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6、下面是一则寓言,读后按要求做题。

一只鹿非常口渴,连忙跑到泉水边。他喝着甘甜的泉水,望着水里自己的影子,见自己修长而美丽的双角,得意洋洋,当见到自己细小的双腿,又郁郁不乐。正当他看得入神时,有头狮子疾奔而来。他转身拼命地逃跑,一下就把狮子远远地甩在身后,因为鹿的力量是在腿上,狮子的力量是在心脏上。在空旷的平原上,鹿总能跑在前头,保住性命。但当他进入到树林中时,美丽的双角被树枝挂住了,再也无法奔跑了,结果被跟踪而来的狮子捉住了。鹿临死之前对自己说:“_______。”

①补出鹿临死之前对自己说的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写下自己读后的感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题答案

6、答案:①我真不幸啊!被我所不喜欢的东西救了命,却被我所最信赖和宠爱的东西断送了生命。②美丽的东西不一定有用,甚至还会坏事;不美的东西在关键时刻却有实用。(意思对即可)

相关题目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小说发展的脉络及特点

①中国的小说,也和世界各国一样,是从神话传说开始的;有人说我国小说有很多起源,如寓言、史传、诸子散文等等。其实源只有一个,那就是神话传说。神话是把神人化,传说是把人神化;这两者之间的界限很难确切划分。

②到魏晋南北朝,出现了志怪、志人小说。这是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起的名字,我觉得概括得很恰切。神话传说也好,志怪、志人也好,都是作为一种史实记载下来的,是靠实地访问,从民间搜集而记录下来的,因此叫作“志”。“志”是记录的意思,而不是创作。所以最初的小说,同历史归于一类。比如《穆天子传》是个神话传说,可史书上却把它归于帝王《起居注》一类;《山海经》也是神话传说,《汉书》中却把它归于“地理志”中。

③直到梁代萧统编《文选》,才第一个要把文学和历史区分开来。他在序中提出他的文学定义,即“事出于沉思,义归于翰藻。”但这时他所指的文学包括诗、文、赋,并不包括小说。我国的小说脱离历史领域而成为文学创作,还是进入唐代之后的事。唐代的文化出现了很多新的东西,文人的思想也有所发展、开阔;这时传奇小说应运而生,如白居易写《长恨歌》,陈鸿写《长恨歌传》、白行简写《李娃传》等等,都是依照传说创作而成,不再是历史性质的东西了。唐代小说的发展主要表现在想像虚构与讲求文采,这就同过去的作品有所区分。参照萧统的文学定义看,虚构、想像正是“事出于沉思”;“义归于翰藻”则正是讲求文采。从此,小说便发展成为文学创作了,但作为史的志怪志人传统也并没有停止。

  ④传奇小说发展到宋代就衰落了。宋代的小说大致是根据史事记载完成的,没有什么虚构和富有文采的创作加工,同唐代小说大不相同。后来人们写了各个朝代的历史小说,大都走了宋代传奇的路子,即按照史书的记载编写的,作为文学作品是失败的。

  ⑤这时随之兴起的是话本。话本经过文人加工,就变成许多话本小说和演义小说。如《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等,大都是文人采用民间创作而进行再创作的……

  ⑥由这里再发展,便成为文人的独立的创作。这时不再拿民间的东西来加工了,而主要是自己创作。这一类代表作是《金瓶梅》,它在小说发展史上开辟了一条新路。无论《三国演义》《水浒传》还是《西游记》,写的都是非凡的人物、不寻常的英雄;而《金瓶梅》开辟了一条写平凡人和生活的道路,通过写平凡人的日常生活,显示了现实主义文学的长足发展。《红楼梦》的道路,是《金瓶梅》所开创出来的。到了《红楼梦》,中国古代的现实主义小说,就走到了一个辉煌的顶点。

⑦中国小说发展的脉络及特点,大致就是如此。

节选自吴组湘《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

关于小说的起源,有两种说法:①小说起源于劳动。(见《中国古代小说的特点》);②小说起源于神话传说。对这两种说法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说法①指小说的源头是劳动,说法②指小说的源头是神话传说。

B.说法①指小说的源头是劳动,说法②指小说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神话传说。

C.说法①指小说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劳动,说法②指小说的源头是神话传说。

D.说法①指小说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劳动,说法②指小说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神话传说。

从我国古代小说发展历程的角度看,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金瓶梅》和《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不属于同一阶段,《金瓶梅》和《红楼梦》也不属于同一阶段。

B.《金瓶梅》和《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不属于同一阶段,《金瓶梅》和《红楼梦》则属于同一阶段。

C.《金瓶梅》和《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属于同一阶段,《金瓶梅》和《红楼梦》不属于同一阶段。

D.《金瓶梅》和《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属于同一阶段,《金瓶梅》和《红楼梦》也属于同一阶段。

下列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个给小说做出明确定义的是梁代的萧统。

 B.“话本”即“话本小说”,是宋代兴起的。

C.作者说“这时传奇小说应运而生,如白居易写《长恨歌》,陈鸿写《长恨歌传》、白行简写《李娃传》等等,都是依照传说创作而成”,可见《长恨歌》是一部传奇小说。

D.《金瓶梅》是第一部由文人独立创作的长篇小说,署名是兰陵笑笑生。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小说发展的脉络及特点
①中国的小说,也和世界各国一样,是从神话传说开始的;有人说我国小说有很多起源,如寓言、史传、诸子散文等等。其实源只有一个,那就是神话传说。神话是把神人化,传说是把人神化;这两者之间的界限很难确切划分。
②到魏晋南北朝,出现了志怪、志人小说。这是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起的名字,我觉得概括得很恰切。神话传说也好,志怪、志人也好,都是作为一种史实记载下来的,是靠实地访问,从民间搜集而记录下来的,因此叫作“志”。“志”是记录的意思,而不是创作。所以最初的小说,同历史归于一类。比如《穆天子传》是个神话传说,可史书上却把它归于帝王《起居注》一类;《山海经》也是神话传说,《汉书》中却把它归于“地理志”中。
③直到梁代萧统编《文选》,才第一个要把文学和历史区分开来。他在序中提出他的文学定义,即“事出于沉思,义归于翰藻。”但这时他所指的文学包括诗、文、赋,并不包括小说。我国的小说脱离历史领域而成为文学创作,还是进入唐代之后的事。唐代的文化出现了很多新的东西,文人的思想也有所发展、开阔;这时传奇小说应运而生,如白居易写《长恨歌》,陈鸿写《长恨歌传》、白行简写《李娃传》等等,都是依照传说创作而成,不再是历史性质的东西了。唐代小说的发展主要表现在想像虚构与讲求文采,这就同过去的作品有所区分。参照萧统的文学定义看,虚构、想像正是“事出于沉思”;“义归于翰藻”则正是讲求文采。从此,小说便发展成为文学创作了,但作为史的志怪志人传统也并没有停止。
  ④传奇小说发展到宋代就衰落了。宋代的小说大致是根据史事记载完成的,没有什么虚构和富有文采的创作加工,同唐代小说大不相同。后来人们写了各个朝代的历史小说,大都走了宋代传奇的路子,即按照史书的记载编写的,作为文学作品是失败的。
  ⑤这时随之兴起的是话本。话本经过文人加工,就变成许多话本小说和演义小说。如《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等,大都是文人采用民间创作而进行再创作的……
  ⑥由这里再发展,便成为文人的独立的创作。这时不再拿民间的东西来加工了,而主要是自己创作。这一类代表作是《金瓶梅》,它在小说发展史上开辟了一条新路。无论《三国演义》《水浒传》还是《西游记》,写的都是非凡的人物、不寻常的英雄;而《金瓶梅》开辟了一条写平凡人和生活的道路,通过写平凡人的日常生活,显示了现实主义文学的长足发展。《红楼梦》的道路,是《金瓶梅》所开创出来的。到了《红楼梦》,中国古代的现实主义小说,就走到了一个辉煌的顶点。
⑦中国小说发展的脉络及特点,大致就是如此。
节选自吴组湘《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
【小题1】关于小说的起源,有两种说法:①小说起源于劳动。(见《中国古代小说的特点》);②小说起源于神话传说。对这两种说法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说法①指小说的源头是劳动,说法②指小说的源头是神话传说。
B.说法①指小说的源头是劳动,说法②指小说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神话传说。
C.说法①指小说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劳动,说法②指小说的源头是神话传说。
D.说法①指小说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劳动,说法②指小说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神话传说。
【小题2】从我国古代小说发展历程的角度看,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金瓶梅》和《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不属于同一阶段,《金瓶梅》和《红楼梦》也不属于同一阶段。
B.《金瓶梅》和《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不属于同一阶段,《金瓶梅》和《红楼梦》则属于同一阶段。
C.《金瓶梅》和《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属于同一阶段,《金瓶梅》和《红楼梦》不属于同一阶段。
D.《金瓶梅》和《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属于同一阶段,《金瓶梅》和《红楼梦》也属于同一阶段。
【小题3】下列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个给小说做出明确定义的是梁代的萧统。
B.“话本”即“话本小说”,是宋代兴起的。
C.作者说“这时传奇小说应运而生,如白居易写《长恨歌》,陈鸿写《长恨歌传》、白行简写《李娃传》等等,都是依照传说创作而成”,可见《长恨歌》是一部传奇小说。
D.《金瓶梅》是第一部由文人独立创作的长篇小说,署名是兰陵笑笑生。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国文化中的“道”
杨国荣
在中国文化中,“道”具体展开又分为为“天道”和“人道”。天道更多地与自然、宇宙相联系,其涵义在中国古代最早的经典之一《周易》中已得到某种阐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这里的“形而上”,首先区别于我们在经验世界中所看到的千差万别的现象。相对于多样的现象,道作为形而上者体现了存在的统一性:以道为存在的终极原理,千差万别、无限多样的事物和现象扬弃了彼此的分离而呈现了内在的关联。
《周易》中关于道的另一重要观念是:“一阴一阳之谓道”。其中所涉及的,主要是世界的变迁、演化。作为现实的存在,世界不仅千差万别,而且处于流变过程之中,这种变化过程可以通过什么来把握?其中是否存在内在的法则?“一阴一阳之谓道”,可以看作是对以上问题的解释。这样,一方面,千差万别、无限多样的世界以道作为其根据和统一的本原,另一方面,世界的变化、发展又以道为其普遍的法则。换言之,道既被视为世界统一的本原,又被理解为世界发展的法则,在道的观念之下,整个世界不是杂乱无章、无序变迁的,而是表现为一种有序的形态。
除天道之外,道还兼指人道。人道在宽泛意义上与人以及人的活动、人的社会组织等相关联,表现为社会活动、历史变迁中的一般原理,所谓“立人之道,曰仁与义”,便从一个方面表现了这一点。人道意义上的“道”,首先涉及广义的社会理想、文化理想、政治理想、道德理想等等,它同时也被理解为体现于社会文化、政治、道德等各个方面的价值原则。“道”的以上涵义,在古代哲学家的具体论述中得到了具体阐述。孔子曾提出:“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这里的 “谋道”,便涉及对“道”的追求,“忧道”则表现为对“道”的关切,作为追求、关切对象,“道”即以广义的社会理想、文化理想、道德理想等等为内涵。“人道”意义上的“道”,同时表现为一种规范系统。规范有两重作用:从正面看,它告诉人们什么可以做、应当如何做,简言之,引导人们去做应该做之事;从反面说,它则告诉人们什么不可以做,亦即对人们的行为加以约束或限制。作为人道,“道”的涵义,往往具体体现在这种规范系统之上。道的以上涵义与道的原始涵义相互联系:如前所述,道的原始涵义之一是道路,道路总是通向某处,引申而言,“道”意味着将人引往某一方向或引导人们达到某一目标。道所蕴含的这种引导性内涵经过提升以后,进一步获得了规范意义。
按照中国文化的理解,道作为天道与人道的统一,既不同于特定的事物,也有别于具体的知识技能。关于道与具体知识技能的区别,庄子在“庖丁解牛”的著名寓言中已有所涉及。庖丁每次都以出神入化的方式完成解牛的过程。达到“技进于道”的境界,根本之点就在于:其“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也就是说,他已从具体的“技”提升到“道”的层面。在这里,“技”和“道”的区分体现在:是仅仅限定于知识性、技术性的特殊规定还是对事物作整体性、全面的理解。
【小题1】下列关于对中国文化的“道”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道”分为“天道”和“人道”,天道更多地与自然、宇宙相联系,而人道则与人相关联。
B.“一阴一阳之谓道”中的“道”主要涉及世界的变迁、演化,解释了世界变化的内在法则。
C.“道”既是千差万别、无限多样的世界的根据和本原,又是世界变化、发展的普遍的法则。
D.“道”在中国文化中是天道和人道的统一,它与特定的事物和具体的知识技能都毫不相干。
【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相对于经验世界中所看到的千差万别的现象,“形而上”的道体现了存在的统一性。
B.人道意义上的“道”,既可被理解为某种价值原则,同时又表现为一种规范系统。
C.在道的观念指引之下,本来杂乱无章、无序变迁的整个世界,一下子就变得有序了。
D.道的原始涵义之一是道路,由此引申为将人引往某一方向或引导人们达到某一目标。
【小题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孔子说的“谋道”、“忧道”表现了对“道”的追求与关切。此处的“道”包括广义的社理想、文化理想、道德理想等
B.作为一种规范系统,“人道”意义上的“道”有两重作用:引导人们去做应该做的事,或者对人们的行为加以约束和限制。
C.在庄子看来,庖丁解牛之所以能达到出神入化的高超境界,根本原因就在于他已从具体的“技”提升到了“道”的层面。
D.若限定于知识性、技术性的特殊规定,便已提升到“道”的层面;若对事物作整体性、全面的理解,则属于具体的“技”。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
马 君 武
马君武,字贵和,广西桂林人,学者,国立广西大学首任校长。
民国初,马君武怀疑宋教仁倒向袁世凯,对宋“言语讨伐”。宋按耐不住性子,打了马君武一耳光,马君武“奋起还击”,重伤宋教仁左眼。宋在医院躺了大半个月,伤口才“勉强愈合”。1917年初,国会讨论对德宣战,马君武为反战之中坚,但“政学系”骨干李肇甫却赞成对德宣战。马君武勃然大怒,大喝道:“放狗屁!”说罢举杖绕桌追打李肇甫。即便是在对诗赏月的风雅场合,马君武也难脱勇武之气。一次“南社”对诗,马君武被苏曼殊的诗“噎”得半天说不出话,“转羞为怒,急起,奋拳欲殴曼殊”。苏诗人竟“茫然不知所措”,幸亏众人劝住。
但了解那段历史的人都说,马君武虽“性烈”,却有其“烈”的道理。他曾经是孙中山的秘书长,又是同盟会章程八位起草者之一,实为国民党元老级人物。但如此文人脾性,在政坛自是四面碰壁。因固执己见,马君武曾被国民党开除。后来,国民党广西党部欲为其恢复党籍,就让他填个表。表上有“何时入党”一栏,马君武却填上“同盟会章程是我起草”,党部的官员们哭笑不得,只得作罢。
这位留德工学博士,精通英、日、德、法等数国文字,又写得一手好诗。《共产党宣言》的纲领,是他首次译成中文,刊登在《民报》上。他还是第一个翻译并出版达尔文《物种起源》的中国人。
马君武一度任广西省长,但多次与桂系军阀交恶,其座船被军阀袭击,连随侍身边的妻子都中弹殒命。死里逃生的马君武向老友陆费逵痛陈道:“政治生活,真是我所不能过的……可惜数千册心爱的书籍和许多未刊行的诗文译稿,完全丢了,实在令我心痛。”
陆费逵答曰:“你是文学家、工业家、教育家。我国应该做的事多得很,你的脾气,不宜搞政治,何不去做本行的事业呢?”
从此,中国政坛上便少了一个“勇夫”,却多了一个雷厉风行的大学校长。
其时,恰逢国立北京工业大学校长空缺,全校学生一致公议,要求教育部任命马君武为校长。他的学生回忆,马校长一到,“久不冒烟之实习工厂,亦浓烟冉冉升空;严冬冷寂之教室与图书馆,亦得有煤生炉取暖,全校员生振奋不已。”
在出任广西大学的首任校长后,马君武又奉行“锄头主义”。他要求学生拿起锄头参加建校劳动,既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又使家境贫寒的学生通过劳动得到一点报酬,以补贴生活费用的不足。抗战期间,为了让学生适应战斗生活,马君武还大力提倡军训。西大学生过着军事化的生活,戴军帽、扎皮带、裹绑腿,每日三餐,号兵吹号,学生列队进入食堂,有时候还要搞夜间演习。
在用人方面,马君武不拘一格。他从中学教师暑期讲习班中选拔人才,来广西大学担任助教。反之,对不安心本职工作、学生不满意的教师,则不管资历、学识如何,一旦聘期已满,立即予以解聘。
马君武的同代人,显然很清楚地意识到他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地位。这位校长以其改造中国的封建教育体制、极力推广现代高等教育的办学理念,与蔡元培同享盛名,有“北蔡南马”之誉。
但这个一度“恃才傲物”的马校长,却多次因学校的工作低下“勇武”的头颅。他曾求张学良为其捐助一笔办学款,张学良拒见,他便在张的公寓门房外呆了一夜,张学良只好接见。康有为去世后,他的家人将其藏书出售,马君武得知这一消息,立即派人前往,苦苦哀求,才得以花费巨资,将康的藏书收于校图书馆。
1936年,广西当局改组西大,规定校长由省政府主席兼任。马君武请求担任理工学院院长,遭拒,只得离开他一手创建的西大。离别前,他意味深长地对学生说,我一生做的许多工作,都是别人求我,只有办西大,是我求别人。
1939年,59岁的马君武再度出山,重任国立广西大学校长。他的居所位于校区内杉湖旁,门前是他亲撰的一副对联:“种树如培佳弟子,卜居恰对好湖山。”
1940年,马君武逝世。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

A.马君武是广西大学首任校长,在任期间发生的三件事——还击宋教仁,杖打李肇甫,拳殴苏曼殊,体现了他勇武好斗性格特点。
B.马君武是留德博士,才华过人,有很深厚的翻译功力。座船被军阀袭击,数千册书籍和诗文译稿完全丢失,使他十分心痛,于是出巨资购买了康有为的藏书。
C.马君武接受老友的建议,顺应形势需要,开始投身并致力于高等教育事业。他以教育家的眼光和作为,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地位。
D.马君武重任国立广西大学校长时,居所门前的对联“种树如培佳弟子,卜居恰对好湖山”意味着,马君武已经洗净先前勇武之气,显得温情脉脉了。
E. 这篇传记的作者采用欲扬先抑的表现手法,否定了前期马君武的不合时宜的举动和做法,高度肯定了从事教育事业以后的贡献。全文以叙述为主要的表达方式。
【小题2】马君武为什么会在当时的高等教育界享有盛誉,请简要概括原因。(6分)
【小题3】马君武经历了从“从政”到“从教”的转变,你同意他的转变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25分)
马君武
马君武,字贵和,广西桂林人,学者,国立广西大学首任校长。
民国初,马君武怀疑宋教仁倒向袁世凯,对宋“言语讨伐”。宋按耐不住性子,打了马君武一耳光,马君武“奋起还击”,重伤宋教仁左眼。宋在医院躺了大半个月,伤口才“勉强愈合”。1917年初,国会讨论对德宣战,马君武为反战之中坚,但“政学系”骨干李肇甫却赞成对德宣战。马君武勃然大怒,大喝道:“放狗屁!”说罢举杖绕桌追打李肇甫。即便是在对诗赏月的风雅场合,马君武也难脱勇武之气。一次“南社”对诗,马君武被苏曼殊的诗“噎”得半天说不出话,“转羞为怒,急起,奋拳欲殴曼殊”。苏诗人竟“茫然不知所措”,幸亏众人劝住。
但了解那段历史的人都说,马君武虽“性烈”,却有其“烈”的道理。他曾经是孙中山的秘书长,又是同盟会章程八位起草者之一,实为国民党元老级人物。但如此文人脾性,在政坛自是四面碰壁。因固执己见,马君武曾被国民党开除。后来,国民党广西党部欲为其恢复党籍,就让他填个表。表上有“何时入党”一栏,马君武却填上“同盟会章程是我起草”,党部的官员们哭笑不得,只得作罢。
这位留德工学博士,精通英、日、德、法等数国文字,又写得一手好诗。《共产党宣言》的纲领,是他首次译成中文,刊登在《民报》上。他还是第一个翻译并出版达尔文《物种起源》的中国人。   
马君武一度任广西省长,但多次与桂系军阀交恶,其座船被军阀袭击,连随侍身边的妻子都中弹殒命。死里逃生的马君武向老友陆费逵痛陈道:“政治生活,真是我所不能过的……可惜数千册心爱的书籍和许多未刊行的诗文译稿,完全丢了,实在令我心痛。”
陆费逵答曰:“你是文学家、工业家、教育家。我国应该做的事多得很,你的脾气,不宜搞政治,何不去做本行的事业呢?”
从此,中国政坛上便少了一个“勇夫”,却多了一个雷厉风行的大学校长。
其时,恰逢国立北京工业大学校长空缺,全校学生一致公议,要求教育部任命马君武为校长。他的学生回忆,马校长一到,“久不冒烟之实习工厂,亦浓烟冉冉升空;严冬冷寂之教室与图书馆,亦得有煤生炉取暖,全校员生振奋不已。”
在出任广西大学的首任校长后,马君武又奉行“锄头主义”。他要求学生拿起锄头参加建校劳动,既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又使家境贫寒的学生通过劳动得到一点报酬,以补贴生活费用的不足。抗战期间,为了让学生适应战斗生活,马君武还大力提倡军训。西大学生过着军事化的生活,戴军帽、扎皮带、裹绑腿,每日三餐,号兵吹号,学生列队进入食堂,有时候还要搞夜间演习。
在用人方面,马君武不拘一格。他从中学教师暑期讲习班中选拔人才,来广西大学担任助教。反之,对不安心本职工作、学生不满意的教师,则不管资历、学识如何,一旦聘期已满,立即予以解聘。
马君武的同代人,显然很清楚地意识到他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地位。这位校长以其改造中国的封建教育体制、极力推广现代高等教育的办学理念,与蔡元培同享盛名,有“北蔡南马”之誉。
但这个一度“恃才傲物”的马校长,却多次因学校的工作低下“勇武”的头颅。他曾求张学良为其捐助一笔办学款,张学良拒见,他便在张的公寓门房外呆了一夜,张学良只好接见。康有为去世后,他的家人将其藏书出售,马君武得知这一消息,立即派人前往,苦苦哀求,才得以花费巨资,将康的藏书收于校图书馆。
1936年,广西当局改组西大,规定校长由省政府主席兼任。马君武请求担任理工学院院长,遭拒,只得离开他一手创建的西大。离别前,他意味深长地对学生说,我一生做的许多工作,都是别人求我,只有办西大,是我求别人。
1939年,59岁的马君武再度出山,重任国立广西大学校长。他的居所位于校区内杉湖旁,门前是他亲撰的一副对联:“种树如培佳弟子,卜居恰对好湖山。”
1940年,马君武逝世。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A.马君武是广西大学首任校长,在任期间发生的三件事——还击宋教仁,杖打李肇甫,拳殴苏曼殊,体现了他勇武好斗性格特点。
B.马君武是留德博士,才华过人,有很深厚的翻译功力。座船被军阀袭击,数千册书籍和诗文译稿完全丢失,使他十分心痛,于是出巨资购买了康有为的藏书。
C.马君武接受老友的建议,顺应形势需要,开始投身并致力于高等教育事业。他以教育家的眼光和作为,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地位。
D.马君武重任国立广西大学校长时,居所门前的对联“种树如培佳弟子,卜居恰对好湖山”意味着,马君武已经与先前勇武之气有所不同,显得温情脉脉了。
E. 这篇传记的作者采用欲扬先抑的表现手法,否定了前期马君武的不合时宜的举动和做法,高度肯定了从事教育事业以后的贡献。全文以叙述为主要的表达方式。
【小题2】马君武在恢复国民党党籍的表格上“何时入党”一栏填了“同盟会章程是我起草”的话。请分析他为什么要这样写。(6分)
【小题3】马君武为什么会在当时的高等教育界享有盛誉,请简要概括原因。(6分)
【小题4】马君武经历了从“从政”到“从教”的转变,你同意他的转变吗?请谈谈你的看法(8分)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

精英家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