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11、杜甫在《旅夜书怀》中用“ ”一联表现自己漂泊无依的悲凉。
试题答案
11、飘飘何所似 天地一沙鸥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两题任选一小题)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苟子《劝学》)
或取诸怀抱, ; ,放浪形骸之外。(王安之《兰亭集序》)
杜甫在《旅夜书怀》中用“ ”一联表现自己漂泊无依的悲凉。
(2) ,桑榆非晚。 (王勃《滕王阁序》)
是故明君制民之产 , 。(《孟子·齐恒晋文之事》)
李煜在《虞美人》中用“ , ”两句抒发物是人非的亡国之痛。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两题任选一小题)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苟子《劝学》)
或取诸怀抱, ; ,放浪形骸之外。(王安之《兰亭集序》)
杜甫在《旅夜书怀》中用“ ”一联表现自己漂泊无依的悲凉。
(2) ,桑榆非晚。 (王勃《滕王阁序》)
是故明君制民之产 , 。(《孟子·齐恒晋文之事》)
李煜在《虞美人》中用“ , ”两句抒发物是人非的亡国之痛。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③题。(8分)
曲江对酒
杜甫
苑外江头坐不归,水精宫殿转霏微。
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
纵饮久判①人共弃,懒朝真与世相违。
吏情更觉沧州②远,老大徒伤未拂衣。
[注释]①判:同“拚”,不顾一切,豁出去。这里是“甘愿”。②沧州:水边绿洲,古时常用来指隐士的居处。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A.“苑外江头坐不归”,“苑”是指“宫苑”,“坐不归”写出了诗人想回但不能回去的无奈。
B.“水精宫殿转霏微”,“霏微”是迷蒙的样子,这句话营造了一种虚空寥落的意境。
C.尾联表达出微官缚身,不能解脱,故而虽老大伤悲,也无可奈何,终未拂衣而去的意思。
D.这首七律诗表现了杜甫在官场中无所作为,抱负难展,理想落空的苦痛。
(2)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中记述杜甫将“桃花与共杨花语”,改为“桃花细逐杨花落”,请简要分析这样改的妙处。(3分)
(3)本诗中的“纵饮久判人共弃,懒朝真与世相违”与《旅夜书怀》诗中“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共同使用了哪种修辞手法(对偶除外)?试分析这种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3分)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③题。(8分)
曲江对酒
杜甫
苑外江头坐不归,水精宫殿转霏微。
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
纵饮久判①人共弃,懒朝真与世相违。
吏情更觉沧州②远,老大徒伤未拂衣。
[注释]①判:同“拚”,不顾一切,豁出去。这里是“甘愿”。②沧州:水边绿洲,古时常用来指隐士的居处。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A.“苑外江头坐不归”,“苑”是指“宫苑”,“坐不归”写出了诗人想回但不能回去的无奈。
B.“水精宫殿转霏微”,“霏微”是迷蒙的样子,这句话营造了一种虚空寥落的意境。
C.尾联表达出微官缚身,不能解脱,故而虽老大伤悲,也无可奈何,终未拂衣而去的意思。
D.这首七律诗表现了杜甫在官场中无所作为,抱负难展,理想落空的苦痛。
(2)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中记述杜甫将“桃花与共杨花语”,改为“桃花细逐杨花落”,请简要分析这样改的妙处。(3分)
(3)本诗中的“纵饮久判人共弃,懒朝真与世相违”与《旅夜书怀》诗中“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共同使用了哪种修辞手法(对偶除外)?试分析这种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3分)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曲江对酒
杜甫
苑外江头坐不归,水精宫殿转霏微。
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
纵饮久判①人共弃,懒朝真与世相违。
吏情更觉沧州②远,老大徒伤未拂衣。
[注释]①判:同“拚”,不顾一切,豁出去。这里是“甘愿”。②沧州:水边绿洲,古时常用来指隐士的居处。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A.“苑外江头坐不归”,“苑”是指“宫苑”,“坐不归”写出了诗人想回但不能回去的无奈。 |
B.“水精宫殿转霏微”,“霏微”是迷蒙的样子,这句话营造了一种虚空寥落的意境。 |
C.尾联表达出微官缚身,不能解脱,故而虽老大伤悲,也无可奈何,终未拂衣而去的意思。 |
D.这首七律诗表现了杜甫在官场中无所作为,抱负难展,理想落空的苦痛。 |
(3)本诗中的“纵饮久判人共弃,懒朝真与世相违”与《旅夜书怀》诗中“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共同使用了哪种修辞手法(对偶除外)?试分析这种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3分)
杜甫
苑外江头坐不归,水精宫殿转霏微。
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
纵饮久判①人共弃,懒朝真与世相违。
吏情更觉沧州②远,老大徒伤未拂衣。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苑外江头坐不归”,“苑”是指“宫苑”,“坐不归”写出了诗人想回但不能回去的无奈。
B.“水精宫殿转霏微”,“霏微”是迷蒙的样子,这句话营造了一种虚空寥落的意境。
C.尾联表达出微官缚身,不能解脱,故而虽老大伤悲,也无可奈何,终未拂衣而去的意思。
D.这首七律诗表现了杜甫在官场中无所作为,抱负难展,理想落空的苦痛。
(2)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中记述杜甫将“桃花与共杨花语”,改为“桃花细逐杨花落”,请简要分析这样改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诗中的“纵饮久判人共弃,懒朝真与世相违”与《旅夜书怀》诗中“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共同使用了哪种修辞手法(对偶除外)?试分析这种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的新闻,完成1~4题。
自主招生考试,“想说爱你不容易”
本报记者郑晋鸣 通讯员 沈兰
元旦期间,高校自主招生拉开帷幕,北大、清华、复旦等诸多名校考试时间发生“撞车”,为求上名校,众多考生连日奔波。而自主招生考题中频频出现的新奇考题,也成为人们议论的焦点。高校自主招生考试究竟有没有给考生带来实惠?有没有取得预期效果?带着这些问题,记者对自主招生单位及考生和家长进行了采访。
考题新奇是否可取
专家告诉记者,这次“扎堆”元旦的高校自主招生考试,虽然大多数考题均在高中教学内容范围内,但知识点的覆盖面之广、对思考能力的要求之高,远远超过了高考。
不少走出考场的学生都反映“有些题目是书本上完全找不到的,如果要考好,一定要读好社会这本大书”。北京大学的作文题要求写一篇800字的文章,驳斥“腐败无害论”观点,规定其中至少要有5处正确引用古诗文。同时句子改错也涉及公众耳熟能详的歌曲,如要求考生从语法角度分析“我们都有一个家,名字叫中国”和周杰伦《青花瓷》中的“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这两例病句错在何处。在复旦的语文卷中,有一道题是给繁体字文言文加标点。清华的考题则出现了将杜甫的《旅夜书怀》翻译成英文等题目,这对学生的理解能力、语言能力等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不少中学老师认为,清华、北大等高校本次自主招生相关试题强调学生要具有国际视野,具备对现实社会进行分析、评判的能力,这是在引导学生积极学习、独立思考,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但也有一些老师和家长认为,这样可能会“负面”引导学生,比如说用英文表述过多容易构成对母语“不够尊重”。
记者点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是否得实惠
记者从高校自主招生考试现场了解到,在元旦这个小假期,不少家长自叹“比上班还累”。一位陪儿子到南京参加南京大学自主招生考试的外地学生家长告诉记者,他们已经连续三天辗转于几个考场。“我们花了不少钱,花费是小事,关键是孩子忙着复习考试,还要到处赶场,这有点吃不消了。”对于自主招生考试的费用,一些专家表示,几千元的路费食宿费对经济条件好的家庭而言可能不算什么,但对于贫困家庭或农村家庭来说却是一笔不小的负担,一些优秀生因经济问题不能赶考,有可能造成考试机会有失平等。
此外,自主招生考试赶上高考复习的关键期,考生在花费大量精力准备高校自主招生考试时,难免会打乱正常的高考复习计划。在分秒必争的高考冲刺阶段,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去争取自主招生的“20分”是否值得,这是一个需要各方认真思考的问题。南京市某中学一位高三班主任老师就直截了当地表示了担忧:“我们班上有几个学习成绩好的同学都参加了自主招生考试,多一次尝试就多一次机会,但我担心的是一旦没有录取,或多或少会影响学生们随后高考的备考信心。”
记者点评:高校自主招生在一定程度上给考生增加了筹码。如果考生能正确理性地对待,将会是一条出路;但如果对其寄予过大期望,恐怕就得不偿失了。
自主招生考试是否取得成效
有专家认为,高校自主招生是依靠自己的方式选拔适合自己的考生,它打破了高考“一考定终身”的录取方式,扩大了高校和学生的双向选择面。同时,也给一些在某方面确有专长的学生,甚至是偏才、怪才提供了脱颖而出的机会。在很多发达国家如日本,高校招生主要实行“二次高考”:第一次为大学入学考试中心主办的全国统一学历考试;第二次为大学单独考试。实践表明,高校自主招生与统一考试并不矛盾,两者可以取长补短。
但是在我国,目前这种扎堆式的自主招生考试,能否达到这样的目的,还有待于各高校不断探索和完善。有人提出,现在自主招生只是一些知名大学的“专利”,这对于其他实力相对较弱的学校显得不公平。还有人认为,自主招生虽然可以消除原来高考体制的一些弊端,不过一旦操作不好,会成为高校招生腐败、暗箱操作的温床。针对有些人提出的实行自主招生联考机制,还有专家提出了异议:“这等于将各种考试混成一锅粥,与传统的高考又有何区别呢?不如取消自主招生算了。”
记者点评:高校自主招生考试客观上使一些优秀考生拿到了继续深造的“入场券”。如果有关方面能在制度方面进一步完善,杜绝幕后猫腻,相信成效会更好。
(2009—01—19《光明日报》,有删节)
1.这篇新闻的总标题有什么特点?以此为题有什么效果?
2.“用事实说话”是新闻报道的一条最根本的规律。试举两例分析这篇新闻是如何体现这一规律的。
3.这篇新闻的主体三个部分后面分别有一段“记者点评”,请仿照后两段“记者点评”的模式,补写出第一部分的点评。
4.这篇新闻的第三部分列出了针对高校自主招生考试的几种观点,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高校自主招生的看法。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6―12题(22分)
孟浩然的疏离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岩扉松径长寂寥,唯有幽人夜来去。”(1)
《夜归鹿门歌》是孟浩然代表作之一,这首诗的特色,用闻一多先生话来说就是:淡到看不见诗。起笔平平写去,从黄昏□□的渡口,到月下□□的松径,似乎不过是时间的推移与空间的转换;前后平仄两组韵脚把诗切割为两个部分,照应了时空转化;作为过渡的“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一句,平淡的叙述中,同样让人感到“切割”的意味:诗人仿佛正把自己从喧闹的尘世中剥离出来,投身于另一个寂静而不免于荒凉的世界。(2)
在孟浩然的诗集里,这种与世间疏离的感觉随处可见。孟浩然诗歌的取材,比诸其余盛唐诸大家,未免狭隘,除了他精擅的山水诗之外,差不多就是一首一首的送别诗了。读者可能会注意到,这些诗里,一如“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的意境,“君”如何如何,“我”如何如何,这样的比照,时常跳出。这虽是送别诗套数,在所存无几的孟浩然诗作中,用得未免也频密了点:(3)
吾观鹪鹩赋,君负王佐才。 ――《送丁大凤进士赴举,呈张九龄》
君登青云去,予望青山归。 ――《送友人之京》
我行穷水国,君使入京华。――《宿永嘉江,寄山阴崔少府国辅》
余是乘槎客,君为失路人。――《除夜乐城逢张少府》
这些诗句里,青云与青山,水国与京华,“君”与“我”的剥离,似乎不仅在眼前的旅途,而在于他们的人生目标根本背道而驰。若把“君”看作入世者,那个“我”自然成了避世者;前者准备“兼善天下”,后者准备“独善其身”。“我”对“君”的心态也颇可玩味。《鹪鹩赋》乃是张华所作,赋前序云:“鹪鹩,小鸟也,生于蒿莱之间,长于藩篱之下,……色浅体陋,不为人用,形微处卑,物莫之害,繁滋族类,乘居匹游,翩翩然有以自乐也。”以“鹪鹩赋”对“王佐才”,既有谦抑之态,又有自得之情;以“乘槎客”对“失路人”,自得之情更是宛然。(4)
闻一多说:“我们似乎为奖励人性中的矛盾,以保证生活的丰富,几千年来,一直让儒道两派思想维持着均势,于是读书人便永远在一种心灵的僵局中折磨自己,巢、由与伊、皋,江湖与魏阙,永远矛盾着,冲突着,于是生活便永远不谐调,而文艺也便永远不缺少题材。”他认为孟浩然一生没有功名,这项矛盾在他身上并不太显著。他举“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为例,赞扬孟浩然止于羡鱼而并不结网,是难得的一贯,超出他的时代。(5)
这首《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恰作于孟浩然应聘入张九龄幕府时。同时他还写下“感激遂弹冠,安能守固穷”(《书怀贻京邑同好》这类句子。其实,那个“羡鱼”而不“结网”的姿态,恰是孟浩然矛盾行止的最佳写照。(6)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在从前那些诗人们的作品里,每每颠倒了过来,或者说,诗中所表达的理想时常与他们现实的身份形成反差――穷时幻想兼济天下,达时渴望退步抽身。对与孟浩然同时代的诗人们来说,功名富贵是一种正大光明的追求。李白入京求官时,会大方地写下“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而张九龄功业极盛之时,诗作表达的反而都是恬淡之情、归隐之志。孟浩然呢?他并非没有入世之热望,却又始终不肯、不敢或者不能放弃出世的姿态。他不曾经历大进大退、大起大落的跌宕,而是把身形凝固在了提步将迈不迈的一瞬。(7)
关于他的那个著名传说,似乎是他这种“两头不着”的境况的写照:维私邀入内署,俄而玄宗至,浩然匿床下。维以实对,帝喜曰:“朕闻其人而未见也,何惧而匿?”诏浩然出。帝问其诗,浩然再拜,自诵所为。至“不才明主弃”之句。帝曰:“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8)
因友人引荐而忽然有了“面圣”的奇遇,朗诵的却是“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的句子,不但“明主”不悦,“故人”也不见得欢喜。联系到他后来终于没能留任张九龄幕府,这究竟是自觉的选择,还是背运的笑料,真是难说得很。(9)
要说谁最好地“解决”了出世入世的矛盾,那一定不是孟浩然,而是王维。荣与辱,进与退,王维该经历的都经历了,该拥有的都拥有了,该看破的也都看破了,所以他暮年诗作里的恬淡是真恬淡。孟浩然的恬淡里仍然有焦灼:“予复何为者,栖栖徒问津。中年废丘壑,上国旅风尘。”(《仲夏归汉南园,寄京邑耆旧》)(10)
孟浩然是幸运的,他不曾经历杜甫在安史之乱中的流离,不曾经历李白暮年流放夜郎的狼狈,甚至不曾经历王维身陷贼中的尴尬,他生死河山全盛时。但也因为他总是提步又止,不曾真真切切的去“走上一遭”,他与“外面”的世界始终疏离。不够丰富的人生与对世间有限的关照,确实限制了他的创作。我们不能不欣赏他那些精妙自然的篇章,但如以现存诗作而论,则不免于单调。一些诗意,有类一桶水倒来倒去。他与王维齐名并尊,但王维诗从体裁、题材到意象丰富变化,都非他能及。(11)
6.文章第(2)段空格处应填入的词语依次是□□和□□。(2分)
7.文章第(3)段划线句中“寂静”和“荒凉”不能互换,理由是 (2分)
8.文章第(4)段内容看,孟浩然觉得自己与“鹪鹩”的相似之处在于 (2分)
9.文章第(5)―(7)段中作者的观点和闻一多并不一致。闻一多认为孟浩然 ;
而作者则认为 。(3分)
10.对文章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6分)
A.文章开篇引用孟浩然的代表作品,展现了孟诗中“与世间疏离”的特点。
B.孟浩然诗歌创作取材比较狭隘,原因是他只精擅山水诗和送别诗。
C.从孟浩然“面圣”的奇遇中我们可以看出孟浩然是一位不愿趋附权贵的的君子。
D.文章题目中“疏离”表现的是孟浩然始终不愿与现实社会妥协的品质节操。
E.文中多处运用对比,对孟浩然诗歌创作中的不足进行了理性客观的分析。
F.文章大量引用了唐人诗句,旨在增添文章的文化含量,并使语言生动华美。
11.就本文来看,孟浩然的诗歌成就比不上王维的原因是 。(2分)
12.作者认为“王维……暮年诗作里的恬淡是真恬淡”,在我们高中所学的课文《前赤壁赋》中,也有这样的境界。请结合《前赤壁赋》的内容及主题作简要分析。(5分)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