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8、       是在战国后期南方的诸侯国楚国民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带有浓厚地方色彩的新诗体,它的奠基人和代表作家是屈原。

试题答案

8、《楚辞》

相关题目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垓下一战,项羽的人生之路走到了尽头,而他的命运的悲剧性的显露也就达到了顶点。在整部《史记》中,司马迁写得最为动情的,大概就是这一段。从四面楚歌,到乌江渡口,中间经过了霸王别姬的柔肠百转,误入大泽的挣挫不前,斩将夺旗的叱咤生风,而终归于无面目见江东父老的羞容惭颜。英雄一死,千秋改容。

在秦汉之交的风云变幻中,历史的真正的主角,其实只是嬴政和项羽。一个要将中国归于中央集权下的专制一统,一个要恢复天下到六国时代诸侯联盟的松散政制。这看上去好像只是一个是否认同统一的历史趋势的问题,现代人常常站在统一的立场上去批判项羽,仿佛只有用铁骑扫平了六国的秦王才算是一个民族英雄,其实问题并不这么简单。从历史的长时段看,统一的趋势是无法阻遏的。从根本上说,它是中华民族发展到一定阶段,文明内部各部分长期交往整合的必然结果。问题只在以何种方式统一。可以设想,即使没有秦的武力,天下也终将归于一体,这也为汉以后的历史实际所一次次证明。无可否认的是,秦王的铁骑确实使这一过程大大简化了。看上去,历史似乎少走了许多弯路,细想来却又未必。先不说铁骑下呻吟的民众,是否也有追求自己那一点卑微的生活自由的权力,就是从文明的发展来说,统一的后果也有许多地方值得怀疑。中央集权确实加强了国家的权力,使秦汉帝国成为当时世界上少有匹敌的强大力量。但是,作为代价,从原始社会时代开始积累起来的那一种有限民主(哪怕是统治阶级内部民主),也彻底丧失了。春秋战国时期纵横捭阖的士,逐渐变成了可以“倡优畜之”的文人。当秦军焚烧着六国的宫殿,将天下一切珍奇全都劫掠汇聚向咸阳时,中华文明也就从多元变成了一元,从多中心变成了一个或最多两三个中心(所谓“两都”或“三都”)。项羽的恢复六国,常被看着是历史的倒退,但从另一面看,或许也可以从孔子所谓“兴灭国,继绝世,举遗民”的意义上去理解,说得更清楚一点,也就是从维护民族生存权和文化生态多样性的意义上去理解。

虽然在细节上、性质上,存在许多重要的差异,但从为文明一体化所选择的道路来说,嬴政与项羽的分别,或许可以拿欧洲近代的拿破仑和今日欧盟的推动者们作比(虽然项羽所行仍是“霸道”)。后世为项羽感到惋惜的人,大半都没有看到历史在这里所隐藏的深刻机微。司马迁写《史记》时,正感受着秦汉专制主义的压力,因而止不住要从感情上偏向项羽。李清照慨言“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则只是借楚汉旧事,表达对南渡君臣的轻蔑。杜牧从“兵家”立场出发,不轻言失败。虽然所论只是一时的成败,但也于无意中表达出一种对所谓“历史必然”的怀疑。统一的趋势是必然,但这并不意味着路径选择中就不存在某种偶然。乌江渡口的一幕,其实是一个意义重大的历史时刻。项羽之死,事实上也就宣告了历史发展中另一种可能性的彻底丧失。

                      (节选自《读者欣赏》2004年第4期  作者:邵宁宁)

1、文章中说“后世为项羽感到惋惜的人,大半都没有看到历史在这里所隐藏的深刻机微。”又说“项羽之死,事实上也就宣告了历史发展中另一种可能性的彻底丧失。”作者所说的“深刻机微”“另一种可能性”的含义是什么?

2、文中第二段开头说:“在秦汉之交的风云变幻中,历史的真正的主角,其实只是嬴政和项羽。”作者为什么这样说?

3、文中说:“现代人常常站在统一的立场上去批判项羽,仿佛只有用铁骑扫平了六国的秦王才算是一个民族英雄,其实问题并不这么简单。”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4、下列对这篇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统一的趋势是无法阻遏的。它是中华民族发展到一定阶段,文明内部各部分长期交往整合的必然结果。

B、秦王用铁骑扫平了六国,天下归于一体。秦王的铁骑使统一的过程大大简化了,历史少走了许多弯路。

C、中央集权加强了国家的权力,使秦汉帝国成为当时世界上少有匹敌的强大力量。中华文明也从多元变成了一元,从多中心变成了一个或最多两三个中心。

D、从为文明一体化所选择的道路来说,嬴政与项羽的分别,与欧洲近代的拿破仑和今日欧盟的推动者们的分别完全相同。

E、司马迁感受到了秦汉专制主义的压力,因而在写作《史记》时禁不住从感情上偏向项羽,使“垓下之战” 大概成为整部《史记》中写得最为动情的一段。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中国历史上一场最大的是非

  垓下一战,项羽的人生之路走到了尽头,而他的命运的悲剧性的显露也就达到了顶点。在整部《史记》中,司马迁写得最为动情的,大概就是这一段。从四面楚歌,到乌江渡口,中间经过了霸王别姬的柔肠百转,误入大泽的挣挫不前,斩将夺旗的叱咤生风,而终归于无面目见江东父老的羞容惭颜。英雄一死,千秋改容。

  在秦汉之交的风云变幻中,历史的真正的主角,其实只是嬴政和项羽。一个要将中国归于中央集权下的专制一统,一个要恢复天下到六国时代诸侯联盟的松散政制。这看上去好像只是一个是否认同统一的历史趋势的问题,现代人常常站在统一的立场上去批判项羽,仿佛只有用铁骑扫平了六国的秦王才算是一个民族英雄,其实问题并不这么简单。从历史的长时段看,统一的趋势是无法阻遏的。从根本上说,它是中华民族发展到一定阶段,文明内部各部分长期交往整合的必然结果。问题只在以何种方式统一。可以设想,即使没有秦的武力,天下也终将归于一体,这也为汉以后的历史实际所一次次证明。无可否认的是,秦王的铁骑确实使这一过程大大简化了。看上去,历史似乎少走了许多弯路,细想来却又未必。先不说铁骑下呻吟的民众,是否也有追求自己那一点卑微的生活自由的权力,就是从文明的发展来说,统一的后果也有许多地方值得怀疑。中央集权确实加强了国家的权力,使秦汉帝国成为当时世界上少有匹敌的强大力量。但是,作为代价,从原始社会时代开始积累起来的那一种有限民主(哪怕是统治阶级内部民主),也彻底丧失了。春秋战国时期纵横捭阖的士,逐渐变成了可以“倡优畜之”的文人。当秦军焚烧着六国的宫殿,将天下一切珍奇全都劫掠汇聚向咸阳时,中华文明也就从多元变成了一元,从多中心变成了一个或最多两三个中心(所谓“两都”或“三都”)。项羽的恢复六国,常被看成是历史的倒退,但从另一面看,或许也可以从孔子所谓“兴灭国,继绝世,举遗民”的意义上去理解,说得更清楚一点,也就是从维护民族生存权和文化生态多样性的意义上去理解。

  虽然在细节上、性质上,存在许多重要的差异,但从为文明一体化所选择的道路来说,嬴政与项羽的分别,或许可以拿欧洲近代的拿破仑和今日欧盟的推动者们作比(虽然项羽所行仍是“霸道”)。后世为项羽感到惋惜的人,大半都没有看到历史在这里所隐藏的深刻机微。司马迁写《史记》时,正感受着秦汉专制主义的压力,因而止不住要从感情上偏向项羽。李清照慨言“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则只是借楚汉旧事,表达对南渡君臣的轻蔑。杜牧从“兵家”立场出发,不轻言失败。虽然所论只是一时的成败,但也于无意中表达出一种对所谓“历史必然”的怀疑。统一的趋势是必然,但这并不意味着路径选择中就不存在某种偶然。乌江渡口的一幕,其实是一个意义重大的历史时刻。项羽之死,事实上也就宣告了历史发展中另一种可能性的彻底丧失。

1.文章中说“后世为项羽感到惋惜的人,大半都没有看到历史在这里所隐藏的深刻机微,”又说“项羽之死,事实上也就宣告了历史发展中另一种可能性的彻底丧失”。作者所说的“深刻机微”“另一种可能性”的含义是什么?

2.文中第2段开头说:“在秦汉之交的风云变幻中,历史的真正的主角,其实只是嬴政和项羽。”作者为什么这样说?

3.文中说:“现代人常常站在统一的立场上去批判项羽,仿佛只有用铁骑扫平了六国的秦王才算是一个民族英雄,其实问题并不这么简单。”这句话的含意是什么?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

精英家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