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29、写作
青蛙自从发表了“天有一个井大”的研究结论以后,就一直成为人们取笑的对象。但最近也有人表明了不同的态度。有人认为,青蛙如果没有研究天有多大的理想,就永远没有跳出井底的可能,所以,虽然它的结论是错误的,但其志可嘉;也有人认为,青蛙被人取笑,错在它生活在井底,却要研究天的大小。它如果能够正视自己的条件,安心于井底生态系统的研究,也许很快就会成为这一领域的专家。它错误的根源,在于理想与现实的距离太过遥远。
可见,理想问题,不论对于人类还是蛙类,都是一个必须正视的问题。对此,你是否有过深入的思考?请以“理想与现实”为话题,自拟题目,自定立意,写一篇800字左右的议论文。
试题答案
29、略
写作
青蛙自从发表了“天有一个井大”的研究结论以后,就一直成为人们取笑的对象。但最近也有人表明了不同的态度。有人认为,青蛙如果没有研究天有多大的理想,就永远没有跳出井底的可能,所以,虽然它的结论是错误的,但其志可嘉;也有人认为,青蛙被人取笑,错在它生活在井底,却要研究天的大小。它如果能够正视自己的条件,安心于井底生态系统的研究,也许很快就会成为这一领域的专家。它错误的根源,在于理想与现实的距离太过遥远。
可见,理想问题,不论对于人类还是蛙类,都是一个必须正视的问题。对此,你是否有过深入的思考?请以“理想与现实”为话题,自拟题目,自定立意,写一篇800字左右的议论文。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荷叶 韩开春①那年我去宏村,正是深秋季节,顺着黄山的皱褶一路前行,层林尽染,草黄枫红,间杂粉墙黛瓦,古徽州果然气派非凡。到了村前,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泓碧水,一条小道笔直穿过湖心,上面有座弯月般的石砌小桥名叫画桥。据说,当年李安在此拍摄《卧虎藏龙》,男主人公李慕白就是从这座小桥上牵着他的白马走过的。
②但是,我的目光却被湖中那一大片枯萎的残荷吸引,脑海中瞬间浮现的竟是《红楼梦》里林黛玉反对贾宝玉拔除破荷叶的理由:“我最不喜欢李义山的诗,只喜他这一句‘留得残荷听雨声’。”恍惚间,我似乎看到了林妹妹那双对着残荷发痴的忧郁的眼睛。在那一刻,我居然有了长留宏村的想法,要是能有机缘在湖边的书院住下,在有雨的夜晚,或是撑着一把油纸伞,顺着石砌的湖堤漫行,或是隔着石雕的窗棂,卧听雨打残荷,该是多么惬意的享受啊。
③其实,我许多亲耳聆听雨打残荷的机会,我读初中的时候,学生宿舍的后面就有一大片荷塘,每年莲藕起出之后,就再也没人去管它,任由满塘的荷叶自生自灭。然而我终究只是个俗人,比不得林妹妹那样冰雪聪明,所以听雨打残荷的次数虽然不少,却从未听出过什么诗意。
④与枯萎破败的残荷相比,我更加喜欢夏日的新荷,光鲜洁净,绿意盎然,看上去就很赏心悦目,勃发着无穷的生机。中午或是傍晚,会有一些或红或绿的蜻蜓、豆娘前来参观,它们或许是被这荷塘满目的绿迷住了,绕着圈不停地飞,迟迟不肯离去,飞累了,就在新冒出的小荷尖上歇歇脚;身上穿着黑黄条纹套衫的小青蛙,也从水里冒出头来,双腿一蹬,用它那著名的蛙跳,一下子便跃上了荷叶的表面,随之溅起的一串水滴,滴溜溜地汇聚到荷叶的中心,凝成一颗又圆又亮的大水珠,映着太阳的光辉,像是一颗耀眼的明珠,它们许是把这一张荷叶当成了运动场,鼓着大腮帮咕咕呱呱不停地叫,呼朋引类;还有一些黑脊背的鱼,在荷叶撑起的大阳伞下悠闲自在地游来游去,间或举起大尾巴,在平静的水面上使劲一击,发出“泼剌剌”的一声响,溅起一朵大水花,旋即一头扎进水底,再也不见了。
⑤这样的季节,最快乐的自然还是孩子,从第一朵荷花在水面上升起,绽开它美丽的笑脸时起,就会不断有孩子顺着塘埂悄悄滑下水去,学着在水面上那群嬉戏的鸭仔的样子,把鼻子一捏,头往下一低,便潜进了水底,上来的时候,手里总会多出一截细嫩甜香的花香藕,临了上岸,还不会忘记摘一片荷叶顶在头顶。有时候也玩打水仗游戏,学着电影里白洋淀民兵打鬼子的模样,顶着一片荷叶,手里端根树枝,一只眼闭着,煞有介事地一瞄,手指一勾,嘴里同时还要发出“叭”的一声。
⑥少年的记忆,除了玩耍,大多数还是和味蕾紧密联系在一起,关于荷叶,也是如此。说到吃,必须提一下荷叶粥,这是我母亲夏天常做的,把新鲜的荷叶洗净,切成细丝,放点冰糖,和粳米一同煮,做出来的粥青白相间,颜色好看,味道也好,清香扑鼻,有清热解暑之功效。荷叶还可以包裹食物。我祖父有个习惯,赶集的时候带上一张荷叶,或干或鲜,随季节改变而有所不同,回来的时候,总会变戏法般从怀里掏出一只荷叶包来,里面包着的有时是几片卤猪头肉,有时是两根油条。他用筷子夹起肉丢进我的嘴里,果然是跟往常吃到的不同,肉香中夹杂着荷叶的清香。长大后读明清小说,见到许多关于市井场景的描写,我才知道,原来这用荷叶包熟食的举动并不是我祖父的首创。
(选自《
2012散文》,人民文学出版社,有删改)1.文章开头描写宏村秋景有什么作用?
2.结合文意,分析“我”为什么喜欢夏日的新荷。
3.在第②段和第③段中,“我”都见到了残荷,感受有什么不同?你认为造成不同感受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文意进行分析。
韩开春
②但是,我的目光却被湖中那一大片枯萎的残荷吸引,脑海中瞬间浮现的竟是《红楼梦》里林黛玉反对贾宝玉拔除破荷叶的理由:“我最不喜欢李义山的诗,只喜他这一句‘留得残荷听雨声’。”恍惚间,我似乎看到了林妹妹那双对着残荷发痴的忧郁的眼睛。在那一刻,我居然有了长留宏村的想法,要是能有机缘在湖边的书院住下,在有雨的夜晚,或是撑着一把油纸伞,顺着石砌的湖堤漫行,或是隔着石雕的窗棂,卧听雨打残荷,该是多么惬意的享受啊。
③其实,我许多亲耳聆听雨打残荷的机会,我读初中的时候,学生宿舍的后面就有一大片荷塘,每年莲藕起出之后,就再也没人去管它,任由满塘的荷叶自生自灭。然而我终究只是个俗人,比不得林妹妹那样冰雪聪明,所以听雨打残荷的次数虽然不少,却从未听出过什么诗意。
④与枯萎破败的残荷相比,我更加喜欢夏日的新荷,光鲜洁净,绿意盎然,看上去就很赏心悦目,勃发着无穷的生机。中午或是傍晚,会有一些或红或绿的蜻蜓、豆娘前来参观,它们或许是被这荷塘满目的绿迷住了,绕着圈不停地飞,迟迟不肯离去,飞累了,就在新冒出的小荷尖上歇歇脚;身上穿着黑黄条纹套衫的小青蛙,也从水里冒出头来,双腿一蹬,用它那著名的蛙跳,一下子便跃上了荷叶的表面,随之溅起的一串水滴,滴溜溜地汇聚到荷叶的中心,凝成一颗又圆又亮的大水珠,映着太阳的光辉,像是一颗耀眼的明珠,它们许是把这一张荷叶当成了运动场,鼓着大腮帮咕咕呱呱不停地叫,呼朋引类;还有一些黑脊背的鱼,在荷叶撑起的大阳伞下悠闲自在地游来游去,间或举起大尾巴,在平静的水面上使劲一击,发出“泼剌剌”的一声响,溅起一朵大水花,旋即一头扎进水底,再也不见了。
⑤这样的季节,最快乐的自然还是孩子,从第一朵荷花在水面上升起,绽开它美丽的笑脸时起,就会不断有孩子顺着塘埂悄悄滑下水去,学着在水面上那群嬉戏的鸭仔的样子,把鼻子一捏,头往下一低,便潜进了水底,上来的时候,手里总会多出一截细嫩甜香的花香藕,临了上岸,还不会忘记摘一片荷叶顶在头顶。有时候也玩打水仗游戏,学着电影里白洋淀民兵打鬼子的模样,顶着一片荷叶,手里端根树枝,一只眼闭着,煞有介事地一瞄,手指一勾,嘴里同时还要发出“叭”的一声。
⑥少年的记忆,除了玩耍,大多数还是和味蕾紧密联系在一起,关于荷叶,也是如此。说到吃,必须提一下荷叶粥,这是我母亲夏天常做的,把新鲜的荷叶洗净,切成细丝,放点冰糖,和粳米一同煮,做出来的粥青白相间,颜色好看,味道也好,清香扑鼻,有清热解暑之功效。荷叶还可以包裹食物。我祖父有个习惯,赶集的时候带上一张荷叶,或干或鲜,随季节改变而有所不同,回来的时候,总会变戏法般从怀里掏出一只荷叶包来,里面包着的有时是几片卤猪头肉,有时是两根油条。他用筷子夹起肉丢进我的嘴里,果然是跟往常吃到的不同,肉香中夹杂着荷叶的清香。长大后读明清小说,见到许多关于市井场景的描写,我才知道,原来这用荷叶包熟食的举动并不是我祖父的首创。(选自《2012散文》,人民文学出版社,有删改)
1.文章开头描写宏村秋景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文意,分析“我”为什么喜欢夏日的新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第②段和第③段中,“我”都见到了残荷,感受有什么不同?你认为造成不同感受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文意进行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荷叶
韩开春
①那年我去宏村,正是深秋时节,顺着黄山的皱褶一路前行,层林尽染,草黄枫红,间杂粉墙黛瓦,古徽州果然气派非凡。到得村前,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泓碧水,宏村以它特有的方式迎接远道而来的客人,一条小道笔直穿过湖心,箭一般从村中射出,箭杆的中间,有座弯月般的石砌小桥名叫画桥,据说当年李安在此拍摄《卧虎藏龙》,李慕白牵着他的白马就是从这座小桥上走过的。
②但是,我的目光却被湖中那一大片枯萎的残荷吸引,脑海中瞬间浮现的竟是《红楼梦》李林黛玉反对贾宝玉拔除破荷叶的理由:“我最不喜欢李义山的诗,只喜他这一句‘留得残荷听雨声’”。恍惚间,我似乎看到了林妹妹那双对着残荷发痴的忧郁的眼睛。在那一刻,我居然有了长留宏村的想法,要是能有机缘在湖边的书院住下,在有雨的夜晚,或是撑着一把油纸伞,顺着石砌的湖堤漫行,或是隔着石雕的窗棂,卧听雨打残荷,该是多么惬意的享受啊。
③其实,我有许多亲耳聆听雨打残荷的机会。我读初中的时候,学生宿舍的后面就有一大片荷塘,每年莲藕起出之后,就再也没人去管它,任由满塘的荷叶自生自灭。然而我终究只是个俗人,比不得林妹妹那样冰雪聪明,所以听雨打残荷的次数虽然不少,却从未听出过什么诗意。
④与枯萎的残荷相比,我更加喜欢夏日的新荷,光鲜洁净,绿意盎然,看上去就很赏心悦目,勃发着无穷的生命力。中午或是傍晚,会有一些或红或绿的蜻蜓、豆娘前来参观,它们或许是被这荷塘满目的绿迷住了,绕着圈不停地飞,迟迟不肯离去,飞累了,就在新冒出的小荷尖上歇歇脚;身上穿着黑黄条纹套衫的小青蛙,也从水里冒出头来,双腿一蹬,用它那著名的蛙跳,一下子便跃上了荷叶的表面,随之溅起一串水滴,滴溜溜地汇聚到荷叶的中心,凝成一颗又圆又亮的大水珠,映着太阳的光辉,像是一颗耀眼的明珠,它们或许是把这一张荷叶当成了运动场,鼓着大腮帮咕咕呱呱不停地叫,呼朋引类;还有一些黑脊背的鱼,在荷叶撑起的大阳伞下悠闲自在地游来游去,间或举起大尾巴,在平静的水面上使劲一击,发出“泼剌剌”的一声响,溅起一朵大水花,旋即便一头扎进水底,再也不见了。
⑤这样的季节,最快乐的自然还是孩子,从第一朵荷花在水面上升起,绽开它美丽的笑脸时起,就会不断有孩子顺着塘埂悄悄滑下水去,学着在水面上那群嬉戏的鸭仔的样子,把鼻子一捏,头往下一低,双腿一蹬,便潜进了水底,浮上来的时候,手里总会多出一截细嫩甜香的花香藕,临了上岸,还不会忘记摘一片荷叶顶在头顶。有时候也玩打水仗游戏,学着电影里白洋淀民兵打鬼子的模样,顶着一片荷叶,手里端根树枝,一只眼闭着,煞有介事地一瞄,手指一勾,嘴里同时还要发出“叭”的一声伴音。
⑥少年的记忆,除了玩耍,大多数还是和味蕾紧密联系在一起,关于荷叶,也是如此。说到吃,必须提一下荷叶粥,这是我母亲夏天常做的,把新鲜的荷叶洗净,切成细丝,放点冰糖,和粳米一同煮,做出来的粥青白相间,颜色好看,味道也好,清香扑鼻,有清热解暑之功效。荷叶还可以包裹食物。我祖父有个习惯,赶集的时候总会带上一张荷叶,或干或鲜,随季节改变而有所不同,回来的时候,总会变戏法般从怀里掏出一只荷叶包来,里面包着的有时是几片卤猪头肉,有时是两根油条。他用筷子夹一小片肉丢进我的嘴里,果然是跟往常吃到的不同,肉香中夹杂着荷叶的清香。长大后读明清小说,见到许多关于市井场景的描写,才知道,原来这用荷叶包熟食的举动,并不是我祖父的首创。
(选自《2010散文》,人民文学出版社,有删改)
【小题1】文章开头描写宏村对秋景有什么作用?(4分)
【小题2】结合文章,分析“我”为什么喜欢夏日的新荷。(5分)
【小题3】在第②段和第③段中,“我都见到了残荷,感受有什么不同?你认为造成不同感受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文章进行分析。(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荷叶
韩开春
①那年我去宏村,正是深秋时节,顺着黄山的皱褶一路前行,层林尽染,草黄枫红,间杂粉墙黛瓦,古徽州果然气派非凡。到得村前,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泓碧水,宏村以它特有的方式迎接远道而来的客人,一条小道笔直穿过湖心,箭一般从村中射出,箭杆的中间,有座弯月般的石砌小桥名叫画桥,据说当年李安在此拍摄《卧虎藏龙》,李慕白牵着他的白马就是从这座小桥上走过的。
②但是,我的目光却被湖中那一大片枯萎的残荷吸引,脑海中瞬间浮现的竟是《红楼梦》李林黛玉反对贾宝玉拔除破荷叶的理由:“我最不喜欢李义山的诗,只喜他这一句‘留得残荷听雨声’”。恍惚间,我似乎看到了林妹妹那双对着残荷发痴的忧郁的眼睛。在那一刻,我居然有了长留宏村的想法,要是能有机缘在湖边的书院住下,在有雨的夜晚,或是撑着一把油纸伞,顺着石砌的湖堤漫行,或是隔着石雕的窗棂,卧听雨打残荷,该是多么惬意的享受啊。
③其实,我有许多亲耳聆听雨打残荷的机会。我读初中的时候,学生宿舍的后面就有一大片荷塘,每年莲藕起出之后,就再也没人去管它,任由满塘的荷叶自生自灭。然而我终究只是个俗人,比不得林妹妹那样冰雪聪明,所以听雨打残荷的次数虽然不少,却从未听出过什么诗意。
④与枯萎的残荷相比,我更加喜欢夏日的新荷,光鲜洁净,绿意盎然,看上去就很赏心悦目,勃发着无穷的生命力。中午或是傍晚,会有一些或红或绿的蜻蜓、豆娘前来参观,它们或许是被这荷塘满目的绿迷住了,绕着圈不停地飞,迟迟不肯离去,飞累了,就在新冒出的小荷尖上歇歇脚;身上穿着黑黄条纹套衫的小青蛙,也从水里冒出头来,双腿一蹬,用它那著名的蛙跳,一下子便跃上了荷叶的表面,随之溅起一串水滴,滴溜溜地汇聚到荷叶的中心,凝成一颗又圆又亮的大水珠,映着太阳的光辉,像是一颗耀眼的明珠,它们或许是把这一张荷叶当成了运动场,鼓着大腮帮咕咕呱呱不停地叫,呼朋引类;还有一些黑脊背的鱼,在荷叶撑起的大阳伞下悠闲自在地游来游去,间或举起大尾巴,在平静的水面上使劲一击,发出“泼剌剌”的一声响,溅起一朵大水花,旋即便一头扎进水底,再也不见了。
⑤这样的季节,最快乐的自然还是孩子,从第一朵荷花在水面上升起,绽开它美丽的笑脸时起,就会不断有孩子顺着塘埂悄悄滑下水去,学着在水面上那群嬉戏的鸭仔的样子,把鼻子一捏,头往下一低,双腿一蹬,便潜进了水底,浮上来的时候,手里总会多出一截细嫩甜香的花香藕,临了上岸,还不会忘记摘一片荷叶顶在头顶。有时候也玩打水仗游戏,学着电影里白洋淀民兵打鬼子的模样,顶着一片荷叶,手里端根树枝,一只眼闭着,煞有介事地一瞄,手指一勾,嘴里同时还要发出“叭”的一声伴音。
⑥少年的记忆,除了玩耍,大多数还是和味蕾紧密联系在一起,关于荷叶,也是如此。说到吃,必须提一下荷叶粥,这是我母亲夏天常做的,把新鲜的荷叶洗净,切成细丝,放点冰糖,和粳米一同煮,做出来的粥青白相间,颜色好看,味道也好,清香扑鼻,有清热解暑之功效。荷叶还可以包裹食物。我祖父有个习惯,赶集的时候总会带上一张荷叶,或干或鲜,随季节改变而有所不同,回来的时候,总会变戏法般从怀里掏出一只荷叶包来,里面包着的有时是几片卤猪头肉,有时是两根油条。他用筷子夹一小片肉丢进我的嘴里,果然是跟往常吃到的不同,肉香中夹杂着荷叶的清香。长大后读明清小说,见到许多关于市井场景的描写,才知道,原来这用荷叶包熟食的举动,并不是我祖父的首创。
(选自《2010散文》,人民文学出版社,有删改)
1.文章开头描写宏村对秋景有什么作用?(4分)
2.结合文章,分析“我”为什么喜欢夏日的新荷。(5分)
3.在第②段和第③段中,“我都见到了残荷,感受有什么不同?你认为造成不同感受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文章进行分析。(6分)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题目
秋日小札
张秀亚
①菁菁,你浣衣古潭,水面生凉,我看见你的影子在水面颤抖了。而当你归去,独木桥上,月明如霜,正是一个银色的夜,残荷上的水珠滑落了,一切静寂,过路的只有微风同你,更不闻青蛙跳水的音响。
②秋天来了,它随着牵牛花的残朵,嵌进了竹编的门同小窗子,于是,秋意满了屋子,连回忆也凝结了,还有梦。但是,你晶亮的眸子可也注意到丝瓜的藤蔓么?皎黄的花似乎开得美了,是否慵懒的秋阳,忘记了收去它这一件衣裳?在那下面,一条可爱的小丝瓜,翠蛇似的在悄悄蜿蜒了,秋天使你感伤吗?孩子,秋天也在安慰你,你可感到它的丰富。
③如果春天是珠圆玉润的小诗,夏日是管弦噪切的歌剧,而而秋天则是一篇优美的神话,富于想象,更富于色彩。你不觉得它像一个乡村美人(village beauty)么?乍得了远亲姨祖母的首饰箱,遂天真的在人前尽量炫弄了,树上缀满了明月珰似的小果子,而那紫水晶似的葡萄珠,把枝子都压弯了,我不禁想起了一个诗人的名句:“枝柯似不胜负荷,乃卸它的重载于喜鹊的喙内。”秋天是豪华,慷慨的,它给予,唯恐其不多,唯恐其不够。如果说春天像一个恋人,秋天不是更像一个母亲么?菁菁,是不是呢?
④我爱秋天,在那淡淡的云影天光里,我似乎找到了我自己。当我在古城的时候,(那已是几年前的秋天了。)我常常划着一只小游船,来到无人多风的桥洞下,我捻起那一截玲珑的竹子,将无限的忧思消散于长风短笛之中,于是我心上的重量消失了。记得有一晚,我泊舟湖边,上岸寻诗,一切静寂,只听得水鸟扑飞。我曾口占过一首小诗,也许你会喜欢,(也许你只能领略一半,那也好。)我把它为你写在这儿:
今夜我泛舟湖上, 水上是一片凄迷,
只有零落几点白露, 悄悄的沾湿了人衣。
为了寻觅诗句, 我系住了小船,
萤虫指引我前路, 微月如一片淡烟。
山径是如此清冷, 林木间虫声细碎,
何处飘来了一丝淡香, 可是夏日忘记的一朵蔷薇?
⑤菁菁,你这幸福的岛上采茶的小姑娘,你不要笑我,说着,说着,又引起我的乡愁了。我故乡中的秋天,秋天里的故乡,比我那平凡的诗句美多了。
⑥我常常记起我临行的时候,故乡的一位朋友对我含泪而语:
“当秋天的太阳斜在日晷仪上,
我乃为你这归来的人,采撷新熟的枣子。”
⑦自从我离去,那些株枣树,曾几次成熟了,每个秋天,当露水落下来的时候,泪水湿透了我的襟袖,在泪光中,我似乎又看到了故乡的湖水,湖边我常坐的青石,石边更有那凌乱的菖蒲,如同古英雄锈了的青剑……。还有那微睡的鹭鸶,在秋月下,白得如此玲珑……
⑧秋渐渐的深了,我一任乡梦撒上我的眼帘,我梦见湖水边我那白色的小房子,我的那些书卷同画册,我坐过的那把紫色的椅子,还有那一架小风琴,琴旁扔着那拜尔琴谱,上面印满了我昔年的指痕……。惊悸于海风的沁凉,我茫然的又醒来了,是的,秋色将一天天的深了,时光将带着我们走入冬天,也走入春天。
⑨当春天的百灵鸟吐出第一声歌唱时,那将是胜利的时光,快乐的日子,我要回到故乡去,坐在那小白房子前,享受荼蘼架下温暖的阳光。菁菁,不要感伤吧,那时候,你将随我去,带着你手摘的宝岛上一箩新茶。我希望荼蘼架下有你,梳理着你那浓密如长春藤的柔发。
⑩菁菁,微笑吧,这是秋天,这是秋天里的春天。让我们把春天的远景,嵌在秋日的窗口。
(选自《张秀亚自选集》,1972年版)
注解:张秀亚(1919- ) 台湾著名女作家。河北沧县人,笔名陈蓝、张亚蓝、心井等。幼年时全家迁居天津。1932年入省立第一女师。1935年开始在《益世报.文学周刊》、《国闻周报》发表作品。第一首诗作《夜归》现收入诗集《秋池畔》。1937年出版第一本小说集《大龙河畔》。
1938年考入北平铺仁大学中国文学系,次年转入西洋文学系,毕业后入本校研究所史学组,后任助教。1943年到四川重庆任《益世报》副刊编辑。1946年回辅仁大学任教。1948年到台湾,1952年出版到台后第一本散文集《三色堇》。1958年任台中静宜英专教授。1965年辅仁在台复校,回辅仁任中文系和研究所教授。著译甚丰,尤以散文著称,许多作品被译成英、法、韩文。
1.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作者在文章开篇描绘的秋天的景物并说说这些秋景的特点。
2.作者借助什么手法描写“故乡中的秋天,秋天里的故乡”的?这样描写有什么用意吗?
3.文章最后一段中“让我们把春天的远景,嵌在秋日的窗口”一句中的“远景”指的是什么?怎样理解文章这句话的含义?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6~19题。
旧日廊桥
朱以撒
①水系发达的村镇里,不时会有一些廊桥进入眼界。
②廊桥是农耕时代的产品,除了行走的便利之外,也是乡间人家对自己的关照——许多廊桥就是农闲时节清坐闲聊的好去处。
③一座廊桥的成形,是周边村镇民众共同的心智赐予。当初,只是冲着实用而造,采集石料,砍伐巨木,烧制灰瓦,都不是太难的事。村里的人协调能力有目共睹,一切都井井有条,犯不着有人催促,他们把跨越一条河道的希望,寄存在自己的气力里。质朴的行为,使建造的起点也充满了质朴的气味——实在并且耐用。设计者通常由村镇有建筑本领的人承担,用不着学历和证书,一切在于无语的信任中,他手中的道具,稍稍比划两下,都有一种成竹在胸的气派。这样的人毋须成天出现在未成形的工地上指指点点,总会在关键的时候,点拨下一步的进程。关键的几个部分,是需要通过一些民俗礼仪来表示一下庄重和虔诚的,这也意味着对未来的憧憬。事实说明,还没有听说哪一座廊桥新建过程坍塌的,村上的人共同的利益,使每个人特别上心。
④日子使廊桥走向完善,见到了宽敞的长廊、顶上崭新的瓦片、高高扬起的檐角,底下一律是潺湲而过的河流。每一天的阳光都有一个最佳时刻,投射在潋滟的波澜上,波光摇曳未定,反射犹如一只优柔寡断的手,在颤颤巍巍地抚摸长廊未曾干透的挡板。木料汁水的余香,在廊内散发开来,让行人的身体带走。两边是可以安坐的木条或者石条,刨平或者凿平,准备承受南来北往的重负。不要多久,行者的汗迹就会坐熟它们。廊桥内部光线有些昏暗,似乎定时在黄昏的色调里,也正缘于这样的光线,能够挽留匆匆的行迹——倘不是太急,不妨安然地躺下来,或者抽袋烟吧。廊桥的本意就是助于闲散,人走上去,心绪就平和了。从廊内开设的木窗朝外看水,不动的桥在前进的水中后退,这使水流的方向更加坚定。如果没有一座廊桥,我们乘筏经河道中间,正是心绪乱成一团的时候。如今,处于不动而观动,寻常之至,让人记起越是接近自然变化的品味,越能得到本质的启示。
⑤“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如果是人在桥里,简直就可以构成一幅清雅的水墨小品——它的迷蒙、空灵,让内心如水清澄和欣悦。夜色中横卧着安宁,如同一片巨大的芭蕉叶搭在两头,月光之下,波光之上,听虫鸣声大了又小,闻稻花香去了又来。老了的上一辈人家,是廊桥的常客,一袋烟,一壶茶,崭新的桥体,古旧的话题,足以联系到青绿的禾苗和暮归的老牛,一样的空间,不同的趣味。乡村生活最完全的日子,是可以看到田野里都是收割的身影,在金黄的色泽中出没,“嘭嘭嘭”的脱谷声和使唤耕牛的吆喝声,都可以尽收眼底尽入耳中。金黄的稻粒一担担挑回,歇脚廊桥,总会有几粒从缝隙中跳出,落在桥面上,不再进入谷仓。整个夏季,忙碌的人跣足穿行于廊桥,印满了湿漉漉的脚印。进出是如此有意味,绿色的秧苗带着潮气的泥泞,准备新一轮的生长;金黄稻粒,却已从熟透了的稻秆脱落。不变的廊桥,轮回的通道,在矫健的急行中交接。
⑥恒常的水,多少年过去看不见老态,它的潺湲态使闪动中有一种旷世之美,而不动的廊桥,却裹飒得不成样子了。对于农事荒疏的人,不爱田野的风味,自然也不解廊桥风情。一边是越来越具有美感的造型,另一方正是越来越麻木的心绪——骑着飞快的摩托,从另一条坚硬宽大的水泥桥上,呼啸而去。一座桥上曾经美丽的局部——斑驳的栏板、黝黑的屋瓦、残破的窗格,像旧叶片片落下。野田稼穑不再吸引农家子弟了,犹如廊桥的风景漫上了隔夜的陈旧——可以据此观察一个村落生活的变更,廊桥内越发显得停滞的时光,映衬着桥外越发繁忙的景象。
⑦反而要依凭一些外来的人,在安静虚无的夜,站在古旧的廊桥暗影里,听着桥下“欸乃”的桨声,看着星点月色,从游移的瓦片交错间洒落下来——我们所说的余韵,就个人感受而言,已如此地充足和深长。
16.结合上下文,理解文中划横线句子的含意。(5分)
(1)日子使廊桥走向完善(3分)
(2)越是接近自然变化的品味,越能得到本质的启示(2分)
17.本文如果分为三部分,第二部分从第③段开始到第 段结束,这一部分的大意是什么?请概括。(4分)
18.文章写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4分)
19.请分析概括作者对廊桥衰败的情感态度。(4分)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