华章的废名先生,通过沈从文,深深地影响了中国当代文学。总的看来,在湖北乡亲中所引起的反应却是不够。在母语显得至关重要的文学范畴中,在地域文化传承上能有多大建树,是一方水土中的作家能有多大建树的宿命。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 )
A.文章第一段“作为母语的湖北方言,有三个与众不同的词语”开门见山,统摄全篇,并且制造悬念,起到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的作用。 |
B.“你是个苕”这句湖北方言,除了表达说话人的惋惜之情外,还表达了说话人对待事情的看法,张扬的是说话人的个性。 |
C.“当北方游牧民族用血与火外加他们的语言洗劫中原大地后”,作者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揭示了战争给中原语言带来的破坏和灾难。 |
D.许多时候,形而上的东西看上去往往是无用的,而一旦出现在合适的艺术形式里,就表现出高贵、神奇和美丽的愉悦的美学价值。 |
【小题2】联系全文,简要分析文章标题在布局谋篇中的作用。(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文章第二段两次提到了电视台的事情,请说说作者这样写的用意。(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作者在文章中说:“在人文传承中,母语起着无以替代的作用。”请结合文本,自选角度,谈谈你对地方方言的看法。(8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