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7、唐宋两代,是中国诗歌史上的黄金时期,         、宋词是中国古典诗歌大花园中最为灿烂的两朵奇葩。

试题答案

7、唐诗

相关题目

  中国人不仅诗情充沛,而且也是历史意识较早发达的民族之一。早在先秦时代,即已出现许多重要的历史著作,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推《左传》。作为叙事性的作品,它在写人叙事方面,表现出高超的艺术技巧,不仅为千百年来的中国史学传统了基石,也给予后世的中国小说创作以深刻的影响。而引起我们注意的,则是在《左传》中,诗文融合的写作方法已经初露端倪。例如,在隐公元年所载郑伯克段干鄢的故事中,郑庄公发誓同参预叛乱的母亲武姜“不及黄泉,无相见也”,而后自悔,遂“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公人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融融’,遂为母子如初”。这一段落,与后世小说中诗文融合的写法,何其相似乃尔。说它有滥觞之功,应该是不算过分的。

  先秦历史散文中这种诗文融合的写作方法,在汉代被直接继承并发展下来。司马迁的《史记》,作为中国第一部纪传体的历史著作,它既以人物为核心,极尽叙述之能事,则广泛载述历史人物的诗赋作品,借以显示其思想性格,也就成为非常必要的手段了。《项羽本纪》所载项羽的《垓下歌》,充分表现了这位末路英雄的无限悲凉。《高祖本纪》载刘邦的《大风歌》,则生动地显示了这位开国皇帝的踌躇满志。班固的《汉书》,更广泛采用了这种方法。凡此种种,都从深度和广度上,把诗文融合的写作方法向前了一大步。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汉代还出现了刘向《列女传》那样超出正史范围以外、颇接近稗官野史的著作,其文体特征是散文体的“传”和诗歌体的“赞”的有机融合。如其中一篇,在以散文体的“传”记述了秋胡之妻的事迹后,又以诗歌体的“赞”总摄其要。“秋胡西仕,五年乃归。遇妻不识,心有淫思。妻执无二,归而相知。耻夫无义,遂东赴河。”如果说《左传》、《史记》、《汉书》所引诗赋,是从内在的角度,让历史人物直接抒发其主观感情(姑且称之为A型);那么《烈女传》中的“赞”,则是从外在角度,以作者的口吻进行客观的叙述(姑且称之为B型)。由此可见,A型的出现,比B型更为古老。当然,无论《左传》、《史记》、《汉书》,还是《烈女传》,毕竟还只是历史性的散文,而不是文艺性的小说,但其叙事写人之技巧,对后世小说深有影响,其诗文融合的写作方法,成为后来中国小说中诗文融合传统的历史渊源,这也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1.第一段引“郑伯克段于鄢”的故事为了说明什么,选出回答正确的一项。

[  ]

A.中国人不仅诗情充沛,而且历史意识较早发达。

B.《左传》是先秦时代最具代表性的历史著作。

C.《左传》中已有了诗文融合的写法的征象。

D.这段引文与后世小说诗文融合写法相似。

2.第一段说“它有滥觞之功”的含义是什么?(回答不得超过12字。)

(左传)________。

3.根据原文意思,为四处空白选择恰当的一组词。

A.奠定
启迪
描写
推动
B.奠立
启迪
刻画
推进
C.奠立
启示
刻画
推动
D.奠定
启示
描写
推进

4.根据下面所引古代作品的特点,将它们分别归入第三段论述的A型和B型两类(只填序号)

①《西游记》第七十三回写悟空战妖失利时“忽失声叫道:‘师傅呵!当年秉教出山中,共往西来苦用工。大海洪波无恐惧,阳沟之内却遭风!’”

②《说岳全传》第十五回写宋金交战:“那兀术也把陆登一看,但见他:头戴大红结顶赤铜盔,身穿连环锁子黄金甲。走兽壶中箭比星,飞鱼袋内弓如月。真个英雄气象,盖世无双;人才出众,豪杰第一!”

③《水浒全传》第三十九回宋江题写反诗:“心在山东身在吴,飘蓬江海漫嗟吁。他时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

④《红楼梦》第五回写宝玉在太虚幻境看“正册”,有四句诗道:“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⑤《三国演义》开卷词:“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清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⑥《世说新语·容止》:时人目夏侯太初,朗朗如日月之人怀;李安国颓唐如玉山之将崩。

A型:________;B型:________。

5.用简明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不超过40字)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题目。

明清两代,小说借助外力开始不失时机地由文学的边缘向中心地带运动。促成小说运动的直接外力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市民文化导向,一是小说理论家对小说功能的重新阐释,市民文化导向促使社会产生对世俗人生与人间故事的消费需求和阅读期待,为小说开辟了施展才能的广阔天地。而小说理论家则试图通过对小说功能与价值的重新阐释,从思想观念入手,改变小说的社会形象及在整个文化结构中的地位。

小说遭人鄙夷的重要原因,在于人们普遍认为它不及诗文高雅且不及史书有用。明清小说家推重小说,则试图论证小说兼备诗、文、史之优长,可以补史、劝戒,怡神导情,与圣经贤传同为发愤之作。

明清时期,补史说盛行一时,补史论者比较史书与小说两种叙事文体的差异,以为史书重实录而传言,小说尚虚幻而传奇。史书为官书,大抵写君主承继、将相踪迹;小说为稗史,可构写世间奇情侠气、逸韵英风。史书写一人一事即是一人一事,小说写一人一事可括百人百事。小说与史书相比,具有独特的虚构性和典型意义,两者尺短寸长,无贵贱之分,不能互相替代,只能倚存互补。

劝戒导情说则是将诗文为之崇高的教化功能径直搬来,据为己有,从而心安理得地跻身于文学坛站。这种“僭越式”行为,正是传统文化结构发生变化的重要迹象。晚明士林中,激荡着崇尚自身灵知的人文精神,除性灵之外,一切思想规范与艺术法度都为时人所鄙夷。同时,在宋代之后即已出现的文化下移总趋势的影响下,士大夫所拥有的雅文学形式——诗、文,在新的文化构成中无力独霸文坛。小说、戏曲等后起成员便乘虚而入,占据了诗人固守不住的地盘,堂而皇之地担负起教化的责任,企求通过这种毫不逊色于诗文的功能显示,巩固其由“庶出”变而为“嫡出”的新贵地位。对道德主题、劝戒导情功能的认同,无疑使小说的存在有了更为坚实的基础。

小说对诗文崇高的僭越还表现为它对发愤著书说的移植。发愤著书说是我国文学发生理论的最基本命题。明清人把感时发愤之说引入小说理论之中。李贽评《水浒》,以为此传为“发愤之所作”。蒲松龄之《聊斋自志》云:“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寄托如此,亦足悲矣。”曹雪芹自述《红楼梦》的写作是:“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蒲、曹均以别有寄托自命,显示出两位小说大家于“补史”“劝戒”之外的价值追求。这种价值追求更注重小说作品中展示创作主体对社会生活的感受力、审视力和主观感情。

小说是文学家族中的后起之秀,它的成熟晚于诗歌、散文。明清人似乎在一个早上突然发现历来遭人鄙夷的小说具有如此广阔的重要的社会功能,因而对它推崇备至。明清人对小说功能的发现和重新阐释,很大程度上是对历史、诗歌、散文功能的攫取和横向移植。新的社会变动及文化结构赋予小说前所未有的功能内涵,而小说在接受这些功能内涵的同时,也在积极地改善自身的社会形象,扩大表现领域,寻求名实相符的存在价值。小说由此步入自身发展的黄金时期。

1.第四段中说,明清小说家“将诗文为之崇高的教化功能径直搬来,据为己有”,其根本原因是什么?

2.小说对诗文的“僭越”,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3.从全文来看,明清小说为什么能够步入自身发展的黄金时期?(请分项说明原因)

4.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   )

A.明清时期,小说得以发展的一个外在原因是市民文化的导向。

B.明清时期,小说理论家认为史书与小说各有所长,不能相互替代,但能相互补充。

C.明清时期,出现了文化下移的趋势,在此影响下的诗文已无力独霸文坛,小说、戏曲乘机成为文坛的新贵。

D.蒲、曹的小说在价值追求方面不仅表现为“补史”“劝戒”,更表现为展示创作主体对社会生活的感受力、审视力和主观感受。

E.明清人对小说推崇备至,是因为他们发现小说历来遭人鄙夷。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一段文章,完成下题。

    元曲和唐诗、宋词一样,同为我国古代文学发展史上的艺术高峰。

    元曲包含两个部分:一是散曲,它是勃兴于元代的一种新兴的诗歌样式,主要包括小令和套曲;一是杂剧,即由散套组成的曲文,间杂以宾白、科介,专供舞台演出。

    元代散曲与杂剧的产生与发展,有其多种复杂的原因。

    ①一方面,是由文学尤其是诗歌本身的内在发展规律所决定的,是文学传统继承与发展的结果。②曲是由词演化而来的。③词在发展初期,饱含着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表达了他们的愿望甚至隐情。④但是,词发展到晚期,由于词作家远离社会现实,作品的内容日趋广泛,题材日渐狭隘,又由于作家一味堆砌辞藻,走上了形式主义的绝路。⑤再者,金元时代,随着华北、东北、西北地区各民族在政治、军事上的斗争,加强了经济、文化的交流。⑥辽灭金兴,金亡元起,北京成了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北京地区流行的语言,逐渐与河南、河北、山西、山东地区的语言相融合,形成了新的语言体系,从而为金元诗歌的创作提供了新的语言材料。⑦同时由于新词汇不断出现,双音、多音词日益增多,而宋词的格律对变化着的语言,已成了一种严重的束缚,加上南北语音、声调的差异,方言俗语的迥别,由北方首先产生元曲这样一种新诗体就成了势之必然。

    另一方面,最重要的原因则是由元代的社会现实所决定。蒙古贵族在统一和统治中国的90年间,对汉族人民进行残酷剥削和压迫,实行民族歧视政策,科举考试废而不行70余年,破坏了中国传统的文化制度。当时社会各阶层的地位顺序是:“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匠、六工、七猎、八民、九儒、十丐”。在这种特殊的社会形态下,知识分子中一部分人依附蒙古贵族,追求荣华富贵;一部分不做元朝的官,彷徨苦闷,隐居民间,过着贫苦的生活,抗议民族压迫,表现出对黑暗统治的不满和忧国忧民的思想。元代的特殊社会形态,也动摇了旧有的精神意识,传统的习惯和信仰,加上城市经济的发达,外来文化的影响,使文学从旧的思想和束缚中获得了解放与发展的新契机,被正统文学轻视的市民文学,即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曲子和歌剧,以新的形式和精神茁壮地发展起来,成为一种新兴的艺术力量。

    散曲分小令和套曲两种。

    小令也叫“小叶儿”,是独立的支曲,每首只有一段,很像一首单调的词,也有点像一首句式参差不齐的小诗。如白朴的《[越调]天净沙·秋》:“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曲套(又叫散套或套数)是由两支以上,官调相同的只曲联缀而成的“组曲”,套曲少则两曲,多则二三十曲,没有定数的限制,但必须一韵到底。套曲在体制的灵活变化上弥补了小令表情达意相对单调的不足。

    散曲和词都是长短句,词“调有定路”,曲有“正谱”。可是,散曲不像词那样严格要求“字有定数”,可以极尽长短句变化之能事,允许作者在正谱范围内加入“衬字”。所谓“衬字”,这就是在曲律规定。必须的字数之外所增加的字。衬字不受格律的限制,即不讲平仄,不拘字数。它的作用,或者是补足语义,或者是加强声情,或者兼而有之。例如关汉卿的《[南吕]一枝花·不伏老》内《黄钟煞》中一节“我却是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你子弟谁教钻入他锄不断砍不下解不开顿不脱慢腾腾千层锦套头。”其中加点的字,便是衬字。若去掉衬字,这个曲子就黯然失色了。

    散曲的用韵和词的用韵也有所不同。曲用韵较密,几乎是句句用韵。不论小令还是套数,都是一韵到底,中间不能换韵;即使篇幅较长的杂剧,一折也只能押一个韵部的字,但平韵、仄韵可以互押。而词则要求“韵有定声”。词中如用平韵,则全词皆平;如用仄韵,则全调皆仄;若用平仄二韵,则必须换韵。相对来说,散曲的用韵走的是一条自由之路。

    散曲体裁在句子长短变化和押韵上的解放,使作者可以写得更加生动活泼,曲尽其妙,同时使音调节奏富于变化,浅唱高歌更为悦耳。所以说,散曲不仅为众多文人——作者使用,也为广大群众——读者乐于欣赏。

“于是,广大人民群众呼唤着新的文学样式的诞生。”这个句子是从第四自然段中抽出来的,第四自然段由七个句子组成,已用①……⑦一一标出来,那么这个被抽出来的句子,应还原于哪两个句子之间?

第五自然段第二句提到“破坏了中国传统的文化制度”所指的具体内容是什么?用简练的语言概述出来(35字以内)。

第五自然段“使文学从旧思想和束缚中获得了解放与发展的新契机”中的“新契机”指的是什么?用简练的语言概述出来。(40字以内)

第八自然段“弥补了小令表情达意相对单调的不足”中的“单调”的意思是什么?

本文的核心、主旨是___________。

A.谈元散曲的形式和体裁特点               B.元曲的形成和宋词没落的原因

C.元曲和宋词体裁特点的比较               D.曲的产生和发展及曲与词的比较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宋代文明的历史地位

王曾瑜

①宋代在中国古代教育、科技和文化发展史上占有突出的重要地位。陈寅恪先生认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②但也有人认为,唐代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鼎盛期。唐代文明最重要的代表是唐诗,是古代诗歌发展的颠峰,唐诗胜于宋诗。但宋代文明胜过唐代文明的却有教育、经学、科技、史学、宋词和散文六项。当然,以上的比较并不完全,人们还可以在如传奇小说与话本、音乐、舞蹈、建筑、绘画、雕塑、书法等较次要的方面有所轩轾,但只怕无碍于上述的总体评论。宋代文明在当时世界上占据领先地位。宋代以后,文化方面不是没有新的进展,例如,人们常常称道的元曲、明清小说等。但总的说来,中华文明已愈来愈趋于落伍了。

③宋代的太学和各地的州县学、书院蓬勃兴起。其中,书院对后世的影响尤大。北宋对前代的教育分科有所发展,在太学之外,先后建立武学、律学、医学、算学、书学、画学等,尽管对其他学科重视不够,但无疑是高等教育实行分科的萌芽。由于印刷术的发展,如《百家姓》、《千字文》一类识字课本的流行,宋朝的教育较前朝有了很大普及。

④宋代是中国古代经学发展的最重要时期,完成了由“汉学”向“宋学”的转变。宋学形成于北宋中期。学者们不仅对儒经的注疏,甚至对儒经也提出大胆的怀疑。从方法论上说,汉学属于微观类型,而宋学则属于宏观类型。在我国古代学术史上,宋学确实开创了学术探索的新局面,并表现了它独特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宋学强大的生命力和突出的特点还表现在,把学术探索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力图在社会改革上表现经世致用之学。

⑤宋代是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黄金时期。闻名于世的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指南针、印刷术和火药三项主要是在宋代得到应用和发展的。沈括是宋代主要的科技代表人物,有笔记小说《梦溪笔谈》和医书《良方》传世,他的科学成就是多方面的。北宋有两次天文史上著名的超新星记录。苏颂和韩公廉制造了水运仪象台和浑天仪,成为世界上第一台天文钟和浑天仪。其他如农学、农业技术、建筑学等都有显著成就。

⑥中国古代的科学主要应有数学和医学两门,这与宋代学校设有医学和算学是相应的。宋代数学有其成就,但对近代数学说不上有何影响。与古代数学不同,中华传统医学至今仍然造福于中华民族,并且对人类健康作出愈来愈大的贡献。

⑦“中国史学莫盛于宋”。史学领域扩大到了金石学,宋人开创的金石学为近代考古学的嚆矢。长篇巨制之多,史学家成就之大,都足以凌驾汉唐,睥睨明清。

⑧词可谓是宋朝的流行歌曲。从文学角度看,豪放词开拓了词的创作新境,辛弃疾等又从事爱国词的写作;从音乐角度看,词的发展却是开创了一种重要的音乐模式,特别是对戏剧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从元杂剧到近代京剧和地方戏,其基本模式,就是按固定的曲谱填词,堪称词的滥觞。

⑨北宋开始的新的古文运动,到北宋中期取得了全胜,名家辈出,其散文至今传诵不衰。后人称“唐宋八大家”,北宋即占据六人。当时的所谓古文与骈体文比较,无疑是更自由地、充分地表达思想和描绘、论析事物。总的说来,宋代的散文成就超过了唐代。

根据文意,下列说法错误的两项是(    )(    )

A.宋代在太学之外,先后建立武学、律学、医学、算学、书学、画学等,对其他各学科的重视,无疑是高等教育实行分科的萌芽。

B.宋学把学术探索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力图在社会改革上表现经世致用之学。

C.沈括是宋代主要的科技代表任务,有笔记小说《梦溪笔谈》和医书《良方》传世。

D.宋代学校设有医学和算学,其成就至今仍然造福于中华民族,对人类做出愈来愈大的贡献。

E.从元杂剧到近代京剧和地方戏,其基本模式,就是按固定的曲谱填词,可见词的发展对戏剧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陈寅恪先生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你认为应该如何认识宋代文明的历史地位?

宋代完成了由“汉学”向“宋学”的转变,与“汉学”相比,“宋学”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15题。

虽然京剧只有一百几十年的历史,但它植根于中华民族文化的沃土之中,源远流长。中国戏曲源于古代的民间歌舞传统,经过长期的孕育和发展,从唐代歌舞戏到宋杂剧、金院本,以及南戏,初步形成了中国古典戏曲的完整形式。发展到元杂剧,有了结构比较严谨的剧本,有了表现生活和塑造人物的多种艺术手段,提高了舞台艺术,成为中国古典戏曲艺术的一个高峰。到了明代,衍化成为北杂剧和传奇并存,及至明末清初,涌现出数以百计的地方剧种。它们既继承了中国戏曲的历史传统,又各自吸收了当地的民间艺术,因地域之不同而有不同的音乐声腔和艺术表现手段,呈现出许多剧种争奇斗妍的繁荣局面。这中间,作为京剧前身的徽戏(徽调)、汉戏(楚调)、昆曲、秦腔和弋阳腔(包括后来在北京溶化成的京腔)等,都以悠久的历史和突出的艺术成就,广为人们所喜爱。

京剧来源于民间,流传于民间,又为清代宫廷所重视和提倡,加上京都人文荟萃,使它得以广泛借鉴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吸收溶化各地和多种文艺形式的精华。正是在这种得天独厚的环境里,京剧博采众长,经过一代代表演艺术家的辛勤努力,终于形成了独有艺术特色,发展成为全国性剧种,被称为“大戏”“国剧”,一度在剧坛独领风骚。京剧艺术蕴含丰厚,比如京剧的声腔和音乐方面,是在吸收徽剧、汉剧及其他地方剧种的一些曲腔和民间小调的基础上形成的,以西皮、二黄为主,兼有昆腔、吹腔、小调的声腔音乐体系。它的唱词继承了我国诗、词、曲和说唱文学的艺术传统,确立了由上下句组成的“板腔体”的表现形式,可以说是一种雅俗共赏的剧诗。它的唱腔和板式多种多样,不同行当、不同流派各有不同的声腔和演唱方法,宜于表达各类人物丰富多变的思想感情。它的伴奏,既有很高的音乐欣赏价值,又能对演唱起重要的烘托作用,形成了文武场合奏和以京胡为主要伴奏乐器的独有风格。在表演手段和技巧方面,它在生活原貌的基础上加以提炼、美化,吸收了各地方戏曲的精粹的民族舞蹈、武术、杂技的长处和技巧,经过不断丰富加工,形成了唱、念、做、打、翻兼有,手、眼、身、法、步俱全的程式化、舞蹈化的表演特点。在服饰、道具、人物造型、脸谱方面,它借鉴和吸收了我国的民族绘画、雕塑、书法、刺绣及民间工艺的特长,具有象征性、装饰性和程式性,不但鲜明生动、艳丽多彩,而且同京剧表演溶为一体,富于表现力和感染力。另外,在剧目方面,也很有特色。它在内容上确有不少封建糟粕,应予剔除,但也有相当部分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诸如惩恶扬善、崇俭戒奢、褒勤贬懒、精忠报国、孝亲尊师、扶弱济贫等等,还有不少戏表现了民族的智慧和人生的哲理,并给人以历史的知识。这些可以异时共存、异地共赏的东西,有助于人们道德品质的熏陶和思想智慧的启迪。观赏这些剧目,不但可以使人们得到美的享受和心灵的愉悦,同时也可以从中汲取一定的教益。

1.第一段中的“其”指代的内容是                

2.概括第一自然段的段意。

要求:用自己的语言。

3.“观赏这些剧目,不但可以使人们得到美的享受和心灵的愉悦,同时也可以从中汲取一定的教益”,其中“教益”指的内容是                

4.根据全文,请从时间和声腔、音乐方面给“京剧”下一个定义。

5.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  )

A.清代宫廷的重视、提倡以及京都特有的人文环境对京剧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B.京剧正是在元杂剧这个中国古典戏曲艺术高峰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C.京剧唱词的表现形式是由上下句组成的“板腔体”。

D.作为一种表演艺术,京剧具有高度贴近生活的特点。

E.以京剧为代表的中国戏曲,具有民族化、大众化特色。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15题。

虽然京剧只有一百几十年的历史,但它植根于中华民族文化的沃土之中,源远流长。中国戏曲源于古代的民间歌舞传统,经过长期的孕育和发展,从唐代歌舞戏到宋杂剧、金院本,以及南戏,初步形成了中国古典戏曲的完整形式。发展到元杂剧,有了结构比较严谨的剧本,有了表现生活和塑造人物的多种艺术手段,提高了舞台艺术,成为中国古典戏曲艺术的一个高峰。到了明代,衍化成为北杂剧和传奇并存,及至明末清初,涌现出数以百计的地方剧种。它们既继承了中国戏曲的历史传统,又各自吸收了当地的民间艺术,因地域之不同而有不同的音乐声腔和艺术表现手段,呈现出许多剧种争奇斗妍的繁荣局面。这中间,作为京剧前身的徽戏(徽调)、汉戏(楚调)、昆曲、秦腔和弋阳腔(包括后来在北京溶化成的京腔)等,都以悠久的历史和突出的艺术成就,广为人们所喜爱。

京剧来源于民间,流传于民间,又为清代宫廷所重视和提倡,加上京都人文荟萃,使它得以广泛借鉴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吸收溶化各地和多种文艺形式的精华。正是在这种得天独厚的环境里,京剧博采众长,经过一代代表演艺术家的辛勤努力,终于形成了独有艺术特色,发展成为全国性剧种,被称为“大戏”“国剧”,一度在剧坛独领风骚。京剧艺术蕴含丰厚,比如京剧的声腔和音乐方面,是在吸收徽剧、汉剧及其他地方剧种的一些曲腔和民间小调的基础上形成的,以西皮、二黄为主,兼有昆腔、吹腔、小调的声腔音乐体系。它的唱词继承了我国诗、词、曲和说唱文学的艺术传统,确立了由上下句组成的“板腔体”的表现形式,可以说是一种雅俗共赏的剧诗。它的唱腔和板式多种多样,不同行当、不同流派各有不同的声腔和演唱方法,宜于表达各类人物丰富多变的思想感情。它的伴奏,既有很高的音乐欣赏价值,又能对演唱起重要的烘托作用,形成了文武场合奏和以京胡为主要伴奏乐器的独有风格。在表演手段和技巧方面,它在生活原貌的基础上加以提炼、美化,吸收了各地方戏曲的精粹的民族舞蹈、武术、杂技的长处和技巧,经过不断丰富加工,形成了唱、念、做、打、翻兼有,手、眼、身、法、步俱全的程式化、舞蹈化的表演特点。在服饰、道具、人物造型、脸谱方面,它借鉴和吸收了我国的民族绘画、雕塑、书法、刺绣及民间工艺的特长,具有象征性、装饰性和程式性,不但鲜明生动、艳丽多彩,而且同京剧表演溶为一体,富于表现力和感染力。另外,在剧目方面,也很有特色。它在内容上确有不少封建糟粕,应予剔除,但也有相当部分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诸如惩恶扬善、崇俭戒奢、褒勤贬懒、精忠报国、孝亲尊师、扶弱济贫等等,还有不少戏表现了民族的智慧和人生的哲理,并给人以历史的知识。这些可以异时共存、异地共赏的东西,有助于人们道德品质的熏陶和思想智慧的启迪。观赏这些剧目,不但可以使人们得到美的享受和心灵的愉悦,同时也可以从中汲取一定的教益。

1.第一段中的“其”指代的内容是                

2.概括第一自然段的段意。

要求:用自己的语言。

3.“观赏这些剧目,不但可以使人们得到美的享受和心灵的愉悦,同时也可以从中汲取一定的教益”,其中“教益”指的内容是                

4.根据全文,请从时间和声腔、音乐方面给“京剧”下一个定义。

5.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  )

A.清代宫廷的重视、提倡以及京都特有的人文环境对京剧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B.京剧正是在元杂剧这个中国古典戏曲艺术高峰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C.京剧唱词的表现形式是由上下句组成的“板腔体”。

D.作为一种表演艺术,京剧具有高度贴近生活的特点。

E.以京剧为代表的中国戏曲,具有民族化、大众化特色。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  
  虽然京剧只有一百几十年的历史,但它植根于中华民族文化的沃土之中,源远流长。中国戏曲源于古代的民间歌舞戏传统,经过长期的孕育和发展,从唐代歌舞戏到宋杂剧、金院本以及南戏,初步形成了中国古典戏曲的完整形式。发展到元杂剧,有了结构比较严谨的剧本,有了表现生活和塑造人物的多种艺术手段,提高了舞台艺术,成为中国古典戏曲艺术的一个高峰。到了明代,衍化成为北杂剧和传奇并存,及至明末清初,涌现出数以百计的地方剧种。它们既继承了中国戏曲的历史传统,又各自吸收了当地的民间艺术,因地域之不同而有不同的音乐声腔和艺术表现手段,呈现出许多剧种争奇斗妍的繁荣局面。这中间,作为京剧前身的徽戏(微调)、汉戏(楚调)、昆曲、秦腔和弋阳腔(包括后来在北京融化成的京腔)等,都以其悠久的历史和突出的艺术成就,为人们所喜爱。
  京剧来源于民间,流传于民间,又为清代宫廷所重视和提倡,加上京都人文荟萃,使它得以广泛借鉴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吸收融化各地多种文艺形式的精华。正是在这种得天独厚的环境里,京剧博采众长,经过一代代表演艺术家的辛勤努力,终于形成了独有的艺术特色,发展成为全国性剧种,被称为“大戏”“国剧”,一度在剧坛独领风骚。京剧艺术蕴涵丰富,比如京剧的声腔和音乐方面,是在吸收徽剧、汉剧及其他地方剧种的一些曲腔和民间调的基础上形成的,以西皮、二黄为主,兼有昆腔、吹腔、小调的声腔音乐体系。它的唱词继承了我国诗、词、曲和说唱文学的艺术传统,确立了由上下句组成的“板腔体”的表现形式,可以说是一种雅俗共赏的剧诗。它的唱腔和板式,多种多样,不同行当、不同流派各有不同的声腔和演唱方法,宜于表达各类人物丰富多变的思想感情。它的伴奏,既有很高的音乐欣赏价值,又能对演唱起重要的烘托作用,形成了文武场合奏和以京胡为主要伴奏乐器的独有风格。在表演手段和技巧方面,它在生活原貌的基础上加以提炼、美化,吸收了各地方戏曲中的民族舞蹈、武术、杂技的长处和技巧,经过不断丰富加工,形成了唱、念、做、打、翻兼有,手、眼、身、法、步俱全的程式化、舞蹈化的表演特点。在服饰、道具、人物造型、脸谱方面,它借鉴和吸收了我国的民族绘画、雕塑、书法、刺绣及民间工艺的特长,具有象征性、装饰性和程式性的特点,不但鲜明生动、艳丽多彩,而且同京剧表演融为一体,富于表现力和感染力。另外,在剧目方面,也很有特色。它在内容上确有不少封建糟粕,应予剔除,但也有相当部分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诸如惩恶扬善、崇俭戒奢、褒勤贬懒、精忠报国、孝亲尊师、扶弱济贫等等,还有不少戏表现了民族的智慧和人生的哲理,并给人以历史的知识。这些可以异时共存、异地共赏的东西,有助于人们道德品质的熏陶和思想智慧的启迪。观赏这些剧目,不但可以使人们得到美的享受和心灵的愉悦,同时也可以从中汲取一定的教益。(有删改)
1.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    )。   
A.清代宫廷的重视、提倡以及京都特有的人文环境对京剧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B.京剧正是在元杂剧这个中国古典戏曲艺术高峰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C.京剧唱词的表现形式是由上下句组成的“板腔体”。
D.作为一种表演艺术,京剧具有高度贴近生活的特点。
E.以京剧为代表的中国戏曲,具有民族化、大众化的特色。
2.第一段中的“其”指代的内容是什么?
                                                                                     
3.“观赏这些剧目,不但可以使人们得到美的享受和心灵的愉悦,同时也可以从中汲取一定的教益”,其中“教益”指的内容是                                                 
4.京剧是国粹,但在现代社会,京剧的发展也面临着种种困难,有人说:京剧必然消亡。你同意这一观点吗?请结合你的生活实际谈一谈。(200字左右)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虽然京剧只有一百几十年的历史,但它植根于中华民族文化的沃土之中,源远流长。中国戏曲源于古代的民间歌舞戏传统,经过长期的孕育和发展,从唐代歌舞戏到宋杂剧、金院本以及南戏,初步形成了中国古典戏曲的完整形式。发展到元杂剧,有了结构比较严谨的剧本,有了表现生活和塑造人物的多种艺术手段,提高了舞台艺术,成为中国古典戏曲艺术的一个高峰。到了明代,衍化成为北杂剧和传奇并存,及至明末清初,涌现出数以百计的地方剧种。它们既继承了中国戏曲的历史传统,又各自吸收了当地的民间艺术,因地域之不同而有不同的音乐声腔和艺术表现手段,呈现出许多剧种争奇斗妍的繁荣局面。这中间,作为京剧前身的徽戏(徽调)、汉戏(楚调)、昆曲、秦腔和弋阳腔(包括后来在北京融化成的京腔)等,都以悠久的历史和突出的艺术成就,广为人们所喜爱。

  京剧来源于民间,流传于民间,又为清代宫廷所重视和提倡,加上京都人文荟萃,使它得以广泛借鉴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吸收融化各地多种文艺形式的精华。正是在这种得天独厚的环境里,京剧博采众长,经过一代代表演艺术家的辛勤努力,终于形成了独有的艺术特色,发展成为全国性剧种,被称为“大戏”“国剧”,一度在剧坛独领风骚。京剧艺术蕴涵丰富,比如京剧的声腔和音乐方面,是在吸收徽剧、汉剧及其他地方剧种的一些曲腔和民间小调的基础上形成的,以西皮、二黄为主,兼有昆腔、吹腔、小调的声腔音乐体系。它的唱词继承了我国诗、词、曲和说唱文学的艺术传统,确立了由上下句组成的“板腔体”的表现形式,可以说是一种雅俗共赏的剧诗。它的唱腔和板式,多种多样,不同行当、不同流派各有不同的声腔和演唱方法,宜于表达各类人物丰富多变的思想感情。它的伴奏,既有很高的音乐欣赏价值,又能对演唱起重要的烘托作用,形成了文武场合奏和以京胡为主要伴奏乐器的独有风格。在表演手段和技巧方面,它在生活原貌的基础上加以提炼、美化,吸收了各地方戏曲的精粹的民族舞蹈、武术、杂技的长处和技巧,经过不断丰富加工,形成了唱、念、做、打、翻兼有,手、眼、身、法、步俱全的程式化、舞蹈化的表演特点。在服饰、道具、人物造型、脸谱方面,它借鉴和吸收了我国的民族绘画、雕塑、书法、刺绣及民间工艺的特长,具有象征性、装饰性和程式性,不但鲜明生动、艳丽多彩,而且同京剧表演融为一体,富于表现力和感染力。另外,在剧目方面,也很有特色。它在内容上确有不少封建糟粕,应予剔除,但也有相当部分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诸如惩恶扬善、崇俭戒奢、褒勤贬懒、精忠报国、孝亲尊师、扶弱济贫等等,还有不少戏表现了民族的智慧和人生的哲理,并给人以历史的知识。这些可以异时共存、异地共赏的东西,有助于人们道德品质的熏陶和思想智慧的启迪。观赏这些剧目,不但可以使人们得到美的享受和心灵的愉悦,同时也可以从中汲取一定的教益。

(1)第一段中的“其”指代的内容是什么?

(2)“观赏这些剧目,不但可以使人们得到美的享受和心灵的愉悦,同时也可以从中汲取一定的教益”,其中“教益”指的内容是____________。

(3)根据全文,请从时间和声腔、音乐方面给“京剧”下一个定义。

(4)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

[  ]

A.清代宫廷的重视、提倡以及京都特有的人文环境对京剧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B.京剧正是在元杂剧这个中国古典戏曲艺术高峰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C.京剧唱词的表现形式是由上下句组成的“板腔体”。

D.作为一种表演艺术,京剧具有高度贴近生活的特点。

E.以京剧为代表的中国戏曲,具有民族化、大众化的特色。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

精英家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