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18、放鹤亭记
苏轼
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
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暮则傃东山而归,故名之曰放鹤亭。
郡守苏轼时从宾客僚吏,往见山人,饮酒于斯亭而乐之。挹山人而告之曰:“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易》曰:‘鸣鹤在阴,其子和之。’《诗》曰:‘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盖其为物,清远闲放,超然于尘垢之外,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隐德之士,狎而玩之,宜若有益而无损者,然卫懿公好鹤,则亡其国,周公作《酒诰》,卫武公作《抑》戒,以为荒惑败乱无若酒者,而刘伶、阮籍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嗟夫!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山人忻然而笑曰:“有是哉!”乃作放鹤招鹤之歌曰:
鹤飞去兮,西山之缺。高翔而下览兮,择所适。翻然敛翼,婉将集兮,忽何所见?矫然而复击!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
鹤归来兮,东山之阴。其下有人兮,黄冠草屦,葛衣而鼓琴。躬耕而食兮,其余以饱汝。归来归来兮,西山不可以久留!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升高而望,得异境焉 升:登上
B.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 适:刚才
C.鹤归来兮,东山之阴 阴:北边
D.虽南面之君,可以易也 易:交换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或尚足以明也
B.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C.宜若有益而无损者/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D.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亦将有感于斯文
3.下列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
A.文章开头记叙了建亭的时间、地点和缘由,描写了放鹤亭四季的景色。
B.第二段通过对山人放鹤、收鹤的叙述,说明了放鹤得名的原因。
C.第三段通过与山人的对话,明确地表达了作者对“隐居之乐”的理解。
D.作者最后引用山人所作放鹤、招鹤之歌作结,意境悠远,余韵绵长。
4.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1)饮酒于斯亭而乐之。
(2)刘伶、阮籍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
(3)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
评卷人 |
得分 |
|
|
五、作文
(每空分,共分)
试题答案
18、1.B 适:恰好
2.A标目的连词,用来(B代词/语气副词C并列连词/表修饰连词D介词,在/介词,对于)
3.D
4.(1)在这个亭子里饮酒并以此为乐
(2)凭借这保全了自己的真性,并闻名于后世
(3)从这看来,国君和隐士的快乐是不可以放在一起讲的。
参考译文
熙宁十年秋,彭城暴发洪水,云龙山人张君的草屋,洪水漫上他家大门的一半。第二年春天,洪水退去,山人搬家到原来住屋的东面,在东山的山脚下。山人登高眺望,找到了一块奇异的地方,就在它的上面造了一座亭子。彭城地方的山,冈岭四面围拢,隐约地象个大环,只缺它的正西一面,山人的亭子刚巧对准那个缺口。春夏两季交替的时候,草木茂盛,似乎接近天空;秋月冬雪,使广阔的大地一片洁白;在刮风、下雨、阴暗、晴朗的天气中间,景色瞬息万变。山人有两只鹤,很驯服,而且很会飞。早晨,山人就望着西山的缺口把它们放出去,听任它们飞到什么地方。它们有时站在池塘边、田野里,有时飞翔到云层的上面,傍晚,它们就向着东山回来,所以给亭子起名叫“放鹤亭”。
郡守苏轼时常带着暮友和下属去看望山人,在这座亭子上喝酒,感到很快乐。苏轼斟了杯酒给山人喝,并且告诉他说:“您知道隐居的快乐吗?即使是朝南坐的君主,也不能跟他交换。《易经》上说:‘鹤在山上的北面叫,它的孩子――雏鹤在应和它。’《诗经》上说:‘鹤在低洼的地方叫,声音一直传到天上。’这是因为作为鸟类来说,鹤的品格清高、深沉、安静、处在,超出在尘世的外面,所以《易经》和《诗经》的作者把它比作明智的人、有才能的人和身怀高尚品德的人。跟它亲昵,跟它玩耍,好象是有利而无害的。然而,卫懿公爱好鹤,就丧失了自己的国家。周公作《酒诰》,卫武公作《抑戒》,都认为荒废事业,迷惑性情,败坏和搅乱国家的,没有什么象酒那样严重的了;可是刘伶、阮籍这班人却因此保全了自身,而且名声传到后代。唉!朝南坐的君主,即使是清高、深沉、安静、处在象鹤那样的,还不能爱好;如果爱好它,就会丧失自己的国家。然而,在山林间逃避世俗的人,即使是荒废事业,迷惑性情,败坏和搅乱国家象酒那样的东西,爱好它尚且不能成为祸害,何况爱好鹤呢?从这看来,国君和隐士的快乐是不可以放在一起讲的。”
山人听了我的话,高兴地微笑着说:“有这样的道理吗?”于是,我作放鹤和招鹤的歌,说“鹤飞去呀,望着西山的缺口。在高空飞翔,向下面观察,选择它们认为应该去的地方。很快地回过身体,收起翅膀,似乎打算飞下来休息;忽然看到什么东西,又昂首飞向天空,准备再作奋然一击。怎么能整天徘徊在溪涧。山谷之间,嘴啄青苔,脚踏白石?鹤归来了,在东山的北面。那下边有个人,头戴道帽,足登草鞋,身穿葛衣,正在坐着弹琴。他亲自种田过活,把那剩余的粮食喂你。归来吧!归来吧!西山不能够长久停留。”
五、作文
放鹤亭记
苏轼
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
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暮则傃东山而归,故名之曰放鹤亭。
郡守苏轼时从宾客僚吏,往见山人,饮酒于斯亭而乐之。挹山人而告之曰:“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易》曰:‘鸣鹤在阴,其子和之。’《诗》曰:‘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盖其为物,清远闲放,超然于尘垢之外,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隐德之士,狎而玩之,宜若有益而无损者,然卫懿公好鹤,则亡其国,周公作《酒诰》,卫武公作《抑》戒,以为荒惑败乱无若酒者,而刘伶、阮籍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嗟夫!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山人忻然而笑曰:“有是哉!”乃作放鹤招鹤之歌曰:
鹤飞去兮,西山之缺。高翔而下览兮,择所适。翻然敛翼,婉将集兮,忽何所见?矫然而复击!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
鹤归来兮,东山之阴。其下有人兮,黄冠草屦,葛衣而鼓琴。躬耕而食兮,其余以饱汝。归来归来兮,西山不可以久留!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升高而望,得异境焉 升:登上
B.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 适:刚才
C.鹤归来兮,东山之阴 阴:北边
D.虽南面之君,可以易也 易:交换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或尚足以明也
B.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C.宜若有益而无损者/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D.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亦将有感于斯文
3.下列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
A.文章开头记叙了建亭的时间、地点和缘由,描写了放鹤亭四季的景色。
B.第二段通过对山人放鹤、收鹤的叙述,说明了放鹤得名的原因。
C.第三段通过与山人的对话,明确地表达了作者对“隐居之乐”的理解。
D.作者最后引用山人所作放鹤、招鹤之歌作结,意境悠远,余韵绵长。
4.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1)饮酒于斯亭而乐之。
(2)刘伶、阮籍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
(3)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放鹤亭记
苏轼
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
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暮则莍东山而归,故名之曰“放鹤亭”。
郡守苏轼,时从宾佐僚吏,往见山人,饮酒于斯亭而乐之。挹山人而告之曰:“ 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易》曰:‘鸣鹤在阴,其子和之。’《诗》曰:‘ 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盖其为物,清远闲放,超然于尘垢之外,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隐德之士,狎而玩之,宜若有益而无损者,然卫懿公好鹤则亡其国。周公作《酒诰》,卫武公作《抑》戒,以为荒惑败乱,无若酒者;而刘伶、阮籍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嗟夫!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山人欣然而笑曰:“有是哉!”乃作放鹤、招鹤之歌曰:
鹤飞去兮西山之缺,高翔而下览兮择所适。翻然敛翼,宛将集兮,忽何所见,矫然而复击。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
鹤归来兮,东山之阴。其下有人兮,黄冠草履,葛衣而鼓琴。躬耕而食兮,其余以汝饱。归来归来兮,西山不可以久留。
13.对下列句子中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升高而望,得异境焉 升:登上
B.鸣鹤在阴,其子和之 和:和睦
C.隐德之士,狎而玩之 狎:亲近
D.鹤归来兮,东山之阴 阴:北边
1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故《易》、《诗》人以(之)比贤人君子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之)烦执事
B.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C.宜若有益而无损者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D.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1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
B.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
C.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
D.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
16.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文章开头记叙了建亭的时间、地点和缘由,描写了放鹤亭四季景色。
B.第二自然段通过对山人放鹤、收鹤的叙述,说明了放鹤亭得名的原因。
C.第三自然段通过与山人的对话,明确表达了作者对“隐居之乐”的理解。
D.作者最后引用山人所作放鹤、招鹤之歌作结,意境悠远,余韵绵长。
1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饮酒于斯亭而乐之。
(2)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
(3)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4题
放鹤亭记 苏 轼
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
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暮则傃东山而归,故名之曰“放鹤亭”。
郡守苏轼,时从宾佐僚吏,往见山人,饮酒于斯亭而乐之。挹山人而告之曰:“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易》曰:‘鸣鹤在阴,其子和之。’《诗》曰:‘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盖其为物,清远闲放,超然于尘埃之外,故《易》《诗》以比贤人君子。隐德之士,狎而玩之,宜若有益而无损者,然卫懿公好鹤则亡其国。周公作《酒诰》,卫武公作《抑戒》,以为荒惑败乱,无若酒者;而刘伶、阮籍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嗟夫!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山人欣然而笑曰:“有是哉!”乃作放鹤、招鹤之歌曰:
鹤飞去兮西山之缺,高翔而下览兮择所适。翻然敛翼,婉将集兮,忽何所见,矫然而复击。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
鹤归来兮,东山之阴。其下有人兮,黄冠草履,葛衣而鼓琴。躬耕而食兮,其余以汝饱。归来归来兮,西山不可以久留。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升高而望,得异境焉 升:登上
B.鸣鹤在阴,其子和之 和:和睦
C.隐德之士,狎而玩之 狎:亲近
D.鹤归来兮,东山之阴 阴:北边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故《易》《诗》以比贤人君子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B.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C.宜若有益而无损者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D.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
B.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
C.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
D.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
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记叙了建亭的时间、地点和缘由,描写了放鹤亭四季景色。
B.第二自然段通过对山人放鹤、收鹤的叙述,说明了放鹤亭得名的原因。
C.第三自然段通过与山人的对话,明确表达了作者对“隐居之乐”的理解。
D.作者最后引用山人放鹤、招鹤之歌的作用是,使文章意境悠远,余韵绵长。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放 鹤 亭 记
苏 轼
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
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暮则傃东山而归,故名之曰“放鹤亭”。
郡守苏轼,时从宾佐僚吏,往见山人,饮酒于斯亭而乐之。挹山人而告之曰:“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易》曰:‘鸣鹤在阴,其子和之。’《诗》曰:‘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盖其为物,清远闲放,超然于尘埃之外,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隐德之士,狎而玩之,宜若有益而无损者,然卫懿公好鹤则亡其国。周公作《酒诰》,卫武公作《抑戒》,以为荒惑败乱,无若酒者;而刘伶、阮籍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嗟夫!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山人欣然而笑曰:“有是哉!”乃作放鹤、招鹤之歌曰:
鹤飞去兮西山之缺,高翔而下览兮择所适。翻然敛翼,宛将集兮,忽何所见,矫然而复击。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
鹤归来兮,东山之阴。其下有人兮,黄冠草履,葛衣而鼓琴。躬耕而食兮,其余以汝饱。归来归来兮,西山不可以久留。
【小题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春夏之交,草木际天 际:接近 |
B.鸣鹤在阴,其子和之 和:和睦 |
C.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 全:保全 |
D.鹤归来兮,东山之阴 阴:北边 |
①彭城之山,冈岭四合 ②秋冬雪月,千里一色
③饮酒于斯亭而乐之 ④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
⑤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 ⑥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
A.②④⑥ | B.①③④ | C.①②⑤ | D.③⑤⑥ |
A.放鹤亭建于熙宁十年秋,云龙山人在故居遭水灾后迁居时作此亭。 |
B.放鹤亭得名的原因是云龙山人养了两只驯良善飞能朝出夕归的鹤。 |
C.文章歌颂隐逸者的乐趣,寄寓了作者政治失意时向往清远闲放的情怀。 |
D.文章用活泼的对答歌咏方式抒情达意,显得轻松自由,读来饶有兴味。 |
⑴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
⑵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
【小题5】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3分)
礼生于有而废于无。故君子富好行其德小人富以适其力渊深而鱼生之山深而兽往之人富而仁义附焉。富者得执益彰,失执则客无所之,以而不乐。
(《史记?货殖列传序》)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放鹤亭记
苏轼
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
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暮则傃①东山而归,故名之曰“放鹤亭”。
郡守苏轼,时从宾佐僚吏,往见山人,饮酒于斯亭而乐之。挹山人而告之曰:“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易》曰:‘鸣鹤在阴,其子和之。’《诗》曰:‘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盖其为物,清远闲放,超然于尘埃之外,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隐德之士,狎而玩之,宜若有益而无损者,然卫懿公好鹤则亡其国。周公作《酒诰》,卫武公作《抑戒》,以为荒惑败乱,无若酒者;而刘伶、阮籍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嗟夫!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山人欣然而笑曰:“有是哉!”乃作放鹤、招鹤之歌曰:
鹤飞去兮西山之缺,高翔而下览兮择所适。翻然敛翼,宛将集兮,忽何所见,矫然而复击。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
鹤归来兮,东山之阴。其下有人兮,黄冠草屦,葛衣而鼓琴。躬耕而食兮,其余以汝饱。归来归来兮,西山不可以久留。
元丰元年十一月初八日记。
[注]①傃(sù):朝、向。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升高而望,得异境焉 升:登上 |
B.鸣鹤在阴,其子和之 和:和睦 |
C.隐德之士,狎而玩之 狎:亲近 |
D.鹤归来兮,东山之阴 阴:北边 |
A.①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
B.①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 ②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
C.①宜若有益而无损者 ②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
D.①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 |
【小题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 |
B.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 |
C.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 |
D.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 |
(1)饮酒于斯亭而乐之。(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放鹤亭记
苏轼
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
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暮则傃①东山而归,故名之曰“放鹤亭”。
郡守苏轼,时从宾佐僚吏,往见山人,饮酒于斯亭而乐之。挹山人而告之曰:“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易》曰:‘鸣鹤在阴,其子和之。’《诗》曰:‘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盖其为物,清远闲放,超然于尘埃之外,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隐德之士,狎而玩之,宜若有益而无损者,然卫懿公好鹤则亡其国。周公作《酒诰》,卫武公作《抑戒》,以为荒惑败乱,无若酒者;而刘伶、阮籍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嗟夫!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山人欣然而笑曰:“有是哉!”乃作放鹤、招鹤之歌曰:
鹤飞去兮西山之缺,高翔而下览兮择所适。翻然敛翼,宛将集兮,忽何所见,矫然而复击。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
鹤归来兮,东山之阴。其下有人兮,黄冠草屦,葛衣而鼓琴。躬耕而食兮,其余以汝饱。归来归来兮,西山不可以久留。
元丰元年十一月初八日记。
[注]①傃(sù):朝、向。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升高而望,得异境焉 升:登上 |
B.鸣鹤在阴,其子和之 和:和睦 |
C.隐德之士,狎而玩之 狎:亲近 |
D.鹤归来兮,东山之阴 阴:北边 |
A.①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
B.①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 ②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
C.①宜若有益而无损者 ②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
D.①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 |
小题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 |
B.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 |
C.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 |
D.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 |
(1)饮酒于斯亭而乐之。(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放鹤亭记 苏 轼
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
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暮则傃东山而归,故名之曰“放鹤亭”。
郡守苏轼,时从宾佐僚吏,往见山人,饮酒于斯亭而乐之。挹山人而告之曰:“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易》曰:‘鸣鹤在阴,其子和之。’《诗》曰:‘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盖其为物,清远闲放,超然于尘埃之外,故《易》《诗》以比贤人君子。隐德之士,狎而玩之,宜若有益而无损者,然卫懿公好鹤则亡其国。周公作《酒诰》,卫武公作《抑戒》,以为荒惑败乱,无若酒者;而刘伶、阮籍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嗟夫!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山人欣然而笑曰:“有是哉!”乃作放鹤、招鹤之歌曰:
鹤飞去兮西山之缺,高翔而下览兮择所适。翻然敛翼,婉将集兮,忽何所见,矫然而复击。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
鹤归来兮,东山之阴。其下有人兮,黄冠草履,葛衣而鼓琴。躬耕而食兮,其余以汝饱。归来归来兮,西山不可以久留。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升高而望,得异境焉升:登上 |
B.鸣鹤在阴,其子和之和:和睦 |
C.隐德之士,狎而玩之狎:亲近 |
D.鹤归来兮,东山之阴阴:北边 |
A.故《易》《诗》以比贤人君子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
B.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
C.宜若有益而无损者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
D.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
A.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 |
B.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 |
C.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 |
D.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 |
A.文章开头记叙了建亭的时间、地点和缘由,描写了放鹤亭四季景色。 |
B.第二自然段通过对山人放鹤、收鹤的叙述,说明了放鹤亭得名的原因。 |
C.第三自然段通过与山人的对话,明确表达了作者对“隐居之乐”的理解。 |
D.作者最后引用山人放鹤、招鹤之歌的作用是,使文章意境悠远,余韵绵长。 |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列题目
放鹤亭记
苏轼
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
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暮则傃东山而归,故名之曰“放鹤亭”。
郡守苏轼,时从宾佐僚吏,往见山人,饮酒于斯亭而乐之。挹山人而告之曰:“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易》曰:‘鸣鹤在阴,其子和之。’《诗》曰‘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盖其为物,清远闲放,超然于尘埃之外,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隐德之士,狎而玩之,宜若有益而无损者,然卫懿公好鹤则亡其国。周公作《酒诰》,卫武公作《抑》戒,以为荒惑败乱,无若酒者;而刘伶、阮籍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嗟夫!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山人欣然而笑曰:“有是哉!”乃作放鹤、招鹤之歌曰:
鹤飞去兮西山之缺,高翔而下览兮择所适。翻然敛翼,婉将集兮,忽何所见,矫然而复击。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
鹤归来兮,东山之阴。其下有人兮,黄冠草履,葛衣而鼓琴。躬耕而食兮,其余以汝饱。归来归来兮,西山不可以久留.
翻译下列语句.
(1). ①饮酒于斯亭而乐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苏轼
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暮则莍东山而归,故名之曰“放鹤亭”。
郡守苏轼,时从宾佐僚吏,往见山人,饮酒于斯亭而乐之。挹山人而告之曰:“ 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易》曰:‘鸣鹤在阴,其子和之。’《诗》曰:‘ 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盖其为物,清远闲放,超然于尘垢之外,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隐德之士,狎而玩之,宜若有益而无损者,然卫懿公好鹤则亡其国。周公作《酒诰》,卫武公作《抑》戒,以为荒惑败乱,无若酒者;而刘伶、阮籍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嗟夫!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山人欣然而笑曰:“有是哉!”乃作放鹤、招鹤之歌曰:
鹤飞去兮西山之缺,高翔而下览兮择所适。翻然敛翼,宛将集兮,忽何所见,矫然而复击。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
鹤归来兮,东山之阴。其下有人兮,黄冠草履,葛衣而鼓琴。躬耕而食兮,其余以汝饱。归来归来兮,西山不可以久留。
1.对下列句子中的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升高而望,得异境焉 升:登上
B.鸣鹤在阴,其子和之 和:和睦
C.隐德之士,狎而玩之 狎:亲近
D.鹤归来兮,东山之阴 阴:北边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故《易》、《诗》人以(之)比贤人君子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之)烦执事
B.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C.宜若有益而无损者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D.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3.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
B.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
C.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
D.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
4.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记叙了建亭的时间、地点和缘由,描写了放鹤亭四季景色。
B.第二自然段通过对山人放鹤、收鹤的叙述,说明了放鹤亭得名的原因。
C.第三自然段通过与山人的对话,明确表达了作者对“隐居之乐”的理解。
D.作者最后引用山人所作放鹤、招鹤之歌作结,意境悠远,余韵绵长。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饮酒于斯亭而乐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8―10题。
放 鹤 亭 记
苏轼
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
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暮则东山而归,故名之曰“放鹤亭。”
郡守苏轼,时从宾佐僚吏,往见山人,饮酒于斯亭而乐之,挹山人而告之曰:“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易》曰:‘鸣鹤在阴,其子和之。’《诗》曰:‘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盖其为物清闲放,超然于尘埃之外,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隐德之士。狎而玩之,宜若有益而无损者;然卫懿公好鹤则亡其国。周公作《酒诰》,卫武公作《抑戒》,以为荒惑败乱,无若酒者;而刘伶、阮籍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嗟夫!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
山人而笑曰:“有是哉?”郡守乃作放鹤招鹤之歌曰:“鹤飞去兮,西山之缺。高翔而下览兮,择所适。翻然敛翼,宛将集兮,忽何所见,矫然而复击。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鹤归来兮,东山之阴。其下有人兮,黄冠草履,葛衣而鼓琴。躬耕而食兮,其馀以汝饱。归来归来兮,西山不可以久留。”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升高而望,得异境焉 升:登上
B.鸣鹤在阴,其子和之 和:和睦
C.隐德之士,狎而玩之 狎:亲近
D.鹤归来兮,东山之阴 阴:北边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 挟飞仙以遨游
B.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 其孰能讥之乎?
C.而山林遁世之士 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D.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10、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记叙了建亭的时间、地点和缘由,描写了放鹤亭四季景色。
B.第二自然段通过对山人放鹤、收鹤的叙述,说明了放鹤亭得名的原因。
C.第三自然段通过与山人的对话,明确表达了作者对“隐居之乐”的理解。
D.作者最后引用山人所作放鹤、招鹤之歌作结,意境悠远,余韵绵长。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