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在上题所示期间.以下地理现象可能出现的是

网址:http://m.1010jiajiao.com/timu_id_503496[举报]

两年高考真题

【答案】1.A【解析】看1月平均气温是6~8℃可以排除B、D两项,因为30°N~40°N东海岸的东海岸和五大湖区1月平均气温低于0℃,而密西西比河三角洲是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无论是年平均气温、1月平均气温、夏季平均气温还是年降水量都要比表中的要高,结合该地区是苹果产区得出正确答案。

【答案】2.C【解析】气温的日较差大才有利于苹果糖分的积累,所以②错,由上题知美国产区是30°N~40°N西海岸,是地中海气候,而中国的苹果产区是温带季风气候,夏季光照美国产区好于中国产区,故③错,所以选C答案。

【答案】3.BD【解析】当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位于25ºN时,时间是6月份,雨带位于长江流域,此时正值梅雨季节;或者处于雨带南移的9、10月份。

【答案】4.BC【解析】6月份正是“黄梅时节家家雨”的时节,而9、10月份又被许多文人墨客描绘成“雨滴梧桐秋夜长”,A、D选项则分别描绘的是春季和冬季,该题有很多学生容易将雨带南移漏选。

三年名校模拟

【答案】1.B【解析】甲地位于300N~400N之间,只能是副热带高压带。

【答案】2.D【解析】副热带高压带控制300N~400N时,是北半球的夏半年,大陆等温线向北弯曲。

【答案】3.B【解析】甲、乙两地分别位于黄土高原和太行山区,地势较高,气温较低。

【答案】4.A【解析】根据图中等温线的变化可以判断为A。

【答案】5.BC  6.AB【解析】根据冷锋前为暖气团,暖锋后为暖气团,判断①和d为暖气团,②和a为冷气团;暖气团为上升气团。

【答案】7.C 8. B  9.B【解析】由表格中材料推断,四个地方都是1月气温低,7月气温高,应位于北半球。①应处于热带,②位于纬度高的寒温带,③位于亚热带,④也位于亚热带。可种植的农作物依次为椰子、甜菜、油橄榄和甘蔗。英国主要气候为温带海洋性气候,与①全年高温不符,智利位于南半球,与题意不符,美国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月均温应在O℃以下,故④也不符。只有B符合题意,在中高纬度的内陆干旱地区存在荒漠化问题。故只有②地区有可能。

【答案】10.(1)D  C   A   D  (2)冷锋  太阳辐射  地面辐射  云层反射  (3)亚洲低压  东南  西南

【解析】锋面向冷气团方向倾斜,D位于暖气团一侧;气温高,气压低;云层能增强大气逆辐射,起保温作用。

【社会热点】

【答案】11.(1)受喜马拉雅山脉及青藏高原的阻挡。(2)D  (3)南支西风气流为降雪的形成提供了充足的水汽,A气流加快了水汽的凝结过程。

【解析】根据南支西风气流弯曲位置处的地形可得出其弯曲的原因,大到暴雪的形成要具备足够的水汽及促成水汽凝结的条件,根据图中气流的来向即可得出结论。

【实战演练】

【答案】1.B【解析】据图可知,①、②、③、④风带分别为北半球的东北信风带、西风带,以及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带、西风带。①风带与③风带之间的气压带是赤道低气压带,终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的是热带雨林气候,其气候特点是终年高温多雨。

【答案】2.D【解析】④风带是南半球的西风带,其产生的环球运行的西风漂流属于风海流、寒流,且自西向东流。

【答案】3.A  【解析】由题干可知,甲地为低压,乙地为高压,而在甲、乙连线的上面有暖锋的符号,根据相关知识,锋面一般形成于低压槽,而低压槽在等压线上表现为等值线向气压变高的方向凸起。

【答案】4.B【解析】风向由高压指向低压,所以应为偏南风。

【答案】5.D【解析】在暖锋中,降水区域出现在锋前,所以丁地位于降水区域,而丙地应为晴天。

【答案】6.C【解析】在四地中,乌鲁木齐在我国西北内陆地区,气温的年变化最大,所以④为乌鲁木齐;拉萨因位于青藏高原,夏季气温最低,所以③为拉萨;海口因位于最南方,夏季气温最高,所以①为海口;则②为重庆,所以选项C正确。

【答案】7.C【解析】①地气温年较差最小是因为海洋的影响;②地夏季气温较高是因为受盆地地形的影响;③地因地势高,夏季气温较低,所以选项C正确。

【答案】8.A【解析】雨区在锋后,所以为冷锋;冷空气在北侧,所以为北半球。

【答案】9.C【解析】充足的水汽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答案】10.D【解析】对甲而言,11日为冷锋过境时,12日为冷锋过境后。冷锋过境后。气温下降,气压升高,天气转晴,且一天气温在日出前后最低。

【答案】11.(1)晴夜少云,大气对地面保温作用弱,气温下降快      丙

   (2)白天多云,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       甲

   (3)对流层大气的热量直接来源于地面      乙

   (4)大气中C02等温室气体增加    引起海平面上升,降水和干湿状况发生变化

 

 

 

下图为“某区域示意图”,读图回答问题。

(1)该区域交通和农业技术条件的改变,对柑橘生产的影响。

(2)简述丘陵山区的治理对流域生态环境的作用。

(3)请结合该地区自然环境特征,提出该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措施。

材料一  1961年,全国一些地方的农民为了渡过困难,自发地搞起包产到户。安徽在1962年的年中,包产到户发展到了占农户的80%,川、甘、浙等省农村达70%,全国农村平均起来已经超过20%。安徽省委书记曾希圣在全省实验推行包产到队、到户的责任田,1961年3月毛泽东含糊地批准他进行实验,这使得安徽的粮食迅速增产,并有余粮支援河南、江苏等地。但随即毛泽东严厉批判了安徽的做法,曾希圣因此被撤职。在此前后,浙江、山东等地,也有小规模的包产到户的尝试,最终都无疾而终,所有参与其中的干部,全部被整肃,无一幸免。“包产到户”被当作资本主义、修正主义的东西,受到长期批判。

材料二  1978年秋天,安徽发生大旱灾,为了使秋种(种麦子)能顺利进行,有的地方干部就采取了把生产队的土地直接包给农户种的办法,搞“包产到户”。……安徽省委书记万里对此采取了支持的态度,万里说:“包产到户的问题,过去批了几十年,许多干部被批怕了,但过去批判过的东西,不一定是错误的;过去提倡的东西,不一定就是正确的,要靠实践来检验。” ……1978年11月24日的冬夜,安徽凤阳县小岗村18户村民又做出了一个革命性的决定——“分田单干,包干到户”。……“包产到户”与“包干到户”,一字之差,性质完全不同。包干到户,农村土地真正实现了两权分离,土地所有权归集体,农民通过承包获得对土地的经营权,农民成了相对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农民用和平的方式夺了集体的生产经营权。

(4)依据材料4、5,结合所学知识回答,20世纪60年代开始及70年代末,农村搞“包产到户”的共同原因是什么?结局有何不同?

(5)依据材料,分析“小岗模式”与60年代“包产到户”有什么区别?“小岗模式”的推行有什么作用?

材料三  法国大革命以后,法国农业发展的缓慢,大大制约了法国工业革命。二战后,法国开始改造小农经济。首先,加大了对农业的投入。1945年,法国政府通过国家农业信贷银行发行五年期债券募集、1947年开始的马歇尔计划,共为法国农业提供90亿法郎的资金支持。从1954年起,法国政府对农业的投入超过了每年政府预算的4.6%。其次,力促土地的集中经营,实现农业机械化。鼓励年长农民“退休”,政府为其颁发“离农终身补贴”;各地政府成立土地整改组织,负责收购农民的零散土地,进行平整整合后转卖给农业资本家;对于自行合并经营的农场减免税收;对农民购买农机给予优惠和贷款,农场主购买农机可享受国家银行的长期、低息贷款。第三,加强农业合作组织的建设。一方面是政府组织各级农业公会和农业交流协会,通过这个组织传达和解释政府的农业政策,调查农业发展情况,组织农业交流活动等。另一方面是鼓励农民自行组织各种农业合作社,尤其是法国南部各类特种经营的农户基本上都加入到了各种农业合作社中,合作社通过与农户签订合同的方式引导农户进行生产,建立起农户与外界市场的联系,这弥补了各类特种经营难于扩大经营规模的缺陷。第四是加强农业科研和农村职业教育的建设,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和农业就业人员的素质。在第四和第五共和国时期,法国政府共设立了33所全国性的高等农业学院和农业工程学校,并且各省普遍设立了各种农业技术学校。政府规定,凡是独立经营农场的人必须要具备“农业技师”证书。法国农业出现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短短的二十几年时间,法国农业实现了全面的机械化、电气化和化学化。法国成为20世纪中后期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李世安《欧美资本主义发展史》)

(6)战后,法国对落后小农经济的改造,对今天中国农村经济的发展与转变有哪些可借鉴之处?

材料四  2005-2009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情况表

年份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城市

10493元

11759元

13786元

15781元

17175元

农村

3225元

3587元

4140元

4761元

5153元

(7)材料四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如何解决材料一中所反映的问题?

材料五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加大城乡统筹发展力度,必须牢牢把握加强“三农”这个根本立足点,牢牢把握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这个重要着力点,牢牢把握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这个战略着眼点,牢牢把握城乡改革联动这个关键切入点。决不能以牺牲农业农村为代价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决不能借统筹城乡之名削弱农业农村、损害农民利益。

(8)结合材料二,运用对立统一观点,分析说明城镇化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2006年,我国北方多次出现大范围的浮尘、扬沙天气,部分地区出现了沙尘暴。据环保部门报道,仅4月16日至17日北方某城市降尘总量就超过30万吨。“怎么会有这么多沙尘?它们主要从哪里来?我们应该怎么办呢?”爱动脑筋的小林决定通过查找分析资料来探究这些问题。

(1)从小林查得的上图“我国沙尘暴源头和路径示意图”中可知,受沙尘暴天气影响的省区有________等(填写三个以上)。

图中还可以判断出影响我国的沙尘暴有境外和境内两大源区。境外源区主要是蒙古和________(填国家名称);境内源区主要是内蒙古和________(填省区名称)。

(2)经查找和分析资料,小林了解到形成沙尘天气的主要条件除了沙源之外还有________。从图中分析得出沙尘移动的方向是向________。

(3)小林利用所获得的资料绘制了一张“我国西北地区沙尘暴发生频率季节变化”的统计表,请根据下表数据在上边相应位置上转绘成柱状图(直方图)。

从中看出,沙尘天气的多发季节是________,其原因是________。

(4)研究中小林归纳出荒漠化的形成除自然原因外,还有人为因素。当前促使全球土地荒漠化加速发展的人为原因除毁林外,还有________等。

(5)资料反映,我国十分重视治理北方风沙危害。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开始建设包括东北西部、华北、北部、西北大部分的“________”防护林体系。此外,在荒漠地区还大量种植适宜干旱环境的植物,这些植物具有的特征有________。

A.根系发达   B.叶片表面有角质层

C.茎变态成刺  D.叶片大而薄

(6)在探究过程中,小林还发现一个现象:随着人们对沙漠的日益关注,沙漠正成为新的旅游热点。有报道说,“五一”长假期间55名游客被困内蒙古库布齐沙漠,并有一人遇难。作为一个沙漠探险的游客,你认为应该注意的问题主要有(写两点)________、________。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

精英家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