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3、第(4)节画线句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4分)

 

试题答案

3、略

二、名句默写

 

相关题目

(06年汉语文辽宁卷) 阅读下文,完成17―29题,共42分。

雨和瓦

    ①二十年前的雨听起来与现在有所不同。记得那时,雨点落在青瓦上。室内的人便听见一种清脆的铃铛般的敲击声。毫不夸张地说,青瓦上的雨声确实像音乐,只是隐身的乐手天生性情怪僻,喜怒无常。突然它失去了耐心,雨声像鞭炮一样当空炸响,使你怀疑如此狂暴的雨是否怀着满腔恶意。然后忽然地它又倦怠了,撒手不干了,于是我们只能听见淤积在屋檐上的雨水慢慢滴落在窗前门外。

    ②十二年前,我住在一座简陋的南方民居中。我不满意房屋格局与材料的乏味,我对我家的房屋充满了一种不屑。但是有一年夏天,我爬上河对面水泥厂的仓库屋顶,准备练习跳水的时候,我头一次注意到了我家屋顶上的哪一片片蓝黑色的小瓦。它们像鱼鳞那样整齐地排列着,显出一种出人意料的壮美。对于我来说那是一次奇特的记忆,奇特的还有那天的天气。一场暴雨突然来临,几个练习跳水的男孩子干脆冒雨留在高高的仓库顶上,看着雨点急促地从天空泻落,冲刷着对岸热腾腾的街道和房屋。

    ③那是我第一次在雨中看我家的屋顶。我看见暴雨落在青瓦上,溅出的不是水花,而是一种灰白色的雾气。然后雨势变得小一些了,雾气散了,那些瓦片露出了它简洁而流畅的线条。我注意到雨水与瓦的较量是在一种高亢的节奏中进行,无法分辨谁是受伤害的一方。肉眼看到的现实是雨洗涤了瓦上的灰土,那些陈年的旧瓦突然焕发出崭新的神采。在接受了这场突出期来的雨水冲洗后,它们开始闪闪发亮,屋檐上的瓦楞草也重新恢复了植物应有绿色。我第一次仔细观察了雨水在屋顶上制作音乐的过程,并且有了一个新的发现:不是雨制造了音乐,而是那些瓦对雨水的反弹创造了音乐。

    ④我记得二十年前的家,除了上面说到的雨中的屋顶,还有我们家洞开的窗户。远远地,隔着茫茫的雨帘,我看见了母亲――她在家里正伏在缝纫机上赶制我和我哥哥的衬衣。

    ⑤现在,我不记得那件衬衣的去向了。我母亲也早去世多年。但是二十年前的那场暴雨使我对雨水情有独钟。假如有铺满青瓦的屋顶,我不认为雨是可恶的事物;假如你母亲曾经在雨声中为你缝制新衬衣。我不认为你会有一颗孤独的心。

    ⑥这就是我对于雨的认识。

    ⑦这也是我对于瓦的认识。

17.①自然段描写的情景是记忆中的雨,还是现实中的雨?(3分)

 

 

18.①自然段的描写角度是(3分)

    A.视觉角度                         B.听觉角度

    C.触觉角度                         D.嗅觉角度

19.在①自然段中,作者主要运用了哪两种修辞手法?(3分)

 

 

20.从②自然段的文意看,“我”当时正处在什么年龄段?(3分)

 

21.依据②自然段回答,“我”爬上河对面水泥厂的仓库屋顶后,心情有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4分)

 

 

 

22.下列选项中,对③自然段内容概括较为全面的一项是(3分)

    A.描写“我”所见到的暴雨的情景。

    B.描写雨水和瓦较量的情景。

    C.说明瓦对雨水的反弹创造了音乐。

    D.叙写“我”对暴雨和青瓦的观察与思考。

 

23.从下列③自然段出现的动词中,找出“我”是行为主体的四个动词,用横线“――”标出(4分)

    看见    溅出    露出    注意    较量   洗涤

    焕发    观察    制作    发现    制造    反弹

24.下列选项中,对④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判断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笔触由物及人,内容由描写自然现象转入描写家庭。

    B.突出母亲辛勤劳作的身影,表达对母亲的崇敬与感激之情。

    C.这段文字深化了文章主题。

    D.这段文字是对上文的总结。

25.你如何理解⑤自然段中画线句子的深刻含义?(4分)

 

 

 

 

 

26.本文中有没有正面描写“现在”的雨?(3分)

 

 

 

27.在下列选项中,给本文分段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①②③/④⑤/⑥⑦                 B.①/②③④⑤⑥/⑦

    C.①/②③④/⑤⑥⑦                 D.①②/③④⑤/⑥⑦

28.对本文的表达方式判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以议为主,叙议结合

    B.以叙为主,叙议结合

    C.只有记叙,没有描写

    D.抒情为主,记叙次之

 

29.对本文的体裁判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抒情散文                         B.议论文

    C.叙事散文                         D.小小说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向一棵树鞠躬

王崇亚

  ①我突然被一棵榆树惊呆了。

  ②它长在一堆码起来的两米多高的砖垛上。稀稀疏疏的枝杈恣意地伸展着,形不成高大伟岸的姿态,却展示了固执顽强的生命。

  ③它小心地经营着自己。它当然喜欢玉树临风般的躯体,哪怕是小家碧玉的亭亭玉立也可以呀!但命运却把它交付给一堆砖。当初,它选择了砖垛前面的那一片阳光地带,准备唱着歌儿向老榆树告别。可是就在瞬间,一阵微微的风,把它吹到砖垛上,它的命运因此而改变。它知道,非分的妄想只能毁灭自己。找准自己的位置,顺势而生长,才是生命的根本。它只能压抑着蓬勃向上的内驱力,让饱满的激情化作一段朴实——它长成了灌木丛。

  ④即便如此,它也肯定受过不尽的苦痛。雷电轰击过它,狂风摧残过它,风雪侵蚀过它。最难耐的还是干旱和贫瘠。它有时想拦住匆匆而过的雨水,雨水却对它不屑一顾;也曾经挽留过晶莹的露珠,露珠只轻轻吻了它一下,就再也寻觅不着。脚下那座高原似的砖垛,却贫瘠得难以供应它起码的养料。

  ⑤它只得打自己的主意。让主干变粗变矮,让枝叶变小变多,尽量节衣缩食,减少消耗。尽可能挽留住雨露,拼命把根往下扎,这是它生存的策略。厄运使得它青筋突暴,浑身疤痂,身体佝偻,它没有屈服。无论生活怎样艰难,总得面对,总得应付,总得一步一步走过。

  ⑥我久久地站在那里,为一棵榆树而感动。

  ⑦后来我发现那砖垛已经不见了。

  ⑧一个老人背负着一棵树蹒跚而行。正是砖垛上的那棵树。

  ⑨老人告诉我,这垛砖垛了18年。当初准备盖房子用,儿子突然得病死了。媳妇改嫁,他领着孙子孙女艰难度日,房子就耽搁了。现在孙子孙女已长大成人,会挣钱了,政府又补贴了一部分钱,房子终于可以翻修了。

  ⑩我怔在那里。18年,我不知老人是如何度过的。

  老人边走边自言自语道:“当初砖每块五分,现在涨到三毛七。你看这棵树,咋就恁耐活呢?缺水少土的,竟活了18年。若不是用砖,要活成精呢!”

  我突然觉得老人背上的那棵榆树,竟然是老人的翻版。蓬蓬松松的枝叶,是老人稀疏的乱发;褶褶皱皱的树干,是老人饱经风霜的脸;几十条柔柔细细的根,是老人冉冉飘飞的胡须!

  老人背负着那棵老榆走了。一个自言自语的老人背负着另一个不言不语的老人,走了。

  一种热热的液体,模糊了我的双眼。我默默地伫立,向老人背上的那棵榆树深深地鞠了一躬。

1.结合语境,体会下列两句话中加粗词语的含意。

1)稀稀疏疏的枝杈恣意地伸展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它小心地经营着自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⑤段的画线句中一连使用了三个“总得”,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段中画线句子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1~4题。

江南古镇

      杨国民

要研究江南的文化历史,就不能不读江南的古镇。假若把整个江南比作一曲委婉柔丽、行云流水般的乐章,那么古镇就是一个非常精彩的乐段。

当你参观了一座座江南的古镇后,就会惊异地发现:这些古镇的设置是那么的规整,一条清流从远处飘逸而来,又从这里委婉流去,缱绻缠绵处就是一座古镇。假如说长江黄河是孕育华夏文明的清泉。穿梭往来的舟舸,举帆落帆,扬桨收桨之间,就把一座古镇同整个江南人文大背景勾织得异常和谐熨帖。

街道一律临河铺筑,两排挤挤的房屋把天空夹出细长一条,有一排房屋干脆就是半间建在河面上的吊脚楼,足见其对水的依傍。青石板的街面,被千万双脚打磨得发亮,把一段邈远的历史融凝进去,却不留一丝痕迹。古街虽窄小,却并不失之于平直简约,一条条幽深的小巷细弄,一头勾连着古街,一头曲曲折折地延伸过去,把整个一座古镇引宕得一波三折,有了音乐的节律。“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那绵长清丽的诗意就该由古镇的小巷里抽绎出来。而夜卧古镇的吊脚楼上,听“欸乃”橹音从远处飘来,又从你枕下飘向远方,载去你的遐想和憧憬。一座座“如虹饮水”的石拱桥,巧连妙构,宛若一帧行草书法,笔墨淋漓之间,有一缕墨韵衔接着,构成了整体的韵律和完美。

对一条条漂泊的远舟来说,那古镇就是一处驿站。白天,他们在河道里经历了风与浪的搏斗,在夕阳西下,落霞铺彩之时,挟着唱晚的渔歌,沾着浪尖的飞沫,泊进古镇平静的港湾里。那掌舵的老大或拉纤的汉子便循着窄窄的石级缓缓地走上来,在古街上溜达一下,舒张舒张疲乏的身躯。然后在临河的一个小酒店里坐下来,沽一壶酒,买两碟菜,慢悠悠地喝,把余下的一丝精力蘸着酽浓的酒液,直喝到酥酥地微醉,然后枕着古镇的恬静酣睡一夜,蓄养出勃勃的精力,再供明天的风浪去销蚀。明天路程的终点也许还是一座古镇,就那么山一程水一程地漂泊过去,一座座的古镇就勾连着他们的今天、明天和后天,在时空的坐标轴上,古镇就勾画出他们一条条生命的曲线。古镇的性格异常温顺,就如羞于表达的朴实纯正的村姑,眉宇举止间却还是掩饰不了匆去来的帆影。

在古镇的人流里,你若驻足细听一听,就会发现许多还没有完全同化的口音,他们的祖先或许来自戈壁瀚海,漠漠黄土,因为那贫瘠的土地难以负载他们生存的沉重叹息,遂逐一脉弱水,在饱尝颠沛流离之苦后,终于择定将古镇作为自己的永久居地。只是用保住那方故土的语言,来寄托对它的永久思念。江南的许多古镇,你虽看它貌不惊人,它或许就育过一代名震寰宇的文人墨客,一派流芳百世的学者教授。你看,古镇的四周是广袤的田野,一带萦纡的清流,一抹起伏的山影,就凸现出这么一个恬静的处所……在一条幽深的小巷里,在一处青藤垂垂的院落里,隔了外界的喧嚷,避了市井的诱惑,面壁十年,精研邃思,而一旦出露,怎不叫世人惊愕瞩目?一部部煌煌巨著,一幅幅珍奇墨韵,蕴足了文化底气,就从这里展开它的册页。

1.本文第1段中说“古镇就是一个非常精彩的乐段”,你认为江南古镇的“精彩”表现在哪些方面?请你分条概括。

2.本文的语言很有特色,请从遣词造句、修辞使用,表现手法几个方面分析本文语言运用的特点,并各举一例加以说明。

3.请结合文意,以江南古镇为背景,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描绘“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的情境。(100字左右)

4.选出对本文分析鉴赏有误的两项 (   

A.本文既写古镇的乡土风情,又写其丰富的文化底蕴,从而激起读者强烈的审美感受,这正是本文高超的艺术性之所在。

B.本文写古镇“没有完全同化的口音”择定古镇为永久居地,目的是反衬旧时代的暗无天日,这正是本文深刻的思想性之所在。

C.文章语言虚实相间,增强了文章的情趣美和诗意美。

D.作者首先着力描绘江南一座古镇的风韵,然后以点带面,总写对所有江南古镇的热切赞美,以激起读者的遐思和向往。

E.行文中,作者由古镇清流联想到长江黄河,显然是为了突出江南古镇的文明内涵,从而深化了本文主题。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1~4题。

江南古镇

      杨国民

要研究江南的文化历史,就不能不读江南的古镇。假若把整个江南比作一曲委婉柔丽、行云流水般的乐章,那么古镇就是一个非常精彩的乐段。

当你参观了一座座江南的古镇后,就会惊异地发现:这些古镇的设置是那么的规整,一条清流从远处飘逸而来,又从这里委婉流去,缱绻缠绵处就是一座古镇。假如说长江黄河是孕育华夏文明的清泉。穿梭往来的舟舸,举帆落帆,扬桨收桨之间,就把一座古镇同整个江南人文大背景勾织得异常和谐熨帖。

街道一律临河铺筑,两排挤挤的房屋把天空夹出细长一条,有一排房屋干脆就是半间建在河面上的吊脚楼,足见其对水的依傍。青石板的街面,被千万双脚打磨得发亮,把一段邈远的历史融凝进去,却不留一丝痕迹。古街虽窄小,却并不失之于平直简约,一条条幽深的小巷细弄,一头勾连着古街,一头曲曲折折地延伸过去,把整个一座古镇引宕得一波三折,有了音乐的节律。“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那绵长清丽的诗意就该由古镇的小巷里抽绎出来。而夜卧古镇的吊脚楼上,听“欸乃”橹音从远处飘来,又从你枕下飘向远方,载去你的遐想和憧憬。一座座“如虹饮水”的石拱桥,巧连妙构,宛若一帧行草书法,笔墨淋漓之间,有一缕墨韵衔接着,构成了整体的韵律和完美。

对一条条漂泊的远舟来说,那古镇就是一处驿站。白天,他们在河道里经历了风与浪的搏斗,在夕阳西下,落霞铺彩之时,挟着唱晚的渔歌,沾着浪尖的飞沫,泊进古镇平静的港湾里。那掌舵的老大或拉纤的汉子便循着窄窄的石级缓缓地走上来,在古街上溜达一下,舒张舒张疲乏的身躯。然后在临河的一个小酒店里坐下来,沽一壶酒,买两碟菜,慢悠悠地喝,把余下的一丝精力蘸着酽浓的酒液,直喝到酥酥地微醉,然后枕着古镇的恬静酣睡一夜,蓄养出勃勃的精力,再供明天的风浪去销蚀。明天路程的终点也许还是一座古镇,就那么山一程水一程地漂泊过去,一座座的古镇就勾连着他们的今天、明天和后天,在时空的坐标轴上,古镇就勾画出他们一条条生命的曲线。古镇的性格异常温顺,就如羞于表达的朴实纯正的村姑,眉宇举止间却还是掩饰不了匆去来的帆影。

在古镇的人流里,你若驻足细听一听,就会发现许多还没有完全同化的口音,他们的祖先或许来自戈壁瀚海,漠漠黄土,因为那贫瘠的土地难以负载他们生存的沉重叹息,遂逐一脉弱水,在饱尝颠沛流离之苦后,终于择定将古镇作为自己的永久居地。只是用保住那方故土的语言,来寄托对它的永久思念。江南的许多古镇,你虽看它貌不惊人,它或许就育过一代名震寰宇的文人墨客,一派流芳百世的学者教授。你看,古镇的四周是广袤的田野,一带萦纡的清流,一抹起伏的山影,就凸现出这么一个恬静的处所……在一条幽深的小巷里,在一处青藤垂垂的院落里,隔了外界的喧嚷,避了市井的诱惑,面壁十年,精研邃思,而一旦出露,怎不叫世人惊愕瞩目?一部部煌煌巨著,一幅幅珍奇墨韵,蕴足了文化底气,就从这里展开它的册页。

1.本文第1段中说“古镇就是一个非常精彩的乐段”,你认为江南古镇的“精彩”表现在哪些方面?请你分条概括。

2.本文的语言很有特色,请从遣词造句、修辞使用,表现手法几个方面分析本文语言运用的特点,并各举一例加以说明。

3.请结合文意,以江南古镇为背景,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描绘“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的情境。(100字左右)

4.选出对本文分析鉴赏有误的两项 (   

A.本文既写古镇的乡土风情,又写其丰富的文化底蕴,从而激起读者强烈的审美感受,这正是本文高超的艺术性之所在。

B.本文写古镇“没有完全同化的口音”择定古镇为永久居地,目的是反衬旧时代的暗无天日,这正是本文深刻的思想性之所在。

C.文章语言虚实相间,增强了文章的情趣美和诗意美。

D.作者首先着力描绘江南一座古镇的风韵,然后以点带面,总写对所有江南古镇的热切赞美,以激起读者的遐思和向往。

E.行文中,作者由古镇清流联想到长江黄河,显然是为了突出江南古镇的文明内涵,从而深化了本文主题。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对古典乐坛击一掌

                                         施雪钧

过20世纪中期的辉煌年代后,古典音乐进入了多事之秋。

开音乐界潘多拉魔盒的是英国乐评界奇才诺曼莱布雷希特。他在《谁杀了古典音乐》一书中,将神圣的音乐界无情地捅了个大窟窿,告诉你一个另类音乐世界。这个惊世骇俗的宏著,列举出很多确切的证据以及活生生的例子,让你看到隐藏在串串音符之下的私欲。以往人们景仰和崇拜的古典音乐大牌明星、艺人,在他的笔下,一个个排队过滤。

坦率的说:对这本厚达400多页的书,笔者爱不释手,认为是近年来读到的音乐书籍中的好书。在钦佩作者的学识渊博、笔法犀利、目光敏锐的同时,更为诺曼的无畏勇气所感动。作为英国《每日电讯报》、《星期日泰晤士》报的专栏作家、音乐评论家,他有值得当今乐评家们认真学习的地方。

读西方音乐史,看到的差不多全都是正史和“神话”般的传奇。而诺曼却告诉我们书上很难看到的台前幕后的真相:“相比之下,帕瓦洛蒂一年进帐1500万美元,多明戈1000万美元,帕尔曼500万美元,穆特则为250万美元……古典音乐一方面衰落到需要靠政府的补助来维持一丝气息,一方面却有替特定艺人带来比不少运动转播广告收入还要高的酬劳。”作者痛心的写到:金钱,正在侵蚀音乐心灵并对古典音乐带来致命的影响。

何曾不是呢?诺曼幽默地说:B“乔治迈克打个喷嚏,古典音乐就染上了肺结核,迈克尔杰克逊因儿童性骚扰案被捕时,索尼古典立刻就被送进了监护病房。世界杯橄榄球赛的一场掷球争议,弄得卡纳娃无法上场献艺……还有:多明戈为了洛杉矶奥运会演唱会,毫无歉意地取消与柯文特花园早已签定的普契尼《西部女郎》的演出:卡雷拉斯因为非法索取及收受每场十万美元的演出暗盘而遭受罗马警方传讯;帕瓦洛蒂在贫困的菲律宾开演唱会,一张最高2500美元票价相当于一般人五个月的薪水,歌唱家们依然拿得心安理得……”

每当神圣的音乐响起时,普罗大众对大师和音乐家充满了虔诚之心。A人们不会想到,美妙旋律的背后是节节抬高的价码,金钱已经开始入侵音乐演出的品质。那些空中飞人与经纪人已经习惯在疲惫的赶场中对付价格不菲的音乐会。我相信,爱乐大众如果读到这些内容,对音乐的美感以及对大牌明星的虔诚之心,一定会打一些折扣。

在电器工业,军火工业主宰着古典音乐命运的今天,音乐产业已成为娱乐业的附庸。诺曼讥讽地说:4、“纽约第六大道或西雅图的一纸和约,就可以让全世界四分之一的古典音乐从此不见天日。音乐活动的命运在老板们手中钢笔落下的那一刻,便注定了任人宰割的命运。”可怜的古典音乐,过去纯朴真诚的欣赏环境和健康生态遭到了破坏,音乐品质的沦丧已流失了大量有素质的听众,前景开始黯淡。

也许有人会说,诺曼莱布雷希特的说法太偏激,危言耸听,或是庸人自扰。但笔者以为,尽管书中有些观点值得商榷,有些说法严厉了些,但无论从哪个角度看,《谁杀了古典音乐》一书,让你直面现实、思考未来,是本不能不看的书!

题目:

1.“对古典乐坛击一掌”的含义是                                  

2. 诺曼打开的潘多拉的盒子是                                    

3.文中划线的句子A的宾语是                                      

4.仿写诺曼的讥讽,选择一个角度表述你对你所了解的音乐现象的评价

                                                                  

5、文中画线的句子B运用了         修辞,其意义是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25分)

桃 花 鱼

刘醒龙

    (1)一个人终其一生,不知会做多少荒唐事。那些立即就懂了的,自然是用同步进行的一笑了之。有些荒唐当时并不晓得,过去了,经年累月了,非要被某种后来才发生的事物所触发了,才会明白。

    (2)多年以前的一个夏天,我曾经奔着桃花鱼而去,那是奔流不息的长江为桃花鱼最后一次涨水。秭归的朋友在电话里告诫,这几天不来看,就只能永远地遗憾了。依照家在三峡的朋友们的说法,桃花鱼也不是想见就能见到,排除了当地人,许多专门奔桃花鱼而来的人,两眼空空来与去的实在太多了。朋友所指人与桃花鱼的缘分,不是俗来俗去的所谓桃花运。就连当地人也说不清楚,同样的天气,同样的时辰,同样的水流,体态婀娜的桃花鱼有时候出来,有时候却不肯露面。我去的时候,小妖一样的桃花鱼,偏偏一身小资气质地现形了。多年以后,只要有审美的需要,就会情不自禁想到此种细细的九亿年前的尤物。譬如柔曼,譬如玉洁冰清,譬如款款盈盈,再也没有比得过这汪洋蓝碧之中所荡漾的了。

    (3)现在,我当然懂得,任何的绝色无不属于天籁。人的荒唐就在于,不时地就会冲动,想着那些非分之想。失去桃花鱼的不是桃花鱼本身。后来的一些日子里,偶尔谈论或者是在书文中阅读桃花鱼,总也免不了会猜度,没有见过桃花鱼的人一天比一天多,当他们与那早已成为虚空的桃花鱼相逢时,传说中由王昭君涕泪洒入香溪河中幻化而生的精灵,是否会被想像成北冰洋边人所尽知的美人鱼!

    (4)那一天,去到江西永修境内的柘林湖。徐徐退去云雾的水坝旁,露出一块标示牌:桃花水母繁殖基地。叫桃花鱼的人与叫桃花水母的人不同,只要开口就不难分辨出,是天下人文故事的口口相传者,还是治学古生物的专家。那块标示牌不动声色地为我更换了一种旷远、静谧的背景。这样一片浩瀚的水面,宛如一本智者的大书。清澈水波,被风吹起,仿佛薄薄霜色铺陈大地;自然湖光,被山收拢,一似翩跹秋叶装点森林。

    (5)年复一年,日复一日,那些让城市永远无法企及的成份,随风入怀,汪洋肆意,毫无顾忌地游走在总是渴求一片冰蓝的情怀里。

    (6)于是,我在想,在桃花鱼古老的生命里,真正古老的是那份不与任何尘俗同流合污的高贵。宁可死于每一点来历不明的污染,也不改清洁的秉性。宁可葬身万劫不复的沧浪,也不放弃尊严随波逐流。与柘林湖水同游,时常有滴水成线的细微瀑布,送来深厚修养的轻轻一瞥;翡翠玛瑙散开的小岛大岛,也会端明了九百九十几个情爱,没有任何阴谋地坦荡说来。高贵是桃花鱼生命中惟一的通行证,舍此别无选择,这一点常常让人类汗颜。有桃花鱼的柘林湖,理所当然值得每一个有心人去景仰,并且还要深深感谢它,用怡情的清洁,用梦想的冰蓝,用仰止的浩然,在大地苍茫的时刻,为滋养一种高贵,细致地保养着她所必需的墒情。

    注:桃花鱼,无脊椎低等多细胞腔肠动物,水母类,学名桃花水母,主要呈淡粉红色、淡紫色、白色。目前,全球范围内,桃花水母仅存于屈原、王昭君的故乡秭归县境内。据研究称,每年在桃花盛开之际浮上江水表层,桃花殒落之时潜入水里,故称“桃花鱼”。

1.作者为什么说桃花鱼“不是想见就能见到”的?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2.文章第(3)节说“失去桃花鱼的不是桃花鱼本身”,联系全文说说这句话的含义。(6分)

3.第(4)节画线句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6分)

4.作者写桃花鱼的用意是什么?请结合全文简要说明。(7分)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

精英家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