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右图所示的装置中.夹子处于关闭状态.现将NaOH溶液滴入广口瓶中.待充分反应后.打开夹子.试管中刚沸腾的水又重新沸腾了.对上述现象解释正确的是A. 试管内的气压减小.沸点升高 B. 试管内的气压增大.沸点升高C. 试管内的气压减小.沸点降低 D. 试管内的气压增大.沸点降低

网址:http://m.1010jiajiao.com/timu_id_882856[举报]

(14分)实验室获取氮气有很多种途径,常见的有3种方法。
方法一:将氨气(NH3)通过赤热的装有氧化铜的玻璃管,生成铜、氮气和水蒸气,除去水蒸气后测得氮气的密度为1.2508g/L。
方法二:将空气通过灼热的铜,得到较纯净的氮气和氧化铜粉末,测得该气体的密度为1.2572g/L。 进行实验时可选择的实验仪器如下图所示(省略夹持装置与加热装置)。

为保证所得氮气尽可能纯净,除了使用铜外,还可以向装置           (选填装置编号)中加入              (填名称)以除去其它杂质气体。
方法三:将亚硝酸钠(NaNO2)和氯化铵的饱和溶液加热,氮元素全部转化为氮气。下图是实验室用这种方法制N2,并测定生成N2体积的装置(部分装置略去),请回答相关问题。

【查阅资料】
(1)NaNO2+NH4ClNaCl+N2↑+2H2O
(此反应会放出大量的热);
(2)B部分中冰盐是冷凝作用   
【实验探究】
   
②20℃时,取含溶质0.21g饱和NH4Cl溶液放入烧瓶,连接装置;
③调节水准管,使其与量气管中液面相平,记录量气管中水面读数为12.0mL;
④打开分液漏斗活塞,逐滴滴入饱和NaNO2溶液,加热至反应发生,移走酒精灯;
⑤烧瓶中不再产生气泡时,关闭活塞;
⑥待冷却至室温,调节两边液面高度相平,记录量气管中水面读数为100.0mL;
⑦处理剩余药品,整理实验台。
【实验分析及数据处理】
(1)加入药品前必须进行的实验①是                               
(2)步骤④中,移走酒精灯的目的是                              
(3)计算生成氮气的质量和密度。 (4分,计算过程中以及最终数据均保留2位小数)
【解释与结论】
1892年,英国科学家瑞利(Rayleigh)发现,采用方法二得到的氮气在相同条件下比其他方法得到的纯氮气密度总是偏大5‰左右。若实验设计与操作均无错误,且氮气已完全干燥,请解释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已知:相同条件下,气体的相对分子质量越大,密度就越大)                     
【反思与评价】
(1)装置中A部分的分液漏斗与蒸馏瓶之间连接的导管所起的作用是     
C
防止NaNO2饱和溶液蒸发           B.保证实验装置不漏气
C.使NaNO2饱和溶液顺利滴下        D.防止溶液冲入U形管
(2)科学家瑞利仅仅是从小数点第三位数的差别,发现了新物质。这启示我们在今后的学习 和生活中要学习科学家的                  .
A.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敢于怀疑的批判精神
B.科学研究中遇到疑惑就趁早放弃,不要浪费时间
C.不能因为微小的差异而放过一次成功的机会
D.要相信权威,权威一定是正确的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14分)实验室获取氮气有很多种途径,常见的有3种方法。
方法一:将氨气(NH3)通过赤热的装有氧化铜的玻璃管,生成铜、氮气和水蒸气,除去水蒸气后测得氮气的密度为1.2508g/L。
方法二:将空气通过灼热的铜,得到较纯净的氮气和氧化铜粉末,测得该气体的密度为1.2572g/L。 进行实验时可选择的实验仪器如下图所示(省略夹持装置与加热装置)。

为保证所得氮气尽可能纯净,除了使用铜外,还可以向装置           (选填装置编号)中加入              (填名称)以除去其它杂质气体。
方法三:将亚硝酸钠(NaNO2)和氯化铵的饱和溶液加热,氮元素全部转化为氮气。下图是实验室用这种方法制N2,并测定生成N2体积的装置(部分装置略去),请回答相关问题。

【查阅资料】
(1)NaNO2+NH4ClNaCl+N2↑+2H2O
(此反应会放出大量的热);
(2)B部分中冰盐是冷凝作用   
【实验探究】
   
②20℃时,取含溶质0.21g饱和NH4Cl溶液放入烧瓶,连接装置;
③调节水准管,使其与量气管中液面相平,记录量气管中水面读数为12.0mL;
④打开分液漏斗活塞,逐滴滴入饱和NaNO2溶液,加热至反应发生,移走酒精灯;
⑤烧瓶中不再产生气泡时,关闭活塞;
⑥待冷却至室温,调节两边液面高度相平,记录量气管中水面读数为100.0mL;
⑦处理剩余药品,整理实验台。
【实验分析及数据处理】
(1)加入药品前必须进行的实验①是                               
(2)步骤④中,移走酒精灯的目的是                              
(3)计算生成氮气的质量和密度。 (4分,计算过程中以及最终数据均保留2位小数)
【解释与结论】
1892年,英国科学家瑞利(Rayleigh)发现,采用方法二得到的氮气在相同条件下比其他方法得到的纯氮气密度总是偏大5‰左右。若实验设计与操作均无错误,且氮气已完全干燥,请解释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已知:相同条件下,气体的相对分子质量越大,密度就越大)                     
【反思与评价】
(1)装置中A部分的分液漏斗与蒸馏瓶之间连接的导管所起的作用是     
C
防止NaNO2饱和溶液蒸发           B.保证实验装置不漏气
C.使NaNO2饱和溶液顺利滴下        D.防止溶液冲入U形管
(2)科学家瑞利仅仅是从小数点第三位数的差别,发现了新物质。这启示我们在今后的学习 和生活中要学习科学家的                  .
A.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敢于怀疑的批判精神
B.科学研究中遇到疑惑就趁早放弃,不要浪费时间
C.不能因为微小的差异而放过一次成功的机会
D.要相信权威,权威一定是正确的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2013?大庆)以下是中学常见的实验装置图(图1)

(1)实验室用锌粒和稀硫酸反应制取氢气,要制备并收集干燥的氢气,请将所选装置接口按从左到右顺序连接为
bdci
bdci

(2)实验室制取氧气有多种方法.
a,用KMnO4制氧气应选用
作为发生装置(填装置序号).检验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是
在a处连接一段导管,把导管伸入盛有水的烧杯中,双手紧捂试管,如果导管口有气泡出现,说明装置不漏气
在a处连接一段导管,把导管伸入盛有水的烧杯中,双手紧捂试管,如果导管口有气泡出现,说明装置不漏气

b.如用H2O2溶液制氧气,除H2O2溶液外还需要加入的试剂是
二氧化锰
二氧化锰
(填名称).如图2是实验室制备气体的一种装置图.该装置的特点是:打开弹簧夹,块状固体和液体接触,反应发生;关闭弹簧夹后,产生的气体将液面压回,使固体和液体分开,反应停止.用H2O2溶液制氧气时,
不可以
不可以
(填“可以”或“不可以”)采用此装置.
C.实验室还用KClO3来制备氧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KClO3
MnO2
.
2KCl+3O2
2KClO3
MnO2
.
2KCl+3O2
.将KClO3与MnO2的混合物ag加热一段时间,得到bg固体,将得到的固体溶于水,过滤、洗涤、干燥后,又得到cg固体,则KCl03的分解率为
245(a-b)
96(a-c)
×100%
245(a-b)
96(a-c)
×100%
.(用含a,b.c的式子表示)(提示:KCl03的分解率是指已分解KClO3质量与原加入KClO3质量之比.)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碳酸镁晶须(MgCO3·nH2O,n = 1~5的整数)广泛应用于冶金、耐火材料及化工产品等领域。为测定碳酸镁晶须中n的值,学习小组设计了如下装置并进行了3次实验:(不考虑稀盐酸挥发

【查阅资料】:

a、碳酸镁晶须受热分解,生成3种氧化物;

b、相对分子质量:[Mr(MgCO3)∶84、Mr(H2O)∶18、Mr(MgO)∶40、Mr(CO2)∶44]

【实验步骤】

   ▲  

②准确称取3.45g MgCO3·nH2O放在B装置中,连接仪器;

③打开弹簧夹a,鼓入一段时间空气,称量C装置的质量;

④关闭弹簧夹a,打开分液漏斗活塞,缓缓滴入稀盐酸至不再产生气体为止;

⑤打开弹簧夹a,   ▲  

编  号

1

2

3

实验前

228.00

228.00

228.00

实验后

229.10

229.11

229.09

⑥准确称量C装置的质量(如右表);

⑦重复上述步骤;

⑧根据数据进行计算。

【实验分析及数据处理】

(1)完善实验步骤:①   ▲   ;⑤   ▲  

(2)请计算碳酸镁晶须中的n值。(要求有计算过程,3分)

(3)A装置中盛放的溶液是   ▲  

(4)D装置的作用是   ▲  

【实验反思】

(5)实验结果与理论值有偏差,原因可能是   ▲  

(6)下列选项中,会造成实验结果偏大的是   ▲   ;偏小的是   ▲  

①反应结束后,没有通空气;           ②称量C装置前,没有通空气;

③没有A装置;                        ④没有D装置;

⑤稀盐酸滴加速率太快;               ⑥C装置中NaOH溶液浓度过大;

(7)为精确测定n的值,在老师指导下,小组同学称取13.8 g MgCO3·nH2O进行热重分析,并绘制出如图所示的热重曲线示意图。则:

①t2℃时,剩余固体为   ▲   (填化学式);

②最终剩余的4.0 g物质是   ▲   (填化学式);

③MgCO3·nH2O完全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   ▲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京京同学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等知识进行了研究。

(1)根据右图中的实验现象判断,稀盐酸里的A、B、C、D四种金属中,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位于氢后面的金属是(填字母)            。

(2)将甲、乙两种金属片分别放入硫酸铜溶液中,乙表面析出红色固体,甲没有明显现象。判断甲、乙、铜三种金属的活动性             

由强到弱的顺序为                   。

(3)查阅资料:金属在活动性顺序里的位置越后,其化合物越不稳定,所以它的氧化物越容易被还原.在下列①②中各写一个化学方程式,③中写出还原金属氧化物的方法。

(4)查阅资料: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位于氢后面的金属Cu,在常温下虽然不能与稀盐酸、稀硫酸反应,但可以与稀硝酸反应,其化学方程式为:

    3Cu+8HNO3(稀)=3Cu(NO3)2+2NO ↑ +4H2O

反应生成的NO是无色、难溶于水的气体,在常温下与空气中的O2迅速化合生成NO2,NO2是红棕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有毒气体。

用右图所示实验装置进行实验,可以证明铜与稀硝酸反应生成的气体是NO。

①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关闭弹簧夹,将干燥管放人带有水的烧杯中,若观察到                                ,则表明该装置的气密性良好。

②按右图所示进行实验:打开弹簧夹,用注射器慢慢抽取干燥管内的气体,稀硝酸沿着干燥管慢慢上升,直到              ,停止抽拉注射器,关闭弹簧夹,观察干燥管内的现象:                                   。反应停止后,打开弹簧夹,用注射器抽取千燥管内的气体(事先已将注射器内原有的气体推出),关闭弹簧夹后取下注射器,并抽取一定量的空气,观察到气体变为红棕色。

③上述实验完成后,用足量NaOH溶液将气体吸收,其目的是                 

④下图是NO2气体和空气混合的实验示意图,观察图中A、B、D的表示方法,在C处画出相应的气体组成的粒子示意图。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

精英家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