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9、乐岁终生饱,                ;然后驱而之善,                 

试题答案

9、凶年免于死亡       故民之从之也轻

相关题目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18题。
(孟子)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齐宣王)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度之!”
……
曰:“吾阍,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节选自《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挟太山以超北海超:超过
B.权,然后知轻重权:秤量
C.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乐岁:丰年
D.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妻子:妻子和儿女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故民之从之也轻                   ②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③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           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
A.①②两个“之”字相同③④两个“其”字也相同
B.①②两个“之”字相同③④两个“其”字不同
C.①②两个“之”字不同③④两个“其”字也不同
D.①②两个“之”字不同③④两个“其”字相同
【小题3】下列句子中全都属于孟子阐述施行王道的具体措施的一项是(3分)
①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②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
③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
⑤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⑥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
A.①③⑤B.①③④C.③④⑤D.④⑤⑥
【小题4】下面是对选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孟子用“挟太山以超北海”和“为长者折枝”两个比喻,阐明了“不能”和“不为”的区别,目的是说明齐宣王不行王道是“不为”而非“不能”。
B.“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中的“本’指的是,使百姓具有使生活长久富足的产业。
C.孟子认为,老百姓如果过上不饥不寒的生活,就能讲礼义做好事,就会拥戴国君实现王道。
D.孟子在阐述王道仁政模式图时,以一组排比句对称说出,显得很有气势。
【小题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3分)
                                                                
(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3分)
                                                                
(3)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4分)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18题。
(孟子)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齐宣王)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度之!”
……
曰:“吾阍,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节选自《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挟太山以超北海超:超过

B.权,然后知轻重权:秤量

C.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乐岁:丰年

D.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妻子:妻子和儿女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故民之从之也轻                   ②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③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           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

A.①②两个“之”字相同③④两个“其”字也相同

B.①②两个“之”字相同③④两个“其”字不同

C.①②两个“之”字不同③④两个“其”字也不同

D.①②两个“之”字不同③④两个“其”字相同

3.下列句子中全都属于孟子阐述施行王道的具体措施的一项是(3分)
①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②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
③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
⑤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⑥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

A.①③⑤

B.①③④

C.③④⑤

D.④⑤⑥

4.下面是对选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孟子用“挟太山以超北海”和“为长者折枝”两个比喻,阐明了“不能”和“不为”的区别,目的是说明齐宣王不行王道是“不为”而非“不能”。

B.“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中的“本’指的是,使百姓具有使生活长久富足的产业。

C.孟子认为,老百姓如果过上不饥不寒的生活,就能讲礼义做好事,就会拥戴国君实现王道。

D.孟子在阐述王道仁政模式图时,以一组排比句对称说出,显得很有气势。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3分)
                     ▲                  ▲                         
(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3分)
                     ▲                  ▲                         
(3)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4分)
                     ▲                  ▲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孟子)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齐宣王)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度之!”

       ……

       曰:“吾阍,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节选自《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挟太山以北海                   超:超过

       B.,然后知轻重                   权:秤量

       C.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            乐岁:丰年

       D.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   妻子:妻子和儿女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

       ①故民之从也轻                    ②然而不王者,未有也

       ③王欲行之,则盍反本矣            ④百亩之田,勿夺

       A.①②两个“之”字相同               ③④两个“其”字也相同

       B.①②两个“之”字相同               ③④两个“其”字不同

       C.①②两个“之”字不同               ③④两个“其”字也不同

       D.①②两个“之”字不同               ③④两个“其”字相同

3.下列句子中全都属于孟子阐述施行王道的具体措施的一项是

       ①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②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

       ③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

       ⑤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⑥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

       A.①③⑤              B.①③④          C.③④⑤            D.④⑤⑥

4.下面是对选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孟子用“挟太山以超北海”和“为长者折枝”两个比喻,阐明了“不能”和“不为”的区别,目的是说明齐宣王不行王道是“不为”而非“不能”。

B.“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中的“本’指的是,使百姓具有使生活长久富足的产业。

       C.孟子认为,老百姓如果过上不饥不寒的生活,就能讲礼义做好事,就会拥戴国君实现王道。

       D.孟子在阐述王道仁政模式图时,以一组排比句对称说出,显得很有气势。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

   (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3)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4题

……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诫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技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予家邦。’——言举斯心如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思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旨然,心为甚。王请度之!

……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霸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予;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农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中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农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1.文段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民也。         罔:陷害

B.吾老,以及人之老;                                  老:尊敬

C.谨庠序之教                                                   库序:古代的学校

D.然而不者,未之有也。                              王:王位

2.下列句中加点虚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寡人之国也                B.①河内凶,则移其民河东

②季氏将有事颛臾              ②天下可运

C.①龟玉毁椟中,是谁之过与    D.①刑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②则无望民之多邻国也。         ②家有老妪,尝居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认为国君要爱护百姓关心人民疾苦,才可以“王天下”,因为国君以德服人,才会得到百姓的拥戴。

B.孟子认为仁爱的国君规定人民有长久可以维持生活的产业,就足够了,不必对人民进行礼义上的教育:等到人民犯了罪,然后用刑法去处罚他们,才能树立君主的威严。

C.比喻这种修辞格,是文学语言的重要的表达形式之一。“挟太山以超北海”与“为长者折枝”形象地对比出前者是绝对做不到的,而后者不过是举手之劳。“天下可运于掌”这个比喻,具体形象地说明了王天下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

D.齐宦王的“不忍之心”,亦即“仁心”只及于禽兽,而没“有推恩”于百姓,他缺欠的是“仁术”,即没有爱护自己的百姓.其实他有能力去做,只不过他不去做罢了。因此对他来说,是“不为”,而非“不能”。

4.把文段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②谨庠序之教,中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孟子)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齐宣王)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度之!”

……

曰:“吾阍,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节选自《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挟太山以超北海                   超:超过

B.权,然后知轻重                   权:秤量

C.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            乐岁:丰年

D.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   妻子:妻子和儿女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故民之从之也轻                    ②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③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            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

A.①②两个“之”字相同               ③④两个“其”字也相同

B.①②两个 “之”字相同               ③④两个“其”字不同

C.①②两个“之”字不同               ③④两个 “其”字也不同

D.①②两个“之”字不同               ③④两个“其”字相同

下列句子中全都属于孟子阐述施行王道的具体措施的一项是

①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②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

③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

⑤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⑥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

A.①③⑤         B.①③④        C.③④⑤         D.④⑤⑥

下面是对选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用“挟太山以超北海”和“为长者折枝”两个比喻,阐明了“不能”和“不为”的区别,目的是说明齐宣王不行王道是“不为”而非“不能”。

B.“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中的“本’指的是,使百姓具有使生活长久富足的产业。

C.孟子认为,老百姓如果过上不饥不寒的生活,就能讲礼义做好事,就会拥戴国君实现王道。

D.孟子在阐述王道仁政模式图时,以一组排比句对称说出,显得很有气势。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

                                                                  

(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3)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孟子)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齐宣王)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度之!”

……

曰:“吾阍,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节选自《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挟太山以超北海                   超:超过

B.权,然后知轻重                   权:秤量

C.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            乐岁:丰年

D.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   妻子:妻子和儿女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故民之从之也轻                    ②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③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            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

A.①②两个“之”字相同               ③④两个“其”字也相同

B.①②两个“之”字相同               ③④两个“其”字不同

C.①②两个“之”字不同               ③④两个“其”字也不同

D.①②两个“之”字不同               ③④两个“其”字相同

下列句子中全都属于孟子阐述施行王道的具体措施的一项是

①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②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

③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

⑤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⑥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

A.①③⑤         B.①③④        C.③④⑤         D.④⑤⑥

下面是对选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用“挟太山以超北海”和“为长者折枝”两个比喻,阐明了“不能”和“不为”的区别,目的是说明齐宣王不行王道是“不为”而非“不能”。

B.“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中的“本’指的是,使百姓具有使生活长久富足的产业。

C.孟子认为,老百姓如果过上不饥不寒的生活,就能讲礼义做好事,就会拥戴国君实现王道。

D.孟子在阐述王道仁政模式图时,以一组排比句对称说出,显得很有气势。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

                                                                  

(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3)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试题。

(孟子)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齐宣王)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度之!”

……

曰:“吾阍,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节选自《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挟太山以超北海                   超:超过

B.权,然后知轻重                   权:秤量

C.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            乐岁:丰年

D.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   妻子:妻子和儿女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故民之从之也轻                    ②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③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            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

A.①②两个“之”字相同               ③④两个“其”字也相同

B.①②两个“之”字相同               ③④两个“其”字不同

C.①②两个“之”字不同               ③④两个“其”字也不同

D.①②两个“之”字不同               ③④两个“其”字相同

下列句子中全都属于孟子阐述施行王道的具体措施的一项是

①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②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

③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

⑤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⑥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

A.①③⑤         B.①③④        C.③④⑤         D.④⑤⑥

下面是对选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用“挟太山以超北海”和“为长者折枝”两个比喻,阐明了“不能”和“不为”的区别,目的是说明齐宣王不行王道是“不为”而非“不能”。

B.“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中的“本’指的是,使百姓具有使生活长久富足的产业。

C.孟子认为,老百姓如果过上不饥不寒的生活,就能讲礼义做好事,就会拥戴国君实现王道。

D.孟子在阐述王道仁政模式图时,以一组排比句对称说出,显得很有气势。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

                                                                  

(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3)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18题。
(孟子)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齐宣王)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度之!”
……
曰:“吾阍,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节选自《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挟太山以超北海超:超过
B.权,然后知轻重权:秤量
C.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乐岁:丰年
D.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妻子:妻子和儿女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故民之从之也轻                   ②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③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           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
A.①②两个“之”字相同③④两个“其”字也相同
B.①②两个“之”字相同③④两个“其”字不同
C.①②两个“之”字不同③④两个“其”字也不同
D.①②两个“之”字不同③④两个“其”字相同
小题3:下列句子中全都属于孟子阐述施行王道的具体措施的一项是(3分)
①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②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
③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
⑤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⑥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
A.①③⑤B.①③④C.③④⑤D.④⑤⑥
小题4:下面是对选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孟子用“挟太山以超北海”和“为长者折枝”两个比喻,阐明了“不能”和“不为”的区别,目的是说明齐宣王不行王道是“不为”而非“不能”。
B.“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中的“本’指的是,使百姓具有使生活长久富足的产业。
C.孟子认为,老百姓如果过上不饥不寒的生活,就能讲礼义做好事,就会拥戴国君实现王道。
D.孟子在阐述王道仁政模式图时,以一组排比句对称说出,显得很有气势。
小题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3分)
                                                                
(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3分)
                                                                
(3)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4分)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史铁生的幸运与不幸(节选)
黄敏兰
  ①史铁生初回北京的几年,几乎都是在痛苦中挣扎。希望与绝望、生与死的抉择无时无刻不在折磨着他。人们一般喜欢引用《我与地坛》中的那句名言:“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似乎史铁生有着超然于生死的天性。但人们未必知道,他这份迎接死亡的宣言看似洒脱,却是经历了多少痛苦思考才做出的。我不知道史铁生有多少次试图赴死,但我知道他比绝大多数病人都饱受选择生死的艰难。
  ②史铁生回京后立即住进了友谊医院,他是在父亲的搀扶下艰难地走进医院的。当时他曾暗中发誓:“要么好,要么死,一定不再这样走出来。”没想到一年之后却是被人抬着出院。为什么没治好病也没去死呢?其中原因很多,一是天使般的大夫的挽救。一位王主任和一名护士长两次将他从死神那里“抢下来”,王主任后来劝他看书,说:“人活一天就不要白活。”这句话给他指出一条活的路,让他慢慢地做些事,于是慢慢有了活的兴致和价值感。还有就是朋友的支持和帮助,史铁生说:“我没死,全靠了友谊。”(《我二十一岁那年》)朋友们鼓励他,不时给他带来欢乐和对新生活的期待。
  ③出院后的史铁生成了“待业青年”,前途无望;他母亲不甘心放弃,多次尝试治疗均以失败告终,也引起他的烦恼。于是他经常失魂落魄地跑到家附近的地坛公园,不断地思考生与死的问题。地坛的苍凉与宁谧让史铁生躁动的心安静下来,让他暂别外界的纷扰,沉迷于精神的畅想、与大自然的交流。静下心来的他,也能通过观察地坛的人与事思考尘世生活。
  ④更重要的是,在那个洁净的世界里,他找到了灵魂的支柱——上帝(这个概念并非狭义的、具体的“上帝”)。他不停地与上帝对话,终于在上帝的感召下,使精神得到升华。不幸的史铁生因幸运地走进地坛而选择了生路。“在人口密聚的城市里,有这样一个宁静的去处,像是上帝的苦心安排。”若换作人潮密集的北海、颐和园等名胜景区,即便有动人的美景,也不能符合史铁生的需要。“因为这园子,我常感恩于自己的命运。”
  ⑤接下来要面对的就是如何活的问题了。这期间他母亲不断到劳动局低声下气地为儿子申请正式工作,但每次都遭遇冷漠的拒绝。不得已他到一家街道工厂去做临时工,工资好像是每月15元,仅能糊口。这种糟糕的境遇让史铁生痛苦不堪。因为他不是一般的病人,而是残疾人:却恰恰又是一个追求崇高感和优美感的人。在当时的中国,“人的尊严”还是个陌生的字眼,至于残疾人的尊严就更无从谈起。且不说处处遭受白眼是寻常之事,更有人肆无忌惮地当众讥笑、嘲弄。有人嘲笑他,他说他恨不得抱着炸药包冲过去,与之同归于尽。少数人善意的同情和怜悯,更令有着高贵品格的他难以忍受。找不到正式和体面的工作,只能和一些没文化的老弱病残者为伍,以画彩蛋这种简单劳动为生。从史铁生作品中描绘的阴暗破旧的工作场所、低俗的氛围,即可看出他对自己当时状况的不满甚至痛恨。
  ⑥为了有尊严地活着,他必须找一个体面的职业。
  ⑦起初史铁生试图走外语翻译这条路,但是当时的中国尚未改革开放,对外交流没有展开,这条路显然行不通。于是在朋友的劝说下,他改投文学门下:“我一心只想着写小说,仿佛那东西能把残疾人救出困境。”“为什么要写作呢?作家是两个被人看重的字,这谁都知道。为了让那个躲在园子深处坐轮椅的人,有朝一日在别人眼里也稍微有点光彩,在众人眼里也能有个位置,哪怕那时再去死呢也就多少说得过去了。”(《我与地坛》)
  ⑧选择了写作的道路是一方面,是否具备写作的能力还没有把握。别人质疑他学历不高,也不像正常人一样可以“体验生活”,如何能够写作?
  ⑨幸运的是,上帝给了他超凡的文学天赋:简洁优美的语言、敏锐的感受力、丰富的想象力等等一切,再加上对生命、对命运独特而深邃的思考,最终成就了一个伟大作家史铁生。
  ⑩从知青到画彩蛋的“待业青年”又到作家,史铁生的命运有着巨大的改变。命运让他去思考命运,苦难驱使他去回味苦难。(选自《中华读书报》,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文章紧紧围绕史铁生对于生死问题的态度展开,突出了史铁生高尚的人格和坚强的意志。
B.正是因为史铁生信奉上帝,才使得他的灵魂找到了支柱,精神得以升华,命运得以转变。
C.命运的改变使史铁生看透了生死,看破了红尘,于是,他能坦然地面对生死,面对人生的挫折。
D.文章选取了史铁生的一些典型事例作为素材,按时间顺序叙写,中心明确,重点突出。
E.医院的大夫、护士挽救了史铁生的生命,而朋友的鼓励和支持则是史铁生活下来的唯一精神支柱。
(2)从文章内容看,史铁生的“幸运”与“不幸”分别指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多处直接引用史铁生的文章中的话,这样写有什么样的好处?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文章内容,谈谈史铁生的人生经历和人生态度对我们有怎样的启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

精英家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