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址:http://m.1010jiajiao.com/timu_id_503321[举报]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C 【解析】中国春节是
2.B 【解析】游子回家团聚是婚姻家庭的因素,B正确。
3.B 【解析】已知该图是以极点为中心的50°纬线图,图中数字表示经度度数,P、Q之间和M、N之间为陆地。则该极点为北极点,P,Q之间为亚欧大陆。M,N之间为北美大陆,P点于北半球的西风带盛行西南风,即选B
4.A 【解析】P,M两地都位于大陆西岸,盛行西南风影响下P,M两地都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即选A。
5.C 【解析】若P点日出与Q点日落时间大体同步,则北半球昼短夜长,答案为C
6.C 【解析】图中等高线的等高距为
7.B 【解析】和河川相交成V字形的等高线有两条,下方的等高线高度是
8.C 【解析】当地下水面与地面相交时,地下水即自然流出成为泉,如温泉、间歇泉、矿泉等。 河阶最易出现涌泉之处为河阶面和河阶崖交界处,因该处地下水面较接近地面。图中丙地即位于河阶面和河阶崖交界处,因此最可能出现涌泉。
9.B 【解析】知M为市场城市,N为原料供给地,以市场M或原料N为中心的同心圆表示单位运费等值线,当工厂选择在d位置时,靠近原料供应地,属于原料导向型工业,故选B鱼罐头加工工业。
10.A 【解析】原料每吨每公里的运费是产品每吨每公里的运费的1/2,原料利用率为70%,则可知原料与产品的运费比为5:7,在布局工厂时应靠近市场城市。即选A。
11.D 【解析】由图可以看出,不论南北半球还是季节的不同,月均温的越低与冰雪覆盖面积越大,即选D.
12.D 【解析】欧洲面积与中国国土面积相差不大,1000万平方千米,如图可知当北半球7月份的时候,即选D, 塔里木河夏季进入汛期。
13.D 【解析】由图可以看出,单位面积经济作物的收益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而提高,故①对。单位面积经济作物的收益增加速度在前期快于劳动力成本的增加速度,后期增加速度慢于劳动力的增加速度,随着耕地收益的增加,耕地利润是先增后减,故②③两项错。图中明显看出经济作物的收益一直高于粮食作物,故④项对。
14.D 【解析】耕地单位面积产量的变化与市场的需求和机械化水平的高低无关,故①③两项错误。随着经济的发展,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品种的改良,可以提高产量,故②项正确。对土地不利的自然条件(如灌溉、盐碱)的改善,可以改变植物的生产环境,提高产量,故④项正确。。。
15.C 【解析】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工业、商业、城市等非农业用地的数量增加,耕地面积的不断减少,即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使得耕地实际总产量不断下降,故①项正确。由第一题知随着经济的发展,单位面积耕地利润不断降低,也会使得耕地总产量不断降低,故④项对。图中没有反映出自然灾害的变化,故②项错误。农业劳动力的不断减少,主要是机械化引起的,对耕地实际总产量影响较小,故③项错误。
16.B 【解析】N地靠近科研院所和大学城,且环境优美,交通方便,最适宜建高新技术区,第16题选B,
17.A 【解析】大型跨国零售企业需建在交通便利,位于市中心的地方,这样可以服务到最大人口数,获得最佳利润。即选A。
18.A 【解析】煤变油项目必须选择在煤炭资源丰富的地区,属于原料指向型。
19.A 【解析】由图可以看出2002年到2006年广东省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产业比重上升,依然占主导地位;第一产业就业比重下降,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上升,经济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即第19题选A。
20.B 【解析】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第一产业的比重还要下降,但农业的基础地位是不会发生变化的。现阶段应调整第二产业结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即第20题选B。
二、双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10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3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 中,有两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每小题全选对得 3 分,只选一项且选对者,得 1 分, 其余情况不得分。)
21.AC 【解析】逐步将法定退休年龄提高到65岁,有利于解决我国人口老龄化正在加速而导致养老金需求增大的问题,延迟退休年龄是大势所趋,既可延迟社保支付,减轻财政负担,但减少了就业的机会,延迟退休年龄使就业压力增大,我国已开始进入人口老龄化,由于人口基数大,还需要计划生育。
22.AC 【解析】青藏高原的冰碛湖迅速“扩张”,湖水量逐年增加的原因应与温度升高和降水增多等因素有关。
23.BD 【解析】甲地处武夷山,海拔高、气温低。
24.CD 【解析】乙河在我国南方,南方的河流,径流最大,含沙量较小。
25.BD 【解析】图示为福建一带,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土壤为红壤。
26.BD 【解析】“月船1号”
27.AB 【解析】“月船一号”在绕月轨道上运行,无动力作用时,其公转速度与地球绕太阳公转速度一样,在近月点时公转角速度较快,在远月点时公转线速度较慢,在圆形极月轨道上速度不变。
28.CD 【解析】根据图中地理环境演变三个过程可以得到,引起图中地理环境演变的原因是地壳运动和地形的变化。
29.BD 【解析】根据经纬度可知图中第一座山是受盛行西风的影响,第二座山受东北信风的影响,所以建筑物布局合理的是②和④。
30.AB 【解析】此题关键是看清楚图,便可知,10年前与现在相比,强集中购物带人数增加的比例大于分散购物带,10年前与现在相比,弱集中购物带与边缘购物带人数减少的比例基本相同,
离居住地越远,购物的人数比例也有上升,由于日用品的种类是比较多,价格偏低。
三、综合题(共有6小题,共80分)
31.(17分)
(1)A地等温差线向北(或向高纬)突出,B地等温差线向南(或向低纬)突出。(2分)受地形影响,A处为山地(或大兴安岭),B处为平原(或中央大平原),(2分)
(2)商品谷物农业(1分)
相同点:耕地面积广大;农业机械化程度高;土壤比较肥沃。(3分)
不同点:B所在的国家(美国)农业科技水平更高一些,专业化水平更高一些。(2分)
(3)A地分布的主要是林地,应合理利用和保护森林资源,禁止乱砍滥伐等;B地分布的主要是草原,应防止土地过度垦殖造成水土流失,再次引发黑风暴;C地分布的主要是沼泽,防止湿地生态系统进一步遭到破坏,是要解决的主要问题;D地分布的主要是草原,应防止过度放牧、过度垦殖产生的草场退化、土地荒漠化等问题出现。(8分)
32.(11分)
(1)住宅 道路 ⑥或⑨ ⑨或⑥ ④ ①或⑧ ⑧或①(每格1分)
(2)3.5(1分) 4(1分) C(2分)
33.(19分)
(1) 上升(增加); 高于(快于),经济 人口 。(共4分。每空1分)
(2)都为三角洲平原,地势低平,河网密集,土壤肥沃 ; 珠江三角洲地区热量与降水比长江三角洲地区丰富 。(共4分。每空2分)
(3)21.02% 、9.91% 。(只要接近就可得分,共2分。每空1分)
(4)上海地处我国东部沿海地带的中点,联系长江流域经济腹地(长江的入海口),临近日本、韩国; 广州地处我国南大门,毗邻港澳,临近东南亚。(共4分。每空2分)
(5)总体上看,2004年珠江三角洲的经济密度大,发展水平较高,第三产业比重较大,对外贸易水平高于长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的人口总数大,GDP总量大,但人均GDP低于珠三角地区。(共5分。意思相近可酌情给分)
34、(12分)
(1)市场 资金 技术(3分)
(2)从业人员具有高水平的知识和技能;增长速度快,变化快;研究开发费用在销售额中所占比例高;产品面向国际市场。(4分)
(3)地理位置优越,海、陆、空交通网络发达,京津地区人才和科研机构密集,基础设施完善、配套协作性好,市场广大,政策优惠。(任答5项,5分)
35. (11分)
(1)哈萨克斯坦 中亚、新疆 (3分)
(2)陕北有充足的气源,与柴达木盆地比较,河西走廊无高大山脉阻挡;海拔较低,气候条件相对较好,便于施工。(4分)
(3)开发西部地区的天然气资源,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管道建设将带动沿线地区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就业。缓解输入地区的能源短缺,调整能源结构,改善大气质量,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4分)
36. (10分)
(1)12 7 (2)ABD
(3)空间分布特点:工业区污染源比重大(主要集中在工业区) 原因:工业区污染源多(主城区和其他工业污染源少)
(4)措施:①控制污染源;②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③使用清洁能源;④健全环境法规(加强环境执法)
37、(10分)
(1) 迁移扩散 传染扩散(2分)
(2) 非凡性 可创造性 多样性(每3分)
(3) 社会经济(1分) 交通更加便利;创造一些新的旅游资源;地区接待能力增强;旅游资源地域组合条件更好等(合情合理就给分,每点1分,共4分,给满为止)
中国的崛起改变了世界经济发展格局,同时中国经济地域结构也发生了深刻变化。根据下述资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5)题。(19分)
材料一:见图18
材料二:见图19
材料三:见下表2
表2 长江三角洲地区和珠江三角洲地区基本情况(2004年)
城市群 | 土地面积(万Km2) | 人口(万) | 非农业人口比重(%) | 生产总值(GDP,亿元) | 人均GDP(元) | 经济密度 (亿元/Km2) | 产业结构比 | 进出口总额/GDP |
长江三角洲 | 10.02 | 7571 | 44 | 28775 | 35040 | 2871 | 4.6:55.9:39.5 | 1.13 |
珠江三角洲 | 2.2 | 2624 | 50 | 13572 | 42499 | 6155 | 4.4:53.3:42.3 | 2.04 |
材料四:见图20
(1)1980年至2003年期间,我国进出口总额和外资直接投资累计量占世界比重均呈现出明显_____趋势;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指数增长要明显______人口指数增长,表明我国____________发展和控制____________增长的成效显著。(4分)
(2)简述长江三角洲地区和珠江三角洲地区自然环境特征的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是。(4分)
(3)2004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为136876亿元。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两个地区面积和GDP占全国的比重分别为 ______、______。(2分)
(4)简述上海市和广州市地理位置的优越性。(4分)
(5)比较2004年长江三角洲地区和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5分)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中国的崛起改变了世界经济发展格局,同时中国经济地域结构也发生了深刻变化。根据下述资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5)题。
材料一:见图18
材料二:见图19
材料三:见下表2
表2 长江三角洲地区和珠江三角洲地区基本情况(2004年)
城市群 | 土地面积(万Km2) | 人口(万) | 非农业人口比重(%) | 生产总值(GDP,亿元) | 人均GDP(元) | 经济密度 (亿元/Km2) | 产业结构比 | 进出口总额/GDP |
长江三角洲 | 10.02 | 7571 | 44 | 28775 | 35040 | 2871 | 4.6:55.9:39.5 | 1.13 |
珠江三角洲 | 2.2 | 2624 | 50 | 13572 | 42499 | 6155 | 4.4:53.3:42.3 | 2.04 |
材料四:见图20
(1)1980年至2003年期间,我国进出口总额和外资直接投资累计量占世界比重均呈现出明显_____趋势;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指数增长要明显______人口指数增长,表明我国____________发展和控制____________增长的成效显著。
(2)简述长江三角洲地区和珠江三角洲地区自然环境特征的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是。
(3)2004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为136876亿元。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两个地区面积和GDP占全国的比重分别为 ______、______。
(4)简述上海市和广州市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5)比较2004年长江三角洲地区和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有关江苏省城市化发展的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4分)
材料一 改革开放以前,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受严格的户籍制度影响,江苏省城市人口的增长主要来源于自然增长,城乡之间的人口流动基本处于停滞状态。图1表示这一时期江苏省城市化进程。
材料二 1978年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以来,江苏省成为我国经济增长最快、最具活力的省区之一。20世纪80年代苏南地区的乡镇企业迅猛发展,被誉为“苏南模式”。 图2表示这一时期江苏省城市化进程。
材料三 见图3。
(1)改革开放以前,江苏省城市化发展的总趋势是怎样的?改革开放以后,江苏省城市化发展表现出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2)请描述江苏省小城镇空间分布的特点并且据图说明苏南和苏北地区城市化发展的差异及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
(3)江苏省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对地理环境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4)在江苏省城市化过程中,可以采取哪些措施减轻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材料一:
雾,是在水汽充足、微风及大气层稳定的情况下,近地面的空气冷却后,空气中的水汽凝结而成的细微水滴。
材料二:
成渝经济开发区地形图(图1)。

成渝经济开发区资源、交通与城市分布及发展规划图(图2),方框中为规划产业。

见表。

(2)依据所给材料,分析成都市群规划产业的有利区位条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据材料四,四川省农业人口流动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成渝开发区产业发展规划的实施可能给该地区农业人口流动带来的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材料记载,乐山大佛建成之初,金粉贴身,形象光鲜。如今在大佛脸上出现一条条的黑色条纹,胸部、腹部剥落了好几大块,露出红色“肌肉”。造成乐山大佛现状的主要外力作用是_______________;对佛像损害最大的环境问题是______________。
M江是珠江水系三大河流之一,流域面积90%在广东省境内。流域内拥有较丰富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生物资源、旅游资源。根据下述资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4)题。
资料一:见图1
资料二:见表1
表1 M江流域(广东省境内)基本情况
项目 | 南部 | 中部 | 北部 |
2000年人口比重(%) | 21 | 36 | 43 |
2000年城镇化水平(%) | 43 | 34 | 25 |
2005年GDP(亿元) | 2181.62 | 484.97 | 51.32 |
2005年人均GDP(元) | 333263 | 28930 | 17157 |
地貌类型 | 三角洲平原、台地、丘陵 | 台地、丘陵 | 山地、丘陵 |
材料三:见图2
(1)该流域气候类型是______,河川径流的补给以 为主。
(2)M江水资源的主要功能包括 ,其流域开发的核心问题是 的合理开发利用。
(3)2000年该流域城镇化水平的空间差异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根据表1和图2可以推测:进入21世纪,该流域城镇化进程总体进入___________________阶段(填正确项字母)
A. 起始 B. 加速 C. 成熟
(4)分析该流域城镇的地理分布特点和成因。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