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3.某课外兴趣小组的同学绘制了下面几种实验操作的变化趋势图象.其中不正确的是
网址:http://m.1010jiajiao.com/timu_id_913805[举报]
某课外兴趣小组的同学绘制了以下四种变化趋势图,其中正确的是( )。
A.某温度下,向一定量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中不断加入硝酸钾晶体
B.向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过量的氯化铁溶液
C.向稀盐酸中滴加过量的烧碱溶液
D.镁在密闭容器(含有空气)内燃烧,容器内元素的种类随时间的变化情况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24、某课外兴趣小组的同学设计了如下三个实验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实验I:称量镁条,在空气中点燃,待反应结束后,将生成物全部收回再称量.
实验II:将装有稀盐酸的小试管放入装有锌粒的烧杯中,称量,然后将盐酸与锌粒接触,过一会在称量.
实验III:将装有氢氧化钠溶液的试管放入盛有硫酸铜的锥形瓶中,并在锥型瓶口塞上橡皮塞,称量,然后设法将两种溶液接触(有蓝色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钠生成)过一会再称量.数据见下表:
(1)在实验I中,反应后的质量比反应前明显增加,请用质量守恒定律加以解释
(2)实验II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这三个实验中,实验III正确反映了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质量关系.请从分子、原子的角度解释反应前后质量相等的原因
(4)实验I、II不能正确反映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质量关系,选一例说明实验设计中的不当之处,并提出改进思路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实验I:称量镁条,在空气中点燃,待反应结束后,将生成物全部收回再称量.
实验II:将装有稀盐酸的小试管放入装有锌粒的烧杯中,称量,然后将盐酸与锌粒接触,过一会在称量.
实验III:将装有氢氧化钠溶液的试管放入盛有硫酸铜的锥形瓶中,并在锥型瓶口塞上橡皮塞,称量,然后设法将两种溶液接触(有蓝色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钠生成)过一会再称量.数据见下表:
(1)在实验I中,反应后的质量比反应前明显增加,请用质量守恒定律加以解释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反应的镁带和氧气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氧化镁的质量,由于空气中的氧气参与了反应,因.
此,生成氧化镁的质量比原来镁带的质量增加了.
.(2)实验II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Zn+2HCl=ZnCl2+H2↑
,该反应属于基本反应类型中的置换.
反应.(3)这三个实验中,实验III正确反映了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质量关系.请从分子、原子的角度解释反应前后质量相等的原因
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和质量没有发生改变.
.(4)实验I、II不能正确反映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质量关系,选一例说明实验设计中的不当之处,并提出改进思路
实验I应将镁条放在密闭的金属容器中引燃,再称量.
.某课外兴趣小组的同学设计了如下三个实验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实验I:称量镁条,在空气中点燃,待反应结束后,将生成物全部收回再称量.
实验II:将装有稀盐酸的小试管放入装有锌粒的烧杯中,称量,然后将盐酸与锌粒接触,过一会在称量.
实验III:将装有氢氧化钠溶液的试管放入盛有硫酸铜的锥形瓶中,并在锥型瓶口塞上橡皮塞,称量,然后设法将两种溶液接触(有蓝色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钠生成)过一会再称量.数据见下表:
(1)在实验I中,反应后的质量比反应前明显增加,请用质量守恒定律加以解释
(2)实验II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这三个实验中,实验III正确反映了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质量关系.请从分子、原子的角度解释反应前后质量相等的原因
(4)实验I、II不能正确反映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质量关系,选一例说明实验设计中的不当之处,并提出改进思路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实验I:称量镁条,在空气中点燃,待反应结束后,将生成物全部收回再称量.
实验II:将装有稀盐酸的小试管放入装有锌粒的烧杯中,称量,然后将盐酸与锌粒接触,过一会在称量.
实验III:将装有氢氧化钠溶液的试管放入盛有硫酸铜的锥形瓶中,并在锥型瓶口塞上橡皮塞,称量,然后设法将两种溶液接触(有蓝色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钠生成)过一会再称量.数据见下表:
编号 | 实验I | 实验II | 实验III |
反应前/g | 4.8 | 112.6 | 118.4 |
反应后/g | 8.0 | 112.4 | 118.4 |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反应的镁带和氧气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氧化镁的质量,由于空气中的氧气参与了反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反应的镁带和氧气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氧化镁的质量,由于空气中的氧气参与了反
应,因此,生成氧化镁的质量比原来镁带的质量增加了.
应,因此,生成氧化镁的质量比原来镁带的质量增加了.
.(2)实验II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Zn+2HCl=ZnCl2+H2↑
Zn+2HCl=ZnCl2+H2↑
,该反应属于基本反应类型中的置换
置换
反应.(3)这三个实验中,实验III正确反映了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质量关系.请从分子、原子的角度解释反应前后质量相等的原因
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和质量没有发生改变
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和质量没有发生改变
.(4)实验I、II不能正确反映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质量关系,选一例说明实验设计中的不当之处,并提出改进思路
实验I应将镁条放在密闭的金属容器中引燃,再称量
实验I应将镁条放在密闭的金属容器中引燃,再称量
.20、某课外兴趣小组的同学设计了如下三个实验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提出假设】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前后,其总质量
【实验验证】
实验(1):称量镁条,在空气中点燃,待反应结束后,将生成物全部收回再称量
实验(2):将装有稀盐酸的小试管放入装有锌粒的烧杯中,称量,然后将盐酸与锌粒接触,过一会在称量.
实验(3):将装有氢氧化钠溶液的试管放入盛有硫酸铜的锥形瓶中,并在锥形瓶口塞上橡皮塞,称量,然后设法将两种溶液接触,过一会再称量.
数据见下表:
(1)在实验(1)中,反应后的质量比反应前明显增加,请用质量守恒定律加以解释
(2)实验(2)中出现的现象是
(3)实验(3)的化学方程式是
(4)这三个实验中,实验(3)正确反映了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质量关系.请从分子、原子的角度解释反应前后质量相等的原因
(5)实验(1)、(2)不能正确反映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质量关系,选一例说明实验设计中的不当之处,并提出改进思路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提出假设】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前后,其总质量
相等
.【实验验证】
实验(1):称量镁条,在空气中点燃,待反应结束后,将生成物全部收回再称量
实验(2):将装有稀盐酸的小试管放入装有锌粒的烧杯中,称量,然后将盐酸与锌粒接触,过一会在称量.
实验(3):将装有氢氧化钠溶液的试管放入盛有硫酸铜的锥形瓶中,并在锥形瓶口塞上橡皮塞,称量,然后设法将两种溶液接触,过一会再称量.
数据见下表:
编号 | 实验I | 实验II | 实验III |
反应前/g | 4.8 | 112.6 | 118.4 |
反应后/g | 8.0 | 112.4 | 118.4 |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反应的镁带和氧气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氧化镁的质量,由于空气中的氧气参与了反应,因此,生成氧化镁的质量比原来镁带的质量增加了
.(2)实验(2)中出现的现象是
锌粒逐渐溶解,并有气泡冒出
.(3)实验(3)的化学方程式是
2NaOH+CuSO4═Na2SO4+Cu(OH)2↓
.(4)这三个实验中,实验(3)正确反映了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质量关系.请从分子、原子的角度解释反应前后质量相等的原因
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和质量没有发生改变
.(5)实验(1)、(2)不能正确反映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质量关系,选一例说明实验设计中的不当之处,并提出改进思路
实验I应将镁条放在密闭的金属容器中引燃,再称量
.某课外兴趣小组的同学设计了如下三个实验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实验I:称量镁条,在空气中点燃,待反应结束后,将生成物全部收回再称量.
实验II:将装有稀盐酸的小试管放入装有锌粒的烧杯中,称量,然后将盐酸与锌粒接触,过一会在称量.
实验III:将装有氢氧化钠溶液的试管放入盛有硫酸铜的锥形瓶中,并在锥型瓶口塞上橡皮塞,称量,然后设法将两种溶液接触(有蓝色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钠生成)过一会再称量.数据见下表:
(1)在实验I中,反应后的质量比反应前明显增加,请用质量守恒定律加以解释______
______.
(2)实验II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该反应属于基本反应类型中的______反应.
(3)这三个实验中,实验III正确反映了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质量关系.请从分子、原子的角度解释反应前后质量相等的原因______.
(4)实验I、II不能正确反映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质量关系,选一例说明实验设计中的不当之处,并提出改进思路______.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实验I:称量镁条,在空气中点燃,待反应结束后,将生成物全部收回再称量.
实验II:将装有稀盐酸的小试管放入装有锌粒的烧杯中,称量,然后将盐酸与锌粒接触,过一会在称量.
实验III:将装有氢氧化钠溶液的试管放入盛有硫酸铜的锥形瓶中,并在锥型瓶口塞上橡皮塞,称量,然后设法将两种溶液接触(有蓝色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钠生成)过一会再称量.数据见下表:
编号 | 实验Ⅰ | 实验Ⅱ | 实验Ⅲ |
反应前/g | 4.8 | 112.6 | 118.4 |
反应后/g | 8.0 | 112.4 | 118.4 |
______.
(2)实验II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该反应属于基本反应类型中的______反应.
(3)这三个实验中,实验III正确反映了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质量关系.请从分子、原子的角度解释反应前后质量相等的原因______.
(4)实验I、II不能正确反映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质量关系,选一例说明实验设计中的不当之处,并提出改进思路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