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址:http://m.1010jiajiao.com/timu_id_502871[举报]
1951—1991年台湾农业结构发生变化的同时,种植业内部结构也发生了变化。读下表回答小题。
中国台湾主要农作物种植面积变动表(1951-1990年) 单位:%
|
1951 |
1961 |
1971 |
1981 |
1991 |
稻米 |
52.25 |
48.51 |
46.51 |
47.72 |
39.33 |
甘薯 |
15.4 |
14.62 |
13.92 |
3.9 |
-- |
甘蔗 |
3.95 |
5.8 |
5.59 |
7.44 |
5.71 |
水果 |
2.11 |
1.95 |
7.26 |
9.93 |
19.29 |
蔬菜 |
5.23 |
5.61 |
9.06 |
15.84 |
16.3 |
1.影响表中主要农作物种植面积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交通条件改善 B.市场需求变化
C.劳动力素质提高 D.农业生产技术进步
2.对台湾1951年至1991年主要农作物种植面积数据变化的分析,可借助于
A.电子地图 B.地理信息系统
C.全球定位系统 D.遥感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图10是我国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某新兴城市人口增长示意图。读图回答1~3题。
(1).1997年至1998年,该城市的人口增长率是( )
A.16.7% B.14.3% C.5.71% D.15.7%
(2).1991年至1998年,该城市人口迅速增长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
A.人口出生率高 B.人口死亡率低
C.大量人口迁入 D.人口基数小
(3).该城市人口迅速增长,近期可能导致的主要问题是( )
A.人口老龄化突出 B.城市经济缺乏活力
C.社会劳动力不足 D.城市用地压力增大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1951—1991年台湾农业结构发生变化的同时,种植业内部结构也发生了变化。读下表回答小题。
中国台湾主要农作物种植面积变动表(1951-1990年) 单位:%
1951 | 1961 | 1971 | 1981 | 1991 | |
稻米 | 52.25 | 48.51 | 46.51 | 47.72 | 39.33 |
甘薯 | 15.4 | 14.62 | 13.92 | 3.9 | -- |
甘蔗 | 3.95 | 5.8 | 5.59 | 7.44 | 5.71 |
水果 | 2.11 | 1.95 | 7.26 | 9.93 | 19.29 |
蔬菜 | 5.23 | 5.61 | 9.06 | 15.84 | 16.3 |
1.影响表中主要农作物种植面积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交通条件改善
- B.市场需求变化
- C.劳动力素质提高
- D.农业生产技术进步
2.对台湾1951年至1991年主要农作物种植面积数据变化的分析,可借助于
- A.电子地图
- B.地理信息系统
- C.全球定位系统
- D.遥感
阅读下面资料,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就在人们为荒漠化忧心忡忡之时,“石漠化”的幽灵又肆无忌惮地袭来。“石漠化”,全称石质荒漠化,主要是指亚热带湿润的岩溶地区,土壤遭受严重侵蚀,基岩面积裸露,地表呈现出类似荒漠化景观的土地退化现象。它严重阻碍了地区经济的发展,成为当地贫困和多发灾害的根源,也逐渐演变成继沙漠化和黄土地区水土流失之后的我国第三大生态问题。
材料二:有关坡度与土壤厚度的实测数据:
坡度 | 5-10° | 10°-15° | 15-20° | 20-25° | 25°-30° | 30°-35° | >35° |
土层厚度 (mm) | 120 | 81 | 80 | 78 | 71 | 42 | 20 |
有机质层厚度(mm) | 28 | 20 | 17 | 15 | 12 | 9 | 7 |
(1)根据以上资料可以推知,石漠化主要发生在我国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省区。
(2)由以上资料分析可知,坡度与土层厚度、有机质厚度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土层厚度、有机质厚度又直接影响土壤的_________。
(3)易发生石漠化的地区,在兴建大型工程时应选择__________的地基,避免_________。
(4)分析造成该地区石漠化主要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对黄土丘陵沟壑区某地,相同面积、不同土地覆被水土流失的观测结果下如表。据表回答1—2题。
降雨量 (mm) |
降雨 强度 |
混交林地 |
坡耕地 |
荒草地 |
油松幼林地 |
||||
径流量 (L) |
泥沙量 (kg) |
径流量 (L) |
泥沙量 (kg) |
径流量 (L) |
泥沙量 (kg) |
径流量 (L) |
泥沙量 (kg) |
||
33 |
弱 |
111 |
0.1 |
155 |
41.3 |
153 |
4.7 |
154 |
18 |
14 |
很强 |
29 |
0.5 |
327 |
39.4 |
71 |
0.8 |
212 |
25 |
19 |
强 |
28 |
0.3 |
113 |
1.2 |
51 |
0.4 |
52 |
0.6 |
1.相同降雨强度下,泥沙量由小到大依次为
A.混交林地 坡耕地 荒草地 油松幼林地
B.混交林地 油松幼林地 坡耕地 荒草地
C.混交林地 油松幼林地 荒草地 坡耕地
D.混交林地 荒草地 油松幼林地 坡耕地
2.下列判断中,符合该地情况的是
①自然恢复植被的生态效益优于人工单一树种针叶林
②开垦坡地可有效改善当地生态
③森林树种越丰富,生态效益越优
④退耕还林的生态效益优于退耕还草
A.①④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