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16、根据下面这幅漫画的内容,任选角度,自拟题目,自定文体,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试题答案
16、略
现代文阅读(20分)
一地残红
朱以撒
一阵风过,地面又铺了一层残红。这个落花时节,没有哪一株花树避免坠落的结局,继而化为尘泥。盛极转衰,从一株花上边,见出了规律。
这个大地上的存在,都各自发展着。我欣赏过许多影展,都呈现着事物鼎盛阶段的昂扬状态。人们感兴趣的是极盛时的淋漓表现――花瓣是完全绽开的,果实是硕大无朋的,列车则是风驰电掣般狂奔的。至于人,那种高峰体验时的得意洋洋,可以推测,有些好运被他撞上了。一贯地,我们主张追求高潮时刻的美感,似乎,人这一生没有几个高潮可供言说,如同花从未开放过,只是一个毕生紧抱不松的蕾。这明显地接受了前人的影响,短命的李贺也以为少年心事当拿云,一点也没有见好就收的明智。结果――生命被无端地损耗了。理想主义把极顶美化了,以延伸不切实际的诗情。实际的攀援者则见到了半山腰上心仪的景致,不妨找个地方安坐,看草色遥青,风花旖旎。适可而止――这几年,这样的念头愈加拂之不去,我心仪的一种古文人形象开始明晰起来――倚阑吹笛的悠闲,谁能怀疑它的意味悠长?!
有几本文人的传记从我手中流过。在毛羽摧折,一切凌云壮志和慷慨豪情尽付东流之后,我觉得他们又像个文人了,有了彷徨和迷惘的机会。在此前,那种颐指气使的作派,使斯文的风韵毫厘不存。文人在高潮时忘乎所以的种种举止,多半由于官场习气的熏染,本色却黯淡了。我喜欢从文人高潮跌落后读起。美丽的场景一旦过时,变得不美丽了,就让人感到残酷。这后半部分的人生,就执笔者的心态而言,也变得松弛散漫,不再那么神采飞扬地调动文采辞藻了。恰恰就是这么波平浪静的描述里,人生更多的符合我们通常的理解,很平常、随便,不需要激情,平平淡淡地过日子,犯不着担心被折断或枯竭。执掌彩笔的人几乎都有惊人相似的心理,浓墨重彩地描绘英雄的高潮,这是他们最为得意的笔触,有时就不免让人发觉虚假,像神――这是最容易让人制造的,不需要负载责任,不需要付出真情。许多经历使人们警觉,置之神坛上的人,让我疑窦重重。相反的是一些寻常笔墨,写着一个人的生命过程,慢得让人内心着急,局部没有跌宕,期待的高潮也没有出现,平铺直叙,直到生命的弥留或凋零。这样的写法,不免缺乏技巧,可是符合着生命的历程。更多的人都是这样,每一天都重复着昨天,停留在生命底层的那一行最初的文字上,没有头衔,也没有毁誉,他们的归宿,等同于最初,平淡就是过程最为剀切的总结。
生命凋零状态的描写,要比高峰状态让人触目惊心。滑入低谷里的生命,像夕阳西下,却没有明日清晨再一次跃起的机会了。我视线下有一盆龙吐珠,当它达到最晶莹剔透的程度,简直就是一枚枚指甲盖大小的羊脂白玉,温润细密,毫无瑕疵,放在手心,真担心会化成一滴滴清澈的水。才过一夜,就有一缕暗色抹了上去,然后是有秩序的掉落,从花穗密集到稀疏松垮,到一花不剩。没有谁能阻止这种跌落。那些用细腻笔调把疾病的侵入娓娓道来的人,那些把人的凋零状态刻画得栩栩如生的人,我对他们选择这么一个角度来窥视人的不幸与归宿,充满了感动。生命的辉煌未必人人都有,着力张扬辉煌似乎没有普遍性。但是凋零委地,没有谁能逃脱。像我这样的年龄,已经过了重温英雄梦的季节,生存以从未有过的实际摆在面前,我关注着与生有关的寻常细节。
生命如花――常见的比喻。理应有许多人去过花市,在节日到来之前,买一盆即将盛开或刚刚盛开的花树回家。人的目的十分明确,节日一过,花树凋零,它的装饰作用就全然消失了。没有什么感情因素会在几天里滋长起来,主人考虑着在缺乏阳光雨露的楼台,下一次绽开的可能几乎为零。花的命运很能说明问题,凋零的花树比什么都难看,残枝败叶,一幅没落景象。祈求富贵的人家,自然忌讳这样的品貌,弃之不及。无事一般的看透花开花落的人,我想,只有花农。一个闲散下来的午后,我去花圃,那些凋零了花团锦簇的品种,依然接受着良好的待遇,花圃里流动着一脉轮回的气味,生命的过程在此一览无余。一盆正在绽开的花树,旁边的一盆已经敛约了嫣红,变得朴素简约。繁富斑斓何时可以重来?只有等待。像前生与后世的比照,像曲终人散,再出风头的角儿,十年八年过去,捧场的主顾们早已有新的偶像。人老珠黄,即便有戏台在前,更多的是寥廓悲凉涌起,不说当年登台事也罢。不过,花农素有的平静是有根据的,正等待适时的节气和雨水,下一个花季总会来临。无言地穿行花圃的身影,我以为生命的哲理若由他们来开讲,比哲人更生动精彩。
没有哪一朵花常开不败,正如没有哪一个人总在巅峰上行,“禅心已作沾泥絮,不逐东风上下狂”,待到我愿意玩味诗意时,我看到的是一颗心如明月般的空灵和平安。能够判断自己上演的最后一出戏是什么?能够使自己在谢幕时没有怨悔吗?这中间很有一些宿命的味道。在我居住的这个温热的便于开花的城市,花谢得也尤其爽快。一株花树和一个人是没有什么差别的,只是过程的注解。如有不同的就是,人大多不甘失意,而一地残红里,那些落英表现得有如回到老家那般坦然。
17、这是一篇借物说理的散文,文中所借之物有什么共同特点?本文所借之物引发出怎样的人生思考?(4分)
答:
18、结合具体语境简析文中划线语句“生命凋零状态的描写,要比高峰状态让人触目惊心”的含义。(6分)
答:
19、文章结尾段有两个问句:“能够判断自己上演的最后一出戏是什么?能够使自己在谢幕时没有怨悔吗?”请说说这种写法的好处。(6分)
答:
20、文章以花作结,以花开花谢喻人生的盛衰,结合选文和你的人生体验,谈谈你如何看待人生中的平淡。(4分)
答: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25分)
开中国漫画先河 刘敏慧
1919年,22岁的丰子恺从浙江一师毕业,初出茅庐的他也开始了积极的“艺术追求之路”。他来到上海和他的浙江一师校友吴梦非、刘质平共同创办了上海艺术专科师范学校并担任西洋画的教学工作。
丰子恺在上海专科师范学校任教一年间,渐渐地对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教学能力产生怀疑,他依稀地感觉到自己对西洋画了解还不够全面与深刻,他想窥见西洋画的全豹,想去西洋画盛行的日本留学。就这样,丰子恺带着对艺术的执着追求踏上了去日本的轮船。在短短的10个月求学生涯中,丰子恺如饥似渴,废寝忘食,不仅全面学习了西洋画,还熟练掌握了日语。
丰子恺回国后,受到夏丏尊的邀请,来到了上虞春晖中学任教。作为李叔同先生的嫡传弟子,丰子恺深得大师人格风范之真传。每次上课,丰子恺都早早地来到课堂,端坐于先生席上,每件事他都亲力亲为而又做得极其认真。
不仅如此,丰子恺与学生间平等互助的教学关系,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更是深受学生喜爱。
一日授课,丰子恺教导学生“不论画什么都要抓着其特点。比如,你们画一张我的头像,就抓着我的前额宽、下颚尖这个特点,像个狗头似的。”边说着随手就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倒置的三角形,添上几笔之后,黑板上就出现了一个丰子恺的漫画像。随即又把眼角嘴边修改几笔,然后对大家说:“你们看这是因为你们画得好,丰子恺笑了。”说完重新改了几笔说:“这是因为你们画的不好,丰子恺哭了。”
在春晖中学,丰子恺开辟出一个新的绘画境界,创立了中国漫画的雏形--以西洋画的技巧来表现中国人的形象,把古代的诗趣融入现代的生活。在一次参加春晖中学的校务会时,丰子恺随手画下了神态各异垂头拱手伏在会议上的同事,画完后又恐学生见了不好,便把这些画贴在了门的背后。端详着这些画,丰子恺兴趣盎然,而这之后便一发不可收拾,包皮纸、旧讲义纸、香烟壳的反面都成了画纸,有毛笔的地方就成了画室。一幅幅的画,就如一首首的小诗--平凡中带着奇特,浅显中带着深奥,风韵独特地展示着人世间的琐碎平凡,让人回味无穷。
1924年,文艺刊物《我们的七月》4月号首次发表了丰子恺的画,其后,《文学周报》等报刊也陆续发表,并冠以“漫画”的题头。自此中国开始真正有了“漫画”这一名称,“子恺漫画”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并被人们所熟知。
丰子恺的漫画多以儿童为题材,在丰子恺看来“儿童天真烂漫,人格完整,这才是真正的‘人’”。他曾说:“我在世间,永没有逢到像你们(孩子们)样出肺肝相示的人。世间的人群结合,永没有像你们(孩子们)样的彻底地真实而纯洁。”
“他生性爱真善美,歌颂真善美。反对虚伪凶暴丑恶。他认为孩子是天真烂漫的人,孩子本性善良,孩子活泼可爱。所以他歌颂孩子。”丰一吟在回忆父亲时深情地说。
“我们在他的以身作则、潜移默化的教育下,自然也不会做出虚伪凶暴丑恶的事来。例如,看见蚂蚁在搬家,决不会去有意踩死它们,反而搬来许多小凳子放在蚂蚁搬家队伍的上面。有来人走过,就劝他们跨过小凳子。”丰一吟说。
丰子恺对童真的珍视和守护让人敬佩,他的一言一行都饱含了对子女真善美的教育,这种根据儿童兴趣自由发展的教育方式,在“狼爸”、“鹰妈”等高压教育盛行的今天,尤显弥足珍贵。
丰子恺爱孩子。然而,他的爱不是毫无法度的纵容之爱,也不是毫无原则的溺爱。他希望孩子们独立、有自己的思想和生活。丰子恺共有七个儿女。1947年,丰子恺五十岁,他在杭州与子女立下“约法”。“父母供给子女,至大学毕业为止。大学毕业后,子女各自独立生活,并无供养父母之义务,父母亦无供给子女义务。”
从这份“约法”可以看出,丰子恺给儿女以独立的爱,让已经“独立”的子女过自己的生活,这已远远超越了旧中国“养儿防老”的观念。既不向儿女索取回报,也不为儿女安排所谓的舒适的生活,而是让儿女走自己的路,过自己该过的生活。
丰子恺的这种教育方式也深深地影响了他的子女们。
据丰羽回忆,工作后的第一个月,他就在父亲的要求下从家里搬了出来,丰羽理解父亲和爷爷的这种做法。“当时我也不觉得他狠,他要求你搬出去,不再供养你,是希望你独立,早日有自力更生的能力,也是对社会的贡献,不给别人添负担。”
〈节选自《丰子恺:文心画意 寄情予真》〉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丰子恺在教上海艺术专科师范学校时,感觉自己知识和能力都不足,为了全面深刻的了解西洋画,为了更好的掌握日语,他毅然去日本留学。 |
B.丰子恺创立的中国漫画雏形是用西洋画的技七来表现中国人的形象,中国真正有“漫画”这一名称,是起于1924年的文艺刊物《我们的七月》 |
C.丰子恺的孩子看见蚂蚁搬家,就用凳子来保护它们;丰羽搬出家后对父亲的理解,这些都表现了丰子恺对子女的正面影响以及教育有方。 |
D.丰子恺既不为儿女安排舒适的生活,也不向儿女索取回报,而是让儿女走自己的路,过自己的生活,这为中国传纺的“孝道”增添了新的内涵。 |
【小题2】丰子恺作为教师有哪些可贵的品质?请简要概括。(6分)
【小题3】丰子恺在教学、绘画、教子三个方面有哪些突破传统的做法?(6分)
【小题4】在教育子女上,丰子恺主张采取根据儿童兴趣自由发展的教育方式,而当今社会很多人赞同“狼爸”、“鹰妈”的高压式教育,你同意哪一种?请结合原文谈谈你的理由。(8分)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开中国漫画先河
刘敏慧
1919年,22岁的丰子恺从浙江一师毕业,初出茅庐的他也开始了积极的“艺术追求之路”。他来到上海和他的浙江一师校友吴梦非、刘质平共同创办了上海艺术专科师范学校并担任西洋画的教学工作。
丰子恺在上海专科师范学校任教一年间,渐渐地对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教学能力产生怀疑,他依稀地感觉到自己对西洋画了解还不够全面与深刻,他想窥见西洋画的全豹,想去西洋画盛行的日本留学。就这样,丰子恺带着对艺术的执着追求踏上了去日本的轮船。在短短的10个月求学生涯中,丰子恺如饥似渴,废寝忘食,不仅全面学习了西洋画,还熟练掌握了日语。
丰子恺回国后,受到夏丏尊的邀请,来到了上虞春晖中学任教。作为李叔同先生的嫡传弟子,丰子恺深得大师人格风范之真传。每次上课,丰子恺都早早地来到课堂,端坐于先生席上,每件事他都亲力亲为而又做得极其认真。
不仅如此,丰子恺与学生间平等互助的教学关系,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更是深受学生喜爱。
一日授课,丰子恺教导学生“不论画什么都要抓着其特点。比如,你们画一张我的头像,就抓着我的前额宽、下颚尖这个特点,像个狗头似的。”边说着随手就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倒置的三角形,添上几笔之后,黑板上就出现了一个丰子恺的漫画像。随即又把眼角嘴边修改几笔,然后对大家说:“你们看这是因为你们画得好,丰子恺笑了。”说完重新改了几笔说:“这是因为你们画的不好,丰子恺哭了。”
在春晖中学,丰子恺开辟出一个新的绘画境界,创立了中国漫画的雏形--以西洋画的技巧来表现中国人的形象,把古代的诗趣融入现代的生活。在一次参加春晖中学的校务会时,丰子恺随手画下了神态各异垂头拱手伏在会议上的同事,画完后又恐学生见了不好,便把这些画贴在了门的背后。端详着这些画,丰子恺兴趣盎然,而这之后便一发不可收拾,包皮纸、旧讲义纸、香烟壳的反面都成了画纸,有毛笔的地方就成了画室。一幅幅的画,就如一首首的小诗--平凡中带着奇特,浅显中带着深奥,风韵独特地展示着人世间的琐碎平凡,让人回味无穷。
1924年,文艺刊物《我们的七月》4月号首次发表了丰子恺的画,其后,《文学周报》等报刊也陆续发表,并冠以“漫画”的题头。自此中国开始真正有了“漫画”这一名称,“子恺漫画”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并被人们所熟知。
丰子恺的漫画多以儿童为题材,在丰子恺看来“儿童天真烂漫,人格完整,这才是真正的‘人’”。他曾说:“我在世间,永没有逢到像你们(孩子们)样出肺肝相示的人。世间的人群结合,永没有像你们(孩子们)样的彻底地真实而纯洁。”
“他生性爱真善美,歌颂真善美。反对虚伪凶暴丑恶。他认为孩子是天真烂漫的人,孩子本性善良,孩子活泼可爱。所以他歌颂孩子。”丰一吟在回忆父亲时深情地说。
“我们在他的以身作则、潜移默化的教育下,自然也不会做出虚伪凶暴丑恶的事来。例如,看见蚂蚁在搬家,决不会去有意踩死它们,反而搬来许多小凳子放在蚂蚁搬家队伍的上面。有来人走过,就劝他们跨过小凳子。”丰一吟说。
丰子恺对童真的珍视和守护让人敬佩,他的一言一行都饱含了对子女真善美的教育,这种根据儿童兴趣自由发展的教育方式,在“狼爸”、“鹰妈”等高压教育盛行的今天,尤显弥足珍贵。
丰子恺爱孩子。然而,他的爱不是毫无法度的纵容之爱,也不是毫无原则的溺爱。他希望孩子们独立、有自己的思想和生活。丰子恺共有七个儿女。1947年,丰子恺五十岁,他在杭州与子女立下“约法”。“父母供给子女,至大学毕业为止。大学毕业后,子女各自独立生活,并无供养父母之义务,父母亦无供给子女义务。”
从这份“约法”可以看出,丰子恺给儿女以独立的爱,让已经“独立”的子女过自己的生活,这已远远超越了旧中国“养儿防老”的观念。既不向儿女索取回报,也不为儿女安排所谓的舒适的生活,而是让儿女走自己的路,过自己该过的生活。
丰子恺的这种教育方式也深深地影响了他的子女们。
据丰羽回忆,工作后的第一个月,他就在父亲的要求下从家里搬了出来,丰羽理解父亲和爷爷的这种做法。“当时我也不觉得他狠,他要求你搬出去,不再供养你,是希望你独立,早日有自力更生的能力,也是对社会的贡献,不给别人添负担。”
〈节选自《丰子恺:文心画意 寄情予真》〉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A.丰子恺在上海艺术专科师范学校任教时,感觉自己知识和能力都不足,为了全面深刻的了解西洋画,为了更好的掌握日语,他毅然去日本留学。 |
B.丰子恺创立的中国漫画雏形是用西洋画的技巧来表现中国人的形象,中国真正有“漫画”这一名称,是起于1924年的文艺刊物《我们的七月》。 |
C.丰子恺的孩子看见蚂蚁搬家,就用凳子来保护它们;丰羽搬出家后对父亲的理解。这些都表现了丰子恺对子女的正面影响以及教育有方。 |
D.丰子恺既不为儿女安排舒适的生活,也不向儿女索取回报,而是让儿女走自己的路,过自己的生活,这为中国传统的“孝道”增添了新的内涵。 |
【小题2】丰子恺作为教师有哪些可贵的品质?请简要概括。(5分)
【小题3】丰子恺在教学、绘画、教子三个方面有哪些突破传统的做法?(6分)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开中国漫画先河
刘敏慧
1919年,22岁的丰子恺从浙江一师毕业,初出茅庐的他也开始了积极的“艺术追求之路”。他来到上海和他的浙江一师校友吴梦非、刘质平共同创办了上海艺术专科师范学校并担任西洋画的教学工作。
丰子恺在上海专科师范学校任教一年间,渐渐地对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教学能力产生怀疑,他依稀地感觉到自己对西洋画了解还不够全面与深刻,他想窥见西洋画的全豹,想去西洋画盛行的日本留学。就这样,丰子恺带着对艺术的执着追求踏上了去日本的轮船。在短短的10个月求学生涯中,丰子恺如饥似渴,废寝忘食,不仅全面学习了西洋画,还熟练掌握了日语。
丰子恺回国后,受到夏丏尊的邀请,来到了上虞春晖中学任教。作为李叔同先生的嫡传弟子,丰子恺深得大师人格风范之真传。每次上课,丰子恺都早早地来到课堂,端坐于先生席上,每件事他都亲力亲为而又做得极其认真。
不仅如此,丰子恺与学生间平等互助的教学关系,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更是深受学生喜爱。
一日授课,丰子恺教导学生“不论画什么都要抓着其特点。比如,你们画一张我的头像,就抓着我的前额宽、下颚尖这个特点,像个狗头似的。”边说着随手就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倒置的三角形,添上几笔之后,黑板上就出现了一个丰子恺的漫画像。随即又把眼角嘴边修改几笔,然后对大家说:“你们看这是因为你们画得好,丰子恺笑了。”说完重新改了几笔说:“这是因为你们画的不好,丰子恺哭了。”
在春晖中学,丰子恺开辟出一个新的绘画境界,创立了中国漫画的雏形--以西洋画的技巧来表现中国人的形象,把古代的诗趣融入现代的生活。在一次参加春晖中学的校务会时,丰子恺随手画下了神态各异垂头拱手伏在会议上的同事,画完后又恐学生见了不好,便把这些画贴在了门的背后。端详着这些画,丰子恺兴趣盎然,而这之后便一发不可收拾,包皮纸、旧讲义纸、香烟壳的反面都成了画纸,有毛笔的地方就成了画室。一幅幅的画,就如一首首的小诗--平凡中带着奇特,浅显中带着深奥,风韵独特地展示着人世间的琐碎平凡,让人回味无穷。
1924年,文艺刊物《我们的七月》4月号首次发表了丰子恺的画,其后,《文学周报》等报刊也陆续发表,并冠以“漫画”的题头。自此中国开始真正有了“漫画”这一名称,“子恺漫画”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并被人们所熟知。
丰子恺的漫画多以儿童为题材,在丰子恺看来“儿童天真烂漫,人格完整,这才是真正的‘人’”。他曾说:“我在世间,永没有逢到像你们(孩子们)样出肺肝相示的人。世间的人群结合,永没有像你们(孩子们)样的彻底地真实而纯洁。”
“他生性爱真善美,歌颂真善美。反对虚伪凶暴丑恶。他认为孩子是天真烂漫的人,孩子本性善良,孩子活泼可爱。所以他歌颂孩子。”丰一吟在回忆父亲时深情地说。
“我们在他的以身作则、潜移默化的教育下,自然也不会做出虚伪凶暴丑恶的事来。例如,看见蚂蚁在搬家,决不会去有意踩死它们,反而搬来许多小凳子放在蚂蚁搬家队伍的上面。有来人走过,就劝他们跨过小凳子。”丰一吟说。
丰子恺对童真的珍视和守护让人敬佩,他的一言一行都饱含了对子女真善美的教育,这种根据儿童兴趣自由发展的教育方式,在“狼爸”、“鹰妈”等高压教育盛行的今天,尤显弥足珍贵。
丰子恺爱孩子。然而,他的爱不是毫无法度的纵容之爱,也不是毫无原则的溺爱。他希望孩子们独立、有自己的思想和生活。丰子恺共有七个儿女。1947年,丰子恺五十岁,他在杭州与子女立下“约法”。“父母供给子女,至大学毕业为止。大学毕业后,子女各自独立生活,并无供养父母之义务,父母亦无供给子女义务。”
从这份“约法”可以看出,丰子恺给儿女以独立的爱,让已经“独立”的子女过自己的生活,这已远远超越了旧中国“养儿防老”的观念。既不向儿女索取回报,也不为儿女安排所谓的舒适的生活,而是让儿女走自己的路,过自己该过的生活。
丰子恺的这种教育方式也深深地影响了他的子女们。
据丰羽回忆,工作后的第一个月,他就在父亲的要求下从家里搬了出来,丰羽理解父亲和爷爷的这种做法。“当时我也不觉得他狠,他要求你搬出去,不再供养你,是希望你独立,早日有自力更生的能力,也是对社会的贡献,不给别人添负担。”
〈节选自《丰子恺:文心画意 寄情予真》〉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A.丰子恺在上海艺术专科师范学校任教时,感觉自己知识和能力都不足,为了全面深刻的了解西洋画,为了更好的掌握日语,他毅然去日本留学。 |
B.丰子恺创立的中国漫画雏形是用西洋画的技巧来表现中国人的形象,中国真正有“漫画”这一名称,是起于1924年的文艺刊物《我们的七月》。 |
C.丰子恺的孩子看见蚂蚁搬家,就用凳子来保护它们;丰羽搬出家后对父亲的理解。这些都表现了丰子恺对子女的正面影响以及教育有方。 |
D.丰子恺既不为儿女安排舒适的生活,也不向儿女索取回报,而是让儿女走自己的路,过自己的生活,这为中国传统的“孝道”增添了新的内涵。 |
E.本文通过叙述丰子恺教书育人,创立中国漫画以及对子女教育等事情,从不同角度表现了他不同于常人的一代大家的人格风范。
2.丰子恺作为教师有哪些可贵的品质?请简要概括。(5分)
3.丰子恺在教学、绘画、教子三个方面有哪些突破传统的做法?(6分)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25分)
开中国漫画先河 刘敏慧
1919年,22岁的丰子恺从浙江一师毕业,初出茅庐的他也开始了积极的“艺术追求之路”。他来到上海和他的浙江一师校友吴梦非、刘质平共同创办了上海艺术专科师范学校并担任西洋画的教学工作。
丰子恺在上海专科师范学校任教一年间,渐渐地对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教学能力产生怀疑,他依稀地感觉到自己对西洋画了解还不够全面与深刻,他想窥见西洋画的全豹,想去西洋画盛行的日本留学。就这样,丰子恺带着对艺术的执着追求踏上了去日本的轮船。在短短的10个月求学生涯中,丰子恺如饥似渴,废寝忘食,不仅全面学习了西洋画,还熟练掌握了日语。
丰子恺回国后,受到夏丏尊的邀请,来到了上虞春晖中学任教。作为李叔同先生的嫡传弟子,丰子恺深得大师人格风范之真传。每次上课,丰子恺都早早地来到课堂,端坐于先生席上,每件事他都亲力亲为而又做得极其认真。
不仅如此,丰子恺与学生间平等互助的教学关系,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更是深受学生喜爱。
一日授课,丰子恺教导学生“不论画什么都要抓着其特点。比如,你们画一张我的头像,就抓着我的前额宽、下颚尖这个特点,像个狗头似的。”边说着随手就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倒置的三角形,添上几笔之后,黑板上就出现了一个丰子恺的漫画像。随即又把眼角嘴边修改几笔,然后对大家说:“你们看这是因为你们画得好,丰子恺笑了。”说完重新改了几笔说:“这是因为你们画的不好,丰子恺哭了。”
在春晖中学,丰子恺开辟出一个新的绘画境界,创立了中国漫画的雏形--以西洋画的技巧来表现中国人的形象,把古代的诗趣融入现代的生活。在一次参加春晖中学的校务会时,丰子恺随手画下了神态各异垂头拱手伏在会议上的同事,画完后又恐学生见了不好,便把这些画贴在了门的背后。端详着这些画,丰子恺兴趣盎然,而这之后便一发不可收拾,包皮纸、旧讲义纸、香烟壳的反面都成了画纸,有毛笔的地方就成了画室。一幅幅的画,就如一首首的小诗--平凡中带着奇特,浅显中带着深奥,风韵独特地展示着人世间的琐碎平凡,让人回味无穷。
1924年,文艺刊物《我们的七月》4月号首次发表了丰子恺的画,其后,《文学周报》等报刊也陆续发表,并冠以“漫画”的题头。自此中国开始真正有了“漫画”这一名称,“子恺漫画”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并被人们所熟知。
丰子恺的漫画多以儿童为题材,在丰子恺看来“儿童天真烂漫,人格完整,这才是真正的‘人’”。他曾说:“我在世间,永没有逢到像你们(孩子们)样出肺肝相示的人。世间的人群结合,永没有像你们(孩子们)样的彻底地真实而纯洁。”
“他生性爱真善美,歌颂真善美。反对虚伪凶暴丑恶。他认为孩子是天真烂漫的人,孩子本性善良,孩子活泼可爱。所以他歌颂孩子。”丰一吟在回忆父亲时深情地说。
“我们在他的以身作则、潜移默化的教育下,自然也不会做出虚伪凶暴丑恶的事来。例如,看见蚂蚁在搬家,决不会去有意踩死它们,反而搬来许多小凳子放在蚂蚁搬家队伍的上面。有来人走过,就劝他们跨过小凳子。”丰一吟说。
丰子恺对童真的珍视和守护让人敬佩,他的一言一行都饱含了对子女真善美的教育,这种根据儿童兴趣自由发展的教育方式,在“狼爸”、“鹰妈”等高压教育盛行的今天,尤显弥足珍贵。
丰子恺爱孩子。然而,他的爱不是毫无法度的纵容之爱,也不是毫无原则的溺爱。他希望孩子们独立、有自己的思想和生活。丰子恺共有七个儿女。1947年,丰子恺五十岁,他在杭州与子女立下“约法”。“父母供给子女,至大学毕业为止。大学毕业后,子女各自独立生活,并无供养父母之义务,父母亦无供给子女义务。”
从这份“约法”可以看出,丰子恺给儿女以独立的爱,让已经“独立”的子女过自己的生活,这已远远超越了旧中国“养儿防老”的观念。既不向儿女索取回报,也不为儿女安排所谓的舒适的生活,而是让儿女走自己的路,过自己该过的生活。
丰子恺的这种教育方式也深深地影响了他的子女们。
据丰羽回忆,工作后的第一个月,他就在父亲的要求下从家里搬了出来,丰羽理解父亲和爷爷的这种做法。“当时我也不觉得他狠,他要求你搬出去,不再供养你,是希望你独立,早日有自力更生的能力,也是对社会的贡献,不给别人添负担。”
〈节选自《丰子恺:文心画意 寄情予真》〉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丰子恺在教上海艺术专科师范学校时,感觉自己知识和能力都不足,为了全面深刻的了解西洋画,为了更好的掌握日语,他毅然去日本留学。
B.丰子恺创立的中国漫画雏形是用西洋画的技七来表现中国人的形象,中国真正有“漫画”这一名称,是起于1924年的文艺刊物《我们的七月》
C.丰子恺的孩子看见蚂蚁搬家,就用凳子来保护它们;丰羽搬出家后对父亲的理解,这些都表现了丰子恺对子女的正面影响以及教育有方。
D.丰子恺既不为儿女安排舒适的生活,也不向儿女索取回报,而是让儿女走自己的路,过自己的生活,这为中国传纺的“孝道”增添了新的内涵。
`E.本文通过记叙丰子恺教书育人,创立中国漫画以及对子女教育等情节,从不同角度表现了他不同于常人的一代大家的人格风范。
2.丰子恺作为教师有哪些可贵的品质?请简要概括。(6分)
3.丰子恺在教学、绘画、教子三个方面有哪些突破传统的做法?(6分)
4.在教育子女上,丰子恺主张采取根据儿童兴趣自由发展的教育方式,而当今社会很多人赞同“狼爸”、“鹰妈”的高压式教育,你同意哪一种?请结合原文谈谈你的理由。(8分)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