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址:http://m.1010jiajiao.com/timu_id_575370[举报]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36小题,每小题2分,共72分。)
1-5. A C A B D 6-10. A D B C A 11-15 .C B D B B 16-20.D C D A B
21-25.A C C B C 26-30.C D C D B 31-36.C C A D C D
二、多项选择题:(6小题,每小题3分,共18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不止一个选项符合题意,全选对得3分,选对但不全得1分,错选不选得0分。)
37.AD 38.BCD 39.AD 40.ACD 41.BCD 42.ABD
(3)主动运输过程与细胞膜上运载该离子的载体数量有关,离子载体满负荷后,吸收速度就不再增加
49.(8分)
(1)无CO2,不进行暗反应,所以不能生成 CH2O等有机物 光反应
(2)ADP+Pi+光能→ATP
(3)暗反应的进行与光无关,有CO2,又有AB段产生的[H]和ATP,故有机物生成量较多
(4)[H]和ATP已经用尽
(5)叶绿体
w.w.w.k.s.5.u.c.o.m
www.ks5u.com
(8分)下图是反射弧结构模式图.a、b分别是放置在传出神经和骨骼肌上的电极,用于刺激神经和骨骼肌;c是放置在传出神经上的电位计,用于记录神经兴奋电位;d为神经与肌细胞接头部位,是一种突触。
(1)用a刺激神经纤维,产生的兴奋传到骨骼肌引起的收缩____(属于或不属于)反射。
(2)正常时,用a刺激神经纤维会引起骨骼肌收缩;传出部分的某处受损时,用a刺激神经纤维,骨骼肌不再收缩.根据本题条件,完成下列判断实验;
①如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明传出神经受损。
②如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明骨骼肌受损。
③如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明部位d受损。
(8分)下图是反射弧结构模式图.a、b分别是放置在传出神经和骨骼肌上的电极,用于刺激神经和骨骼肌;c是放置在传出神经上的电位计,用于记录神经兴奋电位;d为神经与肌细胞接头部位,是一种突触。
(1)用a刺激神经纤维,产生的兴奋传到骨骼肌引起的收缩____(属于或不属于)反射。
(2)正常时,用a刺激神经纤维会引起骨骼肌收缩;传出部分的某处受损时,用a刺激神经纤维,骨骼肌不再收缩.根据本题条件,完成下列判断实验;
①如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明传出神经受损。
②如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明骨骼肌受损。
③如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明部位d受损。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图1、2表示某种生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某时期模式图,图3表示不同时期每条染色体上DNA数目的变化,图4表示不同时期染色体和DNA的数量关系。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图1细胞中共有4条染色体,8个DNA分子;图2细胞中共有0条姐妹染色单体
B.图4中a可对应图3中的BC段;图4中c可对应图3中的AB段
C.有丝分裂过程中不会出现如图4中d所示的情况
D.图1细胞处于图3中BC段;完成图3中CD段变化的细胞分裂时期是后期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I.干细胞是一种未充分分化,尚不成熟的细胞,具有再生各种组织器官的潜在功能。右图表示干细胞继续发育的三个途径,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氨基酸被B细胞从外界吸收,在游离核糖体中合成多肽,共穿过____层磷脂双分子层。
(2)若D细胞分泌物是某种分泌蛋白,则
其开始合成到分泌出细胞,体现了生物
膜的 ___特点。脂质的合成与图
中的 (填数字序号)有关。
(3)个体发育过程中,导致C细胞和D细胞不同的根本原因是 。
如果在增殖过程中细胞受到致癌因子的作用,DNA分子受损,使 发生突变,则会产生癌细胞。
(4)D若是人体细胞,则人在安静状态和剧烈运动状态下,消耗同样多的氧气,产生的二氧化碳量前者 后者(填多于、少于或等于)。
(5)植物细胞与图中A细胞有丝分裂过程相比,前者的主要特点是 。
Ⅱ。某研究小组的同学利用样方法研究某地A,B 0C三个不同区域的植物群落,同时还测量了各种土壤特征和环境因素,结果见下表:
植物种类 | A区域 | B区域 | C区域 | 非生物因素 | A区域 | B区域 | C区域 |
草 | 3 | 5 | 9 | 风速 | 低 | 高 | 高 |
蕨类植物 | 7 | 5 | 8 | 距地面1.5米的光强 | 低 | 中 | 高 |
灌木 | 5 | 4 | 2 | 土壤湿度(%) | 48 | 35 | 15 |
松树 | 0 | 2 | 0 | 土壤的有机物(%) | 6.5 | 3.8 | 2.5 |
落叶树 | 15 | 5 | 0 | 土壤深度(cm) | >300 | ≈100 | <15 |
土壤含氮量(mg·kg-1) | 9.4 | 2.5 | 2.4 |
现有甲、乙两种可能有一定毒性的化学物质,实验室研究人员欲通过动物细胞培养的方法来鉴定它们是否有毒性并比较二者毒性的强弱。请你以一个研究人员的身份参与此项研究,完成下列有关问题:
Ⅰ.实验原理: 。
根据这种变异细胞占全部培养细胞的百分数(以下称Q值),可判断该化学物质的毒性。
Ⅱ.材料用具:活的小白鼠胚胎、胰蛋白酶液、动物细胞培养液、动物细胞固定液、适宜浓度的龙胆紫溶液、适宜浓度的化学物质甲溶液、适宜浓度的化学物质乙溶液、蒸馏水、滴管、培养皿、剪刀、锥形瓶、恒温箱、载玻片、盖玻片、显微镜、小白鼠正常有丝分裂各时期的高倍显微照片。
Ⅲ.实验步骤:
(1)制备细胞悬浮液。
把活的小白鼠胚胎放在培养皿中剪碎,转入锥形瓶中,加入胰蛋白酶液处理,使胚胎组织离散成单个细胞,再加入动物细胞培养液,制成细胞悬浮液。
(2)进行细胞培养。
①取A、B、C 3个洁净的培养瓶, ;
②A、B两个培养瓶中分别加入等量的甲、乙溶液。C瓶中加入等量的蒸馏水,摇匀;
③
(3)制作临时装片。
①当细胞增殖到大约8代左右时,同时从恒温箱中取出3个培养瓶,用胰蛋白酶液处理,加入动物细胞固定液,迅速杀死细胞并固定细胞分裂相;
②静置一段时间后,分别从各培养瓶底部吸取适量的细胞悬浮液,滴在与培养瓶有相同编号的载玻片的中央, ,3min~5min后,盖上盖玻片。
(4)镜检和统计。
把临时装片放在显微镜下,先用低倍镜后用高倍镜,寻找处于 期的细胞,并与 进行对比,统计并计算该期变异的细胞占该期细胞总数的百分数(Q值)。
Ⅳ.结果分析与结论:
(1)经研究人员实验得知,A、B、C三个培养瓶的Q值依次为:QA=1.3%,QB=12.5%,QC=0.1%,由此可知该实验的结论是 。
(2)在实验中,C培养瓶起 作用,C瓶的Q值说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