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18、请以“支点”为题写一篇文章,自定立意,自选文体,不少于800字。
试题答案
18、略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回答后面题目。(20分)
不 染
袁炳发
高三学生杨直,清华、北大任他选。
老师和同学都这么认为。
但杨直家的邻居们不见得这么认为。
杨直的爸爸或妈妈每次开过家长会,回到家里就急不可待地支起麻将桌,还一边不迭声地叫:“开这长的大尾巴会,耽误穷人半天工。”
被人连坐几庄,又抱怨:“瞧瞧,这个背点,运气都让家长会磨矶没了。”
杨直家住平房,大门永远敞开着,隔着几条路的邻居无聊了也会奔来,图个热闹,在家不被允许抽烟,但在杨直家可以。
其实,在杨直家几乎没什么不可以,包括男人女人不忌口的打情骂俏。
话太不能上台面时,有淳厚些的邻居便朝着杨直的小房间努嘴。
杨直家是老少屋,他住一小间。
杨直和父母房间的屋门隔着一个开放的厨房,但是屋内却仅有一道薄墙间壁,上面还有一个玻璃窗,不隔音,甚至烟气和人窝出的臭气都会从玻璃窗缝隙进到小屋来。
杨直的妈妈咯咯地笑:“你们随便‘咧’,我儿子听不见,他学习的时候什么也听不见。”
如果正赶上爸爸和了,他一推“砖墙”说:“看到杨直了吧,那就是未来清华大学生的风采。”
邻居们心里狐疑,这环境能出清华大学生?不瞎扯呢吗?
当然,邻居们是看着杨直长大的,公认他是个好孩子,有人甚至气愤不过,说:“杨直简直就不是这对狗男女生的!”
事实上,杨直的父母从来就没有在正道上走过,过去的不说,就说现在,他们等于在家里开着一个最为低级的赌场,除了自己参与赌博,还抽红。小小的屋子炕上一桌,地上两桌,每天二十四小时几乎连轴转。
赌客们弄到深更半夜,杨直的妈妈就给他们煮面条,现成的挂面,吃一碗十元。半夜赌客们自带的香烟抽没了,所有的小铺又都歇了,杨直的爸爸就拿出五元一包的香烟按支出售,一支一元。
两口子全下岗,吃着低保,心思都用在麻将上,骗几个昧良心的钱,过着不死不活的日子。
邻居老太太说起杨直就叹息:“这孩子,天养活的。”
杨直有时听到了也不说什么,礼貌地笑笑就走过去了。杨直心里想,他吃饭现在还要靠父母养活,但自己的心灵一定要自己“养活”。
高一军训时,杨直由于没有早饭吃,训练强度又大,晕倒了。他知道这样不行,虽然从小到大他几乎没怎么吃过妈妈做的早饭,但他知道高中之后绝对不行,杨直开始自己做早饭。
几天的功夫,杨直能熟练地做饭了,自己吃好,爸爸妈妈起床之后竟然也能吃上儿子温在锅里的饭菜了,惹得邻居老太太又叹息:“我这话放在这儿,将来那两口子必要借儿子的大光了,等着吧,吃香的喝辣的享福!”
偶尔得闲,杨直会径直奔胡同口吴爷爷摆着的象棋残局,坐在吴爷爷的对面一眼不眨地盯着棋盘。吴爷爷就一眼不眨盯着杨直黑发浓密的头顶悠然道来:“贵人不顶众发。”
“我的头发很多。”杨直仍低着头。
“哈哈,孩子,这‘众’字你以为是‘多’的意思?非也!这说的是不顶着一般俗人的头发,不囿于一般俗人的困难!”
杨直抬起头来,目光炯炯看着吴爷爷,两人就那么对望着,在彼此的眼睛里看到了自己。
转眼两年过去了,杨直迎来了高考。
写高考作文时,根据材料,杨直本打算写一篇议论文,用著名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劳其筋骨……”作论据,就在要落笔时,突然想起一件事,这件事让他改变了主意,写成一篇感人的散文。就在这个春天,杨直在小河边背单词,他偶然看见一棵芽儿已经破土,但不幸的是,这颗种子天命使然,落在一块石头下面,杨直心一凛,下意识伸手要拿开那块对于芽儿来说巨大的石头。但杨直终于把手停在半空中。以后几天,杨直每天早晨必去看望那棵芽儿。他忧心忡忡,矛盾丛生,担心它会夭折。然而第四天,奇迹出现了——芽儿竟然掀翻了背上巨大的压力,脱胎换骨,由一棵鹅黄羸弱的芽儿变成了一棵脆绿茁壮的苗儿。
杨直的作文得了满分。
杨直实现了人生的第一个梦想,考入了清华大学。
当然,杨直考入清华大学,并不仅仅依靠他的满分作文。
【小题1】文章开头的三行文字独立成段,有什么作用?(4分)
【小题2】标题“不染”是什么意思?在文中可能“染”的环境体现在哪些方面?(5分)
【小题3】文中转述杨直在高考考场上写的作文,是否偏离了本文的主题?为什么?(5 分)
【小题4】杨直是怎样的一个人?请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6分)
纪伯伦
“认识你自已。”他嘟囔着苏格拉底这句名言,猛地从座椅上站了起来,展开双臂大声叹道,“对!我必须要认识自我,洞察自己那秘密的心灵,这样我就抛脱了一切疑惧和不安,从我物质的人中找出我精神的人,从我血与肉的具体存在中找出我的抽象实质,这就是生命赋予我的至高无上的神圣使命!”赛艾姆像害了场热病,眼中闪烁着酷爱“认识自我”的狂热光芒。
他踱到邻屋,像座塑像一样伫立在穿衣镜前,凝视着镜子里鬼一般可怕的自我,并默默地估量着自己的头形、面庞、躯干和四肢。
赛艾姆的这种塑像神态持续了半小时,空灵缥缈的“认识自我”,仿佛给他灌注了一套足以揭示自我灵魂秘密的奇异、升华了的思想,并使他心里充满了理性之光。他平静地启动双唇,自言自语地说:“嗯!,从身材上看,我是矮小的,但拿破仑、维克多?雨果两位不也是这般吗?我的前额不宽,天庭欠圆,可苏格拉底和斯宾诺莎也是如此;我承认我是秃顶,这并不寒碜,因为有大名鼎鼎的莎士比亚与我为伴;我的鹰鼻弯长,如同伏尔泰和乔治?华盛顿的一样;我的双眼凹陷,使徒保罗和哲人尼采亦是这般;我那肥厚嘴唇足以同路易十四媲美,而我那粗胖的脖子堪与汉尼拔和马克?安东尼齐肩。
不错,我的身体是有缺陷,但要注意,这是伟大的思想家们的共同特点。更奇怪的是,我与巴尔扎克一样,阅读写作时,咖啡壶一定要放在身旁;我同托尔斯泰一样,愿意与粗俗的民众交际攀谈;有时我三四天不洗手脸,贝多芬、惠特曼亦有这一习惯;我的嗜酒如命,足令马娄和诺亚自愧弗如;我的饕餮般暴食暴饮使巴夏酋长和亚力山大王也要大出冷汗。” 又沉默了片刻,赛艾姆用肮脏的指尖点了点脑门,继续发言:“这就是我!这就是我的实在。我拥有这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的伟人们的种种品质。一位拥有这么多伟大品质的青年是一定能干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的。”
“睿智的实质是认识自我。伟人们把宇宙的这一伟大思想根植于我心灵深处,并激励我开始去干伟大的工作。从诺亚到苏格拉底,从薄伽丘到雪莱,我伴随着伟人们一起度过了历史的风风雨雨。我不知道我会以什么样的伟大行动开始,不过一个兼备在白昼的劳作和夜晚的幻梦中所形成的神秘自我和真正本性的人,无疑是可以开创伟业的……是的,我已经认识了自己,而神灵也已洞鉴了我。啊!我的灵魂万岁!自我万岁!愿天长地久,诸事如愿!” 赛艾姆在屋里踱来踱去,他那丑陋的脸上荡漾着欢乐的光泽,嘴里不时发出一阵像猫啃骨头时的欢快叫声。他反复吟哦着阿比?阿拉的一段诗文:尽管我是这个时代的晚辈,创业祖先的未竟之业,总会历史地压在我的肩背。
过了一会儿,我们的这位赛艾姆穿着他那肮脏的衣服倒卧在乱七八糟的床上,进入了鼾声如雷的梦乡。
1.请简要概括赛艾姆“认识自我”的过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回答下列问题。
(1)请根据原文简要描述赛艾姆外貌的具体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一外貌特征是怎样呈现出来的?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成功地运用了寓庄于谐的艺术手法,请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扼要评价赛艾姆这一人物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一篇文章,完成1—3题。
访三轮车夫博士蔡伟
蔡伟,男,生于171年,高中学历,去年还在锦州蹬三轮养家糊口,今年6月5日,复旦大学对外宣布,蔡伟被录取为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209级博士研究生。他是我国恢复学位制度后,第一个以高中学历报考复旦大学博士的学生。
郑州晚报:听说你在古文字研究方面有着2年的造诣,为什么会喜欢上古文字?
蔡伟:这个说起来话长,兴趣有时候很奇妙。记得小时候我很喜欢古代文学,特别是古典诗词,还喜欢练书法,没想到,在临摹书帖时,开始对中国古代文字产生了浓厚兴趣,上了高中,我的语文成绩非常好,有时语文老师遇到生僻字也会问我,但是,我的数学、英语成绩糟糕,偏科情况严重。
郑州晚报:是不是因为偏科才没有上大学?
蔡伟:是的。我的数学、英语成绩很差,到了高三,我甚至都不想学数学、英语了,感觉学了也没希望,根本就不可能考上大学。高中毕业后,我就参加了工作。
郑州晚报:参加了工作,你还有时间学习研究古文字吗?
蔡伟:只要兴趣不减,时间总能挤出来。当时我在一家胶管厂当工人,工作之余,我就到图书馆找书看,那时的图书馆不比现在,很多古籍都找不到,即便找到了,书也不让外借,除非有特殊情况,没办法,只好在图书馆里整本整本地把书抄下来。
郑州晚报:后来你又下岗了,在这种情况下依然坚持自学吗?有过放弃的念头吗?
蔡伟:191年高中毕业后参加工作,194年下岗。下岗后,我在一家商场门口摆起了小摊,所得仅够维持温饱,不过,我仍然很快乐,因为摆摊的时候有许多空余时间,我可以边看摊边读书。在生活最困难的时候,为了养家糊口,我不得不暂时放弃了自学。但是,都是暂时的,我从来没有打算要真正放弃自学。
郑州晚报:是什么在支撑着你?
蔡伟:对古文字的浓厚兴趣和不甘心平庸。
郑州晚报:能说说你的家庭情况吗?
蔡伟:家庭方面的压力也不小,我妻子从事送报工作,每月收入只有500元左右,11岁的儿子正在上小学,他不是很喜欢读书。
郑州晚报:在你长时间的自学过程中,有没有遭到过周围人的不理解?家人理解、支持你吗?
蔡伟:刚开始有。在一些人看来,我有点傻。在摆地摊、蹬三轮时,还要抽时间看书,别人会认为我这个人很酸,饭都吃不饱了,还有闲工夫看“闲书”,有点不务正业。在父母眼中,我是很叛逆的。父母希望我的生活轨迹能朝着为家庭致富的方向不断延伸。妻子还是比较支持我的。但我感觉到,要得到家人的认同,还需要时间。
郑州晚报:在正式成为复旦大学博士生之前,你就已经是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了,这难得的机会是不是为你日后成为博士生起了重要作用?
蔡伟:说实话,那次能够去复旦工作完全出乎我的意料。由于平时研究古文字,我结识了一些古文字方面的专家,万般无奈之下,我写信给专家,恰好,复旦大学和中华书局、湖南省博物馆联合编纂《马王堆汉墓简帛集成》,经由裘锡圭先生引荐,中心决定让我去做一些临时工作。这份工作虽然是临时的,但还是让我十分兴奋,更让我想不到的是,竟然有机会成为复旦大学的博士生。
郑州晚报:你觉得复旦大学是因为什么看上你的?
蔡伟:呵呵,我也说不好。可能是我2年来坚持不懈的努力打动了他们,还有就是,学校可能认为我搞古文字研究的能力也不错。主要还是复旦大学有博大的胸怀,能接纳我这样的学生。
郑州晚报:从一个靠蹬三轮来养家糊口的人变成了博士生,这种转变反差很大,你都准备好了吗?
蔡伟:我毕竟不是正规体制内培养出的学生,在学校里难免会有压力。我知道自己面临很大的补课任务,我没有读过大学,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教育,在很多方面都很欠缺,比如语言学、历史学、考古学的知识,都需恶补,我有信心学好。我觉得自己很幸运,真的很幸运,人在很多时候是需要坚持梦想的,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不能轻言放弃。
郑州晚报:时下,你是一个名人,被媒体的光环包围,你喜欢现在这种生活方式吗?
蔡伟:很不喜欢,我是一个喜欢安静的人,静下来认真看书、学习。我不愿意以这样的方式来出名,这不叫什么名人。在我眼里,只有对学术产生影响,在古文字学界能有深入的研究并发表独立客观观点的人,才是最神圣的。在学术上,名利是致命伤。
郑州晚报:将来有何打算?
蔡伟:打算只有一个,尽我最大的努力,去感恩,去报答那些曾经帮过我的人。一定不辜负学校和老师的关怀,全身心投入学术研究,一定要在古文字方面作出贡献。除此之外,别无他求。
(摘自5.1《郑州晚报》有删节)
1.蔡伟从一名高考落榜生到复旦博士经历了哪些困难?请结合全文概括回答。
2.从全文看,蔡伟自身的哪些优秀品质帮助他成就了自己的梦想?请简要分析。
3.对于蔡伟读博士有人说是“草根精神的胜利”,也有人说这是“复旦大学思想解放”“高招体制改革的成果”,还有人说他是个“苦命的幸运儿”,请你结合文本阐述你对以上某一种看法的认识。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以下题目
壶口的黄河
肖铁
①在中国看水,看中国的水,只能是黄河。九寨沟的水总显得太清秀,俏得有些洋味;太湖的水又嫌太小,文人味太重,不像是水,倒像是供人把玩的。中国的水应该是黄色的,是和我们中国人的皮肤一样黄色的,而黄河也只有到了这,才成了真正的黄河!
②车行山谷中,远远便听见阵阵低沉的轰鸣,在左右山壁间碰撞,心也随之律动,未见其影,先闻其声,知道壶口到了。
③渐渐的天变成了黄色,水气丰富得似乎凭空能捏出一把汗来。
④等真正站在她的旁边,所有的人都惊呆了。地竟陷一层,天也高了一尺,山谷形似壶嘴,水若浊酒,倾泻而下,一仰难尽的气势充溢胸口,心跳得能蹦出来,耳朵渐渐聋了,只能看见对方开口,却听不见声音;眼也花了,弥望皆是黄色的旋转,像是从河里蒸腾地上升,又像是奋不顾身地下降。河底升起硝烟一样的股股黄雾,天宇间充涨着黄色带水的颗粒,碰撞在脸上,弥漫在天里。脑子里一片空白,什么也不敢想,只看着山被水层层劈开,天色被这股黄流斩断。生命,真正的生命在这里嚣张。水从天而降,拍打在谷底,响在云里。
⑤想她从巴颜喀拉山流下的时候,水也该是清的吧?毕竟是雪水的汇集,是上天的洗礼;下流也会清些,因为地势渐平,流速渐缓,黄沙也会慢慢沉在河底。可你看看现在的黄河,刚刚从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流过,厚重得带着大地表皮,圣水也染上了中国的颜色,水里一定还有与大地摩擦而生的余热,当然还有陕北的信天游溶在里面,歌曲带着水的旋转。黄河在这里最美,最有中国人从里到外的颜色。金黄得如同太阳也落在里面,夸父该是在这儿饮过水吧?
⑥黄河之水天上来,如果说往前往后的黄河都是平面的话,到了壶口,黄河一下子便愤怒地便高昂地便直抒胸臆地站了起来。这时的黄河是立体的黄河了,像猴子站立起来是人进化的重要标志,黄河站立起来也是一个飞跃,就像个顶天立地的人活了。活了便要说,千方百计的,那浪涛卷起雷鸣般的吼声,便是她第一声啼哭,第一声就不同凡响。注视着从上而下的兴奋和放纵。那啪啪的水声便是欢笑,真正的快感,真正的淋漓尽致。看久了,心也会溶进那飞溅的黄色水流里。
⑦抬起头,极目四望,北方,阳光打过去,一片白色,水和天连在一起,汪洋恣肆在那里;下游,水会渐渐宽阔,毕竟也快到海了,快到生命终结抑或升华的地方了,便也心平气和。只有在这里,给予黄河的天地竟小到仅仅一个壶口,考验也就在这里了。过去了,黄河便拐了一个直角,再往后便没有什么能挡住她的了。一泻千里,奔流到海不复还。看看空中的水气,听听大地的回音,便会知道黄河的自信和决心。跃过去,一跃就是五千年,或七十万年,或是一百七十万年,肯定还要久远。司马迁会不会从这里受到了鼓舞,而将那汉代的竹简写尽写穿;易水该是黄河的分支吧,要不荆轲怎么会有她一样的壮士一去兮不复返的气概和性格?
⑧这才是中国的河,西南就是周文王的岐山,就是周武王的丰镐,就是大秦的咸阳,就是盛唐的长安。半坡人该是在这儿舀过水吧?秦始皇该是从这里出过兵饮过马吧?有这样的水,还有什么可怕的呢?还有什么不可征服的呢?
⑨路德维希为尼罗河做传,该有人为黄河做传的,那该是中国人的自传!
(《名家评点当代美文百篇》)
1.文章第④段中写到“生命,真正的生命在这里嚣张”,你怎样理解“嚣张”一词的含义和作用?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看法。(4分)
答:
2.作者在文中为什么还要写到司马迁、荆柯、周文王、周武王、秦始皇等历史人物呢?请结合文意分析作答。(4分)
答:
3.作者为什么说“该有人为黄河做传的,那该是中国人的自传”?请结合文章的内容,分条分析作答。(6分)
答:⑴
⑵
⑶
4.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文章开头以九寨沟水的清秀和太湖水的小气来衬托黄河的气势,来印证“在中国看水,看中国的水,只能是黄河”表现出作者对黄河的偏爱。
B.文章从视觉、听觉、触觉等方面来描写壶口黄河的气势,借此来追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足迹,抒写中华民族的精神。
C.第⑥段中以拟人化的手法写黄河精神的突破与升华,塑造了一个冲决了束缚、饱绽着蓬勃生命的黄河的形象。
D.文中三次提到“生命”,都是从自然生命的角度赞美黄河,黄河的起源、流程和入海分别代表了生命的开端、生命的绽放和生命的终结。
E.文中两次说“中国的水应该是黄色的”“黄色在这里最黄,最有中国人从里到外的颜色”,意在反复强调黄河最能承载中国厚重的历史,最能体现中华民族的强大生命力。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以下题目
关于“火车”的对话
毕淑敏
与一位经济学家聊天。他说,我以前是很喜好文学的,但我已经很长时间不看任何文学刊物了,你能否告诉我,好的小说家都干什么去了?
我说,依你这话,好像有一些天生的好小说家,躲在什么地方,等着人们去把他挖掘出来,仿佛多年老山参似的。
他笑了,说,不管怎么样,文学家和经济学家是很不同的。
他说,整个社会就好像一列火车。经济学家考虑的是火车怎样开着更快,又不致颠覆。比如效率和公平,如两根肋骨,对立着,缺了谁也不行。是支撑也是矛盾。当我们太强调公平的时候,就牺牲了效率。但是,如果社会的冲突太尖锐了,就会引起混乱……经济学家是最讲平衡的。
我说,我是搞形象思维的,所以我习惯具体化。我在国内坐过那种很先进的火车,速度之快先不说,单是那种舒适,就令人流连忘返。还有便捷与豪华,座椅旁有电脑上网的插孔,车厢顶部是全玻璃幕的,看得见星光和云霞。列车夜晚在旷野上行进,宛然一尾发光的炮弹壳。我也坐过中国东北和西南那种恨不能每5分钟就停一站的慢车,整个车厢都弥漫着多年粪便沤积出的气味儿,其浓烈程度几乎可令一个中度昏迷的人骤然清醒,地上的瓜子皮或是甘蔗渣能没过脚面。
经济学家说我想知道的就是——当列车行进的时候,文学家在哪里,做什么呢?
我说,在看风景。看车窗外的风景和车窗内的百态。车子平稳运行的时候,他们也会欣赏音乐,但是通常不会打盹儿。也许会到餐车看看,或待在自己的硬座席上等着吃盒饭。他们不会太好脾气,如果送的饭质次价高或是不卫生不新鲜的话,没准儿会大声叫屈。车子开得太快,车身剧烈颠簸的时候,他们会发出呼喊和抗议,那不仅是他们自己感到很不舒服了,车上的妇孺的呻吟更让他们受不了。日出或是日落的时候,窗外的风光格外美丽,他们痴痴地趴在窗上,看人类亘古不变的景色,想一些和速度之类无关的问题。入夜以后,也许整列火车绝大部分人都睡着了,但是他们不睡,这种时刻他们虽在人群中,却是异常的孤独,许久许久,他们在迷惘与思索中蒙胧睡去。突然听到有人啼哭,他们会披衣起身,来到那个老媪或是孤儿身边,倾听他们的故事,或许还会流下眼泪。当黎明到来时候,他们就下了决心,把这个故事写下来……还有很多时间,文学家也在为自家的事操心,比如屋子和孩子,比如职称和金钱,当然了,还有文人最常见的感情纠葛。
经济学家点点头说,好了,我大致知道文学家在车上会做些什么。但是,你想过没有,文学家要站到车头上去,看司机怎样执掌方向,看司炉怎样添煤烧水,听呼啸的风声,看弥漫的大雾。
我说,文学家通常是在想像和判断中完成这些工作的,对于一个社会来说,强者的声音总是响亮的。而弱者,那些卑微和细碎的生命的权利,容易被忽视和淡忘。但整个人类的质量,是一个整体。记得看过一种团队的比赛,并不以第一名到达目的地的时间来决胜负,而是以最后一名的到达时间为整个团队的成绩。文学家的目光,因此会永远特别地眷顾那些平凡如草的生命。
1.“列车行进”实质上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对经济学家和文学家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经济学家与我看法不同。请你用自己的话分析。(8分)
(1)经济学家认为:经济学家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文学家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2)“我”认为,文学家应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3.“文学家的目光,因此会永远特别地眷顾那些平凡如草的生命。”(5分)
(1)“因此”的“此”指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这句话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4.对文章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3分)( )
A.文章题目中的“火车”用了引号,其含义是指社会生活。这个比喻贯通全篇。
B.文章多处设喻,避免了直白的说理,把理论性很强的话题通过形象的语言表述出来。
C.经济学家对当前的小说家及其作用基本上持讽刺和否定态度,对文学家的平庸和无所事事提出批评。
D.“我”并未对经济学家的作用提出质疑,而重在表述对文学家社会责任的看法。
E.文章融抒情、议论、说理于一体,语言幽默,形象而又富有哲理,隽永深刻,耐人寻味。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阅读下列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不染
袁炳发
高三学生杨直,清华、北大任他选。
老师和同学都这么认为。
但杨直家的邻居们不见得这么认为。
杨直的爸爸或妈妈每次开过家长会,回到家里就急不可待地支起麻将桌,还一边不迭声地叫:“开这长的大尾巴会,耽误穷人半天工。”
被人连坐几庄,又抱怨:“瞧瞧,这个背点,运气都让家长会磨矶没了。”
杨直家住平房,大门永远敞开着,隔着几条路的邻居无聊了也会奔来,图个热闹,在家不被允许抽烟,但在杨直家可以。
其实,在杨直家几乎没什么不可以,包括男人女人不忌口的打情骂俏。
话太不能上台面时,有淳厚些的邻居便朝着杨直的小房间努嘴。
杨直家是老少屋,他住一小间。
杨直和父母房间的屋门隔着一个开放的厨房,但是屋内却仅有一道薄墙间壁,上面还有一个玻璃窗,不隔音,甚至烟气和人窝出的臭气都会从玻璃窗缝隙进到小屋来。
杨直的妈妈咯咯的笑:“你们随便‘咧’,我儿子听不见,他学习的时候什么也听不见。”
如果正赶上爸爸和了,他一推“砖墙”说:“看到杨直了吧,那就是未来清华大学生的风采。”
邻居们心里狐疑,这环境能出清华大学生?不瞎扯呢吗?
当然,邻居们是看着杨直长大的,公认他是个好孩子,有人甚至气愤不过,说:“杨直简直就不是这对狗男女生的!”
事实上,杨直的父母从来就没有在正道上走过,过去的不说,就说现在,他们等于在家里开着一个最为低级的赌场,除了自己参与赌博,还抽红。小小的屋子炕上一桌,地上两桌,每天二十四小时几乎连轴转。
赌客们弄到深更半夜,杨直的妈妈就给他们煮面条,现成的挂面,吃一碗十元。半夜赌客们自带的香烟抽没了,所有的小铺又都歇了,杨直的爸爸就拿出五元一包的香烟按支出售,一支一元。
两口子全下岗,吃着低保,心思都用在麻将上,骗几个昧良心的钱,过着不死不活的日子。
邻居老太太说起杨直就叹息:“这孩子,天养活的。”
杨直有时听到了也不说什么,礼貌的笑笑就走过去了。杨直心里想,他吃饭现在还要靠父母养活,但自己的心灵一定要自己“养活”。
高一军训时,杨直由于没有早饭吃,训练强度又大,晕倒了。他知道这样不行,虽然从小到大他几乎没怎么吃过妈妈做的早饭,但他知道高中之后绝对不行,杨直开始自己做早饭。
几天的功夫,杨直能熟练地做饭了,自己吃好,爸爸妈妈起床之后竟然也能吃上儿子温在锅里的饭菜了,惹得邻居老太太又叹息:“我这话放在这儿,将来那两口子必要借儿子的大光了,等着吧,吃香的喝辣的享福!”
偶尔得闲,杨直会径直奔胡同口吴爷爷摆着的象棋残局,坐在吴爷爷的对面一眼不眨地盯着棋盘。吴爷爷就一眼不眨盯着杨直黑发浓密的头顶悠然道来:“贵人不顶众发。”
“我的头发很多。”杨直仍低着头。
“哈哈,孩子,这‘众’字你以为是‘多’的意思?非也!这说的是不顶着一般俗人的头发,不囿于一般俗人的困难!”
杨直抬起头来,目光炯炯看着吴爷爷,两人就那么对望着,在彼此的眼睛里看到了自己。
转眼两年过去了,杨直迎来了高考。
写高考作文时,根据材料,杨直本打算写一篇议论文,用著名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劳其筋骨。。。。。。”作论据,就在要落笔时,突然想起一件事,这件事让他改变了主意,写成一篇感人的散文。就在这个春天,杨直在小河边背单词,他偶然看见一棵芽儿已经破土,但不幸的是,这颗种子天命使然,落在一块石头下面,杨直心一凛,下意识伸手要拿开那块对于芽儿来说巨大的石头。但杨直终于把手停在半空中。以后几天,杨直每天早晨必去看望那棵芽儿。他忧心忡忡,矛盾丛生,担心它会夭折。然而第四天,奇迹出现了——芽儿竟然掀翻了背上巨大的压力,脱胎换骨,由一棵鹅黄羸弱的芽儿变成了一棵脆绿茁壮的苗儿。
杨直的作文得了满分。
杨直实现了人生的第一个梦想,考入了清华大学。
当然,杨直考入清华大学,并不仅仅依靠他的满分作文。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如何为人父母?如何教育好下一代?是教育好子女、关注孩子的成长重要,还是自己图快活、挣钱重要?这是这篇小说引发我们思考的重要问题的一个部分。
B.家长会以及牌桌的叙述,从容不迫,但有些闲笔之感,与本篇小说的主题扣的不紧,虽然生活中确实有杨直这样的例子,但还不能说这篇小说反映了生活的真实。
C.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瞬息万变的社会中,能有杨直这样的定力、秉性实在难能可贵。
这篇小说,只为青年人而写,目的就是激发青年人奋发有为、努力向上的精神。
D.这篇小说文字清淡,叙述和缓,语言简练,有一种素淡天成的味道。小说揭示出了一个道理:决定命运的道理是什么,没有什么能够阻止一个青年的成长。
E.经历生活中的困境,对某些正在成长的年轻人来讲,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尤其对生活在最基层的人来说,更是对他们心智的重大启迪,能“不染”的学子会成为栋梁之才。
文章开头的三行文字独立成段,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标题“不染”是什么意思?在文中可能“染”的环境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杨直是怎样的一个人?他对你有什么启示?请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