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7.一只凸透镜的焦距为10厘米.物体离开凸透镜的距离为15厘米.那么所成像是A.倒立.缩小的实像 B.倒立.放大的实像C.正立.缩小的实像 D.正立.放大的实像

网址:http://m.1010jiajiao.com/timu_id_605011[举报]

(2011?徐汇区二模)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某组同学用光具座、凸透镜、光屏、发光物体等器材,做其中“探究凸透镜成实像规律”的部分实验.
实验中他们首先观察、记录了所用凸透镜的
焦距
焦距
,并按正确的方法安装和调节好实验装置.接着他们按表中的物距u依次进行实验,每次都要移动光屏直至在其上观察到发光物体清晰的像,并将相应的像距v及像高分别记录在表一、表二中.
表一 (f=10厘米,物高4厘米) 表二(f=10厘米,物高4厘米)
实验
序号
物距u
(厘米)
像距v
(厘米)
像高
(厘米)
实验
序号
物距u
(厘米)
像距v
(厘米)
像高
(厘米)
1 50 12.5 1 4 18 22.5 5
2 35 14 1.6 5 15 30 8
3 30 15 2 6 12 60 20
①分析比较实验序号
1与2与3
1与2与3
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当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时,凸透镜成缩小的实像,且像距大于焦距小于二倍焦距.
②分析比较实验序号4与5与6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当物距小于二倍焦距大于焦距时,凸透镜成放大的实像,且像距大于二倍焦距
当物距小于二倍焦距大于焦距时,凸透镜成放大的实像,且像距大于二倍焦距

③分析比较表一和表二中像距v随物距u的变化情况,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凸透镜成实像时,
像距随物距的减小而增大
像距随物距的减小而增大

④进一步综合分析比较表一、表二中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并归纳得出结论:凸透镜成实像时,
物高与像高的比值等于物距与像距的比值
物高与像高的比值等于物距与像距的比值

⑤你认为该组同学所做“探究凸透镜成实像规律”的实验是否完善?请简述主要理由:
不完善,他们只用了一个焦距的透镜进行探究,得出的规律不具有普遍性
不完善,他们只用了一个焦距的透镜进行探究,得出的规律不具有普遍性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某小组同学在做“验证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的过程中发现:当发光物体与光屏之间的距离L确定时,将凸透镜从发光物体处缓慢向光屏移动的过程中,有时能在光屏上成两次清晰的像,有时只能成一次清晰的像,有时不能在光屏上成像.为了研究产生这些现象的条件,该小组同学进行实验,并将每次实验中的相关数据及现象记录在表中.
凸透镜
焦距f
实验
序号
物屏
距离L
(厘米)
第一次成像 第二次成像
物距u
(厘米)
像距v
(厘米)
像的
大小
物距u′
(厘米)
像距v′
(厘米)
像的
大小
10厘米 1 49 14 35 放大 35 14 缩小
2 45 15 30 放大 30 15 缩小
3 40 20 20 等大 不能在光屏上第二次成像
4 35 不能在光屏上成像
15厘米 5 80 20 60 放大 60 20 缩小
6 64 24 40 放大 40 24 缩小
7 60 30 30 等大 不能在光屏上第二次成像
8 55 不能在光屏上成像
(1)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2、3(或5、6、7)的第一次成像数据中像距v物距u的变化关系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结论:
同一凸透镜,成实像时,像距V随物距U的增大而减小
同一凸透镜,成实像时,像距V随物距U的增大而减小

(2)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或2、或5、或6)的第一和第二次成像数据中物距与像距的关系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结论:同一凸透镜,当
物屏距离L
物屏距离L
一定,移动凸透镜能在光屏上成两次像时,
第一次成像的物距是第二次成像的像距
第一次成像的物距是第二次成像的像距

(3)继续分析比较表格是物屏距离L与凸透镜焦距f的数据及观察到的现象,可得出的结论:在
物屏距离L大于凸透镜的4倍焦距
物屏距离L大于凸透镜的4倍焦距
条件下,移动凸透镜,可以在光屏上得到一次放大的像和一次缩小的像.
(4)分析比较实验序号③⑦可得出的结论:
u=v=2f,成倒立等大的实像
u=v=2f,成倒立等大的实像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

精英家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