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植物细胞工程的理论基础:植物细胞的全能性.

网址:http://m.1010jiajiao.com/timu_id_69389[举报]

(9分)植物生物反应器是指通过基因工程途径,以常见的农作物作为“化学工厂”,通过大规模种植生产具有重要功能的蛋白,如人或动物的疫苗、抗体、工农业用酶等各种高价值的生物制品的方法。列举几例如下表,请据此回答问题: 

反应器名称
药物名称
作用
芜菁生物反应器
干扰素
抗病毒
烟草生物反应器Ⅰ
生长激素
促进生长
烟草生物反应器Ⅱ
核糖体功能抑制蛋白
抑制HIV增殖
番茄生物反应器
狂犬病病毒糖蛋白(G蛋白)
疫苗
马铃薯生物反应器
人血清白蛋白(HSA)
维持渗透压、PH缓冲、营养等
(1)从基因工程的角度分析,将目的基因导入植物受体细胞的最常用的方法是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运载体是______________,目的基因能在植物体内稳定遗传的关键是______________。在检测受体细胞中是否已经导入目的基因时,分子水平上的检测方法名称是______________。
(2)从细胞工程的角度分析,建立“化学工厂”的理论基础是_____         _
______________。从生态学角度考虑操作过程需要_____________。
(3)分析说明烟草生物反应器Ⅱ生产的药物作用机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上分析,生长激素不能使烟草细胞生长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吃G蛋白基因已有效表达的番茄果实__________________(能、不能)预防狂犬病。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下图为植物新陈代谢的过程示意图,请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在甲图的叶绿体中,ADP的转移情况是从_________到_________;与乳酸菌的发酵相比,图中呼吸作用中特有的步骤是_________(填数字)。

(2)对该植物每天进行昼夜不停地光照,温度在30℃时该植物能否生长?_________。如果在此温度下突然停止光照,则3-磷酸甘油酸含量_________。

(3)研究人员以某农作物为材料,对其光合作用与温度等因素进行研究,探索育种生理指标,旨在为筛选高产量、耐高温优良品种提供理论依据。实验中HA、HB、HD三个株系是由同一植株通过单细胞克隆获得。下表为不同温度对不同株系光合作用的影响。

①植物克隆的技术基础是_________,其原理是_________。

②由表可知_________株系光合速率能达到最高,生长最快;_________株系保持较平稳状态且光合速率较高,说明其抗高温性最好。

③研究人员发现筛选出的抗高温品系抗虫性较差,欲通过基因工程对品种进一步改良,改良中涉及到的工具酶有_________和_________。现测得限制性核酸内切酶Ⅱ的识别序列和切点是GATC-。在目的基因的两侧各有1个酶Ⅱ的切点(如下图)。请在方框内画出目的基因两侧被限制性核酸内切酶Ⅱ切割后所形成的片段(画出黏性末端情况)。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根据基因工程原理,回答以下问题:
Ⅰ:如图是基因工程技术生产胰岛素的操作过程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完成过程②、③必需的酶分别是    、    。
(2)在利用A、B获得C的过程中,一般用    酶切割A和B,使它们产生相同的末端,再加入    ,才可形成C。
(3)取自大肠杆菌的物质B,在基因工程中起    作用,必须具备的条件是    。(至少写出两个)
Ⅱ:干扰素是是抗病毒的特效药,成分是一种糖蛋白,传统的生产方法是从人的白细胞内提取,每升人血只能提取0.05μg,所以价格昂贵。现在某基因公司用图示方式生产干扰素:

(1)从人的淋巴细胞中取出    ,使它同质粒相结合,然后移植到酵母菌体内获得干扰素。
(2)科学家成功地把人的干扰素基因移植到烟草的DNA分子上,使烟草获得了抗病毒的能力,试分析:
①人的基因之所以能接到植物体内,其物质基础是    。
②烟草有了抗病毒的能力,这表明烟草体内产生了    。烟草植株产生这种新性状(变异性状)的来源属于    。
③若要鉴定干扰素基因是否进入烟草细胞,可采用的检测方法是    ;若要鉴定干扰素
基因是否翻译成干扰素,可采用    。这些检测方法都属于分子检测。
(3)如果将携带干扰素基因的重组质粒导入二倍体植物细胞,经培养、筛选获得一株有抗病毒特性的转基因植物。经分析,该植物的某一染色体携带有目的基因(因此可以把它看作是杂合子)。理论上,在该转基因植物自交F1代中,出现具有抗病毒特性的植物的概率是    。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

精英家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