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7、下列没有古今异义词语的一项是
A.行李之往来 B.今齐地方千里
C.乃号令于三军曰 D.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
试题答案
7、D
小题1:下列语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3分)
A.失其所与,不知夫晋,何厌之有 |
B.秦伯说,与郑人盟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
C.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
D.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
A.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行李之往来 |
B.约为婚姻 人不敢与忤视 |
C.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
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而伤长者之意 |
⑴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3分)
⑵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3分)
⑶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2分)
文言文阅读(32分)课内部分
【小题1】下列语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3分)
A.失其所与,不知夫晋,何厌之有 |
B.秦伯说,与郑人盟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
C.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
D.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
A.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行李之往来 |
B.约为婚姻 人不敢与忤视 |
C.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
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而伤长者之意 |
⑴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3分)
⑵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3分)
⑶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2分)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文后问题。
薄 昭
十年冬,上行幸甘泉,将军薄昭杀汉使者,帝不忍加诛,使公卿从之饮酒,欲令自引分;昭不肯,使群臣丧服往哭之,乃自杀。
臣光曰:“李德裕以为汉文帝诛薄昭,断则明矣,于义则未安也。秦康送晋文,兴如存之感。况太后尚存,唯一弟薄昭,断之不疑,非所以慰母氏之心也。臣愚以为法者天下之公器,惟善持法者,亲疏如一,无所不行,则人莫敢有所恃而犯之也。夫薄昭虽素称长者,文帝不为置贤师傅而用之典兵,骄而犯上,至于杀汉使者,非有恃而然乎。若又从而赦之,则与成、哀之世何异哉!魏文帝尝称汉文帝之美,而不取其杀薄昭,曰:“舅后之家,但当养育以恩而不当假借以权,既触罪,法又不得不害。”讥文帝之始不防闲昭也,斯言得之矣。然则欲慰母心者,将慎之于始乎。
(《资治通鉴》卷十三)
1.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唯一弟薄昭
B.文帝不为置贤师傅
C.至于杀汉使者
D.臣愚以为法者天下之公器
2.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横线的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汉文帝诛薄昭
法又不得不害
使公卿从之饮酒
若又从而赦之
A.“诛”和“害”相同,两个“从”不同
B.“诛”和“害”相同,两个“从”也相同
C.“诛”和“害”不同,两个“从”相同
D.“诛”和“害”不同,两个“从”也不同
3.“斯言得之矣”一句中的“之”所指代的内容,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A.文帝始不防闲昭
B.法者天下之公器
C.文帝不为置贤师傅而用典兵
D.但当养育以恩不当假借以权
4.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
①讽文帝之始不防闲昭
②若又从而赦之,则与成、哀之世何异哉?
A.①讽刺汉文帝起初没有防备和限制薄昭。
②薄昭若一错再错,前代的悲剧就将重演。
B.①讽刺汉文帝起初没有防备和限制薄昭。
②汉文帝若一错再错,前代的悲剧就将重演。
C.①批评汉文帝起初没有防备和限制薄昭
②薄昭若一错再错,前代的悲剧就将重演。
D.①批评汉文帝起初没有防备和限制薄昭
②汉文帝若一错再错,前代的悲剧就将重演。
5.汉文帝诛薄昭。李德裕和司马光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以下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李德裕援古证今,认为汉文帝诛薄昭,处理正确;司马光认为李德裕观点不正确,同时指出:薄昭被杀,主要责任在于汉文帝授权失误。
B.李德裕援古证今,认为汉文帝诛薄昭,处理正确;司马光认为李德裕观点正确,同时指出:薄昭被杀,原因在于他自以为是太后之弟,有恃无恐。
C.李德裕援古证今,认为汉文帝诛薄昭,处理失当;司马光认为李德裕观点不正确,同时指出:薄昭被杀,主要责任在于汉文帝授权失误。
D.李德裕援古证今,认为汉文帝诛薄昭,处理失当;司马光认为李德裕观点正确,同时指出:薄昭被杀,主要原因在于他自以为是太后之弟,有恃无恐。
6.魏文帝曹丕对薄昭被诛一事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以下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魏文帝认为汉文帝诛薄昭,处理正确,这和李德裕观点不同。
B.魏文帝认为薄昭被杀,主要责任还在文帝,这和司马光看法一致。
C.魏文帝钦佩汉文帝其人,但并不欣赏处理薄昭一事,这和司马光看法一致。
D.魏文帝钦佩汉文帝其人,并认为薄昭被杀主要责任在他自己,这和李德裕观点不同。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薄 昭
十年冬,上行幸甘泉,将军薄昭杀汉使者,帝不忍加诛,使公卿从之饮酒,欲令自引分;昭不肯,使群臣丧服往哭之,乃自杀。
臣光曰:“李德裕以为汉文帝诛薄昭,断则明矣,于义则未安也。秦康送晋文,兴如存之感。况太后尚存,唯一弟薄昭,断之不疑,非所以慰母氏之心也。臣愚以为法者天下之公器,惟善持法者,亲疏如一,无所不行,则人莫敢有所恃而犯之也。夫薄昭虽素称长者,文帝不为置贤师傅而用之典兵,骄而犯上,至于杀汉使者,非有恃而然乎。若又从而赦之,则与成、哀之世何异哉!魏文帝尝称汉文帝之美,而不取其杀薄昭,曰:“舅后之家,但当养育以恩而不当假借以权,既触罪,法又不得不害。”讥文帝之始不防闲昭也,斯言得之矣。然则欲慰母心者,将慎之于始乎。
(《资治通鉴》卷十三)
1.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唯一弟薄昭
B.文帝不为置贤师傅
C.至于杀汉使者
D.臣愚以为法者天下之公器
2.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横线的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汉文帝诛薄昭
法又不得不害
使公卿从之饮酒
若又从而赦之
A.“诛”和“害”相同,两个“从”不同
B.“诛”和“害”相同,两个“从”也相同
C.“诛”和“害”不同,两个“从”相同
D.“诛”和“害”不同,两个“从”也不同
3.“斯言得之矣”一句中的“之”所指代的内容,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A.文帝始不防闲昭
B.法者天下之公器
C.文帝不为置贤师傅而用典兵
D.但当养育以恩不当假借以权
4.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
①讽文帝之始不防闲昭
②若又从而赦之,则与成、哀之世何异哉?
A.①讽刺汉文帝起初没有防备和限制薄昭。
②薄昭若一错再错,前代的悲剧就将重演。
B.①讽刺汉文帝起初没有防备和限制薄昭。
②汉文帝若一错再错,前代的悲剧就将重演。
C.①批评汉文帝起初没有防备和限制薄昭
②薄昭若一错再错,前代的悲剧就将重演。
D.①批评汉文帝起初没有防备和限制薄昭
②汉文帝若一错再错,前代的悲剧就将重演。
5.汉文帝诛薄昭。李德裕和司马光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以下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李德裕援古证今,认为汉文帝诛薄昭,处理正确;司马光认为李德裕观点不正确,同时指出:薄昭被杀,主要责任在于汉文帝授权失误。
B.李德裕援古证今,认为汉文帝诛薄昭,处理正确;司马光认为李德裕观点正确,同时指出:薄昭被杀,原因在于他自以为是太后之弟,有恃无恐。
C.李德裕援古证今,认为汉文帝诛薄昭,处理失当;司马光认为李德裕观点不正确,同时指出:薄昭被杀,主要责任在于汉文帝授权失误。
D.李德裕援古证今,认为汉文帝诛薄昭,处理失当;司马光认为李德裕观点正确,同时指出:薄昭被杀,主要原因在于他自以为是太后之弟,有恃无恐。
6.魏文帝曹丕对薄昭被诛一事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以下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魏文帝认为汉文帝诛薄昭,处理正确,这和李德裕观点不同。
B.魏文帝认为薄昭被杀,主要责任还在文帝,这和司马光看法一致。
C.魏文帝钦佩汉文帝其人,但并不欣赏处理薄昭一事,这和司马光看法一致。
D.魏文帝钦佩汉文帝其人,并认为薄昭被杀主要责任在他自己,这和李德裕观点不同。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9)题。
(郭)子仪有功高不赏①之惧。中贵人害其功,遂使盗于华州掘公之先人墓。公裨将李怀光等怒,欲求物捕其党。及公入奏、对扬之日②,但号泣自罪。因奏曰:“臣领师徒,出外征伐,动经数年。害人之兄、杀人之父多矣!其有节夫义士,刃臣于腹中者众。今构隳辱,宜当其辜。但臣为国之心,虽死无悔。”由是,中外翕然③莫测。公子弘广常于亲仁里大启其第。里巷负贩之人,上至公子簪缨之士,出入不问。往往公麾下将吏出镇去,及郎吏,皆被召令汲水持悦④,视之不异奴隶。他日,子弟焦列启谏,公三不应,于是继之以泣曰:“大人功业已成,而不自崇重。以贵以贱皆游卧内。某等以为虽伊霍⑤不当如此也。”公笑而谓曰:“尔曹固非所料。且吾官马栗者五百匹,官饩者一千人。进无所住,退无所据。向使崇垣扁户,不通内外,一怨将起,构以不臣。其有贪功害能之徒,成就其事,则九族齑粉,噬脐莫追。今荡荡无间,四门洞开。虽馋毁是兴,无所加也,吾是以尔。”诸子皆伏。
(节选自胡璩《谭宾录》)
[注释]
①功高不赏:古代功臣功劳大到没法再讨赏时就要被陷害。
②对扬之日:回答皇帝问话的那天。
③翕然:一致。
④悦(shu@):古代的佩巾。像现在的毛巾。
⑤伊霍:伊尹,霍光。分别为殷商和西汉时的大臣。
(1)下列词语中加粗字的读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裨将:b@
B.官饩者:x@
C.扃户:ji#ng
D.噬脐:sh@
(2)下列句中加粗词解释有错的一项是:
[ ]
A.中贵人害其功 妒忌
B.刃臣于腹中者众 诅咒
C.今构隳辱 诋毁、羞辱
D.里巷负贩之人 担货贩卖
(3)对“其①有贪功害能之徒,成就其②事,则九族齑粉,噬脐莫追”一句中“其”字用法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A.都是代词
B.第①个是代词,第②个是连词
C.都是连词
D.第①个是连词,第②个是代词
(4)比较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组是:
[ ]
A.两个“当”字相同,两个“及”字也不同。
B.两个“当”字相同,两个“及”字也相同。
C.两个“当”字不同,两个“及”字也不同。
D.两个“当”字不同,两个“及”字相同。
(5)对以下两句话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①臣领师徒
②噬脐莫追
[ ]
A.①我率领军队 ②后悔也晚了
B.①我率领军队 ②也绝不后悔
C.①我带领门人 ②后悔也晚了
D.①我带领门人 ②也绝不后悔
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6)向使崇垣扁户,不通内外,一怨将起,构以不臣:
[ ]
A.即使把墙筑高,把门加锁,内外不通,不过,一旦和人结怨,君王也会将我视为一般臣子来加罪。
B.如果高筑院墙,紧闭门户,内外不通,那么,即使一旦与人结怨,君王也不会将我视为一般臣子对待。
C.如果把墙筑高,把门加锁,内外不通,那么,一旦和人结怨,奸人就会以谋反的罪名对我加以陷害。
D.即使高筑院墙,紧闭门户,内外不通,不过,一旦与人结怨,奸人也一样会以谋反的罪名来加害我。
(7)虽谗毁是兴,无所加也,吾是以尔:
[ ]
A.即使谗言诋毁这样流行,也无法加我罪名,因此我才这样做。
B.即使有人散布流言蜚语,也无法加我罪名,我因此才这样做。
C.虽然谗言诋毁这样流行,也没有比这更厉害的,因此我才这样做。
D.虽然有人散布流言蜚语,亦没有比这更厉害的,我因此才这样做。
(8)郭子仪“号泣自罪”的原因是什么?正确的一项是:
[ ]
A.先人的坟墓被盗贼所掘。
B.“害人之兄,杀人之父多矣”。
C.不让贪功害能之徒“成就其事”。
D.麾下将吏将“视之不异奴隶”。
(9)与“且吾官马栗者五百匹,官饩者一千人。进无所住,退无所据”相照应的一句是
[ ]
A.今构隳辱,宜当其辜
B.有功高不赏之惧
C.臣为国之心,虽死无悔
D.大人功业已成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李仕鲁传
李仕鲁, 字宗孔, 濮人。少颖敏笃学, 足不窥户外者三年。闻鄱阳朱公迁得宋朱熹之传, 往从之游,尽受其学。太祖故知仕鲁名, 洪武中, 诏求能为朱氏学者, 有司举仕鲁。入见, 太祖喜曰:“吾求子久。何相见晚也?” 除黄州同知, 曰: “朕姑以民事试子,行召子矣。”期年, 治行闻。十四年, 命为大理寺卿。帝自践阼后, 颇好释氏教, 诏征东南戒德僧, 数建法会于蒋山, 应对称旨者辄赐金袈裟衣, 召入禁中,赐坐与讲论。吴印、华克勤之属, 皆拔擢至大官, 时时寄以耳目, 由是其徒横甚, 谗毁大臣。举朝莫敢言, 惟仕鲁与给事中陈汶辉相继争之。汶辉疏言:“古帝王以来, 未闻缙绅缁流, 杂居同事, 可以相济者也。今勋旧耆德咸思辞禄去位, 而缁流裣夫乃益以谗间。如刘基、徐达之见猜, 李善长、周德兴之被谤, 视萧何、韩信, 其危疑相去几何哉? 伏望陛下于股肱心膂, 悉取德行文章之彦, 则太平可立致矣。”帝不听。诸僧怙宠者, 遂请为释氏创立职官。于是以先所置善世院为僧录司, 设左右善世、左右阐教、左右讲经觉义等官, 皆高其品秩。道教亦然。度僧尼道士至逾数万。仕鲁疏言: “陛下方创业, 凡意指所向, 即示子孙万世法程, 奈何舍圣学而崇异端乎!”章数十上, 亦不听。仕鲁性刚介, 由儒术起, 方欲推明朱氏学, 以辟佛自任。及言不见用, 遽请于帝前曰: “陛下深溺其教, 无惑乎臣言之不入也。还陛下笏, 乞赐骸骨, 归田里。”遂置笏于地。帝大怒, 命武士搏之, 立死阶下。
(节选自《明史??李仕鲁传》)
对下列句子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往从之游,尽受其学 游:求学
B.杂居同事, 可以相济者也 济:渡过
C.视萧何、韩信, 其危疑相去几何哉 视: 和……比较
D.皆高其品秩 高:提高
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李仕鲁“刚介”的一组是
①足不窥户外者三年
②惟仕鲁与给事中陈汶辉相继争之
③伏望陛下于股肱心膂,悉取德行文章之彦
④奈何舍圣学而崇异端乎
⑤章数十上, 亦不听
⑥遂置笏于地
A.①②④ B.②④⑥ C.①③⑤ D.③⑤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 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李仕鲁少年时聪明好学,潜心研究学问,又得到了鄱阳朱公迁的教导, 终于成为明初著名儒士, 参加科举考试顺利进入朝廷为官。
B. 明太祖很赏识李仕鲁,见到李仕鲁后,大有相见恨晚之感, 于是先任命他为黄州同知, 后来因政绩卓著又让他担任大理寺卿。
C. 明太祖登基之后, 崇尚佛教,重用僧人,委以高官,把他们当做亲信, 以至于那些僧人为非作歹, 进谗言诋毁大臣。
D. 对于佛道二教的盛行,李仕鲁深感忧虑,他竭力上疏劝谏皇帝,但是皇帝没有采纳他的意见,于是李仕鲁坚决辞官。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数建法会于蒋山,应对称旨者辄赐金袈裟衣。
②方欲推明朱氏学, 以辟佛自任。
③陛下深溺其教, 无惑乎臣言之不入也。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李仕鲁传
李仕鲁, 字宗孔,
濮人。少颖敏笃学, 足不窥户外者三年。闻鄱阳朱公迁得宋朱熹之传,
往从之游,尽受其学。太祖故知仕鲁名, 洪武中, 诏求能为朱氏学者, 有司举仕鲁。入见, 太祖喜曰:“吾求子久。何相见晚也?” 除黄州同知, 曰: “朕姑以民事试子,行召子矣。”期年, 治行闻。十四年, 命为大理寺卿。帝自践阼后, 颇好释氏教,
诏征东南戒德僧, 数建法会于蒋山,
应对称旨者辄赐金袈裟衣, 召入禁中,赐坐与讲论。吴印、华克勤之属,
皆拔擢至大官, 时时寄以耳目,
由是其徒横甚, 谗毁大臣。举朝莫敢言,
惟仕鲁与给事中陈汶辉相继争之。汶辉疏言:“古帝王以来, 未闻缙绅缁流,
杂居同事, 可以相济者也。今勋旧耆德咸思辞禄去位,
而缁流裣夫乃益以谗间。如刘基、徐达之见猜, 李善长、周德兴之被谤, 视萧何、韩信,
其危疑相去几何哉? 伏望陛下于股肱心膂, 悉取德行文章之彦,
则太平可立致矣。”帝不听。诸僧怙宠者, 遂请为释氏创立职官。于是以先所置善世院为僧录司,
设左右善世、左右阐教、左右讲经觉义等官, 皆高其品秩。道教亦然。度僧尼道士至逾数万。仕鲁疏言: “陛下方创业, 凡意指所向,
即示子孙万世法程, 奈何舍圣学而崇异端乎!”章数十上, 亦不听。仕鲁性刚介, 由儒术起,
方欲推明朱氏学, 以辟佛自任。及言不见用,
遽请于帝前曰: “陛下深溺其教, 无惑乎臣言之不入也。还陛下笏,
乞赐骸骨, 归田里。”遂置笏于地。帝大怒, 命武士搏之, 立死阶下。
(节选自《明史?李仕鲁传》)
1.对下列句子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往从之游,尽受其学游:求学 |
B.杂居同事,可以相济者也济:渡过 |
C.视萧何、韩信,其危疑相去几何哉视:和……比较 |
D.皆高其品秩高:提高 |
2.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李仕鲁“刚介”的一组是(3分)
①足不窥户外者三年
②惟仕鲁与给事中陈汶辉相继争之
③伏望陛下于股肱心膂,悉取德行文章之彦
④奈何舍圣学而崇异端乎
⑤章数十上,亦不听
⑥遂置笏于地
A.①②④ |
B.②④⑥ |
C.①③⑤ |
D.③⑤⑥ |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仕鲁少年时聪明好学,潜心研究学问,又得到了鄱阳朱公迁的教导,终于成为明初著名儒士,参加科举考试顺利进入朝廷为官。 |
B.明太祖很赏识李仕鲁,见到李仕鲁后,大有相见恨晚之感,于是先任命他为黄州同知,后来因政绩卓著又让他担任大理寺卿。 |
C.明太祖登基之后,崇尚佛教,重用僧人,委以高官,把他们当做亲信,以至于那些僧人为非作歹,进谗言诋毁大臣。 |
D.对于佛道二教的盛行,李仕鲁深感忧虑,他竭力上疏劝谏皇帝,但是皇帝没有采纳他的意见,于是李仕鲁坚决辞官。 |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数建法会于蒋山,应对称旨者辄赐金袈裟衣。(3分)
②方欲推明朱氏学,以辟佛自任。(3分)
③陛下深溺其教,无惑乎臣言之不入也。(4分)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李仕鲁传
李仕鲁, 字宗孔, 濮人。少颖敏笃学, 足不窥户外者三年。闻鄱阳朱公迁得宋朱熹之传, 往从之游,尽受其学。太祖故知仕鲁名, 洪武中, 诏求能为朱氏学者, 有司举仕鲁。入见, 太祖喜曰:“吾求子久。何相见晚也?” 除黄州同知, 曰: “朕姑以民事试子,行召子矣。”期年, 治行闻。十四年, 命为大理寺卿。帝自践阼后, 颇好释氏教, 诏征东南戒德僧, 数建法会于蒋山, 应对称旨者辄赐金袈裟衣, 召入禁中,赐坐与讲论。吴印、华克勤之属, 皆拔擢至大官, 时时寄以耳目, 由是其徒横甚, 谗毁大臣。举朝莫敢言, 惟仕鲁与给事中陈汶辉相继争之。汶辉疏言:“古帝王以来, 未闻缙绅缁流, 杂居同事, 可以相济者也。今勋旧耆德咸思辞禄去位, 而缁流裣夫乃益以谗间。如刘基、徐达之见猜, 李善长、周德兴之被谤, 视萧何、韩信, 其危疑相去几何哉? 伏望陛下于股肱心膂, 悉取德行文章之彦, 则太平可立致矣。”帝不听。诸僧怙宠者, 遂请为释氏创立职官。于是以先所置善世院为僧录司, 设左右善世、左右阐教、左右讲经觉义等官, 皆高其品秩。道教亦然。度僧尼道士至逾数万。仕鲁疏言: “陛下方创业, 凡意指所向, 即示子孙万世法程, 奈何舍圣学而崇异端乎!”章数十上, 亦不听。仕鲁性刚介, 由儒术起, 方欲推明朱氏学, 以辟佛自任。及言不见用, 遽请于帝前曰: “陛下深溺其教, 无惑乎臣言之不入也。还陛下笏, 乞赐骸骨, 归田里。”遂置笏于地。帝大怒, 命武士搏之, 立死阶下。
(节选自《明史?李仕鲁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往从之游,尽受其学游:求学 |
B.杂居同事,可以相济者也济:渡过 |
C.视萧何、韩信,其危疑相去几何哉视:和……比较 |
D.皆高其品秩高:提高 |
①足不窥户外者三年
②惟仕鲁与给事中陈汶辉相继争之
③伏望陛下于股肱心膂,悉取德行文章之彦
④奈何舍圣学而崇异端乎
⑤章数十上,亦不听
⑥遂置笏于地
A.①②④ | B.②④⑥ | C.①③⑤ | D.③⑤⑥ |
A.李仕鲁少年时聪明好学,潜心研究学问,又得到了鄱阳朱公迁的教导,终于成为明初著名儒士,参加科举考试顺利进入朝廷为官。 |
B.明太祖很赏识李仕鲁,见到李仕鲁后,大有相见恨晚之感,于是先任命他为黄州同知,后来因政绩卓著又让他担任大理寺卿。 |
C.明太祖登基之后,崇尚佛教,重用僧人,委以高官,把他们当做亲信,以至于那些僧人为非作歹,进谗言诋毁大臣。 |
D.对于佛道二教的盛行,李仕鲁深感忧虑,他竭力上疏劝谏皇帝,但是皇帝没有采纳他的意见,于是李仕鲁坚决辞官。 |
①数建法会于蒋山,应对称旨者辄赐金袈裟衣。(3分)
②方欲推明朱氏学,以辟佛自任。(3分)
③陛下深溺其教,无惑乎臣言之不入也。(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