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与例句中“膏”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空以身膏草野
A.使人止晋鄙军,留军壁邺 B.其一人夜亡
C.单于壮其节 D.欲因此时降武
试题答案
2、D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与例句“空以身膏草野”中的“膏”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①完璧归赵②秦王恐其破璧③宁许以负秦曲④毕礼而归之⑤不平心持正,反欲斗两主⑥宜皆降之⑦何久自苦如此⑧大将军邓骘奇其才⑨恒常从小奚奴⑩太夫人急止人哭
A.①④⑥⑧B②③⑤⑦C④⑥⑨⑩D②④⑦⑨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①完璧归赵②秦王恐其破璧③宁许以负秦曲④毕礼而归之⑤不平心持正,反欲斗两主⑥宜皆降之⑦何久自苦如此⑧大将军邓骘奇其才⑨恒常从小奚奴⑩太夫人急止人哭
A.①④⑥⑧B②③⑤⑦C④⑥⑨⑩D②④⑦⑨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与例句“空以身膏草野”中的“膏”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①完璧归赵②秦王恐其破璧③宁许以负秦曲④毕礼而归之⑤不平心持正,反欲斗两主⑥宜皆降之⑦何久自苦如此⑧大将军邓骘奇其才⑨恒常从小奚奴⑩太夫人急止人哭
- A.①④⑥⑧
- B.②③⑤⑦
- C.④⑥⑨⑩
- D.②④⑦⑨
阅读下文,回答下列各题,共22分。
左师公曰:“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而臣衰,窃爱怜之,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没死以闻!”太后曰:“敬诺。年几何矣?”对曰:“十五岁矣。虽少,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太后曰:”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对曰:“甚于妇人。”太后笑曰:“妇人异甚!”对曰:“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曰:“君过矣,不若长安君之甚。”左师公曰:“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太后曰:“然。”
左师公曰:“今三世以前,至于赵之为赵,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曰:“无有。”曰:“微独赵,诸侯有在者乎?”曰:“老妇不闻也。”“此其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太后曰:“诺。恣君之所使之。”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齐兵乃出。
(《触龙说赵太后》节选)
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
A.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 计:考虑
B.老臣贱息舒祺。 息:儿子
C.而臣衰,窃爱怜之。 怜:怜悯,同情
D.念悲其远也。 念:感到悲伤
下列加点字与例句中的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媪之送燕后也
A.持其踵为之泣。 B.父母之爱子
C.今媪尊长安君之位 D.夫晋,何厌之有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 )
A.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 B.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
C.父母之爱子女,为之计深远。 D.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
与选文内容不符的一项是 ( )
A.左师公请求太后,让其少子补黑衣之数,其目的是以此为话题,委婉劝谏太后。
B.左师触龙认为赵太后爱燕后胜过爱长安君。
C.左师触龙认为,为子女作长远打算才是真正地爱护自己的子女。
D.燕后远嫁,赵后思念她,每次祭祀时,赵后必为她祈祷,保佑她不被送回来。左师认为这才是真正为子女作长远打算。
翻译和断句
(1)翻译下列句子
①君过矣,不若长安君之甚。
②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
(2) 用“/”给下列文段断句。
天 之 道 其 犹 张 弓 与 高 者 抑 之 下 者 举 之 有 馀 者 损 之 不 足 者 补 之 天 之 道 损 有 馀 而 补 不 足 人 之 道 则 不 然 损 不 足 以 奉 有 馀 孰 能 有 馀 以 奉 天 下 唯 有 道 者 是 以 圣 人 为 而 不 恃 功 成 而 不 处 其 不 欲 见 贤。 (取材于《老子??七十七章》)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12分)
苦 斋 记
[明]刘基
苦斋者,章溢先生隐居之室也。室十有二楹,覆之以茅,在匡山之巅。匡山,在处[1]之龙泉县西南二百里,剑溪之水出焉。山四面峭壁拔起,岩崿皆苍石,岸外而臼中。其下惟白云,其上多北风。风从北来者,大率不能甘而善苦。故植物中之,其味皆苦。而物性之苦者,亦乐生焉。于是鲜支、苦楝、侧柏之木,黄连、亭历、苦参、钩夭之草,地黄、游冬、芑之菜,槠、栎、草斗之实,楛竹之笋,莫不族布而罗生焉。野蜂巢其间,采花髓作蜜,味亦苦。山中方言谓之“黄杜”,初食颇苦难,久之弥觉其甘,能已积热,除烦渴之疾。其槚茶亦苦于常茶。其泄水皆啮石出,其源沸沸汩汩,注入大谷。其中多斑文小鱼,状如吹沙,味苦而微辛,食之可以清酒。
山去人稍远,惟先生乐游,而从者多艰其昏晨之往来,故遂择其洼而室焉。携童儿数人,启陨箨[2]以艺粟菽,茹啖其草木之荑实。间则蹑屐登崖,倚修木而啸,或降而临清泠。樵歌出林,则拊石而和之,人莫知其乐也。
先生之言曰:“乐与苦,相为倚伏者也。人知乐之为乐,而不知苦之为乐;人知乐其乐,而不知苦生于乐。则乐与苦,相去能几何哉!今夫膏粱之子,燕坐于华堂之上,口不尝茶蓼之味,身不历农亩之劳,寝必重褥,食必珍美,出入必舆隶,是人之所谓乐也。一旦运穷福艾,颠沛生于不测,而不知醉醇饫肥之肠,不可以实疏粝;藉柔覆温之躯,不可以御蓬藋[3]。虽欲效野夫贱隶,偷性命于榛莽而不可得,庸非昔日之乐为今日之苦也耶?故孟子曰:‘天之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赵子曰:‘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彼之苦,吾之乐;而彼之乐,吾之苦也。吾闻井以甘竭,李以苦存,夫差以酣酒亡,而勾践以尝胆兴,毋亦犹是也夫!”
刘子闻而悟之,名其室曰“苦斋”,作《苦斋记》。
(选自《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卷六,有改动)
【注】 [1]处:指处州府,治所在今浙江丽水市。龙泉县属处州府管辖。[2]箨(tuò):笋壳。[3]御蓬藋:谓用蓬蒿、藋草来垫盖。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岸外而臼中臼:低凹 |
B.茹啖其草木之荑实茹啖:吃 |
C.运穷福艾艾:停止 |
D.寝必重褥,食必珍美寝:卧室 |
A.则乐与苦,相去能几何哉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
B.而不知苦生于乐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
C.剑溪之水出焉焉用亡郑以陪邻 |
D.吾闻井以甘竭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
A.野蜂巢其间 |
B.从者多艰其昏晨之往来 |
C.倚修木而啸 |
D.必先苦其心志 |
A.这是一篇颇为别致的书斋记。作者抓住一个“苦”字,作为贯穿全文的脉络,目之所见,耳之所闻,足之所至,无往而不苦,处处与“苦斋”之名相照应。 |
B.作者写“苦”时,始终没有忘记其对立面是“甘”与“乐”。这样就为引出“苦与乐相为倚伏”的议论奠定了基础,使全文主旨的阐发深刻而又通俗。 |
C.文中举膏粱子弟以及吴王夫差和越王勾践的事例,阐明了苦与乐互相倚伏转化的道理,也抒发了祸福相依、人世无常的感慨,耐人寻味,启人深思。 |
D.作者并未把着重点放在写景上去描摹山水,让读者领略“苦斋”周围的山光水色,但往往寥寥几笔,就把那里的山之高、水之秀描绘得有声有色。 |
①风从北来者,大率不能甘而善苦。故植物中之,其味皆苦。(3分)
译文:
②樵歌出林,则拊石而和之,人莫知其乐也。(3分)
译文:
③吾闻井以甘竭,李以苦存,夫差以酣酒亡,而勾践以尝胆兴,毋亦犹是也夫!”(4分)
译文: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12分)
苦 斋
记
[明]刘基
苦斋者,章溢先生隐居之室也。室十有二楹,覆之以茅,在匡山之巅。匡山,在处[1]之龙泉县西南二百里,剑溪之水出焉。山四面峭壁拔起,岩崿皆苍石,岸外而臼中。其下惟白云,其上多北风。风从北来者,大率不能甘而善苦。故植物中之,其味皆苦。而物性之苦者,亦乐生焉。于是鲜支、苦楝、侧柏之木,黄连、亭历、苦参、钩夭之草,地黄、游冬、芑之菜,槠、栎、草斗之实,楛竹之笋,莫不族布而罗生焉。野蜂巢其间,采花髓作蜜,味亦苦。山中方言谓之“黄杜”,初食颇苦难,久之弥觉其甘,能已积热,除烦渴之疾。其槚茶亦苦于常茶。其泄水皆啮石出,其源沸沸汩汩,注入大谷。其中多斑文小鱼,状如吹沙,味苦而微辛,食之可以清酒。
山去人稍远,惟先生乐游,而从者多艰其昏晨之往来,故遂择其洼而室焉。携童儿数人,启陨箨[2]以艺粟菽,茹啖其草木之荑实。间则蹑屐登崖,倚修木而啸,或降而临清泠。樵歌出林,则拊石而和之,人莫知其乐也。
先生之言曰:“乐与苦,相为倚伏者也。人知乐之为乐,而不知苦之为乐;人知乐其乐,而不知苦生于乐。则乐与苦,相去能几何哉!今夫膏粱之子,燕坐于华堂之上,口不尝茶蓼之味,身不历农亩之劳,寝必重褥,食必珍美,出入必舆隶,是人之所谓乐也。一旦运穷福艾,颠沛生于不测,而不知醉醇饫肥之肠,不可以实疏粝;藉柔覆温之躯,不可以御蓬藋[3]。虽欲效野夫贱隶,偷性命于榛莽而不可得,庸非昔日之乐为今日之苦也耶?故孟子曰:‘天之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赵子曰:‘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彼之苦,吾之乐;而彼之乐,吾之苦也。吾闻井以甘竭,李以苦存,夫差以酣酒亡,而勾践以尝胆兴,毋亦犹是也夫!”
刘子闻而悟之,名其室曰“苦斋”,作《苦斋记》。
(选自《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卷六,有改动)
【注】 [1]处:指处州府,治所在今浙江丽水市。龙泉县属处州府管辖。[2]箨(tuò):笋壳。[3]御蓬藋:谓用蓬蒿、藋草来垫盖。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岸外而臼中臼:低凹 |
B.茹啖其草木之荑实茹啖:吃 |
C.运穷福艾艾:停止 |
D.寝必重褥,食必珍美寝:卧室 |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则乐与苦,相去能几何哉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
B.而不知苦生于乐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
C.剑溪之水出焉焉用亡郑以陪邻 |
D.吾闻井以甘竭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不属于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
A.野蜂巢其间 |
B.从者多艰其昏晨之往来 |
C.倚修木而啸 |
D.必先苦其心志 |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篇颇为别致的书斋记。作者抓住一个“苦”字,作为贯穿全文的脉络,目之所见,耳之所闻,足之所至,无往而不苦,处处与“苦斋”之名相照应。 |
B.作者写“苦”时,始终没有忘记其对立面是“甘”与“乐”。这样就为引出“苦与乐相为倚伏”的议论奠定了基础,使全文主旨的阐发深刻而又通俗。 |
C.文中举膏粱子弟以及吴王夫差和越王勾践的事例,阐明了苦与乐互相倚伏转化的道理,也抒发了祸福相依、人世无常的感慨,耐人寻味,启人深思。 |
D.作者并未把着重点放在写景上去描摹山水,让读者领略“苦斋”周围的山光水色,但往往寥寥几笔,就把那里的山之高、水之秀描绘得有声有色。 |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风从北来者,大率不能甘而善苦。故植物中之,其味皆苦。(3分)
译文:
②樵歌出林,则拊石而和之,人莫知其乐也。(3分)
译文:
③吾闻井以甘竭,李以苦存,夫差以酣酒亡,而勾践以尝胆兴,毋亦犹是也夫!”(4分)
译文: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