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址:http://m.1010jiajiao.com/timu_id_81255[举报]
下图为“某区域示意图”,读图回答问题。
(1)该区域交通和农业技术条件的改变,对柑橘生产的影响。
(2)简述丘陵山区的治理对流域生态环境的作用。
(3)请结合该地区自然环境特征,提出该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措施。
材料一 1961年,全国一些地方的农民为了渡过困难,自发地搞起包产到户。安徽在1962年的年中,包产到户发展到了占农户的80%,川、甘、浙等省农村达70%,全国农村平均起来已经超过20%。安徽省委书记曾希圣在全省实验推行包产到队、到户的责任田,1961年3月毛泽东含糊地批准他进行实验,这使得安徽的粮食迅速增产,并有余粮支援河南、江苏等地。但随即毛泽东严厉批判了安徽的做法,曾希圣因此被撤职。在此前后,浙江、山东等地,也有小规模的包产到户的尝试,最终都无疾而终,所有参与其中的干部,全部被整肃,无一幸免。“包产到户”被当作资本主义、修正主义的东西,受到长期批判。
材料二 1978年秋天,安徽发生大旱灾,为了使秋种(种麦子)能顺利进行,有的地方干部就采取了把生产队的土地直接包给农户种的办法,搞“包产到户”。……安徽省委书记万里对此采取了支持的态度,万里说:“包产到户的问题,过去批了几十年,许多干部被批怕了,但过去批判过的东西,不一定是错误的;过去提倡的东西,不一定就是正确的,要靠实践来检验。” ……1978年11月24日的冬夜,安徽凤阳县小岗村18户村民又做出了一个革命性的决定——“分田单干,包干到户”。……“包产到户”与“包干到户”,一字之差,性质完全不同。包干到户,农村土地真正实现了两权分离,土地所有权归集体,农民通过承包获得对土地的经营权,农民成了相对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农民用和平的方式夺了集体的生产经营权。
(4)依据材料4、5,结合所学知识回答,20世纪60年代开始及70年代末,农村搞“包产到户”的共同原因是什么?结局有何不同?
(5)依据材料,分析“小岗模式”与60年代“包产到户”有什么区别?“小岗模式”的推行有什么作用?
材料三 法国大革命以后,法国农业发展的缓慢,大大制约了法国工业革命。二战后,法国开始改造小农经济。首先,加大了对农业的投入。1945年,法国政府通过国家农业信贷银行发行五年期债券募集、1947年开始的马歇尔计划,共为法国农业提供90亿法郎的资金支持。从1954年起,法国政府对农业的投入超过了每年政府预算的4.6%。其次,力促土地的集中经营,实现农业机械化。鼓励年长农民“退休”,政府为其颁发“离农终身补贴”;各地政府成立土地整改组织,负责收购农民的零散土地,进行平整整合后转卖给农业资本家;对于自行合并经营的农场减免税收;对农民购买农机给予优惠和贷款,农场主购买农机可享受国家银行的长期、低息贷款。第三,加强农业合作组织的建设。一方面是政府组织各级农业公会和农业交流协会,通过这个组织传达和解释政府的农业政策,调查农业发展情况,组织农业交流活动等。另一方面是鼓励农民自行组织各种农业合作社,尤其是法国南部各类特种经营的农户基本上都加入到了各种农业合作社中,合作社通过与农户签订合同的方式引导农户进行生产,建立起农户与外界市场的联系,这弥补了各类特种经营难于扩大经营规模的缺陷。第四是加强农业科研和农村职业教育的建设,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和农业就业人员的素质。在第四和第五共和国时期,法国政府共设立了33所全国性的高等农业学院和农业工程学校,并且各省普遍设立了各种农业技术学校。政府规定,凡是独立经营农场的人必须要具备“农业技师”证书。法国农业出现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短短的二十几年时间,法国农业实现了全面的机械化、电气化和化学化。法国成为20世纪中后期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李世安《欧美资本主义发展史》)
(6)战后,法国对落后小农经济的改造,对今天中国农村经济的发展与转变有哪些可借鉴之处?
材料四 2005-2009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情况表
年份 | 2005年 | 2006年 | 2007年 | 2008年 | 2009年 |
城市 | 10493元 | 11759元 | 13786元 | 15781元 | 17175元 |
农村 | 3225元 | 3587元 | 4140元 | 4761元 | 5153元 |
(7)材料四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如何解决材料一中所反映的问题?
材料五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加大城乡统筹发展力度,必须牢牢把握加强“三农”这个根本立足点,牢牢把握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这个重要着力点,牢牢把握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这个战略着眼点,牢牢把握城乡改革联动这个关键切入点。决不能以牺牲农业农村为代价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决不能借统筹城乡之名削弱农业农村、损害农民利益。
(8)结合材料二,运用对立统一观点,分析说明城镇化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地处东南的广东、福建历来都是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
材料一:下图为我国古代某时期对外交往情况
(1)请依据图中历史信息判断是哪一时期的对外交往?简要说明理由。用相关史实说明广州在我国历史上对外关系中的重要地位。
材料二:乾隆二十二年(1757),撤销江海关,浙海关和闽海关,规定外国番商“将来只许在广东收泊交易”。
——《清高宗实录》
材料三: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春雷啊唤醒了,长城内外;春辉啊暖透了,大江两岸。啊,中国,你迈开了气壮山河的新步伐,走进万象更新的春天。
——《春天的故事》歌词
(2)比较分析材料二、三所反映的政策及其产生的后果。以史为鉴,你得到什么认识?
材料四:下图为我国东南沿海图
注:D所处省份是我国有色金属大省,其中有生产电脑一元件所需的主要金属材料。
(3)上图中E、F两地有相似的历史和现状,E、F两地分别是 和 。上图中T公司初期在A地建厂生产电脑硬件,产品主要销往欧美。其后T公司将生产厂迁至B地,随即又在C地和D地建了新厂。试分析该公司工业布局变化的原因?
材料五:珠三角地区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区,30年前,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低,大量引进外资,发展工业,地区生产总值1998年超过新加坡,2007年超过台湾地区,赶超亚洲“四小龙”的目标已经完成大半。但工业发展超过环境负荷,珠三角从机械污染、化学污染过渡到多种污染并存局面。
(4)下图中变化剧烈的曲线是雾还是霾?结合所学地理知识和材料说明理由。
广州地区雾或霾的变化趋势
注:①雾主要是低温下由水滴凝结成的,而霾主要是由干粒子组成的。
②广东2006年开始推行绿色GDP核算标准。
(5)结合材料五,运用发展的观点说明如何从工业文明走向生态文明?
材料六:十七大报告提出,支持海峡西岸和其他台商投资相对集中地区经济发展。海峡西岸经济区以福建为主体,面对台湾,邻近港澳,北承长江三角洲,南接珠江三角洲,西连内陆,是一个有独特优势、辐射集聚的经济区域。海峡西岸将形成规模产业群、港口群、城市群,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发达区域,成为服务祖国统一大业的前沿平台。从全国布局来看,对中部崛起和西部开发也有拉动作用。
(6)从政治常识角度分析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意义。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读下列材料和地图,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18亿亩的耕地总量要保持到2020年,基本农田总量不能减少。
材料二 《我国轮廓图》
(1)形成甲、乙、丙、丁自然景观差异的主导因素是什么?浙江省的地带性土壤是什么?
(2)图中丙区主要自然土壤的特点是( )
A.矿物质含量低 B.有机质含量高 C.土质比较疏松 D.土壤呈酸性
(3)在《十一五规划纲要》中,将我国的耕地保有量确定为18亿亩,这是约束性指标。现阶段我国如何实现耕地供求平衡,缓解人口对耕地的压力?
材料三 中国古代的“城市”是由“城”――城墙及城墙所包围的地区和“市”――商品交换的场所、城墙内的一个区域连称而来。最初,市只是城内很小的区域,而且在时空上受到官府的严密控制。宋代以后,随着商业贸易的繁荣,城市的经济功能才逐渐增强,传统的政治中心城市商业繁荣,交通枢纽城市兴盛起来,并且出现了纯粹经济功能的工商业市镇。
(4)依据材料三并联系所学知识回答:
①城市成为繁华的商业中心的历史最早可以追述 时期,例如 等城市(至少两例),都聚集着许多人口。
②明清时期, 地区以工商业著称的市镇,如雨后春笋,蓬勃兴起。原因是:
。
(5)对外开放政策的推行加速了城市化的进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形成了怎样的对外开放新格局?简述其形成过程。
材料四 2007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在土地问题上,我们绝不能犯不可改正的历史性错误,遗祸子孙后代。一定要守住全国耕地不少于18亿亩这条红线。坚决执行最严格的土地保护制度:一要认真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二要坚决控制建设占地规模,加强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保护,禁止擅自将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
(6)依据材料四分析 “一定要守住全国耕地不少于18亿亩这条红线”对我国产业发展的积极意义。
材料五 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创新,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体制机制。积极探索“生产在家,服务在社。”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自愿联合、民主管理,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农业生产资料的购买,农产品的销售.加工、运输、贮藏以及与农业生产经营有关的技术、信息等服务,携手闯市场。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推广先进适用农业新技术和新品种、防治动植物病虫害、搞好农田水利建设,进一步提高农民素质。
(7)依据材料五运用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的知识说明深化农村改革的必要性。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11分)小课题研究是进行研究性学习的一种常见形式。课题研究思路如下:
(一)确定课题:我国沙尘暴形成发生的原因研究;
(二)提出设想:沙尘暴多发区的地理环境特点是沙尘暴形成的重要基础;天气、气候因素对沙尘暴的形成影响很大。
(三)处理获取的材料并形成结论;
![]() |
材料一 2006年4月10日下午沙尘暴区域(阴影部分)图
结论:(1)说出图示沙尘暴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
(2)分析图中天气系统对沙尘暴形成所起的作用。
材料二
表2 华北地区某地多年气候资料统计表
月份 项目 |
l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风力>8 级的日数 |
1.5 |
I.9 |
3.7 |
5.6 |
3.6 |
1.0 |
0.6 |
0.3 |
0.4 |
0.8 |
1.4 |
0.6 |
平均气温(℃) |
-3.2 |
-0.7 |
6.4 |
13.7 |
21.2 |
26.0 |
27.3 |
26.3 |
20.6 |
14.4 |
6.3 |
-0.7 |
降水量 (mm) |
3.3 |
7.3 |
9.1 |
43.2 |
33.3 |
54.5 |
247.3 |
166.8 |
48.9 |
26.2 |
26.0 |
3.5 |
结论:(3)结合材料二,指出华北地区沙尘暴多发季节并简要分析原因。
(四)拓展应用:
材料三 为加强对沙尘暴的研究,我国已建立了由激光雷达和地球同步气象卫星观测信息接收站等组成的遥感系统和由25个监测站组成的地面监测网络系统,覆盖了北方200多万平方千米的荒漠化土地。
结论:(4)简要说明高科技在4月10日沙尘暴天气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小课题研究是进行研究性学习的一种常见形式。下面是某校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开展小课题研究的案例。请你帮助完成。
![](http://thumb.zyjl.cn/pic7/pages/66R0/0134/0021/d3f803ae98acac12cba1c03e94641cd6/A/Image24.gif)
课题研究思路:
(一)确定课题:我国沙尘暴形成发生的原因研究
(二)提出设想:
●沙尘暴多发区的地理环境特点是沙尘暴形成的重要基础。
●天气、气候因素对沙尘暴的形成影响很大。
(三)处理获取的材料并形成结论:
材料一:
2006年4月10日下午沙尘暴区域(阴影部分)图![](http://thumb.zyjl.cn/pic7/pages/66R0/0134/0021/d3f803ae98acac12cba1c03e94641cd6/A/Image25.gif)
结论:
1、图示沙尘暴区域的地理环境特点。
________________
2、分析图中天气系统对沙尘暴形成所起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华北地区某地多年气候资料统计表
结论:
3、指出华北地区沙尘暴多发季节并简要分析原因。
________________
(四)拓展应用:
材料三:为加强对沙尘暴的研究,我国已建立了由激光雷达和地球同步气象卫星观测信息接收站等组成的遥感系统和由
25个监测站组成的地面监测网络系统,覆盖了北方200多万平方千米的荒漠化土地。结论:
4、简要说明高科技在4月10日沙尘暴天气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