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址:http://m.1010jiajiao.com/timu_id_495146[举报]
阅读下列材料,分析回答问题。
材料一:2007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准长沙、株洲、湘潭(简称长株潭)城市群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长株潭城市群位于我国京广经济带、泛珠三角经济区和长江经济带的综合部,区位优势明显,交通条件优越,产业和科技基础良好,发展潜力巨大。
材料二:2010年国务院批准实施《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这是我国为促进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而制定的战略规划。对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在全国形成更加合理的区域产业分工格局具有重要意义。
材料三:目前长三角地区正处在两种产业转移并行的关键阶段,一是国际间的产业向长三角区域内的沿海、沿高速公路、沿江等交通优势明显、基础产业雄厚的地区转移:而在长三角内部,相对发达的上海、浙东、苏南将部分产业向苏北、安徽转移。
材料四:我国部分省(区)地图:
61.长沙、株洲、湘潭作为中部城市群之一,将发挥城市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带动作用,请分析该城市群发展的主要区位条件?
62.长江三角洲向苏北、安徽转移的产业主要是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皖江城市带应采取哪些措施承接这些产业的转移?
63.皖江城市带、长株潭城市群,与珠三角、长三角城市群的差异显著但经济发展互补性强,请简要分析他们间的相互合作给双方各自带来的益处。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阅读下列材料,分析回答问题。
材料一:2007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准长沙、株洲、湘潭(简称长株潭)城市群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长株潭城市群位于我国京广经济带、泛珠三角经济区和长江经济带的综合部,区位优势明显,交通条件优越,产业和科技基础良好,发展潜力巨大。
材料二:2010年国务院批准实施《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这是我国为促进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而制定的战略规划。对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在全国形成更加合理的区域产业分工格局具有重要意义。
材料三:目前长三角地区正处在两种产业转移并行的关键阶段,一是国际间的产业向长三角区域内的沿海、沿高速公路、沿江等交通优势明显、基础产业雄厚的地区转移:而在长三角内部,相对发达的上海、浙东、苏南将部分产业向苏北、安徽转移。
材料四:我国部分省(区)地图:
61.长沙、株洲、湘潭作为中部城市群之一,将发挥城市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带动作用,请分析该城市群发展的主要区位条件?
62.长江三角洲向苏北、安徽转移的产业主要是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皖江城市带应采取哪些措施承接这些产业的转移?
63.皖江城市带、长株潭城市群,与珠三角、长三角城市群的差异显著但经济发展互补性强,请简要分析他们间的相互合作给双方各自带来的益处。
阅读下列材料,分析回答问题。
材料一:2007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准长沙、株洲、湘潭(简称长株潭)城市群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长株潭城市群位于我国京广经济带、泛珠三角经济区和长江经济带的综合部,区位优势明显,交通条件优越,产业和科技基础良好,发展潜力巨大。
材料二:2010年国务院批准实施《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这是我国为促进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而制定的战略规划。对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在全国形成更加合理的区域产业分工格局具有重要意义。
材料三:目前长三角地区正处在两种产业转移并行的关键阶段,一是国际间的产业向长三角区域内的沿海、沿高速公路、沿江等交通优势明显、基础产业雄厚的地区转移:而在长三角内部,相对发达的上海、浙东、苏南将部分产业向苏北、安徽转移。
材料四:我国部分省(区)地图:
61.长沙、株洲、湘潭作为中部城市群之一,将发挥城市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带动作用,请分析该城市群发展的主要区位条件?
62.长江三角洲向苏北、安徽转移的产业主要是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皖江城市带应采取哪些措施承接这些产业的转移?
63.皖江城市带、长株潭城市群,与珠三角、长三角城市群的差异显著但经济发展互补性强,请简要分析他们间的相互合作给双方各自带来的益处。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
2007年12月,国务院批准 “长株潭城市群”为国家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所谓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就是在社会生产、建设、流通和消费各个领域,在经济和社会发展各个方面,切实保护和合理利用各种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据上述材料和城市分布图回答以下问题
1.长株潭城市群是位于我国哪一经济地带
- A.东部经济地带
- B.中部经济地带
- C.西部经济地带
- D.沿海经济地带
2.下列措施不符合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要求的是
- A.优化调整产业结构,侧重发展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制药、农产品深加工等领域
- B.改善区域和流域的生态环境质量
- C.利用区内丰富的煤炭资源大力发展有色冶金工业
- D.建设绿色企业,推行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搞好节能减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