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址:http://m.1010jiajiao.com/timu_id_6095[举报]
1.B(A项,qi一kai; C项,mo一mu;D项,xun―xun)
2.D(A项,仑一轮 震一振; B项,事一是 颜一言; C项,蹉一磋 立一力)
3.C(A项,未雨绸缪:比喻事先做好准备。此处不合语境。B项,卓尔不群:优秀卓越,超出常人。此处使用对象错误。D项,匪夷所思:指事物怪异或人的言行离奇,不是一般人按照常理所能想像的。此处不适用)
4.D(A项,“坚韧意志”不能与“提高”搭配;B项“站在”缺宾语中心语,应在“小康”后加“的高度”;C项,“第二”与“首富”矛盾)
5.C(不是轨道很接近,是彗星和地球在一段时间里很接近)
6.D(撞击形成的坑目前尚无法准确观测,就此还没有形成研究成果)
7.B(A“细粉状碎屑”只是彗核表面覆盖物;C原文是“可能数十万吨之多”;D还有“探测器传回的数据”等)
三、
8.B(老:用到年老退休)
9.B(均为转折连词。A代词“他”;语气副词。C连词“来”;介词“因”。D代词“他”;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10.D(“杀了方孝孺,天下就没有读书人了”的说法有误)
四、
11.(1)成年后(或长大了)跟从宋濂学习,宋濂学生中的著名人士都不如他。(“长”1分;“门下”1分;“出其下”1分)
(2)皇帝对此非常忧惧,有人劝皇帝临幸(或“到”)其它地方(去避难),再去图谋复兴。(“或”1分;“他幸”1分;“图”1分)
(3)明成祖走下坐榻,劝导(方孝孺)说:“先生不要折磨自己了,我只是效法周公辅佐成王罢了。”(“降榻”1分;“劳”1分;“法”1分) ’
12.参考答案:(1)“峰”本来是景物中的客观存在,用一“画”字,似乎说“峰”本来并不存在,却由造物以云为毫墨,以天为纸即兴“画”出,(1分)不仅写出峰的美妙如画,而且传达出“观者”的惊奇与喜悦,使整首诗别有情趣。(2分)(意思对即可)
(2)这首诗的“主峰”“主笔”是结尾一句“画出西南四五峰”。(2分)全诗先有溪上值雨闻钟被吸引,又接微径深松之穿越,再加上青山白云之衬托,“四五峰”被“画出”也就自然而然了。倘若离开了前面三句的“拱向”,则“四五峰”之“主笔”难以突出。(3分)(意思对即可)
13.(1)此情可待成追忆 只是当时已惘然
(2)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3)审问之 明辨之
(4)渺沧海之一粟 羡长江之无穷 (6分,每空一分)
五、
14.梧桐心自灵通,爱恨悲欢情感丰富,具有非凡才思和浪漫情怀。(2分)运用典型细节,能够具体生动地表现梧桐被丰富美妙的音乐所深深吸引的情形。(2分)
15.①梧桐有着音乐天赋,对万籁的取纳造就了他非凡才思和浪漫情怀;②桐木制作为琴,琴声可演绎人间爱恨悲欢,千般情感;③即使不为琴,无论后来做了什么,其性未改,其质未变,其爱乐的身体和灵魂不死;④投人火中的碎片,照样发出烈烈的绝响。(答到一点即给2分)
16.不能。因为①梧桐是“取纳万籁”的主体,而“雨声”等是取纳的对象,写进梧桐落叶的声音会混淆取纳的主客体关系;(2分)②此处如果写落叶的声音,与本段重点表现梧桐的襟怀不吻合,与全文激越的抒情基调不协调。(2分)(若有学生认为可以,只要言之成理也给分,但要兼顾文章的基调和构思两个方面来陈述理由)
17.幸。①我深知音乐是梧桐的灵魂和生命,是它的知音;(2分)②尽管“丝弦已失”,制成书桌,我却能识此木,与其声气相通;(2分)③我不仅理解梧桐爱乐的天性,还追慕它的执著精神和至高境界。(2分)
六、
18.(1)冰冷 必然性(或“历史必然性”) 逻辑 (2)慈悲 戏剧性 生灵(或“命运”或“生命的热血”)(每点1分)
19.示例一:蝙蝠是探测的精灵,雷达复制它,却只能探测难比精灵。
示例二:鲜花是美丽的仙子,绢花仿照它,却徒有美丽难称仙子。
示例三:人类的说话是发出声音的智慧,鹦鹉学舌,却只有声音而没有智慧。
(一、三句各2分,第二句1分)
20.答案应从“设置栅栏”的角度思考,意思对即可。
示例一:有时严格而清晰的界限反而能给人更多的安全感。(从正面说)
示例二:过分开放的空间有时反而会让人无所适从。(从反面说)
七、
21.(略)(参照2005年江苏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文言文参考译文:
方孝孺,字希直,又字希古,宁海人。方孝孺年幼时很机警敏捷,两眼炯炯有神,每天读书超过一寸厚。他成年后跟从宋濂学习,宋濂的学生中的著名人士都不如他。方孝孺常常把阐明王道、获得天下太平作为自己的使命。洪武十五年,因吴沉、揭枢的推荐,被太祖召见。太祖欣赏他举止端庄严肃,对皇太子说:“这是一个品行端庄的人才,你应当一直用他到老。”随后按照礼节送他回家。二十五年,又因为别人的推荐被召到宫廷。太祖说:“现在不是任用方孝孺的时候。”
到惠帝即皇帝位,征召他任翰林侍讲,第二年又升调他做侍讲学士,国家重大的政事皇帝都要向他询问。惠帝喜欢读书,每当碰上疑难,就召见他让他讲解。官员们上朝讨论事情难以作出决定时,有时皇帝就让方孝孺在自己的座位前拟写批复。燕兵作乱,朝廷商量讨伐他们,诏书和檄文都出自他的手。
建文帝三年,燕兵侵占大名府。第二年五月,燕兵到了江北,皇帝下诏征集四方军队。方孝孺说:“事情紧急了。马上派人答应他们割让土地,拖延几天,等待东南方向征募的军队逐渐集结。北方的军队不擅长使用船只打仗,在长江上决战,胜败也许还不知道呢。”皇帝命令各将领把战船集中到长江上,但陈碹却率领战舰投降了燕兵,燕兵就渡过了长江。’那时是六月乙卯这一天。皇帝对此非常忧惧,有人劝皇帝到其它地方去避难,再去图谋复兴。方孝孺竭力请求守住京城来等待救兵,假如事情不成功,就决心为社稷而死。乙丑这天,燕兵入城,建文帝自焚。这一天,方孝孺被捉拿关进监狱。
在此之前,成祖在北平发兵,姚广孝把方孝孺托付给成祖,对他说:“城池攻克这一天,方孝孺一定不会投降,希望你不要杀他。杀了方孝孺,天下读书风气就会断绝。”成祖点头答应了他。到这时,成祖想让他起草诏书。被召到宫中后,他悲痛的哭喊声响彻宫殿内外。成祖走下坐塌,劝导他说:“您不要折磨自己了,我只是想效法周公辅佐成王罢了。”方孝孺说:“成王在哪里?”成祖说:“他已经自焚死了。”方孝孺说:“为什么不拥立成王的儿子?”成祖说:“治理国家要依赖年长一点的国君。”方孝孺说:“为什么不拥立成王的弟弟?”成祖说:“这是我们的家事。”回头让手下的人递给他笔和纸,说:“向天下发诏书,非你起草不可!”方孝孺把笔投到地下,又哭又骂说:“死就死吧,诏书(我)是不可以(帮你)起草的。”成祖大怒,命令在闹市砍下他的头。方孝孺慷慨赴死,时年四十六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