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数的溶液.实验操作有①称量和量取. ②过滤. ③蒸发结晶. ④计算. ⑤溶解. ⑥干燥.其先后顺序正确的是A.④⑤②③⑤①⑥ B.④⑤②③①⑥⑤C.⑤②③⑥④①⑤ D.④①⑤②③⑥⑤
网址:http://m.1010jiajiao.com/timu_id_888501[举报]
实验室要配制50g5%的NaOH溶液,现有:①托盘天平;②量筒;(10mL、50mL、100mL);③药匙.据下列要求填空.
(1)完成本实验还需用到的玻璃仪器是
(2)具体操作步骤概括为
(3)实验时该同学应该取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1)完成本实验还需用到的玻璃仪器是
烧杯、玻璃棒
烧杯、玻璃棒
.(2)具体操作步骤概括为
计算
计算
,称量
称量
,溶解
溶解
.(3)实验时该同学应该取
2.5
2.5
gNaOH和47.5
47.5
mL水.取水时应用50
50
mL 量筒,读数时如果俯视(其它操作无误),则配制的溶质质量分数大于
大于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5%.![](http://thumb.zyjl.cn/pic3/upload/images/201307/27/70eff3f0.png)
(1)请写出两个实验室用固体反应物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
2KClO3
2KCl+3O2↑
| ||
△ |
2KClO3
2KCl+3O2↑
、
| ||
△ |
2KMnO4
K2MnO4+MnO2+O2↑
| ||
2KMnO4
K2MnO4+MnO2+O2↑
.
| ||
(2)意外发现: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7.9g高锰酸钾完全分解,应生成氧气560mL(标准状况).小元通过数据分析,意外发现收集到的氧气体积和理论计算的氧气体积不相符合,并且在实验中还意外发现锰酸钾溶液呈墨绿色
(3)提出假设:小元取实验后的少量固体残渣再次加热,经检验又产生了氧气.根据小元发现的问题和上述实验结果可以做出如下假设!
假设l:二氧化锰也可以受热分解产生氧气;
假设2:锰酸钾也可以受热分解产生氧气;
假设3:二氧化锰和锰酸钾受热都可以产生氧气;
假设4:
MnO2可以催化K2MnO4受热分解产生O2
MnO2可以催化K2MnO4受热分解产生O2
(只填一种).(4)设计实验:小元用最初加热所得的残渣及必要的实验用品,设计了如图实验流程验证假设2.请在下面实验流程方框中的相应位置填写各步骤的实验操作名称.
请简要叙述步骤5的操作:
取干燥后的固体于试管中充分加热,然后将带火星的木条(或燃烧的木条)插入试管中
取干燥后的固体于试管中充分加热,然后将带火星的木条(或燃烧的木条)插入试管中
.(5)得出结论:若观察到
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或木条燃烧更旺)
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或木条燃烧更旺)
,则假设2成立;若观察到带火星的木条没有复燃(或木条没有燃烧更旺)
带火星的木条没有复燃(或木条没有燃烧更旺)
,则假设2不成立.实验室取用药品时如果没有说明用量,液体取 mL,固体只要 ,量取液体时,如果仰视读数,则实际量得的结果 (填“偏大”、“偏小”、“不变”),配制100g10%的食盐水时,如果称食盐时,用了10g砝码,但食盐和砝码的位置颠倒了,其它操作都正确,则最后配得的溶质质量分数 (填序号:①<10%,②>10%,③=10%)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实验室常用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物的方法制取氧气,请回答下列问题:
A B C D E
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⑵写出下列编号仪器的名称a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
⑶用所给仪器组装用上述反应制氧气的装置,你选择的发生装置为________,B装置试管口要略
向下倾斜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收集装置为__________。
上述装置选择的依据是 (填字母)。
A.属于固固型加热的反应 | B.属于固液型不加热的反应 |
C.制取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 | D.制取的气体难溶于水 |
![](http://thumb.zyjl.cn/pic5/tikupic/29/d/1q8ue3.png)
|
实验序号 | 二氧化锰与氯酸钾的质量比 | 用时(秒) |
1 | 6:6 | 42 |
2 | 2.5:5 | 25 |
3 | 2:5 | 34 |
4 | 3:10 | 65 |
5 | 2:10 | 41 |
从实验序号2和3数据可以看出,实验序号 (填2或3)反应速度最快。通过分析可知,
在化学反应中催化剂的用量(填“是”或“不是”) 越多越好。
⑹若在反应后的残余物中提纯KCl,需进行以下操作,请把空缺处填上:
![](http://thumb.zyjl.cn/pic5/tikupic/2a/8/nbm551.png)
在①、②、③的操作中均用到的仪器是___________。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