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址:http://m.1010jiajiao.com/timu_id_64425[举报]
1.D
2.D(A空前绝后:从前没有过,此后也不会有。多用来形容某种成就或盛况,带有夸张赞叹的意思。用在此句不妥。B处心积虑:存心已久,反复思虑。贬义词。C以邻为壑:转嫁灾祸给别人。D见猎心喜:看见别人打猎,引发了自己打猎的喜好。比喻旧的爱好难以忘怀,一遇到机会便跃跃欲试。)
3.C(A“憨厚”和“语言”不能搭配。B主谓搭配不当。D中途易辄)
4.D从四个选项看,首先是选①还是选②的问题,本段话的陈述对象是“孤岛”,①②陈述的都是“孤岛”,区别在于②多一个时间副词“现在”,正好和前语境的“两百年前”对应,正确项应为②,排除A、C,剩下B、D。后语境“西半部叫后山”和⑤“东半部称前山”正好对应,最后应为⑤,排除B,选D。
5.D A项曲解原意。情志心理治疗不是针对“疾病”,而是针对病人因患病而引起的不良情绪、心理;B项偷换概念。“改善病人的精神疾患”不对,应该是不良心理状态;C项无中生有。“满足病人心理需要”不对,应为“了解病人心理需要”)
6.C张冠李戴,从原文第4自然段可知不是让病人“承担责任”,而是医护人员“向病人作出保证,甚至承担责任”
7.以偏概全。原文第5自然段最后说“暗示疗法的具体实施涉及多方面因素,其疗效与病人的人格特点、情绪状态及接受暗示的程度密切相关”,所以并非只取决于医护人员的权威性、学识和治疗能力。
8.B(借出、借给)
9.C(A项①句不是直接表现"博学" B项②不能表现师鲁"敢为" D项两句均与题干不符)
10.C("可惜未能全部施行"这一说法错,原文表述的是都未能施行)
11.(1)他与人谈论,肯定对的,否定错的,一定要把道理说透彻才罢休。
第一个“是”(动词,肯定),第一个“非”(动词,否定),“务”(务必、一定)三处,一处1分。
(2)他被世人称赞的原因,也是被人嫉恨的原因,因此他最终处境艰难而死。
“见……于”(表被动),“所以”(两个均为“原因”),“嫉”(动词,嫉恨),一处1分)
(3)有违背他管理(节制、调度)的将吏,想按军法杀掉他们却未能做到。“定语后置”,“节度”(动词,节制、调度),“不果”一处1分。
12.(1)“明月”用以象征词人美好的理想和高洁的人格;“云”象征小人,明月多被云遮,含蓄地抒发了词人含冤被贬的愤懑之情。
(2)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夜来风叶已鸣廓”,中秋之际,西风飒飒,落叶萧萧。既烘托了悲凉的气氛,又引出了下句词人的迟暮之悲。(或:“月明多被云妨”,惨淡之景,暗寓对小人当道、才高人妒、忠而见谤的愤懑之情)
13.略
14.荒漠中的“苇”的特点是:瘦俏,不成气势、稀稀落落,结伴生长,有的已经干枯颓折。(3分)(答对3个特点给2分,4个以上给3分)
作者用了许多笔墨来描写“荒漠”目的是说明苇的生存环境是多么的恶劣,以此来反衬苇顽强的生命力。(2分)或:是为苇的出现作铺垫,来反衬苇值得赞美的生命力。(大意对即可)
15.(1)“萎”,有“萎蔫”、“萎谢”、“萎落”之意,着重于“苇”的外形的描写。(2分)
(2)“伟”,有“伟岸”、“伟大”之意,着重于“苇”的精神的表现。(2分)
(3)两个同音字的巧妙运用,将“苇”的不同神情对举,表现了作者对“苇”的赞美之情。(2分)
16.(1)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以“小女的头发”和“老者的胡须”来描写芦苇的稀疏、不成气势但顽强地生长的特点。(3分)
(2)用拟人的手法来描写芦苇“群居”的特点,以“女子”来类比,也写出了芦苇柔弱的特点,但它们却能相互鼓励而顽强地成长起来。(3分)
17.文章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或象征手法)(1分)表达作者对苇身处荒漠却能不讲方式不图后果地活着的强烈的生命意识及身处逆境却顽强向上精神的赞美,(2分)表达了自己也会在任何恶劣的环境中珍惜生命、努力生活,也会生根、发芽、开花的愿望。(2分)(大意对即可)
18.范例:苏轼深入庐山,认识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哲理;王安石攀登褒禅山,知晓了“非有志者不能至”的真谛。
19.(1)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精诚所至,金石为开/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2)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未雨绸缪/有备无患
(3)满招损,谦得益/三人行则必有我师/见贤思齐/取长补短/博采众长
20.(1)将“荣幸地”删去;
(2)将“令爱”改为“小女”;
(3)将“垂询”改为“请教”;
(4)将“忝列”改为“来到了”。
21.略
附:译文
师鲁,河南人,姓尹,名洙。可是天下的士人认识他的和不认识他的都称呼他师鲁,他的名声被当时人看重。世上了解师鲁的人,有的推崇他的文学才能,有的佩服他看问题有见解,有的赞美他的才干。至于说到他的忠义之节,无论处在逆境和顺境,面临灾祸和喜庆,都无愧
师鲁写文章,简洁而有章法。博学强记,通知今古,在《春秋》上有专长。他与人谈论,肯定对的,否定错的,一定要把道理说透彻才罢休,不随便停止而胡乱听从别人的意见,人们也很少能超过他。遇事无论难易,敢作敢当,他被世人称赞的原因,也是被人嫉恨的原因,因此他最终处境艰难而死。
师鲁年少时考中进士,做绛州正平县主簿、河南府户曹参军、邵武军判官。调任山南东道掌书记的官职、做伊阳县知县。王文康公荐举他的才能,皇帝召见面试后,担任馆阁校勘,又调任太子中允。天章阁待制范公被贬到饶州,谏官、御史不肯替范公说话。师鲁上书,说范仲淹臣是他的师友,希望能够一同被贬。师鲁被贬监管郢州酒税,又调往唐州。西夏赵元昊造反,陕西一带兴兵作战,大将葛怀敏上奏朝廷起复师鲁担任经略判官。以后众将在好水打了败仗,韩公被贬官做秦州知州,师鲁调往濠州任通判。过了很久,韩公上奏朝廷,师鲁又到秦州做通判。又调泾州任知州,渭州任知州,兼任泾原路经略部署的官职。到潞州任知州,处理政务有仁爱之心,潞州人至今思念他。累官升至起居舍人,掌管龙图阁。
师鲁在天下太平时唯独喜欢谈论兵事,写了《叙燕》、《息戍》二篇文章流行于世。他主张的军事备战的主张,叙述了作战、守卫成功失败的要义,全是当时利害所在。又想训练土兵代替戍守的士卒,来减少边境的开支,以此作为抵御外敌的长久之策,都未能施行。
等到元昊臣服,西部边兵解除戒备,师鲁离开现职,他的言论主张也得罪了一些权臣,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称赞师鲁的人,对于师鲁的才能,也未必全部了解。
开始的时候,师鲁在渭州任职,有违背他管理(节制、调度)的将吏,想按军法杀掉他们却未能做到。这以后一些官吏到京师,向朝廷上书控告师鲁把公家的钱借予部将,师鲁被贬做崇信军节度副使,又调职监管均州酒税。有病,缺少医药,抬到南阳求医。享年四十六去世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