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址:http://m.1010jiajiao.com/timu_id_467731[举报]
[课内]
1、C(A、开门揖盗;B、病入膏肓、精简机构;D、以逸待劳)
2、D(谈笑风生)
3、B、C毕竟(A、即使、针砭时弊;D、踊跃、竣工)
4、C嗔怪、菽麦(A、诡计多端;B、肄业、枯燥、卑躬屈膝; D、邦交)
5、A(B、毋庸置疑;C、竟相;D、陨石)
[课外]
一、1、B(A、凝练、锻炼;C、陨落;D、通牒)
2、C(A、闪烁;B、偌大;D、凤毛麟角)
3、A、(B、察言观色、相辅相承;C、铤而走险、常备不懈、汗流浃背、D、名门望族)
二、4、B(流泻)
5、C(渔民、渔场)
6、C(无耻澜言)
三、7、C孪生(A、逍遥、抉择;D、贸然、膨胀、厮打)
8、C痉孪(A、蛊惑、攀援;B、掂量、国籍
四、9、C、涌现、潦草(A、催眠;B、名字;D、誊写)
10、D毋庸、酗酒(C、穷兵黩武)
11、C歉收、惹是生非(A、文采、妥协、筚路褴褛;B、妨碍;D、尾大不掉、度假、惩前毖后)
12、C荟萃,万里平畴(A、对峙,振聋发聩,厉兵秣马;B、重叠,相形见绌,德艺双馨;D、金榜题名)
五、13、D(急功近利)14、A(反应)
三、词语运用辨析
考点讲解:
高考语文试题词语部分,往往虚词、实词、成语各设一道题,足见词语这个知识点在能力型试卷中所处的重要性。考查形式多是在动态的语境中考查词语(包括成语)的使用。从考试能力层级上讲,正确使用词语属于“表达运用”,要求较高。对虚词的考查集中在关联词(连词、部分副词及部分介词)的使用上;对实词的考查,则主要集中在辨析含有相同语素的同义近义词;“成语”将专辟一节讲解,这里不再赘述。
在备考中,重点要做到三个方面的落实:一、落实词义的认读,注重多角度的辨析;二、强化语境意识,坚持“词不离句”的原则;三、重视语言实践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言感悟能力
重点提示:
1、正确使用实词
实词的考查以同义近义词辨析为主。要掌握和运用好同义近义词,关键在于能辨析同义近义词的意义和用法。一般说来,可从下面三个方面入手:
①从意义方面来辨析。如词义的轻重。“激动”比“感动”更强烈。“蔑视”比“轻视”词义重。词义的着重点不同。如“诡辩”与“狡辩”同是无理强辩,但“诡辩”着重在“诡”,即欺诈、怪异,“诡辩”就是用欺诈的手段、奇怪的言辞,似是而非的论证,来为自己的谬论辩护。“狡辩”则着重在“狡”,即不老实、耍花招,“狡辩”就是歪曲事实,狡猾地为自己的错误言行辩解。词义的范围大小不同。如“开垦”、“开拓”、“开辟” 都有“开发”之意,但“开垦”指用力把荒芜的土地开发为可耕种的土地;“开拓”指在原来开发的基础上加以扩充,两者词义范围较小;而“开辟”着重指开发、新开创,词义范围较大。
②从色彩方面来辨析。主要表现在:A、感情色彩不同。如“鼓动”、“鼓舞”、“煽动”都有激发人的情绪使之行动起来的意思,但“鼓动”是个中性词,即可用在好的方面,也可用在坏的方面;“鼓舞”是个褒义词,指受到好的影响而积极奋发;“煽动”则是个贬义词,有挑唆、怂恿人干坏事之意。B、语体色彩不同。语体色彩主要表现在口语和书面语的区别,如“夫人”和“爱人”是同义词,前者适合于庄重的场合,后者适用于一般的场合。
③从用法方面来辨析。A、搭配对象不同。如“爱戴”适用于对上,“爱护”适用于对下。B、语法功能不同。如“公然”、“公开”都含有不加掩饰地采取行动之意,但“公然”是副词,在句中只能作状语,如“公然侵入”。“公开”是动词兼形容词,在句中多充当谓语,如“真相早已公开了”;也可充当状语,如“公开表明态度”;还可充当定语,如“这已经是公开的秘密”。
2、正确使用虚词
高考对虚词的考查有两种题型:一是辨析句子中虚词使用的正误,一是选择恰当的关联词填空。考查的重点在虚词的用法上,因此,分析词语的性质、功能,尤其是用法,对于辨析虚词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辨析虚词的方法如下:
①从词性的角度辨析。如“固然”和“诚然”,前者只能作转折连词,后者除了有同样的性质、功能外,还可以作副词,如:他诚然是一名优秀的小品演员。
②从词语的适用对象、场合、范围等角度辨析。如:介词“对”和“对于”,前者适用范围比后者广,一般而言,用“对于”的地方都能换用“对”,但用“对”的句子,有些不能换用“对于”。如:小黄对我笑了笑。强调动作行为的方向、目标,或含有“对待”意味的,只能用“对”。如,他对工作很负责。“对”可用在主语前(有停顿),意思相同。如,我们会对这件事作出安排的。“对于”则不能用在助动词、副词之后。
③从词语搭配的角度辨析。许多关联词的搭配是固定的。如:表并列关系的“也……也……”、“不是……而是……”等;表递进关系的“不但……而且……”、“不仅……还……”等等。
④从表达关系的角度辨析。如“进而”与“从而”,前者一般表示递进关系,后者一般表示承接或因果关系。“只要”与“只有”,前者所强调的是充分条件,后者所强调的是必要条件。
⑤从语气的角度辨析。主要是指表示语气的副词和助词。如“难道”与“莫非”,前者多用来加强反问语气,后者多用于揣测语气,有时也用来加强反问语气,但不及前者强烈。
所有这些,都要结合具体的语境,多加体会揣摩。
典型题例:
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① 日本政界的一些人妄图____日本侵华的历史,引起中日两国人民的强烈反对。
② 端午节,民间有在身上持香荷包的习俗,据说,这样可以____疾病。
③ 见到这一情景,她那满腔怨恨,似乎一下子都___了。
A、窜改 驱除 融解 B、篡改 祛除 融解
C、窜改 祛除 溶解 D、篡改 驱除 溶解
答案:B。分析:“窜改”即改动(成语、文件、古书)。“篡改”指用作伪的手段改动或曲解(经典、理论、政策等)。两者的意义和使用范围都有所不同。第①句的意思是说日本的某些政客要改写既成的历史事实,这显然是不符合历史的真实的,也就是“作伪”。“驱除”是赶走、除掉的意思。“祛除”是除去(疾病、疑惧或所谓邪祟),这个词有它特定的使用范围,和第②句的语境最为吻合。“溶解”指一种物质均匀地分布在另一种物质中成为溶液。“融解”是融化的意思,融有消融、消除的意思。第③句的意思是说她的满腔怨恨似乎没有了,应为“融解”。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① 在总统选举投票现场门外,____着各大新闻媒体的上百名记者。这些记者都在等待接受“缉查犬”的检查,以探明是否携带武器。
② 如果没有丰富的生活积累与深厚的艺术功底,没有较高的语言文字修养,是很难写出高____的作品来的。
③ 曹操四言诗的雄浑,陶渊明田园诗的恬淡,自然受人称誉;而张旭草书的奇伟飞动,颜真卿楷书的厚重雄伟,也同样令人____。
A、聚集 品位 赞扬 B、云集 品位 赞叹
C、云集 品味 赞叹 D、聚集 品味 赞扬
答案:B。分析:聚集是“集合;凑在一起”的意思,云集:比喻许多人从各处来,聚集在一起。在第①句中,采访同一件事有上百名记者,人数已经很多了;他们又代表各大媒体,是从不同的地方来的,因此用“云集”更为恰当。作为名词,“品味”指物品的品质和风味。“品位”可用来专指文艺作品所达到的水平。赞叹:称赞的意思,一般可不带宾语。赞扬:称赞表扬的意思,作谓语时一定要带宾语,“令人赞扬”在语法上是不通的。再者,对古人的作品,我们只有“称赞”,而无法“表扬”。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① 这位发言人____指出,美方对这次撞机事件必须承担全部责任,向中国人民作出交待,并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② 尽管这只是一次____,但民警与保安的迅速出击,表明本市第一个进入校园的电子保安系统已经成功地开通了。
③ 用歪曲事实的历史教科书作为学校的教材,必然____日本年轻一代对本国历史的认识偏离事实。
A、庄重 演练 引导 B、郑重 演示 引导
C、庄重 演示 导致 D、郑重 演练 导致
答案:D。分析:“庄重”指(人的言行举止)不随便、不轻浮。“郑重”是严肃认真的意思。①句中发言人是代表国家就事关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的重大事件进行表态,自然要“严肃认真”;至于发言人个人的言行举止当然也万不可随便轻浮,但在这句话中有关发言人个人的信息并不是所要表达的主要信息之一。“演练”是训练演习的意思。“演示”指利用实验或实物、图表把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显示出来,使人有所认识或理解。两个词中,“演”有“模拟”之意,“练”有训练、练习之意,“示”是给人看的意思。②句中有“民警与保安的迅速出击”,说明这是一次演习,所以只能用“演练”。“引导”指带着人向某个目标行动,侧重行为过程本身。“导致”是引起的意思,重在结果。③句中重在强调用歪曲事实的历史教科书作教材的严重后果,应用“导致”。
4、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①中美关系 动荡,不符合双方的根本利益。
②你比他只是 差一点,其实两人不相上下。
③这几天我 接到一些莫名其妙的电子邮件。
A.一再 多少 往往 B.再三 多少 常常
C.一再 稍微 常常 D.再三 稍微 往往
答案:C。分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结合语境准确选用虚词的能力。在表示人的主动的动作行为的动词前面,“一再”“再三”都可以使用,如“他一再/再三表示要参加抗洪抢险”,但不在人的主动的动作行为的动词前面,就只能用“一再”,不能用“再三”;“多少”与“稍微”有时可互换使用,但根据语境,“稍微”强调差距的微乎其微,“多少”则强调差距的实际存在,应选“稍微”;句③中,“往往”带有规律性,强调按照经验,在某种条件下情况通常会这样,“常常”没有这样的限制。“收到邮件”谈不上什么规律性,故用“常常”。
5、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报载孙中山的孙女
②北京市政府对城市建设布局做出了 。在2008年前将每年增加800万平方米的绿地。
③邓亚萍现在留给大家的印象, 日渐成熟的仪表风度,
依然保留的拼搏精神。
A.莅临 计划 不仅是/而且是
B.莅临 规划 不是/而是
C.亲临 规划 不仅是/而且是
D.亲临 计划 不是/而是
答案:C。分析:“莅临”与“亲临”都是“到”的意思,前者一般表“敬”,如我们欢迎来宾,可以说“欢迎莅临指导”,“亲临”则强调“亲自到达”。①句中强调
课内训练:
1、依次在横线处填上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长江流域,无疑也是民族文化的______之一。考古发现_____,旧石器时代处于长江上游今云南境内的元谋人,与黄河流域今陕西境内的蓝田人_____。这个结论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A.发源地 表明 共存
B.发祥地 证明 并存
C.发源地 证明 并存
D.发祥地 表明 共存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①虽然他尽了最大的努力,还是没能( )住对方凌厉的攻势,痛失奖杯。
②能源短缺,加上恶劣的自然条件,极大地( )着这个小镇经济的发展。
③那些见利忘义、损人利己的人、不仅为正人君子所( ),还可能滑向犯罪的深渊。
A.遏制 限制 不耻 B.遏止 制约 不耻
C.遏制 制约 不齿 D.遏止 限制 不齿
3、依次填入下面横本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1)我们的工作计划已经呈报上级有关部门,待 之后。即可付诸实施。
(2)抗击“非典”的白衣战士郑重立下誓言:我们 ,为守护患都不遗余力。
(3)必须坚决打击不法商人制假贩假 暴利的犯罪行为。
A.审定 许诺 谋取 B.审订 承诺 谋取
C.审订 许诺 牟取 D.审定 承诺 牟取
4、下列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①鲁迅那一篇篇如匕首投枪般的杂文至今仍显露着
的思想锋芒。
② 是可以杀人的。中国有句老话叫“人言可畏”。
③这件事已经过去多年了,但是,现在想起来,他内心深处还感到 。
④他心烦意乱,意志消沉,经常独自 街头。
A.锋利 流言 内疚 流连 B.犀利 流言 歉疚 踯躅
C.锋利 谎言 歉疚 踯躅 D.犀利 谎言 内疚 流连
5、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①这家企业改革的任务,_____是“减员”,更重要的是“增效”。
②预算即使制订得再_____,在执行过程中也难免发生变化。
③今年春节期间,山西某地发生了一起_____的假酒案。
A、不止 正确 耸人听闻 B、不只 正确 耸人听闻
C、不只 准确 骇人听闻 D、不止 准确 骇人听闻
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由于改编者没有很好地理解原作的精髓,任凭主观想象,加入了许多不恰当的情节,反而大大地减弱了原作的思想性。
B、晚会上,广播艺术团的演员满腔热情地歌颂了辛勤劳动的环卫工人,他们的节目,无论从创作到演出,都受到观众的称赞。
C、这个城市交通拥挤的状况日益严重,许多人认为,采取货车在规定时间内不准进入城区的措施,未尝不是一个缓解矛盾的办法。
D、问题的严重性还在于对种种不爱惜人民币的错误做法,以及随意将人民币放大后销售的违法行为,尚未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参考答案及分析:
1、B 。“发祥地”指民族、革命、文化等起源的地方,用于第一个语境较为适宜;“考古发现”作为一个命题的证据,应用“证明”;“并存”强调“一起、都”,二者之间并无关联,“共存”虽然也有“一起、都”的意思,但二者之间有依存关系,与事实不符。
2、C。“遏制”偏在“控制”,“遏止”偏在“停止”,此处应为控制住对方的攻势,应选“遏制”;能源及自然条件是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故选“制约”;“不齿”指不愿意提到,表示鄙视,同时没有“不耻”这个词。
3、D 。“审订”指审阅修订,如“审订书稿”,“审定”指审查决定,如“审定计划”,交上级部门应为“审定”;“承诺”较之“许诺”更为正式;“牟取”义为谋取(名利),含贬义,谋取则为中性词。
4、B 。可运用排除法,“人言可畏”指流言,可排除C、D;“内疚”与“内心深处”重复,故选用“歉疚”,排除A。所以,做题时可从最有区分度处入手,不必依次来做。
5、C 。从语义角度看,“不止”是不能停止的意思,而“不只”有不仅的意思;从搭配角度看,“准确”可与“预算制定”搭配,而“正确”则不能;从语境角度看,“耸人听闻”适用于夸大其词地宣传某一件事,“骇人听闻”适用于发生了某件令人吃惊的事这种场合。
6、C。A项中的连词“反而”,表示跟上文意思相反或出乎预料和常情,用在这里不合逻辑,应改成“以致”之类的词;B项“他们的节目,从创作到演出,都受到观众的称赞”,“无论”多余;D句中的“对”用的多余,应去掉,否则是什么“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就搞不清楚了。
课外训练:
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①
②为了迅速扭转企业连年亏损的局面,厂长决定 精通业务、有决策能力的退休科技人员。
③这是一项新的信贷品种,项目的 方案正在制定之中。
A.引荐 起用 实施 B 引见 启用 实行
C.引荐 启用 实行 D 引见 起用 实施
2、依次填入下列横线上的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上千吨的轮船碰上这样大的风浪也得上下颠簸,_______这么一条小船。
②挖这样的井,占地多,不合算,_______井的四周都是沙土,很容易塌。
③改革后,产品质量提高了,款式新颖了, _______包装也精美了,因而更加受到群众的欢迎。
A.况且 何况 而且 B.况且 而且 况且
C.何况 而且 何况 D.何况 况且 而且
3、依次填入下面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有位作家说,要想使自己生活的扁舟轻驶,务必要让它_____的仅限于必不可少之物,不然轻则_____无以进,重则可能压沉自己的生活之舟。道理很明白,什么都舍不得撒手,往往____什么都不得不_____。
A.装载 徜徉 致使 割受 B.承载 徘徊
导致 舍弃
C.装载 徘徊 致使 舍弃 D.承载 徜徉
导致 割爱
4、依次填入句中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①他_____不决地伫立着,缓缓环顾四周的房屋和院中的景物。
②他们学习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决心统筹安排,因地制宜,______推进农村教育综合改革。
③为了躲避敌人的搜捕,她______成一个阔太太,打扮得珠光宝气。
A.犹豫、逐步、化装 B.迟疑、逐渐、化妆
C.迟疑、逐渐、化装 D.犹豫、逐步、化妆
5、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①我把如此深厚的感情_在我的歌声里,希望引起听众的共鸣。
②要认真清查国有企业现有的资产,防止有人借改革之机_国有资财。
③为了使这个展览办得更加充实,博物馆领导派出多人到老区_革命文物。
A.贯注 侵吞 搜集 B.灌注 鲸吞 收集
C.贯注 鲸吞 收集 D.灌注 侵吞 搜集
6.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正确的一组是
①听爸爸说,那个烟斗是祖上_______下来的,至今已经两百多年了。
②社会学家坚决反对“‘克隆’________用于人类繁衍”的动议。
③直到今天,一遇天旱,农村还有人抬着祭品祭天,________龙王降雨,保佑丰收。
A.留传 可以 祈求 B.流传 能够 祈求
C.流传 可以 乞求 D.留传 能够 乞求
7、依次填入句中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①目前社会上的浮躁风气和商业上的投机心理 着学术,一些学者忘记了学术目的,或急功近利,粗制滥造,或取媚世俗,热衷炒作。
②学术上的问题应当由学者们自由地讨论解决,领导不要 。
③这个厂的领导都很 知识,也很器重有真才实学的知识分子。
A.侵袭 干预 器重 B.侵蚀 干预 尊重
C.侵袭 干涉 尊重 D.侵蚀 干涉 器重
8、下列各句加点的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与当年单位里的老同志偶然邂逅相遇,忆及当年,我们都不胜感慨。
B.这家报纸改版后面貌一新,受到读者欢迎,很多报纸都跟着仿效起来。
C.要不是园林工程师的巧妙设计,这棵百年老树在城市道路改造的时候就可能夭折。
D.卢沟桥两边的石栏上雕刻着数以百计的石狮子,这些石狮在风霜雨雪中已守桥七百多个岁月。
9、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①市电视台花巨资购进最先进的电视转播车,大大提高了新闻的
性。
②本没有什么深意的一件小事,他却偏偏喜欢仔细 。
③社会公德要求我们不能以任何理由 赡养父母的义务。
A.时效 琢磨 推脱 B.时效 斟酌 推脱
C.实效 斟酌 推托 D.实效 琢磨 推托
参考答案:
1、D。“引见”指引人相见,使彼此认识;“引荐”则是推荐的意思。“起用”有一个重要的义项,即重新任用已退职或免职的官员;“方案”与“实施”较为搭配。
2、D。何况、况且、而且三个词都表递进,“何况”摆出的情况往往与上句有反差较大的对比关系,适用于句①;“况且”之前,往往是主要原因,之后是次要原因,适用于句②;“而且”只表示意思更进一层,前后成分并无严格限制。
3、B。“承载”义为“托着物体,承受它的重量”,而“装载”是“用运输工具装”的意思,第一空填“承载”较妥;“徜徉”义为“闲游、安闲自在的步行”,与句意矛盾,故只能用“徘徊”;“割爱”指“放弃心爱的东西”,与原句中“什么都”不够吻合。
4、A。“化装”与“化妆”区分度较大,前者为了掩人耳目,后者为了使自己的容貌美丽起来,根据语境,可排除B、D。“逐步”暗含计划性,与句②更为吻合。
5、D。“贯注”只指“精神、精力”集中,这里“灌注”是一种比喻用法,“注入”之意;②“鲸吞”,指像鲸鱼一样的吞食,多用来比喻吞并土地,而“侵吞”指暗中非法占有个人或公共的财物、土地等;“收集”是使聚集在一起,而“搜集”,除了有“收集”之意外,还有“到处寻找”之意。
6、A。“留传”特指遗留下来传给后代,与句①相吻合,而“流传”指传下来或传播开。“可以”属于主观上的认可,“能够”属于客观上的能力,这里不是技术能力问题,而是社会伦理认同问题,故选“可以”。
7、B。
8、B。“邂逅”与“偶然”重复;“百年老树”也谈不上“夭折”;“岁月”不能和相“七百多个”这样具体的数量短语搭配。
9、A。“实效”意即实际的效果,“时效”即时间短,效率高,显然提高“时效性”才能突出新闻新的特点,所以①句应选“时效”。“琢磨”和“斟酌”都有考虑之意,但“琢磨”是指仔细体味其中深意,“斟酌”是指考虑文字、事情等是否妥当,所以②句应选“琢磨”,同时也照应文中的“深意”。“推脱”意指不肯承担责任,而“推托”是指借故拒绝,所拒绝的不一定是责任,所以③句应选“推脱”,同时也照应文中的“义务”。
四、成语运用辨析
一、 考点讲解
近年高考成语题考什么内容,应采取什么样的备考对策呢?
1、立足教材,积累成语。汉语成语丰富多彩,复习时首先要立足教材,掌握初高中十二册课本中的成语,可根据课文注释、思考和练习、现代汉语词语表加以摘录,这样做就会积累起数量可观的成语。近几年高考成语题所涉及的成语绝大多数取材于教材,要切实掌握课本中的成语,切不可舍近求远。
2、留心课外,广识成语。中国的成语是华夏语汇的瑰宝,成语在语言表达中的作用和效果是一般词语无法比拟的。但如果不理解一些成语的意义,不懂一些成语通常的用法,就会弄巧成拙。因此,必须对那些容易误解,误用的成语重点复习掌握。
3、分析病情,通盘考虑。可从成语的感情色彩、适用范围、意义理解、与上下文是否搭配、矛盾或重复等方面入手,并结合语境作全面的分析。
二、型例题
1、下列各句中,画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这五十年来,我国取得了一批批举世瞩目的科研成果,这同几代科技工作者殚精竭虑、忘我工作是密不可分的。
B、博物馆里保存着大量有艺术价值的石刻作品,上面的各种花鸟虫兽、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美轮美奂。
C、家用电器降价刺激了市民消费欲的增长,原本趋于滞销的彩电,现在一下子成了炙手可热的商品。
D、美国国务卿奥尔布赖特的中东之行,并未从根本上解决美伊之间的矛盾,海湾地区的局势也不会从此一劳永逸。
2、列各句中,画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古人中不乏刻苦学习的楷模,悬梁刺股者、秉烛达旦者、闻鸡起舞者,在历史上汗牛充栋。
B、“崇尚科学文明,反对迷信愚昧”图片展,将伪科学暴露得淋漓尽致,是观众深受教育。
C、本刊将洗心革面,继续提高稿件的编辑质量,决心向文学刊物的高层次、高水平攀登。
D、谈起电脑、互联网、这个孩子竟然说得头头是道,左右逢源,使在场的专家也惊叹不已。
3、下列各句中,画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当时暴雨如注,满地泥泞,汽车已无法行走,抢险队员们只好安步当车,跋涉一个多小时赶到了大坝。
B、她从小就养成了自认为高人一等的优越感,即使在医院里要别人照顾,也依然颐指气使,盛气凌人。
C、 会议期间,农科院等单位在会场外摆出了鲜花盆景销售摊。休息时,摊前车水马龙,产品供不应求。
D、您刚刚乔迁新居,房间宽敞明亮,只是摆设略嫌单调,建议您挂幅油画,一定会使居室蓬荜生辉。
4、下列各句中,画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面对光怪陆离的现代观念,他们能从现实生活的感受出发,汲取西方艺术的精华,积极探索新的艺术语言。
B、几乎所有造假者都是这样,随便找几间房子拉上几个人就开始生产于是大量垃圾食品厂就雨后春笋般地冒出来了。
C、整改不光是说在口头上,更要落实到行动上,相信到下一次群众评议的时候,大家对机关作风的变化一定会有口皆碑。
D、加入世贸组织(WTO)后汽车价格变化备受关注,但作为市场主力的几家汽车大长,三四个月以来却一直偃旗息鼓,没有太大动作。
5、 下列各句中画线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滥挖天山雪莲现象日益猖獗的原因之一是,违法者众多且分布广泛,而管理部门人手不足,因此执法时往往捉襟见肘。
B、今年头场雪后城市主干道都没有发生车辆拥堵现象,在这种秩序井然的背后,包含着交通部门未雨绸缪的辛劳。
C、一项社会调查显示,如果丈夫的收入低于妻子,一部分男性难免会感到自惭形秽,甚至无端对自己进行心理折磨
D、老王家的橱柜里摆满了他多年收藏的各种老旧钟表,每当他向慕名来访的参观者介绍这些宝贝时,总是如数家珍。
课内练习
6、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成语,与句意最贴切的一组是
故宫博物院的珍宝馆里,陈列着各种奇珍异宝、古玩文物,令人 。
玉器厂展品室里陈列着鸟兽、花卉、人物等各种玉雕展品,神态各异,栩栩如生,真是 。
汽车向神龙架山区奔驰,只见奇峰异岭扑面而来,令人 。
货柜上摆满了具有传统特色的珠宝、翡翠、玉雕、字画,品种齐全,真是 。
A、应接不暇 琳琅满目 目不暇接 美不胜收
B、目不暇接 琳琅满目 应接不暇 美不胜收
C、应接不暇 美不胜收 目不暇接 琳琅满目
D、目不暇接 美不胜收 应接不暇 琳琅满目
7、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成语,与句意最贴切的一组是
无锡的梅园,面临太湖,以梅饰山,以山饰梅, 。
苏轼也擅长书法,他取法颜真卿,但能 ,与蔡襄、黄庭坚、米市并称宋代四大家。
这本侦破小说,构思新颍, ,值得一看。
电影中有几处看来是闲笔,实际上却是 之处。
A、别具一格 不落窠臼 匠心独运 独树一帜
B、独树一帜 别具一格 匠心独运 不落窠臼
C、匠心独运 不落窠臼 独树一帜 别具一格
D、别具一格 独树一帜 不落窠臼 匠心独运
8、下列各句中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这些年轻的科学家决心以无所不为的勇气,克服重重困难,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B、陕西剪纸粗犷朴实,简练夸张,同江南一带细致工整的风格相比,真是半斤八两,各有千秋。
C、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德国展开了潜艇战,于是使用水声设备来寻找潜艇,成了同盟国要解决的首当其冲的问题。
D、关于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的种种天真的、想入非非的神话和传说,说明古埃及人有着极为丰富的想象力。
9、 列各句中,画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那是一张两人的合影,左边是一位英俊的解放军战士,右边是一位文弱的莘莘学子。
B、这次选举,本来他是最有希望的,但由于他近来的所作所为不孚众望,结果落选了。
C、齐白石画展在美术馆开幕了,国画研究院的画家竞相观摩,艺术爱好者也趋之若鹜。
D、这部精彩的电视剧播出时,几乎万人空巷,人们在家里荧屏,街上显得静悄悄的。
10、下列各句中,画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成都五牛俱乐部一二三线球队请的主教练及外援都是清一色的德国人,其雄厚财力令其它甲B球队望其项背。
B、为了救活这家濒临倒闭的工厂,新上任的厂领导积极开展市场调查,狠抓产品质量和开发,真可谓处心积。
C、今年初上海鲜牛奶市场燃起竞相降价的烽火,销售价格甚至低于成本,这对消费者来说倒正好可以火中取栗。
D、北京大学“五四剧社”为百年校庆排练的话剧《蔡元培》是否会以全新的风格出现在舞台上,大家都拭目以待。
11、下列各句中,画线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时下,田园风光游、农家乐游等乡村旅游很流行,满足了人们走近自然、返璞归真的愿望。
B、由于太平洋暖流的影响,去年春天来得早,春节刚过,北海公园就涣然冰释,让喜欢滑冰的人大失所望。
C、本届影展表现出参赛者对民俗摄影的深刻理解,参赛作品的题材从日常生活习俗、人物服饰到节庆活动应有尽有,真是蔚为大观。
D、这部电视剧虽然遭到了一些人的尖锐批评和指责,但是批评者认为,作者的创作动机是无可厚非的。
12、下列各句中,画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作为一个领导还是宽大为怀为好,不能把同志们的一点小小过失老记在心上。
B、他们疼爱自己的孩子,孩子也喜欢他们,一家三口相濡以沫,美满幸福。
C、想到一边喊“为人民服务”,一边用公款填饱酒囊饭袋的所谓公仆,不由你不生气。
D、她爸爸是乐队指挥,妈妈是歌唱家,平时耳闻目睹,多方接触,所以她也爱好音乐。
13、下列各句中,画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天赋发展到七十分的,从古以来少有,发展到一百分的恐怕更是千载难逢。
B、这些年轻的科学家决心以无所不为的勇气,克服重重困难,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C、翘首西望,海面托着的就是烟波浩渺的蓬莱仙阁,烟云缭绕,或明或暗,真是巧夺天工。
D、战士们正趴在堑壕沟沿上,紧握着上了刺刀的枪,虎视眈眈地望着北营。
14、下列各句中,画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为了应付高考,教师越教越细,其结果是肢解了课文,长此以往学生自然目无全牛。
B、小张在车间的技术比赛中,总是名列第三名,真是首屈一指。
C、法庭认为,张师傅因正当防卫而致使歹徒丧命,实属情有可原,罪不容诛。
D、真正的名家学者并不愿他的学生只是亦步亦趋,而希望后辈能超越自己。
15、下列各句中,画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陈寅恪先生上课时旁征博引,还不时夹着所引史料的数种语言文字,这使得外语尚未过关,文史基础知识贫乏的学生,简直不知所云。
B、我与望老共事多年,对于他的为人治学,以及领导才能,的确受益匪浅。
C、时下不少店名乱用外来词,只求时髦,哗众取宠,而不考虑国情民意和实际效果。一个让人看不懂的店名,只让人贻笑大方。
D、他做事认真,作画忘我。他的执着精神是聪明人的苯精神,这种东西恰是当今浮躁而急功近利的社会所缺乏的。
16、列各句中,画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当“斯韦斯林杯”再一次回到我们怀抱的时候,运动员们奔走相告,弹冠相庆。
B、身居高位,不思进取,反而贪污收贿,最终撤职罢官,落得个功成身退的下场。
C、译本粗制滥造者很多,往往是一个译者一个译法,随心所欲,叫读者莫衷一是。
D、我们虽然缺乏管理经验,但可以向先进企业学习,起初可能是邯郸学步,但终究会走出自己的路来。
17、下列各句中,画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这点小错误还算不上什么,不足为训,您不要老记在心上,畏首畏尾是干不好工作的。
B、好好一个连长他不当,却自愿到一个负债近万元的服装厂当厂长,大家都觉得不可理喻。
C、美国对别国的人权问题说三道四,横加指责,而对本国侵犯人权的行为却讳莫如深。
D、他站在门口微笑着说:“李铁同志,你这样连着几天几夜通宵达旦的忙活,可要注意身体啊。”
18、下列各句中,画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能得到先生为拙作所写的读后感,真是狗尾续貂,令我十分高兴。
B、现代社会商品经济意识无孔不入,一切都要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
C、情况变了办法也要适应,不能胶柱鼓瑟。
D、他给杂志社的稿子退回来了,大家取笑为不刊之论。
19、下列各句中,画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这个人能力很差,这样的大事对他来说,简直是以汤沃雪。
B、他经常铤而走险,去一些寥无人烟的地方写生。
C、妈妈告诉我现在社会上鱼龙混杂,可要时时提防。
D、本着曲突徙薪之义,战士们都苦练军事技巧,准备参战。
20、下列各句中,画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我们现在的学习、生活条件和父辈们比起来真是不可同日而语了。
B、你是否能够站在一个客观的立场,身临其境地为他想一想?
C、“环保问题”已成为近年来一个炙手可热的论题。
D、读书的关键在于透彻理解,如果生搬硬套,即使背得滚瓜烂熟,也没有用处。
参考答案:
1、 A B用于形容建筑物 C形容权势极盛 D与“局势”搭配不当
2、 B A形容书多 C贬义词 D形容得心应手,非常顺利
3、 B A慢慢步行,就当是坐车 C与“会场外”、“摊前”矛盾 D表自谦,不合语境
4、 A B感情色彩不对 C喻到处为人所称颂 D指休军罢战或中止某事
5、 D 不可循环比喻
6、 D
7、 D
8、 D A贬义词 B喻彼此不分上下,都不行 C指最先受到攻击或遭遇灾难
9、 B A表复数,与“一位”矛盾 C贬义词 D指走出里巷,不在家
10、D A指赶得上 B贬义词 C喻冒险为别人出力,自己上了大当,一无所得
11、B 不可循环比喻
12、A B喻患难中互相救助 C指人,不是指胃 D只突出亲耳听亲眼看,无受影响
13、C A上下文矛盾 B贬义词 D贬义词
14、D A意思、感情色彩都不对 B表第一,与上文矛盾 C意为罪大恶极
15、D A并非讲得不好,而是听的人“如坠雾中” B与上文不搭配 C与上文重复,且意思不对
16、C A贬义词 B褒义词 D不但没有吸取到别人的优点,反而出了洋相
17、C A不能当作典范或法则 B不能用道理使他明白 D与上文重复
18、C A喻以不好的接续到好的上 B贬义词 D指不能改动或不可磨灭的言论
19、C A喻轻而易举,容易成功 B形容走投无路时采取冒险行动 D指防止危险
20、A B不合语境,应为“设身处地” C指权势极盛 D不合语境,应为“死记硬背”
五、病句辨析和修改
考点讲解:
最近几年高考考试说明中列举的病句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从近年的高考试卷中可以看出本考点命题的主要方式有四种:(1)判断句子是否有语病;(2)让考生在原句上修改病句;(3)判断题目对病句的分析是否正确;(4)判断对病句的修改是否恰当。多以判断题的形式出现在第一卷中,如1999年、2000年、2001年、2003年高考题的第5题,2002年的第6题。
病句辨析是综合了语法、逻辑、修辞、标点符号等方面知识的一项必考内容,复习时,要认真弄清用词错误、语法错误、逻辑错误、修辞不当、歧义等方面的各种病因。还要掌握辨认病句的基本且有效的方法,能够根据表达的需要修改病句,并在多练、形成有效语感的基础上,感悟快速且准确判断的思路、方法等,争取具有较高的解题能力。
(一 )语序不当
不同的语序可能表达不同的意义。语序如果不当将会使表意不明等。语序不当主要有以下种情况:句子成份顺序不当、定语状语词序不当、主客体颠倒、分句位置不当。
1.定语、中心语位置颠倒:
例:这个国家石油的生产,长期不能自给。
(“石油的生产”应为“生产的石油”)
2.把定语错放在状语的位置上:
例:如何进行人事制度改革的问题在全校教工中热烈地引起了讨论。
(“热烈地”应放在“讨论”之前。)
3.把状语错放在定语的位置上:
例:教师应该激发学生学习的充分的主观能动性。
(将“充分”调至“激发”前,并删掉一个“的”)。
4.多层定语语序不当:
例:北京故宫博物院最近展出的这件金缕玉衣是两千多年前新出土的文物。(将“新出土的”移至“展出了”之后,并在“文物”前加“的”。)
5.多层状语语序不当。
例:在休息室里许多代表昨天都与他热情的交谈。
(应改为“热情的与他交谈”)
6.关联词语位置不当:
例:他不能严格要求自己,能力即使再强,也不能委以重任。
(“即使”应移到“能力”的前面)
7.主客颠倒:
例: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对于许多日本企业家是不陌生的。
(应改为:“许多日本企业家对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是不陌生的”。)
8.分句位置不当:
例:为支援灾区人民,村里的人宁愿献出大米,也要自己吃玉米面。
(正确的说法应该是“……宁愿自己吃玉米面,也要献出大米。” )
(二)搭配不当
搭配不当一般包括主语和谓语搭配不当、动词和宾语搭配不当、附加成分与中心语搭配不当、主语和宾语意义上搭配不当以及前后照应错误。
1.主语和谓语搭配不当
例:我觉得这个答复,和对这些问题的调查处理,都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
(“答复”和“调查处理”并不是态度,这属于主谓搭配不当,可把“是”改做“表现出”。)
2.动词和宾语搭配不当
例:《三国演义》这部小说出色地塑造了汉末刘备、关羽、张飞等人的英雄事迹。
动词“塑造"”与宾语中心语“事迹”不能构成动宾关系,可将“事迹”改为“形象”。)
3. 修饰语与中心语搭配不当
例:我们班干部严肃地研究了同学们对班委工作的建议,又虚心地征求了老师们的意见。
(“严肃”作状语,不能修饰限制“研究”,可改为“认真”、“慎重”等。)
4.主语和宾语意义上搭配不当
例:所谓“膜如紫绡”,是指壳内紧贴壳的内壁的白色薄膜。
(这是典型的主宾搭配不当。)
5.前后照应错误
例:学习态度的正确与否是成绩优良的先决条件之一。
(“正确与否”是两方面,而“优良”只是一方面,前后搭配错误。)
(三)成分残缺或赘余
所谓成分残缺或赘余,指句子的主、谓、宾等主要成分或应该有的修饰成分、关联词语等遗漏或者出现重复多余,使语意表述不清楚或者罗嗦。
常见的成分残缺或赘余主要有如下几种情况:
①残缺:缺主、谓、宾语;缺必要的修饰成分、附加成分。
②赘余:主、谓、宾语多余;修饰成分,附加成分多余。
例1.经过志主任再三解释,才使他的怒气逐渐平息,最后脸上勉强露出一丝笑容。
(主语残缺。这是1992年全国高考题第4题的D项,因为多用了一个介词“经过”,使得原句主语变成了状语,造成主语残缺。)
例2.为了全面推广利用菜籽饼或棉籽饼喂猪,加速发展养猪事业,这个县举办了三期饲养员技术培训班。
(宾语残缺,这是1997年高考第6题的A项。句中“推广”的宾语应该是“经验”,而不应是“喂猪”;在“喂猪”后面加上“的经验”句子就通了。)
例3.南堡人民经过苦战,一道大坝巍然屹立在天目溪边。
(该句缺谓语,句中主语“南堡人民”和状语“经过”,而没有谓语,若把“经过”一词前置句首,“经过南堡人民”便成为状语,“一道大坝”便成为主语,“屹立”成为谓语,这样的句子成分就不残缺。)
例4.全运会结束后,运动健儿们凯旋而归。
(谓语重复。“旋”就是“归”的意思,可改为“胜利归来”。)
例5.经过广泛的讨论,反复的修改,新的奖酬金制度终于付诸于实施了。
(介词多余。“诸”在这里本来就有“之于”的意思,再加上介词“于”,就重复了。)
例6.我这次考不好的原因是因为我没有按老师的要求仔细审题。
(“原因”与后“因为”重复,应去掉“的原因”或“因为”。)
(四)结构混乱
所谓结构混乱,指将两个意思或两种句式缠绕在一起说,造成语句不
通顺。常见的结构混乱类型主要是句式杂糅。
例1.这部学术著作的作者是由北京大学的两位年轻教授写成的。
(典型的句式杂糅。这是将“著作的作者是两位年轻教授”和“著作是由两位年轻教授写成的”两句杂糅而成,可删去“的作者”或“写成的”。)
例2.不难看出,这起明显的错案迟迟得不到公正的判决,其根本原因是党风不正在作怪。
(句式杂糅,可去掉“在作怪”。)
例3.作为一个共产党员、党的领导干部,办事、想问题都要从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
(后半截是“从……出发”和“以……为出发点”两句式的杂糅。可去掉“从”改为“以”。)
(五)表意不明
表意不明的类型主要有语意不明、指代不明、歧义等。
例1.会上,对如何疏通产品销售渠道的问题,大家谈了各自的看法,但是,建议很不成熟。
(“看法”和“建议”没有必然的联系,造成语意不明。)
例2.地对于人类、特别是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是不容忽视的,而黄土对于原始社会极其落后的初级农业尤为重要。
(“黄土”究竟是什么,句子并未说清,语意不明。)
例3.学习写作是否一定要多读多写呢?从前人的写作经验来看,这是一条必由之路。
(“这”指代的内容未说明。)
例4.我认为,应该尽可能使用简化字,不要滥用繁体字,这样会给汉字规范和青少年学习增加困难。
(“这样”指代不明。)
例5.大家对护林员揭发林业局带头偷运木料的问题,普遍感到非常气愤。
(歧义。大家“气愤”的是什么?是护林员揭发问题这件事还是护林员揭发出来的问题?如果在“揭发”后面加上一个“的”字,歧义就消除了。)
例6.局长嘱咐几个学校的领导,新学期的工作一定要有新的起色。
(歧义。“几个”放在“学校”之前,既可理解为是几个学校的领导,又可理解为一个学校的领导。)
例7.县里通知他
(歧义。由于“前”在此处界定模糊,以致产生误解,是
(六)不合逻辑
所谓不合逻辑,指的是由于概念使用、分类、判断失误造成的语病。常见的不合逻辑的语病有不符合客观事实、前后矛盾、分类列举不当、否定失当等。
例1.为了防止今后不再发生类似的事件,有关部门进一步完善了安全生产措施。
(与常理不符。“防止”和“不再”不合逻辑。)
例2.两三百人,上千只眼睛,盯着落水者,居然没人下河救人!
(两三百人怎么会有上千只眼睛呢?不合事理。)
例3.当你伫立岸边,放眼无边的大海,眼前会涌现出一幅我们的祖先日出而作、日落而归的壮丽图画。
(既然“放眼大海” ,后面所呈现的图画应是大海上的情景,此句表述所看到的是土地上的情景,前后矛盾。可将“大海”改为“辽阔的大地”等。)
例4.今天下午,我们班的任务是扫地、拔草、垫道和搞校园卫生。
(分类列举不当。扫地、拔草、垫道都是“搞校园卫生”的具体内容,不能用表并列关系的“和”来连接。)
例5.有人说他的落选与个人恩怨有关,但他反驳时非常肯定地否认不是与人人恩怨有关。
(双重否定失当,句意正好相反。可删去“不是”。)
总的来说,辨析病句大致也可以有如下几种方法:
1.语感觉察法:
审读病句,可以从感觉上察觉毛病,按习惯的说法会觉出别扭。以上搭配不当,语序不当,语义重复的地方,都可以用此法辨析。
2.提取主干法:
运用语法分析的方法,将句子的附加成分(定语、状语、补语)去掉,提取出主干,检查主干是否有毛病;如果主干没毛病,再检查附加成分,看修饰语与中心词之间,修饰语内部是否有毛病。以上搭配不当,成分残缺的病句,都可以用此法辨析。
3.逻辑分析法
有的病句没有语法毛病,但不合乎情理,逻辑分析法是从概念使用,判断、推理方面考虑是否违背逻辑。以上语义重复,不合情理的病句,都可以用此法辨析。
总之,学好任何知识都需要多思,改病句也是如此。不能满足于知道答案,要多揣摩,多实践,在语言运用的实际活动中不断提高能力。
一、典型试题
1.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1999年全国高考考试题)
A.今年春节期间,这个市的210辆消防车、3000多名消防官兵,放弃休假,始终坚守在各自执勤的岗位上。
B.《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深受广大消费者所欢迎,因为它强化了人们的自我保护意识,使消费者的权益得到了最大限度的保护。
C.她把积攒引导来的400元零花钱,资助给贫困地区的失学儿童赵长波,确保他能够支付读完小学的学费。
D.
简析:正确选项是C项。A项搭配不当,“官兵”可以放弃休假,坚守岗位,“消防车”则不能。B项属句式杂糅,应为“深受广大消费者欢迎”。D项介词搭配不当,应将“关于”改为“对于”。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2000年全国高考考试题)
A.这项网络短训班的学员,除北大本校人员外,还有来自清华大学等15年高校的教师、学生和科技工作者也参加了学习。
B.我们的报刊、杂志、电视和一切出版物,更有责任作出表率,杜绝用字不规范的现象,增强使用语言文字的规范意识。
C.在新的千年里,中华民族这条巨龙一定会昂首腾飞于无垠的天际,创造出令全世界惊异的奇迹变来。
D.这家工厂虽然规范不大,但曾两次荣获省科学大会奖,三次被评授予省优质产品称号,产品远销全国各地和东南亚地区。
简析:本题重点考查辨析语病的能力。正确答案是C项。A项属句式杂糅,可以说“学员除……外,还有清华大学……教师、学生和科技工作者。”也可以说“学员除……外,来自……也参加了学习。”将两种句式掺杂柔合在一起使用必然造成结构上的混乱。B项不合逻辑,“一切出版物”包括“报刊、杂志”,因而不能将他们并列。D项搭配不当,这句话的主语是“工厂”,“规模不大”“曾两次获省科学大会奖”可以指“这家工厂”,但“被授予省优质产品称号”则不能是“这家工厂”了。
3.下列各句中,没能语病的一句是(2001年全国高考题)
A.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深入人心的今天,谁能不信高科技会给人类带来福音?正因为这样,难怪骗子们也要浑水摸鱼,打出高科技的幌子了。
B.如何才能让大家都富起来呢?关键的问题是知识在起决定性作用。知识的贫乏必然造成财富的贫乏,财富的充足往往是以知识的充实为前提的。
C.由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复排的大型历史话剧《蔡文姬》定于
D.近年来,我国加快了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速度和规模,高校将进一步扩大招生,并重点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大学和学科。
简析:本题的正确答案为A项。B项犯了句式杂糅造成结构混乱的毛病。上文说“如何让大家都富起来呢”,下文就应接着说“要让知识起决定作用”,仍用未然语气,现在变成已然语气,显然前后失去照应。C项犯自相矛盾、不合逻辑的毛病。“日前”意思是“几天前”,而“正在……之中”则表示行为还在进行中,因而这两个词在时态上相矛盾,应将“日前”改为“目前”。D项犯了动宾搭配不当的毛病,说“加快速度”可以,但不能说“加快规模”,而只能说“扩大规模”。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2002年全国高考题)
A.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科技知识的价值日益显现,人类已进入知识产权的归属和利益的分成,并已开始向科技工作者身上倾斜。
B.本栏目将各地电视台选送的歌舞曲艺、风情民俗、文化娱乐和体育活动等方面的节目,加以重新编排、组合和润色,进行的再创作。
C.俄罗斯也进行了一些改革,如禁止政府官员使用进口汽车,推行住房商品化,以及精简包括电力公司、铁路公司等大型国有企业等。
D.终身教育制度的确立,不仅为那些因这样那样原因未能完成学业的人打开了一扇门,也为那些对知识有着更高需求的人提供了机会。
解析:本题的正确选项为D项。而A句、B句和C句都有语病。A句的毛病是成分缺漏、意义不明确。首先是“人类已进入知识产权的归属和利益的分成”这一句不通,应该在“进入”后面加上“……的阶段”之类的词语,该语句才比较完整;其次“并已开始向科技工作者身上倾斜”这一句缺少主语,虽然汉语句子往往可以承前句的主宾成分省略主语,但本句上一句的主语是“人类”,而这里“已开始向科技工作者身上倾斜”的显然不是“人类”,而其实是“产权的归属和利益的分成”,可这个语句并非上一句的宾语,一般说不能使下一句承该成分而省略主语,这样最后一句的意思就不明确了。B句的毛病是句式杂糅、结构混乱。全句如果保留“将各地电视台……,进行的再创作”,则全句缺少谓语动词,应添加谓语动词“是”,改为“是将各地电视台……,进行的再创作”;如果不添加谓语,则应将“将各地电视台……,进行的再创作”中的“的”改为“了”,即把这一语段改成全句的谓语。C句的毛病也可以说是成分缺漏,或结构混乱。全句其他地方问题不大,主要问题是在“精简包括电力公司、铁路公司等大型国有企业等”这一语段中,“包括”后面应加上“在内”,改为“精简包括电力公司、铁路公司在内等大型国有企业等”。由于该句较长,“如”后面连续使用几个并列的动宾结构,所以虽然句子中的毛病不大,但要看出来也还是有一点难度的。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003年全国高考题)
A.当时全校不止有一个文学社团,我们的“海风社”是最大的,参加的学生纵跨三个年级,并出版了最漂亮的文学刊物《贝