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形成丁区与甲.乙两区自然景观显著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2)丙区的自然景观与甲乙两区截然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3)地点②一月份平均气温最有可能为 .A.l8℃ B.3℃ C.-3℃ D.-l8℃(4)2005年5月我国珠峰测量团来到丁区考察.不可能见到的景观是 .A.雪山连绵.冰川广布 B.成群的藏绵羊在奔跑C.河流密布.水运发达 D.青藏铁路的建设者正在施工(5)图中N地与森林破坏有关的常见自然灾害有 .A.地震 B.沙尘暴 C.台风 D.泥石流(6)为了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我国目前正实施跨区域间资源的调配工程.其中将乙.丁两区的优势资源输往甲区的著名工程是 工程.将丙区的优势资源输往乙区的著名工程是 工程.

网址:http://m.1010jiajiao.com/timu_id_975528[举报]

我国幅员辽阔,区域差异显著。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问题。(8分)
材料一:中国四大地区略图

材料二:乙地区有着独特的自然和人文环境,成为旅游热点之一。
某旅游团7月下旬准备到西藏地区旅游,旅行社宣传单提示:①早晚天气较凉,备好外套、棉衣;②准
备遮阳伞、墨镜;③有心、肺、脑、血液系统疾病患者或有外伤者不宜去西藏旅游;④带好雨衣等。
(1)旅行社宣传单中提示与成因对应正确的是( )
①—气温日较差大 ②—空气稀薄,光照强 ③—海拔高,气压较大 ④—早晚经常下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乙地区种植的农作物穗大粒饱的原因是( )
A.光照强,昼夜温差大    B.二氧化碳浓度高   C.气温较低,没有病虫害  D.地势高,降水丰富
(3)下列同学的描述与丁地区有关的是( )
A、小华:“早穿棉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
B、小丽:“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C、小玲:“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D、小明:“哈达、锅庄、碉堡楼。”       
(4)图中山脉①、②中,属于我国南、北方地理分界线的是      (填数字代号)。
(5)甲地区最突出的自然环境特征是     
(6)四位外国小朋友到图中四地区旅游后,交流各自见闻,其中说法错误的是(   )
A.法国小朋友说:“我在甲地区的蒙古包内,品尝了牧民自己酿制的青稞酒,让我想起了家乡的葡萄酒。”
B.澳大利亚小朋友说:“我在乙地区看见牦牛,而我国中部有成群的绵羊。”
C.日本小朋友说:“我在丙地区看到了成片的麦田,我的家乡主要种水稻。”
D.埃及小朋友说:“我在丁地区看见了水乡景观,而我的祖国是一个沙漠之国。”
(7)丁、丙两地分别在4月和7月盛开美丽的油菜花、丙地油菜开花时间更迟的原因主要是:             
(8)读④山脉以西地形区环境问题成因示意图,试分析原因图中①②两个自然原因是(    )

A.疏松, 过度放牧  B.降水集中, 过度垦荒  C.土质疏松, 降水集中 D.植被破坏, 垦荒造田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精英家教网我国幅员辽阔,区域差异显著.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四大地区略图1
材料二:乙地区有着独特的自然和人文环境,成为旅游热点之一.
某旅游团7月下旬准备到西藏地区旅游,旅行社宣
传单提示:①早晚天气较凉,备好外套、棉衣;②准备遮阳伞、墨镜;③有心、肺、脑、血液系统疾病患者或有外伤者不宜去西藏旅游;④带好雨衣等.
(1)旅行社宣传单中提示与成因对应正确的是
 

①-气温日较差大 ②-空气稀薄,光照强 ③-海拔高,气压较大 ④-早晚经常下雨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2)乙地区种植的农作物穗大粒饱的原因是
 

A.光照强,昼夜温差大;B.二氧化碳浓度高;C.气温较低,没有病虫害;D.地势高,降水丰富
(3)下列同学的描述与丁地区有关的是
 

A、小华:“早穿棉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
B、小丽:“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C、小玲:“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D、小明:“哈达、锅庄、碉堡楼.”
(4)图中山脉①、②中,属于我国南、北方地理分界线的是
 
(填数字代号).
(5)甲地区最突出的自然环境特征是
 

(6)四位外国小朋友到图中四地区旅游后,交流各自见闻,其中说法错误的是
 

A.法国小朋友说:“我在甲地区的蒙古包内,品尝了牧民自己酿制的青稞酒,让我想起了家乡的葡萄酒.”
B.澳大利亚小朋友说:“我在乙地区看见牦牛,而我国中部有成群的绵羊.”
C.日本小朋友说:“我在丙地区看到了成片的麦田,我的家乡主要种水稻.”
D.埃及小朋友说:“我在丁地区看见了水乡景观,而我的祖国是一个沙漠之国.”
(7)丁、丙两地分别在4月和7月盛开美丽的油菜花、丙地油菜开花时间更迟的原因主要是:
 

(8)读④山脉以西地形区环境问题成因示意图,试分析原因图2中①②两个自然原因是
 

A.土质疏松,过度放牧;B.降水集中,过度垦荒;C.土质疏松,降水集中;D.植被破坏,垦荒造田.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

精英家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