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10、“三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宋元明“话本”和“拟话本”的总集。
试题答案
10、《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
《诗经》原来是诗,不是“经”,这在咱们今天是很准确的。但在封建社会里,诗三百篇却被尊为“经“,统治阶段拿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
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诗三百篇是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这些乐歌一方面用于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当作仪式的一部分或娱乐宾主的节目。另一方面则用于政治、外交及其他社会生活,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其作用和平常的语言差不多,当然它更加曲折动人。例如周代有一种“献诗陈志”的做法,当一些人看到国君或者同僚做了什么好事或坏事,就做一首诗献给他们,达到颂美或者讽谏的目的。还有人由于个人遭受冤屈或不幸,也往往通过诗来发泄和申诉。应该说明,“献诗陈志”是要通过乐工的演唱来献给君上或同僚的,所以卿士“献诗”总和“簪献曲”或者“瞍赋”、“矇诵”并提。
在人民群众的生活里,诗歌也常用于表情达意,例如《诗经·邶风·新台》和《诗经·秦风·黄鸟》等,都是针对具体的现实问题而发的。古代史传中还有一些不在三百篇之内的“徒歌”,例如《左传·宣公二年》记载宋国将军华元被郑国人提了去,后来逃回来,人民讥笑这位败军之将,做了一个歌儿对他唱。这样的歌,从性质上说和“献诗陈志”没有什么分别。不过士大夫献诗,是特地做了乐工唱的;庶人的作品则先是在社会上流传,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才配上乐曲,达到统治阶段的耳中。
在外交宴会等场合,宾主各方往往通过“赋诗”来表达愿望和态度。“赋诗”时点出现成的诗篇,叫乐工们演唱,通过诗歌的问答,了解彼此的立场,这就叫“赋诗言志”。这种“赋诗”往往不管原作本身的内容和意义,仅仅是把赋诗者的观点和愿望寄托在诗中某几句之上,来作比喻和暗示,所以是一种典型的断章取义。《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记晋侯为了卫国一个叛臣的缘故,把卫侯羁押起来,齐侯和郑伯到晋国去说情,郑国的子晨就赋《诗经·郑风·将仲子》一诗。《将仲子》本来是一首爱情诗歌,这当中有“人之多言,亦可畏也”的话,是说女的爱着男的,又怕旁人说闲话;子晨却借用来说,晋侯纵然有理由,但“人言可畏”,别人看来总是为了一个叛臣。
三百篇到了孔子的时代,由于新声代替古乐,造成了诗与乐的分家,诗也就由乐歌逐渐变为纯粹的语言艺术了,“赋诗”、“献曲”也不大见到了。诗三百篇在社会上的实际用途缩小了,封建士大夫就逐渐把诗的意义和封建教化的原则联系起来。比如公孙丑问《伐檀》诗中,为什么君子不耕而食?孟子回答道:“国君用了他,就得到安富尊荣;子弟信从他,就学会孝悌忠信。君子不劳而食,还有谁比他功劳更大呢?”封建统治阶级就是这样“以意逆志”,最后把诗尊为“经”。直到五四运动以后,这部伟大的诗集才冲开了各种乌烟瘴气,在思想和艺术上放射出夺目的光辉。
(摘编自中华书局“知识丛书”金开诚《诗经》)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经》中的作品原来是普通的诗歌,并没有深刻的含意,但是封建统治阶级却把它尊为经典,用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 |
B.在春秋中叶以前,诗三百篇曾经作为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成为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的一部分仪式或娱乐宾主的节目。 |
C.所谓“献诗陈志”,一种情况是指卿士通过贡献诗歌,向国君或同僚陈述自己的心意,以达到颂美或者讽谏的目的。、 |
D.在古籍记载中,卿士“献诗”经常和“瞽献曲”、“矇诵”等一起出现,是因为卿士做诗以后,总是通过乐工的演唱来呈献。 |
A.宋国人民讥笑败军之将华元的诗歌,也是用来作为表情达意的工具,所以从性质上说,跟卿士的“献诗陈志”没有什么不同。 |
B.古人在“赋诗言志”时所言的志,往往不为原诗所具有,而是赋诗者采用断章取义的办法,寄托在诗中某些句子之上的。 |
C.子展借用《诗经·郑风·将仲子》“人之多言,亦可畏也”一句话,他的意思是叛臣的一面之词令人担心,请晋侯不要听信。 |
D.到孔子时代,新音乐逐渐兴起,古乐逐渐失传,由此造成诗与乐分家,《诗经》也就变成纯粹的语言文学作品,而与音乐无关了。 |
A.在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的政治、外交和其他社会生活中,《诗经》被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往往能收到平常语言所无法达到的效果。 |
B.上古时候,人民群众的作品如果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就可能进入诗三百篇中,不然则仍然是没有曲调的“徒歌”。 |
C.古人在“赋诗言志”时采用的都是现成的诗篇,其含意大家都清楚,所以能够通过诗歌 的来回问答,了解彼此的立场。 |
D.孟子解释《伐檀》说,君子使国君得到安富尊荣,使子弟学会孝悌忠信,所以君子可以不劳而食。这就曲解了《诗经》的原意。 |
《诗经》原来是诗,不是“经”,这在咱们今天是很准确的。但在封建社会里,诗三百篇却被尊为“经“,统治阶段拿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
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诗三百篇是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这些乐歌一方面用于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当作仪式的一部分或娱乐宾主的节目。另一方面则用于政治、外交及其他社会生活,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其作用和平常的语言差不多,当然它更加曲折动人。例如周代有一种“献诗陈志”的做法,当一些人看到国君或者同僚做了什么好事或坏事,就做一首诗献给他们,达到颂美或者讽谏的目的。还有人由于个人遭受冤屈或不幸,也往往通过诗来发泄和申诉。应该说明,“献诗陈志”是要通过乐工的演唱来献给君上或同僚的,所以卿士“献诗”总和“簪献曲”或者“瞍赋”、“矇诵”并提。
在人民群众的生活里,诗歌也常用于表情达意,例如《诗经·邶风·新台》和《诗经·秦风·黄鸟》等,都是针对具体的现实问题而发的。古代史传中还有一些不在三百篇之内的“徒歌”,例如《左传·宣公二年》记载宋国将军华元被郑国人提了去,后来逃回来,人民讥笑这位败军之将,做了一个歌儿对他唱。这样的歌,从性质上说和“献诗陈志”没有什么分别。不过士大夫献诗,是特地做了乐工唱的;庶人的作品则先是在社会上流传,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才配上乐曲,达到统治阶段的耳中。
在外交宴会等场合,宾主各方往往通过“赋诗”来表达愿望和态度。“赋诗”时点出现成的诗篇,叫乐工们演唱,通过诗歌的问答,了解彼此的立场,这就叫“赋诗言志”。这种“赋诗”往往不管原作本身的内容和意义,仅仅是把赋诗者的观点和愿望寄托在诗中某几句之上,来作比喻和暗示,所以是一种典型的断章取义。《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记晋侯为了卫国一个叛臣的缘故,把卫侯羁押起来,齐侯和郑伯到晋国去说情,郑国的子晨就赋《诗经·郑风·将仲子》一诗。《将仲子》本来是一首爱情诗歌,这当中有“人之多言,亦可畏也”的话,是说女的爱着男的,又怕旁人说闲话;子晨却借用来说,晋侯纵然有理由,但“人言可畏”,别人看来总是为了一个叛臣。
三百篇到了孔子的时代,由于新声代替古乐,造成了诗与乐的分家,诗也就由乐歌逐渐变为纯粹的语言艺术了,“赋诗”、“献曲”也不大见到了。诗三百篇在社会上的实际用途缩小了,封建士大夫就逐渐把诗的意义和封建教化的原则联系起来。比如公孙丑问《伐檀》诗中,为什么君子不耕而食?孟子回答道:“国君用了他,就得到安富尊荣;子弟信从他,就学会孝悌忠信。君子不劳而食,还有谁比他功劳更大呢?”封建统治阶级就是这样“以意逆志”,最后把诗尊为“经”。直到五四运动以后,这部伟大的诗集才冲开了各种乌烟瘴气,在思想和艺术上放射出夺目的光辉。
(摘编自中华书局“知识丛书”金开诚《诗经》)
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经》中的作品原来是普通的诗歌,并没有深刻的含意,但是封建统治阶级却把它尊 为经典,用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
B、在春秋中叶以前,诗三百篇曾经作为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成为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的一部分仪式或娱乐宾主的节目。
C、所谓“献诗陈志”,一种情况是指卿士通过贡献诗歌,向国君或同僚陈述自己的心意, 以达到颂美或者讽谏的目的。 、
D.在古籍记载中,卿士“献诗”经常和“瞽献曲”、“矇诵”等一起出现,是因为卿士做诗以后,总是通过乐工的演唱来呈献。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宋国人民讥笑败军之将华元的诗歌,也是用来作为表情达意的工具,所以从性质上说,跟卿士的“献诗陈志”没有什么不同。
B.古人在“赋诗言志”时所言的志,往往不为原诗所具有,而是赋诗者采用断章取义的办法,寄托在诗中某些句子之上的。
C.子展借用《诗经·郑风·将仲子》“人之多言,亦可畏也”一句话,他的意思是叛臣的一面之词令人担心,请晋侯不要听信。
D.到孔子时代,新音乐逐渐兴起,古乐逐渐失传,由此造成诗与乐分家,《诗经》也就变成纯粹的语言文学作品,而与音乐无关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在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的政治、外交和其他社会生活中,《诗经》被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往往能收到平常语言所无法达到的效果。
B.上古时候,人民群众的作品如果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就可能进入诗三百篇中,不然则仍然是没有曲调的“徒歌”。
C.古人在“赋诗言志”时采用的都是现成的诗篇,其含意大家都清楚,所以能够通过诗歌
的来回问答,了解彼此的立场。
D.孟子解释《伐檀》说,君子使国君得到安富尊荣,使子弟学会孝悌忠信,所以君子可以不劳而食。这就曲解了《诗经》的原意。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下列有关“三言”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冯梦龙,字犹龙,明末著名的文学家、戏曲家,他提出“借男女之真情,发名教之伪药”的文学主张。
- B.“三言”为《喻世明言》、《警世恒言》、《醒世通言》,是宋元明“话本”和“拟话本”的总集。
- C.话本是我国古典小说的一种形式,多用当时的白话写成,是宋元时代说话艺人演讲故事所用的底本。“拟话本”是文人模仿“话本”体制创作的白话短篇小说。
- D.“三言”常和“二拍”并称,“二拍”是指明代小说家凌濛初编写的两个短篇小说集:《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
下列有关话本小说的表述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话本原指讲故事的艺人,即“说话人”所用的底本,后来有些底本经过“说话人”的不断丰富,再经过文人加工,逐渐形成短篇小说,这些短篇小说亦称为“话本小说”。
B.《错斩崔宁》和《杜十娘怒沉百宝箱》都是明代的拟话本。
C.明天启年间冯梦龙编的“三言”是宋元明“话本”和“拟话本”的总集。它标志着我国白话短篇小说在说唱艺术的基础上,经过文人的整理加工到文人进行独立创作的开始。
D.明末凌濛初创作的“二拍”,已经是一部个人的白话小说创作专集,标志着中国短篇小说创作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A.话本原指讲故事的艺人,即“说话人”所用的底本,后来有些底本经过“说话人”的不断丰富,再经过文人加工,逐渐形成短篇小说,这些短篇小说亦称为“话本小说”。
B.《错斩崔宁》和《杜十娘怒沉百宝箱》都是明代的拟话本。
C.明天启年间冯梦龙编的“三言”是宋元明“话本”和“拟话本”的总集。它标志着我国白话短篇小说在说唱艺术的基础上,经过文人的整理加工到文人进行独立创作的开始。
D.明末凌濛初创作的“二拍”,已经是一部个人的白话小说创作专集,标志着中国短篇小说创作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刘穆之,字道和,世居京口,及高祖①克京城,从何无忌求府主簿,无忌进穆之,高祖曰:“吾亦识之。”即驰召焉。从平京邑,诸大处分,皆仓卒立定,并穆之所建也,遂委以腹心之任,动止咨焉,穆之亦竭节尽诚,无所遗隐。时晋纲宽弛,威禁不行,盛族豪右,负势陵纵;重以司马元显政讼违舛,桓玄科条繁密,穆之斟酌时宜,随方矫正,不盈旬日,风俗顿改,穆之外所闻见,大小必白,虽闾里言谑,途陌细事,皆以闻。高祖每得民间委密消息以示聪明,皆由穆之。又爱好宾游,坐客恒满,布耳目以为视听,故朝野同异,穆之莫不毕知,皆奏无隐,穆之凡所荐达,不纲不止,常云:“我虽不及荀令君之举善,然不举不善。”转中军太尉司马。八年,加丹阳尹。高祖西讨刘毅,以诸葛长民监留府,总摄后事,高祖疑其难独任,留穆之以畏之,加建威将军,置佐吏,配给实力,长民果有异谋,而犹豫不能发,乃屏人谓穆之曰:“悠悠之言,云主上与我不平,何以至此?”穆之曰:“公溯远伐,以老母弱子委节下,若一毫不尽,岂能若此邪?”长民意乃少安,高祖还,长民伏诛。十年,进穆之前将军。穆之内总朝政,外供军旅,决断如流,事无壅滞,宾客辐凑,求诉百端,内外谘禀,盈阶满室,目览辞论,手答笺书,耳行听受,口并酬应,不相参涉,又数客昵宾,言谈赏笑,引日亘时,未尝倦苦,裁有闲暇,自手写书,寻览篇章,校定坟籍,性奢豪,食必方丈,旦辄为十人馔,未尝独餐,尝白高祖曰:“穆之家本贫贱,赡生多阙,叨忝②以来,虽每存约损,而朝夕所须,微为过丰,此外无一毫负公。”义熙十三年卒,及高祖受禅,每叹忆之,曰:“穆之不死,当助我理天下。”其见思如此,以佐命元勋,追封南康郡公,谥曰文宣。
(选自《宋书·刘穆之传》有删改)
注①:指南朝宋武帝刘裕。②叨忝:同义词连用,谦辞:表示受之有愧。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解释,不正确的一组是( )
A.无忌进穆之 进:推荐
B.重以司马元显政令违舛 重:加上
C.屏人谓穆之曰 屏:使退避
D.虽每存约损 约:约束
9.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刘穆之“竭节尽诚,无所遗隐”的一组是( )
①穆之斟酌时宜,随方矫正②穆之凡所荐达,不纳不止③疑其难独任,留穆之辅之④穆之内总朝政,外供军旅⑤引日亘时,未尝倦苦⑥寻览篇章,校定坟籍
A.①④⑤B.②③⑤ C.①②④ D.③⑤⑥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穆之跟从刘裕平定东晋都城时,许多重大事情都是由他在仓猝之间裁定的;面对法治混乱的局面,他能根据实际需要随时矫正,见效很快。
B.刘穆之喜欢与人交往,这些往来于他家中的宾客使他消息灵通,所以朝野百官的情形,他没有不知道的,并且知无不言,都报告给刘裕。
C.刘裕讨伐刘毅时,让诸葛长民总理后方,又派刘穆之辅助他。诸葛长民认为刘裕这样处置不公平,使自己的奇才异谋不能尽展,刘穆之好言安抚才让他心情销安。
D.刘穆之善于从容处理朝廷内外各种事务,他认为自己竭忠尽智,除了每天饭食稍奢侈了一些外,没有辜负刘裕的地方。他死后多年,刘裕仍追思不已。
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穆之外所闻见,大小必白,虽闾里言谑,途陌细事,皆以闻。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公溯流远伐,以老母弱子委节下,若一毫不尽,岂能若此。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赡思,字得之,其先大食国人。赡思生九岁,日记古经传至千言。比弱冠,以所业就正于翰林学士承旨王思廉之门,由是博极群籍,见诸践履,皆笃实之学,故其年虽少,己为乡邦所推重。延祐初,诏以科第取士,有劝其就试者,赡思笑而不应。泰定三年,诏以遗逸①征至上都,见帝于龙虎台,眷遇优渥。时倒剌沙柄国,西域人多附焉,赡思独不往见,倒剌沙屡使人招致之,即以养亲辞归。至元二年,拜陕西行台监察御史。戚里有执政陕西行省者,恣为非道,赡思发其罪而按之,辄弃职夜遁,会有诏勿逮问,然犹杖其私人。及分巡云南,按省臣之不法者,其人即解印以去,远藩为之震悚。三年,除佥浙西肃政廉访司事,即按问都转运盐使、海道都万户、行宣政院等官赃罪,浙右郡县,无敢为贪墨者。复以浙右诸僧寺,私蔽猾民,有所谓道人、道民、行童者,类皆渎常伦,隐徭役,使民力日耗,契勘②嘉兴一路,为数已二千七百,乃建议请勒归本族,俾供王赋,庶以少宽民力。朝廷是之,即著以为令。赡思历官台宪,所至以理冤泽物为己任,平反大辟③之狱,先后甚众,然未尝故出人罪,以市私恩。尝与五府官决狱咸宁,有妇宋娥者,与邻人通,邻人谓娥曰:“我将杀而夫。”娥曰:“张子文行且杀之。”明日,夫果死,迹盗数日,娥始以张子文告其姑,五府官以为非共杀,且既经赦宥,宜释之。赡思曰:“张子文以为娥固许之矣。且娥夫死及旬,乃始言之,是娥与张同谋,度不能终隐,故发之也,岂赦可释哉?”枢密判官曰:“平反活人,阴德也。御史勿执常法。”赡思曰:“是谓故出人罪,非平反也。且公欲种阴德于生者,奈死者何!”乃独上议刑部,卒正娥罪。其审刑当罪多类此。十一年,卒于家,年七十有四。谥曰文孝。 (节选自《元史》卷一九O)
注①遗逸:指遗才。②契勘:查证。③大辟:死刑。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时倒剌沙柄国 柄:权柄。 B.有劝其就试者 劝:劝说。
C.且既经赦宥,宜释之 宥:宽恕。 D.尝与五府官决狱咸宁 狱:案件。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赡思执法严厉的一组是( )
①西域人多附焉,赡思独不往见 ②会有诏勿逮问,然犹杖其私人
③按省臣之不法者,其人即解印以去 ④乃建议请勒归本族,俾供王赋
⑤平反大辟之狱,先后甚众 ⑥乃独上议刑部,卒正娥罪
A.①④⑤ B.①③④ C.②⑤⑥ D.②③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赡思淡泊功名。延祐初年,皇帝下令科第取士,有人“劝其就试”,他只是笑笑而已。
赡思不攀附权贵,当时擅权的倒剌沙多次让人去请他,他都以奉养父母而告归。
B.赡思自幼好学,九岁时已能每天记诵古代经典文章达千言,二十岁左右,师从名儒
王思廉,博览群书,并付之实践;所以,他虽然还年轻,但已名著乡里。
C.赡思为政正直,为整顿吏制作了许多具体工作;赡思历任司法部门官职,以伸冤昭
雪为己任,先后平反多起冤狱,“宋娥案”即是其中的典型案件。
D.赡思体察民情。他曾到嘉兴深入调查,发现逃避官府徭役的达二千七百人之多,于是建议将他们遣返乡里,让他们供纳国家赋役,以减少其他民众负担,朝廷采纳了他的建议。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赡思发其罪而按之,辄弃职夜遁,会有诏勿逮问,然犹杖其私人。
(2)是娥与张同谋,度不能终隐,故发之也,岂赦可释哉?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试题。
刘穆之,字道和,世居京口。及高祖①克京城,从何无忌求府主簿,无忌进穆之。高祖曰:“吾亦识之。”即驰信召焉。从平京邑,诸大处分,皆仓卒立定,并穆之所建也。遂委以腹心之任,动止咨焉。穆之亦竭节尽诚,无所遗隐。时晋纲宽弛,威禁不行,盛族豪右,负势陵纵;重以司马元显政令违舛,桓玄科条繁密。穆之斟酌时宜,随方矫正,不盈旬日,风俗顿改。
穆之外所闻见,大小必白,虽闾里言谑,途陌细事,皆以闻。高祖每得民间委密消息以示聪明,皆由穆之。又爱好宾游,坐客恒满。布耳目以为视听,故朝野同异,穆之莫不必知。虽亲昵长短,皆陈奏无隐。人或讥之,穆之曰:“我蒙公恩,义无隐讳,此张辽所以告关羽欲叛也!”穆之凡所荐达,不纳不止。常云:“我虽不及荀令君之举善,然不举不善。”
转中军太尉司马。八年,加丹阳尹。帝举止施为,穆之皆下节度,帝书素拙,穆之曰:“此虽小事,然宣布四远,愿公小复留意。”帝既不能留意,又禀分有在,穆之乃曰:“公但纵笔为大字,一字径尺无嫌,大既足有所包,其势亦美。”帝从之,一纸不过六七字便满。
高祖西讨刘毅,以诸葛长民监留府,总摄后事。高祖疑其难独任,留穆之以辅之。加建威将军,置佐吏,配给实力。长民果有异谋,而犹豫不能发,乃屏人谓穆之曰:“悠悠之言,云主上与我不平,何以至此?”穆之曰:“公溯流远伐,以老母弱子委节下,若一毫不尽,岂能若此邪?”长民意乃少安。高祖还,长民伏诛。十年,进穆之前将军。
穆之内总朝政,外供军旅,决断如流,事无壅滞。宾客辐凑,求诉百端,内外谘禀,盈阶满室。目览辞讼,手答笺书,耳行听受,口并酬应,不相参涉。又数客昵宾,言谈赏笑,引日亘时,未尝倦苦。裁有闲暇,自手写书,寻览篇章,校定坟籍。性奢豪,食必方丈,旦辄为十人馔,未尝独餐。尝白高祖曰:“穆之家本贫贱,赡生多阙,叨忝②以来,虽每存约损,而朝夕所须,微为过丰,此外无一毫负公。”义熙十三年卒。及高祖受禅,每叹忆之,曰:“穆之不死,当助我理天下。”其见思如此。以佐命元勋,追封南康郡公,谥曰文宣。
(选自《宋书??刘穆之传》,有删改)
注释:①高祖:指南朝宋武帝刘裕。②叨忝:同义词连用,谦辞,表示受之有愧。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乃屏人谓穆之曰 屏:退避
B.长民意乃少安 少:稍微
C.宾客辐凑 凑:聚合、聚集
D.其见思如此 见:被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刘穆之“无所遗隐”的一组是( )
①穆之斟酌时宜,随方矫正 ②外所闻见,大小必白
③虽亲昵长短,皆陈奏无隐 ④疑其难独任,留穆之以辅之
⑤引日亘时,未尝倦苦 ⑥我蒙公恩,义无隐讳
A.①④⑥ B.①②③ C.②③⑤ D.②③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攻下京城后,高祖急需一名府主簿来帮他,何无忌首先推荐了刘穆之,然后高祖当即派信使飞骑邀请,后来刘穆之极高的才华得到了高祖赏识。
B.刘穆之喜欢与人交往,这些往来于他家中的宾客使他消息灵通,所以朝野百官的情形,他没有不知道的,并且知无不言,都报告给刘裕。
C.大凡刘穆之推荐的贤才,刘裕不接纳,也不反对推荐。他常说:“我虽比不上荀令君善于推举有才能的人,但我绝对不会反对推贤。”
D.刘穆之善于从容处理朝廷内外各种事务,他认为自己竭忠尽智,除了每天饭食稍奢侈了些外,没有辜负刘裕的地方。他死后多年,刘裕仍追思不已。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