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说明⑴⑵段中“大量”一词在文中的作用。(3分)
14.解释第⑵段和第⑷段中加点词在文中所表达的意思。(2分)
①灭顶之灾:
②可想而知:
13.根据⑵⑶⑷⑸段的大意,第①段中说的三个关键因素应该:(3分)
一是 ;
二是 ;
三是 。
⑵首先,南极冰盖对于太阳辐射来的能量的变化是非常敏感的。科学家们通过大量的观测结果估计,结果太阳辐射出来的能量减少1%,南极冰盖就会往外延伸1100千米,这将导致地球表面的温度下降5℃,因而引起全球的气候发生灾难性的变化。而如果太阳辐射出来的能量减少1.6%,则整个地球就将被冰层所覆盖,这对人类来说,无疑是一种灭顶之灾。
⑶另外,南极冰盖的存在就像是在地球的表面安装了一个巨大的反射镜,将太阳辐射到这一地区的能量的绝大部分都反射回去。再加上南极高原的空气稀薄而干燥,灰尘极少,所以被冰层反射来的能量很难被空气所吸收,因而白白地散射到太空中去,致使地球损失了相当一部分热能。南极冰盖覆盖了南大洋很大一部分面积,这就大大地减少了大气和海洋之间的热交换,因而严重地影响了地球上的气候变化。
⑷更加重要的是,南极冰盖季节性的胀缩又把上述的这种效应大大地放大了。我们知道,冰对来自太阳的能量的反射率大约是水的5~16倍。而在冬天,冰盖的面积是夏天时的5倍,最大时覆盖了整个南半球面积的8%,因此,南极冰盖的存在和胀缩对全球性的气候变化影响之大就可想而知了,这无疑是一种至关重要的制约因素。
⑸还有,若从全球范围来看,海洋和大气循环系统就像是一台巨大的热动力机,其热能主要来自被太阳光加热了的地球表面,特别是善于吸收热量的海洋表面,在这里,海水将太阳能吸收并贮存起来,为这个热动力机准备了取之不尽的燃料供应。于是,在地球的表层形成了两个互相影响的循环系统,这就是大气对流和海水环流。一方面,赤道附近的热空气上升,从高空分流向地球的两极,在那里释放出所携带的热量而变冷变重,下降到地面以后又从两极吹回到赤道,形成了大气的全球性对流;另一方面,太阳将赤道附近的海水加热之后,从大洋表层流向两极,在那里冷却以后,又从洋底流回赤道,组成了另外一种连续不断的热交换,形成了全球性的大洋循环系统。
11.对下列四句话中“之”字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2分)( )
①其故人尝与庸耕者闻之。 ②之陈。 ③宫门令欲缚之。 ④陈王闻之。
A.①与④同 B.①与③同 C.③与④同 D.四个都不同。
10.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2分)
9.下列句子中“盖”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2分)( )
A.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
B.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
C.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珠遇。
D.盖天下万物之萌生,靡(没有)不有死。
8.解释下列词语。(2分)
①中道崩殂:
②天下三分:
③危急存亡之秋:
④殊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